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勃朗特一家的读后感 > 地图 > 勃朗特一家的读后感

勃朗特一家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5 来源:互联网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700字。

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如何在写作品的读后感时把自己的真实感悟写出来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7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玛特廖娜,善良勤劳的苦命女人,用一生来诠释怎么做一个正派的人。

她是有房无家的人:嫁不了心爱的人,还被丈夫抛弃,六个孩子夭折,得不到养老金,没有亲朋帮助,只能撑着病体孤老。老太太的死就像是命运的捉弄,怕火车的人偏偏被火车撞死。死后还要被亲人们争房子年久失修,破败邋遢的木屋而烦扰。对善良的老太太而言,这命运太不公了。可她仍默默地忍受着,保持着那颗最善良纯洁的心。收养瘸腿猫,帮别人干活不收钱,尽心照顾房客。。。。。。在那人性被扭曲的时期,老太太的言行显得那么傻气,却又那么珍贵。

那时的政治,宣扬的是一片欣欣向荣,人民团结友爱,劳动积极争先的社会主义大繁荣;而现实却是民不聊生,官员贪赃枉法,社会公共建设落后。。。。。。集体农庄也好,人民公社也罢,过度集权的政治,不过是用少数人的福利来掩盖虚假繁荣下的凋敝,迫使人性的扭曲。不顾环境恶化大量伐木售卖的村委主席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农庄不顾玛特廖娜的病情任意指挥她干活,却在她病重时将她除名;凶恶又盛气凌人却无真才实学的医生;部门冗杂办事效率低下的各种组织;冬天只有官员有煤而百姓只能偷煤。。。。。。共产平等的社会新等级更加明显,工农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却做不了自己生活的主人。亲情在利益面前变得一文不值,虚情假意也不过是为了得到好处。这样的社会太现实,太冷漠。

为什么要叫《玛特廖娜的家》?她的家在哪?像她这样正派的人,在哪里又有谁能给她家的温暖?恐怕只有像她一样正直的作者十年辗转才得以回国,历经千辛才求到工作的有良知的人,和她在河边的破木屋,在污浊、衰败的村庄旁,惺惺相惜地活在充满不公和冷漠的社会,这就是作者说的注定要住在这的原因吧。

作者最后说:要做正派的人。政治的强压出不了永存,唯有正直,心存良知,才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生不息的希望。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500字


一个拖着年迈体弱的身子在一座破旧的木屋里面生活的农妇,木屋是她仅有的一点财产,但是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亲戚们和养女一直都在惦记着她这唯一的一点财产,终于,在二月份的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在帮助养女拆自己的房子运送木料的时候,惨死在火车轮下。

玛特廖娜是我们很熟悉的名字,因为俄罗斯著名的民间工艺品就是这个名字,她是由母亲(mather)转译而来,我们的主人公也正是有着母亲的胸怀和圣女的心灵的人。玛特廖娜一生坎坷,她总是用宽容和仁爱对抗着世界的不公与残忍。她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无欲无求,但是在精神生活上却是有着最崇高最虔诚的向往,她深受历史悠久的东正教的影响,按照东正教的教规来规范自己的生活,在言行举止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上都流露出东正教女圣徒的那种神圣性。她为别人帮忙从来不求回报,在她看来,一切物质利益都是身外之物,都只是一时而无法永久保存。与她相比,那些还在玛特辽娜活着的时候就开始惦记着她的财产,在她死后马上就跑来瓜分她的遗产的那些人是多么的卑微和渺小。正是在像玛特辽娜这样遵守教规的人的身上,体现了大多数人已经丧失了的珍贵的精神追求和道德准则,而这些正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东西没有这样的圣徒就不会有乡村,就不会有城市,就不会有我们整个地球。

玛特辽娜最后死得很惨,但是面容安详,并且保留了右手,因为上帝用来祝福的正是右手。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600字


玛特廖娜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妇女,她勤劳温顺,逆来顺受,乐于助人,胸怀宽广,心态平和,从不为为生活的琐事而抱怨,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反映了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她的一生多灾多难。物质贫乏,住在破旧的木屋里,只能吃土豆和大麦过活。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在集体农庄干了二十五年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不得不四处奔波。早年也曾有过美好的爱情,但丈夫去了战场,从此下落不明,六个孩子相继夭折,她还被认为带有邪气。玛特廖娜坦然的面对一切的不公与磨难,对一切都是善意的平和的。通过劳动,她就能行之有效地恢复好心情。不仅如此,她还乐于无私地帮助身边的人,并且毫无妒意。作者并未对其外貌多做描写,玛特廖娜的美在于其内心的纯洁和神圣,在于其善良的微笑。
与玛特廖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子里的其它人。毫不负责的社会保障处的工作人员,总是找玛特廖娜帮忙的妇女们,甚至在玛特廖娜死后,一心算计她正房木材的法杰依,只顾争夺木屋的三个姊妹无一不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卑鄙的人。
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变得自私自利,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像玛特廖娜那样纯粹,平和的心灵。就如小说在结尾写到的我们大家就生活在她的身边,却没能理解,其实她就是那种谚语里常说的圣徒,没有这样的圣徒,村子就不复存在。城市也不复存在。我们整个地球也不复存在。

《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800字


《玛特廖娜的家》读书笔记_写人读书笔记500字


玛特廖娜是一名普通的农村老妇女,她勤劳温顺,逆来顺受,乐于助人,胸怀宽广,心态平和,从不为为生活的琐事而抱怨,对生活对周围的人充满爱,反映了典型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她的一生多灾多难。物质贫乏,住在破旧的木屋里,只能吃土豆和大麦过活。即使生病了也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在集体农庄干了二十五年却领不到养老金,为此不得不四处奔波。早年也曾有过美好的爱情,但丈夫去了战场,从此下落不明,六个孩子相继夭折,她还被认为带有邪气。玛特廖娜坦然的面对一切的不公与磨难,对一切都是善意的平和的。通过劳动,她就能行之有效地恢复好心情。不仅如此,她还乐于无私地帮助身边的人,并且毫无妒意。作者并未对其外貌多做描写,玛特廖娜的美在于其内心的纯洁和神圣,在于其善良的微笑。

与玛特廖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村子里的其它人。毫不负责的社会保障处的工作人员,总是找玛特廖娜帮忙的妇女们,甚至在玛特廖娜死后,一心算计她正房木材的法杰依,只顾争夺木屋的三个姊妹无一不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的利益考虑的卑鄙的人。

在如今的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变得自私自利,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像玛特廖娜那样纯粹,平和的心灵。就如小说在结尾写到的我们大家就生活在她的身边,却没能理解,其实她就是那种谚语里常说的圣徒,没有这样的圣徒,村子就不复存在。城市也不复存在。我们整个地球也不复存在。

《马特廖娜的家》读后感600字


故事不长,作者通过主人公我的角度,讲述了马特廖娜身上优秀的俄罗斯性格及其悲惨,令人惋惜的命运。
从监狱出来的我,想找一个地方住,几经周折找到一间适合自己的马特廖娜的家。马特廖娜是个被病痛折磨独自居住的老太婆。老太婆既不会煮饭,也很少打理房子,房子里蟑螂、老鼠处处皆是。可以说老太婆是一个很不及格的房东。
但是,正正又是这样一个老太婆马特廖娜,就算自己本身温饱都成问题,却还收养一只瘸了的猫;正是这样一个老太婆马特廖娜,帮邻居干活,被人点来点去,却从没有半句怨言,也不收任何报酬;正是这样一个老太婆马特廖娜,忠于自己的丈夫,无怨无悔苦苦等待,即便早知道没有结果;正是这样一个老太婆马特廖娜,为了个助养金什么的,无数次奔波,都唔功而返时,她却温顺地忍耐;正是这样一个老太婆马特廖娜,就算自己无处可居,仍不后悔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养女
马特廖娜的优点太多了,她拥有俄罗斯传统的民族性格,善良、勤奋、温顺、忍耐、无私而相反她身边的人,每个人眼中只有自己和利益,无疑他们是自私的、丑陋的、令人痛恨的。正是在他们的衬托下,马特廖娜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太婆的形象变得伟大。
无论是在以前,还是现在,又或者是将来,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无论是在一个民族中,还是国家中,甚至是我们生活的社会中都需要马特廖娜,都需要真善美,都需要有正能量的存在,这样的民族、国家、社会才有真正的未来。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400字


玛特辽娜的一生就是一出悲剧:早年丈夫远赴战场,生死未卜;子女又相继夭折;在农场勤勤恳恳工作大半辈子,却连养老金也没有争取到,还带着一身的病痛。玛特辽娜唯一的财产就是那所破败的小木屋。然而这唯一的木屋还是被一个个贪婪又厚颜的人惦记着。

可以说玛特辽娜身无外物,一穷二白,但是她却拥有富足的精神财富。尽管命运多舛,她仍然怀着对上帝最虔诚的信仰,奉行着上帝的旨意。她用一颗忠诚不悔的心苦苦等待着丈夫;她用一颗坚强执著的心为争取养老金忙碌奔波;她用一颗善良仁爱的心收养瘸腿小猫;她用一颗宽容隐忍的心时时助人为乐、处处与人为善。。。 玛特辽娜身上自然散发的圣母般神圣的光辉让那些贪婪、自私、虚伪的人感到汗颜。

没有这样的圣徒就不会有乡村。就不会有城市。就不会有我们整个地球。这就是玛特辽娜最真实的写照、最真挚的赞叹。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500字


玛特辽娜的家里没有亲人,只有她看的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一只脏兮兮的白山羊,一只瘸腿的猫,几棵橡皮树。她有三个姐妹,她把大伯一家当作亲戚,但这些人只是想着如何占有玛特辽娜的财产,尽管玛特辽娜没什么家当。最可恨的就是法杰依,在他的儿子和玛特辽娜死后,他最心痛的是那两车木料,他四处奔波只为保证木料不被火烧和免于被别人算计,一个是他的儿子,一个是他昔日的恋人,在他看来木材比儿子和玛特辽娜的命更值钱。所谓的亲戚在玛特辽娜死后为了她那可怜的遗产而争吵不休,在他们看来,玛特辽娜存在的价值就是她那点遗产。玛特辽娜的忠厚老实在他们眼里全是鄙视,玛特辽娜的善良在他们眼里是傻。他们眼里没有亲情,只有对物质的贪婪,物欲充斥着他们的内心,这是人性的堕落。现在的农村已经变了,森林被砍光,处处弥漫着衰败的气息。镇里到处是混乱无序,居民区烟雾弥漫,噪声环绕。这是人性堕落的结果。如果继续这样则村子就不复村子,城市也不复存在,我们整个地球也不复存在。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600字


我因为要租住房子被介绍人领到了马特辽娜的家,那么这是一个怎样的房子呢?可以说是很糟糕的:不朝阳,脏乱,碎木板已经变朽,大门发灰,生活在屋里的还有一只猫和一些老鼠蟑螂。
而女主人马特辽娜年近六旬,很孤独,圆圆的脸蜡黄而又有病色,浑浊的眼神透露出她病魔缠身已久而导致精疲力竭,但她生病时却不埋怨也不呻吟;她十分善良,怕毒药会把猫毒死,不忍拒绝而帮邻居干活;她勤劳,每天早上起来挤羊奶和干家务;她乐观,会用干活来排解内心的郁闷,默默承受苦难并在苦难的磨砺中寻找精神的慰藉,并且虔诚地信仰上帝。
马特辽娜的笑容是那么的包容与充满苍茫大爱,我对吃什么已经无所谓了,因为生活教育了我,并非只有在吃中才能找到日常生活的意义。我感到更为宝贵的是马特辽娜那张圆脸上的笑容。
她没有养贪吃的小猪,她也没有置办家具,她也不追求漂亮的衣服,她是一个不被丈夫理解、被抛弃的女人。虽然我们都生活在她身边,但却不明白,她就是那种最正派的人。
只是这么一个默默承受灾难的人,她的人生却是以悲剧结尾,但或许马特辽娜也会满足的一笑,因为上帝给她留了只右手,她在那个地方还可以向上帝祈祷。。。

《玛特辽娜的家》读后感1000字


《马特辽娜的家》之读后感2000字


马特辽娜是个普通的俄罗斯农村妇女,但是她却又不普通,因为她身上有着很多俄罗斯民族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坚忍,平和,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纯朴而不贪求金钱。马特辽娜是一位将近六旬年迈又孤苦的老妇人,她一生遭受了很多苦难,年轻的时候丈夫就从战场上一去不复还,生下的六个孩子都先后夭折;领养的女儿吉拉并不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结婚之后就很少再来看她;年迈的马特辽娜因为机关办事总是互相推托和冗长而一次次白白奔忙却拿不到抚恤金;自己又因为体弱多病而被赶出了集体农庄,时常在生病的时候没有人照顾而一个人孤独地躺在简陋的家中的床上。像这样的境遇换到其他任何一个人的身上恐怕早就受不了了,但她不仅没有对生活和命运抱怨,默默地忍受这一切,还能以一颗耶稣般博爱的心善待周围的人,处处舍己为人,非常可贵和值得人尊敬。她吃饭的时候总是把最大的土豆留给伊格纳季奇,自己则吃小的。马特辽娜生活十分贫苦,她的早餐只有没削皮的土豆或者大麦米粥,大麦米最便宜,大家都成袋地买来喂猪,而这种食物却出现在马特辽娜的餐桌上,但她却十分关心别人,当对待别人的时候总是倾其所有、毫无保留,总是把最好的东西奉献给别人。当轮到马特辽娜给那些牧羊人管饭的时候,她总是大肆张罗,准备的都是平时连她自己都不舍得吃的砂糖、奶油等美食。就连当养女和女婿来拆她的房子拉走木料的时候,她还是盛情款待了他们和工

人们吃饭,甚至还酿了私酒给他们喝。别人有点什么事要她帮她就热心地去帮,不要报酬。

马特辽娜不仅善待周围的人,她还以一颗仁爱之心对待动物和植物。马特辽娜的家虽然破旧寒酸,但它却是那些弱小生命的避难所。她的一个房间里摆满了橡皮树,像森林一样。 有一天夜里失了火,马特辽娜不是急着去救火,而是首先把那些橡皮树放倒在地板上,以免它们被烟熏死。我看到房子里蟑螂猖獗,想下一些药,但马特辽娜却不让,她怕连那只收留的跛脚老猫一起毒死。为了能让那头生着弯犄角的母山羊吃饱,她不顾自己体弱多病,每天早晨都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割草。她热爱大自然的一切生灵,反感一切反自然的东西:她最害怕火车;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全是接待外国代表团的宴会报道就皱起眉头;听广播里说要放一颗人造卫星便连连摇头:他们什么都要改变,是否连冬天或者夏天也都要改变一下哟。她不喜欢夏里亚宾演唱的歌曲,格林卡的抒情歌曲才合她的口味,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然而,这样的一个好人,最后却惨死在火车轮下!还是因为去帮助亲戚拆自己的房子运送木料才会发生这个事故的!读后真是让人为她不值和不平!她几乎贫困到一无所有,木屋是她仅有的一点财产,本来她就是要把它留给自己的养女的,但她还没死还住在那房子里,她的养女的父亲、她曾经的爱人法捷就急着逼她把自己住的正房交出来,好拆下木料盖新房得到一块地皮。善良的马特辽娜你同意了已经对他们很好了,干嘛还要这样尽心尽力帮他们?!结果害的自己惨死在火车轮下!唉!其实根本就是那个可恶的法捷害死了她!

马特辽娜不贪图金钱,对物质生活无欲无求。她没有购置家具,也没有拼命挣钱买东西,然后再将它们爱惜的胜似自己的生命。她过日子不仔细,甚至不养小猪。她节衣缩食,也不追求漂亮的衣服,总是穿的土里土气,使得她的丈夫嫌弃她而在城里找了情妇。她就是这样的纯朴。而法捷和她的亲戚们却是亲情冷漠,金钱至上。法捷害死了马特辽娜和自己的一个儿子,却没有丝毫的内疚和悔过,他想的只是怎样和马特辽娜的亲戚们争夺马特辽娜的财产。马特辽娜的亲戚们也和法捷一样,他们不为马特辽娜的死而悲伤,哭丧只是在表演,为的也是马特辽娜的财产。而那些经常得到马特辽娜的帮助的村民们也没有为她的死多悲伤,只是形式性地来站一站,看一看,哭一哭,不是出于真诚地哀悼死者。他们和法捷都是一类人,以金钱和财产为重,认为如果失去这两样东西,在人前就会被看作是无耻而又愚蠢的。他们利用马特辽娜的善良,却还对此蔑视,认为她很傻,帮别人白干活不要报酬。他们与马特辽娜形成鲜明对比,也体现出社会中人们传统美德和道德观的丧失。

马特辽娜不被人们所理解,终于被遗弃。但她所具有的代表俄罗斯民族的高尚精神品格将永在,她那颗圣洁美好的心灵所放射出的明亮光芒将永远不会熄灭。

正如小说的结尾所说:她就是那种最正派的人,没有了这种人,就不会有村庄存在,不会有城市存在,不会有我们的整个地球存在。面对社会中人们传统美德和道德观丧失的现象,更需要像马特辽娜一样的人所带来的正面的精神引导,才能使一个民族正常地生存和发展。

苏菲玛索《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1000字


苏菲玛索《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花了二十天,终于读完两册书。读西方名着,对我来说,很不习惯,总有一种融不进去的感觉,“隔”的感觉。没办法,硬着头皮往下读,因为想学习西方价值观人生观。

安娜,以中国传统眼光看来,简直就是叛臣逆子,就是不安于室的妇人。自私自利,抛弃家庭,独自享乐,又贪心不足。西方价值观和东方价值观有区别,东方更强调家国责任,社会责任,为男者,忠君爱国,以天下为己任。为女者,相夫教子,操持家务,以家庭为己任。总之,女人要为父母活,为家庭活,为老公儿子活,脱离了这些责任属性,单纯追求自己的享受刺激和人生感觉,是非社会主流,得不到传统社会的肯定。

但是,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吧。记得安灼拉说过“人对自己的主权,这种我对自己的主权就叫自由。”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候,震撼!我从小到大,从不知道自由,也没尝试过自由,都是循规蹈矩按照学校、父母、社会指出的道路,平平静静地走过来,所以,我不能想象安娜的世界,也不知道该不该赞同她的行为。

如果我在二十多岁青年时期读安娜,也许会质疑她,责骂她,怎会如此自私自利,不负责任呢?但是,现在以家庭妇女的状态来读,还是有些叹息,安娜真是勇敢,执着。你敢吗?你能做到吗?打死你也不会,因为你的思想本就不自由,已经被禁锢妥协了。家庭妇女的生活,很幸福?很有价值吗?无法说,也无从得知,唯鱼饮水,冷暖自知了。

友人说,安娜跟徽柔差不多,还真相似,都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主儿,活得纯粹,真诚,自我,不做作不虚伪。这样的女人,不符合社会主流,非死即亡。有人说,徽柔帝姬太傻,她应该像高阳公主那样,表面上跟丈夫恩爱,甚至给驸马买几个侍妾,暗地里跟怀吉交往,岂不是两全其美,不会败露?我想,如果徽柔这样做的世故,那她就不是徽柔,她可贵就在于傻,真诚,不遮掩,她爱就是爱了!安娜也是如此,她不像俄国彼得堡上流社会的那些贵妇人一样,一方面保持着作秀的婚姻,一方面交往着数个情人。她鄙视她们的虚伪做作,包括她丈夫的虚伪做作(死也不跟她离婚)。安娜爱了就是爱了,勇敢地私奔。她不计较代价,不负条件地追求爱情。她们都是纯粹的人。她们为自己而艰难地活,追求爱情。一旦爱情消逝,沃伦斯基不再真挚地爱她,对她疏远冷淡起来,安娜选择了自杀。她这样敏感、热烈的女人怎能不去自杀呢?当然,对沃伦斯基来说,这下场未免太残酷了。

想起了林黛玉,中国古典小说里的优秀女人,跟安娜差不多的性格,她的爱情消灭后,肯定也是投水自杀的。这两个女性飞蛾扑火的形象塑造,也不由得尊称一声“曹翁”“托翁”。

托翁写小说,自有风格。故事本身很平淡,没有多少离奇情节,大段大段的心理剖析,整章整章的人生宣教,读起来真是枯燥无味。如果二十岁时候读,肯定读不下去,现在读,也是吃力。最后一部分,托翁用二十多页整章地描写列文的人生思索,终极思考,人从哪里来?为什么要这样子活?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什么意义?列文的苦恼、困惑直至他的醒悟,找到宗教信仰的救赎。我读了两遍,还是似懂非懂。想来我这样世俗的凡人,精神层次实在达不到托翁境界的一半。还有,冉阿让,我也理解不了他的精神境界,为什么还要出头当庭承认自己苦役犯的真实身份,宁愿自己坐牢也不要冤枉了无辜人。真是,羞惭的说,连当他们的读者都不够道德水平和理解能力。

近读过两部西方小说,安娜,悲惨世界。作者的悲悯情怀和普世价值,作者对生命灵魂的拷问和救赎,对人生极致的追问和智慧。我觉得中国古典小说里很少有,所谓四大名着,除了红楼梦,其他三部说杀人就杀人,说砍头就砍头,妖魔鬼怪,江湖好汉,权臣谋士,勾心斗角……有的只是故事情节,世俗社会,感觉俗气阴暗。幸亏有红楼梦,证明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也出现过深邃思想和人文情怀的作品。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玛特廖娜的家》读后感700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勃朗特一家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