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论自由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论自由读后感1000字

论自由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订制化的教育模式_《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

孟子曾说过:“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在我们在读一本中外经典名著时,会从中感受到与我们以往认知中不同的东西。每次阅读完中外经典名著后,都会体会到书中人物那终身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时候,我们不妨坐下来好好写一篇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订制化的教育模式_《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订制化的教育模式——《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

《让天赋自由》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什么是天赋,如何发现天赋(忘我状态);

二、什么因素制约了天赋,如何发挥天赋(部落、态度、导师、时间);

最后指出未来教育转型的方向之一是实现天赋的教育。

什么是天赋?我们通常认为的天赋局限于智商、情商或者学术能力、记忆能力等等,而智力的多样性是天赋的一个基本原则,不仅仅限于前面所列举的。其次,它是动态的,也就是在大脑的动态运用过程中会爆发真正的突破。例如很多喜欢讲课的老师会发现,在讲课的过程中会不断有合适的例子突然出现在头脑里,而在平时认真地思考却不一定想得起两者之间的联系。虽然不是真正的突破,但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最后,智力是完全独特的。而智力是天赋的核心元素之一。

创造力应该是天赋中另一个核心要素。智力的最高形式是创造力。创造力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在同一时间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深入我们的直觉和无意识,以及我们的心灵和感情。换一种方式表述就是阿基米德不是在书桌前发现了浮力原理,是在泡澡的时候发现的;而牛顿也不是在书桌前,而是在树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反而在进行其他活动时无意得出了结论。现实中对这一原理的具体运用就是,睡觉前去想一个近期有待解决的问题,然后放下它,沉沉睡去,潜意识会自动工作,有可能在梦中(比如元素周期表的发现),有可能在第二天醒来,答案会自动浮现。

人如果处于忘我的状态,就是位于天赋的核心了。我们的整体,包括呼吸、心跳、思想完全融为一体,感觉自己完全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它是一种能量的整合与集中。这时,你就身处天赋之中,你发现了你的天赋所在。每个人都有进入忘我的沉浸状态的独特方式,也有发现自己天赋的独特方法。但是这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仅有测试是不够的。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发现自己天赋的机会,或者压根就没有发现自己有哪些天赋。为什么,作者认为原因是个人的限制、社会的偏见和文化的约束。每个人面临的环境可能都不会完全相同,解决方案也不是千篇一律,可以给出的建议是:在年轻的时候(甚至包括小时候,父母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行为,给出父母自己的判断),要勇于去尝试,去试错,找到自己的天赋。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朋友圈,坚持自己的态度,并有毅力坚持下去,才会最终迎来天赋之花的盛开。

而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导师出现,也可能没有。导师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识别我们的能力,让我们相信自己可以实现一些之前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人生的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天赋不一定让你变得更富有,但是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丰富性和平衡感。这种丰富性和平衡感对于个人幸福,与不得不做的工作带来的物质满足同样重要。

基于让天赋自由的理念,未来的教育显然是“因材施教”,也就是订制化的,是培养真正具有深度和活力的各种人才的教育。这让我想到了孔子的学生们,在几千前就享受了订制化的教育。同样的道理,孔子用符合每一个学生性格的语言来讲述,并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要求。作者:滕琬琪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蓝莓季节》有感:发现自己的天赋


哈泼,一个绝对算得上是不幸的女孩。她在还是一个小宝宝的时候就被自己的母亲给丢弃了,这样的一个女孩的人生一开始便是混乱的,直到她误打误撞被她的养母麦迪生小姐送到了潘潘和缇莉这里,一起和瑞琪生活。

一个不幸的女孩,和两个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离开的老奶奶以及一个和她同样不幸的女孩共同生活在一起,照理来讲生活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事情并没有这样发展下去。哈泼后来成了著名的防治园艺忠实的专家,结了婚,有了孩子,生活像个普通人一样走上正轨。那些与她同样不幸的人可能会想,她只不过是个偶然而已。

不,并不是偶然,哈泼并没有那种所谓的好运,受到所谓不存在的上帝的眷顾,她只是发现了自己的天赋,并在知道自己有这方面的天赋的基础上加以努力。她知道自己喜欢园艺,并在这方面加以努力,取得了成功。命运总是难以捉摸,你付出了努力,它说不定一点回报都不会给你,你不付出努力,成功却又会不请自来。但是只要在自己擅长的方面付出汗水,或多或少,总是会有回报的。

去发现自己的天赋,人都有自己擅长或是不擅长的地方,要对自己的天赋有信心。这是我从《蓝莓季节》中知道的。

《商业模式的力量》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商业模式的力量》读书笔记及感悟1000字:

中国企业过去的模式是‘地产+工厂’,是以低工资的人工优势和非常大的营收规模在世界里竞争。这样的商业模式导致中国大部分企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最低端,费力劳神赚钱少不说,当先进企业创新后中国企业完全跟不上节奏,还导致了大量的技术落后,使得企业的竞争力根本无法适应产业的发展速度。

01、中国企业的唯一出路:商业模式的创新

所以说中国要想实现中国梦必须从过去的‘地产+工厂’转向‘创新+资本’的新商业模式,中国企业成长的两大机遇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与对接资本市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

解读:过去的商业模式在21世纪已经没办法适应与全球的竞争,创新性企业才是未来的生存之道。企业的创新成长需要资金、人才,这就必须资本的保驾护航,融资渠道对于企业的便利性来说刻不容缓。企业经营的原点就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力,而放大经营和占取经营制高点的则是资本运营。

02、成长=创新*资本

资本市场给与创新者最大的奖励和鼓励,产业市场给与不创新者遭遇淘汰的最大惩罚。产业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才是企业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走向垄断的必经途径。低成本优势在过去40年保证了中国的迅速崛起,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开始不断的上升,环境保护成本也在增长,这些都困扰着企业的发展。中国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已经不再成为驱动力。

03、商业模式

中国的资本充裕度是很高的,只要寻找到好的商业模式企业。那么什么是商业模式呢?商业模式是一种包含一系列要素及其关系的工具,阐明某个特定实体的商业逻辑。公司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公司的内部结构、合作伙伴和资本关系等,用以实现这一价值并产生可持续盈利的要素。

更好的解读商业模式,有这句话非常的重要:

1.自己可以复制自己

2.别人很难复制

自己能复制自己:企业的销售额是可以不断的成长,企业的利润能够得到释放。这样的增长会突破天花板,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增长过程。当然增长尽量是靠企业的内生发展、滚动发展,并购式发展没办法体现这一发展历程。持续性发展是很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

但是很多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之中很快的遇到增长的天花板,规模上不去。或者虽然规模上去了,但是为了竞争企业的业绩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仍然没有找到低成本扩张的办法,或者说产品的竞争力不足。只能说明‘自己复制自己’的路还没有得到突破。

别人复制不了自己:一旦企业的业务很赚钱,必然会导致大量竞争者的恶性模仿和竞争。一件事情如果大家都能做,那就会有残酷的价格战导致企业的利润和规模不会持续性的增长。只有企业的业务别人没办法模仿只能干瞪眼的看着,这样才会有利润的持续增长,这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定价权。

历史脸谱化_《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


历史脸谱化_《资治通鉴》读后感1000字范文:

《资治通鉴》的重点着墨落在正直和战争方面,对战争的描写犹为细致,前因、经过、结果交代的十分清楚,让我们有一种和古人神交的感觉,体会那波澜壮阔的场面。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到战争的残酷,良将的果敢善谋,劣将的庸懦无识,但于今都已尘归尘土归土。“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我们常常会假设历史,如果怎样怎样,是不是就令有一番结局呢?假设终归是假设,历史只能成为书本上的记载,那才是它的最终归宿。

我们为秦孝公与商鞅君臣相知而欣慰,为商鞅变法之决绝而钦佩,当读到被五马分尸的商鞅时,其下场又让人嘘嘘。改革之难,令人为之一叹!难道改革都需要用鲜血来推动吗?如谭嗣同慷慨所陈:“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若真如此,其成本也太大了。

史家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很容易犯非白即黑的毛病,要么忠,要么奸;要么君子,要么小人;有新党,就必然有旧党;有阉党,就必然有东林党。对于现代词“朋友”二字我们可略作介绍,在古代这两个字一般不会放在一起,“朋”往往指“朋党”,是小人结党的专用词,比如朋比为奸;“友”往往指“志向相同之人”,是君子的专用词,比如舜有七友。如此泾渭分明的用字也深深体现在史书中,将历史人物脸谱化,“忠”与“奸”的区别如同京剧中的那些脸谱,一看便知。

《资治通鉴》惜字如金,对于一个人物的描写往往短短数十字,能有数十字的描写还算幸运了,与正直等无关的人物如李白等竟毫无描写。惜字如金的优点在于深动、简洁,但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只是一个脸谱化的印象,缺乏全面的认识。

比如我们深恶痛绝的宦官群体,其印象往往是奸,比如秦二世时赵高、汉元帝时弘恭、石显,东汉末年十常侍,唐肃宗时李辅国,给我们的印象就是大大的奸臣,这种刻板印象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宦官全没有一个好东西。其实不然,宦官里面也有好人,东汉第一个用权的宦官郑众,其实就没有显得那么负面,还有曹操的爷爷曹腾,也比较有容人之量。

李德裕,唐武宗时期的名相,算是一个比较正面的人吧!但他同时也是牛李党争的主角,其之所以为相也得力于宦官之助。唐太宗,善于纳谏的一代明君,其实也有拒谏而诛大臣之行。《资治通鉴》在记载时往往一笔而过,或者干脆不记入,如果读者不留心,很难发现这些复杂的方面。

史书不仅对历史人物脸谱化,对于事件的分析也同样显得刻板。后之视昔,往往是在既定结局下去强找原因,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分析往往会影响历史记载,读后感.

先定性后写作。比如蜀汉之亡原因是宦官黄皓乱政;陈朝之灭亡就是陈叔宝昏聩淫乱。这些记载往往夸大了个人主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三国时期,公元263年,蜀国有108万人,魏国有443万人。如此实力悬殊,蜀汉之亡岂是黄皓乱政的结果!南朝陈在当时也不过500万人口,而同期的北朝隋有近2000万人口,这种不可同日而语的比较,即使有长江天险又如何?

世人皆为人而没有神,人总是复杂的,不能简单用黑白来加以区分。对于一个整体的历史事件来说也是如此,其复杂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概之。当我不再脸谱化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或许才能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更能接近事件真相。

脱下面具,淡看世间百态,来上一杯茶,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作者:佩韦

《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


《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读书笔记感悟1000字:

至今为止,中国档案学研究自民国“行政效率运动”以来已经有将近100年的历史。阅读中国档案学界的论文和著作,我们不难发现,目前,“中国档案学对我们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什么”“我们可以影响档案学的什么”等问题是依旧是学术理论关注的焦点。

中国社会的档案意识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不高,大家对档案的感受依旧停留在它的凭证价值,忽略它们的情报价值。并且,在多如星辰、见解迥异的档案学著述中,不乏有对我国档案学学科领域某一专题的探讨,但能真正触及档案学根本问题并能深刻剖析其根本的书籍却寥寥无几。中国人民大学胡鸿杰教授所著的《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一书,可谓从自身“前无古人”的视角道出了中国档案学的渊源、自我完善过程和发展前景,让笔者感触颇深。

首先,胡鸿杰教授阐述了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上升起点),然后逐步展开理论研究,以便从中国档案学的逻辑起点出发,从根本上、深入地理解。《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通过开篇的阐释,为后文的论述铺平道路。这部分独到的观点是以往档案作品从未涉足的。

逻辑起点,也就是笔者认为的“往者”,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从哲学意义上讲,逻辑起点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实际、弄清各种规定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都无法否认,一门学科的逻辑起点是该学科研究发展的精魄所在。然而,档案学的逻辑起点真的可以被预见吗?

正如书中写到的,“从管理过程上看,档案并不是社会活动的直接产物”。档案是在个体或组织的社会活动中转化而成,它对社会活动的反映也是间接的。从这种角度考虑,用“原始的历史记录”来表述档案的属性并不准确。同时,作者认为不能将档案定义为一种信息。因为对信息这一概念进行最初定义的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很明显,档案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如果单纯将档案定义为一种信息,只怕无法从根本上改善人们对档案的认识,不利于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

如是观之,《中国档案学的理念与模式》是一本真正能够让读者深思的专著。仅仅是开篇部分就引起笔者的浓厚兴趣,之后的内容更是层层紧扣、结构清晰,强烈推荐档案学专业的同学阅读。

即使“往者不可见”,来者也犹可追,中国档案学的未来就在我们年轻一代档案人的手上,我们应该从此书中所提供的一种全新的研究视角与学术理念出发,继续拓展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的疆域。作者:钟启鸣

喜欢《订制化的教育模式_《让天赋自由》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自由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