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 地图 >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0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000字,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2000字

生命律动,是过去我的一点思考,读完未来简史,想法在不断撞击,出人意料的平静。

远古时代的众多部落里,总会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善于观察、记录和思考,通过思考与预测的不断被应验,他们的认知慢慢形成,巫师群体随之出现,懵懂之间,他们知道了这些信息知识于他们的重要性,可能就是出于此种原因,这些认知被人为包裹了神秘外衣后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臣服了。历史滚滚向前,信息知识不断易手于皇室、教会、权贵之间,除了“他”感觉到危险的时期,即纷争战乱时期,我称其为信息知识大迸裂期。比如:西周以前学在官府,东周以后,伴随着社会的动荡与不安,学逐步走向民间,而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的帷幕被徐徐拉开。比如:14世纪末,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东罗马(拜占廷)的许多学者,带着大批的古希腊和罗马的艺术珍品和文学、历史、哲学等书籍,纷纷逃往西欧避难,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开启。诸如此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拿些来对比来研究一番。写到这,突然有一瞬感到知识具有了生命,他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延续而不是跟着旧有的权贵一同毁灭(这感觉,稍加推敲后好像又消失不见了)。同时,又有大形势下的小现象,比如张良得《太公兵法》的故事、刘伯温山中获得四卷奇书的故事……,等等,然后,他们都成就了伟业。来到这里,感觉这些故事除了表面告诉我们的外,是有隐晦而深刻的寓意想要表达给我们的,是际遇还是必然?是荣耀还是群体的受难?是我们信息知识的富足还是贫瘠?

因为信息知识如此重要,凡是率先掌握了的人便不大愿和别人分享,以致最关键的往往就被留在了少数人手里,然后是一层一层的被保留甚至被涂改后的与众见面。古时如此,现实若何?有这么一句话:过去将会成为未来,你做过的事情将会成为将来要做的事情,太阳下面没有什么东西是全新的。大家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到今天为止,我们依旧是看不到一个事物的完整信息知识的或者是最有价值的那部分信息的。由此,也招致了,在有思维能力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参与者对世界的看法永远是局部和曲解的,另外,这些曲解了的观点可以影响参与者所处的情况,因为错误的看法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最终,这些错误曲解的“小插曲”都会被客观存在冷静地扭回来,在这期间对大部分人是灾难,对小部分人是机遇,这也就是索罗斯所一直秉承的“相关反射理论”吧。所以,在大量获取信息知识之后的去伪存真和向内探寻才是正确之路吧?这又需借助于个体的经验,然而,良好的判断来源于经验,而大多数经验却来源于错误的判断。我们总认为自己很正确或者很错误,就相当于始终在惊涛骇浪中被无情的抛上抛下,其实,最好的答案不过是能始终平静的行于路上,哪有那么多的正确和错误呢?

小时候看西游记,孙悟空一个跟头能翻十万八千里,哇!真的是好远。怎么就翻不出如来佛祖的手掌呢?现在想,原来这只是一个属性罢了,这个属性里的无穷尽也还是在如来佛祖的手心里呢。掌握了一手天量信息知识可能需要深入挖掘才能咂摸出点味道来的人与掌握了一手最宝贵信息知识的人又何尝不是孙悟空和如来佛祖的关系呢?凡是人,都是会有把最宝贵的信息知识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私心的,因为他会给带来太多不言而喻的好处,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属性呢?这样的属性又是被攥在谁的掌心里呢?

最近在人工智能方面有两个比较吸引眼球的新闻:一则是AlphaGo Zero,完全从零开始,不需要任何历史棋谱的指引,更不需要参考人类任何的先验知识,在只设定规则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一个人强化学习和参悟,棋艺增长远超AlphaGo,与其对弈比分为100:0。另一个是10月25日,在沙特举行的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类机器人索菲亚成为史上第一个入人类籍的机器人,虽然该称号更多是荣誉性质的。哪怕某些东西现在或将来触动、超出了人类的情感范畴,我觉得“他”冥冥之中仍在进化的过程范围内,只是人类无法接受而已。如果说人类来自于单细胞生物的缓慢进化,我取数字“一”,“一”可能就代表了非此即彼,他非常稳定,少于中间和模糊,二维世界的生物看到的他就是:丁是丁、卯是卯的物件,他既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也会走到他完美的成全,成全什么呢?也许就是那二进制的计算机吧,我取数字“二”,“二”可能先天就代表了既此又彼,他在稳定的基础上又增多了许多的不可思议,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样的不可捉摸,三维世界的我们看到的他就是:固定的点与点碰撞之后的一如既往的稳定和美好。

在这一刻,信息知识的生命好像又展现在我的面前,“他”时间进化的刻度表让我乍舌,如此缓慢又如此待于一击,“他”只是在进化,丝毫不纠结寄身于何处。我们呢?要不就跟上进化的节奏,要么就可能再无价值了吧!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11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100字

读完《人类简史》几个月后再来读这本《未来简史》,关于上本书的大部分内容不出意外的已经忘的差不多了,但是这本书的前面几章概括性的诉说了《人类简史》的主要观点,使我可以顺利的进入这本《未来简史》的阅读中去。《人类简史》是对人类过去几万年历史的本质规律的把握,而《未来简史》简史则是对这一规律根据当下社会现实的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近几十年以来,人类已经逐步攻克曾威胁人类生存的饥荒、瘟疫和战争,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相较于过去,在这个时代,人类永恒的主题“永生、幸福和神圣”更加接近于现实,智人也向着变成“智神”不断前进。作者认为,智人之所以能成为地球的主宰而其他动物没有,在于智人的“互联主观”。想象一件并不存在的事情,并通过交流使大家都相信这件事,智人就可以相对于其他动物可以更高效、更大规模的交流与合作。宗教、金钱、国家、公司等等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莫不是我们共同想象中的主观现实,当然,还包括更高级的意识形态。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意识形态,科技不能赋予这个社会意义,智人必须找出一种能赋予这个社会意义的事物。在远古采集时代,人类相信的是万物皆有灵性的泛灵论,在农业时代,人类通过信仰宗教来得到这个世界的解释,在近现代,智人则选择了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认为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心体验找出意义,为这个世界创造意义,人文主义已经实际上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宗教。它认为,每个人都是一种不同的体验,每个人都有其只有意志。但是现代生物学的发展,使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只不过是生物算法而已,我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不同,只是遵从的算法略有差别而已。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还是民主与自由,都只不过是我们的大脑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已。与其说我们相信自己有了自由意志,是我的意志决定了我这样去做,还不如说是做这件事的过程使我产生了自由意志。而科学已经比我自己更加准确的认识我本身,当前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科技已经开始逐步超越了人类的智能,并且人类引以为傲的自由意志也可以被各种算法准确判断,并且超过人类自己。至此,人类已经开始了第二次认知革命,在这次革命中,大部分人将沦落为无用的人类,而只有少数精英人类能随着这次革命得到升级,化身为智神,至此,人类的分化将超越阶级的范畴。

未来是什么,我们谁也不确定,是作者笔下的科技人文主义当道还是数据主义的天下,对于未来的世界,我们总是不免当下见识的局限性与偏见。对于我自己,更多的则是把握这股趋势,投身于未来的无限畅想之中。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12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200字

非常有趣的一本书,谢顿在上,如果向人群昭示未来,未来也许会被改变。
本书首先阐述了压迫人类多年的疾病,饥饿和战争的三座大山正在被征服,虽然局部地区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一切正在变得可控。那么,征服了三座大山之后的人类会何去何从?得到一切的皇帝常常在追求长生不老,因为这是人性使然,人类的目标将是追求永生与幸福,幸福是当下的饱满度,永生是享受一切美好的长度,人类将从控制自然向控制自己过渡,然而,相应的,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在人类控制自己的过程中增大而不是减少,高阶层的人们将会更快的得到可以将智人升级为智神的机会和方式。现在,历史的车轮已经砺砺前行,不可阻挡,不会回头。
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作者从动物开始讲起,如果想知道一个族群的未来,首先要知道一个族群的过去。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什么?何以会在食物链占上如此特别的位置,仿佛睥睨一切?
最初,万物皆有灵,人类将自己与世界融为一体,动物会说话,树木会说话,石头也会说话,人类在与一切进行沟通。但随着农业时代的来临,自然物变成了所有物,物失去了灵性,人类宣称自己是唯一有意识的灵性之物。然而,作者认为动物也会观察,猜测,判定,绝望,与其说人类依靠意识登上了顶峰,倒不如说人类拥有的广泛合作力超越了自然力。人类是需要为行为赋予意义的物种,在此之上形成了共同的意义之网——神,共产主义信仰,国家信誉支撑下的货币体系等等。大网将个体与个体之间连接起来,形成了足以成就伟业的合力。当人力受到科技力的加持后,神也被人类抛弃了,人类成为了站在宇宙中最孤寂的身影,不再问自然问神明,开始问自身,于是人文主义诞生并兴盛至今,但科技力也将是人文主义的掘墓人。当基因和计算机科学交互发展,人类的灵魂似乎已无处容身,剩下的是编码序列,电化学反应,算法等等被分割的部分,我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人工智能的崛起在挑战人类个体的存在价值。当我只剩下脑回路中的电流,当有一天这些电流变得可控,那么我是谁?如果我不再是我,人文主义的根基将不复存在。
数据主义已经崛起,奇点临近。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只是不同的数据处理方式,最终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大数据面前,集中处理已不足以应付,于是资本主义的分散处理方式取得了胜利。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数据的历史,从增加处理器(人)的数量开始,到增加处理器(工种)的种类,然后是连接(商贸),现在是连接的自由度(互联网),下一站物联网,一切都将在线。一般的人类个体不再具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人工智能将占据大多数人的位置,只有少量的人类成为人工智能的控制者。
最后,作者解释到,人类并不能依据现在预见未来,毕竟未来的人看到的世界与我们不同,做出的行为也很可能不同,不同的行为将缔造不同的历史,当我们去思考,就可能会改变,从而获得不同的未来。
这本书更像一本哲学沉思录,但行文流畅,轻松可读,既无謷牙诘屈的文字,也无艰深晦涩的理论,值得一看。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8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800字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刚读罢《人类简史》,即读此书,起初觉着老生常谈,不免怀疑赫拉利江郎才尽。然而,往后读之,则渐入佳境,先是越来越认同,接着越来越欣赏,终于越来越拜服于赫拉利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独特的见地角度。全书先是梳理了智人一路来攻克的困难,接着提出了我们面临的值得我们重视的,新的,宏大议题:具有“神性”的人类,该构筑怎样的未来?而未来终究是人类的进化还是终结,唱了几个世纪主旋律的人文主义,是否终将被数据主义无情地替代?这关系到我们今天视之为常识的自由,平等,人本等概念的彻底瓦解。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发人深省。
继承《人类简史》的风格,赫拉利总能从极其宏观的角度看待历史和趋势,旁征博引,利用一切可用的人类知识储备,尽可能清晰而自洽地构建出他的认知。更难能可贵的是,虽然借用人类所聚积的“他山之石”,赫拉利能够做到不囿于既有的认知框架,在合理的范围内,野心勃勃地天马行空。这就是为什么他的观点看似荒奇,却仍有道理。难怪他被称为“怪才”。在他之前,历史从未如此宏大而有意义。
然而,作为智人,我对于赫拉利提出的可能的未来并不感到开心,这或许是我的生物算法本能,也可能是我长期浸润在人文主义思潮下的结果。这一点相信赫拉利也未能免俗吧?所以他在书尾不无希望地提到,这些可能的未来和预见,并不是定然的——我们能够预见未来,也能够据此改编未来。正如马克思的《资本论》预言到资本主义的致命问题,反而催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经济学,从而挽救了资本主义社会。我们智人,眼下仍大有可为!书中这种悲观的世界观和积极方法论的结合,像极了佛教,可能这是作者学习禅修的影响吧!
宏观的视野决定了宏观的态度,宏观的态度决定了宏观的见解。虽然我也不是全然认同赫拉利的观点,但总结此书,我想到虞世南《蝉》中的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13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300字

读完这本书,像是一场无边无际的漫步,仿佛只是轻轻走过2000年,不带任何情绪的,仿佛从”我是一个智人“的立场中抽离出来,带着上帝视角,去看这个族群的何去何从。当读到”自由意志“被取消的时候,大当读到算法终将取代我而做出选择的时候,我并没有升起任何的情绪或愤怒,只是静静地思索着,是这样的逻辑。浑然不觉,这个逻辑,与”我”的命运有何关系。这是一种更为有趣的体验和矛盾,作者也是智人,而以超脱清晰的冷静,展开智人的命运。或在书页间,让我偶然觉得,必须学习生物科技,必须学习算法,才能登上这个时代的末班车。却又只是继续翻动这本书,坐下来写完这篇文章,这是此时此刻此地,并无多少意义的“自由意志”做出了一个表达的选择,仅此而已。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书,有的书读完当下就能用,有的书常读常新能塑造三观,而《未来简史》这本书,由于太宏大,你很难给他找到一个具体的,可以用的场景,你也很难说,他对一个人的三观或者生命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事实上,这样大而无当的书籍主题,反而会让人陷入一种更深层次的迷茫——既然人都没有意义了,那么,我当下的生活和奋斗还有什么意义呢?既然,一切都是虚构和想象,那我到底还在玩儿什么呢?甚至,读完这本书,你想要拼命想要干得更好的动力,反而减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虚无感,和无意义感。面对深邃庞大的思想,完全无法找到自己与它的链接所在,既无法将它运用到生活中,又无法再这个思想体系中找到自己的意义,这种怅然若失的感觉,常常在阅读完这样的作品后,涌起。

2016年冬天,我读完《人类简史》,震撼和痛苦并行了一个月,这种感受,当初是觉得一切都是假的,做一家大公司,混得很牛逼,也不过是“讲个故事”而已。在过去这一年中,幸好痛苦的时候也没停下做事,一步步走得坚实,开始在更为现实的生活坐标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便不再感到迷茫。面对这样宏大的思想体系和故事,有了更强大的定力,更清晰远瞻的心。今天,我读完《未来简史》,有了怅然若失不知所终的十分钟,有了想立刻买张机票飞去硅谷实验室的十分钟,然后,有了坐下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这篇文章的,100分钟。

作者在本书的开头,和最后的致谢部分,都把感谢送给了他的导师:Satya Narayan Goenka。 “感谢我的老师萨蒂亚·纳拉杨·戈恩卡,他教导我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技巧,让我能够观察事物的真相,更了解心灵和世界。如果没有过去15年禅修带给我的专注、平静和见解,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我想,也许作者永远不会想到,这个致谢词,也许是送给读者更好的结尾—— 我们拥有权力,无边无际的思考,无边无际的探寻,让思想穿越古今,去充分享受智力冒险带来的好奇与快乐。然而,我们也终将需要,一次次地回到当下,回到此时,此刻,回到自己的生命本身,面对自己的生命议题。于作者而言,最重要的事情,是写完《未来简史》。对我而言,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写完这篇文章。对你而言,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情,又该是什么呢?

无论智人的命运会如何流变,我们拥有的,却都只有此时此刻的当下。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1400字


《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1400字

读完《未来简史》的确不如《人类简史》一样醍醐灌顶,从目录来看延伸了许多第一本书的观念,但认真读完便发现赫拉利将这些观念贯通,形成了自己对人类演变发展的一种诠释。
个人觉得,利用“意识形态”这个关键词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一脉络。前半部分解释了,宗教即制度,与其说宗教间的优劣,不如说哪个制度学习吸收并拥有了更先进的科技。更为准确地说,从狩猎采集社会(尊重万物平等)的泛灵论,到后来的有神论,再由尼采口中“上帝已死”迈入人文主义,其实人类对于宗教这一虚构力量的选择,完全取决于其诞生的意义——更好地组织联合人类。
紧接着,由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产生了分裂:进化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结果是如何呢?一、由纳粹为首的进化人文主义,因为二战的失败,人们杜绝了这种意识形态;二、由于现代化飞速发展的原因,得益于发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源,因此资本主义消灭了“零和博弈”,以“把饼做大”的方式用更大的利益来掩盖眼前的矛盾。无疑,这种思想更符合资源过剩的这个时代;三、科技与政治制度的速度进展不匹配,科技飞速发展而政治制度却在格局上甚至越做越小、谨小慎微、约束也越来越大,导致苏联与美国的冷战中,一种以分散数据处理的形式(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胜过了集中数据处理形式。
因此,这种资本主义为主导思想的自由主义占据了西方世界,也不难理解中国这种“进化的后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难入其眼。关于西方的意识形态在选择自由主义后为何还保留圣经(充当人类伦理的论据)我们不过多拓展,但我们发现所谓宗教,国家、公司,这都是虚构的力量。正如美国总统就任时对着《圣经》宣誓一样,我们暂且不论他是否真心地认同,但不可否认这种仪式只是为了“服众”。而反观中国,被称为丧失信仰的国度,的的确确因此跑得更快了,但却催生了多少享乐主义的利己无神论者。
该书后半部分,先从意识的解释开始谈及未来人类的发展。简而言之:为了避免大脑主观体验的死机,延伸出意识。也从现代科技角度分析意识与自由,就像所谓的DNA一样是作为实物客观存在的!人类对于实物的自由选择,其实是根据自身基因及外部环境的综合因素,得出一个指示,这就是大脑的算法。所谓的自由,其实是一种选择,而这种选择是确定的!
另外一方面,由此不得不惊恐,就如同幸福这一感觉一样,随着科技的提升我们可以利用外力来改变这一客观物体来改变我们的幸福感。同样的,未来我们也能利用外力来改变我们所谓的意识!如果意识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来存在,正如几千年哲学家所发现的,没有办法证明出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事物都是具有意识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已经实现了这一项技术能力,在所有我们人类描述的世界中,只有1个是真实世界。(作为国人,在此认为现今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差距,正如外国电影中的脑洞源于西方哲学,我们也在复述东方哲学)
不谈哲学,话说回来人类对于事物的感受,符合体验自我与叙述自我,根据峰终定律即可得知,我们并非理智的。未来,是属于科技人文主义的,即应用科技的手段让我们选择真正理智的“自由”。但作者的一个观点是,正如资本主义优于社会主义的一大原因是因为制度缺失下,用“无形的手”来控制“市场”。未来的科技与数据大发展后,我们人类的制度能力早已跟不上并把控这个世界,因此这个规则与秩序也终会回归“自然”,向数据主义迈进。至于一个读者我,还是回归当下,继续看看哲学类的书籍来满足下刚萌生的好奇心。

《未来简史》读后感


《未来简史》读后感

① 「关于历史学的意义」

我一直认为历史学的意义在于人类历史循环反复,这一大前提之上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但是作者认为研究历史的最好理由在于将自己从过去中解放出来 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

我们每个人都被所处的时代经验和政治制度所限制,他们像是从坟墓中伸出来的手抓着你只能看向某个特定的方向,而回顾历史就是去正视坟墓里的这只手,明白他本不必存在,再去决定自己是否要看向他所指示的方向,还是干脆就砍掉他,让自己转个头,去想象是否有另一种命运和可能。

② 「生物就是算法」

作者花了很大篇幅用于描述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于人文主义关于人这么一个概念的颠覆性影响,从而论证建立在人文主义至上发展而成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思想在21世纪数据时代或者第三个千年面临的挑战。

这一点我认为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思想层面的区别。对于接受西方平等自由理论的民众而言,也许很难去想象自己或者是说个人这个概念变得不再重要与独特:「我」的个人意识与体会并非「我」个人所独有的,而是在纷纷种种多重影响下形成的路径,和「自由选择」并无关系 这一事实在根本上动摇了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构筑的基本世界观,即「人人生而自由」。

但是对于我们这种接受社会主义集体教育长大的孩子而言,没有「独立自我」的存在并不影响我看待世界的方式。说到底,当我接收「平等与自由」和「人权」这些概念的时候,我所认同的是其为「人类幸福最大化的路径」而不是「生而为人所赋有的权力」。

同时正如我确信所谓「世界观」不过是过去种种经验和偏见的累积,我也完全同意作者尤瓦尔关于「自我」的描述:一切不过是一个一以贯之虚构的故事而已。

所以「身而为人不过是生物算法的一部分」这件事并不会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诚如书中所言这件事从根本上动摇了「有机体」和「非有机体」的区别,拆开了间隔二者最坚固的一堵墙,但是如果智人能够在其他地球物种之间脱颖而出,统治(或者我们认为是统治)地球长达千年,那么为什么「无机体」机器人不可以从所有有机生命体中间脱颖而出呢?说到底,就像作者说的,既然大家本质都是算法,有机体和无机体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 「智能与意识的分离」

前几天正好看到有关专业化的讨论,即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职业间隔只会逐渐专业分化,现代社会中每个个体只需要在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范围内展现自己的业务能力即可,这也是为什么不应该要求演员拥有基础教育以上的学识。与此同时,书里举无人驾驶和长途司机出租车司机为例,论证人类职业专门化为「可被替换」这件事提供了可能性。诚然人类驾驶员可以在驾驶过程中体验速度与激情,感受「人车合一」的掌控感,甚至可以在驾驶中感受时光的流逝和四季的更替甚至是人生的无常,这是目前为人类所特有的「意识」,但是对于「驾驶员」这一身份而言,他要做的就是开车,安全迅速准确的驾驶,这是「智能」,而「智能」正是人类永远无法战胜算法,或者说人工智能的一点。

作者在正文的最后抛出的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智能与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我的第一想法是取决于人类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人人各司其职的「智能」社会还是没有那么顺遂充满了意外和未知的「意识」社会?但是再转念一想,由人类去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人类认为自己有资格去考虑这个问题,太傲慢了。

④ 「无用的阶级」

全书精华章节之一。书里说道:随着算法将人类挤出就业市场,财富和权力可能会集中在拥有强大算法的极少数精英手中,造成前所未有的社会及政治不平等。到了21世纪,我们可能看到的是一个全新而庞大的阶级:这一群人没有任何经济、政治或艺术价值,对社会的繁荣、力量和荣耀也没有任何贡献。 诚然现在听起来这一段描述像在杞人忧天,但是这一切真的不可能发生吗?我们都知道奇点理论,技术进步是爆炸式的。既然现在依靠互联网算法已经有了「大数据」预测我们的喜好并进一步影响我们的选择,为什么他不可能从帮助我们做决定发展为替我们做决定?

就像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总结的:从我们所知的纯粹科学角度来看,人类的生命本来就完全没有意义。人类只是在没有特定目标的演化过程中,盲目产生的结果。人类的行动没有什么神圣的整体计划,而且如果整个地球明天早上就爆炸消失,整个宇宙很可能还是一样就这么运行下去。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不能排除掉人类主观的因素。但这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所赋予的任何意义,其实都只是错觉。 既是如此,当算法从「助手」成为「君主」,在他们眼中的我们(智人)又有什么特质是无可替代的?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读后感_20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文章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未来简史读后感20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