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莫言作品珍藏版读后感800字 > 地图 > 莫言作品珍藏版读后感800字

莫言作品珍藏版读后感8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3)篇。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该如何去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在这里,你不妨读读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3)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1)篇

捕捉到孩子的敏感期,或许你能培养出一个天才!1王安石曾写过一篇关于神童的散文—《伤仲永》。讲述的是小神童仲永,小小年纪便能出口成章,吟诗作赋,于是家人日日带着出门表演,没几年,一个灵气十足的孩子竟变成了个木纳呆板的少年。我一直这样理解:仲永有天赋,但后天教育更具有重要性。后来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再看伤仲永,却有了更深的感悟。每个孩子幼时的记忆力都是惊人的,仲永会背诗,其实很正常,现在一两岁的孩子,如果大人重复的教几遍诗歌,孩子也能很快背诵下来,与其说是天赋,更确切的其实是孩子某个阶段的敏感期,一旦破坏很难弥补。培养孩子最好的方式,应该是顺应孩子的每个敏感期,引导孩子自由开发自身潜能,当然,家长若能趁着敏感期介入一些好办法,发掘并培养孩子则更好。0-6岁是孩子通过各种敏感期与自我、与外界建立关系的最重要阶段,敏感期保护得好,孩子各方面的能力也越强,这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异曲同工之妙。2很多父母都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就是爱吃手?为什么总是抓住什么都往嘴里塞?为什么圆饼碎了一角就大哭大闹?为什么不按他的时间方式开门他就奔溃大哭......大多父母会选择阻止孩子的这些“坏习惯”,但,你不会知道你的阻止给孩子带来多大伤害。因为,这些看似“讨厌”的行为,其实就是敏感期,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方式。《捕捉儿童敏感期》解释敏感期是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动,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并释放出内在的新的生命力,进入下一个敏感期。该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总结出:0-6岁的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哪些敏感期?敏感期会有哪些表现?贸然阻止又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捕捉儿童敏感期》的作者孙瑞雪,曾被评选为“中国教育杰出人物”,众所周知的“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就是她提出的,除此之外,她也是“儿童敏感期理论”以及“完整的人和完整的成长”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也是由她创立的。她提出的敏感期,被认为是中外教育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地,全面深入的揭示儿童成长规律的生命现象,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到孙瑞雪教育机构幼儿园,拍摄了16集《敏感期》专题片。很多读者也表示,看完这本书,才理解每个孩子的“熊表现”,其实都是他成长进步的阶梯。3敏感期会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表现不一,时间顺序也不一定,但总体还是相似的。0-2岁阶段,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敏感期,主要通过视觉、口、手等器官来感受世界,比如说婴儿特别喜欢吃手,吃一切能拿到的东西,很多人觉得这是不讲卫生,这是大误解,孩子其实是用口来唤醒身体的其它部分,并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2-3岁阶段,则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敏感期。这时候的孩子慢慢开始意识到“我”的存在,开始区分你我他,自我意识产生(爱说不不不),往往又结合“物权意识(这是我的我的我的)”、“完美执拗(饼被咬了一口坏了要扔到垃圾桶”、“秩序(一定要按我的时间方式来做事)”等敏感期,开始进入一言不合稍不顺意就大哭大闹的“可怕的两岁”阶段,这个阶段是父母最痛苦的阶段,但对孩子来说也是很辛苦学习的阶段,只有顺利通过这些敏感期,孩子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开始理解这个世界,理解每个位置上的事务,从而达到和环境的融合,促进成人后,与社会以及规则的连接。3-6岁,孩子会逐渐形成一个真实的,区别与他人的内在模式和秩序,自我基本形成,在心理、情感、思想上奠定了人格独立的基础。这个阶段,“身份确认(崇拜某一偶像,积累未来成人时的人格特征)”、“婚姻(我要和谁结婚)”、“审美(很在意自己的服饰)”等敏感期也会接踵而至。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发掘并培养孩子天赋的好阶段,部分孩子会出现“书写(持续不断的写)”、“绘画(高度专注的画)”、“数学逻辑(对数字和概念关系产生兴趣)”等把“学”变成“快乐”的敏感期,比起父母强制性的培养兴趣爱好,捉住敏感期,保护好孩子对自己的发现和兴趣,效果事半功倍!再补充下9-12岁阶段,这个时期也是人生最重要的第二个时期(第一个最重要时期是0-3岁),此时孩子的道德感开始形成,也开始有了有意识的学习心智,所以这个阶段要尽可能多给孩子提供各种学习机会。12岁以后,自我形成,孩子就开始有了离开父母和家庭的内在动力。4然而,孩子只有处于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才会出现敏感期。出生的头两年,孩子们的敏感期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期间孩子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其它的敏感期就会顺延,比如说数学敏感期,国际幼儿一般会在三岁半以后出现,但我国孩子的数学敏感期普遍在四岁以后来临,可见,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因孩子而异,准确地说,因父母对孩子的方式而异。庆幸的是,一旦孩子获得爱和自由,很多恢复机制便自动开启,错过的敏感期一个个接着补上,但6岁过后,这种补偿成长的机遇就越来越小,12岁以后就完全没有机会弥补,在种种限制中,孩子的吸收性心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失。所以,孩子很多的“熊”表现其实是他了解世界和自己的方式,他也在拼命挣扎,努力抗争着踉跄长大。如果父母能引导孩子每顺利渡过一个敏感期,孩子的身体与心智都能迈进一大步,从而成长为安全感十足、内心充沛的孩子;但敏感期要是被破坏,孩子成人后会出现很多心理问题。例如,一岁多的孩子吃手(其实是口欲期),父母盲目阻止后,会导致敏感期顺延,这样的孩子在两岁多会出现咬人、咬东西等现象(其实这是孩子在弥补敏感期),若父母再次错过,在6岁后,敏感期就很难再来,口欲敏感期因为父母的无意打断,成人后很容易出现烟瘾等坏习惯,更可惜的是,会导致其他敏感期顺延,错过更多孩子的其他成长机会。孩子在6岁前完成一系列敏感期是最理想的成长状态。6通过《捕捉儿童敏感期》的大量实际案例,我总结父母该这样应对孩子敏感期,也就是孙瑞雪提出的“爱与自由”:首先,在确认这是敏感期而不是孩子无理取闹的前提下,理解并尊重孩子。其次,帮助孩子并提前给孩子创造机会渡过敏感期。例如,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坐电梯总要他第一个进去,并由他来按按钮,不满足就大哭大闹。结合孩子其他表现,如果确认这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父母就一定不要责骂孩子自私,更不要打骂,我们首先表示理解,其次可以帮助孩子,先等在电梯口,先进入按钮处,帮其他人按按钮。当然,如果还是遇到阻力无法帮助孩子组建秩序,对于大哭大闹的孩子也要表示理解和尊重。总之,父母持续的给予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是最重要的。孩子最不值得爱的时候,其实是最需要爱的时候。人的成长只有一次,比起华衣美食玩具,温柔与坚定,理解与回应。捕捉孩子敏感期,包容、引导、培养,让孩子吸纳足够的安全感,找到他自己喜欢的兴趣,才是父母送给孩子一生最好的礼物!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2)篇

让家长懂得孩子所谓的“不听话”行为,其实是他们在经历“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是生命成长的正常规律。《捕捉儿童敏感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的书籍,作者孙瑞雪从事幼儿教育多年,发现国内育儿有一些误区,她结合蒙特梭利诸多国外的教育理念,根据我国育儿市场的现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敏感期理论系统,旨在告诉家长,儿童某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其实都是正常的行为。所谓“不听话”行为,比如孩子到处扔东西、把墙面画的乱七八糟、不规规矩矩走路、爬栏杆、钻桌子……这些行为都是因为孩子正在经历“敏感期”。“敏感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某些事物表现出执着、痴迷并沉浸其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源于孩子内在的成长和探寻。“敏感期”得到充分保护的孩子,大脑和心理都会发育得很好。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和爱,首先要知道孩子的“敏感期”,懂得孩子所做的一切只是在体验生命。《捕捉儿童敏感期》通过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全面诠释了0~6岁儿童的敏感期,诸如感官敏感期、行走敏感期、自我意识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等。作为新手父母想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家庭教养方式,那么《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个最好的开始。“如果你用眼睛看到的是一个生命,你关切这个生命,你就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孩子,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生命就会受到尊重。”n正文:n第一篇 敏感期非常重要,错过也有补救的机会n一个小男孩,刚出生时眼部轻度感染,治疗时用纱布蒙上了眼睛,待摘掉纱布后,宝宝虽然视力各方面检查都很正常,但他却什么都看不到。原来孩子在该看到光线时没有看见,视觉神经元就停止建立关联,这就是错过了眼睛受光的敏感期导致的。对此,大家不要太惊慌,有一些孩子错过了敏感期,可以有办法弥补的。但是弥补的动作最好是6岁之内,超过6岁的孩子因为学习的压力等影响因素,所以弥补敏感期比较艰难。我们通过一个小朋友,来了解一下错过的敏感期怎么弥补。环环现在是个开朗、乐观的孩子,但她曾经不爱说话、胆小懦弱,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n最初,环环的妈妈发现自己的孩子极度敏感,上幼儿园以后更加抑郁,经常憋尿,还一个人偷偷哭泣,她找不到原因,只是知道孩子状态越来越不好,在她读了《捕捉儿童敏感期》后,更换了幼儿园。在新的幼儿园中,环环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喜爱,感受到了自由的空间,他慢慢敞开心扉。有一天环环告诉妈妈,原来的幼儿园因为她尿裤子而打过她,她不敢跟妈妈说,担心被责备。环环彻底放松以后开始不断捡起失去的各种敏感期。先是不停抓捏握各种东西,厨房里的大米白面、锅碗瓢盆,全部抓个遍,这是手部敏感期应该去做的事情。接着,她又开始各种涂和剪,把纸片从最初单一的形状到剪成复杂的曲线,把家里的墙涂成各种图案。一个月以后,环环开始摔打各种物品,扔东西,空间敏感期正在追赶上来……n环环弥补敏感期的过程就像一个高三开始恶补各科成绩的孩子,一路疯狂的撵着。就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不断的出现,她的心智也在不断的走向成熟。儿童内在的驱动力促使他不断成为自己本来应有的样子。敏感期在儿童生命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长应该珍视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敏感期。“研究表明,在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其相关的功能就会弱化甚至丧失。”n“当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生命的成长,学会爱孩子,就具有了判断学校和老师的能力,这个时候,整个孩子的生存处境才会得到真正的改善。”n“畅通无阻的度过敏感期时,给孩子带来了持续的发展和喜悦,释放了生命的能量。”nn

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 第(3)篇

都说尊重孩子,那你了解孩子的敏感期吗?||书评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孩子的一些行为问题总会引发我的困惑。我在想:这些行为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自然呈现,还是我的养育方式导致了孩子的问题?于是,我会经常翻阅一些育儿书籍,看看是不是能解决我的这些疑惑。《捕捉儿童敏感期》在这里帮我很大的忙,它是我的育儿枕边书,我经常拿出来翻阅,对照孩子的年龄,看看这个年龄段孩子会出现什么敏感期,也让我未雨绸缪!儿童的敏感期是有意大利的教育家蒙特梭利提出来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到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段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但是,在蒙特梭利的书里,没有谈到哪个年龄段会出现什么样的敏感期,所以我总会焦虑的想,会不会孩子在哪个阶段出现某个敏感期,而我没有辨认出来,就错过了。爱与自由是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本书的作者孙瑞雪在很多年以前把这个教育理念落实到中国的幼儿园,发展出蒙特梭利儿童之家。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儿童在哪个年龄段会出现哪个敏感期。《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细分了从出生开始,以及0岁到2.5岁,2.5岁到3岁,3岁到4岁,4岁到5岁,5岁到6岁,以及6岁以上儿童会出现的哪些敏感期,如果你对孩子的行为有疑惑,你可以依据自己孩子的年龄,参照该年龄段儿童出现的敏感期,里面的具体的实例说明,当儿童出现相应的敏感期,儿童的行为特征是怎么样的,而且还有孙瑞学对该行为的点评,这样你就像请了一个专家在点评自己孩子的行为,或者,你可以站在一个儿童早期教育专家的角度去看自己孩子的问题,你会发现,自己孩子的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只是自己对于孩子行为的不了解。我在孩子不到2周岁开始睡前亲自阅读,到现在孩子快5周岁了,很多人会想,3年的亲子阅读,孩子一定认识了很多字吧?其实恰恰相反,我阅读的过程中,不指导孩子去认识字,因为,我经过观察,孩子对文字还没有产生兴趣。就在最近一个月是,孩子开始明显的对文字有了兴趣,一次带孩子去超市,超市门口写着“超市入口”,孩子骄傲的对我说:“妈妈,我认识一个字!就是那个人’!”因为认识了字,我感受的出孩子内心的那份自发的自豪,我告诉孩子,那个是“入”,超市入口,不过和“人”真的很像!孩子还有些疑惑,我没有多讲。因为5周岁,对孩子来说,左右还是傻傻分不清楚的年龄段,这是正常的!现在孩子慢慢的对文字感兴趣了,每一次他告诉我又多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都可以感受到从他心底传出的自豪。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孩子愉悦了他自己!通过读者本书,在很多方面治疗了我的育儿焦虑症,就拿孩子识字来说吧,也许,我可以在刚开始陪伴孩子阅读时,就引导孩子识字,三年过去了,我的孩子估计识字可以成百或上千,我会觉得自己很厉害,教出了一个好孩子,可那真是孩子需要的吗?我想孩子最初的自信是在自己主动认识一个字,又认识一个字中,在慢慢探索和发现中,建立起来的,而不是被灌输的结果!如果你想带给孩子一个爱和尊重的环境,那么了解孩子是必须的,如果你连自己的孩子真正在做什么,想要什么,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又那么做,都不知道的话,那么又要怎样个爱孩子法呢?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由此了解到婴儿初步是用嘴的抓咬来探究世界,当儿子抓着手上的玩具左啃右咬,满脸口水时,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粗暴干涉。一晃眼儿子已经5岁,因为长期交由公婆在老家代养,错过他好多好多敏感期,确是一件憾事。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资深幼儿专家孙瑞雪编着,里面有蒙氏学校老师记录的200个儿童的语言行为,这本书的每篇都独立存在,每篇结尾都有孙老师的精彩点评,让读者阅读能有针对性,同时又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所感悟。对其中一篇尤为深刻:恒恒打了大哥哥,大哥哥并没有还手并及时原谅他。孙老师点评道: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来的道德品德,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想起儿子以前和小他两岁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扇过耳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有急有气,只怪他性格太懦弱,长大后如何立足社会,看了此书才理解了儿子当时所为,这大概是儿童世界自然而然的宽容。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我现在班上的孩子大多3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物权意识,追求完美,执拗,爱模仿,懂得语言的力量。如他们会分清你的我的,如果被侵占我的东西会马上抢回,由于不会使用过多的语言,抓咬这类过激的行为往往会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首选。老师如果学习并了解到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就会更好得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有多少父母知道,婴幼儿喝了糖水后为什么拒绝再喝白开水?他们为什么爱吃手,还对非常微小的东西感兴趣?让他听磁带,他的兴趣为什么不在听上,而是在来回装卸磁带上

在读了资深幼儿教育学家孙瑞雪编著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我才了解,这一切的背后,是一个黄金般贵重的概念--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这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 这是第一次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它就像一把打造了10年的金钥匙,引领我们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它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期而至。成长中的儿童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但很多父母、老师都不太了解,一直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他们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自闭症的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因此,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这本书中,有大量孩子敏感期的照片:从口的敏感期到手的敏感期,再到空间敏感期、人际敏感期等,使我一下子对敏感期有了非常直观的认识。全书的述说对儿童种种发展都充满了由衷的赞叹和崇拜,言语中充满了爱和包容,尤其对儿童某些恶劣的行为和言语的冲撞,都能那么宽大的包容和理解。这也是我们每一名小蜗的老师要做到的。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家长提出的疑问的时候给予正确的分析与指导,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一: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书人:沈蓉

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

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园共育,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园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篇二:《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也不仅仅是师爱的无私奉献,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去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推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变革。在品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于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这样关键的时期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让儿童的心智水平从一个层面顺利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这就需要教师做一个教育的有心人,做一名智慧型教师。教育是一门大学问,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大智慧!结合孙老师的一个个关于幼儿敏感期的教育案例,对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我认识到智慧型教师它需要教师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拥有教学智慧是代表幼儿教师教育素养达到成熟水平的标志,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

《纲要》对教师的角色有了明确的解释,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安排者,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幼儿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而这些角色集中地体现在一点,那就是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在感觉到新课程和新观念在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当幼儿出现可能引爆他们思维火花的兴趣点时,不知道该如何把握;当幼儿的探索四处碰壁、走入“死胡同”时,不知道如何挖掘;当幼儿闪出烟花般灿烂而又短暂的智慧时,却未能及时捕捉……在这些教育的面前,就需要拥有一种智慧,一种能及时把握、及时反应、有效生成、有效实施的智慧,而这就是如何正确理解并及时捕捉幼儿敏感

期的智慧。如何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结合孙老师的案例,我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握教育的价值。我们每天在教学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生活小事,大部份的老师们都会流于形式简单地进行处理,但是智慧型老师往往在一些小事上能体现出大智慧。智慧型老师往往能抓住有价值的教育时机,采用智慧的策略,使本来看似平常的事件从中引发出有价值的教育行为。如当孩子看到别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抽屉而自己分不到必须放在与别人不一样的篮子里而表现出不高兴的心理时,大部分的老师一般采用劝说,或是不当一回事。而智慧型老师则会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心理,并把这件事当成一个教育的契机,会以“XXX主动地把抽屉让给其他小朋友”的方式郑重地告诉了全班小朋友,强化孩子行为的榜样,从而激发该孩子和班级其他孩子“礼让”的意识,然后想办法解决抽屉不够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这种事例是常有的事,但是作为一名幼儿老师要明确教师的职责所在,善于观察,知道在事件来临时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是最适合的。及时把握教育的机会,突出教育的价值。

二是平等的关爱教育。教育是一种帮助,一种平等的关爱。因为虽然是幼儿园的小不点,他们也是一个个体,他们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人,一个平等的人,一个需要你帮助、同时也给你的人生带来一定启迪和精彩的朋友。这些我深有体会,因为有了平等的土壤,帮助和关爱才能产生神奇的效果。老师对孩子的爱,对孩子的情是什么?教师带给孩子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要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知道自己的重要,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所以智慧型的老师在处理事情时要先进行分析,找出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是直接下判断,要会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孩子的发展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用智慧去对待差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针对幼儿的不同表现,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如对

待调皮的孩子,适当接纳孩子的独特言行;对心理负担过重的孩子多给予一份亲近;对焦虑的孩子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等等。其实,在每一种处理方法的背后,隐藏着的都是对孩子的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放手、帮助、提醒和约束……不是吗?“洗耳恭听”,让我们学会倾听孩子;“袖手旁观"是让我们学会放手;“雪中送炭”是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自食其果”是让孩子学会承担…… 三是给予孩子足够的空间,善于和孩子进行艺术的交流。 孙老师通过几个案例记录,特别在《人际关系的敏感期》中阐述给予孩子足够自由空间的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和成人的思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老师要时时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听他们的语言。当他们的言行超出成人认为“正确”范畴的时候,不要激动,千万先沉住气,想想为什么?给孩子充分的发言权就是教育智慧之一。 多听听孩子的想法,或许听完他们的解释,老师的怨气会立刻全消,取而代之的是你的捧腹大笑。一个幼儿教师只在时时触摸到孩子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和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塑造纯洁的心灵,美化纯粹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除了与同伴的交流就是与老师的交流,孩子们每每有高兴或伤心的事往往在第一时间就会向老师倾诉,作为老师,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的艺术。当孩子心情愉悦地和我们交流生活中的琐事时,老师们常常很容易地接纳,但当面对孩子们的负面感受时老师们常常以劝说等形式强迫地要求孩子们接受。如当孩子摔倒了而大哭时,老师经常都会以“XX真勇敢”这样的话语来鼓励孩子,孩子不得不因为要表现勇敢而强忍住疼痛。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法,如果这时老师能作为一个倾听者,并用简单的语言回应孩子,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伤痛,并给予机会说出自己的感觉,这样更能让孩子在叙述过程中整理好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较快地处理好

自己的情绪。所以老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与孩子进行交流,学会理解孩子的感受,学会接纳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在与老师的艺术交流中获得成长。

四是学会行动后的思考。做一个善于反思的教师,会让自己的收获事半功倍。因为经过一次次地行动,一次次地思考后,就逐渐地收获到了“智慧”。所以行动后的思考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必要技能,它能使你对每次的行动的优劣做出反馈,并形成经验,当你在下一次遇到此类事件时将会以智慧的行为去解决问题。很显然,要做个智慧型教师,首先得学会思考,要用思考挖一口属于自己的智慧之井;而行动,则可以让智慧之井水流动起来。在思考的基础上有所行动是做好工作的前提,这一点对于教育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仅仅思考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但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几乎每一天都必须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处理许许多多现实的事情。这就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尝试。只有面对真实,才能让思考所得“流动”起来,才能谈得上真正的智慧。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孩子们的各种行为表现,每天都必须帮助处理孩子们间发生的各种争端,如何让每次的问题解决都圆满结束,如何让每次的处理都能让孩子们有所得,这就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在经过思考后的行动中,我们会体会着艰辛,展示着智慧,收获着惊喜!

教师智慧的捕捉将有助于我们的教育创新与改革,也能够使我们的教育钻到孩子们的心里去,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需要,又让我们的教育生机勃勃。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我们做智慧型的教师,让我们用教育智慧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这样我们的教育事业才会如松柏常青。

篇三:捕捉儿童敏感期——最全最清晰的儿童敏感期列表(来自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的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最全最清晰的儿童敏感期列表

0岁至2岁半

1.视觉敏感期:刚生下来,对明暗相间的地方感兴趣。不要错过宝宝眼睛受光的敏感期。

2.口的敏感期:包括用口进行的味觉和触觉的过程。一般是在0---1岁出现。用口感觉事物,认识事物,不断练习使用牙齿,使用舌头。据观察,儿童敏感期被延误后,有的敏感期因为孩子年龄大而不会再出现,但有的敏感期却总要出现,如口腔敏感期。

3.听觉敏感期:喜欢处在有声音的环境中。

4.手的敏感期:喜欢抓东西,用手探索环境,认识世界。手的敏感期到来时,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三指抓,二指抓。八九个月的幼儿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着智性的目标

5.空间敏感期:一般是在1岁前出现。喜欢探索空间,最早表现为爬,抓,移动物体等,稍大一点则喜欢爬高,旋转,扔东西等。弹力球是幼儿最初探索空间的最好东西。

6.细小事物敏感期:对极小而精致的东西感兴趣。

7.秩序敏感期:急切需要并保护一个精确且有秩序的环境。

8.模仿敏感期:最早表现为模仿一个词,或一应一答,重复进行,也模仿动作。

9.自我意识敏感期:表现为咬人,打人,说不等。

10.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源于秩序感,解决儿童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11.玩水,玩沙敏感期:水,沙对儿童的吸引力可长达12年,在生命的头6年表现最强烈。

12.审美和完美敏感期:要求食物或用具必须完整。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一般出现在执拗敏感期之后。理解孩子细腻,追求完美的心,把孩子的要求当作关乎成长,关乎品质形成的一次机会,用心去体察每一次不满,并尽量用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

13.走的敏感期:走的敏感期大约从7个月出现。上下坡是每个孩子都有的重要敏感期,是走的敏感期的典型表现。攀爬楼梯的敏感期一般在一岁左右出现。

14.音乐的敏感期:呈现出螺旋状发展过程,最早的幼儿喜欢节奏,2岁时就能把握好节奏,到了3,4岁时,儿童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开始感兴趣,5,6岁时,开始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旋律较为复杂的音乐,6到8岁时,儿童已经能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美妙感受,某些孩子会为些流泪,或是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15.语言敏感期:-所有的孩子都有问为什么的时期。每一个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关系,成串的为什么引导一个因果链条,因果关系是一种逻辑关系,当儿童用语言探索逻辑关系时,就发出了一连串的“为什么”。“为什么”也是孩子语言敏感期的一种表现,在一个个为什么面前,教师一定要做出正确,简洁的回答。在日常语言建设的敏感期,儿童模仿口语,练习口语,感觉语言的音韵,不断重复使用语言,这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方式。家长和教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口头语言,要说文明的,规范的,准确的,富有美感的口语。

16.神的敏感期“身份确定的敏感期”:-一般在两岁左右出现,崇拜神,热切地认识神,搜集神的故事,想像神,进一步夸张和设想,希望神有现实中出现,想像自己和神在一起,自己就是神。这称为神游。儿童无法将想像和现实分开。成长在强权中儿童会崇拜强大的,有暴力的神,这有点像人格替换,借助强大的神去面对强大的父母和老师,那些生长在平和环境中的孩子,会喜欢智慧和美丽的神。儿童会通过吸引自己的喜欢的偶像的人格特点,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并最终形成自我。我们要和孩子一起度过人类的童话期,帮他走向成人。

根据蒙特梭利对婴幼儿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可以归纳出下列九种

1、语言敏感期(0至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正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至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秩序敏感期(2至4岁):孩予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特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一种敏戚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特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未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至6岁):孩予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遭事物;三~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特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能。您也可以在家中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遭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至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遭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您培养孩子具有钜细靡遗、综理密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至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特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至6岁):两岁半的孩予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节,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至4.5岁) 阅读敏感期(4.5至5.5岁):孩子的书写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足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便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

8、文化敏感期(6至9岁):蒙特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但到了

六~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田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信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敏感期的教养重点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跱,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的成长。正是成人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具有能力的天生学习者。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这是父母首要改变的观念。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相同,因此成人必须以客观的态度,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成人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中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0-1周岁:创造充满活力的环境

从0-1周岁这一年是变化极大的一年,应区分为下面4个阶段进行不同的开发训练:

【0-3个月】

①父母应多花点心思让婴儿四周的环境充满美丽的色彩,在床铺四周挂些美丽的图画,摆些色彩明亮的玩具、盆栽等加以装饰。

②从出生开始,父母在养育过程中要尽量多对他说话,不要认为婴儿听不懂就不对他讲话,经常对婴儿说话有助于他提早理解语言,学会说话。

③要对婴儿开始动作方面的训练,让婴儿用手握住母亲的手指,从出生后就开始训练握力。 ④婴儿俯卧时,训练婴儿抬头,让婴儿抬起脸部观看前面的东西,下巴也能短时离床,双肩也能抬起来。

⑤在俯卧训练抬头的同时,用手抵住婴儿的足底练习爬行。

⑥近几年很多医院开展的婴儿游泳对婴儿智力发育也很有好处,因为婴儿游泳这一复杂动作是在大脑支配下完成的,在游泳的过程中也会提高大脑的功能,表现为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快,智力发育好。

【4-6个月】

①婴儿处于爬行阶段,还不会自己用手脚的力量把身体支撑起来。这个时期父母要让婴儿多看各种颜色的图画、玩具及物品,并告诉婴儿物体的名称和颜色,可使婴儿对颜色认知发展过程大大提前。

②尽量增强婴儿用手抓东西的能力,让他可以用手握住或触摸接触各种不同的东西,如丝绸、毛、棉布、缎子、海绵等等。

③动作方面可让婴儿趴着,继续训练他抬头,只是时间可以更长些,训练时家长可以站在孩子头前与他讲话,使孩子前臂支撑全身,将胸部抬起。

④还可让孩子学习由仰卧翻至侧卧,然后再翻至俯卧,可将玩具放在孩子的一侧但他伸手够不着处,他会为够取玩具先翻倒,伸手使劲也够不着时,全身再使劲就会变成俯卧,经常翻滚有助于肌肉关节综合能力的发展。

【7-10个月】

①婴儿开始会用四肢匍匐前进。家长可让婴儿把玩自己的手指头,给他纸张让他学习撕纸,把东西放在婴儿手能拿到的地方,让他伸手抓。

②婴儿吸吮自己的手指时,家长不要立刻阻止他,因为这表示婴儿已经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已经有自己将东西送进嘴里的能力。

③让婴儿尽量爬行,腹部逐渐离开床面,并用手臂转圈或后退,让他尽量自由地爬来爬去。爬行能够促进肌肉系统的发育及运动调节机能,而不宜太早使用学步车。因为通过对比发现,经过爬行的孩子其阅读和图像思维能力较好。

④让孩子练习用手抓小积木,训练他用拇指和其他手指配合抓,每日练习数次。

【11-12个月】

①婴儿处于扶走时期。教他认识实物、图片,把几种东西或几张图片放在一起让他挑选、指认,同时教他模仿说出名称来。

②教婴儿玩简单的玩具,堆积木,将玩具全部用手帕盖起来,看看他会怎么做;或将玩具盖起来,只露出一小部分,再将玩具藏在箱子里或桌子下,看看他的反应。

③开始时可以让婴儿扶物站立,逐步训练他扶着椅子或推车迈步。

④这个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要注意语言的学习,要引导婴儿让他模仿妈妈所说的话。让孩子学习用“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等称呼周围熟悉的人。

1-2周岁:尽量引导孩子说话

1、家长尽量少用“不可以”:此时的孩子喜欢尝试去做各种事情,家长千万注意不要一味以“不可以”来制止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这样做,孩子将会变得非常消极,无法建立自信心。只有当孩子所做的事具有危险性,或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会有极不良的影响时,才说“不可以”。

2、给孩子玩具的方法:家长给孩子的玩具必须是孩子能从中学到某些东西的玩具,例如可以发展想象、训练发声等的玩具;不要一次给孩子太多玩具,会使孩子精神不集中,而无法培养出注意力集中和性情稳定的孩子;家长应和孩子一起玩,以帮助其智慧的增长。

3、家长要尽量多跟孩子说话:这个时期的孩子在语言理解方面会有极快速的发育,对家长所说的话的理解力急速增强,但这需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引导孩子说话,并教给他正确的语言。

4、文字的阅读:为宝宝读故事情节简单的图画书——发展语言能力,扩大词汇量,发展宝宝的情感。宝宝在这个阶段的词汇量应从2-3个扩大到250个左右。每天和宝宝一起阅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我读了这本书以后,受益匪浅。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但是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书由案例和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到孩子的敏感期至关重要。儿童有各种各样的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结合在一起,陪她度过了6年。这6年内,各个阶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种敏感期的动作没有被外界(家长和老师)所打扰,她就会发展得很全面。否则,孩子自身有一种修补的功能,将占用其他时间、场合弥补。如果6年内都没有弥补,则孩子的发展不全面(可能长大后会出现其他问题——属于潜在的)。

同时,我对幼儿的各个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儿童都有喜欢旋转的时期,科学家的研究也同样证明,旋转对大脑发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协调性,对写作、阅读也有帮助。幼儿对细小事物——对极小而精致的事物感兴趣,八九个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欢抓捏软的物体,手的活动不只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标。成人常常因为无知剥夺了幼儿用手的自由,也剥夺了他认识世界的机会。童年锻炼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会用手或者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点钞……这和他们童年这方面的发展受到障碍有关。还有儿童的执拗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个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往往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的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定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但是我觉得这个问题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有时大人也不能完全依着儿童的某些不安全的“执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而且敏感期又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我们要让每个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我会了解到孩子在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敏感期,对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断重复某种动作,学成人的动作或是讲话的语气,孩子在幼儿期都比较喜欢玩水,喜欢去探索观察周围所发生的事情。这说明孩子在这一阶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让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来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我们应该用一颗细腻的心去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真正爱孩子的人,可以从孩子微笑或一个眼神读懂他们的内心想法。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识别儿童的智能强项领域”为前提,以“培育儿童的智能强项”为手段,深度开发人的潜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比如在我们的教学上,孩子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时我们该怎么办?一个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组,问题设计难度分层次,任务分层,小组互助等教学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最大发挥孩子潜能,让孩子尝试成功的喜悦,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总之,读完孙瑞雪老师编着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我受益颇深。儿童的敏感期是稍纵即逝的,虽然可以弥补,但是那个令人心动的瞬间却永远过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样握在手里摆弄,还要给予儿童准确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及时的帮助。作为老师,我们也可以得到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5篇


篇一:《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让人混淆的幼儿“敏感期”

(2016年2月)

海区九幼 高柳

作为一名入职不到两年的幼儿教师,我深刻的感受到在幼教这条道路上,需要学习和积累的东西很多很多。这些所谓的职业技能,不只是一种完成某项工作的方式、方法或者途径,它更是一种心情,那种“我知道了,我明白了,我理解了,我们一起来吧”的心情。

我喜欢迎难而上,我也喜欢刨根问底,但是我有时不善于感同身受。我发现,这点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真正的变成了我的一个短板,它让我有时很难真正的发现孩子们的变化、懂得孩子们的内心。但是《捕捉儿童敏感期》(孙瑞雪),将会帮助我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之旅。

一、执拗:《我就要掉在地上的那个》

曾经我身边也有一个小男孩,傻傻的说过类似的话“我就要坐在我的座位上”。当时,我们正在玩换座位的游戏,可是小男孩很执拗的不接受其他座位,也不允许别的孩子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我很惭愧的想到,当时的我并没有将这联系到敏感期上,只是不停的给孩子讲着道理。其实,看到这里,你也会笑着问我“讲道理合适吗”。这个时候怎样做会好些,现在必须认真思考了。首先,我必须发现,男孩正陷于执拗敏感期不能自拔,然后很自然的从心底里理解他的这种表现。接下来,快速灵活的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一种方式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敏感期。当然,这还是从书中学来的理

想化理论知识,真正想在实践中完美运用,还需要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尝试。但不管怎么说,我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我想,下次我会从理解开始。就像书中这样写到:许多时候,对儿童,甚至是成人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太多语言,只要理解便足矣。

二、语言:《妙用成语》

虽然我带的班级是小班,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所带来的改变,有些可能很难展现出来,但是看过书后,我恍然发现,有些改变没有发生,也许另有原因。我很想带孩子们多涉猎一些知识,比如说能描述生活、表达感情的词汇、句子等等,但是经过一个学期,好像成效不大。我想,是我错了,那时我总想通过一些视频或者PPT、音乐,机械的让孩子们理解懂得我想告诉他们的东西,并且能够用到生活中去。但是,这个过程中,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对于孩子来说,“接受”不如“感受”。也许我应该在生活中的细节里,“生活的”让孩子们自然地感受到这些。当然,能准确的抓住这些细小的机会来帮助孩子成长,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需要我们一同感受。就像书中写到的一样:儿童对词语的使用和解释来自成人,来自同伴,来自生活,尤其来自父母和教师。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敏感”过来的,不是吗?

三、诅咒:《诅咒的敏感期》

这样的情况,其实在我周围的孩子里并不多见,所以我想说的并不是仅仅关于“诅咒”敏感期。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自己也笑了。因为我发现,我也很多次上过孩子们的“当”,

陷入一种情境,完全没了自己的情绪。那为什么会这样呢?没用太长时间,我也就明了了,那就是我还是缺乏对孩子的了解,最后影响到对他们的理解。我想,即使下次我还是上了他们的“当”,也一定要上的明明白白,心甘情愿。做到既安慰了孩子,也不会自寻烦恼。就像从书中读到的一样:成人反应越强烈,儿童越喜欢说诅咒的话。

其实,感触还有很多,但是想说的话却好像只有从书中读到的那一句:不仅彼此平等,更是真诚对待。我想,只这一句,理解会变多,伤害会变少。就是这一句,孩子和你自己都将被温柔的对待。

篇二: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感觉孩子简直就是一门艺术品,如果我们没有好好地去挖掘他们的另一面,就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如打人、扔东西、执拗、咬东西……这一个个在成人看来无法容忍的行为其实是孩子的一个个敏感期,如果成人不了解这些敏感期,那么所实施的教育也只会南辕北辙,与初衷相违背,孙瑞雪的这本书可谓给婴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指明了一条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让成人更加了解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自由中健康成长。虽然通过工作实践我也了解了不少敏感期,但这本书给了我更多的案例和启示。 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六岁前儿童会出现的各种敏感期,在敏感期阶段,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儿童对某种事物的特殊感受性一直持续到这种感受需求完全得到满足为止。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需要敏锐的把握住这些敏感期,适时地从各方面促进儿童的成长。()相反,如果忽视了幼儿的敏感期,一味的按照我们自己的规划去安排孩子学习我们希望他掌握的知识,只会让教育南辕北辙。假如这种情况始终得不到改善,将为孩子成年后会有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埋下隐患, 对于幼儿的一些不正确行为,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指责孩子,而要深入去了解这种行为出现的原因,做好引导教育,帮助幼儿一起去改正,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幼儿像一张白纸一样,我们在上面画什么东西,他呈现出来的就会是什么。如宝宝从三四个月开始,就有着极强的用嘴巴来探索事物的欲望,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会延迟到两三岁,便会出现咬人、咬手指、成人后骂人等问题。

篇三:读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未看此书之前,其实仅对口腔敏感期有模糊的记忆,儿子出生时,买了本郑玉巧的《育儿经》婴儿卷,里面有提到婴儿咿呀学语阶段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口腔敏感期,由此了解到婴儿初步是用嘴的抓咬来探究世界,当儿子抓着手上的玩具左啃右咬,满脸口水时,并未像其他人那样粗暴干涉。一晃眼儿子已经5岁,因为长期交由公婆在老家代养,错过他好多好多敏感期,确是一件憾事。 《捕捉儿童敏感期》是一本由资深幼儿专家孙瑞雪编着,里面有蒙氏学校老师记录的200个儿童的语言行为,这本书的每篇都独立存在,每篇结尾都有孙老师的精彩点评,让读者阅读能有针对性,同时又印象深刻。 书中提到的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如果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 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所感悟。对其中一篇尤为深刻:恒恒打了大哥哥,大哥哥并没有还手并及时原谅他。孙老师点评道:正常儿童有两个优秀的品行——大孩子照顾小孩子,不打小孩子;小孩子打大孩子,大孩子不还手不记恨,这不是教育出来的道德品德,而是生命成长之后的正常状态,好像一个过来的生命,转身在看身后走来的生命而自然产生的全然的理解,所以让生命自然地成长,是最高的道德。想起儿子以前和小他两岁的小朋友发生争执,被扇过耳光,当时我在旁边看着有急有气,只怪他性格太懦弱,长大后如何立足社会,看了此书才理解了儿子当时所为,这大概是儿童世界自然而然的宽容。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读完此书后,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比如我现在班上的孩子大多3岁左右,这一阶段的孩子有物权意识,追求完美,执拗,爱模仿,懂得语言的力量。如他们会分清你的我的,如果被侵占我的东西会马上抢回,由于不会使用过多的语言,抓咬这类过激的行为往往会成为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首选。老师如果学习并了解到这一年龄阶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就会更好得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悠悠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热门]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读书可以帮助我们想清楚现实中的一些问题。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如何防止自己的作品读后感枯燥无味呢?也许"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1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2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并针对每个不同个案例作了详细的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读了这本书后,使我清楚地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以及孩子顺利通过各个敏感期的关键所在,从而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而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的孩子,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读完书我发现,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3

在工作生活中,当遇到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时,自己虽有不解,但却未曾真正的去认真思考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仅仅只是想想,心中的疑惑未曾得到半点解答,直到我遇见它:教研培训会上,李玥杉老师为我们分享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之前有粗略的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婚姻敏感期”等。认真研读后,曾几何时盘梗在我心中的疑问,如同缕缕清风,将这些疑问一一吹散,为我拨云见日。这本书给了清晰的答案,为我展示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生命的画卷,让我对幼儿的生命发展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了解,也使我更加静下心来深入细致的思考自我,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在儿童日常行为、大量儿童的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育儿理念,以蒙台梭利教育理论为基础,延伸出来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日常教育方法。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大规模、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案例分享

在读这本书以前,我知道人的发展有一些敏感期。比如语言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绘画敏感期、音乐敏感期等。但是儿童在敏感期到底是什么样子?各个敏感期分别在什么时候到来?怎么判断孩子处于生命敏感期?孩子敏感期到来时,父母应该做些什么?对于这些非常现实的问题,我几乎一无所知。阅读了本书后,并与自身工作生活中遇到案例相结合,令我茅塞顿开,真正领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案例一:口的敏感期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襁褓中的婴儿,会时常将手放进嘴里不断吮吸着。小侄女,现年2周岁,在其半岁前,时常回家总会看到她很专注的将手往嘴里放,而且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这时身边的大人也包括我自己,看到后就会一边说着“不卫生,不干净”,一边将孩子的手从嘴里拿出来,这时会发现刚刚还可爱的乖宝宝,瞬间变成爱哭鬼。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只是会拍拍孩子,安抚一下孩子的情绪。没过一会,再看孩子,她仍在不断努力的将手送入自己的小嘴巴。为什么刚才吃着小手安静快乐的宝贝,把手取出后,瞬间恼怒起来了呢?虽然自己有过思考,但未曾真正的了解过吃手行为背后的原因。直到我看了《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书中提到的口的敏感期中的案例,使我思绪全开,也使我更清晰地认识孩子,了解孩子,更给我今后科学有效地育儿生活指明了方向。

孩子吃手,这是她用口发展和独立口的功能,使用口来认识她自身,她要认识甚至是唤醒自己的身体,她透过这样的吮吸来把手解放出来,最后用口来认识这个世界,她手的感觉是这样开始的,她的世界也是这样开始的。

儿童口腔敏感期在半岁左右来临,婴儿首先要使口的功能建立起来,其次才用口来认识世界。口不仅仅用来饮食,在最早先,口肩负着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用它来唤醒身体的其他部分,并且用它来认识外在的世界。关注幼儿敏感期,至关重要,当婴儿畅通无阻的度过了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婴儿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也释放出了婴儿生命中的能量。

案例二:空间、时间的敏感期

在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玩滑滑梯,好些孩子总喜欢在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来回穿梭,玩着各种游戏,十分开心。作为老师总是怕孩子们来回跑不注意,会碰到头或者摔伤,甚至时有打断孩子们的游戏。

看完《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关于空间、时间的敏感期后,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原来是通过滑滑梯下面的空间,感知空间,建立空间意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有承受危险的心理力量,我们应该给孩子爱和自由,所有的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会有这样的需求,空间敏感期对空间的探索,是儿童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一个突破极限的过程。

案例三:婚姻的敏感期

班级中(中班)的两个小朋友(4—5岁),一一(女)和左左(男)。一段时间里,他们两个总会互相说着“长大了,我要和她/他结婚”“长大了,我要嫁给他”“长大了,我要娶她”。

儿童时期是一个纯粹的情感培养和情感发展的过程,让儿童在童年顺利度过婚姻的敏感期,将为孩子成人后的婚姻关系奠定基础。无论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重视儿童的婚姻敏感期。婚姻敏感期实际上是儿童最早开始涉及成人世界的道德问题,当孩子的婚姻敏感期到来时,我们应该高兴,因为我们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为儿童建立更好的婚姻观念,为儿童建立更好的爱的观念和丰富的情绪。

金句分享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妈妈们叫孩子时很少先观察一下孩子正在干什么,谁知道有多少个宝贵的瞬间就被这样打断了。

弥补敏感期需要条件,需要爱和自由的环境……在爱的包容下,被压制过的儿童会获得心理上的疗愈;在自由中儿童逐渐放松和解放,逐渐打开自己的心智,走向正常。

对于孩子来说,任何所学的知识,一定要被使用在生活中,这个实践的过程便是内化的过程。

读罢此书,意犹未尽,进入幼教行业快六年了,期间遇到过不同类型的孩子,由于自身经验缺乏,在孩子们出现一些看似奇怪的行为后不知所措,也不知道如何更科学地引导孩子们。当我读了这本书后,对之前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答案。当我们遇到一些看似很奇怪的行为时,如果能够心平静气地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来看,其实没有什么。只是我们常常会用成人的标准以及眼光去评判一个孩子的行为。顺其自然,让孩子们慢慢去度过他们的特殊时期,适时引导,及时指正。这本书浅显易懂,大量的案例分析以及建议可以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经验。也希望自己今后能更了解孩子,懂得更尊重孩子,在孩子做出不理解的事情时,不再是阻止,最起码知道为什么。

感知儿童的敏感期,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为儿童顺利度过敏感期做出努力。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4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所编着,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的敏感期真实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孙老师还针对每个案例进行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受益匪浅。做为一名家长,了解幼儿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养孩子的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其实每个孩子来到这个多彩缤纷的世界,就象一张纯洁的白纸,要在上面绘画绚丽的色彩,规划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他们接触的第一生活环境,孩子在父母的关爱之中逐渐认识世界,经历从不懂到懂、从不知道到知道这个成长过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为孩子的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良师益友,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使自己真正成为胜任的第一任老师。书中有好多常见的案例如:“涂色”、“破坏性行为”、“秩序成习惯”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长们很值得一读。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育儿书籍,他是家长打开孩子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让我们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让我们能了解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5

这本书我很喜欢,之前看过电子版,但觉得看电子版书没有买书回来看感觉好,买书回来读不仅家人可以共读而且想拿到那里读都可以,不用总盯着电脑眼睛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燃宝真的长大了,自可以一个人玩,发现一样东西就可以反复玩很久,晚上他做在椅子上画画,我就坐在一边看这本书,喜欢读这么书,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最可爱的孩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燃宝的身影,在这里可以找到乐趣,尤其谈到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会反复应用、不分场合的应用学来的语汇,而且说的都很雷人,很有趣,也很真实,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只是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到来的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当读到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时候,我和作者有同样的体会,家里谁的东西就是谁的,爸爸的手机只能爸爸拿,妈妈的枕头只能妈妈枕,妈妈的鞋只可以妈妈穿,有朋友来家里穿了我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都会不悦并要求换过来,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儿童敏感期,并且在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给他提供帮助。

以前曾和朋友们狂言说自己不会结婚不会要孩子,结果在朋友圈里我是结婚较早的,有了孩子之后是最喜欢孩子的,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个可爱的燃宝,有了燃宝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偶尔会写写日志写写博客,现在的我会常常写,记录自己和燃宝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自己积累财富,也是为燃燃积累财富。我特别感谢新浪育儿圈和新浪亲子圈的每一位圈友,感谢妈眯沙龙,感谢这些育儿专家写的这么多这么好的书,让我一个从不了解孩子不喜欢孩子不知道如何带孩子的人变成了喜欢孩子开始了解孩子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带孩子,当然,有时也会茫然,有时也会失控,我们大家常聚在一起谈自己的育儿经,谈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过程和交流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为自己展开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如何给孩子“爱和自由”,如何做好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还需要学习和努力。

在这里推荐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读这本书,还有该作者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跃儿,谈到李跃儿,她是北京效区巴学园(幼儿园的名字)的园长,导演张同道在该园秘呆三年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真实的反映了2至6岁孩子的生活并透过孩子的视角,展现成人的世界,小人国这部电影一直很想看,可惜只看过北京教育台的对话节目放过片花,很感人很真实,仅看了片花我哭了,看到园里的孩子有的打人有的被打的时候触动了我的心,是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小的社会,这里有强弱之分,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进了园之后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的,这里有用武力处理的也有用智谋去处理的,远不差与成人世界。该片今年十月份在北京上映的,但在网上都找不到,这里的电影院没有买这部片子,咳,挺遗憾的,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好啊,可以最早最快的分享各种资讯,真幸福。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6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年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通俗易懂,孙瑞雪针对每个不同个案均作了点评,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看起来这本书很适合幼儿园的老师看,可是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而且我们会发现,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问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读完书我们就可以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关系到小学阶段的有这几个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2~4岁)

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具有巨细无遗、综理密微的习性的好时机。儿童对某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如果长时间不被打扰,就能形成高度专注的品质,老师和家长不会观察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就会轻易打断孩子的认知过程,这样孩子很难形成专注的品质。

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

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书写敏感期(3.5~4.5岁)、阅读敏感期(4.5~5.5岁)

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即能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文化敏感期(6~9岁)

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

家校共教,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是孩子建康成长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不够的,家长的紧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是学校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长应该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工作,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家校携手共同教育,为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捕捉儿童敏感期》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籍,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并充分认识孩子的敏感期。我们作为幼儿教师看了之后不但可以在敏感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自己的经验和学识还有点欠缺,还需进一步的阅读分析。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7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是我买的第一本育儿书。吸引我的是书名,还不是作者孙瑞雪其人。第一次知道敏感期这个术语是看央视宝贝一家亲节目中了解到的。后来在当当网上看到这本书,想都没想就买下来了。六月底买的,断断续续地看,直到现在才算是看完。由这本书了解到孙瑞雪,然后是蒙氏教育,又在网上搜了几本书入货,结果麦爸笑我除了武侠书和漫画书,只有育儿书能吸引我。

这本书严格的说是由孙瑞雪编著,而不是由她写的。书的内容由200多个家长和蒙氏教育机构老师写的案例加上孙瑞雪的点评组成。案例是按儿童0—10岁的顺序编排而成。

第一次泛读的时候,我有点失望,习惯了看定义、总结的理论模式书让我想象这本书会解释定义什么是敏感期,什么年龄就会经历什么敏感期,会有什么具体表现,成人应按什么步骤来解决应付。拿到书发现不是这样的时候就有点失望。

第二次精读后,我喜欢上了这本书。其实儿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小孩会有不同表现,出现的先后和表现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为如此,这本书没有按传统写书模式,观点+事例+总结来传授方法。而是以丰富的案例加上就事论事的分析告诉成人如何解读儿童的行为,从而进入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成长。

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不用按章节来读,因为都是由案例加分析组成,没有很强的连贯性,可以从任何一个章节进入来阅读,所以适合任何时候、在任何地点来读。尤其适合翻阅型读者。

这本书最大的缺点也在于它的分散性特点,习惯直接接受理论,喜欢按甲、乙、丙、丁和一、二、三、四点来看书的人不适合阅读这种书,也许会觉得这本书不知所云。

总的来说,这本书看起来轻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观点则需要靠个人的悟性。

我个人观点是这本书值得拥有,且需要反复阅读。

摘抄其中一些论点分享:

走路敏感期……成人该放弃自己走路的节奏去配合孩子。

孩子的心是细腻的,只有当我们尽可能细腻起来的时候,才会有机会感受到孩子细腻美妙的情感溪流。

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儿童学习他年龄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永远不伤害孩子,相信他们都是好样的。遇到问题就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一种人性的、科学的解决方法。

由此涉及到如何把握爱和自由的问题,这是另外一本书所谈到的,还在阅读中。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 篇8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仔细体会一下,觉得很多敏感期的概念,比如垒高的敏感期(喜欢把物体垒高然后退到再垒高,以此建立三维空间的感觉)、诅咒的敏感期(喜欢用诅咒的话表现语言的力量)等概念的建构都有点牵强附会,好像儿童做了某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只要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敏感期“即可正常化。其实大部分情况下,儿童的某些非常态行为,比如咬人、口吃等可自然消退,家长自然不用过加干涉,但如果把所有的这些行为比如过分专注、暴躁等都解释为敏感期,认为其过了敏感期就会恢复正常,很有可能会错过某些病症的最佳治疗时间(比如自闭症、多动症等)。对于那些不是特别了解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的家长,本书极有可能造成一些误导。前面也说过了,敏感期并没有严格的规律,有的敏感期被压抑了,未来几年可能会再出现也可能不再出现,而敏感期持续的时间也是不定的,所以我对敏感期概念的科学性存在很大的质疑。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1000字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读书心得:《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读书,读好书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相信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读书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那么,一篇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怎么写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读书心得:《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我很喜欢,之前看过电子版,但觉得看电子版书没有买书回来看感觉好,买书回来读不仅家人可以共读而且想拿到那里读都可以,不用总盯着电脑眼睛也会觉得舒服很多。

燃宝真的长大了,自可以一个人玩,发现一样东西就可以反复玩很久,晚上他做在椅子上画画,我就坐在一边看这本书,喜欢读这么书,这里可以看到最真实、最可爱的孩子,在这里可以看到燃宝的身影,在这里可以找到乐趣,尤其谈到孩子到了语言敏感期的时候,孩子会反复应用、不分场合的应用学来的语汇,而且说的都很雷人,很有趣,也很真实,孩子就是这个样子。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他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敏感期,只是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敏感期到来的都不一样,有的早有的晚。当读到孩子秩序感敏感期的时候,我和作者有同样的体会,家里谁的东西就是谁的,爸爸的手机只能爸爸拿,妈妈的枕头只能妈妈枕,妈妈的鞋只可以妈妈穿,有朋友来家里穿了我平时穿的拖鞋,小家伙都会不悦并要求换过来,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孩子,可以帮助我们捕捉儿童敏感期,并且在孩子敏感期到来的时候给他提供帮助。

以前曾和朋友们狂言说自己不会结婚不会要孩子,结果在朋友圈里我是结婚较早的,有了孩子之后是最喜欢孩子的,有时候人真的很奇怪。我真的特别感恩上天赐给我这样一个可爱的燃宝,有了燃宝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偶尔会写写日志写写博客,现在的我会常常写,记录自己和燃宝的故事,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为自己积累财富,也是为燃燃积累财富。我特别感谢新浪育儿圈和新浪亲子圈的每一位圈友,感谢妈眯沙龙,感谢这些育儿专家写的这么多这么好的书,让我一个从不了解孩子不喜欢孩子不知道如何带孩子的人变成了喜欢孩子开始了解孩子知道自己应该要怎么带孩子,当然,有时也会茫然,有时也会失控,我们大家常聚在一起谈自己的育儿经,谈自己的想法和作法,在这一个又一个的学习过程和交流过程中,我也会不断的为自己展开自我批评和自我教育,如何给孩子“爱和自由”,如何做好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我还需要学习和努力。

在这里推荐我的朋友们和我一起读这本书,还有该作者孙瑞雪的“爱和自由”、“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李跃儿,谈到李跃儿,她是北京效区巴学园(幼儿园的名字)的园长,导演张同道在该园秘呆三年拍摄的纪录片《小人国》,真实的反映了2至6岁孩子的生活并透过孩子的视角,展现成人的世界,小人国这部电影一直很想看,可惜只看过北京教育台的对话节目放过片花,很感人很真实,仅看了片花我哭了,看到园里的孩子有的打人有的被打的时候触动了我的心,是啊,幼儿园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小的社会,这里有强弱之分,在父母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进了园之后还是要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孩子们自己的事情的,这里有用武力处理的也有用智谋去处理的,远不差与成人世界。该片今年十月份在北京上映的,但在网上都找不到,这里的电影院没有买这部片子,咳,挺遗憾的,生活在大城市还是好啊,可以最早最快的分享各种资讯,真幸福。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二)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我情不自禁的记笔记,牵动着我的情绪,时而欢笑、时而感动、时而惊喜、时而心疼……五味杂陈,突然内心一扇窗口打开了,我终于明白为何我会对教师一职情有独钟。

从这本书中,我发现宝贝们的成长原来有这么多的秘密。成长中的宝贝有一个接一个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很多父母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而判断孩子是否进入了某个敏感期,看的不是年龄,而是孩子的表现,所以孙老师认为蒙氏教师重要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与宝贝们爱和自由的空间。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三)

这是“爱”孩子的书,而不是“教”孩子的书。

“爸爸、妈妈,你们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一则近来在朋友圈中被无数次转发的文章,它引发了许多网友尤其是为人父母者的无限感慨,甚至心痛。平日里,我上班,两个孩子上早教,我的确错过了两个孩子值得纪念的时光。终于寒假了,有时间和两个宝贝朝夕相处了,忽然发现不懂孩子们的“小密码”。

茫然间,想起了朋友借给我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虽说前面也断断续续读过,终究是不解其中真谛。而今是如获珍宝,细细品位其中内涵,悔恨初见之怠慢。

轻抚书页,闻着墨香,欣喜地发现孙瑞雪老师对一些主要敏感期的专门阐述,如“儿童在用手思考”“空间、时间的敏感期”“人际关系的敏感期”等。读后深深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取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孙瑞雪老师在书中用200多个儿童的例子来描述敏感期的存在和特点。我边看边与两个宝贝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我的两个孩子2岁7个月上的早教,刚去的时候情绪低落,拒绝老师抱他们,拒绝和小朋友分享玩具,排斥周围一切事物,这种“社交”敏感期的缺失,让两个孩子的性格非常内向。从书中我意识到,孩子一定要生活在一个适应的环境中,这个环境应该是自然而和谐的,这个环境应该是积极而友善的。

孙瑞雪老师发现,儿童的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可以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然而,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关爱,又得不到长大后的尊重,他们的内心是孤独的。

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我眼中看到的这种现象比比皆是。这种内心的孤独让十三四岁的孩子们叛逆,我们苦口婆心的教育,软硬兼施的引导,收效甚微。而从这本书中,我发现了重视儿童的敏感期对初中学生的成长异常关键。书中孩子们的生命状态真的很好!那么饱满,专注,让我们充分看到了敏感期对孩子发展期的重要。我也更加坚定,一定要充分尊重孩子们敏感期的发展。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我们一定要重视。

一本好书给我们带来醒悟和启迪,而《捕捉儿童敏感期》会让你终身受益。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四)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该书中提到: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质。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帮助和关怀非常的少。

我曾在两次假期(去年的暑假和今年的寒假)接触到了关于儿童敏感期的话题,刚开始只是稍微有些了解,并不真正了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在寒假的这个假期里,我从头到尾的好好看了这本关于《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后,有所感悟。也引发了我对我园现行“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的一些思考。

我园现行的“个性化追踪式的教育方法”,无疑对孩子的个体发展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关注,使每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认可。老师们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家都在朝着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道路前行。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老师们在观察跟踪幼儿的发展时,一般是根据幼儿的前测和平时观察的表象来判断孩子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幼儿的弱势项制定跟踪的教育方案。我认为除了以上方法外,我们还可以从幼儿年龄段所表现出的敏感期上分析幼儿身上存在的问题,真正找到幼儿的“症结”所在,标本兼治效果可能会更好。

常常听到老师们抱怨说某某幼儿难管难教。当遇到“问题”儿童时,我们是否真正的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了呢?通常除了多给予关注外,我们是否对幼儿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特征有深入的了解。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往往使老师们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解决不到实际的问题。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相信孩子能够在我们老师的教育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除了爱和自由,“等待”是教育方法的又一“绝招”。敏感期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学习和了解一下每个年龄段幼儿敏感期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内容进行考核。让每一个教师清楚的了解每个年龄段幼儿所表现的敏感期的具体内容,以便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篇五)

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大学的时候,音乐老师给我们推荐了孙瑞雪的这本书《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她说很遗憾是在她女儿快3岁的时候才接触了这本书,错过了很多她家宝贝的成长时刻,这本书很适合幼儿教师、家长们阅读,因为书中详细的例子描写,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个敏感期的不同表现,通俗易懂。而且还有对于每个案例的点评,深入的揭示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敏感期是培养孩子性格、兴趣、思维能力和独立能力的最佳时期,只有敏感期得到发展了,这个孩子才会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等。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曾经我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了,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都有别人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孩子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孩子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孩子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孩子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正如韩寒的《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一点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书中说的秩序敏感期是在2岁半左右,执拗敏感期被认为是在秩序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被破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我认为这两个时期可以在一起谈感想。小朋友有自己的内在秩序,需要你的尊重。小时候,我最不喜欢听的两个字是:听话。所以,我理解为孩子需要被尊重,他的内在秩序被尊重了,被发展了,才会和你认为的秩序或者规则配对。你单纯的强调听话,他不懂自己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遵守某些规矩。孩子自己的秩序都没有被尊重,如何叫他遵守环境秩序,也就是所谓的规则?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任性的孩子,很多都是因为自己的内在秩序被破坏,被误读为任性固执,如果用暴力制止的话,他会混乱的,以后所有的秩序对他来说都是无用的。秩序敏感期是最容易被误读,被破坏的,在孩子处于这个敏感期时,要多理解,多尊重,并尽力创造好的有秩序的外部环境。

对于孩子,我们始终要记住这三个词:耐心、宽容、正面引导。耐心是指孩子的成长需要时间,对于未知世界,孩子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学习。对于教师家长来说,理解他们、耐心的等待他们是最好的支持。宽容,人们获得经验都是不断的尝试、犯错、再次尝试。允许孩子犯错,不要限制他们的行为,更不要对他们的错误进行批评纠正。正面引导,我们需要以身作则,用合适的语言正确的行为当孩子的榜样。对于孩子们的小问题,正面回应。对于孩子不当的行为和言语,正面引导。尊重孩子,尊重个体,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存在。我们只需慢慢等,静待花开。

读后感《捕捉儿童敏感期(珍藏版)读后感1500字(3)篇》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莫言作品珍藏版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