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 > 地图 >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2024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相关栏目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热门栏目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推荐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

(共 9891 篇)

  • 1、 《辽史》读后感

    《辽史》读后感

    唐五代时期,中原政权分裂割据,军阀混战。但此时的北部游牧民族地区却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星星”,那就是在耶律阿保机领导下崛起的契丹。

    阿保机登上政治舞台时,正值契丹族由原始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之际,阶级社会的出现已成为历史的必然。阿保机适应历史需要,排除种种干扰,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政权,使契丹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智勇如阿保机者,也不能避免死后儿子们的权利争夺。中原民族政权如此,少数民族政权亦是如此。

    阿保机与述律后有三子:长子也是太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但阿保机死后,继承皇位的不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耶律倍,而是次子耶律德光。按照中原政权的继承制度,应是嫡长子继承制,那么太子耶律倍继承皇位便是实至名归的。难道耶律德光也效仿唐太宗制造了玄武门之变,从而夺取了其兄太子耶律倍的皇位?

    带着疑惑,我去学校图书馆查找资料,最后终于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传奇》一书中找到了答案。我总结了一下,原因大概有四:

    其一是契丹族没有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我认为这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契丹族相对于中原政权比较落后,处于奴隶社会的契丹,还没有形成完备的继承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这就导致了耶律倍在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处于平等地位,没有中原政权中皇太子所具备的优势。

    其二是述律后对次子耶律德光的偏爱,这也是导致耶律倍没有继承皇位的直接原因。在阿保机死后,述律后成为了契丹族的直接掌权人。因此,没有述律后支持的太子耶律倍自然就占据了下风。

    其三是太子耶律倍当时已经远离了中央政权,而耶律德光则不然。在攻打渤海国时,太子耶律倍有功。因此,在攻下渤海国之后,太子被封为东丹王,管理渤海国事务。耶律德光则继续四处征战,胜仗连连。因此,耶律德光更受中央官员的拥戴,掌握中央军权。

    其四则可以说是耶律倍生不逢时。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看,耶律倍都处于下风。耶律倍和耶律德光其实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耶律倍足智多谋,耶律德光军事才能出众。这或许分不出胜负,但如果放在处于崛起时期、四处征战的契丹里面,优劣就可一眼看出。此时的契丹,更需要的是耶律德光。如果此时的契丹处于和平时期的话,事情完全是有转机的。遗憾的是,历史不能假设。

    最后,我要说的是,虽然耶律倍在于其弟耶律德光的皇位争夺中失败,留下了不少遗恨。但耶律德光孙子之后的皇帝都是耶律倍的直系子孙,不知道耶律倍知道这一趣事之后,他的遗憾和失意会不会减少一分

  • 2、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500字

    玛特辽娜的家里没有亲人,只有她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一只脏兮兮的白山羊,一只瘸腿的猫,几棵橡皮树。她有三个姐妹,她把大伯一家当作亲戚,但这些人只是想着如何占有玛特辽娜的财产,尽管玛特辽娜没什么家当。最可恨的就是法杰依,在他的儿子和玛特辽娜死后,他最心痛的是那两车木料,他四处奔波只为保证木料不被火烧和免于被别人算计,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昔日的恋人,在他看来木材比儿子和玛特辽娜的命更值钱。所谓的亲戚在玛特辽娜死后为了她那可怜的遗产而争吵不休,在他们看来,玛特辽娜存在的价值就是她那点遗产。玛特辽娜的忠厚老实在他们眼里全是鄙视,玛特辽娜的善良在他们眼里是傻。他们眼里没有亲情,只有对物质的贪婪,物欲充斥着他们的内心,这是人性的堕落。现在的农村已经变了,森林被砍光,处处弥漫着衰败的气息。镇里到处是混乱无序,居民区烟雾弥漫,噪声环绕。这是人性堕落的结果。如果继续这样则村子就不复村子,城市也不复存在,我们整个地球也不复存在。

  • 3、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600字

    我因为要租住房子被介绍人领到了马特辽娜的家,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房子呢?可以说是很糟糕的:不朝阳,脏乱,碎木板已经变朽,大门发灰,生活在屋里的还有一只猫和一些老鼠蟑螂。 而女主人马特辽娜年近六旬,很孤独,圆圆的脸蜡黄而又有病色,浑浊的眼神透露出她病魔缠身已久而导致精疲力竭,但她生病时却不埋怨也不呻吟;她十分善良,怕毒药会把猫毒死,不忍拒绝而帮邻居干活;她勤劳,每天早上起来挤羊奶和干家务;她乐观,会用干活来排解内心的郁闷,默默承受苦难并在苦难的磨砺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并且虔诚地信仰上帝。 马特辽娜的笑容是那么的包容与充满苍茫大爱,我对吃什么已经无所谓了,因为生活教育了我,并非只有在吃中才能找到日常生活的意义。我感到更为宝贵的是马特辽娜那张圆脸上的笑容。 她没有养贪吃的小猪,她也没有置办家具,她也不追求漂亮的衣服,她是一个不被丈夫理解、被抛弃的女人。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她身边,但却不明白,她就是那种最正派的人。 只是这么一个默默承受灾难的人,她的人生却是以悲剧结尾,但或许马特辽娜也会满足的一笑,因为上帝给她留了只右手,她在那个地方还可以向上帝祈祷。。。

  • 4、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1000字

  • 5、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1000字

  • 6、 《马特辽娜的家》之读后感2000字

    马特辽娜是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妇女,但是她却又不普通,因为她身上有着很多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坚忍,平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纯朴而不贪求金钱。马特辽娜是一位将近六旬年迈又孤苦的老妇人,她一生遭受了很多苦难,年轻的时候丈夫就从战场上一去不复还,生下的六个孩子都先后夭折;领养的女儿吉拉并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结婚之后就很少再来看她;年迈的马特辽娜因为机关办事总是互相推托和冗长而一次次白白奔忙却拿不到抚恤金;自己又因为体弱多病而被赶出了集体农庄,时常在生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而一个人孤独地躺在简陋的家中的床上。像这样的境遇换到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恐怕早就受不了了,但她不仅没有对生活和命运抱怨,默默地忍受这一切,还能以一颗耶稣般博爱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处处舍己为人,非常可贵和值得人尊敬。她吃饭的时候总是把最大的土豆留给伊格纳季奇,自己则吃小的。马特辽娜生活十分贫苦,她的早餐只有没削皮的土豆或者大麦米粥,大麦米最便宜,大家都成袋地买来喂猪,而这种食物却出现在马特辽娜的餐桌上,但她却十分关心别人,当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当轮到马特辽娜给那些牧羊人管饭的时候,她总是大肆张罗,准备的都是平时连她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砂糖、奶油等美食。就连当养女和女婿来拆她的房子拉走木料的时候,她还是盛情款待了他们和工

    人们吃饭,甚至还酿了私酒给他们喝。别人有点什么事要她帮她就热心地去帮,不要报酬。

    马特辽娜不仅善待周围的人,她还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动物和植物。马特辽娜的家虽然破旧寒酸,但它却是那些弱小生命的避难所。她的一个房间里摆满了橡皮树,像森林一样。 有一天夜里失了火,马特辽娜不是急着去救火,而是首先把那些橡皮树放倒在地板上,以免它们被烟熏死。我看到房子里蟑螂猖獗,想下一些药,但马特辽娜却不让,她怕连那只收留的跛脚老猫一起毒死。为了能让那头生着弯犄角的母山羊吃饱,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每天早晨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割草。她热爱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反感一切反自然的东西:她最害怕火车;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全是接待外国代表团的宴会报道就皱起眉头;听广播里说要放一颗人造卫星便连连摇头:他们什么都要改变,是否连冬天或者夏天也都要改变一下哟。她不喜欢夏里亚宾演唱的歌曲,格林卡的抒情歌曲才合她的口味,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最后却惨死在火车轮下!还是因为去

  • 7、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500字

    一个拖着年迈体弱的身子在一座破旧的木屋里面生活的农妇,木屋是她仅有的一点财产,但是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亲戚们和养女一直都在惦记着她这唯一的一点财产,终于,在二月份的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在帮助养女拆自己的房子运送木料的时候,惨死在火车轮下。

    玛特廖娜是我们很熟悉的名字,因为俄罗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就是这个名字,她是由母亲(mather)转译而来,我们的主人公也正是有着母亲的胸怀和圣女的心灵的人。玛特廖娜一生坎坷,她总是用宽容和仁爱对抗着世界的不公与残忍。她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无欲无求,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有着最崇高最虔诚的向往,她深受历史悠久的东正教的影响,按照东正教的教规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在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流露出东正教女圣徒的那种神圣性。她为别人帮忙从来不求回报,在她看来,一切物质利益都是身外之物,都只是一时而无法永久保存。与她相比,那些还在玛特辽娜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惦记着她的财产,在她死后马上就跑来瓜分她的遗产的那些人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正是在像玛特辽娜这样遵守教规的人的身上,体现了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的珍贵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这样的圣徒就不会有乡村,就不会有城市,就不会有我们整个地球。

    玛特辽娜最后死得很惨,但是面容安详,并且保留了右手,因为上帝用来祝福的正是右手。

  • 8、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600字

    玛特廖娜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妇女,她勤劳温顺,逆来顺受,乐于助人,胸怀宽广,心态平和,从不为为生活的琐事而抱怨,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反映了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她的一生多灾多难。物质贫乏,住在破旧的木屋里,只能吃土豆和大麦过活。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在集体农庄干了二十五年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不得不四处奔波。早年也曾有过美好的爱情,但丈夫去了战场,从此下落不明,六个孩子相继夭折,她还被认为带有邪气。玛特廖娜坦然的面对一切的不公与磨难,对一切都是善意的平和的。通过劳动,她就能行之有效地恢复好心情。不仅如此,她还乐于无私地帮助身边的人,并且毫无妒意。作者并未对其外貌多做描写,玛特廖娜的美在于其内心的纯洁和神圣,在于其善良的微笑。 与玛特廖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子里的其它人。毫不负责的社会保障处的工作人员,总是找玛特廖娜帮忙的妇女们,甚至在玛特廖娜死后,一心算计她正房木材的法杰依,只顾争夺木屋的三个姊妹无一不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卑鄙的人。 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变得自私自利,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像玛特廖娜那样纯粹,平和的心灵。就如小说在结尾写到的我们大家就生活在她的身边,却没能理解,其实她就是那种谚语里常说的圣徒,没有这样的圣徒,村子就不复存在。城市也不复存在。我们整个地球也不复存在。

  • 9、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800字

  • 10、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700字

    玛特廖娜,善良勤劳的苦命女人,用一生来诠释怎么做一个正派的人。

    她是有房无家的人:嫁不了心爱的人,还被丈夫抛弃,六个孩子夭折,得不到养老金,没有亲朋帮助,只能撑着病体孤老。老太太的死就像是命运的捉弄,怕火车的人偏偏被火车撞死。死后还要被亲人们争房子年久失修,破败邋遢的木屋而烦扰。对善良的老太太而言,这命运太不公了。可她仍默默地忍受着,保持着那颗最善良纯洁的心。收养瘸腿猫,帮别人干活不收钱,尽心照顾房客。。。。。。在那人性被扭曲的时期,老太太的言行显得那么傻气,却又那么珍贵。

    那时的政治,宣扬的是一片欣欣向荣,人民团结友爱,劳动积极争先的社会主义大繁荣;而现实却是民不聊生,官员贪赃枉法,社会公共建设落后。。。。。。集体农庄也好,人民公社也罢,过度集权的政治,不过是用少数人的福利来掩盖虚假繁荣下的凋敝,迫使人性的扭曲。不顾环境恶化大量伐木售卖的村委主席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农庄不顾玛特廖娜的病情任意指挥她干活,却在她病重时将她除名;凶恶又盛气凌人却无真才实学的医生;部门冗杂办事效率低下的各种组织;冬天只有官员有煤而百姓只能偷煤。。。。。。共产平等的社会新等级更加明显,工农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却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亲情在利益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虚情假意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好处。这样的社会太现实,太冷漠。

    为什么要叫《玛特廖娜的家》?她的家在哪?像她这样正派的人,在哪里又有谁能给她家的温暖?恐怕只有像她一样正直的作者十年辗转才得以回国,历经千辛才求到工作的有良知的人,和她在河边的破木屋,在污浊、衰败的村庄旁,惺惺相惜地活在充满不公和冷漠的社会,这就是作者说的注定要住在这的原因吧。

    作者最后说:要做正派的人。政治的强压出不了永存,唯有正直,心存良知,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的希望。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11-06

  • 2019-11-11

  • 2021-04-23

  • 2021-04-20

  • 2019-10-28

  • 2019-10-29

  • 2021-05-0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10-17

  • 2021-07-06

  • 2019-11-02

  • 2022-05-06

  • 2019-10-11

  • 2019-10-23

  • 2019-09-20

  • 2023-02-26

  • 2019-09-23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23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10-19

  • 2021-09-18

  • 2023-01-25

  • 2019-10-09

  • 2019-10-20

  • 2019-10-2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7-02

  • 2019-10-16

  • 2019-10-29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2024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