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0-28 来源:互联网

电影《寻找佛罗斯特》观后感。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思维与故事情节不断地“互动”,产生很多的感触,好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不断地触动内心,通过写观后感,我们真正地认识作品,获取知识。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于是,小编为你收集整理了电影《寻找佛罗斯特》观后感。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发现心灵的旅程——电影《寻找佛罗斯特》观后感

两颗心灵撞击的瞬间,即成永恒。感知,无需等待时间的检验。

佛罗斯特,一个暮年的、不再等待生之希望的作家,蜗居在阴暗的室内,他惊人的才华,被自己掩埋,如同满室的书、稿,寂静蛰伏,只待光阴倾斜,为残影加上最后一把锁。

如果说,寻找佛罗斯特是个过程的话,等待的时间占了十分之九,发现的时间只占十分之一。

16岁的黑人学生劳勃布朗,篮球的明日之星,潜藏着巨大的写作天分,偶然闯进了佛罗斯特的居所。佛罗斯特如同怪异的猛兽,将劳勃布朗赶跑。一只丢下的书包成了他们的纽带——作家认真批改了劳勃布朗的作业。

这是一个互相发现的过程。从此,一个阳光、耿直的黑人少年与一位自我封闭的睿智长者开始了一段照亮心灵的旅程。他们之间填补、碰撞、启迪,火花四溅;他们被世俗的纷争拉扯着,以高傲、尊贵的姿态迎向世人的狭隘、偏见——少年的成长之路被打开,长者尘封的文字无疑将再现光芒。

看见网友的一句话:能拥有一个比你大很多岁的朋友,永远是你的机缘和财富。

而一个少年的激情,又何尝不是沙漠当中的绿洲?

佛罗斯特说:“从见到你的第一眼就知道你会有所成就,但没想到我也会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我终于等到了人生的冬天。”

对之前的佛罗斯特而言,虽然身处人生的冬季,却早已停止了生命。

发现短暂,发现之前的准备却是无限,有努力、天分、机缘巧合,和世人无法揣测的深妙玄机,而发现之后的灿烂,将会一直温暖照耀,比生命更长久。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看《汉娜阿伦特》是基于刚刚过去的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汉娜阿伦特》讲的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审判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艾希曼。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夜黑的晚上,从一辆公共车上下来一个手提文件袋的人,打着手电筒,在昏黄的路灯光下走着。然后驶来一辆卡车,卡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抓住过客,拖上卡车,远去,留下长柄的手电筒,灯光射向不可知的空间。这个被抓的就是艾希曼,接着而来就是审判。

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并以《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无奇的罪恶的报道》发表五篇报道,引发异议,众叛亲离。电影与其说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传记,不如说是汉娜面对人生的一种抉择,一个片段,一种态度。用一种思考的人生,来告诉世人,如何拒绝平庸,如何逃离平庸的恶。

艾希曼的审判以煽情的控诉开始,以600万犹太亡灵的名义。但受控的艾希曼却一脸无辜甚至茫然地听着,好像在参加一场与己无关的公开活动。戴着眼镜,眼神中还有一丝的善良、无奈以及同于社会的随和,你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罪犯,一个杀了无数犹太人的恶魔。在阿伦特的眼中,他是个个人素质极为肤浅的,缺乏深刻个性的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艾克曼否认了法庭对他的指控,他说:自己只是执行命令,效忠朝廷。他形象地把自己比成一块牛排,在法庭上煎烤,至于要烤成什么味道,不取决于牛排,只取决于顾客和厨师。这让我想起《朗读者》中的汉娜(又是汉娜)。

汉娜是一个文盲,纳粹统治下的一名集中营女看守,在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死时,关押犯人的教堂发生火灾,她没有打开狱门致使几乎全部的犹太人被烧死。战后,她坐上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面对控告,汉娜觉得非常无辜,她只是在履行一个管理员职责,这份职责是社会所赋予的,她只是执行。她反问法官:如果你是看守,你会怎么办?是的,如果我们是汉娜,如果我们是艾希曼,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也在做着政府赋予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在承担着一定的职责,我们是否也在作恶?是否是作恶链条上的一环。现实生活的恶行处处可见,作恶者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我们和他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可当恶行发生时,我们谴责恶行的同时,是否也应拷问这个制度,拷问这个恶行的现实基础。

阿伦特见证了整个审判,对审判的结果没有异议。但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关注整个过程,关注一个平庸者如何成为大恶,并提出着名观点:平庸无奇的恶。 阿伦特认为:艾希曼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想想这些极端的词语,这些过于情感化的表达在审判艾克曼的一开头就出现过。再想想:我们所经历的文革、反右、肃反、整风的历史,无一不是这样的一种意识形态,在这种意识形态下,又有多少亡灵失去生命的空间,在这一意识相态下,有多少的汉娜、艾希曼在助长这种恶性。

汉娜的思考是深刻的,汉娜触动了所有平庸者那不可示人的隐秘,但又不能不承认事实就是如此。电影的结尾,丈夫问她:如果知道文章会引起这么大的争议?是否还会写?汉娜说:是的。

的确,汉娜见海德格尔就是寻求思考的学问,思考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为了寻求理性的思考,这点非议算什么?一如电影开头,电影最后汉娜点上一支烟,躺在沙发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慈孝电影寻找董黯观后感作文


篇一:慈孝电影寻找董黯观后感五年级作文

作为看农村露天电影长大的一代,对电影有着特殊的感情。但总觉得那时电影里的人、事、景离我们好远好远。近年来,电影与我们慈溪越来越近,既有遍布城乡的影院,更有本地电影《80后的独立宣言》、《风和日丽》及微电影等。猴年元月七日在欢乐小马电影城首映的慈溪首部慈孝公益电影《寻找董黯》,把电影与慈溪市民拉得更近。

《寻找董黯》充满慈溪元素,本地演员、本土题材、本地场景、本地制作人,具有题材好、演员好、取景好、摄技高等优点,而“本土化”成为影片《寻找董黯》的最大特色,充分显示了慈溪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软实力。

“玩穿越”别出心裁。孝子董黯是东汉人氏,距今近2000年,那时的生活场景到今天已很难复制。导演别出心裁地“玩穿越”,让不懂孝心的“富二代”穿越到东汉,做董黯的小伙伴,充满童趣和幽默感,在潜移默化中让少年儿童知孝尽孝。

“海选演员”别具一格。影片《寻找董黯》的演员经海选产生。海选的过程就是教育、扩大影响的过程。天真活泼的小演员们来自我市各小学,得到广大家长、学校的支持。当他们历经拍摄艰辛,在荧幕亮相时,观众们觉得可亲可爱。而小演员们充满童趣的演出,对广大中小学生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

取景别有洞天。影片景点大多来自慈溪,既有仿古的,也有现代的,具有独特风味,呈现山清水秀、气派繁华的新气象,推介慈溪风土人情,并凸显“慈孝”主题。

在董孝子故事上入史志、下载教材的情况下,影片以主角小小“富二代”的母亲在国外高价拍得古籍才完整知道董黯孝母故事拍摄,不免显得有点牵强。虽过多地注重“穿越”、童趣,冲淡慈孝故事,削弱影片劝人为孝的教育意义。但无损影片作为献给慈溪成功申报中国慈孝文化之乡的厚礼和首部慈孝公益电影的光辉。

篇二:慈孝电影寻找董黯观后感五年级作文

皮捣蛋的小小“富二代”如何变身为成熟懂事的“当代孝子”?慈溪市昨日开拍的慈孝公益电影《寻找董黯》给了大家一个幽默的答案:“穿越”到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做少年董黯的“小伙伴”,在他的言传身教中逐渐转变。

俄罗斯戏剧《三姊妹》观后感


俄罗斯戏剧《三姊妹》观后感


本次乌镇戏剧节我最期待的就是由俄罗斯导演尤里布图索夫执导的契诃夫的《三姊妹》。可能是我太喜欢《奥涅金》了,所以对这个同样是获得了金面具奖的剧充满了期待。
这部于2015年就摘得俄罗斯金面具最佳导演奖的作品,抽离了原作的时间,以看似粗暴实则精准的方式拼贴与复沓,以非线性的叙述让这出平淡日常的故事变得激烈、疯癫、令人震惊,像流水一样,四散开去的契诃夫语言,被布图索夫收拢在手心,编排出一曲破碎而丰满的理想赋格,释放出契诃夫之于当代的不朽力量。来自乌镇特刊
有人说过同样是两位俄罗斯的顶级导演:没有看过剧本,你也能觉得里马斯图米纳斯的作品很好看;但是不熟读剧本,你极难看出布图索夫的戏好在哪里。所以,为了能更好的理解布图索夫的《三姊妹》,我看了两遍剧本。看第一遍时没有太深的印象,人物关系也没有理清楚,只是对三姊妹向往回到莫斯科的情节记忆深刻。第二遍看的时候,却品出了很多不同的味道,看到了每个人物的特点,感觉威尔什宁仿佛整个剧的核心人物,因为从他嘴里说出来的话,都是那么的令人激昂和充满希望。这就和我看《安魂曲》时的情景完全不一样。第一遍读《安魂曲》就被里面那种仿佛闪耀着神性光芒的台词所感动,一度眼眶湿润。但是第二遍读时,由于心里已经有了预期,反而没有那种初见的感动了。
《三姊妹》全剧一共4幕,时长4个半小时。说实话第一幕的时候,很多人都反应都是看得有点困。四个女演员围坐在一张桌子面前,没有调度,没有表情,面向观众念着台词,后面一群男演员,作为流动的布景,一直不停的穿衣服脱衣服。台词基本没有做什么改动,仿佛是一场大型的剧本朗读会,给人一种百无聊赖的困顿感。第一幕中场休息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凉气,心想,如果整个四幕都是这样的方式的话,恐怕,我也会坚持不了的。
但是从第二幕开始,导演的叙事功力开始显现了。我突然理解了导演第一幕的设计的形式感,目的就是为了把剧中人物这种枯燥无望的生活环境无限放大,让观众身临其境。之后几幕的节奏开始紧凑起来,布图索夫打破了剧本原有的顺序,把他重新结构,并且把其中一些情节和台词不断地重复,再现,并赋予了本剧很多当代的表达。我最喜欢剧中的两个桥段:第一个是第二幕中威尔什宁在玛莎家里,收到了他妻子的来信,威尔什宁本来就对现任的妻子非常的不满,这一段在剧本中只是一带而过,但是布图索夫为了强调威尔什宁对于他妻子的嫌弃厌恶,把收信以及收到信后他的歇斯底里的反应,不断的重复,变化,也让观众接收到了导演想传达的信息。第二个是第四幕中威尔什宁和玛莎道别的一段: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再见了!给我写信吧别忘了我!让我走吧!然后威尔什宁在前面跑,玛莎在后面紧紧地追,一遍一遍道别,一遍一遍追逐,不愿意放他走,因为她知道,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这看似诙谐的情节,逗乐了很多的观众,而我却看到了一个女子不愿意放弃希望的坚韧。
说起人物,三个姐妹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玛莎的角色,她是姐妹中唯一结婚的那一个,十八岁就嫁给了丈夫库列根。年轻时的她,认为丈夫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但是库列根恰恰是个不愿意接受改变的人,他对现状的观点就像他的口头禅一样:我很满意!但是作为一个从小在莫斯科长大,会三国语言的玛莎来说,这个小城市里的一切,显然不能令她感到满足,她甚至觉得自己会那么多的知识,都是多余。所以,当遇到这个从莫斯科来的中校时,她对他一见倾心,或许这样的感情不被伦理所接受,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的无悔,都深深地打动着我。
剧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表达。第一:那堵在第二幕时被拆除,却在最后又被垒起来的墙,象征着三姊妹的生活永远是逃不过那个桎梏的,她们回不到莫斯科,也改变不了生活,但是她们每个人都手拿鲜花,说明她们对生活还是充满了希望。第二:舞台上经常会出现人物持着手枪,对抗着外部的世界。第三:无数的地毯,时而作为装饰,时而又裹挟着人。这些道具,作为舞台的另一种语言存在着。
全剧结束以后,虽然没有能够给我以《奥涅金》那么强烈的震撼,但这是一部值得回味的剧,它让我在绝望的泥潭里,看到了希望。

梅尔罗斯观后感1200字


《梅尔罗斯》是一部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的电视剧,相信很多朋友都冲着卷福去看了这部剧,该剧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罗斯从小受虐待和吸毒但最终回到健康人生的故事。网友看完这部剧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起先是因为卷福去看这部剧的,很多人的推荐词都是一致的:演技炸裂,特别是表现毒瘾发作无法自已、吸毒时飘飘欲仙的样子,真的让人心疼又后怕。第一集整集讲述patrick接到父亲离世的消息后去纽约拿回骨灰盒的过程。其中卷福的各种造型也相当多变,时而浪荡公子时而颓废自弃,对于福粉来说真是大福利。

第二集开始换了个平静的视角,讲述patrick的幼年经历时,从描写他与父母的关系、遇到的人和事平淡的叙述中总给人无法言说的压抑感。照理说,风景优美的法国乡村,富家公子的身份,生活富裕饮食无忧,应该无比快活才对,但是看他父亲对待儿子、妻子的态度,就能猜到,这家人并不幸福。patrick的父亲对他的伤害,比任何事情都过分;母亲迫于自保,对儿子的要求不闻不问,甚至自欺欺人;意识到这家人有问题的亲朋好友大都视而不见。在这样的环境长大,patrick能够存活下来,就已经是幸运了。

之后便一直在讲述patrick的疗伤之旅,先是醉生梦死、吸毒乱性,这些常人眼里如此极端的方式,都无法平息他看到父亲遗体时的各种害怕、仇恨、伤感,对他来说,如恶魔般的父亲死了都依然阴魂不散。童年的阴影,在有些人的身上,就是一辈子的阴雨天气,时不时就会卷土重来。patrick从否定自己,到想方设法地逃离,到跟朋友吐露真相,再到组建家庭,承担责任,可以看到他努力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斗争。寻找救赎可能是有些人的一时兴起,而却可能会是某些人一辈子都在努力的事情,因为稍不留意就会再次落入深渊。

当patrick遇到了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他发现自己身上的一些问题潜移默化影响了自己的儿子。刚开始他还在尽力避免在儿子面前表现出坏脾气、酗酒,但后期他跟妻子分居之后就更肆无忌惮,在孩子面前烂醉如泥暴跳如雷。妻子忍无可忍朝他大吼:我不会让孩子看到你这副样子!然后离开了他。而对于patrick来说,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童年悲剧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最后的最后,当patrick身边的所有父母辈的老人都过世了之后,他忽然觉得解脱了。暴力无耻的父亲、不闻不问的母亲、高傲自大的叔叔,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再会受到来自亲人的伤害的patrick,忽然就释然了。不需要再通过乱性、酗酒来拯救自己的思想,能够平静地坐下来分享自己的经历,过属于自己的生活了。最后一个镜头,patrick给妻子一个电话,说,我受够了跟鬼魂呆在一起了。妻子说,孩子会很高兴见到你的。这时,patrick突然回到了童年,那个被父亲性侵的下午,小小的他鼓起勇气对禽兽父亲大声喊道:不要!你这样对我是错的!不应该对别人做这样的事情!父亲被惊呆了,缓缓地坐了下来,脸上是痛苦和内疚。patrick就这样在想象中与童年的自己达成了和解,最后走向了自己的家人。

童年的阴影也许在很多人那里只是一个玩笑,而却是贯穿某些人一生的噩梦。人人都希望得到救赎,也有自己的途径来解救自己。遇到一个能体谅、接纳自己的人就是天堂了。真心希望天下的孩子都能幸福、快乐地成长啊。

公益电影寻找董黯观后感汇总篇


公益电影寻找董黯观后感1

寻找董黯主要讲了一个叫陈述的小孩儿,他的学校在寻找一个适合演董黯的人,当然陈述那是还不知道董黯是谁,所以他就开始寻找关于董黯的故事,在他寻找中有一个陶罐,突然讲话陶罐,把他送到东汉年间,陈述遇到了董黯,他知道了董黯家虽然很穷,但是他并没有弃养他的母亲,他每天去金府打工,打完工之后还回家帮他的母亲做饭,这时,陈述感觉到了董黯的孝心,决心要帮董黯,他们经过了种种的困难,董黯终于获得了自由!陈述帮助董黯后也回到了现代,陈述也懂得了孝敬父母。

这个故事完全是由孝为先,相信同学们看了这个故事,一定会孝顺父母,让我们把孝往家里带。不光要孝顺父母还要孝顺爷爷奶奶。让我们用现在的时间来好好珍惜自己的父母,千万不要等父母老了再孝顺父母!

公益电影寻找董黯观后2

周六下午,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慈溪市图书馆电影厅观看公益慈孝电影《寻找董黯》。

影片主要讲述了东汉年间在句章有个叫董黯的孩子,为了照顾自己体弱多病的阿母,不辞辛苦地为金家老爷做陶罐、到很远的地方给阿母挑甘甜清澈的溪水敷眼、给阿母做饭……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

《弟子规》等里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家境贫困的董黯为了照顾母亲,历尽千辛万苦,真正做到了“孝顺”,是个真正的孝子。

我生活在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里,生活上、学习上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照顾……可有的时候我还要向爸爸妈妈撒娇,不懂得帮他们分担家务。

我们慈溪是孝道之乡,从今天起,我要向董黯哥哥学习,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小董黯”,替妈妈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

公益电影寻找董黯观后3

皮捣蛋的小小“富二代”如何变身为成熟懂事的“当代孝子”?慈溪市昨日开拍的慈孝公益电影《寻找董黯》给了大家一个幽默的答案:“穿越”到距今近2000年的东汉,做少年董黯的“小伙伴”,在他的言传身教中逐渐转变。“用喜剧包装展现慈孝主题,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总导演咸旭初介绍,影片中的“男一号”陈述小朋友因缺乏父母关爱而毫无孝心,他偶然间摸了母亲收藏的东汉陶罐,阴差阳错地“穿越”到东汉,成了金财主的儿子,结识了家中的“小长工”董黯。

相信《电影《寻找佛罗斯特》观后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观后感,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