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你也许需要"《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这样的内容,还请你收藏本页以便后续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
兰衍局名师工作室 曾瑞淮
一、简介
(一)作者简介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在实验、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形成的《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她的传记被列入12位“帮助世界的人们”传记丛书之一。英国教育家赞誉她为“20世纪赢得世界公认的推进科学和人类进步的最伟大科学家之一”;美国教育家赞誉道:“当代讨论学前教育问题,如果没有论及蒙台梭利体系,便不能算完全”;德国教育家这样评论:“在教育史上,能像蒙台梭利教育法如此举世瞩目的并不多见”。在日益重视素质教育的中国,以她的思想为基础创立的蒙台梭利婴幼儿早期教育班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青睐。
(二)内容简介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二、精彩分享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三、读后反思
这个月我读的是《发现孩子》这本书,随着第二个孩子出生,我想在与她成长中的过程中需要学习一些科学的方法,当然不管是学龄儿童的教育还是幼儿的,本质上应该相通的--人的教育。
从书中我知道孩子的心理发展具有“胚胎期”,也就是说孩子在0-3岁心智的发展是零散的、分散的。特别是教学一年的学生时,是不是学生也处在“学习的胚胎期”,对于一些知识的理解也是零散的,“一下子”没办法理解呢?等到了一定阶段会出现“大器晚成”的现象。
第二是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出现了“保温箱”的现象,总让复习铺底“一应俱全”,新授讲解“无微不至”,巩固练习“铺天盖地”,学生在这“保姆”式包办的教学下少了一些纠正的机会和动机,所以正确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出错”再“纠正”的机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 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发现孩子》读书笔记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们伟大!什么是平凡?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然而这个在地狱里都是好鬼的祥子在人世间却没有能够始终做成个好人,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赌,他嫖,他懒,他狡猾他大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讨厌拉车了,连他的外形也变得肮脏,猥琐了.小说结束时,他已沦落为一个行尸走肉的无业游民了.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更重要的还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是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最后却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养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一切的侮辱和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发生在祥子身上的正是由人到牲口的蜕化.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遥记郯子为治好眼睛失明的双亲,披鹿皮与鹿共住终得鹿乳;曾忆王祥为满足继母欲吃活鱼的心愿,以身卧坚冰,冰面终裂得鱼莫说人,禽兽亦有报恩之心:乌鸦反哺,小鹰送食天地间,这些懂得报恩的人世间并不常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懂得报恩,那么地球就会变成一个温暖之家!
人性光辉的一面完全展现在祥子伟大的生活上。纯洁透明的心,闪烁无尽光辉。理想的力量使一个人不断奋斗,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他坚信,理想的劲头不远了!到那天,那颗纯洁而自豪的心将成为世界上最闪耀的一点!
我的感受:读书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是逆境中的慰藉。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在学习中取得只是,在战斗中取得勇敢。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的越深,泉水就越清。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长,就会不断地减少。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
还有一段话, 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可他这个底层辛苦挣命的小老百姓,竟用实际行动履行了大丈夫们的誓言,这实在应该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为我们会发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最近老爱跑图书馆,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虽然只看了几十页,但已经有了一些感想。
在读完《骆驼祥子》这部老舍笔下具有悲剧色彩的名著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祥子一生梦寐以求的洋车终在无数次巅簸坎坷中碎了,散了。的确,理想与现实的不相符造就了无数的遗憾。多少莘莘学子由于家境原因不能升入理想的大学;多少各方面的人才由于内外在的原因不能进入各自专长的领域。光靠幻想,梦是不可能成真的,即使像祥子那样不知疲倦地追求,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可以说,这是一个悲剧。
金铃想升入好一点的学校,额外到老师那里去补习,可是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开补习班教育局是禁止的,又一次金铃以外说漏了嘴,家长们都想让自己的孩子上补习班。再一次补习中金铃的同学把补习场地闹的一团糟,老师第二天追究的时候,让一个看起来诚实的学生说谁第一个捣乱的,这个同学说是金铃和她的同桌尚海,其实金铃和尚海没有挑起事端。金铃气不过,私下询问了这个同学,挑起事端的事班里的好学生,她是个班长,这个同学怕班长不让他抄作业才说谎的。金铃到老师面前说清了事实。这个过程金铃很冷静,我对这一点感到佩服。
水浒一百零八将,人物形象中令我记忆最深刻的是智多星吴用和 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智多星吴用几次献策:吴用为晁盖献计,智取生辰纲,用药酒麻倒了青面兽杨志,夺了北京大名府梁中书送给蔡太师庆贺生辰的十万贯金银珠宝;宋江在浔阳楼念反诗被捉,和戴宗一起被押赴刑场,快行斩时,吴用用计劫了法场,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庄失败;第三次攻打祝家庄时,吴用利用双掌连环计攻克祝家庄.
发现孩子读后感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发现孩子》读后感3篇
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1】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2】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著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3】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们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精选范文)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www.dhb100.com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刘雨蝶)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读后感大全提供很多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s://www.dhb100.com/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郑凯君)
我很信赖孩子早教的价值,所以我的女儿和儿子都选择了上早教课,当然短时间内看不到孩子的变化,但是我坚信孩子会因为早教课受益。我选择的早教秉承思想的创始人是蒙台梭利,今天,我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著作《发现孩子》。这本书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在本书中有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本书帮我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贾艳坤)
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000字
读一本好书如同踏上一场获益良多的旅行,在阅读完一篇佳作之后我们难免会产生感悟,书中人物的特点,我们能写读后感记录心中所想,但是作品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根据你的需要,读后感大全编辑精心整理了发现孩子的读后感,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2】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3】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4】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5】
《发现孩子读后感》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6】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7】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8】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9】
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抑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储蓄的付出努力。——玛利娅·蒙台梭利
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也洗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地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地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
“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
我在思索作为老师究竟要怎样做?怎样做才能符合老师的职业要求。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0】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科学育儿的重要性,所以孩子刚出生,我翻阅了相关幼儿教育的著作,几经筛选,决定买了一套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经典,其中包括《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灵》、《发现孩子》。这几本书里,蒙台梭利博士阐述了她所进行的教育创新背后的理论原则,向父母、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介绍了蒙台梭利方法的指导原则,传授了如何“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学习”,通过儿童之家里所介绍的方法,孩子能培养自己的秩序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发现孩子》是我在这套书里看的第一本书,所以对书中提到的蒙台梭利的那些革命性的儿童教育理论格外深刻。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她主张,不应该把儿童作为一种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与个性自然发展。她还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
再想想我们所身处的教育制度与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并没有提高一个好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我们并没有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去制定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方法,而是根据大人的意愿,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有些家长抱着不要输在起跑线的观点,从小就开始为孩子制定一个所谓培养成材的计划,他们想方设法安排孩子参加各种早教班或者各种兴趣学习班,提早给孩子进行语言、数学或其他能力的培训,而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在身体及心理上是否足够成熟去进入早教班,从未考虑过他们的孩子是否愿意或者有潜力参加那些兴趣学习班。相反,这些行为更多的是出于他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对他们未实现的理想寄托在他们的孩子身上,而从未考虑到孩子的发展需要。而在这样违反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情况下,家长的这种行为甚至影响孩子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甚至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毁灭。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久而久之,孩子变得顺从,而有时是另外一个极端——叛逆。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曾经有个外国教授在中国的高校演讲,当演讲结束后,外国教授的一番话很是发人深省,他说:“我觉得很困惑,为什么没有学生对我的观点提出质疑,为什么当我提问时没有人回答,为什么我演讲结束后问大家有什么问题时大家都鸦雀无声。”也许是我们的教育已经把孩子的个性都磨灭掉了,他们已经习惯于成为服从的群体,因为大人们很少顾及他们的意见,甚至认为对他们的质疑是挑战他们的权威。
所以,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还是引用蒙台梭利的话,我们教育的任务是,创造合适的环境来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蒙特梭利《发现孩子》读后感
导语:在《发现孩子》一书中,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发现孩子》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1】
儿童之幸福,教育之幸福。书本内容属于随笔类的记录,然而在一篇篇中,不难发现高峰校长真的是一个善于思考和为孩子着想的有教育情怀的校长。
童心未泯,是一个教育者的需要。唯有走进儿童心里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高峰校长无疑就是一位如此的校长。书从几个部分来写叙事:看见儿童,认识儿童,保卫儿童,尊重儿童,发展儿童。一个教育者唯有站在真正的儿童的视角才能做好教育,才能做真教育。这是这本书所带给我的触动。
用心来做教育,课程建设,也许在此书的阅读中才真正的理解了课程建设一词,才真正了然了何为课程建设。高峰校长的十大好玩课程,高峰校长的巴学园建设,走在幸福教育之路上。课程建设中的数学引桥课程是我目前正好思考到,并践行的内容,欣欣然向往之!
也许与我来说,以一个教师角度来说,不尽然能做到很多,仅需做到心中有学生,用孩子视角来看待一切,给他们放松,自由,自在的方式。诸如白雪节,曾经也和孩子们一起玩过,闹过;诸如远足节,也有过一起共患难的经历,不是站到什么位置上才能去做和考虑,而是有一颗童心,立足于儿童的视角,服务于儿童,理解和尊重儿童,给予他们适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成绩,作业,课堂而已。我们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的一个幸福人。
高峰校长言:何谓幸福教育?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幸福教育就是追求教育的原生态,以儿童为本位,以课程为核心,通过教师幸福地教和孩子们幸福地学,将教育目的和本质回归到人的自身,让每一所学校洋溢幸福的笑脸和笑声,让每一位老师拥有幸福的生活,让每一个孩子拥有幸福的童年和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拥有一个梦想,拥有一份期待,行走在梦想之路上,就是幸福和快乐的!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2】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可为什么蒙台梭利提出了100多年前的教育法仍经久不衰,风靡世界呢?她的教育思想又究竟又怎样独特的魅力呢?
再次翻开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又有了新的体会。蒙台梭利关注儿童、欣赏儿童、培养儿童,首创儿童之家,系统进行教育实验,不愧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教育家。她认为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在本书中,她努力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传授了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智力有缺陷的孩子,通过蒙台梭利系统的的教育实验,产生了惊人的变化,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教育效果,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而今,我们的学校教育对象大多是正常孩子,那么他们的发展水平是不是应当远远超出他们呢?可实际情况呢,制度与应试的枷锁、个性与情感的忽视、实践与创新的缺失、重认知轻情感、重精英轻大众现实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们,我们的教育应该怎样达到最优化?
班级授课制下,几个老师负责一个班级里的四五十个孩子的教育教学,要求孩子们遵守相同的制度,学习相同的课程,接受相同的测试。这些孩子有的乖巧懂事,有的热情大方,有的调皮顽劣,可谓是个性迥异。在相同教学模式下的每个班级里,每个老师也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说出几个耳熟能详的后进学生名单,然后从各个侧面剖析其种种行为和表现,以及给教师留下的深刻印象。仍记得刚刚工作的几年,为了让孩子服从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要求,我常常会 利用老师的权利,重复着我是为你好的论调,对屡次犯错的小朋友,时而苦口婆心式的说教,时而狂风骤雨式的批评,力求去主宰孩子的外在行为,目的就是希望看到他们表现得守纪律,但效果却不明显。自己筋疲力尽,孩子却依旧老调重弹。一次,老师不在,孩子们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让我大为吃惊。和两个男孩交流,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老师在时他们会温文尔雅,老师不在时就会大闹天宫的原因。他们认为,要守纪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不守纪律老师要批评的。看来,一味要求孩子遵守规定,而不去了解孩子的心灵,不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还会失去与孩子交流亲近的机会。这,一定不是我们教育者希望看到的情形。
我们必须改变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或希望奖励才去做。我们更应该努力探索智慧的艺术的教育方式。当孩子言行出现偏颇时,观察、理解、引导和帮助他们,而不是再以建议、劝告、命令和质疑等方式横加干涉。
蒙台梭利认为,真正的教育目的就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所以,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转变教育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由关注知识转变为关注孩子情感、品行发展,为孩子一生的成长奠基,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而不是只看到眼前,只关注学习效果和外在表现。也许我们可以换一种尊重与平等的方式,像引导成人那样,尽力通过内在指引来征服孩子。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需要,采用适合的教育方式。比如,低年级孩子情绪变化大,老师可以将教育内容渗透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中,再加上艺术化的教育方式,力求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亲其师,信其道,当孩子认为老师很在意自己的时候,他们的行为上会更加努力。爱和教育是孩子成长必要的养料。
蒙台梭利还认为如果身体上的关怀能令一个孩子享受到身体健康带来的快乐,那么智慧和道德上的关怀就能将其引领到更高层面上的精神快乐。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但要像亲人一样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世界。倾听他们的想法,了解他们的需要,认同他们的脆弱和不完善。同时,教育者应当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断探索引领孩子智慧成长和道德养成的策略。精心设计各种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活动中矫正他们的各种不良习惯,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
相信只要我们教育者善于去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一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读后感范文【3】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发现孩子》,封面的下面还有一句话,刚好就是我要找的东西了解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在总结卢梭,裴斯泰格齐,福禄贝尔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其中《发现孩子》也是她的著作之一。
书中描述了孩子的各种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的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这句话真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做父母和做幼儿教师的人所应该深刻思考的。
书中还说到,我们成人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法来解释孩子的行为,用自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对待孩子。
而一个在由大人控制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许多需求是没有办法得到满足的。而孩子的必要需求不单单只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还有心理上的。是的,孩子的心理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是影响他们日后智能和道德精神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们的孩子总是被力量比他强大的多的大人压制着,不能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我们大人又总是天真的认为这样做是在帮助孩子在社会上生活。
细想一下,一些所谓的教育活动,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命令的形式,甚至可以说暴-力式的方法,以此来强迫孩子来适应大人的生活世界。看了《发现孩子》让我明白,这种方式等于否定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存在,这对于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公平的。
孩子因此而受到的身心伤害和打击,更是没有任何一个成人能够忍受的,即使是那些备受宠爱的孩子也无法排除受大人权威的压制。是的,我们大人在无形之中理直气壮的扮演着压迫者的角色。我们总是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用一堆严格而又专制的规定限制着他们。
什么时间必须做功课,什么时间才可以玩,什么时间必须上床睡觉。我们自认为这样是爱他们,是教他们日后怎样生活,我们振振有词,我们能讲上一大堆听起来好象很有道理的道理。。。。。。
可是,我们似乎很少想过孩子实际上是一个有别于大人的独立个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情,也很少去思考他们所应具有的特别需要。孩子其实总是期待有人能够听听他们的意见,但他们弱小的心灵却总是碰壁,受伤。
久而久之,孩子不但变的不愿意顺从,更有可能变的不爱惜自己。而这些,我们大人总是归错于孩子,说他们越来越不听话了,从不检讨自己的行为。
想想我打女儿的那一幕吧,面对全家人的严厉表情,两岁半的小女儿泪流满面,竟然转身开门离家出走了。在全家人惊的目瞪口呆之时,女儿已经哭着跑出楼洞,我跑到阳台上看着她向院子大门跑去,当时真的是又惊又气,两岁半就这么厉害。
宠爱她的父亲不知什么时候就已下楼追她了。当父亲追上去抱起哭闹不止的女儿时,我看到女儿竟然自己打自己的脸,我惊呆了,心像被什么刺了一下,好痛,眼泪夺眶而出。。。。。。
现在想来,孩子有什么错呢,她只不过有自己的想法而已,而我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对于孩子的方式和态度是多么的粗暴与无礼。其实在我们成人与孩子的相处中类似于这样的冲突太多太多了。
当我看完了《发现孩子》之后,真正发觉我们这些做老师的,做大人的,做父母的,原来对孩子的态度是那么的粗暴与无礼,原来是那么的不了解他们。让我们成人们一起对孩子们说一声:宝贝,对不起!请相信,我们会努力改变的,会试着用更好的方式来爱你们!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1000字集锦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在阅读完作品后,世人明白了心中唯一的爱。读后感的写作需要结合实际。栏目小编特别编辑了“发现孩子的读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马上收藏本页。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1】
1、虽然儿童不记得前3年发生的事情,但他所创造的能力却已“进入”到了他的意识中,并在活动中表现出来。他们可以通过手,在智慧的引导下,借着玩游戏来执行自己的意志。就好像,儿童在3岁之前靠心灵来吸收事物,而现在则是靠双手探索世界。这个时候,儿童要完善自己之前获得的各种能力,虽然儿童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还要持续到大约4岁半。3岁后,儿童的心灵仍然像心理胚胎时期那样具有吸收的、能力,而且吸收外界事物时会不知疲倦。这个时候,儿童的双手成了探素事物的重要器官,也就是说,儿童此时的发展主要是靠他的双手来进行的。如果这个年龄孩子子可以用双手不停地进行工作、持续地玩要,他就会像鱼儿遇到水那样快乐,人们们会说这个年龄是“幸福的游戏时代”。
2、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环境应该是优美的。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更要具有教育性。我们给孩子们准备了瓷碗、瓷板、玻璃杯、玻璃吸管等,这些物品很容易被打碎。但若它们被打碎,这种结果就是在对孩子们粗鲁的动作提出警告,警告他们要小心行事。这样的话,这些家具就能引导孩子们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教育他们要谨慎、准确地行动,让他们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碎这些物品。在这些物品的“教育”下,孩子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文明,他们也会逐渐像主人一样更负责任地保护和管理各种器皿、用具。同样地,孩子们会小心地使用其他各种洁净、漂亮的物品,不弄脏、不弄坏它们,养成爱护物品的好习惯。
3、若用“自由就是指身体的自由”这种观念对待小鸟,我们就会做出对小鸟有利的安排。比如,我们可以在小鸟的笼子里架上一根树枝,让小鸟可以自由地在枝上跳跃。但是,对鸟笼子里的小鸟,不管我们如何精心地安排,它都不会感到幸福。它并不是自由的,因为对它而言自由是生活在广袤无际的天空下,尽情地飞翔。
所以,我们们要打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它能指引孩子,能给孩子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同时,我们要求老师暂时离开,退居幕后。这样的环境的建立,是教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2】
《发现孩子》一书的作者是意大利的玛利亚·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著作被译成37种语言文字,许多国家设立了蒙台梭利协会或蒙台梭利培训机构,以她名字命名的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个国家。
《发现孩子》这本书是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介绍,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我看完这本书后对其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
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现在的大班孩子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如果我们能以书上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发展,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3】
最近我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后,对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本书是蒙特梭利着作之一,此书揭示了如何培养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精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为此她一直致力于打破已有的教育传统,去寻求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方法。
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方法,正如她所言: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作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
蒙特梭利在书中提到任何一项教育制度的推行,绝对必须先从建立一个能够保护孩子的环境做起。孩子的生命始于成人,也终于成人,这就是生命的历程。只有孩子生活领域中所经历的爱,才是人类生命道德的理想境地,是一种自我牺牲、无怨无悔的奉献之爱。
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
蒙特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大人在帮助孩子做手脚运动时,明显是将大人的动作方式套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一个普遍的错误,应对他们的行为不加干预让孩子依照自己的禀性去工作、活动。教育者的首要素任应是去观察孩子的人格,并对之予以尊重,当因为怕孩子吵闹而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我们就表现出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里,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的也照着做准不会错。
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孩子越专心就越能从工作中得到平衡,也越能发自内心地遵守纪律。要达到专心的地步,需要经历三个不同的步骤:准备期,有具体目标的工作和能让孩子的内在发展得到满足,使疑惑得到了解。一个精神不平衡的孩子是没办法专心思考的,他也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蒙特梭利教育体系的基本方针,在于利用各种不同的感官教具唤醒孩子的安全感。教育宗旨志在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非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引导孩子走入正轨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4】
《发现孩子》这本书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让我知道了更多了解孩子、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方法。在蒙台梭利的观念里,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做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这本书让我了解更多的儿童特性,懂得怎样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对学习充满热情,积极努力地去学习,下面摘录一些让我受益的观念。
“即便是对那些非常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的不应是为他们上学做准备,而是为了他们的生活”,任何教育的前提都是保证孩子的安全,建立一个保护孩子的环境很重要。有时候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孩子并不是任性,只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孩子的模仿力很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蒙台梭利主张“大人绝不应把孩子塑造成小大人”,成人在指导孩子时,总会把自己的方式用在孩子身上,这是不对的。对孩子的行为活动、举止,成人都不应过多去干预,应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尊重孩子的想法。如因为孩子不听指挥、吵闹而训斥孩子,不让孩子和我们在一起时,这就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在成人的世界中,让大人觉得欢心舒适的事对孩子也照着做准不会错,这样想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我们必须尽可能的把一切留给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他们身心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我们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发现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尽量放开手让孩子自由探索。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孩子的自由并对孩子有信心,孩子越专心越能控制自己,教师需要的是引领开发孩子的精神力量,而不是一味地把知识灌输给孩子。真正理解教学的道理比强制孩子学习更有效,更能引导孩子全面发展,以上是我的收获,感谢大家的阅读。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5】
儿童,孩子,幼儿,看到这几个字眼时,我们常常会联想到他们往往是需要被照顾、被包容、被保护的对象,但其实并不然。孩子“真实的一面”应该是怎样的呢?父母该如何与孩子沟通呢?我们又如何做好一个幼儿教育者呢?在读完蒙台梭利的《发现孩子》这本书后,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玛利亚·蒙台梭利,出生于意大利的安科纳地区,意大利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创办者。她的教育方法源自于其在幼儿工作过程中,所观察到的儿童自发性学习行为总结而成,提出了“吸收性心智”、“敏感期”等概念。
在《发现孩子》这本书籍中,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
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这应该就是孩子“真实的一面”—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也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活生生的人。
很多时候作为成人的我们,常常会忽视幼儿的生命力,我们会把孩子随心所欲的特性,误认为是任性的表现,其实孩子一点也不任性,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了解还不够罢了。
在本书“对儿童的家庭教育”这一章中也指出,任何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实施之前,都要先观察和了解孩子,在此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试验才能总结出来。在这章的后半部分中中也清楚地描写了真实案例,在一些言传身教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有些大人的行为极有可能给孩子原本具有的天赋带来负面的影响。在与儿童的沟通中要尊重孩子正在进行的所有合理行为,并设法了解孩子的活动目的。走进幼儿内心,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真正需要,给予孩子充满爱的关怀。
其实,作为教师的我们常常也会找不到作为教育者与儿童内在发展的平衡点。在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很好的答案——教师并不是幼儿成长中的领导者,而是陪伴者。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我们必须遵循这样一条原则:应尽可能地把一切留给自然,才能为孩子设计出一-套科学的、有利于其身体成长的方案。唯有自由才能引导孩子的性格、智力与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自由还要求我们教育者应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关注孩子成长中出现的所有奇迹。自由的原则并非是放任的,而是引导我们从幻想进入现实,指导我们积极有效地照顾儿童的原则。
如果教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教师能够把自己的所学暂时放置-边能谦虚一些不把自己的指导当成是必要的;如果教师懂得耐心等待,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
《发现孩子》这本书带我真正地了解到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位真正理解了教学之道的老师,才更懂得用比强迫压制更有效的办法来陪伴孩子,毫无疑问,这有赖于随时的观察以及持续的付出努力。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6】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也深刻的影响着世界全国。最近,我也仔细拜读了她的早教经典原着《发现孩子》,它揭示了了解孩子和爱孩子的新观念和新方法。蒙台梭利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去观察、对外界作反应、去学习、去集中注意力,甚至让自己独处的需要。在本书中,她描述了儿童的特性,以及如何更充分地激发和利用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的。
在这本书中,让我颇有感触的是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怎样做,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这正是我所需要的,不是华而不实的长篇理论,而是贴近于我们教育生活的事例,在工作中确切遇见的问题。有了这样的指导,正如同在黑暗之中有了一盏照亮前行之路的明灯。在书中提到教育应当探求合适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孩子自然地进行学习活动。虽然我们也在潜心的学习真正的教学之道,但是总是很片面很肤浅,光有理论是不能完全做到的,但是没有了理论确实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很多老师问,光是用温和及鼓励的方式把教具呈现给孩子就足够了吗?在他的学校里不是这样的。在蒙台梭利的学校里,教导孩子的是环境本身。老师只是让孩子和环境直接互动,示范引导孩子该怎么使用其中的道具。这样的学习方法,如果只用在其他教学法里,是绝对不可能成功的,我们只会听到老师不断的大喊安静不要动来动去这些是我们的教学用语吗?这些命令式的教学能收到多大的成效。
我们当然要相信教育应该是寻求适当的方法我总是在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其实是我们没有找到适合当代孩子的教育方法。蒙台梭利教学法的成功就在于它可以让孩子自动自发的操作学习从认真勤快的学习新技能的态度里得到肯定服从命令必须以完备的人格为前提。缺乏教学经验的老师会把教育的职责定义在教上面。实际上这样的想法和事实大相径庭因为每个老师的职责远比这个更重要。由于老师有责任引导孩子的精神发展因此在观察孩子时他们不能仅限于了解他们。老师的观察最终应当辅助孩子的能力呈现出来而这也是观察的唯一目的所在。我想身为新时代的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觉得老师必须懂得分辨孩子的注意力之所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完全正确。其次就是要做到尊重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要随时的留心观察孩子谨慎的安排学习环境。爱心和洞察能力无疑是教师制胜的法宝。
在本书之中的一章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也让我颇受感触。文中说孩子的活动过程可用个曲线图来表示。在纸上画一条平行线,表示孩子在处于休息状态,平行线以上表示有纪律的活动,平行线以下代表随意乱玩、没有规律的活动,而曲线的方向则表示时间的长短。儿童之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当孩子进入教室后,通常先安静一会,接着才开始找事情做。因此,曲线是先往上,画到代表有规律的活动部分。然后孩子玩累了,活动开始变得有点混乱,这时候曲线会画到平行线以下一直下降到其活动没有规律的部分。接下来,孩子会换一项新的活动,曲线图又会再一次往上升到有活动规律的地方,等到玩的不想玩时又会跌倒平行线以下。
所以在活动中如果老师能够尊重孩子的自由,对孩子有信心;如果老师能够把他的所学暂时放置一边;如果老师能谦虚一些,不把他的指导当成是必要地;如果老师懂得耐心等待,他一定会看到孩子所发生的全新转变。老师只有在等到孩子找到自己心智深处尚未被发现的潜能时,孩子焦躁不安的心情才得以平息。
这就不由的让我想起现在我带的大班孩子,他们对自主性游戏非常感兴趣,但往往一腔热情坚持不了多久就失去了兴致,当对自己选择的活动不再感兴趣,就会跟同伴斗嘴或去逗弄坐在旁边的同伴,想着换一项活动,当他对每一项活动又失去兴趣时就会到处乱走,或者烦躁地来到老师身边,有的孩子还会独处不再参与活动。以往遇到这样的问题,我总是以命令者的身份去让幼儿玩其他的游戏,或者让他坚持下去,但是通过研读本书,知道了如果老师也能以上述说的方法对孩子进行仔细地观察、分析,不急于对孩子加以指导,强加给孩子一些规则,那么孩子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一定能找到适合他活动的内容。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尽可能地依据孩子的天性来让他有发展的可能,这样,孩子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道路是没有止境的,唯有不断的充实自我,才能走的更远,让我们的教育事业走的更远,更美好吧。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7】
我有幸阅读了《发现孩子》这本书,作为双重角色——教师、妈妈的我受益匪浅。
对孩子,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要做的首先是细心地发现和培养孩子的潜质与特长,给他们创造充分的条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人、一个最好的“自己”。如我班有个女孩,很有才气,只是有些胆小、不自信,站起来回答问题或读课文时,声音极小,说话就脸红。为了让她有信心,根据她爱唱歌的特点,在一天上午,我对她说:“老师知道你很喜欢唱歌,能表演给大家看吗?”她腼腆地看着我,不表态。我用充满信任的语气对她说:“你的声音最好听了,我们都很想听呢。”她点点头。放学的时候,我请她上台来,她声音虽然还是小,脸红红的,但她认真地去唱歌,我借机表扬了她,并让同学们为她鼓掌,从此她变得大胆自信多了。
关注孩子的成长时,作者总结的“精神上的力量”,不仅仅指你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全心全意地支持孩子,更重要的是你自己如何率先垂范,给予孩子最好的精神力量,这一点我深有同感。作为老师,因为你就是学生的一本教科书,你的形象始终给孩子提供着最贴近的教育,你每天的所作所为和精神情绪,以及你的人格品质,这些都构成了一种丰厚的精神内容,会不知不觉地成为无处不在的暗示教育,成为孩子的课本,孩子们时时刻刻在阅读着我们,当他们越长越大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参照能力就越强,所以孩子时刻注视着我们,你是什么,要比你说什么更有力量。
读了这本书,我更加意识到: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孩子的成长是谁也无法代替的,我们要想办法激活孩子的内因,张扬其个性,促使其发展。因为所有的教育资源中,孩子是第一位的。在关注孩子的成长中,要有形象可感的语言,人格魅力的感化,教育情境的熏陶,心灵之间的交流,弹钢琴般的点拨,使孩子健康成长,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们,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孩子们的秘密,那么最终,每个孩子都能走向美好的未来!
发现孩子的读后感【篇8】
《发现孩子》这本书的作者是被誉为20世纪赢得世界承认的、给科学带来进步的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的意大利教育家和医生马利亚。蒙台梭利。翻开这本被译为37种语言发行的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细细阅读。
作者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不同角度地为我们揭示了孩子这一教育中的主体的种种奥秘。同时也指出了作为老师和长辈的我们,在照顾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一些自以为是的错误的甚至愚蠢的做法。同时,也为我们的教育指明了道路。
由于职业的敏感吧,其中有几章论述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
在为孩子提供美丽适宜的环境一章中说道美既有助于他集中思想,又可使他处于疲惫的精力得到恢复。我们可以这样说,最适合生活的地方其环境应该是美丽的,我想,这句话对我们每学期的环境布应该是最好的肯定。
还有一段话,我们让儿童使用瓷碗、瓷板和玻璃杯、玻璃吸管,因为那些物品最容易打破,一旦它们有破损,就等于是在向孩子们粗鲁和漫不经心的行为提出警告。这样就可以引导儿童纠正自己的行为,训练他们行动细心、准确,学会不碰撞、不打翻、不摔坏东西,使自己的行动变得越来越文明和有节奏,并逐渐向主人一样成为各种器皿、用具的管理者。让环境说话,让孩子自发评判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把教育转变为一个内化的过程。这让我感受到了环境的最高教育境界。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如果实施不当的教育行为会使我们成为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最可能危害孩子人格发展的人,因为,我们是最接近孩子的人,我们既是母亲又是老师。因此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第一步决不是针对儿童,而应针对我们自己。老师不应再集威严权利于一身,应转而以谦和的态度来帮助孩子。假如大人做得不够,孩子可能就不能顺利地发展,但如果大人做得太多,可能就阻碍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的创造力无法发挥。而我们需要把握的,就是这之间的平衡点。
喜欢《《发现孩子》读后感15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发现孩子读后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