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永远的孩子读后感600字作文 > 地图 > 永远的孩子读后感600字作文

永远的孩子读后感600字作文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家长《奶蜜盐》读后感: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家长《奶蜜盐》读后感: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奶蜜盐》读后感

七年级12班薛任合家长任宸贤

寒假来临时,学校给家长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阅读存折,这是在我接触22中以来多次听到的词汇了,对于阅读我是赞同,本着能为孩子的寒假作业多完成一项的目的去看书还是挺高兴的。

但寒假来临时学校推荐了这本张文质编写的《奶蜜盐》这本书,我其实有些排斥,个人觉得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像尺子量长短一样去适用于教育的,因此才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些说法。这种教育理念的书太多了,作者有孩子吗?几个?孩子多大了?男孩还是女孩?到叛逆期了吗?随便写本心灵鸡汤就号称是"家庭教育第一定律"是不是太夸张了。

拿到这本书时单看目录,好多观点我都不是赞同的。那我就带着问题挑着看!读着读着我发现我的观点变了,我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问题的根本在我,而不是孩子。

问题一:"奶"的缺失

就我自己来说,孩子幼儿时期,我是一个爱孩子爱到让邻家孩子羡慕不已的温柔妈妈,可短短几年我就发展成了一个孩子比赛时不能有任何人向她提及"妈妈"这个词的母老虎,哪怕在所有人都不知我偷偷到比赛现场时,我姑娘就能莫名紧张到脸色发白、步伐混乱。这个问题对于做父母的人都会意识到有多严重,我曾试图找过来人、找同龄人、找和我脾气一样或完全相反的人寻求解决方法,可得到的答案好像总也赶不上孩子的成长进度,她总能成功挑起我的武装战斗力。这种状态在2017年下半年也就是初一上学期尤其明显,小学时期就算她不愿意也还是照着做,可现在就是:对着干,对着干,不管对错就是对着干,并且严重声明自己"小时候我太听话了,我现在就是不听话了,你们根本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根本不懂我们12岁的心理!!!"孩子爸爸埋怨我,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他来教育孩子,可事实证明我姑娘属于挑战不可能极限版的,成功的迎来了由女单到男女混双的结果,这个时期我家天天阴云密布,随便一声咳嗽都可能引发一场混乱。在2017年11月18日,我们双方本着冷静、客观、心平气和解决问题的想法再次谈话时,不出所料的以崩盘为结局,那时我们对她下达了最后通牒:爹妈只负责基本生活,这里仅仅指的是不饿着、不冻着,其他什么也别想。嫌我管的多,那我就放手,按照她自己的意愿掌控时间、学习计划、进度跟进、成绩好坏,结果自己承担。

我也冷静的想想生养这个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管这么多弄的跟仇人似得为了什么?这本书的第13页给了我答案,"所有孩子对母亲的依恋都是持续终生的,孩子后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源往往是"奶"的缺失。"这种以"爱"为奶的营养,要灌注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没有哪个孩子可以例外。打着为她好的名义,在学习上、生活上对她的要求无限叠加。可仔细想想,未经过孩子同意,我便将她带到了这个世界,12年了,从一个四喜丸子到如今的亭亭玉立。我以爱的名义为标尺,总是想让她尽快的多学技能、更好的完善她自己,就连孩子本能的需求我都选择性的放在盲点以内,只是要求要求再要求。我有意识地忽略她是一个孩子,而我也丢失了赞赏、拥抱孩子的本能,过早的给孩子断了母爱的供给。让她害怕、缺乏安全感。因为我太心急,迷失在当今的"成功学"里,总想让她成为破壳而出的鹰,而不是被人敲破蛋壳做成的菜,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剥夺了孩子最甜蜜的成长,让孩子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可能性,直接造成了问题二的产生。

问题二:童年伤害后遗症

玩是孩子的天性,上幼儿园以前,女儿大大的眼睛透着灵气,但在一次入院拍照时我将她的笑容彻底摧毁了,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揪揪,第一次摁快门时她调皮的吐着舌头,很可爱,可我竟然吼了句,好好照相,从那以后除了必要的证件照外我再也没见她主动照过相,团体拍照时她都躲在边缘处,包括球赛获奖时她也总是畏畏缩缩的。正如书上说的强势的父母背后站在一个懦弱的孩子,我的这一声吼让孩子在相机面前永远无法展示她的真实面容,这是我永远无法弥补的错误。那张照片虽未保留打印可却永远刻在了我脑海里。孩子上小学前妹妹出生了,我对她的精力和耐心值都已经成了负数,在她第一次数学考试就得了满分兴奋地告诉我时,我的回答居然是:"好,真棒,赶紧回家吧,妹妹该饿了。"可在她写家庭作业时因为拼音部分掌握不好,我就让她一直做,无视她的疲劳与眼泪,无论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统统拒绝,可能孩子话都没说完就被我拦截了,连个解释都没给过。回想起她不到两岁时因秋季腹泻在新华医院住院治疗,经过两天的治疗孩子已经好转了,第三天因为护士的失误输错了液体,孩子短时间内高烧昏迷导致急性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后经抢救后服用了一年的辅酶Q10进行治疗。当时就想着以后我一定要保护好她,只要她以后能平安长大,我什么也不求,可现实却是我掌控不住自己的情绪,在孩子不能达到自己的要求时选择惩罚甚至是体罚孩子,任何伤害都比不上来自母亲的伤害。那时我大姑娘的内心一定是崩溃的,她肯定认为我不爱她了,眼里只有妹妹,在她觉得有能力反抗我时,也就是上半学期我们的关系最为僵化的时候,她哭着吼着:"我在你眼里什么都不行,我做什么都是错的,妹妹永远是对的,我永远是错的。"那个时候我还没意识到是我给她的爱严重缺失了,认定是这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她在体会不到爱的环境下怎么可能再去爱妹妹。她就是我的复制品,我这个原件都做不到的事情,却偏偏要求她必须做到!有什么资格要求她做到呢?姐妹俩在一起时,她对妹妹的言语、体态完整的还原了6年前的我,"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啊!你要笨死了!这题都能错?你上课干嘛了?"是我给孩子的心灵上烙上了难以愈合的伤疤,很庆幸书上同时给了我治愈创伤的解药。倾听+真诚的道歉,让我及时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并做了及时地改正。

问题三: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

春节过后我和孩子再次坐在一起,首先是对自己不会做母亲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请孩子原谅,并且向孩子寻求帮助,让她帮我制定一个从失败妈妈走向及格线妈妈的计划,同时也总结了上学期学习上失利的地方,商量着下学期如何有计划的学习及有关电子娱乐的使用时间,工作日期间不开电视,不玩游戏,这个约定不只是孩子要执行,我和孩子爸爸同样执行,家长做错了就应该向孩子道歉,没有特权。这些都是在孩子们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的。下学期开学以来孩子变化很明显,好像突然就成了"人家的孩子",我每天会将群里有关作业的信息抄在本子上,然后给她一项一项跟进,其实一开始我挺心虚的,担心她排斥我管她,没想到孩子很高兴的挨个拿来给我看,并且是提议哪天让她自己抄一抄。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对于这样的变化我和爸爸有些不知所措,我们两个放弃所有活动,除非必要的外出,我们尽量在家里守着,有时还会到学校接她,虽然家离学校很近,走路不到五分钟。杨诗云老师知道后告诉我这是因为孩子有了目标,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要担心而更应该更加鼓励孩子,有门功课开学后孩子听写情况很好,就给了个小奖励,不是钱财而是在她完成当天作业后陪她看了个她最喜欢的综艺节目的回放。这一个月孩子的话多了,笑多了,年后妹妹生日,她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妹妹买了个水晶笔筒,虽然现在姐妹俩平常还会生个气、吵个架,但孩子已经开始尝试接受和包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多长时间的病,就要用几倍的时间去医治。正如书上说的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更不怕晚。

我做你永远的后盾

就像我们小时候需要父母的陪伴一样,在孩子们的重要时刻我和爸爸将尽量不去错过。我不会再以"爱"的名义去设计她的未来,这样的爱换做是我我也承受不起。现在想想也挺后怕的,我这是在把孩子变成个呆瓜啊,除了达成妈妈的要求,完全没有自我的提线木偶!没有思想、没有尊严,孩子的叛逆期是对我敲响的警钟,小时候缺失的爱我会在今后的日常中点点滴滴去弥补,我要学会站在她身后做她的后盾,陪伴着、欣赏着各个时期不同的她!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


让孩子感受正确的爱——《奶蜜盐》读后感3000字范文:抱着好奇心打开此书,仔细翻看了几页,觉得张文质先生字字珠玑,句句在理,感受颇多。

张文质首先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保卫童年”等教育理念,引起了我心灵上的共鸣。教育是循序渐进的,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过程,但是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唯利是图的教育机构似乎嗅到了铜臭,并不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把魔爪伸到了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什么冲刺班、速提班、奥数班等,孩子似乎也适应了,家长也要马上看到成绩的提高,帮孩子报了许多的补习班、兴趣班,弄得孩子整日疲于奔命,失去了童年的乐趣,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虽然违背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但一直受追捧,不知何时才能让教育的过程慢下来。

《奶蜜盐》回归了家庭教育的本质,把家长改回来父母,把培养改为陪养,让孩子在父母的呵护下,自己做决定,自己去成长,成了一个幸福的孩子。

此书写得深刻、理性、直击心灵,它不仅提供教育孩子的“神奇秘方”也提示我们教育孩子的常识,为我以后教育孩子树立标杆,感谢张文质先生带来的《奶蜜盐》。

一、9岁前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不要想着和孩子做朋友,而是要专注地做好一个父母的角色,有时候甚至要很严格地去引领孩子,帮助孩子,纠正孩子。做错了,该责问的,该惩罚的,仍然有必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得到细致的严厉的提醒,一个人很难成长好。在这个阶段,父母为孩子定下规矩,孩子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父母应该确立一个明确而严格的标准。9-13岁这个时期,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我意识,父母应该更多地去倾听孩子,了解他的心思。只要孩子9岁之前、13岁之前的路走得正,他就会顺其自然地沿着这条正确的路走下去。这个阶段,父母不能过于着急,更多时候要耐心地给孩子一些建议、鼓励、肯定,父母要去欣赏他、支持他,和孩子成为很好的朋友,就像汪曾祺说的“多年父子成兄弟”。所以说,在孩子9岁之前,父母应该承担明确的“引领”孩子成长的工作,不能和孩子做朋友;父母与孩子的“朋友”关系,应当在孩子9岁之后,再慢慢建立。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的:

一是在言行的规范上。9岁之前,是孩子言行方面出错最多的阶段,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说话没有一定的权威,或者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恐怕在后面的成长中很难让孩子接受你的建议。我们家的爸爸是很疼爱女儿的,但有两次爸爸动手打了女儿。一次是3岁打预防针时,女儿怎么也不让打,读书笔记哭闹间张口骂了打针医生,结果挨了爸爸的打,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听到女儿骂过人。另外一次是9岁(四年级)时,数学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做卷子,她不想做,回家就说老师没给她发卷子,其实是她把卷子藏在了枕头底下,她的说谎行为又让自己挨了一次打。像以上骂人、说谎的行为是不能任之发生的。

二是在知识的传授上。9岁前,父母应该是知识的主动传授者。从学校所学的知识方面,父母要对孩子的课本知识进行辅导,而且要用心地辅导,纠正孩子家庭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并非一定要持续到9岁,我女儿到了二年级(7岁)时,家庭作业基本不用管了,而且学会借助工具书查找一些需要的知识。从课外知识的获得方面,父母要主动讲给孩子一些知识,或者是有意识的带孩子去学习、体验、探索一些新知识,因为这个时期孩子还没有真正的兴趣,所以根本不能说他想做什么、不想做什么。三四岁的时候,我每天晚上给女儿讲故事,有时候她也不一定喜欢听,但我坚持给她讲,到后来晚上睡觉前主动要求我给她讲故事,不讲就不睡觉。9岁前,我带女儿学过拉丁舞,学过跆拳道,学过画画,这些都没坚持下来,但从7岁起学古筝一直坚持到现在。也就是说,这个时期父母要教孩子学、带孩子去学,而不是和他商量学。

三是在思想的引导上。可能跟我接触的工作行业有关,我一直给孩子引导的是现在因为学习所受到的约束都是为了未来在生活和事业上更大限度地获得自由。前期不听话,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付出的代价的。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把一些规矩和准则讲给孩子,这样做可以避免去犯一些错误,即使犯了错误,也可以告诉他是因为没有遵守这些规矩和准则造成的,下次肯定会长心的。

二、“赖”上电视的孩子

美国学者波兹曼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孩子过早看电视,童年也会过早地消失。“赖”上电视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各种行为习惯问题,比如懒惰、拖拉、磨蹭、不守信、缺乏责任心,等等。我并不是说孩子一定不能看电视。只是孩子看电视一定要有规范、有节制。我从美国总统奥巴马那里得到一个启示——一定要从小限制孩子看电视。身为总统,奥巴马从来没有忽视过对两个女儿的教育,在看电视和用电脑的问题上,奥巴马的要求甚至有点严苛。他平时绝不允许女儿看电视、玩电脑,只有在周末某一个固定的时段,因为有某一个比较好的节目,奥巴马才允许女儿打开电视机;在学习中,除非一定要用电脑,一般情况下他也是不允许她们上网的。适当延迟孩子看电视的年龄,限制孩子看电视的内容与时间,对孩子成长是十分有利的。但对已经有些依赖电视的孩子,如何才能让他摆脱对电视的依赖呢?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地跟孩子约法三章,严格地限制他看电视的时间。与此同时,父母的示范也非常重要,在孩子做作业、学习的时候,父母自己不能看电视。最好父母自己也养成阅读和学习的习惯,让孩子学习的时间成为整个家庭学习的时间。孩子做完作业后,父母可以陪他聊天、散步、游戏,要努力让孩子的休闲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元。因为孩子的活动空间越小,生活越单调,对电视的依赖性就越强。

在我们家周一到周五是不开电视的,这个规定从女儿上学前班的时候就开始执行了。平时晚上写完作业如果还早,一般会选择让孩子课外阅读、做手工游戏或者和孩子一块儿下楼散步。在周末看电视时间也是有时间规定的,这个规定最好在每次看电视之前给孩子提醒一下,要不然孩子都会抱有侥幸心理的,能多看一会儿就多看一会儿。在这里需要一提的是关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如果监控不好,这个比电视的负面影响还要大。就在上学期,女儿第二次的月考成绩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下滑,一时我们竟没有找出原因,该学的学了,该做的题也做了,时间上安排的也很紧凑。后来在班主任荆老师的细心观察下,发现班上建有QQ聊天群,女儿赵雪藤竟然是群主,而且都什么采用的手机上网方式聊天。荆老师果断采取由她暂时保管手机的措施,集中收缴了一部分学生的手机,阻断来自网络方面的干扰。结果,赵雪藤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一、年级第五的成绩。

三、要让孩子去经历挫折

孩子一遇到某种挫折、伤害,父母总是心疼得不行,总想马上给他一个补偿,生怕他吃了苦吃了亏,流泪难过,这看上去是在呵护孩子,实际上是在切断孩子往外生长的“根”。这种“成长中的痛楚”是孩子生活里的一部分,是需要孩子自己去消化的。父母不让孩子体验成长的痛楚,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在班干部竞选失利这件事上,首先要做的是给孩子以安慰,因为孩子内心的失落是真的。其次,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能力的锻炼、威信的建立,并不一定就要靠担任班干部才能做到。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展这样的能力,要让孩子意识到,即使自己不是班干部,也可以为班级服务,也可以通过自己良好的表现成为班级的精神领袖(当然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竞选)。这类问题,如果应对得好,一方面能让孩子习得良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因为孩子长大后,终归要离开学校,到社会中去跟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这种成长经历中蕴含着一个道理:进入社会后,你可能没有任何外在的身份,你只能通过自己的言行让更多人接纳你,欣赏你,关注你。孩子是孩子,你是你,父母终究无法代替孩子的成长。

以爱为营养的“奶”,给孩子充足的源动力,甜“蜜”的情感支持,让孩子认识与体察“好的世界”,品格和智识的“盐”,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这是本书的尾言,也是对我启示最大的话,与大家共勉,愿我们的孩子们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谢谢大家。作者:陈艳芳

奶蜜盐读后感(优选范文)


前段时间朋友极力向我推荐了张文志老师的《奶蜜盐》一书,告诉我这是一本非常好的家庭教育类书籍。我利用寒假的时间,认真拜读了一遍,果真是受益匪浅。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起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就被它玫红色的封皮和特别的名字所吸引,翻开第一页“全国118位教育名师联袂推荐”的字样映入眼帘,顿时觉得这是一本有分量的教育类书籍。

这本书没有枯燥的理论,没有太多的空谈,有的是朴实的话语、鲜活的事例。张文质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培养女儿的过程和广大的教育案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汇集在一起,诠释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核心能量——奶、蜜、盐。

奶,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父母给予孩子充足的原动力,给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蜜,孩子成长中的生理需求,是父母对孩子的鼓励与肯定;盐,孩子性格的塑造,是父母对孩子的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

老一辈的父母总是信奉棒棍底下出孝子,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一言不合,非打即骂。儿时的我经常听到邻家婶婶、伯伯责骂自家孩子的声音,哪怕一点点的生活琐事都会招来“横祸”。现在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后来,家庭的规模从原来的多儿多女,到现在的一家两孩,还有的家庭是独生子女。但家庭教育暴露的问题却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父母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有了孩子后,我开始关注家庭教育,读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学着如何做优秀的妈妈,当时也曾畅想:我肯定会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未来一定都是母慈子孝的场景。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处处被打脸。因为儿子吃饭挑食、作业不认真、做事磨蹭等问题,我们母子之间不断开战,结果都以两败俱伤而告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我真的是处处碰壁,头疼不已。

读了张文质老师的《奶蜜盐》之后,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启发。“奶蜜盐”其实是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所实施的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当孩子还在婴幼儿时期的时候,作为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奶”。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小,所有的需要都是本能的需求。当孩子稍微长大一点,父母希望孩子生活在蜜罐中,让孩子感觉到生活很幸福,世界很美好。但是仅仅给予孩子足够的“奶”与“蜜”是不够的,父母还需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盐”,引导孩子明辨是非、承担责任。对于我而言,在教育儿子的问题上,既要给足他“奶”和“蜜”,也要巧妙、精心、适量地注入“盐”。不仅要教会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错误自己承担,同时还要注重培养他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实,人生总是与各种挑战并存,父母教育孩子的同时要学会放手,不经历风雨,彩虹怎能更加绚丽多彩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像雨露般滋润孩子的心灵,给予孩子足够的“奶蜜盐”,只有这样,孩子的身心才能更健康,才能走得更远!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小孩充满快乐,天真浪漫,生动传神,就像画中那样栩栩如生。当我第一次听到《奶蜜盐》这个书名的时候,没能想象到它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是,当你仔细阅读它,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的“圣经”。书中阐述很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也谈到很多平常家庭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每每读到这些,我都产生了很多的共鸣。通过对比我过去遇到相同状况的不同应对方法,我感受到如果能够早点读到这本书,那该有多好!在产生这种共鸣后,我立刻争取时间把它读完,同时把张文质教授的一套从《一年级的孩子》到《九年级的孩子》的书买回来阅读,我生怕错过了孩子的家庭教育黄金时刻。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

自从我夫人怀孕,我就主动阅读了不少关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家庭教育等等与孩子养育之类的书籍。但是当我读完这本《奶蜜盐》之后,我就萌生出再读一次的欲望。里面谈到的各种情景都能够和我产生共鸣。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磕磕碰碰,在里面几乎都能找到类似的情景以及解读。而这些解答,在阅读之后能够让作为家长的我豁然开朗。

奶、蜜、盐是每个孩子童年不可或缺的,在书中,作者把孩子的家庭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同时把“奶”、“蜜”、“盐”分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

“奶”,最显浅最直接的意思就是母亲的奶水。它更深刻的意味——是指以母亲为核心充满温暖、充分照料的生活环境,它能给孩子充足的原动力。

“蜜”是指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把鼓励、赞赏这些甜蜜的情感支持方式,变成家庭中最重要的互动方式。这样的方式,是所有对孩子成长“有益的父母”都会采用的行为。拥有幸福的童年,才能经得起社会的摔打。

“盐”,有三个核心:第一,盐既是世上最寻常又最不可或缺的食物,同时它还是一个人坚毅、勇敢与有责任心等优异品格的象征。第二,“盐”意味着生命的现实感,它体现在,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接受什么样的任务,有什么样的困难,都有面对现实去承担、去接受的能力,从而在锤炼中成长,而不是回避、逃避和退缩。第三,它指向生命的自由度,包括心灵的开放、从容,精神方面的信念、追求,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有精神的追求。性格塑造决定孩子未来的格局。

“奶、蜜、盐”其实也是孩子成长的三个不同阶段,书中,将家庭教育中遇到不同的状况归为34个不同的情景。

孩子都不陪,爱从何说起。

这是书中的一个标题,我很认同。中国社会现代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就是父母不得不在“陪孩子”与“成功”之间做出矛盾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文化里有一些观念一直在跟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居家观念相对抗。把家庭、个人、孩子放在一个特别不重要的位置上,在相当长时间内,人们都认为夫妻两地分居、和孩子分离,既是因为生活所迫,也是为了工作而作出的一种值得自豪的自我奉献。

实话实说,在如今这个年代,因“舍小家顾大家”造成夫妻两地分居进而影响到小孩的家庭教育的情况已经不多了。更为常见的是,父母因为要养家糊口不得不离开孩子外出工作,或者因为贪图个人的放松娱乐,而无法对孩子尽到教育的责任。

当我们家孩子还是1岁半的时候,我和老婆两个人决定留下孩子在我父母家,出国旅行,当我们回来后,我们发现,孩子每到晚上就不愿意睡觉,而且在哭,我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后来猜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离开,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得不到安全感,因为孩子从出生一直都是在我们身边的。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半年才有所好转。此事发生后,我意识到了陪伴孩子的重要性。陪伴还意味着,父母在与孩子的朝夕相伴中能够发现孩子是否有行为异常,一旦孩子出现了某种不同寻常的行为,父母就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避免了孩子受到更大的伤害。

由于我工作的原因,从20xx年9月开始要到邻近的城市工作,尽管为了家庭我每天往返,但是到家时间也要晚上9点左右,参与陪伴孩子的时间就不多了。陪伴孩子很重要,特别是孩子小时候,在日常的陪伴中,父母可以直接向孩子传递一些有价值的人生理念,效果之好可能远远超过你的预期。反过来说,在源头上改变一个孩子是容易的,但当孩子形成习惯了,你再想改变他,就太难了。因此,到了孩子快要读小学的时候,我毅然回到这座城市工作,尽管因此而失去一些其他的东西,但是能够陪伴家人、陪伴孩子,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我每天最高兴的事,就是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刻。

教育权利一定要掌握在父母手里

正如上述所谈到的,很多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有些情况好点的,也不得不放在(外)祖父母家生活过夜,自己只是下班的时候回来看看,然后就走了。让上一辈教育或者干涉教育您的孩子,弊端丛生。相信很多家庭都会遇到一个现象:小孩子在还是很小的时候,当他不愿意吃饭的时候,家人,特别是老人家就亲自动手在喂饭,甚至还在追着孩子喂饭。这个问题出在哪里?我相信很多家长都知道。可是在我家从来不做这样的事,孩子不吃饭就不吃,如果他饿了,那就让他饿着,等到他要吃东西的时候,自然会吃饭。所以,我不允许我家的老人这样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和老人家起了冲突,很多老人家就是因为怕孩子饿着了,就不断强迫喂饭,这不是本末倒置吗?长此以往,就会给孩子养成了要喂才吃饭。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他们家的小孩在小的时候就是因为喂饭,一顿饭曾经吃了三个小时。其实每个人天生就有生存的技能,不用任何人去教他,当他饿了,他就自然吃饭了。

从怎样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利的角度来看,父母独立地管教孩子一定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至少父母二人要达成最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不管爷爷奶奶怎么疼爱孩子,都没有关系,只要他能做到不干预你们对孩子的教育,尤其是不能让他们用错误的方式、特别霸道的方式来干预你们的教育,来庇护孩子的错误,哪怕有过度溺爱孩子的行为,也都问题不大。

小朋友第一天上幼儿园都会哭,而且当家长不去鼓励的时候,就会产生抵触,甚至呆在家不肯出门。这是一种成长恐惧。实际上,孩子正是在父母家人错误的引导之下,从本来正常的某种畏惧紧张,变成了一种病态的反应。可是我女儿却没有,为什么?因为从她2岁起,我们就不断地和她说:“你很快就可以去幼儿园玩了,那里很好玩,有好多小朋友一起玩,有好多玩具。”这是给她传递积极信息,而不会和她说:“你很快要去幼儿园了,哭了怎么办?”之类的负面情绪。更加不允许老人家说。结果是,女儿去幼儿园从来没有哭过,而且在去之前不断问什么时候去幼儿园啊?上学第一天还问我们:“爸爸妈妈,幼儿园那么好玩,为什么那些小孩会哭?”

我们一定要掌握住孩子的教育权,哪怕是有时候家庭里会因此出现一些不愉快,也决不要轻易后退。

家庭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奶蜜盐》把现代家庭教育总结得非常到位。我很喜欢里面的一段话:孩子2岁之前,我们怀抱着他;孩子2岁到6岁,我们牵引着他;孩子6岁之后,我们与他并排前行。孩子12岁之后,他走在前面,我们跟随着。孩子18岁之后,他在远处飞翔,父母就成为了守望者。

陪伴孩子,是父母对孩子最真挚的情感,借用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中的一首诗: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即“情”也。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

《奶蜜盐》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不少是随手翻翻随意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居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来作者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认识与观察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教育。

书中有很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体可见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个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国食物教育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容易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作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江苏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一是要学会走路,二是要学会吃饭,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教育终于在慢慢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作者推崇赏识教育,而我却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绝对之说。不过,教育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考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后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唯有母爱 ——《奶蜜盐》读后感


唯有母爱 《奶蜜盐》读后感

文/李艳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奶蜜盐》读书笔记心得感悟

阅读感受:为什么要强调母亲的在场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很独特,用“奶、蜜、盐”三个字分别寄喻了孩子生命成长过程需要的不同“养分”。以“奶”作为开始,也就是从孩子的基本需求谈起,强调母亲的“在场”。

0-3岁是孩子聚集“养分”,建立起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的充足陪伴,这样孩子3岁以后才能更好地克服“分离焦虑”,逐渐走向独立。作者在这个观点的比喻特别好,他说“就像一棵树,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3岁前是孩子安全感的“扎根”期,父母应该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我曾经也走过这样一个误期: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认为不能“一哭就抱”,也不让家人抱,总是等他哭久了,哭停了才抱。现在回想起来会觉得自己好愚蠢。作为双胞胎妈妈,很多时候是力不从心的,我家哥哥比较淘气,很依赖我,晚上都是我带他睡,而弟弟比较乖从小自己睡,每次他哭闹不舒服想要我抱的时候,我几乎腾不出手,我妈妈说就因为弟弟乖,好哄,反而被“冷落”。当孩子大了些,出门去玩,哥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得主动、热情、开朗。弟弟则是被动,相对哥哥稍微羞怯一点。首先是因为他自己从小警惕性高一些,其次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他没有充分的安全感。关于这个问题,我只能尽可能平衡好陪两个孩子的时间,及时给予回应。

书摘:一个人的母子关系如果存在缺憾,它所造成的失衡、欠缺、饥渴无望感,最终会表现在他与他人的关系上。他往往难以建立对他人的信任感、安全感、期待感,也难以确信他人是否真心肯定、鼓励、支持自己。

母爱缺失所引发的最明显的后果,就是会造成日后我们越是对亲近的人,越处理不好彼此的关系。在现实中我们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处理不好自己跟孩子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伴侣的关系,处理不好自己跟父母的关系,都是源于此。

阅读感受:建设家庭的日常生活

“每天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最容易让孩子形成安全感”。我觉得自己这点做得还可以,每天上下班有意识的和孩子打招呼,出门的时候说再见,告诉他们“妈妈要去上班了”,下班回家就说“妈妈下班咯”。切记任何时候都不要偷偷地溜走,也不要因为孩子看见你离开会哭闹就难分难舍一直告别,要让孩子感受到你轻松地和他们“说再见”,他们会意识到妈妈去上班是很日常的事情,很快就会回来了。

我觉得这样效果是很好的,现在麦子们1岁5个月,如果我跟他们说“妈妈要上班去咯”,他们就会主动挥手跟我说“拜拜”。差不多的时间还会在路口等我回来。睡觉前要读绘本,如果读一半就困了,会自己拍着绘本说“拜拜、拜拜”。每天晚饭后逛的公园,去的路上,经过熟悉的路口,都知道那里有什么。等等。

说这么多还是觉得,应该尽可能将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固定下来,尤其是上班族父母,这样孩子就不容易患得患失,他不会时刻担心着你突然离开,或者睡一觉起来你就不见了。

书摘:“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安全感,常常生活在惶恐之中,也很少得到疼爱,他就会形成一种苦相,并且这种苦相可能会伴随他一辈子。

阅读感受:把每个孩子都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

“对孩子来说,父母给予孩子的鼓励越多,孩子就会成长得越好。父母的鼓励不但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还会成为他们愿意更加努力的一种推动力。”

作者用“蜜”对孩子成长中父母的鼓励做出了最好的诠释。我们初为父母,在孩子最初的一年里,更多的是对他生理方面的关注。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心理方面的需求逐渐变大。当他蹒跚学步摔倒时,想要你给他一个鼓励的眼神;当他自主进食学习用餐具时,可能弄得“一片狼藉”,你有没有坚持微笑地鼓励他、帮助他,还是要求他吃得和成年人一样好?如果孩子一直处于被肯定、被打开的状态,可以激发他主动、乐观、用于探索等品质。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当他们想要撕纸、踩水坑时,我总嫌弃弄脏了地板和鞋子,阻挡了他们发现世界的乐趣。

其实,关于父母对孩子成长的“蜜”,我回想自己的成长经历,能够体会得更深刻。我母亲常说,在我三岁以前也是伶牙俐齿活泼开朗的个性,但是自从我父母忙于工作,我常年待在祖母家,我的性格也渐渐变得不那么活泼。我读书的这几年,我父亲一直喜欢用激将法,现在回想,那些变相的打击其实没有让我觉得有一点激励感。相反,给我留下了一些阴影。我喜欢作者说的这句话“丑小鸭并不是生下来就是丑小鸭,而是从来没有人把它当成天鹅一样去鼓励去期待。最后他就会认同自己真的只是一只丑小鸭了。”在打击教育下的成功,就算最后成功了,内心也是感受不到真正的幸福。在亲子关系里,要坚持以鼓舞为主。

书摘: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自己的鼓励对孩子无效,并不是因为你的鼓励错了,而是因为你之前对孩子的鼓励太少。而对孩子的嘲讽与打击太多了,也许在孩子最需要你鼓励的时候,你却报以冷漠,而遇到父母空然的鼓励,孩子反而会误以为是对他的嘲讽,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旦鼓励的有效期过了,就难以发生作用了。所以,那些很晚才意识到鼓励的意义的父母,就需要更有耐心,一直坚持多鼓励、少打击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重新对你产生信任。

【每日精选】奶蜜盐读后感集锦(4篇)


多读书可以提升个人的气质和精神品质修养。在读过一篇书籍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是人们从书中得出的一些启发和心得。写好一篇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每日精选】奶蜜盐读后感集锦(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奶蜜盐读后感【篇一】

母爱,是一种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情感。早期母爱的缺失,是之后用其他任何的感情、物质、社会地位、荣誉都无法填补的。母亲的存在就是他整个世界的存在。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最为深刻,最为牢固的生命本能。

缺乏母爱的孩子像根草

我从师范毕业后的第一年,接手了一个一年级。班里有个男生父母离异,和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偶尔来看他,唯一一种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趁上学期间把他接出去,胡吃海喝一顿。而母亲因为要做个小生意养家糊口,对孩子的陪伴自然少之又少。他常常这样说母亲:你不就是一个卖烧饼的,你能教得了我?而母亲只是笑笑,为了弥补心灵上的亏欠,对孩子在物质上、生活中有求必应。

慢慢的,这个孩子变了,变得越来越离经叛道。他的各项作业,无论是学校的还是家里的,基本不写。人常说:孔子学富五车,而他不写作业的理由,得有十车,且每次不写作业的理由居然都不重样。这机灵劲儿,要是全用在正路上,可不得了了。到最后,被母亲惯得简直无法无天了。平时,吃喝拉撒全在屋里搞定:要知道,他们家住的是以前农村的自建房,厕所都是在院子的角落或者街上的。完全把自己培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懒惰少年。要是哪天生气了,就跟猴子似的,爬上院子里那棵高高的大树上不下来。直到爱子心切的母亲央求他下来吃饭,他才勉为其难地指着母亲的鼻子说:可不是我想下去的,是你求着我下去的。

这样的日子,转眼过了三年,男孩的性子越来越古怪,有时会在下雨天拿着一条毛巾被和一个枕头来上课。原因是:冷!有时会突然承诺:一个月后我一定用右手把字写好。(他是个左撇子)。然后在接下来的前30天,他的字体自由散漫,依然如故。第31天,字体突然变得像训练有素的军人一样英姿飒爽。而在第32天呢,刚刚溅起浪花的湖面又趋于平静。

奶蜜盐读后感【篇二】

有人说,父母与子女相处一场,对于彼此皆是一场修行。特别是为人父母之后,我对这句话十分认同。是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家庭的规模再也不像父辈们一样,从原来的多儿多女,到现在的一儿一女,有的家庭则是独生子女。但是家庭问题却涌现的越来越多,我们也意识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种背景下,都倡导赏识教育,对孩子要爱,要富养。家庭教育类图书可谓全网畅销,如果家里没有几本家庭教育的书好似都不配为人父母。

自从知道自己当妈后,我先是慌了一阵,绕后恶补了一下如何为人父母的知识,本着优生优育的心理,当时就在心里畅想:我肯定更会养育孩子,未来一定都是母慈子孝的情景。没有想到被现实啪啪打脸,理论都知道,但重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他的思维从来不会按照你要求的来走。在育儿的道路上,我走的是坎坷崎岖,育儿类的书籍也看了,始终没有找真正适合自己的。

张文质的这本《奶蜜盐》更具实际,我看了之后有种相见恨晚的窃喜。书中不但指出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主张教育是生命教育,教育应尊重增长的内在规律是缓慢的,艺术,所以不能太功利,不太干预,不能以过度的热情破坏事物。从了解的,他不是一个孩子,父母的私人财产,他是世界构思的一棵树,具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父母必须喜欢园丁,用爱灌溉这个小苗苗。儿童的生命密码有许多先天的能力,如反射、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能力,父母只需要尊重自己的特点、监护和指导,不能替代、过分保护、干预或冷漠。

我的孩子一岁到三岁时是奶奶带大的,她的身上就呈现出被过分保护和干预痕迹,比较依赖大人,对于一些陌生的事物缺乏挑战的勇气。

我在想,什么样的爱,既让孩子能保持自然的生活状态,也有助于引导他的精神成长?我们不能因为警告,甚至害怕,给孩子硬的东西,不允许和活着的人说话,这会伤害孩子。相信孩子有一种天生的辨别能力,只要父母对适当的指导和激励,孩子能够区分好坏,其实这是一种常识。

奶蜜盐读后感【篇三】

读《奶蜜盐》读后感800字: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的书籍读了很多,有不少是随手翻翻随意看看。张文质先生的《奶蜜盐》,翻了几页,居然有些爱不释手了,一口气读完,仿佛找到了一个知音,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奶蜜盐”,很有意思的一个名字,让人看了便要想一探究竟。原来作者笔下的奶,是父母要从满足孩子的本能需求开始,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身体和心理成长环境;蜜,是父母的鼓励与肯定,让孩子认识与观察“好的世界”;盐,是父母要引导、促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与智识。这便是爱、赏识与教育。

书中有很多与我不谋而合的观点。比如亲子关系的本质,不是教育与被教育,而是共同成长;家庭的目的不是全力培训一个优秀的孩子,而是用最平常的方法培养一个正常的孩子;孩子成长的速度不是越早懂事越好,而是长得快也会老得快。

只要有机会,我总会在家庭教育讲座中强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是具体可见的,“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爱,就是陪孩子吃晚餐,吃很多很多个晚餐。”作者也引用了美国食物教育专家莫里斯说的:“一个孩子,如果每天都能跟父母在一起吃饭,哪怕只跟父母中的一个,只有一餐在一块儿吃饭,都不容易出现逃课、撒谎、抽烟、酗酒、提早性行为、吸毒等问题,更容易养成良好的品格,以及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

我也多次讲到家庭教育不是让孩子成才,而是让孩子成人。作者书中提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江苏一所乡村学校,墙上写着三条:一是要学会走路,二是要学会吃饭,三是要学会说话。我们有了同样的感受,教育终于在慢慢走下神坛,回归真实。

功利化的教育让我们都打着鸡血般的教育出一些高分低能的孩子,他们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命保护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也会有一些值得探讨的,作者推崇赏识教育,而我却觉得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可取之处,并无绝对之说。不过,教育本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习了、思考了,并是一种提高。

在家庭教育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前行,不断摸索不断纠错不断领悟,最后得到成长。这将是一条通往幸福的路!

奶蜜盐读后感【篇四】

孩子与父母在一起,就会使得教育中最自然的工作——言传身教,变成可能。孩子会很自然地模仿父母的一言一行,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最日常化的,可能也是最省心的。这种自然的引导,是无须刻意进行的“不教之教”,同时也是最有力量、对人一生影响最为巨大的“无言之招”。

由于职业的关系,我深知阅读和积累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从小就是在故事的浸润中长大的。从开始的亲子阅读到后来自主阅读、利用各种网站、APP听书。想当初《孙敬修爷爷讲西游记》她一听就是大半年。每天除了写作业和睡觉,其他时间都用来听书了。连上下学的路途中,坐在电动车上都在听。4岁的时候,她就能把很多听过的故事,有声有色地讲上半天。现在她已经七岁了,听书、读书对她改变非常大。一是说话用词很规范,语言丰富。二是课外知识了解较多。三是对事物充满好奇心。比如:胃肠长什么样?为什么肚子里会有蛔虫?

因为我平时喜欢缝纫,做件衣服,缝个发卡什么的。她从小到大的衣服,从里到外大多是我亲手缝制的。找款式、画图纸、裁剪、缝纫,哪一样都马虎不得,她天天看在眼里。前两天问到她的梦想,她说:“我要当裁缝。”我笑了:“孩子,当一个好裁缝可不容易。需要刻苦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呵呵,看来我这“无言之招”对她的影响挺大的。其实我希望她从我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看到的,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为之努力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教,教育的核心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在孩子的内心自然而然产生的。就像一棵树,要先往下扎根,扎得足够深足够稳,树木自然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本书是《家庭教育时报》丛书中的一本。全书共分9辑,主要是教育时报中的教育看分中的内容,全书主要围绕着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给出家长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教育子女的真知灼见,对于教师父母都是大有裨益的。我调入城区后,越来越觉得与家长沟通非常重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沟通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那就是怎样指导家长做一个称职的家长,而我自己也是一个中学生的家长。为此,我利用暑假阅读这本书,得益不少,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来讨论孩子的教育问题,文字2024精练,同时书中的案例生动形象,阅读后使人感到亲切可信,让家长教师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这些教育方法和专家的建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弗朗西斯培根的这句话被很多人看作读书的动力。而对于我和女儿来说都切实感受到了读书的好处。培养女儿爱读书的习惯,还是受到了这本书的启发,《给家长的一百条建议》书中写道:不要给孩子增添额外的作业以求提高成绩,只要教给他们阅读和思考。阅读好比是使思维受到一种感应,激发它的觉醒。

《建议》还请我们记住:儿童学习越困难,她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越多,她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她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他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就越强,而我们家长教育起来就越容易。引导孩子读点名著,对培养孩子健康人格很有好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人生应该读几本垫底的书就是教育部推荐的名著。

理解孩子的情感这一部分更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应该关注的。同情心,是非常宝贵的一种情感,它是许多高尚情感的基础。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用抽象的道理,而应以情感教育为主。教师和家长要呵护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来说自信是他们得以坦然踏上人生之旅的动力,自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而高水平的发挥是建立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将人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有了自信,缺乏自立能力也不行。试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男尊女卑的思想依然控制着大多数人,作为一个女性,独立的能力都没有,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呢?父母应该深谙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不通过培养女儿的自信自立,把这把金钥匙交到她手里,让她一辈子受益呢?关于自信,拿破仑希尔说:信心的力量是惊人的,相信自己,那么,一切困难都将不会是困难的。因为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而必备的、重要的心理素质。

做教师要讲艺术,做家长也要讲艺术,在做家长的艺术中,一两的身教等值一吨的说教。我们的孩子在注视着我们,我们是什么要比我们说什么更有力量。因此,作为家长应具备五种意识,我觉得对我们教师更应该具备这五种意识,第一种是使命感,我们的使命感是使孩子学会做快乐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二种责任感,没有人回替我们教育孩子,作为家长,是不可替代的家长拥有和孩子相处的优先权,、不应有意无意地将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别人。第三种紧迫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能犹豫不决,孩子今天正需要我们的教育,明天也许就晚了,时间就是珍宝,一旦失去就再也无法找到。第四种是平等感,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大朋友要学会从孩子的眼中看出他们身上发生什么事,并根据孩子的实际,给于他们帮助。第五种,幽默感,幽默感与应对挑战的能力有关,并与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看待世事的视觉紧密相关。

总之,未来的竟争将是复合型人才的竞争,社会需要的是通用人才,即要求竞争者了解多种知识,能够很快熟悉新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不仅仅要努力学习和掌握现有的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探索新知识的手段和技能,要富有创新意识、挑战意识。

家长爱的教育读后感


家长爱的教育读后感(一)

文/王潇圻的家长

暑假里,在施老师的推荐下,我和孩子一起读了意大利亚米契斯着的《爱的教育》。在纷纭复杂的世界中,爱究竟是什么,有什么力量,让我和潇圻跟着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长途跋涉,去寻找答案吧。

这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叫安利柯(音译,不同版本有所不同)的男孩的眼光,记录了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7月份发生在身边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它所写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卖炭人、小石匠、铁匠的儿子、带病上课的老师等,正是这些看似平凡、实则真实可信的记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爱的世界。书的每个章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文中没有乏味的说教,也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却让我们感受到了爱的教育,给我和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爱的教育课。

《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篇日记《我们的老师》,讲述的是上学的第一天,新老师与同学们见面时的情景。在这个世界上,我已经没有亲人了。现在,你们就是我的家人,你们就是我的孩子,我爱你们,希望你们也喜欢我。我不愿意责罚你们,但是,请拿出你们的真心,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把老师对学生的浓浓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潇圻说:我们的施老师也是这样,把我们班这样的大集体比成是家,我们是这个家里的五十三个孩子。这就是爱。

《我的女老师》讲述的是安利柯二年级的女老师到家里做客,老师脸色不大好,头发也白了些,还经常咳嗽,为了孩子们,老师讲课时的声音要很大,生怕后面的孩子听不清她讲的内容。读到这儿时,潇圻说:我们的施老师也是这样的,一年级时,因为用嗓过度,咽喉时常疼痛,可是为了我们的学习,从不轻易请假,从不落下一堂课。经常都是边吃药,边坚持上课,这是施老师对我们的爱。我们要更加地保持课堂安静,遵守课堂纪律,才能让老师不用大嗓门,老师的喉咙才会快点地好起来。看,孩子已经从书中体会到了爱,并懂得了爱的相互性。

《病中的老师》,讲述的是安利柯去看望因过度劳累而病倒的老师,老师的胡子很长,脸也很憔悴。一见面,老师就着急地问起了学校里孩子们的情况,上课有没有守规矩。读到这儿,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施老师,她也是一样,批改作业、日记太辛苦,造成了颈椎疼痛,就是这样,她也不肯轻易地请假,也从不落下一篇日记的批改、评语。只是利用节假日的时间默默地抓紧治疗,这是一种怎样的敬业精神、爱的精神呀!

合上书本,不觉双眼湿润,小说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蔼可亲的老校长、孜孜不倦的老师、热忱的班长代洛西、声张正义的火车司机儿子义侠卡隆等,已深深地烙在了我和孩子的脑海之中。孩子从学校回来会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老师的榜样感染作用太大了,孩子从中润物细无声地被这些爱深深地浸润着、包围着。爱是永恒的动力,爱是最好的老师,让我们也不要吝涩地付也自己的爱,爱人、爱己、爱国家。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

文/曾彦琪家长

读着《爱的教育》,我思绪万千;合上《爱的教育》,我心潮起伏。这本书没有大事情,不讲大道理,只是用朴素平淡的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却很不平凡的人物,自然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铁匠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叙利亚、齐齐勒等等。这些平凡的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心中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

爱的教育这四个字2020,说来容易,做起来又何其难!在安利柯的生活中,父母老师如此细腻的用行动教会孩子怎样去爱。看看他们,想想自己,生活中的我好象少了些耐心,多了些浮躁;少了些宽容,多了些挑剔;少了些鼓励,多了些批评经常拿出一副家长的样子来,大有说一不二之势让孩子无条件服从,不能细致地去感受一颗童心。总是感觉孩子已经上学了,长大了,应该懂事了。经常拿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达不到要求时,就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没有专心的去做,进而去批评孩子甚至是打骂孩子,却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又是否能真正做到,做的更好。虽然我们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孩子很多,甚至应有尽有,但是却没有真正走到孩子的心里去,没有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org)孩子对我们的爱怎么会不打折呢?

孩子就是孩子,她不是成年人,要以对待孩子的态度去对待她,去爱她,去尊重她,孩子原本是可爱的,在其成长的路上真的需要爱的精神,爱的教育,教会孩子学习,让她拥有爱心,让她懂得做人。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每天都生活在一起,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家长在不经意间的流露,可能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我相信自己不会再象以前那样对待孩子了。我会加强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孩子把我当成朋友,而不是只会训斥她的妈妈。我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正直,诚实,自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孩子,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会爱自己,更要爱他人,要学会尊重、关爱、友善、感恩,让爱在孩子的心里扎根,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高尚、纯洁、美好的典范读本,带来我的情感激荡与精神享受远甚于孩子,感谢这一份爱的作业!

文/陈甜甜家长

很久没读书了,重新看书竟然是为了和甜甜写读后感,真的是无从下手,但看完这本书后,你会被主人公安利柯的父亲感动到,人家是如何教育小孩的,而我们只是发上两三天的时间来陪宝贝做爱的作业那又有何难啊。

读完了《爱的教育》后给我的第一感触,那就是爱。

这本书是以一个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的教育文字2020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但是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如果人生是一场戏,我觉得应该给这些平凡而又难忘的瞬间一个特写。尽管我知道时间不会给我多余胶卷,这些瞬间也许只会成为我们心中无足轻重的片段,被时间剪掉,那些瞬间,永远只是我们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的一朵小小的花。但,我仍愿意用自己的心去迎接幸福。尽管幸福那么短暂。

安利柯的父亲对他的爱就是教导他怎么为人处事,要做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人。如果我们具备不了这两点,可能这个我们就称他为冷血的人,就会是讨厌他、厌恶他,现在这个社会需要的是这种人,有爱心才受大家的欢迎嘛,我们才能让这个社会变得有温暖,当波列科来家里玩,父亲让他把玩具送给他,那也是无私的爱,无私就要从小养成。

书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波列科,他的父亲虽然不务正业,整天在外面喝得大嘴,回家就打他,但他很懂事有坚强,后来他父亲被他感化了,从新做回了慈爱的父亲。可是当前的社会很多小还已经没有他这重精神了,老是抱怨父母,很人攀比较,相信看完这本书的波列柯后,孩子们你们更多的应该是真惜。

像德罗西这样次次拿第一,又聪明善良,乐于助人的小朋友也是最招人喜欢的,沃提尼虽然,妒忌,虚荣,但他还是有颗善良的心,当他知道别人是哑吧时,他也感到十分的羞愧。还有很多如罗伯蒂他为了救小孩竟然压断了自己的腿,你说如果不是心中有爱的很哪能做出这么无私的爱啊,还有就2年级的女老师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但她还是叫校长不要让底年级的同学知道,老师就像一跟燃烧的蜡烛,把光明带给学生,把孤独留给自己。

考试,口试,这两节中更能体现家长,老师对小孩的爱,欢快的笑声,无奈的叹息真实的写出了当今社会家长对小孩的期盼。老师们真的不需要名誉,地位。金钱。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财富就是常年辛苦换取的片刻的成就感。

写完后最大的感想就是,真的要陪小孩一起成长,一起笑,一起哭,那就是我们对她最大的爱。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爱的教育》家长读后感

文/淇妈

假期里老师给家长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家长读完《爱的教育》并写篇读后感。刚拿过这本书翻阅了一下没有什么感觉,自以为一个学生写的日常琐事会有什么内涵呢,没想到读了后却被一个个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所吸引,以致欲罢不能,一鼓作气读完。这本书能让人荡涤心灵,感悟爱的真谛。

故事主要围绕作者的同学、老师和家长的故事写的。作者的同学中卡隆是个正直善良慷慨正义的人,为保护弱者不被欺负不惜和别人打架,他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一致的好评和尊敬,在班级极具权威性。耐利是个瘦弱而且有些驼背的孩子,为此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可是他很坚强,卡隆就是他的保护神。有次上体育课需要攀爬攀登柱这种器材,妈妈忧心忡忡找到老师说明儿子因为身体原因可能不能参加这个活动,可耐利执意参加,在几个同学的嘲笑中他勇敢地往上爬,后来克服了困难终于爬了上去,为此他也换来了同学们的钦佩和加油声。这里主要说说波列科西这个孩子。他是个铁匠的孩子,他的父亲酗酒,经常打骂他,可是波列科西依然爱着他的父亲,他学习勤奋努力,并为此获得了学校的二等奖。后来校长把他的父亲喊到了学校,校长没有批评他的父亲,而是使劲表扬他的孩子是多么懂事、善良和人缘好,并且断定孩子会有个好前途的,说他应该为有这样一个儿子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父亲很是愧疚,深情地拥抱着儿子并且以后真的不再酗酒了,工作也非常努力。

我最为感动的是小作者“我”及其父亲。作者非常真诚、善良、乐于结交朋友、与人为善,从没有因为同学出身不好而鄙视他们,相反他还积极主动帮助他们,时不时邀请他们到家里来做客,给予他们很多爱。同时他也经常反思自己的过失,始终与人为善。而深深打动我的是他的父亲,一位善良、正直、宽容而无私的高贵绅士,他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爸爸宽厚而又慈爱,细心而又注意保护别人的自尊心。“我”邀请了小石匠的儿子到家里做客,他的身上的石灰粉粘在了椅子背上,“我”正要把它擦掉,爸爸伸手拦住了,过了一会儿趁大家不注意他才把它擦掉。耐利是个驼背的孩子,爸爸在获知他来到之前把家里一幅驼背弄臣的漫画摘掉藏了起来,他怕孩子看见了很是难为情和伤心。铁匠儿子波列科西来家里做客,他们热情地接待了波列科西,当他看到波列科西非常喜欢小火车玩具时候,爸爸给作者写了个小纸条“波列科西很喜欢你的小火车,难道你不想个办法来帮帮他吗”。这里爸爸并没有直接命令儿子给别人小火车,毕竟儿子也喜欢这个玩具,爸爸委婉地建议使得“我”乐于送给好朋友这个玩具。波列科西非常开心,为了回报一家人的厚爱,邀请“我”和爸爸去他爸爸铁场看看,爸爸没有嫌弃那里环境,而是陪着儿子去参观,并且表扬和鼓励了波列科西的父亲。

爸爸还非常有爱心。“我”家楼下有个马戏班表演团,因为冷清没有人气,辛苦的孩子也挣不了几个钱,爸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开始偷偷帮助他们,在报纸写了篇稿子并配上画,结果使得马戏班人气大增,收入也好多了,这使得马戏团的孩子非常感激爸爸。爸爸还很爱戴老师。当他在报纸看到自己八十多岁的老师还健在的时候,决定带着儿子去看望老师。他极为尊重老师,陪着老师愉快地回忆过去;带着老师去餐厅吃饭并给老师切肉、夹菜。真是让人感动。

爸爸是个宽容而又有爱心的绅士。他鼓励“我”和各个阶层的孩子尤其是劳动者的孩子结交朋友,并说区分一个人高贵还是卑贱,并不在于他的地位和金钱,而是在于他的能力,当然也不在于他所处的阶层,更重要的是他对这个社会的价值。如果一个人只会以财产和阶层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那他本身就是一个卑贱的人。爸爸的话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来说,应该是个警世恒言。

除了这些,还有些使人感动的故事,比如政府奖励的是底层的劳动者;底层的劳动者不管多累,都要坚持晚上到学校去上课,学习知识。总之,这是一本有关爱的故事的圣经,它讲述了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孩子与祖国之间的爱的故事,读来使得心灵接受了一次大爱的洗礼。因此,作为家长的我们读来还是大大受益。

《海牛》读后感:因为有爱,所以“不怕”


《海牛》读后感:因为有爱,所以“不怕”

蒋懿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读完《天堂的眼睛》中《海牛》那个故事之后,我的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这句话。

曹文轩的《天堂的眼睛》一书中,《海牛》无疑是最动人的一个篇章。文章的主人公,一个15岁的小男孩,真是一个塑造得极其成功的人物。那男孩成绩很好,但因为父母早早地去世,所以他只能和自己唯一的亲人——瞎祖母一起生活。可是,奶奶现在衰老了,干不动活了,男孩为了能够照顾奶奶,故意考砸了考试,放弃了学业,为了能将荒地变成农田,他怀揣着奶奶卖草绳,辛苦攒下的700元钱,不畏艰辛,终于买回了一头强壮、凶悍的好海牛。

将海牛牵回家的路途中充满了痛苦、艰辛,甚至无奈。大雾,使他被困在大河中央;风雨,使他淋湿了全身;桀骜不驯的海牛,使他受尽了折磨,伤痕累累。但是因为有了奶奶的一句“别怕!”他一次又一次地支撑起身体,不畏伤痛,不怕风雨,日夜兼程,终于带着海牛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

这篇文章带给了我许多感动,感动于瞎眼奶奶为了抚养孙子,努力搓绳卖钱,感动于小男孩为了照顾奶奶而放弃学业,小小年纪挑起生活的重担,感动于一群朴实的庄稼人,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的赤诚之心……这些,只因为“爱”。爱,一个神圣的字眼,一切力量的源泉,它像一股清泉,汩汩地流进生活的河流中,滋润着每一个日子。

很难忘记七岁那年我遭遇的一次烫伤。那天,我坐在椅子上,等着奶奶为我准备洗脚水。我等得百般无聊,于是就想爬上椅子跳个“凳上芭蕾”。正想站起来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我的脚一滑,身子一歪,重重地摔到了地上,而此时,被我打翻的热水瓶在空中来了个180?大反转,带着半瓶滚烫的水全部落到了我的胸口上。“啊!”我一声惨叫,嚎啕大哭。

爸爸闻声冲进卫生间,见状,一边安慰我,一边迅速拿起一块湿毛巾敷在我的伤口上,紧接着,就抱起我,飞快地奔向医院。两公里的路程,他全然忘记了摩托车、出租车,就这样一路狂奔。“别怕!别怕!”听着爸爸亲切的声音,看着爸爸关切的眼神,我不禁止住了哭声。是的,有爸爸在,我不怕!

胸口的烫伤让我受了不少折腾。打针、敷药、清理创口……但是,我从来没掉过眼泪。护士阿姨夸我是勇敢的小姑娘,我总是得意地笑。我有坚强的后盾呀,奶奶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爸爸妈妈不住地安慰我,所以,我不怕!

如今,胸口的伤疤早已淡去,但亲人们的爱却深深烙在我的心里。人生的长路上,也许会有风雨,也许会有坎坷,但是,因为有爱,我不怕!

相信《家长《奶蜜盐》读后感:给孩子的爱,永远不怕多》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永远的孩子读后感600字作文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