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 > 地图 >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2024观汉娜阿伦特有感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相关栏目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热门栏目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推荐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

(共 6774 篇)

  • 1、 观“中国汉听写大会”有感(精选)

    持续了两个半月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进入最后只有15人的冠军争夺赛。前面的很多场我们都看过,无不为场上的每一位学生的精彩表现叫好。

    他们也极有可能遇到没有见过的字,没有写过的词,但是在主持人的详尽的描述中,能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想象力,凭借自己所掌握的词汇,去尽心尽力地书写出正确的答案。

    最让人佩服的是有好多难字难词连场上的观众或志愿者都没有一个人能写出来,而比赛的学生居然能写对,我相信他们一定更加热爱中国文化,也非常的热爱这些方正、端庄、大气的中国汉字,因为他们的书写十分的认真、规范和漂亮。

    在星期五的冠军总决赛上,他们虽然遇到了没见过的字,深奥的词,但是他们毫不后退,一直勇往直前,犹如不会弯腰的竹子和在冬天开花的腊梅。他们遇到不好写的字时,他们会更加认真、严肃地想着对策,他们在想的时候屏息凝气,大脑在飞速的旋转,像一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有时候因为一时没想起来而流泪啼哭或者把这伤心的事埋在心里。

    我最敬佩的是刘浥尘这位学生,虽然他的身子还有些晃,表情有些乐观,但他的大脑总是在飞速地转动,所以以他的聪明才智写下了很多字,如“荦荦大端”、“撷英”等。虽然他没有得到那个金灿灿的大奖杯,但是他很有大将风范,他对着那个大奖杯鞠了一躬,然后才出场,出场后他说:“我认为我离那个奖杯还很远。”

    我一定要向优秀的学长们学习,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 2、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

    看《汉娜阿伦特》是基于刚刚过去的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汉娜阿伦特》讲的也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审判,审判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艾希曼。电影的开头就是一个夜黑的晚上,从一辆公共车上下来一个手提文件袋的人,打着手电筒,在昏黄的路灯光下走着。然后驶来一辆卡车,卡车上下来两个年轻人,抓住过客,拖上卡车,远去,留下长柄的手电筒,灯光射向不可知的空间。这个被抓的就是艾希曼,接着而来就是审判。

    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并以《艾克曼在耶路撒冷一一件平庸无奇的罪恶的报道》发表五篇报道,引发异议,众叛亲离。电影与其说是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传记,不如说是汉娜面对人生的一种抉择,一个片段,一种态度。用一种思考的人生,来告诉世人,如何拒绝平庸,如何逃离平庸的恶。

    艾希曼的审判以煽情的控诉开始,以600万犹太亡灵的名义。但受控的艾希曼却一脸无辜甚至茫然地听着,好像在参加一场与己无关的公开活动。戴着眼镜,眼神中还有一丝的善良、无奈以及同于社会的随和,你怎么也看不出这是一个罪犯,一个杀了无数犹太人的恶魔。在阿伦特的眼中,他是个个人素质极为肤浅的,缺乏深刻个性的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艾克曼否认了法庭对他的指控,他说:自己只是执行命令,效忠朝廷。他形象地把自己比成一块牛排,在法庭上煎烤,至于要烤成什么味道,不取决于牛排,只取决于顾客和厨师。这让我想起《朗读者》中的汉娜(又是汉娜)。

    汉娜是一个文盲,纳粹统治下的一名集中营女看守,在转移犯人去奥斯维辛集中营受死时,关押犯人的教堂发生火灾,她没有打开狱门致使几乎全部的犹太人被烧死。战后,她坐上纳粹战犯审判法庭的被告席。面对控告,汉娜觉得非常无辜,她只是在履行一个管理员职责,这份职责是社会所赋予的,她只是执行。她反问法官:如果你是看守,你会怎么办?是的,如果我们是汉娜,如果我们是艾希曼,我们会怎么办?我们也在做着政府赋予我们的工作,我们也在承担着一定的职责,我们是否也在作恶?是否是作恶链条上的一环。现实生活的恶行处处可见,作恶者都是一个个普通平凡的人,甚至是我们的邻居、同事、朋友,我们和他相处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他有什么不一样,可当恶行发生时,我们谴责恶行的同时,是否也应拷问这个制度,拷问这个恶行的现实基础。

    阿伦特见证了整个审判,对审判的结果没有异议。但对审判的性质和过程提出自己的观点。她关注整个过程,关注一个平庸者如何

  • 3、 电影汉娜阿伦特观后感范文1200字

    《汉娜阿伦特》是一部由芭芭拉苏科瓦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主要讲述了著名犹太女哲学家汉娜阿伦特因为自己的哲学思考和民意之间的分歧所引起的一系列的事情。网友看完这部电影有怎样的感受呢?一起来看看吧!

    初次听说电影《汉娜?阿伦特》是5年前的第十六届上海电影节期间,之后也下载并观看了该电影,但一直看的不是十分透彻。直到今天,才对阿伦特慢慢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

    要把一位哲学家的电影拍好本身就不容易,毕竟哲学是较为抽象的东西,要把哲学观点通过形象的电影手法表达出来,确实考验导演的水准。无疑,《汉娜?阿伦特》做得非常成功。

    但作为专业性非常强的哲学命题与前卫的哲学观点,即使专业人士理解起来也是需要时间的,好在我慢慢的理解了这部电影还有它要表答得理论与观点。

    传记电影《阿伦特》是以阿伦特在审判阿道夫艾希曼时以哲学方式在《纽约客》上提出的恶之平庸概念后所带来的汉娜阿伦特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主线的。期间穿插以与海德格尔的情感历程,海德格尔在汉娜阿伦特心目中曾经一度处在思想之王的地位,从1925相识并坠入爱河到1933年纳粹上台后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暗示一位20世纪女性不断强大,寻找自我的人生历程。

    这部电影给我的最大认知收获有两个:

    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之一的阿道夫艾希曼,曾在屠杀犹太人中扮演重要角色,战后化名逃往阿根廷,1960年被以色列特工抓获,1961年在耶路撒冷对其举行了刑事审判。阿伦特作为《纽约客》的特派记者前往报道该审判。期间从阅读有关卷宗开始,到面对面冷眼观察坐在被告席上的艾希曼,以及听他满嘴空话地为自己辩护,阿伦特断定被人们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恶魔的这个人,实际上并不拥有深刻的个性,仅仅是一个平凡无趣、近乎乏味的人,他的个人素质是极为肤浅的。因此,阿伦特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是:平庸无奇的恶。艾希曼之所以签发处死数万犹太人命令的原因在于他根本不动脑子,他像机器一般顺从、麻木和不负责任。她再次运用极权制度的意识形态性质来分析这样一个平庸无奇的人为什么卷入深渊般的恶而无法自拔,问题在于纳粹通过使用新的语言规则来解说他们的反常行为:灭绝、杀掉、消灭都由最终解决、疏散、特殊处理来表达。对于追求观念的人来说,一切都是可能的。

    另外,阿伦特对于犹太人在历史上处于边缘状态的无根基性、无正直性,以及犹太组织的领导的消极做法提出了直言不讳的批评,导致了这本书的出版引起了轩然大波

  • 4、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汉娜的手提箱》。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日本东京一个小小博物馆的玻璃柜子里,可以看到一个小手提箱,上面写着:汉娜布莱迪,1931年5月16日,孤儿。汉娜是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年1945年)有几百万人被关押在一个集中营里,他们受尽折磨而死。汉娜就是其中一个,她出生在一个叫诺弗麦托斯的城市。她长着一头金发,可爱的圆脸上,蓝色的大眼睛清澈、明亮。他们一家人生活得很快乐。可是有一天,希特勒的纳粹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莱迪一家人的生活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纳粹宣布犹太人是邪恶的、危险的,会传播坏影响。所以,他们都得遵守特别的法规。可是不久,她们一家就被抓去了,包括孩子也没有幸免。

    汉娜被送往东方。她13岁时被带到一个屋子里,然后狠心的纳粹放毒气,汉娜就被毒死了,包括汉娜在内,总共600万犹太人被杀害,其中150万犹太儿童。

    我觉得纳粹很铁石心肠,他怎么可以把汉娜杀死呢,她是一个生命啊!

    读了这本书,我的感受是:战争是残酷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应好好珍惜时间,多关心别人,多帮助别人,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

  • 5、 观《雅典娜女神》有感

    《雅典娜女神》观后感

    看完《雅典娜女神》虽然这是女人亲自监制的剧我也必须承认这部剧的确吐槽点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很多镜头和逻辑间有不少的漏洞,就拿最简单的最后一集来说,有几个地方显然想表达琉璃子的造型没有变化,但是同样是黑色高跟鞋,下一个镜头突然琉璃子的高跟鞋就从红底变成白底了;宫下大人总共带了20个人,结果进门开始截杀的时候,出现的杀手数量显然比20个人多了此外在爆破,枪战,血液的细节处理和欧美剧相比的确待加强(估计这些问题都是经费问题导致,不能进行实际拍摄,很多都是用特效替代了),不过以上种种都不影响这部剧的实看性和愉悦性。

    可能是因为目前国内电视剧审核制度问题,这部剧压根就不该归为抗战剧的,但是为了能在电视台播出估计就得披上红色的外衣吧。如果能够直接说它是部背景设置于乱世中的言情剧多好,很多吐槽这是部雷剧的都是觉得抗日剧怎么能拍的如此奇葩,的确是,你要是真把它看作抗战正剧,完全整部剧都在洒狗血,但倘若你把这部剧当作言情剧来看,真的是非常出色的言情剧,剧情,人物塑造,演员表现,台词都非常出色的。(台词真心好,很多台词都很感动也很多哲理;巫迪文的作品上一次看还是非常多年前比较科幻的和黄奕一群人演的,这次来看确实演技提升很多,但是比起其他主要演员确实还有待磨练啊;还有女人讲普通话的时候习惯性声音弄的偏高啊,音频略高听不太出人物的感情了而且对于观众而言耳朵也压力很大)看剧的时候我在想象对应的文字版小说是什么样,我想如果我看的是小说我也会把它归为不错的言情小说。

    觉得整部剧可以看到很多女人所接受的教育的影子,虽然很小就出国了,但从她的文字看就知道她看过非常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而剧中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最开始欧阳彻去找到琉璃子,羞涩地送了本郁达夫的《沉沦》给琉璃子看,他说这故事非常的好看。沉沦一是字面地表达了欧阳彻对于琉璃子的沉沦,二是沉沦本身就是一个自传性质的小说讲的是主人翁在现实与他预想的东西之间的徘徊痛苦最终自杀的故事。小说主人翁的心理恰恰就和欧阳彻这个人物的心理非常相似。(当然这些细节不一定是女人写的,也或者编剧根本没有我理解的第二种意思,虽说是十年神经质粉但也不好意思给女人脸上各种贴金)。

    不过女人的更多的成长是在美国,所以american dream的那种英雄主义风格的东西又贯穿剧中,那些主要的角色的设计让我觉得特别像在看marvel家漫画拍成的电视电影,人

  • 6、 优秀读后感: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

    读《汉娜的手提箱》有感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汉娜的手提箱》,这本书是非常感人的,为什么说感人呢?你往下看看就知道了。

    2000年的时候日本的一个博物馆里展出的一个用白色的油漆写着:hanna,生日:10月15日,孤儿。的箱子。看到箱子上这些字的人都会好奇的去问馆长,他们觉得她应该知道是怎么回事。馆长是一位美丽的阿姨。但是她告诉大家她可以帮他们找到答案。

    在一年冬天,大雪中汉娜和哥哥乔治在一起滑雪,虽然汉娜是个女孩子,可是她滑雪并不落后。他们一家人都是犹太人被关在这个地方失去了自由。没过多久他们的爸爸、妈妈都被管这个地方的人给抓走了,再也没有回来,从此汉娜和哥哥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们的爸爸和妈妈了。再后来汉娜和哥哥也被装在一辆有很多犹太人又挤又黑的车里,被送到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东方。

    哥哥再也没有见到过自己的妹妹汉娜了。汉娜被送到了一个像监狱一样的地方,那里的环境非常的糟糕。在一场大火中,汉娜失去了自己心爱的手提箱。后来,汉娜又被送进了毒气室,她的生命就终结在了13岁。人们为了纪念在这次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小汉娜,又仿做了一个手提箱,放在了博物馆里。我从妈妈那里了解了这本书的历史背景。那是一场可怕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场战争中有很多聪明的犹太人失去了生命。所以有很多的博物馆陈列了他们的遗物。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 7、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

    汉娜的手提箱读后感

    江苏省泰兴市新街小学六(1)班陈璐渝

    暑假里,我读了著名的凯伦莱温的《汉娜的手提箱》。这使我感触很深,那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深深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那是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死于纳粹集中营里,一个犹太女孩子的悲惨遭遇。一家人本来很幸福,但后来在纳粹集中营里,汉娜被毒死了!可怜的汉娜仅有13岁,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唉,真是太悲惨了。读到这儿,我忍不住眼泪一滴滴地下往流啊!

    人类的良知何在?人类的道德何在?为什么让一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那个纳粹集中营实在是太可恨了!

    汉娜的童年是悲惨的,而我们的童年却充满爱。我们有爸爸妈妈的爱。有一次,我发烧了,爸爸摸了摸我的额头,紧张地说:呀,你发烧了,而且烧得厉害,必须马上上医院。说完,便喊着妈妈一同上医院了。到了泰兴,他们俩儿一直忙着,没能休息。

    我们还有同学的爱。记得那天,上数学课,老师让拿出数学本,做练习。一翻书包,呀,没带,这下可怎么办呢?我的同桌常嘉琪对我说:你是不是没带本子呀,我借你。我连忙说:谢谢,谢谢!

    我们还有老师的爱。五年级上学期时,我上老师办公室里拿本子。老师对我说:陈璐渝,这次期末考试考得不错,下次再接再励!我自信地点了点头。之后,老师又问:哎,你这嘴角怎么有块疤呢?老师,这我也不知道,或许是感冒引起的吧。老师亲切地说:哦,天气冷,多穿点衣服,要好好休息,感冒了对身体不好。我笑着点了点头,心里暖暖的。

    我们的童年充满了无私的爱!请你们还汉娜们一个幸福的童年吧!

  • 8、 观十二怒汉俄罗斯版有感

    十二怒汉俄罗斯版观后感

    作为欧罗巴几大人种之一,斯拉夫人和日耳曼人、凯尔特人一样,在欧洲文明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斯拉夫民族的优秀代表俄罗斯人,他们的性格和成就,如同伴随他们成长的伏尔加河水和伏特加烈酒一样,一半是宁静,一半是疯狂。他们时而美丽,如顿河边晨曦中戴花边的金发姑娘;他们时而粗鲁,如乌拉尔山脚下哥萨克小镇的醉酒大叔。在很多领域,俄罗斯人总有惊人之举,比如他们是第一个发射卫星和送宇航员进入太空的国家,比如年以不流血的最小代价成功实现苏联解体在文学影视领域,他们更是人才辈出,比如赫赫有名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而下面要讲的,不是那些远去的大文豪们,而是俄罗斯著名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代表作《十二怒汉》。

    十一长假是个荒谬的刺激消费的举措。人们收入本身就不高,还打着刺激消费的口号全国狂欢。这就好比中国股市,池子本身就不大,还不断往里抽水,想不被榨干都难。多年来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坑爹的长假经济效应根本就不奏效。当然,这只是根据数据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什么刺激消费,都让它见鬼去吧!一年到头就那么几天放松的日子,不出去走走实在对不起祖国和党的关怀。于是乎,所有的景点,君不见,人山人海,摩肩擦踵,简直就是一个个灵长类动物园,和笼子里的大猩猩们没啥区别。对于逛多了动物园的我来说,长假七天没有对国家经济增长做过什么贡献,于是扯几句这几天看过的电影的文字,舒缓愧疚之情。

    《十二怒汉》的剧情很简单,讲述的是个不同职业和社会地位的陪审团成员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个少年对其继父的一级谋杀指控。影片长达两个多小时,场景在法院旁边一所学校的活动室里,狭小、单一、枯燥。但作品拿到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巨大成功,必然有其妙处:

    第一,新瓶装旧酒,酿酒材料不同。俄罗斯版《十二怒汉》翻拍于美国年版《十二怒汉》,大学上选修课时曾听老师提到过这部电影。美国版的《十二怒汉》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又先后有三版《十二怒汉》问世,但反响平平。直到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这一部,才取得巨大成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容,用了新瓶子。影片以俄罗斯车臣为背景,由一个车臣少年涉嫌谋杀收养他的俄罗斯军官展开叙述。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拥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国家,在斯大林独裁统治期间,民族矛盾激烈,车臣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前几年因冲突不断频频吸引世人关注。影片中除了十二个陪审员在活动室中

  • 9、 读哈姆雷特有感2000字

    读哈姆雷特有感2000字: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一部剧本,被誉为欧洲四大名著之一。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雨果说“哈姆雷特就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的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赫而岑说“哈姆雷特的性格达到全人类普遍性的程度。”歌德、海涅、别林斯基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都作出过至高的评价和赞誉。

    无数的文人学者,更是作出了深刻的解读阐述。有人认为,作品揭示出封建末期社会罪恶与本质特征;有人认为,歌颂的是人文主义理想,以及人文主义与强大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指出其思想局限性,表现在脱离群众、孤军奋战;也有人认为,哈姆雷特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还有弗洛伊德派挖掘出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原型批判说则把哈姆雷特作为古代祭祀品,充当人类涤除罪恶复苏自然活力的“替罪羊”;甚至另有相异的观点,百年来分析争论哈姆雷特的性格,是犹豫还是善良,是懦弱还是勇敢,几尽解剖到了一个人的脑纤维和脑细胞。

    看到这些,我读完《哈姆雷特》自惭形秽到无地自容。我前后把这本书读了3遍,也觉得是部好作品,故事情节跌宕起伏,莎翁的语言更是飘逸细腻,出神入化,意达心肺,情透骨髓,时有吟诵太白之诗的幻境妙觉,一些经典隽永美句更是闪现哲理、耐人寻味。但说实话,真的没有从哈姆雷特身上观照出多少自己,也真没有看到什么封建阶级斗争、黑暗势力统治、人文理想闪光,更没有联想到“恋母情节”“替罪羊”之类的心理暗示与原始献祭。

    估计是自己“功力”着实不够,加之属于线性思维模式,领悟不出其博大精深,这看来是十分肯定和万分必然的。不懂反而正常,佛道儒释深奥玄妙,琴棋书画意接千古,梅兰竹菊通情达义,日月星辰照烁古今,哪一个又是真正懂得过的。人啊,看到啥说啥,想到啥说啥,认为是啥就说啥,真实的反映自己,既便是错的,那也是自己的,而且我们也只能知道自己知道的。

    在我的眼里,这只是一个王子复仇的故事。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惨死,叔叔篡位,母亲嫁给叔叔。回国后,父王鬼魂诉冤,他精心准备复仇,通过戏剧展现父王被害过程,证实了叔叔和母亲的谋杀行为,用装疯和修改信件躲过叔叔的加害,几次犹豫徘徊错过刺杀良机,期间误杀了爱人的父亲(奸臣),爱人跳河自杀,爱人的哥哥复仇,最后在叔叔的计谋下,与爱人哥哥比武对决,

  • 10、 读哈姆雷特有感(精选范文)

    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看到这个书名,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将会描述的是一个人物的方方面面,果不其然,这本书讲述了哈姆雷特的父亲死了,母亲却在他父亲死后匆匆的嫁给了他父亲的弟弟,后来得知父亲的死是一场阴谋,最后展开的是复仇的画面。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请大家阅读收藏!https://m.dhb100.com/

    这本书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黑暗的封建主义之间的斗争,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之间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搏斗,批判了现实社会的黑暗。

    克劳狄斯是社会罪恶的化身,他自私自利,为了权利而谋杀自己的哥哥;乔特鲁德,性格矛盾,她爱自己的孩子,却又沉迷于自己丈夫的弟弟。

    哈姆雷特在小说中无疑是可悲的的人物塑造,他本是自由快乐的王子,却因父亲的死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母亲的再婚,父亲被叔叔谋杀,给予了哈姆雷特的心灵的巨大打击。他压抑地喘不过气,从而变得疯狂与偏激。

    他一方面追求着人性心灵的解放,另一方面却因为道德和杀父之仇而无法跟着自己的内心走。这两种思想同时折磨着他,他痛苦着并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怀疑,这使他的行为越来越疯癫与抓狂。

    他一直周旋在矛盾的心与复仇中,让他无心去关心他的爱情,关心那个可爱的女孩子,从而在哈姆雷特的激烈语言与行为中,并在父亲死于她爱的人手中时,这个可爱、聪明伶俐的女孩子疯了,最后她去了天国。这是一幕令人可悲的画面,在这个黑暗的社会,王权相争的时代,又一条人命丧失。

    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他的人格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他既勇敢又懦弱,在他人提出的挑战时,在他跟随他父亲的灵魂走时,在刺死那个官员时,他是勇敢的;对于复仇时,对于他对自己母亲的爱恨交织时,他是犹豫的,懦弱的。

    对于他父亲的灵魂的说辞,他特意安排了一场戏剧,展现的是他父亲说的他叔父如何杀害他父亲的画面,他想借此看他叔父的表情与脸色,看到他叔父带着恐慌的神色,他显得很开心、很疯狂,也因此确信了他叔父害他父亲的过程。但是面对这复杂的心理,他并没有杀了他叔父,而是离开了皇宫。

    最后在决战中,他得知他叔父在剑上涂了无可医治的毒药,他母亲误喝了毒酒而身亡,这使得他复仇的心再次燃烧,他愤怒地拿着毒刀刺入了他叔父的身体,最终他也毒发身亡。

    这部小说突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仇恨,对金钱、权利的欲望。最后的结局也发人深思。(柯慧贤)

    哈姆雷特,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 2021-04-11

  • 2019-09-21

  • 2019-09-23

  • 2019-09-20

  • 2022-01-12

  • 2023-07-23

  • 2019-09-21

  • 2019-10-20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2-10-22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21-07-05

  • 2019-10-22

  • 2019-10-29

  • 2022-11-19

  • 2019-09-20

  • 2022-04-16

  • 2021-04-22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22-03-16

  • 2019-09-25

  • 2022-01-03

  • 2019-09-20

  • 2019-10-16

  • 2019-10-16

  • 2019-09-21

  • 2021-09-1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
观汉娜阿伦特有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观汉娜阿伦特有感、观汉娜阿伦特有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观汉娜阿伦特有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