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后感1100字 > 地图 > 童年读后感1100字

童年读后感1100字

发布时间:2019-11-16 来源:互联网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1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它们都是作者智慧的结晶。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100字”,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100字

两年前,还不认识木心,两年后,因为一首《从前慢》认识木心,随后是诗集《云雀叫了一整天》,接着便是小斌同学推荐的这本《文学回忆录》。


周五的图书馆几乎没有什么人,甚至连灯光都觉得昏暗了很多。

借着这份安静,结束读了三周的这本“回忆录”。

最后才知道,木心先生讲了五年的“世界文学史”讲座,才有了《文学回忆录》。


世人才开始了解木心,走近木心,也跟着木心进入了世界文学的大门。


木心如一位逸士一样,深解着中国古典文学、世界文学。


一堂讲了五年的讲座,让世人走进世界文学,走近木心的精神。


一群人团团坐拢,通宵达旦,乐此不疲地听木心聊世界文学。


从希腊神话、新旧约,中国诗经、楚辞、先秦诸子、魏晋文学,唐宋诗词,戏曲小说,到中世纪欧洲文学,英法德世界各国的文学,宗教、哲学、诗歌、小说、戏曲、音乐……


木心先生用自己的语言,东西通讲,这一讲,就是讲了整整五年。


《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取出水,即不好。放在水中,好看。汉的赋家,魏晋高士,唐代诗人,全从庄子来。一个纯良的人,入世,便是孟德斯鸠;出世,便是陶渊明。卡夫卡苦命、肺痨、爱焚稿,该把林黛玉介绍给卡夫卡。叔本华是生命意志,尼采是权力意志。

木心先生说:“我讲世界文学史,其实是我的文学回忆。”


确实,木心先生挚爱艺术,他讲世界文学,随之带出自己的精神家谱和写作脉络。


世界各国各时期的文学,不断层,有融合有比较,有清晰脉络,有很多别具一格的、新颖的观点,更有木心的精神。


也是目前我们能看到,对世界文学最别出机杼、最精彩的讲述。



老子精炼奥妙,庄子汪洋恣肆,孟子庄严雄辩墨子质朴生动,韩非子犀利明畅,荀子严密透辟,孔子圆融周到……拜伦的诗和尼采的哲学,生的龙、活的虎,事事认真,处处不买账。

书中遍布的短句、警句、妙谈,这样的世界文学史,也只能出于木心一人。


木心先生说关于读书:

开始读书,要浅。浅到刚开始就可以居高临下。

读书,开始是有所选择。

后来,是开卷有益。


不相信,你拿一本书,我来提问,怎么样?要能读后评得中肯,评得自成一家,评得听者眉飞色舞,这才是读者。


在《文学回忆录》面前,我真的还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但却是一个挚爱者,惟愿未来,可以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味,无关乎其他。


《文学回忆录》

木心笑着说:

这是一场“文学的远征”

人们说:

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


木心曾说:

“找好书看,就是找个制高点。”

《文学回忆录》无疑就是这样一本好书。


大致你会去读吧

[爱心]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9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1900字

木心·传承者中的局外人

《文学回忆录》,这是丹青的笔记,木心的文学。

局外人,这个词是许多评论者给木心定下的一个标签。为什么说木心是局外人?因为木心与中国文坛主流太不一样。谈文学史,不在主流文学框架中;谈艺术史,又游离在主流艺术之外。与其说木心是文学的局外人,我更喜欢称他是一个文学的鲁滨逊。

孙牧心,字仰中,1927年生于浙江乌镇。为何叫木心,据《文学回忆录》里讲《诗经续谈》也提到过:“古说‘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是这里来。”。阅读木心的作品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有中州正统的血肉,有吴越文化的灵魂;但是认真起来,却不能够明确归属到哪一类的写作派别。木心生于浙江乌镇,受江浙深厚的读书文化熏陶。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去纽约,再从纽约回到乌镇,是木心一生的轨迹。木心青年时期求知欲是极强的,自习西方的意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五十年代也写过荒谬剧况味的剧本,保守且开放,守旧亦前卫;木心跟阿城是一个样,根是传统的,但却没被束缚,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为之所用。不在传统之内,又不完全属于西方,自成一派,小众,理所应当的就成了局外人。可是,局内人也不见得是正宗局内人罢了。

二、

木心是狂妄的,狂妄到让人觉得可爱极了。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读书人安生立命的原则之一,后人一直有着这样的看法:德才兼备而仕者可能为诸葛,德才兼备而隐者可能为陶潜。后面大概也可以加一句:德才兼备而狂者可能为木心。

文学艺术家是个体的。所谓个体,就是自在;所谓艺术,就是自为。团体,总是二流的。

个体优于团体,听起来实在有违我们的寻常价值观。个体是自在,艺术为自为。其实也是没问题的,毕竟陈寅恪为王观堂在墓志铭写下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形容得是那一撮人,也仅是那一撮人。

汉赋,华丽的体裁,现在没用了。

豪放如唐诗,现在也用不上了。

凄清委婉的宋词,太伤情,

小家气的,现在也不必了。

要从中国古典文学汲取营养,借力借光,我认为尚有三个方面:

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

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包括《世说新语》)。

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

陶诗的境界、意象,在现代人看来,还是简单的,但陶诗的文学本体性的高妙,我衷心喜爱。如: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

他不是中国文学的塔尖。

他在塔外散步。

我走过的,还要走下去的,就是这样的意象和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风筝,

我就像脱线的风筝,线断了,还向上飞。

陶先生问:不愿做塔尖么?

我说:生在西方,就做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只好做做脱线的风筝。

对于木心而言,不论以往多么伟大的著作以及人物,他都能怀有一颗平等待之甚至于傲气的心在其中。对于中国古典文学,汉赋、唐诗宋词均不可用,诸子经典的诡辩和雄辩,今天可用;史家述事的笔力和气量,今天可用(包括《世说新语》);诗经、乐府、陶诗的遣词造句,今天可用!这是一种何等的眼光,才能作出如此这般评价?颇有一种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的心境。木心与陶潜的这段“对话”也是极有意思!生在西方,就做空中之王伊卡洛斯,生在中国,就做脱线的风筝,自此以后,天高任鸟飞,潇洒无他。

木心狂的一面还在于他想以一人之力重写《诗经》。《诗经演》共有三百首,每首十四行。文字是古典的,观念是现代的。木心的《从前慢》都曾读过,虽不敢评《诗经演》里写的诗水平如何,但就仅凭重写《诗经》的这份魄力并为之实现,也是罕见的。

木心的转印画是出众的。画的背后明显是北宋的图像记忆,但是更深层次的背后确实深受达芬奇的影响。对于文学与绘画,木心有过这么一种比喻:文学是我的男孩,绘画是我的女孩,绘画卖出去了,就等于女儿出嫁了。画比较贵,因此比较有钱,文学比较穷,靠他姐姐养活他的。如此的妙喻倒也挺像渊明的诗与酒了。

阿城曾说过木心先生如何谈论文艺与腔:先是有文艺,后来有了文艺腔,后来文艺没有了,只剩下腔,再后来腔也没有了文艺是早就没有了。说到中国现代艺术,木心说:全部加起来,无知。无知不动,是无奈;动起来,是无耻。妙喻与妙语游走在木心的唇语间,文学与艺术流淌在木心的头脑中。

人之不幸,求而不得,求而枉得。纵观木心一生,阅之我幸。木心的文学竟能在当今得以拥有这些读者,不论其客观主观与否,哪怕木心的文学是纯私人文学,也是读者的幸事,时代的幸事,文学的幸事。

正如《木心物语》讲的一样:木心,一位中国画家,中国作家,以及——如同他信服了30年的尼采一样——一位精神上的“希腊人”。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21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2100字

木心惊到我了。感觉他像是活了1000年,像是读了全世界的书,所以,他活出了非亲历千百次人生不能有的学识、冷静与智慧,真让他惊到了。

一个人怎么可能读完那么多的书!从希腊神话,新旧约故事,到中国的《诗经》、《楚辞》,从诸子百家,到荷马、耶稣;从诗家、史家、小说家,到哲学家、思想家;从欧洲文学,美国文学,到日本文学、印度和阿拉伯文学,从先秦、古罗马,到十八、十九、二十世纪……一切你读过或没读过的书,你知道的或不知道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他都读到了。读了就读了吧,关键是他读出了一个明明白白活色生香的自己:哪些人哪些书有营养,能滋养你的精神气质;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书不必读;哪些书宜深读,哪些只宜浅读;哪些人的书每一本都值得读……他洞若观火,一一告诉。

读书让他视野广,见解深。但他与世界保持着冷静与客气的距离,他极少表达。他好像朋友不多,觉得与人类“交浅言深”。《文学回忆录》是一次破例,这是他1989-1993在美国为十几位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的课堂笔录,此时木心已60岁。30年前,远在美国,每到周末,中国的艺术家们从各个城市或城市的各个角落汇集而来,只为听他的课,并且坚持了5年,可见讲得多投入多精彩。这5年的文学课,感觉他潜意识里是在总结与回顾自己一生文学与艺术之旅,这本《文学回忆录》既像《木心回忆录》,又有点类似孔子术而不作的《论语》,其中的哲思与妙语,以及对后来人的指引,感觉确与《论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个人认为这本书是每一位热爱文学与艺术的人一生的必读之书。木心是一位很好的人生导师,无论艺术,还是思想,也无论广度,还是深度,或者语言,修辞。文学艺术最需要的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木心读书,越读越多越独立,越想越深越自由,他身上有老子、尼采、莎士比亚、福楼拜、嵇康、拜伦、纪德、司汤达、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普希金、屈原、陶渊明、曹雪芹等等许多人的精神血统,他有很多艺术亲人,古今中外、诗文史哲,他信手拈来,那些东西已与他融为一体就像他自己,他与前人的关系如朋友,似知己,他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由出入,如进出自己的家,又如人无人之境,他在其中心驰神骋。他认为文学家艺术家应该任性,大任特任,他融通中西文化,把这些文化深深地、满满地纳入自己的精神气质里,却又从来不失自我。民国时期的大师们开一门《庄子》,或一门《日本文学》就能讲一个学期,而木心以一人之力就把世界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挖地三尺讲了个底儿朝天,怎不让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对每一位正在选择人生道路的人会大有帮助。对书中的这段印象很深:当木心在罗曼罗兰家流连忘返时,他听见福楼拜敲敲窗说:“Come on!”,他就跟福楼拜去了。福楼拜说:“如果你准备以艺术决定一生,你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了。”那时木心在省立杭州第一高中执教,待遇相当不错,免费的住房很大,后门一开就是游泳池,学生爱戴他,精英分子真诚热情,那时刚解放,那是常人以为的最好的生活,温暖、安定、丰富,但他听了福楼拜的话,认为那对他的艺术有害,于是辞了职,雇人挑了书、电唱机、画画工具,上山追求他的艺术去了。

木心说:我不比人慧,不比人强,数十年间认识的精英分子有五十人,有大才,甚至天才,至今剩我一人。如果他们坚持了,中国文艺复兴,可惜他们下海了。他说:许多人都辜负了艺术的教导教养,而他“对艺术无以报答”。离开罗兰处,他方觉那里大而空。他一路走一路超越,直至“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生讲课,木心说:你们现在有老师引导是幸运的,可是我没有。是的,他只有书。他说:我所崇敬的古人,世界范围就两位——老子大哥,乔达摩老二,如果一定再加一位的话,是耶稣。他说“我爱老子”,他说“儒家是最重功利的”,他看出了出司马迁《史记》的功利心,他认为司马迁是大才,如果《史记》不功利的话,成就更不可限量。他引尼采为知己,称拜伦为兄弟,把纪德当良师益友,认为莎士比亚是“仅次于上帝的人”(指客观、冷静),他不知疲倦地与古今所有文学家交谈,他说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他。

但觉得木心又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给自己拟写过墓志铭:“即使到此为止,我与人类已是交浅言深。”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取名木心,是“木铎有心”之意,比喻宣扬教化的人。他一方面不喜欢孔子,另一方面却又学孔子述而不作,喜欢孔子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夫子木铎有心”。说到这里,倒是还有一句话,不如说出来罢:陈丹青一再说这是他的听课笔记,甚至多次说到速记、请人输入电脑等话,但感觉听课笔记能记到这样基本没有可能,即使速记,也只能记大概,不可能记出如此诗意的、文学的、个性的、思想的、准确的表达,不可能如此清楚分明。但细究倒是无趣了,只要是一本好书就足够了。

在木心的漫长、艰难,自尊、自省、富饶、骄傲的一生里,文学与艺术是他妙不可言、绮丽无比的后花园,也是他独自一人再无可去的避难所。司汤达有墓志铭:“活过,写过,爱过”,木心也是,活过,写过,爱过,很真挚地。

看木心方觉读书少,于是不断不断地从书库里加书,但望山跑死马,书多也会愁死人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800字


《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800字


“三观不合”是现代人分手时引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但是你会发现一个现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三观是什么。

去知乎搜索“三观”,问题不少。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怎样判断两人的三观是否一致?有没有简单直接又基本上靠谱的办法?

第一名高票的回答:

其实我不太了解三观的具体定义是什么,是的我很不靠谱,我一般看男人和我是不是合的来,是看性爱观,金钱观和友情观。

再看看其他的回答:有的说三观是事业观、爱情观、友情观。有的说三观是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什么是三观?”、“三观是哪三观?”很难有人能准确清晰的回答这个问题。

木心的所有观点中最有价值的观点之一,就在《文学回忆录》,这本世界文学讲堂中的第十四讲 《先秦诸子:老子》。

木心在这一讲中详细叙述了对于“三观”的认识论,重点是三观的顺序。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点,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木心的认识论:

三观是哪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

三观的顺序是什么?

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思考一下:你周围的朋友,几个人具备人生观?那些人生观哪里来?其实大多数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极少是由世界观引申而来。更少数人,有人生观,又有世界观。再推论,他们有没有宇宙观?更少之又少——宇宙嘛,那是天体物理学家的事。

你认为你有人生观,没有、也不需要世界观,更没有、也更不需要宇宙观——你就什么也没有。

木心在这里不留情面地下决断了:不从宇宙观而来的世界观,你的世界在哪里?不从世界观而来的人生观,你不活在世界上吗?

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从这样顺序而思考的。只有从宇宙观来的世界观、人生观,这才真实恳切,不至于自欺欺人。

老子的哲学,就是特别清醒地把宇宙观放进世界观、人生观。老子看君、看民、看圣人、看大盗、看鸡、看犬,从宇宙的角度、宇宙的眼光。

以后大家急着分手,拿“三观”当挡箭牌时,先问问自己:什么是三观?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篇一: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两大本的《文学回忆录》终于读完了,长长舒一口气,我像走完了一场文学征途,内心思绪不已。

这里既有木心这样的高人,也有陈丹青这样的幸运儿,此刻我多向往自己也有机会围坐木心先生身旁,听他畅谈文学史,若如此,此身定不负遗憾!但我依然能想象他们当年的情景,七八人围坐客厅,先生开讲,古今中外,信手拈来,堪比孔子讲学,千载之下令人神往。

我以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对此殊多羡慕,可惜自己连出国这个基本条件都无法办到。我在心里抱怨这个党、这个政府,说一套做一套,流氓十足;但与此同时,脑海里闪出书中的那句话在你身上克服这个时代,我实在佩服木心、陈丹青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冲破高墙,呼吸这个时代本该有的自由空气。而我呢,想得多,做得少,思想的巨人算不上,但行动的矮子确实十足。

回思自己,好好看书也已好几年,与木心和文学史上的那些巨人根本是没法比的,但自己对文学的一片热爱之心还是有的;我虽没那份才气和侍奉文学坚毅,但细水长流、点点滴滴的爱好也还是有的;读书,唯求一乐字,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以此为知己。

骨子里我是一个不愿放弃世俗享受又想以读书为乐、偶尔风雅一下的这么一个人,木心的侍奉艺术我做不到,那份才智与意志我也没有,但我从书中看到了一个文学大师的形象,他的丰采令我倾倒,我能做的就是在有时拿起书本时,能想到有这么一位先生,然后就可以安心踏实的继续读下去!

【篇二: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偶然知道了木心这个人,木心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港台的读者中早已闻名。在网上看了木心追思会的视频后,就买了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学回忆录》一书,读起来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有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

《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

【篇三: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作文】

第一次听到到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是来自于汪涵,那是他在节目中引用木心先生的《从前慢》中的一句诗,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只能用一生去爱一个人细细品读,良有感触,这句话仿佛是木心先生站在历史的高点对现实而叹。是啊,从前的日子都很慢,人们有时间去感悟时间的流逝,世事的变化,人生的沧桑,而今,快节奏的生活似乎带走了人们这些,人们都很忙,但不知在忙什么,在忙中越发迷茫,而后都成了盲人蓦然回首,却发现那人已不再灯火阑珊处。潘越云的《最爱》中这样唱道:一生只爱一个人,一世只怀一种愁。而今已是妄想。看着那城市一个个寂寞飘荡的灵魂,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慢下来,安守着自己稳稳的幸福,从那个时候起引起了我的深思。同时也让我有机会走近了木心先生,走近他那丰富的人生,走近他那醇厚的文学情怀,走近他那灵动的精神世界。

西方的情人节这天,这位当代伟大的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出生在浙江桐乡,而后开始了堪称传奇的一生从乌镇到上海,从上海到纽约,再从纽约回到故乡,一生辗转,始终孑然一生,唯独艺术和文学相伴左右,他的一生是悲壮的,又是幸福的。悲壮在他历尽文革苦难,一生三次遭囚禁,却不忘初心。同时他又是幸福的,一生有文学和艺术相伴,坚持做着一个文学的鲁滨逊,在艺术的大海中自由生长。他师从林风眠先生学习画画,同时也继承了林风眠先生这对于艺术的挚爱和严谨。同时,他也培育了当代著名作家如陈丹青等人,他的一生不可谓不辉煌,不可谓不灿烂。正如陈丹青所说:木心先生自身的气质、禀赋,落在任何时代都会出类拔萃

《文学回忆录》是八十年代末木心先生客居纽约之时,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在前来听课的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等人的客厅轮流开展的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他以陈丹青先生的笔记为蓝本,综合整理之后所得。他的来源正如陈丹青所言: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神聊,多么美丽的字眼,我想这能给现在的大学课堂一些启示。初读《文学回忆录》我的感觉是难读。因为它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内容的丰富程度和跨度都非常大,我基本是一边百度一边读,读的很慢,却真切的感受到了文学的深度与美。正如木心先生自己所言:金句纷披,兀自燃烧书中集结了来自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的精神传统,艺术亲人。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书,要在不同的人生片段读,方有不同的感悟。实话实说,现在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我很难确切理解那种对于文学的偏执的爱的境界,我想是我自己底子不够,我想只有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更好的走近木心先生的文学世界!

【篇四: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陈丹青愿意为了木心奔走:出两本和他相关的书《文学回忆录》与《木心谈木心》,在木心死后为他举办哀悼会,各类场合如果可以总要提到木心,在他主持下的乌镇木心美术馆也即将落成开业如此卖力的宣传,让木心的影响不断扩大。

陈丹青以自身的价值和地位,足以被称为当世大师,而今花甲的身躯,为老师当推销员,何苦?为什么不把有限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好登上人生新的高峰,却肯劳心劳力为木心作嫁衣裳?有人泼冷水,认为木心的造诣并没有陈丹青所宣扬的那么优秀伟大,认为陈将其捧得太高,言过其实。如果木心的作品真的非常优秀,便能生生不息,历史自会择取,何必辛苦树碑立像,劝世人瞻仰?

记得韩寒有篇文章,说他喜欢赛车胜于文学,理由是赛车快就是快,慢就是慢,文学无标准。似乎有理。文学的好坏,不可能有像汉谟拉比法典那样的铁律让所有人遵从。有些作品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名著经典,在有些人眼里可能不过尔尔。《诗经》原只是一本民间诗歌集,但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将它提升至经典地位,故称诗经。但或许在有些人眼里,那可能不过是些痴男怨女的靡靡之音。

有些问题,答案就是问题本身。你问陈丹青为何愿意为木心辛苦奔走,出书立说?只因为陈觉得木心是好的,他的作品是好的,你不认为木心好,便不能理解是为什么,而在他看来一切都自然而然。

这些让我想起《大长今》里的一段情景:郑尚宫做了一道凉菜,问大家里面加了哪些调料。今英自信满满回答:有酱油、醋、白糖、芝麻盐和水。郑尚宫并未表示认同,让众人都尝一尝,猜猜放了哪些调料。大家品尝过后,似乎都赞同今英的回答。只是突然,是红柿,不是白糖,是红柿。说话者是长今。郑尚宫露出愉悦神色问:你为什么认为是红柿?长今为难的回答:我因为吃到红柿,所以说里面加了红柿。郑尚宫大笑。

因为有红柿,所以尝到了红柿的味道,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陈丹青理解他的老师木心是天之木铎,希望为老师出些汗水之劳,这难道是件让人困惑的事情吗?至于木心的文章中是否加了红柿,每个人的味觉不同,该如何解释呢?所以,陈丹青在做的,是想要大家能尝到里面的味道,真是件困难的事啊。

《文学回忆录》中刊印陈丹青上课时的笔记照片。我仔细看,在试图认清笔记中每一个字的时候,不禁想,木心于陈丹青究竟意味什么?意味着,从木心嘴中所说出的每句话,陈都要把它们全部记下来,因为太珍贵。我之前将木心比作苏格拉底,陈丹青是柏拉图。今天将木心比为耶稣,陈丹青是约翰。下笔至此,信仰基督者或许指责我是亵渎,其余的人可能说我比陈丹青更言过其实。我看来,不过是味觉不同。

【篇五: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从大年三十到初七,用了8天一口气看完木心的《文学回忆录》上下册,同时摘抄了一些精辟的语句,十来页笔记。感动还是感动。

陈丹青在后记中说:真的,这本书,不是世界文学史,而是,那么多文学家,渐次围拢,照亮了那个照亮他们的人。

这本书映照了木心的一生,一个恳切的生命用一生所感受到的。在对世界文学作品的研读过程中,木心在艺术的陪伴下度过了他的一生,从艺术中获得生命的救赎。对于宇宙而言,生命可能没有意义,生命是脆弱的,短暂的,或是瞬间的。对于一个人的自身,生命是个人全部意义的依托。

木心讲: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这是最后一课中的一句话,现实中为艺术的牺牲更加沉重一些。真理就在那里,无法实现。或如书里所述:真理不存在,宇宙虚空。

看到最后几课,特别是后记,充满悲情、怜惜和感动。木心像一种植物,在宇宙中静静的生动开放。

我想他的一生是圆满的,他认真的对待自己,毕生与艺术为伴,如此虔诚,如此纯粹,有所得,有所乐。

艺术家必须真诚的面对艺术。如果一个人追求真,自然能多看清一些事,少上一些当,多识破些骗局,少受些迷惑。无论对错,我赞同认识真,真的东西有意义,假的东西没有意义,宅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外面的世界没有太多的意义,现实中说真话的朋友极少,人们不愿意谈论思想,观点,目标,理想,梦想。木心提到后门通,前门不通。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木心逃到自己的世界里。

木心提倡做文艺复兴的个体户。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认真对待自己,心存希望,不枉此行。我想世界上有无数的木心,至少在人生的一些阶段。

新年假期,一口气读完了《木心回忆录》上下册,读到这么多真话,人生的警句,痛快!想来,在海外,木心对着一群中国画家讲世界文学史,历时5年,也是一种奇迹。人的一生中总有些经历,那些照亮生命的片段宛如奇迹。希望每个人都能抓住生命中偶然发生的奇迹,或者能将发生在生命中的一些事视为奇迹,那是一种奇妙力量。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参考)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照耀后世。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木心文学回忆录》读后感

在五一前几天,在网上浏览网页时自动弹出了网购打折的讯息。打开之后在书籍里面随意的浏览便看到了这本书,当时看到了很多读者的评论这本书真心不错,便买了这本书。趁的着五一的时候好好地读了一下,感觉感触很深。

坦白说,其实在买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木心老人家是谁,再看了其中的书之后,才发现这位老人家的思想的独特与深入。下面是我读这本书中的一些话的感触,以表达自己读这本书的想法。

“屈原写诗,一定知道他已永垂不朽。每个大艺术家在生前都公正的衡量过自己,有人熬不住说出来,如但丁、普希金。有种人不说的,如陶渊明,熬住不说。”书中写道,具有这等企图,这种雄心的中国作家,是罕见的,这是木心之所以是木心的原因。

我之前没有读过木心老先生的书,所以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木心老先生是和“文坛主流”既然不同的。在谈文学史时,他是一个专业门墙的局外人,在身为作家时,他还是一个局外人。他总是这样的,写自己的书,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把自己想说的话记录下来,把自己对文学、对历史、对希腊神话的感触书写下来,以他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就是他,平时一切文学史,平时一切人,也许就是这种心态才能写出别具一格、独具匠心的书,是只属于木心的书吧。

他说,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对文学史的观点。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神话,是大人说小孩的话,是说给大人听的。多听,多想,使人返璞归真。并且 中国神话太过现实,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神权、夫权、谁管谁,渗透神话,令人惧怕。而希腊神话无为而治,自由自在。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这些就是我读木心老人家的文学回忆录的一些话的感想,虽然不多不全,但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木心老人家写自己的书,讲文学史,重要的是自己的。以后,我想我会再读更多的木心先生的书,感受他老人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1000字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关于木心和《文学回忆录》的介绍,便在JD上买了一套。很快收到两本书,书的封面是精装的,两本书都很厚,封面颜色一本是浅黄,一本是深黄,不是通常的文学类书籍的封面设计,看上去有点怪异。

看了陈丹青写的小引和梁文道写的类似序言的文章《文学,局外人的回忆》,大概对这本书产生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对木心的人生历程也有初步的触及。

看完目录,林林总总,古今中外,主题涉猎很广泛。迫不急待进入正文阅读,一开始介绍希腊古罗马神话和史诗部分,希腊诸神的名字读起来拗口,也难以记忆,读起来有点枯燥,但越往后读就越觉得有趣味。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也让我自觉所读的外国文学书籍还是冰山一角,要补的课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但人生苦短,书海无涯,只能是有选择地去阅读一些。

读木心讲述的《文学回忆录》,还是很有意思的,木心博览群书,口若悬河,再加上有那么一点目空一切、睥睨天下的感觉。但他的评价有什么是有独到见解,而且是真诚的,并不做作。他做导师应该也是有人格魅力的,如果能听他亲自讲课,一定更有意思。

利用不到两周的晚上时间,认真读完木心讲述并由陈丹青笔记整理的《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意犹未尽,打算有时间再读读他的几部散文集子,先购买了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获和感悟。

文学可以是爱好和休闲,把文学当作职业,靠它挣钱养家糊口不容易。木心曾经说过,文学是我的儿子,画画是女儿。在纽约,姐姐养着弟弟,卖掉了,就等于是嫁出去了;在国内,弟弟名气盖过了姐姐。木心原来学的是绘画,但文学成为他的终身追求,直到生命的终点。不合时宜乎?另辟蹊径乎? 功成名就乎?壮志未酬乎?也许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一个挚爱文学的人,虽然一生历经磨难,然而把他的毕生献给文学和艺术,活成了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不论是中年出走美国,还是晚年回归故土,他有他的理由,也有他的选择,他是一个自尊和让人尊敬的人,后来者应该给与理解和尊重,虽然内心强大的他未必在意这些。

有尊严地活着,对普通人是一件难事,对一个有士大夫情怀的文人更是一件难事,但后者更能对自己的精神追求契而不舍,为之付出毕生而在所不惜。

木铎有心,清音万里。高尚的心灵和优秀的作品不会被千山万水所阻隔,也不会被时间长河所湮没,终会发出其璀璨的光芒,光耀后世。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700字


一、初见:人生若只如初见,初见钟情。

在儿子语文老师的阅读分享里,遇见了这本书。木心?《文学回忆录》我要看一下。一本浅粉色一本浅黄色,1989-1994、文学回忆录、木心讲诉,简单的三行字,配在纯色的背景,多一字多一图都是累赘,很喜欢。

文学功底差,基础知识薄,起初看得艰难。又不敢按图索骥,随着书中的脉络去寻找原著品读,这个工程量巨大,怕浇灭了自己的这点读书热情。无奈,只能硬着头皮一讲一讲读,配合着大脑库存里仅有的文学基础,中国文学还好,至少日常接触得多;外国文学就捉襟见肘了,很多都没有看过,只是在学生时代草草地了解,而记忆也早已模糊。对于木心先生的观点讲诉,只能是认字,他的理解,他的感悟,我在外围的外围。嘲笑自己为生吞活剥,开卷有益,看完便是。

二、表白:愿逐月华流照君。遇见一个人。

三月参加一个读书会,讲课者滔滔不绝,分享了阅读感悟,也分享了阅读书目,这一本是她当下的枕边书。那一刻不能不说欣喜,遇见一个同类人,她随后简单的交流仿佛就只是在对我一个人说,会场里的其他人、物都已不见。她的信手拈来,收放自如,使愁闷的我拨开云雾,仿佛心田注入一股清泉,流淌,欢快。她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

她的演讲能力很强,口语表述上我是很难追及了,思想感悟上也许我还能另辟蹊径,找到属于我的点,我的方向。暗暗地,我在下面,充满了力量。我要好好看这本书。

三、衷情:之前每天看一讲,差不多瞌睡了,后面一讲已经不过瘾了,甚至于把自己关在书房,让小女儿不要进来打扰,妈妈要闭关看书了。那个时候,觉得自己也随他们一起在某人家里,在一起听课。

木心说:希腊神话是一笔美丽得发昏的糊涂涨。因为糊涂,因为发昏,才如此美丽。

正好儿子在看希腊神话,我也看了俄狄浦斯王。有一点点新的理解,超越恋母情结,以后有更多内容了再单独说,继续回到木心。我在这一页后面写了:人物关系混乱,故事情节美丽,剧情发展匪夷所思。以后把这本书传给儿子,希望他在我的笔记之上,继续前行。

范文系列之文学回忆录读后感(92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每个人对于优秀的书籍,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为了充分领悟这个作品,就可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读后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值得推荐的优秀读后感范文有哪些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范文系列之文学回忆录读后感(920字)”,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一)

偶然知道了木心这个人,木心在大陆好像没有什么名气,但在港台的读者中早已闻名。在网上看了木心追思会的视频后,就买了他的几本书。他的《文学回忆录》一书,读起来真的令人爱不释手。

《文学回忆录》本来是讲文学史的,但看了这本书后,才知道文学史可以用他这样的方式来讲,和一般学院派的文学史截然不同。他讲的文学史完全是自己的观点,是自己对文学史上杰出的作者及他们的作品的理解和看法。虽然他讲的课带有浓重的个人观点,但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他的观点更加鲜明,更有味道。其实,对文学作品及作者的理解和看法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何止是文学作品,对所以的社会现象也应该是这样。

这本书对文学史实的罗列用了最为精简的语言,而这正是和其它文学史最大的区别,大量的篇幅是在阐述作者的精彩见解和对文学深沉的热爱。书中最为精彩的是作者时不时迸发出的对人生和艺术的独到见解,真是妙语连珠,处处看到作者思想的闪光点,读起来让人时不时发出会心一笑,时不时又陷入深深的思考,读这样的书真是一种享受。

《文学回忆录》与其说是在讲文学史,还不如说是在讲人生哲学,书中处处渗透着作者的人生哲学,书中的精彩警句随处可见,其观点之鲜明,见解之深刻让人佩服。

木心的一生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他对艺术的热爱和执着使他选择过着非同常人的生活,他一生没有结婚,而是选择和艺术为伴,并陶醉其中。他的一生虽然坎坷,但我相信他一定觉得生活得很幸福。书中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艺术广大已极,足以占有一个人。”,这句话是对木心先生一生最好的概括。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二)

带着一脑袋糨糊和满眼的佩服读完了这本由木心先生讲述、陈丹青先生笔录的《文化回忆录》(全集),想要说点什么,却不知从何说起!既有感于先生的博学,也有感于自己的贫瘠。就像木心先生授课时所说:“这次讲课历时五年,更像是一次‘文学的远征’。”,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木心先生这句话感同身受,那一个个响亮的名字,那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与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文学的盛宴”,一场“文学的洗礼”!让我振聋发聩、如沐春风!

其实这次授课远远不止是一场“文学的远征”、更是一次“主义的较量”、一场“宗教的决斗”和一回“思想的演绎”。在阅读的过程中,感觉自己也有幸成为木心先生的一名学生,和那些大师成为同窗,一同辗转各处,一起听先生授课,一起陪先生散步……,真是荣幸之至!

首先,深深地折服于木心先生的博学广识,博闻强记。先生是真的爱书,看书全都看在了心里,而我看书却只是看在了眼里,却还沾沾自喜。阅读时,也曾努力记住那些精彩的文学历程、精美的文学作品,但大脑却仅仅只提供了一天的存储量,自己象狗熊掰苞米一样,捡起这个、丢了那个!先生教会我——爱书,要爱到心里!

其次,一段文化(或者说是一段文明)的启程往往开始于神话故事,比如希腊的《伊利亚特》、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还有中国的《山海经》等等。神话里充满了荒诞、滥情、战争、复仇,而恰恰是这些简单直接的神话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对平等自由的憧憬;嫉恶如仇,崇拜英雄,也是今日之文学甚至是社会基本的组成要素。

再次,木心先生在授课时多次提到中国文化出现了几次大的文化断层(同样也有机遇,但没能好好把握),而且到了近现代断层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作为学生,我也深有同感。与古希腊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几乎同时代的是我们的老子、孔子和庄子(还有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他们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启蒙者和集大成者,那个时期也是中国哲思的鼎盛时期。诸位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生命的奥秘和宇宙(天)的规律。如先生所说,后来再也没有出现那样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大时代、大格局的思考,值得我们怀念!五四运动时期是我们民族又一个思想激烈碰撞,文学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特殊的历史进程,那也成为一个大师逐渐远去的时代,同样值得我们缅怀!

第四,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包括哲思)发展历程,这与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进程、人文环境甚至是国民的性格等均有关系,比如,欧美人热情、印度人神秘、中国人中庸……,体现在文学上,欧美文学简单直接、直抒主题;印度文学浪漫神秘、唯美多情;中国文学则婉转细腻、曲折跌宕。我们在保持本民族文学特点的同时,应该以更积极、更开放的心态与世界文学接轨,“走出去,引进来”,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格局和视角。

木心先生在‘最后一课’中说,“生活像什么呢?像上街去买鞋,两双同价的鞋,智者选了好看的,愚者选了难看的。生活像什么了?傍晚上酒吧,智者选了美味的酒,愚者买了烂酒,还喝醉了。”愿爱好文学,让我们都成为智者。

作为一个文学的初学者,想表达些什么又总是词穷意短、言不及意。但还是作为自己的一点读后感受,聊作纪念吧!最后,以先生授课时提到的一首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短诗《沉醉》结束。

你醒来,

醉意减消,

去问询微风波涛、星辰禽鸟,

那一切逃遁的,呻吟的,流转的,歌唱的,交谈的,

——现在是什么时刻。

它们会说,

沉醉的时刻,

快去沉醉于诗,

沉醉于美,

沉醉于酒。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三)

斯人已逝,余音空袅袅!

身归故里,魂兮何杳杳?

本该是三十年前上的课,却要等到木心先生仙去了才能补上,这是合上书之后我最大的感慨。当年要是上过这些课,我也不会漫无目标地在旧书摊前流连,连金庸新和古龙巨的作品都不放过了。

一直犹豫要不要写书评,一是因为只读过一遍,有人说只读了一遍不该动笔;二是这书本身就是一篇上佳的书评,除了点赞哪有再评书评之理。但是不写又像是上了课而没记笔记,想想陈丹青同学,还是努力记些感想吧。

木老师的言辞还是一如既往的犀利,褒扬起来毫不掩饰,批评起来也绝不留情。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在书里则是:木心不仁,以诸艺术家为刍狗。我所学太少,领悟得也有限。读到一些妙句不由得拍案叫绝,而有一些地方也想举手反驳,但对大部分评述,我只能是搬个小板凳,埋头默记。“世人皆说荷马,有几人读荷马?”,我就是这世人中的一员。

跟着木老师,从古希腊神话、史诗,诗经楚辞,中亚、日本,唐诗宋词,文艺复兴,一路迤逦前行,眼看着文学空谷幽兰般在世界各地次第绽放,一直到十九世纪的繁花似锦,争奇斗艳;再迷茫于繁华过后的二十世纪,魔幻颓唐,光怪陆离;更感叹近百年来,中国文学的荒芜凋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别家院”。虽偏颇,倒不失中肯。

木心不屑主义,但对前人的流派明显有好恶。所谓主义流派,所谓精神血脉,若用中国的五行来区分,大致是金之华丽炫目,火之浪漫奔放,水之澄澈灵动,土之厚重雄浑,以及木之生机勃勃。木老师觉得金太过自觉,土太过写实,而木则不够悲观。他追随的是尼采、拜伦火一般的炽烈,欣赏的是陶渊明、梭罗流水般的自然。

相信每位读者都会从这本书里衍生出几本,甚至几十本新书,每人的书单也不尽相同。也许是因为自己在西安长大,我对陕西籍的作家多少有些偏爱,“浮躁”、“平凡的世界”、“白鹿原”,无一不追求的是土的厚重,以及由土里生发出来的那丝丝绿意。我从这本书引出来的新书也多出自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似与木心格格不入,但毫不妨碍我敬他为老师。从这里汲取的营养,已经远远超过我所有语文老师教过的了。

老人家至死都在纠结要不要出版这套讲课实录,因为有些话,到现在也“只能关在家里讲讲,只能忍耐”,发表出来,徒惹麻烦。但他内心又是想把这些话说出来的,而且想要完整地说出来,“将来出我的讲稿,私房话出不出?思考题。其实很简单,把“不能讲的”,也讲出来”。

乐观、悲观,是一种天性;出世、入世,则是一种选择。都知道天地不仁,但面对众生受苦,救还是不救?面对着“铁屋子里沉睡的众人”,要不要唤醒他们?木心的悲观中带着透达,救与不救,殊无二致,提点一二,已是交浅言深;而陈丹青的悲观中则带着决绝,想借先生的自觉来唤醒众人的自觉,二十年珍存笔录,甚至不惜被人说成是木心的门下走狗(我觉得是褒,但有人觉得是骂,我不解释[呲牙])。所以这五颗星也是敬陈丹青的。

“《文学回忆录》的真价值,就在那些私房话”,深以为然。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四)

三个多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终于读完。回头一看,又很茫然。读着后面,忘了前面,触动不已的话,思考良久的观点,暗下决心要去读的书,一转眼,就忘干净。还好,有笔记可循。现在说说没有翻笔记的当下的感想。

读书时,没有觉得木心是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不闻其声不见其貌,但人的思想其实更能代表其人生状态吧。他博学强识,又单纯赤诚。他说,人不仅有生理血统,也有精神血统,去艺术中寻找自己的精神血统;他说他喜欢严峻,残酷,因为公平;他说人的感情总要抒发出去的,现实中各种错过无处寄托,就去精神世界找寻对象吧;他说文学是人生的一件武器,一副良药,是枪,是人参,保护你滋养你…浪漫又热忱,觉得木心这人真好,真快乐,真幸福。

读到陈丹青的后续,前面的感想统统换了色调,挚爱者的孤独。他说跟陈丹青他们谈论到底没法和李梦熊比,但写了新诗还是兴冲冲的找陈丹青分享,因为再也找不到李梦熊;他说精神世界自有知己,但他终究还是会寂寞。陈丹青说希望被木心讲到的那些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可以看到这本书,知道木心不断不断,与他们对话,商量,发出诘问,处处辩难,又一再一再,赞美他们,以一个中国老人的狡黠而体恤,察觉他们的隐衷,或者,说他们的坏话。看木心先生讲那么多浪漫主义,喜剧悲剧的,他说不喜欢什么什么主义的,但我确实还不能懂,我还是想这样说,他不是每步都是错的,他作为文学挚爱者的孤独的一生,是浪漫的。

他说,不知原谅什么,但觉一切皆可原谅。

文学回忆录读后感(篇五)

几年前买了纸质书,断断续续地将上册看完。后来呢,大约是抱着“先生的书总是看一本少一本的,还是省着点看”的心理吧。看得更慢了。期间还把另一本《木心谈木心》先读完了。中国的文学史,算来也是系统读过别的版本的,当年也有读到兴致盎然处之时。只是和读先生的文学回忆录很不同。通行文学史,总是要求更客观中正,几乎读不到什么“臧否人物”,好处或者说出发点也许是不影响人的主管感受。可文学这一形式,本身就是由感发而起吧,活着,对己或对人,有了想说的话。真诚,是可贵的。所以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有趣。有很多的一知半解,很多作家只是听说,作品一点没读过。也有很多作家还是常识盲区。但文学知识,作家作品的了解在这里又是次要的。是一种生命范式。世界上有无数人,价值观追求千姿百态。先生让我们了解到了一个挚爱艺术,挚爱文学的人是怎样活着,有着怎样的辽阔。先生在莫干山时写福楼拜句“艺术广袤至极,足以占有一个人”。即便缩小到文学的海洋,也是浩瀚无穷,一辈子享用无尽啊。

《1989-1994文学回忆录》读后感1500字


我对陈丹青是敬仰的,他是搞美术的,他是艺术家,他珍视自己的话语权和责任感,我也买过他的几本书。

因为陈丹青极力推崇木心,所以我就买了木心讲述、陈丹青整理的《1989-1994 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一千多页。还有一个原因,我曾经一直期待有机会旁听文学史课程,讲讲文学的各大流派,谈谈各个民族的文学换句话说,我需要一个老师。这部书我觉得对我会是很好的补充。

但正如陈丹青在后记中所说,可能有读者读完会这样想:木心的观点是否独断而狂妄?我就有了这样的感觉。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和尊重木心在纽约讲授五年文学课程的这份难得,这需要有相当了得的功力,需要看过很多很多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重要的,喜欢的不喜欢的,必须不断开垦不断总结才行。从这部书中,你能看得见木心深厚的古今中外文学的修养,能看得见他对各门类艺术深刻的理解,能看得见他对人类整个文明的深沉的感知。

讲授文学史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沿用前人的观点,要么显得制高点不够,要么显得是在重复叙述流水账。我们已经厌倦了巴尔扎克是现实主义的代表、雨果是浪漫主义的代表这样的常识,也能够找出很多声音去反对教科书上的理论。

而如果有太多自己新颖的观点,往往就给人感觉独断而狂妄了。因为文科始终不像理科有着实验重现性,文科没有质量控制标准。于是文学的派别繁多,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所谓文人相轻,大家也争论不出什么所以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在不断否定肯定过时流行中前行,无关对错。

在文学领域,公认的东西有,但是比较少。比如一等一的小说高手,有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甚至狄更斯,有些人还认为他艺术水准不够,仅是通俗小说作家。一等一的诗人,莎士比亚、歌德、雨果,你把惠特曼放进去,肯定就有人有意见了。其实我根本不懂诗歌,现在已经烦不了了,干脆把诗歌排除在自己认定的文学之外。

在书中,木心的部分观点是柔和的,也是公认的,比如他认为十九世纪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但很多时候,他的言辞是带有力度的,比如他动不动来句好极了,太轻易去夸耀或者贬低一个人。但是他说谁好谁就好么?他说谁是第一,谁就是第一了么?书中充斥着木心的自我观点,比如有很多这样的论述,加缪、萨特,他们自己不是局外人。他们是非常执着的功利主义者。他们是故作冷漠。一个执着的人,描写冷漠,一个非常有所谓的人,表现无所谓,这就是存在主义的虚伪。

当然,表达自己的见解是值得鼓励的,证明他对此有研究,比起很多只会批判的人强太多。我想我只是用了太多自然科学的眼光去看待他的结论。木心总会刻意贬低下自己,摆出一副说不说由我、你同不同意无所谓的姿态。这份清高,让人如何和他互动?

木心的部分观点也值得商榷,比如他认为契诃夫的水平和地位要低于莫泊桑。我想有不少喜欢俄罗斯文学的文友们就会表示怀疑。他在谈到二十世纪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的时候,对毛姆、海明威并不感冒,这让我就头疼了,因为毛姆和海明威是我最为推崇的作家,莫非我的品味太低?

同时,我也猜疑中老年的木心也有着不够成熟的一面。他看轻列宁、毛泽东,表示党性高于一切、党性指导艺术的观点是牵强的,这个问题我早就相通,已不屑去提了。木心明确表示,他讨厌徐志摩型的文人,其实在我眼中,他们俩可归为一类,只是木心自我清高而已。木心说,我喜欢发高烧四十度写作。发热发到不倒下,好开心,这很像当代小资女青年的微博。木心总喜欢引用一些稍微冷门的作家艺术家,关键是现在很多文艺青年也喜欢这样的方式,以标榜自己有内涵。

总之,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可惜在看的过程中我记录勾画的太少。木心讲诉文学史根本就没规规矩矩一个流派一个时期去讲,而是旁征博引,所以内容还是有点跳跃和杂碎,所以这本书被命名为文学回忆录。

我不敢写太多。因为木心在最后一课中说道,我敢于讲,我今天讲的,你们可以在六十几岁时读。读了想:幸亏我听了木心的话。也许明天我就重读这部作品,或多或少会有新的体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

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其实自己也想这样一个驰骋在美国政坛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中国式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希拉里的经历就给了一个很的证明。她从小就对政治很感兴趣,从小就很有想法,这也为她日后参与美国政治奠下了基础。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希拉里的,不如说写比尔·克林顿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当上小石城的市长如何当上美国总统又是怎样离开白宫的。看这本书会给人一个错觉——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总统,只要你足够坚持足够优秀,奥巴马的上台是不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克林顿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最后能当上美国总统,打破了民主党连续当选的僵局。

我很喜欢希拉里的一句话——1972年我和克林顿相遇,30年后我们仍然无话不谈。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日后并肩作战冲入白宫并连任的最好的后盾。这是最感动我的部分。

比尔·克林顿当任期间,最注重的是医疗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顺畅,还影响后来的大选。但是他们在用力尝试,为了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美国。

希拉里是一个有野心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装,以致成为媒体的笑资。她说她从她妈妈那里遗传到善心,从她爸爸那里遗传到爽朗的笑。在我心里,希拉里是一个可爱可怕的女人。

她说白宫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换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却还是一样的。那些工作人员看着世事变化,一届届总统的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白宫的主人在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转换,时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宫还是一样的伫立,经历着风和雨,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

希拉里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在白宫里面形成了一个“希拉里地盘”,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丈夫的事业,也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她说,在白宫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没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赏,希拉里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推进美国的进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给中国一个启示,我们的国母是不是应该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个高贵的身份作为一种“中国印象”。不过中国的传统就认定女人不该干预政治,“牝鸡司晨”是一种不好的征兆。

希拉里和克林顿有一个女儿,叫切尔西,因为他们怀她的时候正在切尔西唱着歌曲《切尔西》。他们很注重保护女儿的权益和隐私。

希拉里会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因为她热爱美国的这个国家。她不会强调,她和克林顿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美国人民,为了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我想说的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础上,他们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他们想要服务,更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的梦想,从小到大喜欢做的事情向往要做的事情。美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之上的,这样的梦才更实际,才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强调,我们有一个大梦,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小梦。

因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乔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们一样都经历了60到90年代,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猫王和迪伦。但是从希拉里那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门事件。而在乔布斯那里看到是更多的是IT业的发展,比如IBM的发展如何。希拉里会说和前几位第一夫人交谈的经过,乔布斯会说自己和比尔盖茨如何斗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都在说明一个真理——美国梦真的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里。我知道是我还太狭隘,看的书都逃不过美国的范畴,但是每一本书我都感受美国梦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们提美国梦的痕迹。可口可乐在全球建立可乐帝国,联邦快递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世界的距离,卡尔宏邦将一种中国的野草做成纽崔莱的宏大事业,舒尔茨的咖啡王国争霸全球市场,他们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国梦的一块基石。

我想我还是不会写读后感,我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只是会说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看得不够深的原因,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并不喜欢,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和她的应该会不同,我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做好自己,开心过每一天。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希拉里回忆录》读后感

生于上世纪40年代,希拉里在这部传记里面记录了她从出生到入住白宫到离开白宫的经历。

看这本书不是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和希拉里一样的有抱负有野心的女人,只是因为这本书在我的书架上摆得太久了。上一年毕业季从师兄那里拿来的,又是一个毕业季,自己却还没有翻开这本书。

其实自己也想这样一个驰骋在美国政坛的女人有着怎样的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从小看大、三岁看老的中国式说法也是不无道理,希拉里的经历就给了一个很的证明。她从小就对政治很感兴趣,从小就很有想法,这也为她日后参与美国政治奠下了基础。

与其说这本书是写希拉里的,不如说写比尔克林顿如何和希拉里相遇如何当上小石城的市长如何当上美国总统又是怎样离开白宫的。看这本书会给人一个错觉在美国每个人都有机会当上总统,只要你足够坚持足够优秀,奥巴马的上台是不是一个更强有力的证据?克林顿并没有什么政治背景,但是最后能当上美国总统,打破了民主党连续当选的僵局。

我很喜欢希拉里的一句话1972年我和克林顿相遇,30年后我们仍然无话不谈。他们两人之间的爱情是他们日后并肩作战冲入白宫并连任的最好的后盾。这是最感动我的部分。

比尔克林顿当任期间,最注重的是医疗保健的改革,改革之路走得很不顺畅,还影响后来的大选。但是他们在用力尝试,为了能建设一个更好的美国。

希拉里是一个有野心但是也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她不注重着装,以致成为媒体的笑资。她说她从她妈妈那里遗传到善心,从她爸爸那里遗传到爽朗的笑。在我心里,希拉里是一个可爱可怕的女人。

她说白宫的主人一直在不停地换着,里面的工作人员却还是一样的。那些工作人员看着世事变化,一届届总统的斗转星移。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白宫的主人在换,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转换,时代的步伐在不停地向前,但是白宫还是一样的伫立,经历着风和雨,成为美国的一个标志。

希拉里作为美国的第一夫人,在白宫里面形成了一个希拉里地盘,她用自己的方式促进丈夫的事业,也实现着自己的抱负。她说,在白宫的8年是她一生中唯一的没有工作的8年。我很欣赏,希拉里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推进美国的进步,用第一夫人的身份发挥自己的作用。我觉得希拉里的做法可以给中国一个启示,我们的国母是不是应该可以多做一些,而不是一个高贵的身份作为一种中国印象。不过中国的传统就认定女人不该干预政治,牝鸡司晨是一种不好的征兆。

希拉里和克林顿有一个女儿,叫切尔西,因为他们怀她的时候正在切尔西唱着歌曲《切尔西》。他们很注重保护女儿的权益和隐私。

希拉里会在回忆录中说,自己做的一切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丈夫,同时也是因为她热爱美国的这个国家。她不会强调,她和克林顿做的一切努力是为了美国人民,为了美国这个国家,但是他们做的一切确实是为了人民和国家。我想说的是,他们会把自己的梦想建立改善生活的基础上,他们做的这一切并不只是他们想要服务,更是因为他们想要这样做,这是他们的梦想,从小到大喜欢做的事情向往要做的事情。美国梦是建立在每一个美国人的梦想之上的,这样的梦才更实际,才更有实现的可能性。这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反思的地方,不用刻意强调,我们有一个大梦,更重要的是实现每一个小梦。

因为希拉里是40年代生的,而乔布斯是50年代生的,他们一样都经历了60到90年代,他们都有自己喜欢的歌手,猫王和迪伦。但是从希拉里那里看到的更多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件,比如水门事件。而在乔布斯那里看到是更多的是IT业的发展,比如IBM的发展如何。希拉里会说和前几位第一夫人交谈的经过,乔布斯会说自己和比尔盖茨如何斗狠。相同的年代,不同的生活轨迹,但是都在说明一个真理美国梦真的深深扎根在每一个美国人的心里。我知道是我还太狭隘,看的书都逃不过美国的范畴,但是每一本书我都感受美国梦的分量,但是又看不到他们提美国梦的痕迹。可口可乐在全球建立可乐帝国,联邦快递用最快的速度缩短世界的距离,卡尔宏邦将一种中国的野草做成纽崔莱的宏大事业,舒尔茨的咖啡王国争霸全球市场,他们所做的每一份付出都是美国梦的一块基石。

我想我还是不会写读后感,我不会概括文章的内容,只是会说一些自己零零散散的感受,也许是自己看得不够深的原因,没有形成自己的逻辑。我很敬佩希拉里,可是并不喜欢,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和她的应该会不同,我没有那么多的野心,没有那么远大的抱负。只想做好自己,开心过每一天。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


艺伎回忆录读后感

前阵子在图书馆的小角落里翻到了这本书,名字虽早有耳闻,却一直缺少动力去把它找出来读一读。所幸,我在图书馆里遇到了它。一直都偏爱于读别人的故事,好奇别人的生活。所以,这本书十分合我的口味。

刚翻开书本,便迅速被故事内容所吸引。

《艺伎回忆录》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从渔家孤女千代到京都名艺伎的小百合的故事。她的命运,如同漂浮在潺潺流水上的片片落花,永远无法预知未来的方向。优雅而精致的艺馆是富人声色犬马的天堂,却也是小百合每天要直面风刀霜剑的地方。将军、男爵、会长、医生男人们或贪婪或深邃的目光,织成了一张她赖以生存又难以挣脱的网:妈妈、初桃、豆叶、南瓜女人们或落井下石或慨然相助的双手,撑起一方危机四伏的舞台,纵然如履薄冰,小百合也惟有满含微笑,盛装登场。生存在夹缝中,小百合的心里总还有个角落,藏好了一段或许永远无法兑现的爱情。当所有不可思议的故事次第上演,当智慧与耐心逐渐超越美貌而日益凸现,奇迹是否终将诞生?那个梦里呼唤过千次的身影,是否终将浮现在繁华落尽的地方?

众多细节使得《艺伎回忆录》内涵丰富,赋予小百合的故事以敏锐的视角和超凡脱俗的特质。小说自成一格,却又浸淫在文学前辈纤毫入微的阴翳中类似于一次走钢丝表演。为了不让自己从钢丝上坠落下来,作者在自己的任务里融入了令人惊叹的翔实调查以及对一个女性倾注的不可思议的深情,而这样的女人,通常在西方人看来,要么像一幅漫画,要么如同一件博物馆藏品以如此浑然天成的自信再现一个如此封闭而又如此神秘的世界,实在难能可贵。

艺伎作为日本的一种传统文化,长期以来,相对封闭的日本艺伎在西方人眼中一直充满神秘感,这也正是《艺伎回忆录》小说及同名电影风靡世界的原因。这本书通过叙述艺伎小百合的成长经历,让我对日本艺伎的生活有了深刻的了解。艺伎是一种在日本从事表演艺术的女性。除为客人服侍餐饮外,很大一部分是在宴席上以舞蹈、乐曲、乐器等表演助兴。艺伎业是表演艺术,不是卖弄色情,更不卖身。行业规定,艺伎在从业期内不得结婚,否则,必须先引退,以保持艺伎纯洁的形象。

除了小百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延,我一直被这个相貌丑陋,身有残疾,脾气古怪的人物深深吸引,在诋园这个风化场所是没有真情的,艺妓与旦那只是属于有钱人与宠物的关系,他们只是有钱人的玩物,随时都可以抛弃的玩物,艺妓同样把他们的旦那看作是可以遮风避雨的靠山,通过他们可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书中多次提到他们这些艺妓都是不爱旦那的,在这些男人之中只有延的情感是真实的,我甚至觉得他在诋园这样子一个昏暗的地方是显得多么的格格不入。不止是我,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能够体会到他对小百合的爱是发自肺腑的,他看小百合时流露出的温柔的眼神,对小百合的很多友善的劝慰都无时无刻的不打动着人们的心,他对小百合的爱和螃蟹医生龌龊变态的行为,以及自以为是的伯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悲的是,小百合最终还是没能接受延的感情。小百合最终还是勇敢得追随自己内心的想法。

当我看到结局的时候,我心中感慨万分,小百合一直隐藏着的那一份感情终于被释放了出来,即使她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她心爱的人在一起,但在我看来,小百合的这份痴情是值得我们赞赏的。

一口气把这本书都读完了,留给我只有无尽的遐想。

喜欢《《文学回忆录(全集)》读后感_11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后感11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