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脚臭盐读后感 > 地图 > 脚臭盐读后感

脚臭盐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2-09-07 来源:互联网

【每日精选】奶蜜盐读后感集锦(4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每日精选】奶蜜盐读后感集锦(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奶蜜盐读后感【篇一】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奶蜜盐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父母与子女相处一场,对于彼此皆是一场修行。特别是为人父母之后,我对这句话十分认同。是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家庭的规模再也不像父辈们一样,从原来的多儿多女,到现在的一儿一女,有的家庭则是独生子女。但是家庭问题却涌现的越来越多,我们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都倡导赏识教育,对孩子要爱,要富养。家庭教育类图书可谓全网畅销,如果家里没有几本家庭教育的书好似都不配为人父母。

自从知道自己当妈后,我先是慌了一阵,绕后恶补了一下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本着优生优育的心理,当时就在心里畅想:我肯定更会养育孩子,未来一定都是母慈子孝的情景。没有想到被现实啪啪打脸,理论都知道,但重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他的思维从来不会按照你要求的来走。在育儿的道路上,我走的是坎坷崎岖,育儿类的书籍也看了,始终没有找真正适合自己的。

张文质的这本《奶蜜盐》更具实际,我看了之后有种相见恨晚的窃喜。书中不但指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主张教育是生命教育,教育应尊重增长的内在规律是缓慢的,艺术,所以不能太功利,不太干预,不能以过度的热情破坏事物。从了解的,他不是一个孩子,父母的私人财产,他是世界构思的一棵树,具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父母必须喜欢园丁,用爱灌溉这个小苗苗。儿童的生命密码有许多先天的能力,如反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父母只需要尊重自己的特点、监护和指导,不能替代、过分保护、干预或冷漠。

我的孩子一岁到三岁时是奶奶带大的,她的身上就呈现出被过分保护和干预痕迹,比较依赖大人,对于一些陌生的事物缺乏挑战的勇气。

我在想,什么样的爱,既让孩子能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也有助于引导他的精神成长?我们不能因为警告,甚至害怕,给孩子硬的东西,不允许和活着的人说话,这会伤害孩子。相信孩子有一种天生的辨别能力,只要父母对适当的指导和激励,孩子能够区分好坏,其实这是一种常识。

奶蜜盐读后感【篇三】

读《奶蜜盐》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不少是随手翻翻随意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居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来作者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认识与观察“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教育。

书中有很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体可见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个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国食物教育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容易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作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江苏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一是要学会走路,二是要学会吃饭,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教育终于在慢慢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作者推崇赏识教育,而我却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绝对之说。不过,教育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考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后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盐读后感【篇四】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孩子会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这种自然的引导,是无须刻意进行的“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对人一生影响最为巨大的“无言之招”。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深知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从小就是在故事的浸润中长大的。从开始的亲子阅读到后来自主阅读、利用各种网站、APP听书。想当初《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她一听就是大半年。每天除了写作业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连上下学的路途中,坐在电动车上都在听。4岁的时候,她就能把很多听过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上半天。现在她已经七岁了,听书、读书对她改变非常大。一是说话用词很规范,语言丰富。二是课外知识了解较多。三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胃肠长什么样?为什么肚子里会有蛔虫?

因为我平时喜欢缝纫,做件衣服,缝个发卡什么的。她从小到大的衣服,从里到外大多是我亲手缝制的。找款式、画图纸、裁剪、缝纫,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她天天看在眼里。前两天问到她的梦想,她说:“我要当裁缝。”我笑了:“孩子,当一个好裁缝可不容易。需要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呵呵,看来我这“无言之招”对她的影响挺大的。其实我希望她从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为之努力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


让孩子感受正确的爱——《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范文:抱着好奇心打开此书,仔细翻看了几页,觉得张文质先生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感受颇多。

张文质首先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心灵上的共鸣。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似乎嗅到了铜臭,并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把魔爪伸到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什么冲刺班、速提班、奥数班等,孩子似乎也适应了,家长也要马上看到成绩的提高,帮孩子报了许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弄得孩子整日疲于奔命,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虽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但一直受追捧,不知何时才能让教育的过程慢下来。

《奶蜜盐》回归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把家长改回来父母,把培养改为陪养,让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成长,成了一个幸福的孩子。

此书写得深刻、理性、直击心灵,它不仅提供教育孩子的“神奇秘方”也提示我们教育孩子的常识,为我以后教育孩子树立标杆,感谢张文质先生带来的《奶蜜盐》。

一、9岁前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不要想着和孩子做朋友,而是要专注地做好一个父母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要很严格地去引领孩子,帮助孩子,纠正孩子。做错了,该责问的,该惩罚的,仍然有必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得到细致的严厉的提醒,一个人很难成长好。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定下规矩,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父母应该确立一个明确而严格的标准。9-13岁这个时期,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更多地去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思。只要孩子9岁之前、13岁之前的路走得正,他就会顺其自然地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这个阶段,父母不能过于着急,更多时候要耐心地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肯定,父母要去欣赏他、支持他,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汪曾祺说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所以说,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应该承担明确的“引领”孩子成长的工作,不能和孩子做朋友;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应当在孩子9岁之后,再慢慢建立。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的:

一是在言行的规范上。9岁之前,是孩子言行方面出错最多的阶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一定的权威,或者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恐怕在后面的成长中很难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我们家的爸爸是很疼爱女儿的,但有两次爸爸动手打了女儿。一次是3岁打预防针时,女儿怎么也不让打,读书笔记哭闹间张口骂了打针医生,结果挨了爸爸的打,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女儿骂过人。另外一次是9岁(四年级)时,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卷子,她不想做,回家就说老师没给她发卷子,其实是她把卷子藏在了枕头底下,她的说谎行为又让自己挨了一次打。像以上骂人、说谎的行为是不能任之发生的。

二是在知识的传授上。9岁前,父母应该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课本知识进行辅导,而且要用心地辅导,纠正孩子家庭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并非一定要持续到9岁,我女儿到了二年级(7岁)时,家庭作业基本不用管了,而且学会借助工具书查找一些需要的知识。从课外知识的获得方面,父母要主动讲给孩子一些知识,或者是有意识的带孩子去学习、体验、探索一些新知识,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真正的兴趣,所以根本不能说他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三四岁的时候,我每天晚上给女儿讲故事,有时候她也不一定喜欢听,但我坚持给她讲,到后来晚上睡觉前主动要求我给她讲故事,不讲就不睡觉。9岁前,我带女儿学过拉丁舞,学过跆拳道,学过画画,这些都没坚持下来,但从7岁起学古筝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父母要教孩子学、带孩子去学,而不是和他商量学。

三是在思想的引导上。可能跟我接触的工作行业有关,我一直给孩子引导的是现在因为学习所受到的约束都是为了未来在生活和事业上更大限度地获得自由。前期不听话,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的代价的。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把一些规矩和准则讲给孩子,这样做可以避免去犯一些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告诉他是因为没有遵守这些规矩和准则造成的,下次肯定会长心的。

二、“赖”上电视的孩子

美国学者波兹曼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过早看电视,童年也会过早地消失。“赖”上电视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行为习惯问题,比如懒惰、拖拉、磨蹭、不守信、缺乏责任心,等等。我并不是说孩子一定不能看电视。只是孩子看电视一定要有规范、有节制。我从美国总统奥巴马那里得到一个启示——一定要从小限制孩子看电视。身为总统,奥巴马从来没有忽视过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在看电视和用电脑的问题上,奥巴马的要求甚至有点严苛。他平时绝不允许女儿看电视、玩电脑,只有在周末某一个固定的时段,因为有某一个比较好的节目,奥巴马才允许女儿打开电视机;在学习中,除非一定要用电脑,一般情况下他也是不允许她们上网的。适当延迟孩子看电视的年龄,限制孩子看电视的内容与时间,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但对已经有些依赖电视的孩子,如何才能让他摆脱对电视的依赖呢?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地跟孩子约法三章,严格地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与此同时,父母的示范也非常重要,在孩子做作业、学习的时候,父母自己不能看电视。最好父母自己也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让孩子学习的时间成为整个家庭学习的时间。孩子做完作业后,父母可以陪他聊天、散步、游戏,要努力让孩子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因为孩子的活动空间越小,生活越单调,对电视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我们家周一到周五是不开电视的,这个规定从女儿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执行了。平时晚上写完作业如果还早,一般会选择让孩子课外阅读、做手工游戏或者和孩子一块儿下楼散步。在周末看电视时间也是有时间规定的,这个规定最好在每次看电视之前给孩子提醒一下,要不然孩子都会抱有侥幸心理的,能多看一会儿就多看一会儿。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关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如果监控不好,这个比电视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就在上学期,女儿第二次的月考成绩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一时我们竟没有找出原因,该学的学了,该做的题也做了,时间上安排的也很紧凑。后来在班主任荆老师的细心观察下,发现班上建有QQ聊天群,女儿赵雪藤竟然是群主,而且都什么采用的手机上网方式聊天。荆老师果断采取由她暂时保管手机的措施,集中收缴了一部分学生的手机,阻断来自网络方面的干扰。结果,赵雪藤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五的成绩。

三、要让孩子去经历挫折

孩子一遇到某种挫折、伤害,父母总是心疼得不行,总想马上给他一个补偿,生怕他吃了苦吃了亏,流泪难过,这看上去是在呵护孩子,实际上是在切断孩子往外生长的“根”。这种“成长中的痛楚”是孩子生活里的一部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消化的。父母不让孩子体验成长的痛楚,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在班干部竞选失利这件事上,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以安慰,因为孩子内心的失落是真的。其次,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能力的锻炼、威信的建立,并不一定就要靠担任班干部才能做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这样的能力,要让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不是班干部,也可以为班级服务,也可以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当然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竞选)。这类问题,如果应对得好,一方面能让孩子习得良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因为孩子长大后,终归要离开学校,到社会中去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成长经历中蕴含着一个道理:进入社会后,你可能没有任何外在的身份,你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更多人接纳你,欣赏你,关注你。孩子是孩子,你是你,父母终究无法代替孩子的成长。

以爱为营养的“奶”,给孩子充足的源动力,甜“蜜”的情感支持,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品格和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这是本书的尾言,也是对我启示最大的话,与大家共勉,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作者:陈艳芳

奶蜜盐读后感(优选范文)


前段时间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了张文志老师的《奶蜜盐》一书,告诉我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类书籍。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认真拜读了一遍,果真是受益匪浅。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起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玫红色的封皮和特别的名字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全国118位教育名师联袂推荐”的字样映入眼帘,顿时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教育类书籍。

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太多的空谈,有的是朴实的话语、鲜活的事例。张文质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培养女儿的过程和广大的教育案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汇集在一起,诠释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能量——奶、蜜、盐。

奶,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原动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蜜,孩子成长中的生理需求,是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与肯定;盐,孩子性格的塑造,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

老一辈的父母总是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一言不合,非打即骂。儿时的我经常听到邻家婶婶、伯伯责骂自家孩子的声音,哪怕一点点的生活琐事都会招来“横祸”。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后来,家庭的规模从原来的多儿多女,到现在的一家两孩,还有的家庭是独生子女。但家庭教育暴露的问题却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了孩子后,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学着如何做优秀的妈妈,当时也曾畅想:我肯定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定都是母慈子孝的场景。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处处被打脸。因为儿子吃饭挑食、作业不认真、做事磨蹭等问题,我们母子之间不断开战,结果都以两败俱伤而告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真的是处处碰壁,头疼不已。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启发。“奶蜜盐”其实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实施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当孩子还在婴幼儿时期的时候,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奶”。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小,所有的需要都是本能的需求。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在蜜罐中,让孩子感觉到生活很幸福,世界很美好。但是仅仅给予孩子足够的“奶”与“蜜”是不够的,父母还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盐”,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承担责任。对于我而言,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既要给足他“奶”和“蜜”,也要巧妙、精心、适量地注入“盐”。不仅要教会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错误自己承担,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实,人生总是与各种挑战并存,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学会放手,不经历风雨,彩虹怎能更加绚丽多彩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像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足够的“奶蜜盐”,只有这样,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更远!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充满快乐,天真浪漫,生动传神,就像画中那样栩栩如生。当我第一次听到《奶蜜盐》这个书名的时候,没能想象到它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当你仔细阅读它,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圣经”。书中阐述很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也谈到很多平常家庭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产生了很多的共鸣。通过对比我过去遇到相同状况的不同应对方法,我感受到如果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那该有多好!在产生这种共鸣后,我立刻争取时间把它读完,同时把张文质教授的一套从《一年级的孩子》到《九年级的孩子》的书买回来阅读,我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家庭教育黄金时刻。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自从我夫人怀孕,我就主动阅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与孩子养育之类的书籍。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奶蜜盐》之后,我就萌生出再读一次的欲望。里面谈到的各种情景都能够和我产生共鸣。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磕磕碰碰,在里面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情景以及解读。而这些解答,在阅读之后能够让作为家长的我豁然开朗。

奶、蜜、盐是每个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在书中,作者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把“奶”、“蜜”、“盐”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奶”,最显浅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是指以母亲为核心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它能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样的方式,是所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都会采用的行为。拥有幸福的童年,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摔打。

“盐”,有三个核心:第一,盐既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第二,“盐”意味着生命的现实感,它体现在,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接受什么样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困难,都有面对现实去承担、去接受的能力,从而在锤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第三,它指向生命的自由度,包括心灵的开放、从容,精神方面的信念、追求,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有精神的追求。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奶、蜜、盐”其实也是孩子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书中,将家庭教育中遇到不同的状况归为34个不同的情景。

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这是书中的一个标题,我很认同。中国社会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不得不在“陪孩子”与“成功”之间做出矛盾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观念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居家观念相对抗。把家庭、个人、孩子放在一个特别不重要的位置上,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夫妻两地分居、和孩子分离,既是因为生活所迫,也是为了工作而作出的一种值得自豪的自我奉献。

实话实说,在如今这个年代,因“舍小家顾大家”造成夫妻两地分居进而影响到小孩的家庭教育的情况已经不多了。更为常见的是,父母因为要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工作,或者因为贪图个人的放松娱乐,而无法对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

当我们家孩子还是1岁半的时候,我和老婆两个人决定留下孩子在我父母家,出国旅行,当我们回来后,我们发现,孩子每到晚上就不愿意睡觉,而且在哭,我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猜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离开,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得不到安全感,因为孩子从出生一直都是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才有所好转。此事发生后,我意识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从20xx年9月开始要到邻近的城市工作,尽管为了家庭我每天往返,但是到家时间也要晚上9点左右,参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就不多了。陪伴孩子很重要,特别是孩子小时候,在日常的陪伴中,父母可以直接向孩子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人生理念,效果之好可能远远超过你的预期。反过来说,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但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因此,到了孩子快要读小学的时候,我毅然回到这座城市工作,尽管因此而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是能够陪伴家人、陪伴孩子,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刻。

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正如上述所谈到的,很多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些情况好点的,也不得不放在(外)祖父母家生活过夜,自己只是下班的时候回来看看,然后就走了。让上一辈教育或者干涉教育您的孩子,弊端丛生。相信很多家庭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小孩子在还是很小的时候,当他不愿意吃饭的时候,家人,特别是老人家就亲自动手在喂饭,甚至还在追着孩子喂饭。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可是在我家从来不做这样的事,孩子不吃饭就不吃,如果他饿了,那就让他饿着,等到他要吃东西的时候,自然会吃饭。所以,我不允许我家的老人这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老人家起了冲突,很多老人家就是因为怕孩子饿着了,就不断强迫喂饭,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养成了要喂才吃饭。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们家的小孩在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喂饭,一顿饭曾经吃了三个小时。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生存的技能,不用任何人去教他,当他饿了,他就自然吃饭了。

从怎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的角度来看,父母独立地管教孩子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父母二人要达成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管爷爷奶奶怎么疼爱孩子,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做到不干预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不能让他们用错误的方式、特别霸道的方式来干预你们的教育,来庇护孩子的错误,哪怕有过度溺爱孩子的行为,也都问题不大。

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都会哭,而且当家长不去鼓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甚至呆在家不肯出门。这是一种成长恐惧。实际上,孩子正是在父母家人错误的引导之下,从本来正常的某种畏惧紧张,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反应。可是我女儿却没有,为什么?因为从她2岁起,我们就不断地和她说:“你很快就可以去幼儿园玩了,那里很好玩,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多玩具。”这是给她传递积极信息,而不会和她说:“你很快要去幼儿园了,哭了怎么办?”之类的负面情绪。更加不允许老人家说。结果是,女儿去幼儿园从来没有哭过,而且在去之前不断问什么时候去幼儿园啊?上学第一天还问我们:“爸爸妈妈,幼儿园那么好玩,为什么那些小孩会哭?”

我们一定要掌握住孩子的教育权,哪怕是有时候家庭里会因此出现一些不愉快,也决不要轻易后退。

家庭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奶蜜盐》把现代家庭教育总结得非常到位。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孩子2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2岁到6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为了守望者。

陪伴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借用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一首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情”也。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奶蜜盐》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不少是随手翻翻随意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居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来作者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认识与观察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教育。

书中有很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体可见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个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国食物教育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容易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作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江苏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一是要学会走路,二是要学会吃饭,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教育终于在慢慢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作者推崇赏识教育,而我却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绝对之说。不过,教育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考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后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唯有母爱 ——《奶蜜盐》读后感


唯有母爱 《奶蜜盐》读后感

文/李艳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阅读感受: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的在场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用“奶、蜜、盐”三个字分别寄喻了孩子生命成长过程需要的不同“养分”。以“奶”作为开始,也就是从孩子的基本需求谈起,强调母亲的“在场”。

0-3岁是孩子聚集“养分”,建立起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充足陪伴,这样孩子3岁以后才能更好地克服“分离焦虑”,逐渐走向独立。作者在这个观点的比喻特别好,他说“就像一棵树,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的“扎根”期,父母应该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我曾经也走过这样一个误期: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认为不能“一哭就抱”,也不让家人抱,总是等他哭久了,哭停了才抱。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自己好愚蠢。作为双胞胎妈妈,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我家哥哥比较淘气,很依赖我,晚上都是我带他睡,而弟弟比较乖从小自己睡,每次他哭闹不舒服想要我抱的时候,我几乎腾不出手,我妈妈说就因为弟弟乖,好哄,反而被“冷落”。当孩子大了些,出门去玩,哥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主动、热情、开朗。弟弟则是被动,相对哥哥稍微羞怯一点。首先是因为他自己从小警惕性高一些,其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充分的安全感。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尽可能平衡好陪两个孩子的时间,及时给予回应。

书摘:一个人的母子关系如果存在缺憾,它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饥渴无望感,最终会表现在他与他人的关系上。他往往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难以确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励、支持自己。

母爱缺失所引发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会造成日后我们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处理不好彼此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处理不好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伴侣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父母的关系,都是源于此。

阅读感受:建设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最容易让孩子形成安全感”。我觉得自己这点做得还可以,每天上下班有意识的和孩子打招呼,出门的时候说再见,告诉他们“妈妈要去上班了”,下班回家就说“妈妈下班咯”。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偷偷地溜走,也不要因为孩子看见你离开会哭闹就难分难舍一直告别,要让孩子感受到你轻松地和他们“说再见”,他们会意识到妈妈去上班是很日常的事情,很快就会回来了。

我觉得这样效果是很好的,现在麦子们1岁5个月,如果我跟他们说“妈妈要上班去咯”,他们就会主动挥手跟我说“拜拜”。差不多的时间还会在路口等我回来。睡觉前要读绘本,如果读一半就困了,会自己拍着绘本说“拜拜、拜拜”。每天晚饭后逛的公园,去的路上,经过熟悉的路口,都知道那里有什么。等等。

说这么多还是觉得,应该尽可能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尤其是上班族父母,这样孩子就不容易患得患失,他不会时刻担心着你突然离开,或者睡一觉起来你就不见了。

书摘:“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安全感,常常生活在惶恐之中,也很少得到疼爱,他就会形成一种苦相,并且这种苦相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

阅读感受: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

作者用“蜜”对孩子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初为父母,在孩子最初的一年里,更多的是对他生理方面的关注。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心理方面的需求逐渐变大。当他蹒跚学步摔倒时,想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他自主进食学习用餐具时,可能弄得“一片狼藉”,你有没有坚持微笑地鼓励他、帮助他,还是要求他吃得和成年人一样好?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被肯定、被打开的状态,可以激发他主动、乐观、用于探索等品质。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当他们想要撕纸、踩水坑时,我总嫌弃弄脏了地板和鞋子,阻挡了他们发现世界的乐趣。

其实,关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蜜”,我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体会得更深刻。我母亲常说,在我三岁以前也是伶牙俐齿活泼开朗的个性,但是自从我父母忙于工作,我常年待在祖母家,我的性格也渐渐变得不那么活泼。我读书的这几年,我父亲一直喜欢用激将法,现在回想,那些变相的打击其实没有让我觉得有一点激励感。相反,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我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丑小鸭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去期待。最后他就会认同自己真的只是一只丑小鸭了。”在打击教育下的成功,就算最后成功了,内心也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在亲子关系里,要坚持以鼓舞为主。

书摘: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自己的鼓励对孩子无效,并不是因为你的鼓励错了,而是因为你之前对孩子的鼓励太少。而对孩子的嘲讽与打击太多了,也许在孩子最需要你鼓励的时候,你却报以冷漠,而遇到父母空然的鼓励,孩子反而会误以为是对他的嘲讽,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旦鼓励的有效期过了,就难以发生作用了。所以,那些很晚才意识到鼓励的意义的父母,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直坚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重新对你产生信任。

家长《奶蜜盐》读后感: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奶蜜盐》读后感

七年级12班薛任合家长任宸贤

寒假来临时,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阅读存折,这是在我接触22中以来多次听到的词汇了,对于阅读我是赞同,本着能为孩子的寒假作业多完成一项的目的去看书还是挺高兴的。

但寒假来临时学校推荐了这本张文质编写的《奶蜜盐》这本书,我其实有些排斥,个人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像尺子量长短一样去适用于教育的,因此才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些说法。这种教育理念的书太多了,作者有孩子吗?几个?孩子多大了?男孩还是女孩?到叛逆期了吗?随便写本心灵鸡汤就号称是"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是不是太夸张了。

拿到这本书时单看目录,好多观点我都不是赞同的。那我就带着问题挑着看!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的观点变了,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问题的根本在我,而不是孩子。

问题一:"奶"的缺失

就我自己来说,孩子幼儿时期,我是一个爱孩子爱到让邻家孩子羡慕不已的温柔妈妈,可短短几年我就发展成了一个孩子比赛时不能有任何人向她提及"妈妈"这个词的母老虎,哪怕在所有人都不知我偷偷到比赛现场时,我姑娘就能莫名紧张到脸色发白、步伐混乱。这个问题对于做父母的人都会意识到有多严重,我曾试图找过来人、找同龄人、找和我脾气一样或完全相反的人寻求解决方法,可得到的答案好像总也赶不上孩子的成长进度,她总能成功挑起我的武装战斗力。这种状态在2017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一上学期尤其明显,小学时期就算她不愿意也还是照着做,可现在就是:对着干,对着干,不管对错就是对着干,并且严重声明自己"小时候我太听话了,我现在就是不听话了,你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根本不懂我们12岁的心理!!!"孩子爸爸埋怨我,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他来教育孩子,可事实证明我姑娘属于挑战不可能极限版的,成功的迎来了由女单到男女混双的结果,这个时期我家天天阴云密布,随便一声咳嗽都可能引发一场混乱。在2017年11月18日,我们双方本着冷静、客观、心平气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再次谈话时,不出所料的以崩盘为结局,那时我们对她下达了最后通牒:爹妈只负责基本生活,这里仅仅指的是不饿着、不冻着,其他什么也别想。嫌我管的多,那我就放手,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掌控时间、学习计划、进度跟进、成绩好坏,结果自己承担。

我也冷静的想想生养这个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管这么多弄的跟仇人似得为了什么?这本书的第13页给了我答案,"所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都是持续终生的,孩子后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往往是"奶"的缺失。"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例外。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她的要求无限叠加。可仔细想想,未经过孩子同意,我便将她带到了这个世界,12年了,从一个四喜丸子到如今的亭亭玉立。我以爱的名义为标尺,总是想让她尽快的多学技能、更好的完善她自己,就连孩子本能的需求我都选择性的放在盲点以内,只是要求要求再要求。我有意识地忽略她是一个孩子,而我也丢失了赞赏、拥抱孩子的本能,过早的给孩子断了母爱的供给。让她害怕、缺乏安全感。因为我太心急,迷失在当今的"成功学"里,总想让她成为破壳而出的鹰,而不是被人敲破蛋壳做成的菜,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最甜蜜的成长,让孩子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直接造成了问题二的产生。

问题二:童年伤害后遗症

玩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以前,女儿大大的眼睛透着灵气,但在一次入院拍照时我将她的笑容彻底摧毁了,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揪揪,第一次摁快门时她调皮的吐着舌头,很可爱,可我竟然吼了句,好好照相,从那以后除了必要的证件照外我再也没见她主动照过相,团体拍照时她都躲在边缘处,包括球赛获奖时她也总是畏畏缩缩的。正如书上说的强势的父母背后站在一个懦弱的孩子,我的这一声吼让孩子在相机面前永远无法展示她的真实面容,这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张照片虽未保留打印可却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孩子上小学前妹妹出生了,我对她的精力和耐心值都已经成了负数,在她第一次数学考试就得了满分兴奋地告诉我时,我的回答居然是:"好,真棒,赶紧回家吧,妹妹该饿了。"可在她写家庭作业时因为拼音部分掌握不好,我就让她一直做,无视她的疲劳与眼泪,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统统拒绝,可能孩子话都没说完就被我拦截了,连个解释都没给过。回想起她不到两岁时因秋季腹泻在新华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两天的治疗孩子已经好转了,第三天因为护士的失误输错了液体,孩子短时间内高烧昏迷导致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后经抢救后服用了一年的辅酶Q10进行治疗。当时就想着以后我一定要保护好她,只要她以后能平安长大,我什么也不求,可现实却是我掌控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选择惩罚甚至是体罚孩子,任何伤害都比不上来自母亲的伤害。那时我大姑娘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她肯定认为我不爱她了,眼里只有妹妹,在她觉得有能力反抗我时,也就是上半学期我们的关系最为僵化的时候,她哭着吼着:"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妹妹永远是对的,我永远是错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是我给她的爱严重缺失了,认定是这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她在体会不到爱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再去爱妹妹。她就是我的复制品,我这个原件都做不到的事情,却偏偏要求她必须做到!有什么资格要求她做到呢?姐妹俩在一起时,她对妹妹的言语、体态完整的还原了6年前的我,"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你要笨死了!这题都能错?你上课干嘛了?"是我给孩子的心灵上烙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疤,很庆幸书上同时给了我治愈创伤的解药。倾听+真诚的道歉,让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做了及时地改正。

问题三: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春节过后我和孩子再次坐在一起,首先是对自己不会做母亲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请孩子原谅,并且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她帮我制定一个从失败妈妈走向及格线妈妈的计划,同时也总结了上学期学习上失利的地方,商量着下学期如何有计划的学习及有关电子娱乐的使用时间,工作日期间不开电视,不玩游戏,这个约定不只是孩子要执行,我和孩子爸爸同样执行,家长做错了就应该向孩子道歉,没有特权。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下学期开学以来孩子变化很明显,好像突然就成了"人家的孩子",我每天会将群里有关作业的信息抄在本子上,然后给她一项一项跟进,其实一开始我挺心虚的,担心她排斥我管她,没想到孩子很高兴的挨个拿来给我看,并且是提议哪天让她自己抄一抄。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对于这样的变化我和爸爸有些不知所措,我们两个放弃所有活动,除非必要的外出,我们尽量在家里守着,有时还会到学校接她,虽然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不到五分钟。杨诗云老师知道后告诉我这是因为孩子有了目标,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担心而更应该更加鼓励孩子,有门功课开学后孩子听写情况很好,就给了个小奖励,不是钱财而是在她完成当天作业后陪她看了个她最喜欢的综艺节目的回放。这一个月孩子的话多了,笑多了,年后妹妹生日,她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妹妹买了个水晶笔筒,虽然现在姐妹俩平常还会生个气、吵个架,但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接受和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长时间的病,就要用几倍的时间去医治。正如书上说的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更不怕晚。

我做你永远的后盾

就像我们小时候需要父母的陪伴一样,在孩子们的重要时刻我和爸爸将尽量不去错过。我不会再以"爱"的名义去设计她的未来,这样的爱换做是我我也承受不起。现在想想也挺后怕的,我这是在把孩子变成个呆瓜啊,除了达成妈妈的要求,完全没有自我的提线木偶!没有思想、没有尊严,孩子的叛逆期是对我敲响的警钟,小时候缺失的爱我会在今后的日常中点点滴滴去弥补,我要学会站在她身后做她的后盾,陪伴着、欣赏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她!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精选4篇


对于“吃狼奶的羊读后感”下面是我们找到的相关信息。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在再仔细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他的一些话语引人深思。写读后感就像一次反刍,让我把知识嚼烂咬碎,营养吸收得更好。本文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篇1)

在暑假里,我品读了一本书,名叫《吃狼奶的羊》。读了这本书,我心潮澎湃,思绪的浪花不停地翻滚着。

《吃狼奶的羊》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母狼乌云飞被雪崩夺去了孩子,而她却偶然养育了一只小羊羔,但被狼群发现,经过一番波折,小羊羔流火云成为了狼群中的一员。寒冷的冬天,流火云离群出走,认识了同龄公羊小黑角,成为红石岩山羊群中的一员,并带领羊群勇敢的抗击豺狼虎豹。虽然流火云最终被嫉妒她的羊群头羊害死,而他英勇抗击豺狼虎豹的传奇却被留了下来。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弱小的生命,努力拼搏,一样可以变得强大。弱者并不是永远的弱者,在努力的锻炼下,终有一天会变成强者,努力拼搏,就会让自己变得更好。古往今来,弱者通过努力蜕变成强者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古代伟大的孔子,他幼年丧父,被伙伴们所嘲笑,而他并没有放弃,刻苦读书,把串书的牛筋都翻断了,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文学家与思想家。再比如领袖毛泽东,他出身贫寒,无钱买书,于是走十几里路去亲戚家借书,白天放牛,晚上读书。这也使他有着伟大的抱负,最终成为受人民爱戴的国家主席。连领袖毛主席都能做到,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人呢!由此可见,努力拼搏,努力改善自身的缺点,努力改善自己的环境,才会成为强者,才会成为最后的成功者。我又联想到了我自己,平时我并不喜欢运动,体育成绩有时不太好,还特别惧怕仰卧起坐,自从我读过这本书后,我想我会弥补自身体育方面的不足,加强运动,努力锻炼,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成为一名“运动健将”。

拼搏奋斗,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把困难当成前进的动力,才能成为最终的胜者。这就是《吃狼奶的羊》给我的启示。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篇2)

我读过很多书,但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吃狼奶的羊》。这本书的作者是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只勇敢的岩羊,他的名字叫流火云。正因为他的勇敢,他才有了一番未知的冒险。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英雄般的小岩羊被一只母狼抚养大了,但一直受到狼群里的狼调戏。母狼为了救小岩羊而死,小岩羊逃出了狼口。他渐渐地长大了,他和他最真心的朋友——小黑脚一起坚强地度过最难度过的时光。但这只英雄羊,最后以悲催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看见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流火云站在我的面前,虽然是和其它的羊长的一模一样,但他很勇敢。其他的羊一见到危险的动物,就是使出吃奶的力气也一直往安全的地带跑。但他不一样,它遇到危险就勇敢面对,全部发挥出了上天赐予他的优势,一次次打败了比自己更强大的敌人。连一只羊都可以自己克服困难,我们难道不行吗?英雄羊流火云的勇敢坚强让我想起了《手斧男孩》中的布莱恩,他利用一把斧子在热带雨林中生活了54天。

英雄羊和手斧男孩都可以做到勇敢和坚强,我相信我也可以的。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篇3)

书,是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知识的大门;书,是我们的朋友,时刻陪伴我们,鼓励我们;书,还是黑夜中的北极星,默默地为我们导航,指引正确的方向......读了许多书,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沈石溪叔叔编写的书一《吃狼奶的羊》

书中讲的是一只吃狼奶长大的羊,身体中有一半羊的基因,一半狼的基因,血管里流的是羊血,却又从小受狼文化的熏陶,精神世界中有狼的影子,既有羊的温婉品性,又有狼的强悍气质,是一只英雄羊。它纯洁善良向往和平,不屈淫威,追求公平,它以自己的善良正直赢得了尊重,信赖和友谊,但也受到过强敌的迫害,遭到过同类的误解和嫉恨。最后,英雄羊以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生命,可它追求正义和公平的精神永存我心中。这时我心想:英雄羊的精神犹如生命中的一束礼花,划破宁静的黑夜,闪耀璀璨的光芒,让芸芸众生看到了新的希望。虽然受过失败和挫折,但它丝毫不放弃,仍然坚持着心里的正直,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同时也让我十分敬佩。

虽然英雄羊最后以悲剧性的方式结束了生命,但它在我心中永存。纯洁善良,向往和平,不屈淫威,追求公平,这是英雄羊身上的品质,我们应该向它学习,以它做榜样!

吃狼奶的羊读后感(篇4)

我们都知道,狼和羊是天敌,狼吃羊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你们听过一头母狼养育一只小羊的事吗?读了《吃狼奶的羊》这本小说,我被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

母狼乌云飞刚刚做了妈妈,她的四只小狼崽没出生多久,就在一场大雨中意外丧生了。乌云飞十分伤心难过,从一个幸福快乐的狼妈妈变成了一个痛失儿女的苦命妈妈。一天它出去散心,走着走着,在一个叫黄土凹的地方,碰到了一只刚出生,而且失去了妈妈的小羊羔。乌云飞刚刚饱餐一顿,还不饿,所以先逗着小羊这个猎物玩,小羊的脖子被乌云飞舔了一下,它摸索到乌云飞肚子上的乳房,吃起奶来。乌云飞的心头突然涌上一丝母亲特有的柔情蜜意,把小羊当作了自己的孩子,天天给它喂奶吃。

乌云飞给小羊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叫做流火云,它们的名字中都带有云字,算是用名字凝结了一段母子情缘。乌云飞说服头狼让接受了流火云,开始了在狼群的生活。有时候狼群会去逗逗流火云,假装要吃掉它,流火云大胆地反抗狼群里的狼,它以为自己反抗得越激烈,那些狼就会恼羞成怒,把它活活咬死。但是它发现,它反抗得越激烈,欺负它的狼就越少,最后终于在狼群中坚强地活下来了,在乌云飞的鼓励下,流火云变得自信而又勇敢。

乌云飞和流火云的母子感情越来越深,但好景不长,在一个冬天,狼群缺少食物,把目光集中在流火云身上。乌云飞让流火云逃跑,自己却因为帮流火云挡狼群的进攻而失去了生命。

没想到一头狼会为了一只小羊而付出生命,让我难以置信,这份特别的母爱太不可思议了,我对狼这种动物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它们虽然是凶残的,但是内心深处也有自己的感情和爱。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集锦4篇)


阅读是一座通向理想高峰的阶梯,书籍则是这个阶梯上不可或缺的踏板。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作者的文字中领悟更多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则能够让我们重新回到阅读时的感受,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今天的主题是“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为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欢迎与朋友分享!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篇1)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是一本故事书,讲一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孟小乔因为受不了妈妈的河东狮吼走到神秘的仙女湖畔,在这里遇见了一位神秘的女人——蜜儿,她愿意去孟小乔家做保姆。她的出现让孟小乔一家的生活变得神奇而活跃起来。蜜儿见孟小乔总是在忙功课,就带她到树林里结识了十分会玩的小人精;到了期末写评语时,蜜儿让老师带个优点放大镜,结果平时爱挑毛病的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写上了一段优美的评语……

书中的小故事很多,而我最喜欢的是卷心菜里的小人精。他很会玩,还能够把快乐传给他人。孟小乔功课太紧张了,没时间玩耍,蜜儿带她见了小人精。小人精带着孟小乔做了许多有趣的事:让老仙树长出秋千,他们在树上荡秋千;去冰山上拾冰块做炒冰;坐着云飞上天空……在玩耍中,孟小乔放松了心情,得到了快乐。

与孟小乔相比,我是快乐的,因为爸爸妈妈没有强迫我学很多东西,现在学的也是我自己喜欢才选择的。但在我的身边,有很多同学像孟小乔一样,学得东西太多,没时间玩耍。我真想有这么一位有魔法的仙女、有这么一个可爱的小人精在我们的身边,让她们去帮助这些同学,让他们也得到更多的快乐!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篇2)

暑假里,我读了《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这本书,这本书是由著名作家杨红樱阿姨写的'。

它主要讲了学生孟小乔在神秘的仙女湖岸边遇到了愿意到她家里当保姆的仙女蜜儿。蜜儿来到了孟小乔家里后发生了许多奇怪的事:她让孟小乔和她的爸爸妈妈都有一些毛病,蜜儿让他们服下了一百年的仙药以后,药到病除。她还让一直板着脸,很严肃的孟小乔的老师变成了爱说爱笑的老师等等。在这本书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出租时间的孩子》这篇童话。

《出租时间的孩子》这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十二岁的男孩缠住蜜儿租他的时间。蜜儿想给他一些教训,就答应了。男孩立刻长大了。他在电子游戏厅里把租时间得来的钱花了精光。于是他决定找一份工作,可是没有一家公司要他,因为他一没技能,二没知识。他只能靠租时间维持生命了。他最后变成了六十二岁的老人。蜜儿最终把时间还给了他,他变回了男孩。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应该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是我最喜欢看的书之一。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篇3)

书架上放满了有趣的图书,这些书全是我的,我是一只地地道道的小书虫,书是我的最爱。中午,我信手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图书中抽出一本杨红樱童话珍藏版之《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随着书儿走进了杨红樱的童话世界。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讲述的是一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孟小乔遇见仙女蜜儿的故事。蜜儿被孟小乔带回家做了保姆,小乔家的这个第十七位保姆蜜儿深受小乔妈妈的赞赏,蜜儿的出现也让小乔的生活从平淡转为多姿多彩,从仙女湖奇遇到寻找小人精,再到盛满美梦的篮子,到最后蜜儿不辞而别,小乔的生活发生了一段段不平凡的新鲜事,给小乔增添了无限快乐。

童话一般只是给小孩子们带来快乐的,可是,看了这篇童话,我明白,童话也会给人带来童真的。杨红樱的童话可以让梦想变成小孩儿的大人圆梦,也可以使不想成为大人的小孩儿美梦成真。正如故事里蜜儿说的小人精是纯真、善良、快乐的人。他没有年龄,永远也长不大。这话说得好,只有纯真、善良、快乐,才可以做一个真正的小孩儿,这也是小孩子最基本的特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梦幻城堡,只有充满童真的人才可以进入。这本书告诉我这么一个真实的道理,我喜欢它。

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读后感(篇4)

我最爱看《那个骑轮箱来的蜜儿》里的《雪花飘飘》。它讲了两个道理:1不能在生活上瞧不起差等生;2做事要讲信心。这是一个关于小泽尔胜于自信的故事。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的交响乐指挥家。在一次世界优秀指挥家大赛的决赛中,他按照评委会给的乐谱指挥演奏,敏锐地发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起初,他以为是乐队演奏出了错误,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还是不对。他觉得是乐谱有问题。这时,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的权威人士坚持说乐谱绝对没有问题,是他错了。面对一大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斩钉截铁地大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委席上的评委们立即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指挥家在发现乐谱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前两位参加决赛的指挥家虽然也发现了错误,但终因随声附和权威们的意见而被淘汰。小泽征尔却因充满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莎士比亚说得对:“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即是其失败的原因。”让我们忘记过去,找回自信的我们!

[每日精选]《人类的故事》读后感范文集锦七篇


多读书使我们变得更加才智博学,是一种成长。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更好地领悟书籍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和心得体会。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每日精选]《人类的故事》读后感范文集锦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一】

《人类的故事》主要写了人类从初登历史的舞台,一直到科学的时代来临。作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俏皮睿智的笔风,让我们看到了人类成长的过程,生动且惊艳。

从混沌初开到新世界的诞生,章与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作者的思路,沿着人类的历史的长河顺流而下;但是每一张都是独立的内容。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讲述了神秘的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等文明古国,像我们展现了那些被时代的风雨冲洗得所剩无几的古老文明,也像我们展现了古代人类的智慧。如古埃及人不仅是杰出的农民,精通有关良田灌溉的知识,而且是杰出的建筑师,修建了宏大的庙宇,使人类步入了文明时代。

要了解历史,一本几十万字的历史书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亨德里克·威廉·房龙所说,历史像一座雄伟壮丽的经验之塔,它是通过时间在无尽的岁月中苦心搭建起来的。要登上这座古塔的顶端去一览众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儿没有电梯,只有强健有力的双脚才能完成这艰苦的攀登。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二】

《人类故事》是亨德里克.威廉.房龙的成名作,在认真的读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人类的故事》读后感。从人类的起源到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凝练的论述,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以人文主义的立场,通俗睿智的文风,将人类各方面的历史都复述了一遍,带你游遍世界。有趣的内容虽然不少,但让我最感兴趣的国家是罗马。提到罗马就不得不想到凯撒,他立下赫赫战功,却没有禁得住埃及最后一个王朝--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埃及艳后娄佩特拉的诱惑,最终被人刺死。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是凯撒的外甥屋大维,他击败舅舅的秘书安东尼,并迫使安东尼自杀,而娄佩特拉则在战败后自杀身亡。公元14年,屋大维成了真正的皇帝,一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帝国统治者。我佩服他的智慧与领导、统治才能,他没有重犯凯撒的错,正因为如此,他才造就了一个繁荣的罗马帝国。

正如房龙所说:历史其实就是一座非凡的经验之塔,是时间在流逝的岁月当中建造起来的。要登上这古老的塔,并从一览无余中获取有益的知识和经验,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儿没有电梯,也没有捷径,只有意志力坚强且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才可以攀爬到塔顶。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三】

读过了《人类的故事》这本书,我有许多感触,令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罗马帝国的衰亡》。

在古代的历史教科书中把公元476年定为罗马帝国衰亡之年,因为在那一年,末代罗马皇帝被赶下了宝座,不过罗马的灭亡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以至于很多罗马人未能察觉到。他们一直在抱怨薪少、食品价高、生活的艰难。不过总的说起来,在公元前4个世纪里,大多数罗马人依旧过正常的日子,他们照常吃喝、去剧院等,当然也有不幸的人被饿死,可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生存的帝国注定灭亡的命运。不过罗马帝国的根基已锈蚀,它仅是一个城邦,与古希腊的雅典并无差异,从政治上来说,它是不合格的,年轻人大多在战场上,那些不幸的农民,成为罗马帝国的附属品,终身无法离开。不过,因为他们眼前的世界无非是一个悲惨的寄身之所,因此,他们宁愿打“美好的仗”也不愿为罗马帝国打仗,这样,一个又一个世纪过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野蛮的民族开始侵略罗马,由于没有土生土长的罗马士兵可以抵御,最后皇帝被迫允许他们在罗马帝国居住,不过很快他们就怨气冲天,抗议贪婪的罗马税吏夺走他们的一切,当他们的呼声没有得到重视,他们便进军罗马,以便得到皇帝陛下的声音,于是康士坦丁皇帝开始寻找一个新住所,他选择了位于欧亚之间的通商门户拜占庭,并重命名为君士坦丁堡将皇宫迁到此处,康士坦丁死后,为便有效率地管理,他的2个儿子便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哥哥通知西部,弟弟通知东部。到了公元4世纪,匈奴人、哥特人、汪达尔人阿拉曼尼人、法兰克人……依次侵略罗马,大部分土地被瓜分,连绵的战火最终使帝国沦为一个无人照管,绝望蔓延的瓦砾!繁荣的意大利变成一块死寂之地。

读过了这些文字,我深思到,原本繁荣的罗马帝国为何最终沦落至如此地步?是因为它早期的穷兵黩武吗?不是的,仅仅是因为这堕落2字,正是因为开始的繁荣与稳定的生活,才导致人们罪恶丛生,道德沦散,陷入堕落之中,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们又何尝知道自己已经慢慢走向堕落的深渊,自己一向认为繁荣,永不消失的罗马帝国沦入此下场呢?而我们是否也应唤醒自己,仔细地审视自己是否也在危险边缘,现在的我们需要的是知识与真理,只有勤奋学习,才能登上一个又一个台阶,也许只有这样也才无愧于自我和社会。

读过这本书,作者渊博的知识、幽默的笔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龙9岁时便开始了画画、英语作文与乐器,曾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才造就了房龙的今天,人们总是羡慕大红大紫的人,却不曾想到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没努力,又何来成功呢?再回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吗?难道考试成绩好的同学都是由于他们好运吗?他们得到的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成熟的果实。

《人类的故事》你给我的太多太多……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四】

《人类的故事》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

故事从第一个单细胞出现在地球上开始讲起,经过漫长的冰河时期到尼罗河谷地建立起人类最早的栖息地,经过摩西带领被奴役的犹太人走出埃及到耶酥献身于十字架,经过希腊人建立起辉煌的城邦文明到亚历山大将希腊文化带到最广阔的欧亚非大陆的每一个角落,经过罗马帝国的兴亡到欧洲穿越中世纪的炼狱走向文艺复兴,经过交织着光荣梦想和血腥掠夺的大航海时代到通过殖民活动而初步形成的国际大市场时代,经过罗马教皇的专制统治时期到民主之花开遍欧美,经过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经过伤亡惨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凡尔赛条约的签订。作者像一个故事家耐心地给我们讲述历史长河的故事。

《人类的故事》讲述了史前人类为了在冰川和好几个世纪的寒冷天气中生存而自己制造物品,在冰川时期后埃及人发明了象形文字,后来苏美尔人把象形文字改成了楔形文字。在古代,人类的表达方式并不像现代的那么简单、凝练。他们没有语言,他们用的是图画,但腓尼基人认为那些符号太笨拙,于是他们把图形简化成了容易掌握的字母。

作者房龙的笔有一种魔力,干燥无味的历史常识经他那么一写,无论大人小孩,读他书的人都会娓娓忘倦。

虽然《人类的故事》是一本写历史的书,但它以平和舒缓语气、节奏带着童真的好奇心用幽默的比喻和插图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幅图片,使你仿佛回到了描写的那些年代。

读了房龙写的《人类的故事》之后,我觉得写好一篇文章应该在动笔之前对你写的事物进行调查,并把它放在心上斟酌之后列成一个提纲,这样才能写好文章。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五】

一般人都是识得房龙先生的大名的,也都想看看他的代表作品,然而当他们看见那些厚厚的着作时,则不免有些为难。如果这种情况你正面临的话,你很幸运,因为你遇见了本书。这本书可以让你在人类的起源中看到房龙先生的真作。

这本书以深厚的人文关照和俏皮睿智的文笔,展示了人类历史的浩荡长卷,其中有节奏明快的大历史叙述,也不放过任何真正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事件和细节,无论是对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或是通读过浩繁巨着的专家,都可以在这本经典的通俗人类史中,获得启发和阅读快感。更重要的是本书以房龙的经典原着加入大量精心选配的插图以丰富的视觉效果,再现历史的重要时刻或秠同时代典型的社会,并以21世纪最新的发现和观点升级了原着的文化背景和时代局限。

你可以从这本书中了解到从一开始人类的出现到现在的生活的巨大变化,从中感到人类历史的变迁。

读过这本书,作者渊博的知识、幽默的笔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房龙9岁时便开始了画画、英语作文与乐器,曾多次来到中国学习,就是这点点滴滴的努力才造就了房龙的今天,人们总是羡慕大红大紫的人,却不曾想到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努力,没努力,又何来成功呢?再回想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吗?难道考试成绩好的同学都是由于他们好运吗?他们得到的是他们的努力换来的成熟的果实。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六】

在《人类的故事》中,房龙讲述了人类从古至今有历史记载的一些事情。

有人说,历史像一个车轮,不停的改变,又不停地重演。对每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国家也是这样。从混乱,到有序,再到混乱,再有序……就是所谓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吧。

人类用了2000个世纪的“弹指一挥间”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而又在为各种利益而争斗,为了争斗而烦恼,又在烦恼中继续争斗。世世代代,依然如此。得到的东西,很快地失去了,又去为找回失去的东西而努力,最后,人终究要到离去的时候了。

难道我们不能摆脱这个车轮吗?难道我们只能在“生老病死”的“车轮”上转圈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历史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了。一草、一花、一木、一人、一物,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看似平常的东西,组成了这个世界。不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努力中会有结果。在有限的时间里,请让我们多留下一些东西吧!

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改变。

20xx年,美国迎来了第56届总统,奥巴马。在他的演讲辞里,不只一次地提到:美国需要变革。面对金融危机,面对一个个困难,我们所做的,只是一些改变:对自身的改变、对环境的改变、对周围的改变、对历史的改变。

我们所需的,只是一些改变。

人类在这2000个世纪中,一路披荆斩棘,几乎消灭了一切与之抗衡的对手,成为了世界的主宰:山挡住了路,劈掉;大河阻挡了前行,架桥,跨过;一个湖,填掉。连那些似乎根本无法办到的事,人类也变着法子做到了:8844米的高峰,已有不止一人登上;深不见底的海沟,潜水艇也下去了;从虚无缥缈的高空跳伞,也做到了——30km的高处。地球、月球、火星……随着一个个星球的被征服,面对着并不完善的自己,我们需要,并且能做到的,只是一些改变而已。

读完《人类的故事》后,我懂得了辉煌的来之不易。是啊,没有耕耘,哪来收获?想要高人一等,就必须默默地在背后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就像房龙一样。所以,从现在开始,把握时机,细细品位,慢慢咀嚼,这本书的精神所在!

《人类的故事》是一本真正的好书,希望大家都能够去看一看。

《人类的故事》读后感【篇七】

人类的故事是荷裔美国通俗作家房龙的描写西方文明发展史的经典著作。

房龙写《人类的故事》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没有深入人心(尽管爱因斯坦早在19xx就提出相对论,但即使他在19xx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人们还是没有真正认识到相对论的价值),许多人都认为经典物理已经达到科学的顶峰,人类社会也已经发展到了某种极限,而房龙却这样预言未来:“到了公元10000年……他们(指我们的后代)会把拿破仑……和成吉思汗或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混为一谈。刚刚结束的世界大战会被他们当作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长期商业冲突……甚至值得我们骄傲的医院、实验室和手术室看上去也不过是稍加改进的炼金术和中世纪医生的工作间。”因此现代人并不值得骄傲自大。房龙揭示了欧洲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他提出,我们时代的发展特点是物质文明远远走在精神文明前面,“科学家们开始制造钢铁、化学、电的新世界,却忘了人类思维比那个谚语中的乌龟要迟缓”。

于是“这个笨拙的中世纪机构突然应时代要求去处理机械、工业世界的高度现代化问题,它就被迫根据数世纪之前定下的游戏规则尽其所能地去做了。”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每日精选】奶蜜盐读后感集锦(4篇)”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脚臭盐读后感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