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高效管理有感 > 地图 > 读高效管理有感

读高效管理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9 来源:互联网

读《政府机构成本管理》有感。

书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阅读一本好书能够让我们受益匪浅,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读《政府机构成本管理》有感,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读《政府机构成本管理》有感

李峻

领军第一阶段培训发了好多书,其中一本是王永红局长的《政府机构成本管理》,全书语言风格非常鲜明,没有特别学术的语言和官话,而是用日常的语言,平易近人,娓娓道来,在论述的主线上,把世界各国的实践探索作为主体,适当的穿插了一点点的理论背景,非常清晰的介绍了政府机构成本管理的各个方面:

一、书里写了什么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政府机构成本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主要思路;

第二章-第十章:分别介绍了机构设置、人力、公务消费、资产管理、服务保障、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机构经费的各项成本管理的现状、问题、各国解决的思路和对策等;

第十一章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打好基础、注入机制、迎接未来的设想。打好基础要从确立成本投入目标、确认成本管理的主体、开展成本核算和归集管理、提高绩效目标工作的公信度等方面做起;注入机制要完善公开机制、分权机制、市场机制、激励机制。作者最后也提到,成本管理具体内容上涉及人力资源、公务消费、机构资产、服务保障等经济分类项目、也涉及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功能分类项目,需要注重协同、塑造文化、抓住时机才能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二、直观感受

这本书内容丰富、语言平和,让人手不释卷,花了两个中午一口气读完了,一方面十分佩服作者的理论水平和文字水平,能够将如此复杂的问题深入浅出的加以剖析,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和国内、政策与实施等不同的纬度予以阐述,让我们迅速的了解了政府机构成本管理的方方面面;但另一方面,心情又十分的沉重,加强成本的管理谈何容易!作者在书中最后谈到:“成本管理看起来很简单,好像只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往前走一步,都是一场小的变革,而变革带来的全是利益上的调整,权力上的再分配!长期以来,依赖审批和控制的政府机构,说起来是因为担心放松管制后,造成人、财、物等支出上的膨胀,以及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无序,实际上在他们内心深处,害怕因成本管理的深入推进,有可能使他们丢掉手中的权力、失去寻租的空间。”

个人以为成本管理主要的难点不在于技术和方法的层面、而在于文化氛围、理念思想的层面,十年前读北大MpA时,黄恒学教授就说过一句经典的话,国内的改革主要关注两个方面: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成本的管理旨在追求效率和效果,追求投入和产出,对纳税人来说,购买政府的服务要物有所值。可是对政府部门自身来说,无异于自我革命,如果没有强力的推手,这样的改革阻力将会很大。如果在企业,员工的理念和企业目标不一致,可以辞退,可以减薪,有各种各样的激励和约束的机制。但在政府部门,只能采取怀柔的政策,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如果要革新思想观念,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开展人员交流;二是建立创新特区;三是打造新文化草原;这样一套动作下来,政府机构成本能不高么?

三、怎么办?

如何心往一处想、劲网一处使,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是政府成本管理的难点所在,我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一)以“平台思维”推动人力资源、公务消费、机构资产、服务保障等经济分类项目的成本管理;“不患寡而患不均”是这些项目管理的难点,目前通过总量控制、标准控制、计划控制、指标控制、综合定额控制等方法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管理僵化,平行部门对抗加剧,往往存在既成事实,下不为例,罚酒三杯、不了了之的情况,如何解决,建议引入“平台思维”,信息共享,资源公用,执行共同监督,在一定区域内部,建设共享公用的资源平台,在一定共识的基础上,按轻重缓急分配资源,过程可跟踪,结果可监督,明明白白花钱!只要这个平台是个大家认可的防火墙,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破坏规矩走捷径,设置障碍搞寻租的问题。

(二)以“互动思维”、“迭代思维”推动公共政策、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等功能分类项目的成本管理,对于涉及此类项目,主要关心的是绩效的问题,能不能物有所值,谁来评判?“互动思维”的核心在于交流,互动的意义在于政府及时获得反馈的信息,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行为。在改进的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实现政府工作方式方法的“迭代”,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等工具,为政府的决策和服务提升效能。举一个例子,以前讲“公共文化服务”,政府的思维放在了搞基建,搞项目、要经费、要编制、甚至要行政审批权上面,费时费力,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如果换个方式,多到基层走走,看看老百姓需要什么,现在有没有新的技术来提供这样的服务是不是有更好的解决思路呢?

(三)以法治的精神,推动政府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出台的政策,不论是八项规定、还是三公经费的管理、还是所谓1+20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各种办法,均处于技术的层面,缺乏法律的支持,距离依法行政、依法理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举个例子,书中也提到所谓机构设置的成本,机构人员成本,就是因为没有法律的约束,没有组织机构法的支持,导致机构人员的肆意扩张。

在国内,最难办的事就是人的事,读王局的书,也能够感觉到他的无奈与感慨,但我想,越是起点差,越是基础薄弱,那也恰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本管理很大,报销管理很小,诸位可以从王局长介绍的,从报销管理做起,推动单位成本管理的变革!将完善比价机制,提升信息共享、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满意度作为成本管理额突破口,一定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细化管理》有感


读《细化管理》有感

“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后,总结出两条基本经验,一是不与同行一起吃饭,即学会在其他领域中寻求突破;二是凡事要做得细而又细,即细节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条经验表明创新在工作中的重要性,第二条经验则表明细节决定成败。按照分公司党委的安排,20xx年4季度学习《细化管理》一书,感受如下:

细节是一种动力

作为部门负责人以为自己是考虑大事情的,只要把决策确定了就行,细节是部下的事情,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负责人做好决策是对的,也是根本性的,但没有细节就无法落实,特别是涉及多部门、多专业的决策,推行举步维艰,很多情况是:完成了决策,从流程分析到环节剖析;从工作目标到问题提出;从措施到制度,应有尽有,然后是发展定位和目标,分阶段主要指标,甚至包括组织再造、渠道创新、学习型团队等企业方案,这方面思路都非常重要而且准确,问题是缺乏操作方法,最后大都不了了之,束之高阁。当重大决策做出以后,必须将其落实在细节上,包括对重大决策的指标细分,即把细节分为操作与考评指标,使之与平时的每项操作挂钩,而尤其重要的是,新思路与旧思路在对接中牵涉许多协调问题,最后会导致对新思路新体系的信心不足。所以实施成功与否直接决定决策的成功与否,一些看似决策问题,实际上是由于实施不当所致。

部门负责人要抓大事,但抓大事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细节,最好的部门负责人是明察秋毫就必须掌握细节,能在细节的较量中比他人更细致、周密,你能细而不一定事事都做得如此细,这就是一种威慑力,使得部下不敢马马虎虎,无法搪塞你,于是所有人都很精细,组织运行质量自然就高了。由此可见,细节并不是想做就能做得到,细节是一种动力,是聪慧、悟性和实战经验的高度结合,是需要加以修炼的。

细节是一种精神版权所有

在智力和实践经验相近的情况下,细节就表现出专业精神来,故而说,细节是一种精神。细节更多的是靠敬业精神和专业态度,在许多情况下,敬业精神能补救许多能力的不足,正如李素丽讲的那样,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随着技术共享和信息传播的加剧,企业与企业之间差异性越来越小。细节作为一种精神,对企业来说决定成败,对个人来说,同样决定成败。性格和习惯中的粗糙是人生的大忌,更是妨害成功的重要因素。所谓大智若愚是精细之极以后的宽容,即聪明以后的糊涂,是对细节的超越,而不是对细节的漠视。从精神层面来强调细节,就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兢兢业业地做好、做细一切工作,使管理不存在死角。一切管理和制度都存在不足,一切合作与协调也都有缺点和空白,只有大家都关注细节,才能减少遗漏和空白,只有大家都关注细节,才能减少遗漏与失误,大而化之可能也会成功,但其失败的概率要高得多。可能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成功,但一次粗心和忽视可能会酿成一生遗憾而难以补救的失败。

细节是一种创造

不要以为创造就得轰轰烈烈,惊天地泣鬼神。小改小革,细节高速同样是一种创造。一个善于细节管理的企业,企业里崇尚细节政策已深入人心,全体员工投入合理化建议运动,在几乎不提高成本的情况下,产品质量越来越高,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市场占有率也自然越来越高。逐步由外延扩大再生产向内涵扩大再生产过渡。企业只能向管理要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减少管理浪费。精细化管理时代已经到来。注重细节,就要保持认真的态度,讲究科学的精神。认真的态度,就是把所有琐碎的事都考虑到、分析到;科学的精神,就是注重实际,用数据说话,根据数据和实践经验制定规则。“布置不等于完成”,很多差错的造成,是因为执行者不能准确理解管理者的意图。为此,管理者在布置任务和规定时,不应简单说一个要求了事,应该附上执行细则,包括执行标准、时限、监督机制等。一是承诺制,即在新规定出台、新任务下达时,从上到下各部门、各责任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承诺,层层落实。二是表格化,将任务和规定的内容、落实情况、最后时限等等内容制成表格,一目了然,便于管理,也便于执行者掌握进度。三是口头复述制,即下属在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时,将上司的意思当场复述一遍,此举有利于检查,下属是否准确理解了上司的意思,以免因误会导致失误。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却非常有效,同样也是一种创造。版权所有

《读《细化管理》有感》

读狼性管理有感


读狼性管理有感(一)

陈军辉

前一段时间我们李经理为了提高我们质量管理部各项工作,给我们推荐了"狼性管理"这套书。通过阅读和感悟,我个人觉得我们目前只要做到"团结精神"和"执行力"这两点我们就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首先说一下"团结精神".一说起"团结精神"我想起了一首歌,而这首歌我上小学时就会唱,"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唱的非常好。我们每个人基本都会唱,歌词的内容我们有又多少人能够理解呢?质量管理部是一个大团队,每位组长或者拉长和下属是一个团队,每条产线也是一个团队。虽然我们大家每个人在这个团队里职务不同,分工不同,但是有一个相同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团队的一份子。为了整个团队荣誉,我们大家就必须尽心尽力,只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就没有我们过不去的坎。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的工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困难,即使自己无法解决也不要气馁,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时候你就要用团队力量去解决问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团队的力量是这么的强大。所以我们每个人在工作时都尽心尽力,精诚团结,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维护我们整个团队的荣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其次就是"执行力"."执行力"做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大家知道吗?是军队,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为了能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任务,能排除万难,那怕付出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绝对的令行禁止。从来不会找理由找借口。这也就是军队能时刻保持强大的战斗力的原因。同样,在企业"执行力"同样重要,"执行力"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只有一流的"执行力"的企业才能制

造出一流的产品。在我们大家日常的工作中会出项各种各样的问题,大家在探讨是可以各抒己见,关起门来我们大家怎么争都可以,但是当我们大家统一意见后,出了这个门时,只能有一个声音,每个人必须认认真真的去执行。即是大家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这时再讨论问题。大家只有做了才有发言权,先做再说,没有做你就没有发言权。在执行的过程中大家不要怕吃苦受累,也不要怕你的付出没有回报。你所有的付出大家都看在眼力里,得到回报只是时间问题。只有良好的执行力,我们产品质量才能有所保证。我们的工作才能越做越轻松。

当一个团队具备了这两个特点,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无敌的团队。面对困难,大家分工合作,积极面对,永不言弃,要像狼一样,一切只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我们在狼身上所看到的这种精神是我们这个团队目前所欠缺的。所以我们就要向狼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打造我们自己优秀的团队,把我们中控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企业,愿我们得明天更美好!

读狼性管理有感(二)

己所欲 施于人

有不少人在看到《狼性管理 》这几个字时,想到的是狼的凶狠,没有人性,便不愿意去看它,事实上这是对"狼"的误解,其实狼群 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来靠的不仅是冷静与理智,还有"人性化"的管理,头狼的用狼之道,以群狼为先,善用"一块肉"来做奖励,不断创新 ,团队协作 与管理智慧 等等,这些都凸显了狼其实拥有更多的血性的温暖与人性的光辉。书中谈到了狼为了生存而战,即目标管理 ,头狼在管理团队时严明的纪律与富有活力的组织管理都很不简单,笔者在这里不想搬书中的理论,而想谈一谈书中的一些想法能给我们带来哪些改善。

一、 指令应清晰化,头狼在管理群狼时,给到每一条狼的命令都非常明了,使得接到指令的狼能全力以赴去完成自己的使命。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哪个行业 ,都会有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员工并不清楚有的领导者想要什么,管理者在进行信息传递时,自己的头绪太乱,没有分清主次,什么都想抓,结果下属与员工一头雾水,更有甚者,前后指令相互矛盾,时间一长,会使得下属手足无措,不知做好还是不做好。从狼群的管理中可以学到,我们在进行信息传递时,要使语言清晰简单化,包括我们的非语言表达也同样如此。

二、 思考应系统化,狼群为了战胜比自己强大很多倍的熊时,他们相互合作,各攻熊的要害,最后熊看自己没有便宜可占,乖乖逃走,其原因就是头狼在制定作战方案时考虑周全。我们在制定各种营销 与激励等方案时,不论这方案是大是小,是否也能将方案系统化,而非只是一时拍脑袋想出来的,有时方案只考虑到了少数强者,而忽略了占多数的弱者,但是实现目标并不只是靠少数的强者,因此在做方案时,应不忽视各不同层别与档次门店 的具体情况。

三、 执行可操作化,很多时候管理者的想法可能很好,但一线员工并不买单,因此很多看似完美的策划与指令都经过各级一一被打折。其实一个好的战略 并不在于多奇妙,而在于能被员工接受多少,这就好比一个优秀的员工被顾客 喜欢很可能就是因为有良好的亲和力与专业 知识 ,同样,能被员工接纳并自愿地主动推广的方案就是最好的方案,单靠一味的强压有时并不一定能凑效。当然,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要求员工导购时应有引导动作,但员工不做,这将会丢失掉很多机会,实在是很可惜的。笔者做过一个测试,那就是不谈什么技巧 ,只要求一个员工对每个顾客都说一下某个商品 ,拿给顾客看一下,一个班下来,成交还不少呢,所以,做营业最最关键的就是我们有没有更多的人有主动向顾客引荐的行为,这种行为越多,我们的业绩就越好,门店也同样如此。

四、 管理应人性化,比如夏季天气炎热,没有空调,没有淋浴,员工在宿舍如同煎熬,没有好的休息,便无法有 100% 的状态来工作,所以,如若能在租宿舍时多用些心或多投入一些,员工定会感恩戴德,员工的满意度便是企业 顾客的满意度。其实在头狼管理狼群时,头狼同样会非常关注每一条狼的状态,确保每一条狼都有最佳的"战斗力"便是头狼的责任。

五、 授权应合理化,总认为自己的才是对的这种想法会显得很偏执,并且在这种思想引导下的团队成员都会很被动,因为他们的创造性会被抹杀掉,更可怕的是,积极性会随之一起消失。其实总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细节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不是好事,在《狼性管理》一书中提到,一杆子插到底的做法很不可取,适当的时候,也要允许员工犯错,因为在错误中员工会得到成长 ,所以合理授权,并主动承担相应责任的管理者更容易赢得下属的尊重与信赖。

六、 学习应持续化,以经验为资本者,最后经验会成为他的坟墓。从一个人的谈吐,与人相处的方式中,可以看得出来他是否坚持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学习会使团队遭殃。于狼而言,不学习的狼群会很快遭遇困境,因为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自然界一点都不含糊,有时要付 出生命的代价,所以狼群也从不敢懈怠,人类也应如此。

七、 创新应常态化,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坚持执行指令是准则,而且要不折不扣地执行,然而世事因时因地因人因势不同而应灵活应对,还是那句话说得好:活人不能给尿憋死。在执行的时候,遇到具体的困难一定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这些办法都是需要我们主动去创造的。此处创新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寻找能更有效更便捷解决问题或突破重围的途径。狼群也绝不安于现状,它们要随猎物不断创新。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狼的团队中我看到了"己所欲,施于人"的智慧。

读《管理学》有感


读《管理学》有感

读完全文,感触最多的是如何做好管理。从员工上升到中层管理者,职务改变了,工作重心也会随着改变,如果还把做事放在第一位,不能认识到理人的重要性,那一定会出问题。很多中层管理者抱怨员工责任感不强,积极性不高,执行力缺乏,其实根源在自己。消极的人把中层比作是夹心饼,被夹在上级、同事和下属中间,里外不讨好;积极的人把中层比作树干,连接这企业的根、树枝、树叶,为企业的发展不断的输送养料。

不同的思维,便有了中层干部优劣之分。很多的中层干部并非科班出身,大部分都是在基层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因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而这个时候大部分的中层并没有意识到随着自己职位的变化,自己的工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而这个时候,往往思维的高度还没有达到管理者的高度,仍然习惯站在员工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结果把工作弄的一团糟。

射击讲究射靶中,做事当然也讲究关键。既然我们在中层干部的位置,我们就要做些中层干部应该做的事情,考虑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占位,要把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到管理者的高度来思考问题。全局意识以及统筹能力的把握将成为影响我们工作业绩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作为中层管理者,衡量我们工作好坏的标准已经不仅仅是个人工作成绩的好坏,而是更加关注你所带领的团队的整体绩效。

管理学上有一则小故事,讲的是在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相互取暖,因为他们身上都有刺,距离稍微近点,就会被刺伤,而距离远了又会很冷,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既可以相互取暖,又保证了他们之间不被对方的刺所伤到。这个距离就是他们之间的最佳距离。

在管理员工上亦是如此,和员工走的太近了,不利于日常管理,而和员工走的远了,又不利于塑造团队。对于如何处理好自己同下属的关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为中层管理者,你首先要明白下属和上级的矛盾是不可化解的,有阶级就会有矛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中层管理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寻找到黄金分割距离,从而保证一个机构工作的正常运转。

俗话说,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大,他的成就就有多大,作为一个中层管理者,他的境界有多高,那他的业绩就会有多好,正确的认识中层管理者的职责并认真地去践行,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层现在的困难处境。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我眼中的商业的未来

——读《管理的未来》有感

侯莉

大学学经管专业的我,在闲瑕时偶而也会关注商业方面的文章。随着时间流逝,有些文章浏览完不久,便从脑海中淡去。可是曾经在一本期刊上看到作者对未来世界特点之一的描述——模糊性,却让我记忆至今;再联系到加里·哈默所著的《管理的未来》这本书,我眼中的商业的未来稍显轮廓。

What is the next?身处当前的经济洪流中,不少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和疑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该如何识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呢?这里有两个案例:第一个讲的是在森林里,狡猾的狐狸多次袭击刺猬,却始终没有成功。为什么会如此?原因在于尽管狐狸想出了N种方法并付诸行动,刺猬御敌的方法却只有一种,那就是一旦狐狸发动进攻,它就把身体蜷缩成一团,以它的核心竞争力——身上的刺来保护自己。第二个是从事飞行员的朋友曾在闲聊时告诉我,美国的飞机、汽车、火车都有一些通用的零部件可以共用,当其中一种交通工具需要更换零部件时,可以从其他交通工具调用与之匹配的零部件(由于不在我的专业范畴,未曾求证)。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通过统一零部件的技术参数、建立普适性的技术标准,缩短零部件设计和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这一点与我们正在做的标准化比较类似,只是第二个案例还说明了相同产业、类似产品之间的技术关联、平台共享。由此可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要明确和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简单化为原则开展管理工作,对于应对商业的不确定性十分重要。

近段时间以来,加班狗、打车软件等App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并受到大伙的追捧。究其原因,和我们在管理类书籍中学到的相同——客户需求催生供给,也就是说供给是基于需求的必然存在。通常而言在商业社会,有的人倾向于通过商业结果来评价商业行为,有的人倾向于通过发掘市场机会来开发产品,前者一般为企业家,后者一般为创业者。不过在未来,企业家与创业者的界限并非严格按此划定,因为在经济下行期间,在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的时代,需要人人都有创业精神,也需要人人都有管理者的视角。创业,并非只针对高大上的行业,更需要从生活实践出发,识别和细分未来的需求。例如十多年前,当我们站在公交车站等车、而站牌上的公交路线没有定期更新或根本没有提示时,我们是否会想:如果我能把我目前所处的位置和目的地信息以短信发给电信商,然后电信商回复我乘车路线该有多好?后来,百度解决了这个问题,让我们在出发前就可以明确和选择路线。再到后来,智能手机的导航应用进一步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可以根据出行方式、路面实时交通状况,在手机上提前规划好路线。再看看现在或者以后我们的民生需求吧:以我们去医院看病为例,虽然可以提前在网上预约,但还是要根据排号顺序等待,为了不过号,我们恐怕得一直等在那里。此时,如果有款App,在快轮到我们时,根据我们的当前定位计算理论上的路程时间,提前自动提醒,我们是否就可以把这段等待的时间利用起来,做些其他事情呢?

由于我们习惯了"免费",而对收费产品抵触或敬而远之,再加上目前多数免费产品占据了互联网和App软件市场,可以预见到,免费是未来商业的趋势之一。在确定一件产品采用免费或者收费模式前,除按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分析外,还需要考虑产品的弹性(即消费者的需求量对产品价格的敏感程度)及消费群体特征。

受"互联网+"的趋势影响,O2O(OnlineTo Offline,线上线下)近段时间引起了相关方尤其是零售行业的广泛关注及应用。例如苏宁,既有实体零售店,也有自建的销售网站(苏宁易购)。在O2O模式下,主要销售量来源于线上,线下一般作为产品体验、形象展示和次要销售源。随着网络经济和城乡经济发展,线上销售对销售额的贡献应该会逐渐大于线下。

除O2O以外,众筹也是时下非常火的提法。明源地产研究院最近在分析文章中提出:众筹有三种功能——筹资、筹人(蓄客)和筹智。万科在最近开展的众筹卖房中,1个月圈2000人,便是筹人的具体表现。

2015年,地产业房企间的合作加速,抱团取暖的趋势更甚。可以想象到在今后,千亿级、多元化的行业巨头会逐年增多。那么,我们的路在何方呢?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我想,乔布斯用苹果公司的案例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不要墨守陈规,要创新,要当趋势的创造者和引领者,如此一来,商业的未来就会为你而来!

(本文在此次读书征文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加强税务分局工作建设-读温总理政府报告有感


加强税务分局工作建设-读温家宝总理政府报告有感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各级政府工作中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一些工作落实不够,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还比较突出,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甚至贪污腐败。

在这样的形势下,对我们的地税事业也同样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发扬成绩,改进工作,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作为地税机关的基本征收单位,基层分局的建设至关重要。我认为应该把握“五个契机”提高“五个能力”加强税务分局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地税机关干部队伍为国聚财的的作用:

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契机,结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八十五周年,教育干部职工坚定理想信念,正确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工作生活中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在税收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高干部职工明辨是非、服务于大局的能力;版权所有

二、以学习和贯彻《公务员法》为契机,激发干部热爱地税事业,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决心和信心,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能力;

三、以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科学发展年”为契机,在去年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理顺工作思路、明确指导思想、提升服务理念,提高科学发展的思维能力;

四、以巩固廉政成果为契机,教育工作职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令和系统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工作和生活中,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税务干部形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勤政为民的能力;

五、以创建“青年文明号”为契机,瞄准国家级青年文明号的标准,全力提升服务于纳税人、体现税收价值、纳税人价值的能力。

政府论下篇读后感


政府论下篇读后感

在一片广阔的土地上,生活着最原始的人类,还谈不上明确的权利义务概念,处在自然状态下的他们,人人生而平等!他们感恩上帝给予人类共有的分量如此充足,以至于每个人的占有不足以侵害他人的权利,于是他们辛勤地劳动,从共有的东西中取出任何一部分并使它脱离自然安排的状态,从而获得应有的财产权。

是劳动,创造了整个人类社会的价值!他们唯一的标准就是看是否有什么东西在某个人手中毫无用处地自然毁坏。多么朴实的一群人,个人权利保障后,心甘情愿地放弃一些要求和权利,一如对土地的占有。这是最初的契约精神,很好地让当时的人们避免了战争状态,一种祈求于上天的落魄;同时为后来的社会政府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阻挡的指引作用。

在那种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也不完全是独立的个体,物质的保障让他们有闲暇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独特的莫过于男女关系,因此形成家庭,繁衍后代。在这个过程中,公权,或称为亲权难免会与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相冲突。其实不然,所谓的父权,也仅是自然法(理性法则)下的最初不平等,同样是法律下的自由,追求理性的过程,从而达到权利自由状态,这是针对子女而言,即父母采取有效的管理方式,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另一层面,子女需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对成年人的服从也不是无节制的,这与古代中国的愚孝形成鲜明对比,当然,这也与今天中国用法律强行规定子女探望老人的行为背道而驰任何时候,我们更愿意看到人性的光芒熠熠生辉。

如果要问一个自然状态下的家庭拥有多大的力量?你会发现它会随着时间推移,生产劳动的进步和人类文明意识的提高,成长为一个国家;更准确的说,是构成一个社会。在这里,社会代表一种关系,有先前的男女关系,家庭关系,部落群体关系,演变为今天的政治社会,人民与统治者等等复杂的关系。

最初的社会叫做公民社会,它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但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人们难免会发生矛盾,他们发现,如果真的发生了些争斗和不愉快,却没有权威向裁判机关申述并裁决他们之间的争论,这无疑还是停留在自然状态之下。

所以,以那些要加入和建立一个社会的单个人的同意为依据的政治社会应运而生;它采取一种国家的形式,保护人们的财产政治社会和国家政府的共同目的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从而形成了国家这样的组织形式。

国家形式,简言之,共同体,即权利的聚拢与下放,为了mon)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没能够保护到人民的财产,是一个失败的政府,人民不得不寻求另一个较为理想的政府机构,能够代表和保护自身的财产利益。其结果又是怎样,还不是不断地改革、创新,我们每个人作为各个国家的公民,也真心希望那会是一个更好的政府!

读《与女儿谈管理》有感


带着父爱再次成长

--读《与女儿谈管理》有感

邢露

编者按:

也许,对于任何一个父母而言,孩子,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特别是爸爸,越是那些在事业上勇往无前、在困难面前永不服输的男人,心中越是有那么一个最"软弱"的命门,就是孩子!一旦面对孩子,再"铁汉"的男人,顿时就充满了柔情!

在《与女儿谈管理》的读后感里,我一次次地感受到了这份柔情!

邢露,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先后任职洽洽食品负责海外市场,开办了洽洽第一个海外办事处;北京和君咨询公司项目总监;星光珠宝公司市场总监,目前创办了纯电商珠宝品牌——迷之谜珠宝 (MISTORY)。曾出版《越南不难》一书。

从微信上读到第一篇通过打牌与女儿交流目标的文章开始,到今天将珊珊写的后记看完,已经大半年过去了,这应该是我读的时间最久的书了吧。

问题不在于赵老师出书的过程慢,而是这本书到达我手上之后,竟然先被二年级的女儿抢去读了两个多月。很好奇她到底能不能看懂,便偷偷问她奶奶到底是真看还是假看,得知每天睡觉前都会当作故事书一样翻几页直到睡着,哈哈,看来跟她老爸上学时有一拼啊。

直到一个月前,女儿终于把书还我了,我问道:好看吗?她说:好看啊。又问:那看了有什么感受啊?她说:珊珊很乖啊。

就还在我为这个答案晕乎的时候,女儿又问我:为什么这个爸爸知道这么多东西啊?我想了想说:可能是因为他女儿太爱提问题了吧。

这个倒是真心回答,因为从我自己陪伴女儿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成长,也同样因为看到赵老师与珊珊的交流,发现自己成长的并不好。

尽管在孩子面前,我们的知识面更丰富,可以在她们面前以老师自居,但时常也会被难倒,并因此找到自己成长的陌生领域,诸如舞蹈、音乐这样我们压根没有兴趣也丝毫不懂的就算了,包括上学时时常练习的绘画,有时竟也能再次成长。

去年在一年级的时候,女儿学校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做一个海报或者绘本。她妈妈对于绘画实在不懂,便将辅导任务交给了我,我说做个海报交上去简单省事,不行我再帮着画画好了,哪知道女儿不同意,拉着我讲一个个她自己编撰的故事,讲故事主角是谁,长什么样子。就这样被逼着,我也参与了绘本创作,后来竟然还得了名次。

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帮助女儿成长,自己也得到成长。

其次,通过赵老师与珊珊的交流,我也充分发现了自己"成长"的还不够。

例如,对于屋子乱的问题,我经过与女儿的若干次交锋,已经彻底败下阵来。

女儿从小就有两大购物嗜好,买娃娃、买书。数百只大大小小的熊猫、小狗、芭比,外加上几柜子的课外读物,但凡她势力所及范围,永远是收拾不好的。我曾经耐下心来跟她说什么叫做"6S"管理,如何做好清扫清洁并保持成为良好的习惯,奈何一点效果没有。

我想起了小时候被军营出身的老爸教训,然后学会了收拾东西,便让她爷爷辅导她收拾东西,哪晓得她爷爷一声立正稍息之后,这家伙就大哭起来,从此将爷爷划入了坏人名单。

看了赵老师的关于对珊珊收拾书架问题和垃圾分类所进行的联系,不得不说自己确实是太过于"简单粗暴"了,成长的远远不够。

前些天,一个摄影很专业的多年网友,给我们公司公众号投了一份稿,关于他给儿子拍摄的成长记录。看过后,才知道他竟然是在儿子出生后才买的相机,由于拍摄不清楚,便开始从《纽约摄影教程》自学起,技术上能够拍清楚了之后,总觉得都是证件照一样,听闻照片没有生命力是由于知识决定的,便又开始不停地游历与学习,现在虽然还不能称为大师,但已经是一名专业级别摄影师了。

与赵老师的书一样,这些让我感到,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成为父亲,意味着又一次成长的机会,只是这次名义上我们是一个懂得更多的人。

读逆向管理有感(精选范文)


最近读了这本书,觉得这是一本讲述如何提升领导力的书,而我在借书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只因为一下子就被“先行动后思考”这六个字所吸引。在传统观念中,“三思而后行”一直被视为处世箴言。而《逆向管理》一书中却提出了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先行动,后思考。在不同的情景下两者都很有道理,但是在通往领导者的道路上,相较之下,先行动后思考的思维模式会给予我们更多的帮助,也会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先行动后思考”与从小到大的信念不同,尽管不知道书中说的是不是的确如此。下面有几点与大家分享:

相信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帮助到找不到优质读后感的您,找到优质的读后感模板。http://m.dhb100.com

一、打破你的认知:先行动,后思考

人很难通过思考的方式改变自己,自省只能改正自己认同但又没有做到的事情。思想的改变是需要外界经历的,所以,首先要“做”,做自己之前不认同的事情,来反推自己思想的改变。不管你从事目前的工作有多久,如果你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那就意味着那些让你获得目前成绩的东西,现如今已经没有办法继续给你带来更多的成绩了。

二、重新定义你的工作

重新定义工作,更像是鼓励要多花时间去涉猎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亦或是弥补有可能成为自己晋升路上的短板,可以基于兴趣寻找合适自己的工作。刚开始,兴趣的驱使会让我们不断优化工作方法,从而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并试图通过这份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和升职加薪。但是这个过程只能把我们带到初级管理者的位置上,而当我们想要成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时,就变得异常困难。因为我们会陷入“能力陷阱”!我们在擅长的领域过得很舒服,从而没有更多时间,也不愿意去做其他重要的事情来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扩展自己的行业视野。

三、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都非常的“自恋”且“懒惰”。“自恋”意味着我们会被那些与我们相似的人吸引,“懒惰”即我们喜欢接触那些容易被接触到的人,因为那样不需要自己付出太多的努力。换言之,在这两个人际关系原则下,我们更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我们更习惯通过内部、熟悉的人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如果人际关系都是这种“自恋”且“懒惰”的模式,我们的思维会变得狭隘,领导能力的提示也被限制。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广度、关键度、适应度这三个维度来判断以及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看完全书,觉得在提升领导力的道路上,坐而论道是没办法让我们走的更远的。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够提升我们自己。

一般来说,不管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遇到任何事情,我们大家都会“先思考再行动”的传统思维方式来处理,而这本书的作者雅各布却打破这种传统式的思维方式,教导我们“先行动再思考”的管理模式比传统思维式更有利于管理,更有创新的价值,并分析了“先行动再思考”这种管理的种种原因及好处。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http://m.dhb100.com

“先行动再思考”的管理方式最主要的原则就是由外而内的原则。过去那些根深蒂固的思考方式阻碍我们在行动上做出改变,或者说是无法坚持改变,而这些改变正式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所必需的。一个人的想法,即他的价值观、他所信仰的真理以及他认为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因此,过去那种认为由内而外产生改变的想法会对我们的改变造成阻碍。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是很难改变,因为改变需要外在经历。如果不是由外而内地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会被过去所禁锢,从而导致思想和行动也无法改变。没有人会比我们自己更适合给自己进行定位。改变的矛盾在于,改变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要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事情,而这些事正是之前的想法所认同的事。由外而内是指如果像领导者一样思考,唯一的办法是先像领导者一样行事,如积极参与新项目以及新活动,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以及尝试采用新方法做事等。

通过这本书,我们领悟到了,那些充满挑战的新经历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成就会改变那些一直限制你的固有行为和思维。在改变的不稳定事情,思考和反省是会跟随你的行为和尝试而发生改变的,而非反方向行之。在工作中,我们一旦遇到事情,我们首先反应就是去思考,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去做的,我们这么做会不会对这个会对那个造成影响带来坏处,往往因为受到这些思维的限制,致使我们不敢放手去行动,甚至失去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能获得的成就而带来的自信也被挫败了,有时候还会让我失去很多机遇很多可以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因此,我们要想让自己获得自信,让自己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学会逆向管理,用先行动再思考的方式去管理自我,虽然这种方式会让你我改变过去养成的习惯而感到不自我,但是就得学会改变,才能让自己找到新的目标,有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需要去做,也能帮助你重塑形象,告诉你你能做什么。(陈超)

读后感大全网为您提供优质好文章,如转载请标注来源。m.dhb100.com

读《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感


读《非营利组织管理》有感

毕得兵

本书最后写道:读完这本书明天你准备做些什么事情?哪些事你不打算做了?这是两个平淡无奇的简单问句,但发人深省。

这本书读的磕磕绊绊,因为"沉迷"于眼前的工作不能自拔。但很庆幸还是坚持读了下来。

首先想到的更多的是非营利组织和我们自身的关系。

毫无疑问非营利组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都有直接或间接地接受过非营利组织的服务。那对于我们而言,是否有参与过非营利组织的建设呢?或者说有这种想法和准备。

我想不论是我们有打算为非营利组织服务还是暂时没有考虑,本书都让我们对非营利组织有了更多的认识。让我们了解到非营利组织管理的特点和相对于其他组织更为复杂的关系网络。同时也学习到很多关于个人发展很多思考。有很多指导方法实际上也是对其他组织有很好借鉴意义。

比如开篇讲到的组织要有一个清晰的使命,作为一名好的领导者首先要做就是共启愿景。

然后是以身作则/使众人行/激励人心/挑战现状。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非营利组织指导用书,更是一本领导力和管理学著作。不仅深入探讨了组织发展,也给个人发展和人生规划提出深刻的见解。

如同本书讲到的自我发展和人生规划是我们自身责无旁贷地责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我想在准备成立一个组织或者管理一个组织之前,首先要做好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一件很简单又很难的事。

首先是个人的局限性,其次是受周遭琐碎的羁绊,再次是沉迷于当下工作。

个人的局限性往往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基本动作和基本习惯。我们都知道庄稼在地里要是仍由自由生长而不加管理,总是会被丛生的杂草挤兑而长不出饱满的果实。同样我们自身如果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则也会干瘪无力。

举个例子,长期作息饮食不规律会导致身体不健康,不坚持读书学习,则会精神空虚。每天的信息量太大是我们面对巨大挑战。很多时候我们被这些琐碎搞得精疲力竭。

我们习惯于做加法,怎么让更多的人喜欢我?如何增加技能?怎样挣多MONEY?

现在也要考虑一下断舍离,做好减法。不必要的社交是不要减少甚至不参加。不必要的东西是不要少买,花的不仅是钱还有时间。手机上的应用是不要清理一下,碎片化的时间累积起来比你有效工作时间还长。很多人说人的差距都是在业余时间产生的。现在可以说差距都是在碎片化时间怎么用手机产生的。

沉迷于当下的工作是很多人不能自我超越和自我更新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一个只有脚踏实地,而没有仰望星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同理,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而没有远景规划的人是没有前途的。全力以赴做好当下的工作是好的,但是我们也要坚持每天花一点时间来接触外界的东西以此来弥补当下工作的局限性。

这是一个多元化和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的人生也不是打一场仗就结束,我们个人的使命要和组织使命紧密协同,奉献的同时需要不断调整,将自身的光和热洒向更多的地方。

感恩W书友社提供平台,不遗余力地带领大家学习/分享/实践/成长。作为W书友社的一员,我们要为她的发展建言献策,使之发展壮大,给更多的人带去积极的影响。让他们的工作和生变得更加美好。

读《精力管理》有感2000字


读《精力管理》有感2000字

何新云

这本书是去年一位朋友推荐的。这几天集中时间阅读完成,读的过程中,是一种逐渐顿悟的感觉。结合前一段时间阅读的《当下的力量》,两本书一连接,里面的很多观点,对我未来人生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现实意义。作者提及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管理精力,而非时间,才是高效表现的基础。

什么是精力?作者的解释是,精力就是做事情的能力,包括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个方面,它们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管理好这四个方面,我们才能保证精力的全情投入。要获得全情投入的力量首先要转变观念,新的观念是从管理时间转化为管理精力、从认为放松是浪费时间转化为放松是有效产出的时间、以目标驱动表现、依靠习惯完成任务。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时间已经被打碎成了像小纸片一样的碎片。这样的时代,使得我们对广度的热爱超过了对深度的关注,注重反应速度却不愿意深入思考。我们也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并且变得暴躁易怒。因而,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更要管理好自己的精力。

以下是本书作者提到的几个对我特别有影响的观点,梳理总结如下。

一。使用过度和使用不足都会削弱精力,必须要不时更新精力以平衡消耗。

有的人会说,既然精力使用过度有害,那么就少使用一些精力吧。但研究和事实表明,精力使用不足与使用过度一样有害,只有超越极限消耗精力并有效恢复,我们才能在各方面成长。相信许多人都曾体验过长跑、登山时那种超出极限的不适感,许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候退缩,但也有一些人会挑战极限,实际上,一旦你过了这个关口,不适感就会消失。只要恢复得当,过段时间,我们的极限就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力拓展的关键在于,既要超出日常的极限,又要定期休整恢复,两者兼备才能成长。最丰富、最快乐和最高产的生命的共通之处,是全情应对眼前的挑战,同时能够间断地放松,腾出给精力再生的空间。所以,我们既要在某些时间全情投入,而在另外一些时间闲云野鹤,更新精力储备,以便可以应对下一个挑战。我们必须学会为一天画上休止符,强迫自己在固定的时间离开跑道,停止处理信息,把目标从工作成果转向精力恢复。

以前我一直以为,精力只有过度才会是一种消耗的表现。而事实上,过于放松也是一种精力耗损的表现。而我,则时时都处在一个高度紧张和忙碌的状态,过度消耗了精力,以至于都没有时间来恢复精力,从而造成了易怒好发脾气的特点。而最近一两年,则开始非常有意识的学会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个性方面就变得越来越柔和,从而基本上可以管理自己的情绪。

二。情感、思维和意志能力也是可以通过锻炼获得的

通过建立一种仪式习惯,来管理好我们的精力。以前我一直没有想过,"纠结"这种行为也是一种很耗损意识精力的行为。例如,寒冷的冬季,在早上要不要早起,对很多人来说就是一种很纠结的事情。如何才能减少这种耗损,那就是通过建立仪式习惯。仪式习惯,指的是定义明确、具有高度计划性的行为。建立积极的仪式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精力和规范行为,例如,每天早上早起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惯,不会在为要不要起床而纠结,它已经变成了因健康观念而自发产生的行为。就像是刷牙这种事情,早已融入到我们的内心,每天我们已经不用再去刻意提醒自己,完全变成了一种主动意识和行为习惯。当我们建立起这种习惯后,就可以减少对思维精力和意志精力的消耗,我们可以把这些精力节省下来,用在其他更需要的方面。

培养我们精力的方法有很多种。所有哪些能带来享受、满足和安全感的活动都能激发正面情感。有些活动不需要太多的耗损精力,就能大幅获得精力再生。例如,唱歌、园艺、跳舞、亲热、练习瑜伽、读书、体育运动、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在大自然中散步等等。而要培养这些方法恢复我们的精力,关键的是要表达出我们对这些活动的重视,并将投入在它们上面的时间视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另外,有一点要强调的是,情绪恢复的来源越丰富、越有内涵,我们就越能补充自己的精力储备,恢复力也就越好。例如,选择看电视是一种恢复精力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只能获得暂时的恢复,长期看电视,反而会容易让人陷入到过度消耗的境况。

三。循序渐进,由量变到达质变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次只关注一项重大变化,每一步都设定一个可行的目标。通过高度细化、科学设定的训练计划会大大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只有越过舒适区才能发生成长和改变,太过压迫也会增加放弃的概率。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建立自信、增强耐性、寻求更具有挑战性的改变。

建立仪式习惯可以有很多方法。但其中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达到由量变到质变。例如,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仅仅靠意志力,就很容易放弃。我们可以先为自己设立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实现的目标,如果你之前习惯早上8点起床,现在你的目标是要调整到每天6点起床。实在的说,这个提前两个小时的目标,跨度还是很大的,这会对我们的生物钟带来很大的影响。要想达成这样的目标,并能为自己建立一个积极的仪式习惯,我们可以将这个目标拆分成一系列可以掌控的目标。例如要求自己每天比昨天早起5分钟,10天下来就能提前差不多一个小时。20天左右,基本上就能将自己以前八点才能起床的情况,调整成为每天早上六点半起来。然后定格下来,等适应一段时间后,再继续调整,直到调整到你想要的那个目标为止。一般情况,经过30-60天的时间,这种习惯就能养成。

所以,如果我们没有能建立某个仪式习惯或达到某个目标,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也许是它没能连接我们的重要价值观,或是我们的构想太过逼迫自己,也许是我们一次性树立的目标太过远大,需要划分成多个阶段,也有可能是这个仪式习惯本身存在问题,需要再做调整。无论是何种理由,每天评估自己,并非是为了跟自己作对,而是改变过程中很有帮助的一部分。

砍掉成本读后感


砍掉成本读后感

初读知名企业家李践的《砍掉成本》时,觉得这本书主要是给企业领导、财务主管写的,但细细读下来,体会颇多。
一、一专多能、人员精简
读了《砍掉成本》这本书最深的体会是每个员工的成本是他工资的5倍,员工进来要培训,考核,加上管理成本,办公桌,办公用具,占写字楼,各种消耗,医疗、养老、保险。一旦一个员工被招收进公司,各种成本就接踵而至。增加1名员工就增加了公司的这么多成本,那我们作为一名员工应该怎样做?应该除了要尽可能的将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还要能做科室其他人员替补工作,实现员工的一专多能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人员精简,增加企业效益。
真正人性化管理不是让员工放松懈怠,而是给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才能体现出效率。草放在地上牛不吃,放在屋檐上,会把全部吃个精光。人,容易满足,安于现状,不愿意改变。要让人改变,就是要让他有危机感,低工资、高绩效,用难以完成的任务激起他的斗志。
第一不管任何员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不能好高骛远,但要具有挑战精神。
第二必须有可以量化的数字,目标要有时间限制,确定完成的时间。将目标分解到每月、每周,就知道他的目标绩效量化在那里了。
第三对于没办法用数字来绩效考核的员工,应把每个员工的岗位、工作职责列出来;让员工把时间分配比例按照图表画出来。分析主要工作职责是什么,次要是什么,各占多少时间比例。
二、费用控制、人人有责
企业的成功需要每一个员工的积极努力,我们每位员工都要树立危机意识,从细节开始做起,把降低成本真正做到实处。
坚持节约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我们必须坚持以最低的支出、获取同样的结果的工作原则,坚持把降低成本作为企业永远所追求的主要目标。节约办公用水、用电,办公用纸的双面利用,出差机票选择最经济…这些看上去很小的事情,但却能反映出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和员工的面貌。还有一种成本就是时间成本,要有一套完善制度体系,大家都认真执行,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引用公司办一位领导的一句话“能电话解决的就不发邮件,能邮件解决的就不发工作联系单”,要有这种工作态度才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当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开始有预算意识、关心成本,控制成本,这个公司的管理才算真正到位。
我们公司已经走过了最艰苦的阶段,企业文化也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员工身上也多少产生了一些惰性和满足现状的心境。也许读一读《砍掉成本》这本书,将会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和答案。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砍掉成本》读后感

一、砍库存。库存管理是零售业最基本的基础管理,但一定要注意控制不良库存。做到勤进勤出,不能因为市场决策原因而造成积压,浪费公司资源。这一点,一定要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

二、砍价格。商品进价是我们零售业的根本成本,降低成本就会获得更大利。

三、砍费用。经营开支是我们经营过程中的最大开支,合理控制费用,节约开支。砍掉一分钱,企业就会增加一分利。费用是企业的魔鬼。

中国的企业文化是人制 法制,企业发展之路要想长青,我认为首先增加企业的执行力。我个人最欣赏的三句话与大家共勉“一切以结果为导向,细节决定成败,执行第一,完美第二”

一、设立利润目标,提高成本管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用责任成本激励我们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利润。

二、“细节决定成败”加强过程控制;不断的了解各项成本增大的原因,加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提高商品的质量意识和顾客服务水平。

三、“执行第一,完美第二”马上行动,迅速反应,不管是制度也好,计划也好,必须先执行起来,然后在逐步完善。我们不要在讨论上浪费更多的时间。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第2页

《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来源于网络,欢迎阅读砍掉成本心得读后感。

政府论读后感


政府论读后感(一)

《政府论》是英国早期启蒙思想家洛克的着作。在本书中洛克阐述了他的政治思想,这些思想后来被证明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读本书感觉颇有收获,尤其对了解社会发展历程,认识到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究竟应起何种作用,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政府论》上篇主要批判为封建王权做辩护的君权神授说,这是因为在洛克生活的年代,正值资产阶级兴起,封建王朝走向灭亡的年代,因此要改朝换代,必须进行革命,而革命的前提就是要批判君权神授,打垮封建王朝的思想堡垒,从理论上战胜对手。

如果说《政府论》的上篇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其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色彩,那么在下篇中,他则详细描绘了想象中的未来社会的蓝图,系统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国家的起源和本质、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基本契约、立法权为最高权力,国家权力分立和人民有权反抗暴政等。正是上述思想一举奠定了洛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作为一名推动社会发展的思想者的地位。

在洛克的理论体系中,关于政府成立的三大先决条件的相关论述非常精彩:首先,洛克认为任何一个政府都只拥有一定权限,而且行使权力必须接受大众监督。在一个社会和团体中,为了确保人们已经拥有的东西,有必要建立一个政治共同体(即国家及国家名下的政府),如果政府越位了被人民赋予的职权范围,就能够解散它,并创立另一种可替代的政治秩序。这是社会能够发展,政治共同体的政府能够全心全意为全体公民服务的最基本也是最坚强的保障。

其次,洛克认为政府和普通公民一样,必须要遵法守法,政府的产生是基于全体成员的一致同意而产生,成员基于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及福利将部分权力授予政府,人人都应遵守政府的法律,破坏法律就是毁坏共同的幸福或目标而应遭受惩罚。当然若政府行使的任期届满或政府在行使权力时违反了为全体成员谋福利的唯一目的,政府就必须和每个个体一样,受到相应惩罚甚至被依法解散,或可以重新选择人员或重建政府。

第三,洛克认为,政府是用来保障社会公民权利尤其是私人财产权的,其最大功能是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洛克认为:人是通过劳动获得财产权的,私有财产只有通过其他人同意才能合法化。洛克是现代将财产权合法化的一个关键人物,他认为人在组成政府之前具有多种权利,政府的组建不是剥夺这些权利,相反要保护这些权利,洛克认为财产权即使是人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也是免受他人支配和奴役的屏障。在国家权力方面,洛克提出了里程碑式的分权学说,他将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三部分,认为立法权属于议会,而代表政府的国王仅享有执行权和对外权,这就是西方着名的三权分立学说的前身。

洛克的《政府论》一书写成于1679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然后用其思想来衡量现代社会,尤其是以市场经济为全球主体的社会里,依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尤其是对国家极其名下政府的理解,依然对现代社会极具启发意义。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大部分国家以及经济体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与单一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共存于同一社会体系中,从根本上说,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为了国家的繁荣和民众福祉而努力。但在短期或局部问题上,他们的利益存在明显冲突。在两种经济体系的转型期,往往这种冲突还表现的十分严重,甚至引发了社会动乱。

我们说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是没有矛盾的社会,因此建立和平、幸福的社会首先就要协调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关系,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均衡。虽然利益集团间的冲突不会彻底被消灭,但只要协调到位,在一定期限内达到均衡还是有可能的。那么谁来承担协调不同利益集团的冲突呢?靠市场经济本身的机制,市场经济也有失灵的时候;靠单纯的某一个利益集团来协调,最终的后果就是高度垄断和特权横行,从而最终消灭了市场经济的公平与公正。因此按照洛克的理论,这个超人只能由一种超乎各个利益集团的社会代表来承担,这个代表就是全体利益集团推选出来的政治共同体国家和代表其执政的政府。但是政府要想真正胜任该角色,就必须满足洛克提出的政府成立必须具备的三个先决条件。

在专制思想的词典里,国家的定义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或其所有人的工具。国家所代表的是一个阶级,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个阶级中少数人的利益。代表少数人利益而不是全体人民的利益,那么势必引发不公,或社会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纠纷,只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国家就只能通过国家工具这种暴力手段来镇压反对自己的阶级或群体。这样的政府实质是代表居于统治地位的既得利益集团的专政。

按照专制的国家逻辑,革命就是用一个阶级的专政代替另外一个阶级的专政。革命的最终结果,专政的本质丝毫未变,只是权力的大棒易主而已,改变的只是专政者,而被统治者继续被统治。以这种观念来理解国家,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非但得不到协调和改善,相反会因为专政所导致的不公而引发大面积的群体性事件,从而最终导致社会动乱,所谓的国家安定、民众健康根本谈不上。作为自由思想家的洛克,看到了这种专政思想的弊端,因此提出国家的组成必须要全体人员同意,而且部分授权,同时接受全民监督,这样的政府才是民主的政府、代表大众根本利益的政府。

如果按照洛克的《政府论》来理解,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民主是政治发展的最高成果,也是不可或缺的成果。以此为基础,国家不再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工具,而成为协调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冲突的最公正力量。国家不再代表其中的任何一个阶级,而代表整个社会的所有利益集团。国家凌驾于各个利益集团之上,协调它们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使社会避免于各个利益集团的冲突而动乱甚至灭亡。

现代化的民主国家既不是代表富人来压迫穷人,也不是代表穷人来消灭富人。它既要代表穷人,也要代表富人,作为一种社会最公正的力量去协调各阶级、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政府作为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者,要从整个社会的稳定、全体国民的幸福生活角度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是说来容易真正落实起来难,要想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这就如同赛场上的裁判,黑哨、偏哨的事件层出不穷。政府要想不做黑哨,按照洛克的理解,政府的责任是保证全体人员的权利,同时须接受全体公民的监督,一旦违法,就必须接受惩罚甚至接受被解散的命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切皆为空谈。

我们举个实际例子来说明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应起到什么作用。近10年来,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进入了高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但国家群体性事件在全世界屡次发生,而大部分事件都涉及到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农民耕地被非法占用、强制拆迁等。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征用土地的房地产商和土地被征用的农民总要发生利益冲突。在这件事上,就是典型的两大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开发商总想压低征用费,而拆迁户肯定希望获得更多的补偿或者不想离开故土。

当二者发生强烈甚至流血冲突时,作为中立者的政府就应该公平、公正地予以协调,政府不能以发展地方经济为借口,向被拆迁人施压,也不能以保护弱者为名站在被征用者一方,索要离谱的拆迁补偿费。当然政府更也不能不管不问,坐山观虎斗,任二者肉搏,这样就会导致冲突升级,引发严重的社会动乱。所以这就需要国家站在第三方立场上,对二者正常的财产及个人权利进行保护,并且做到不偏不倚。

但是,政府虽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来进行整个社会的管理。正如洛克所说,代表政府行使权力者是同样有血有肉的自然人,这些人也有自己的利益,也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政府官员和执法者,完全可以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权进行权力寻租,为一己私利而大搞特搞权钱交易。所以在此情况下,这些官员和执法者因为接受了开发商的贿赂或其他原因而公然袒护开发商。本来被拆迁户在与开发商的博弈中就处于弱势地位,在上访无门、上诉无效后,往往采取丧失理智的极端做法,从而激化了矛盾,最终导致群体事件的爆发。

那么如何保证国家在协调利益集团之间关系的公正性呢?洛克认为最重要一点就是用法治来代替人治。在实行人治的社会里,掌握了国家机器的人可以为所欲为,通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去偏袒一个利益集团去打击另一个利益集团,这就激化了社会矛盾。在人治的社会里,周期性地发生社会动乱,甚至暴力革命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而在法治社会里,一个人即使掌握了最高统治权也不能为所欲为。他必须和普通大众一样依法办事,他所拥有的,仅仅是法律赋予他的权力。国家在协调利益集团冲突中的公正性不是靠统治者的道德、品质来保证的,而是靠法律来保证的。法律的最基本原则就是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但实际上专制社会里的刑不上大夫的规则已经延续了数千年,至今依旧顽强生存着。

在洛克看来,民主社会里不应该有帮助强者欺诈弱者的法律,也不应该有以保护弱者为目的,从而牺牲了社会效率的法律。在征用土地这个问题上,某些国家或政府充当的是为开发商保驾护航的角色,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充当而沦落为某些开发商的附庸,这极大程度上丧失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政府了本质角色,这样的政府最终只能被人民抛弃到历史的垃圾堆中去。

法是要靠人去实施的。因此有了法律并不一定能保证依法办事。这就需要权力制衡,需要法律的有效监督,这就是洛克自由思想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任何权力都不能实施垄断,必须进行有效的分权制度。洛克认为:民主的本质不是多数原则,而是任何一种权力都有另一种权力来有效制衡,失去监督的权力轻则引发腐败,重则引发社会动乱。在专制社会下,任何关于法治的建设都是纸上谈兵,此种体制下法治没有丝毫存在的空间。因此市场经济需要民主制度,因为只有民主制度才能保证实现各个利益集团的协调和平衡。

洛克的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相信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今天作为执政者的国家及政府的影响将会不断延伸下去,其不断闪耀的民主、自由的思想光辉,必将照耀越来越多的人们。


政府论读后感(二)

《政府论》一书的作者是约翰。洛克,他是英国17世纪的着名思想家、哲学家,仍是一位出生在具有浓厚清教徒色彩的家庭,而本书是他的政治方面的结晶。

本书分为上、下两部,我选择了下部进行拜读,下部主要内容为正面论述了建立议会制的资产阶级的重要性和未来意义。书中,作者在批判封建主义君权神授学说的基础上,对议会制的国家组成及结构形式进行了详细的勾勒和描划,诸如政府的建立和组成、国家的形式、立法权范围和限制、私人财产的保护等等。作者就各方面权利和义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特别是君权和父权的范围和底线,如何利用权利,以及何时、何地失效的基准。

作者认为建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私人财产,使人拥有个人财产的充分权利,补救没有政府情况下的种种不足,他对何种财产属于个人财产、政府如何保护这些财产进行了论述。对如何产生政府,及政府的使命、政府有谁领导,领导者拥有何种权利,如何利用这些权利,以及政府、议会官员的任命、罢免等进行了辨述。

虽然,作者是为资产阶级说话,为资产阶级的政权辩护,但他以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为基础,从理论上论证了天赋人权的基本原则。他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其中最重要的是财产权,部分权利可以放弃,自然状态的权利是不稳定的,需要有人民选举组成的政府或议会代为行使权利,以确保人民财产的安全,但他们不能超越这个权利而为所欲为。作者认为,人的自由是有限度的,需要以法律作为准绳,坚决法对君主专制,提出分权学说。

本书虽已问世三百余年,但仍不失其光环,对了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演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政府论读后感(三)

斗胆看了洛克的《政府论》,完全是抱着崇拜的心情看完了这本可以被称之为圣经的政治类书籍。

《政府论》,洛克的政治着作。1690年出版。作者写作的目的是对英国1688年光荣革命进行辩护和理论总结。

全书分上、下2篇,上篇撰于1681年,作者逐条批驳了保皇派思想家菲尔默宣扬的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说。下篇撰于1689年,在批判君权神授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洛克用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论阐述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人处在一个时代能够看清楚这个时代,看清自己的国家,甚至看清楚自己国家的前途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早在三百多年前的洛克就做到了。他可以理智的驳斥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和王位的世袭理论,并且看到英国资产主义革命的光辉的前途。可能是因为我自己本身不是基督教徒,所以对他用《圣经》上的理论来驳斥君主神授的思想,其实是不屑一顾的。但现在想来,一个人对一件事件都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的,这没什么了不起,即使在惊世骇俗。但这个人如果能在这个看法的基础上形成一整套系统的理论,并且把以书的形式出版出来了,实在是应该让我们来尊敬的。

读完了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感触是第一次如此透彻的看清楚了政府的职能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人民谋福利。祖祖辈辈的我们放弃了很多的权利,放弃了很多自由,放弃了我们最早的自然状态。本来的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上帝,我们可以把打猎打到的藏羚羊认为就是自己的而不用担心会不会触犯《野生动物保护法》,甚至可以把一片因为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海滩认为是自己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一切,而不会受制于任何人。当我们的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我们甚至可以自己去惩处那些我们认为罪有应得的人。可人类毕竟是个群居动物,个人保护自己以及财产的力量太有限了,我们渐渐的发现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力量似乎更大些。我们联合成为国家,置身于政府之下,要求他保护我们的财产。正是这种情形,我们甘愿放弃各自独立的各种自由,比如惩罚权,交由我们中间被制定的人来专门行使。所以写到这里,很明显的可以看到,我们放弃了种种的权利交给政治社会,由立法机关按照政治社会的利益所要求的程度加以处理。这一切,都是出于各人为了更好地保护自身及自己的自由和财产的动机。所以任何一个理性的人,绝对不希望获得比现在差的生活状态。

这让我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那些农民,那些不被压榨的吃不上饭了只得吃观音土,那些不被压榨的卖儿卖女是绝对不会像陈胜吴广那些人一样起义的农民们。我想如果那些农民能够比较清楚政府存在的职能,也许不会一直过着那么凄苦的日子。这似乎得感谢中国古代的封建统治者们,是他们的愚民工作做的好。从焚书坑儒到各种各样的文字2020狱愚,弄着广大的农民。再是从汉代开始的狡猾的独尊儒术也坚定的支持着父权,或者说皇权。无不在在可怜的知识贫乏的农民脑中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作为普通农民的他们只能卑贱的活着,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把自己辛辛苦苦种的粮食的大部分交到中央。遇到了皇帝比较开心大赦天下的日子,少收点地租,还得五体投地的感谢一番。如果按照洛克的理论一个人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之物脱离自然状态,他就对这一自然之物享有排他的所有权。那个时代的中国农民们如果有幸读到这部着作,一定会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可怜,人家抢了自己的土地,然后租给了你,还得感谢人家一番。

这就是穷人的自由:人们殴打他他请求,用拳头殴打他他哀求,如果人家让他走开,倒是多少还有几颗牙齿得到保留。

所以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中国古代农民的形象。虽说怒其不争,但能怪他们吗?他们只是世世代代都老老实实种地的农民,他们几千年的梦想也不过是一亩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他也是个相当有责任感的作家,但还是始终算不上是学者,可以像洛克一样破,但是他不能立。这也许就是鲁迅先生虽然伟大,但是不能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吧。

当然,不管怎么样,封建主义还是结束了,被束缚了千年的农民被解放了出来。不过虽然说土地税已经被取消了,但土地所有权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当然这是后话了。

《再造政府》读后感


《再造政府》读后感

邹轶君

《再造政府》是一部公共管理学的经典著作。作者戴维·奥斯本被称为政府再造的大师,他在本书中系统全面阐述了再造政府的战略路线图和实践中的运用。虽然案例多来自于西方国家,但很多仍值得我们借鉴参考。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均开始推行政府体制改革和行政革新,成为时代风潮,改革创新措施层出不穷,政府体制管理理论的研究成果丰富。本书的"再造政府"便是新公共管理的典型代表,蕴含着"企业化政府"的精神。历史总在重演,重读经典著作,每一次都有新的启示。

什么是政府再造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整个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技术、新发明,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对全世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科层制政府显得迟钝和不适应,导致政府开支大、经济停滞、财政危机、福利困境、政府效率低下和官僚主义严重等种种问题。

而此时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和成功经验与政府形成比较鲜明的对比,企业的高效率和发展速度让政府望尘莫及,有了参考群众便有了期待。各国政府在困境和压力下采取了措施,探索建立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以适应公共管理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行政效能,满足公众的期待。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就是"政府再造".

奥斯本认为政府再造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和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从书中可以明显感到,作者说的这种再造,就是要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体制,创建企业化政府,使政府具备创新能力和应付各种挑战的能力,适应当前和未来环境的变化,提高政府的绩效。倒不是说让政府像企业那般去追求利润,而是要求政府抛弃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注入政府的部门中,像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向社会提供服务。

各国的政府再造实践

政府再造一词揭示出政府改革的本质,改革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政府外部关系的变革。确实在那个年代,各国遇到了共性的困难,美国、英国、新西兰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政府再造"去重塑社会,以引导、管制及控制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美国,克林顿政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重塑政府运动,指定时任副总统戈尔主持改革,以企业化政府理论为指导,提出创建一个工作更好、花费更少的政府。其主要强调了四个方面的,一是强调顾客导向,重视市场机制,减少政府直接管辖;二是简化政府规制和程序,实现"去官僚化";三是明确职责明确目标,充分的授权赋能,增强政府的适应性;四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节约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英国向来是比较激进的与众不同的,从脱欧一事便可见一斑。当年在撒切尔和梅杰任首相期间,英国政府做了激进的政府改革,他们的主要措施是问题导向的,以解决当时出现的问题。一是大幅度精简人员,二是将公共事业转移给私营企业提供公共服务,三是成立"效率小组"对各行政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改革建议,四是实行分权式财务管理改革,强调管理者的资源作用能力,五是把服务提供和执行职能从决策部门中分离出来,并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和管理自主性,六是定期检查执行机构的职能和绩效,以确定是否将整个执行机构和某些部门予以撤销或出售,七是以公民顾客为导向,公开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接受全民监督,将人民纳入顾问机制。

新西兰虽远离欧美,但其行政改革在西方国家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其改革也带有系统、全面、深刻和激进的特征,被许多国家公认为公共部门改革的典范。他们的原则是国家或政府不介入社会和私营企业能够有效经营和运作的任何领域;保留在公共部门内的商业性组织按照私营公司的形式建构和运作;政府部门、皇家实体机构和公务员的目标明确;政府部门的职权和责任不能冲突和交叉;政府活动的成本由市场因素来决定,产品的质量、数量和成本应由购买者的需求来决定。

我国的"政府再造"

在西方诸国用改革大潮摧毁了旧的结构和体制,实现了政府机构的分权化、小型化、扁平化,强调了灵活性、效率、责任和结果时,我国从90年代开始也进行了一些尝试,走了相似的路,从政府中脱开了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不断改革,各级政府不断精简、放权,转变职能。既然我们已经认准了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完全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顶层设计,更主动、更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让人民群众看到决心、增强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很大篇幅专门阐述政治体制改革,对政治体制改革要不要改、改什么、怎么改等重要问题,给予了明确回答。

报告明确"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解决了要不要改的问题。报告指出"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解决了改什么的问题。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解决了怎么改的问题。

《再造政府》一书,虽是用了西方国家的案例,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同样有借鉴意义,有些也已经付诸了实践。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我们始终是坚定不移的,但在具体实施和补充完善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政治体制改革相比于经济体制改革更难。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的是人们的经济利益,政治体制改革调整的却是权力,而我们是一个对"权力"有着悠久传统的国度。调整权力无疑是一件非常复杂和敏感的事情,报告明确要求政府要"简政放权","推进大部制改革","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减少领导职数,降低行政成本",这相当于要政府进行一次自我革命。但同样应该意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众。这一意义决定了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向前推进。同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解决目前我国存在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的有效途径。

高校的"政府再造"

书中的理论,他国的实践,我国的改革方向,归纳用在高校治理中,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高校是个小社会,与"政府"改革有着同样的逻辑。高校在治理中所遇到的问题,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相似,也可以说是一个小范围的缩影。反之,以小见大,在全社会亦可推广。

同政府再造一样,高校治理的头等大事就是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目标要植根在所有管理人员的意识中,哪怕是最基层的管理人员。一旦组织有了明确的目的和目标,组织再造就会变得更加容易。这就是为什么凡是有着明确目标的组织往往会成为再造引路人的原因。

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到一定深度,必然催生政治体制的改革。目前高校的问题客观来说比较多。高校与市场接触实际越来越紧密,但与市场的交换能力实际又有很大的差距。暴露出在治理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科研教学管理、财务管理、监督管理的一连串问题。说企业是价值导向也好,利润导向也好,都有个在组织内公认的目标。这方面高校也可以注入企业管理的思维。目标未必是利润,但可以是价值增值,也可以如企业那样以顾客为导向为中心,以创新和竞争的态度使用资源,发挥高校的功能。像管理企业一样管理高校,把经济管理引入是发展趋势。

危机意识催生改革,创新动力促进再造,看追求有多大。

喜欢《读《政府机构成本管理》有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高效管理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