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中外名著读后感 > 谈读书读后感1500字 > 地图 > 谈读书读后感1500字

谈读书读后感1500字

发布时间:2019-10-11 来源:互联网

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

俗话说:“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中外经典名著。当读完一本中外经典名著后,我们肯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为了以后回想起当初阅读时的感想,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那么,现在你是否对写读后感而一筹莫展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请继续阅读本文相关内容!

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

从来没有一本书让我如此痴迷,刚刚拿到就爱不释手。从昨天下午一直看到今天早上。看完陈彦老师的小说《主角》后,很多感触涌上心头。因为这部小说写得是秦腔名家,从十一岁直到五十多岁的人生坎坷的经历。

在剧团做过烧火丫头,曾一度放弃唱戏的念头,因为忆秦娥扎实的功底,更因为她师傅这位伯乐,为了她能够一脉相传,能够传承师傅的吹火,师傅终于在走之前,秦娥最终成为名人,县名人,省名人。她从不和别人争高低,一根筋一股傻气将自己的功底弄扎实,最终成就了她。可是她除了唱戏,其他的事情从来不关心,也不上心。经历了两次婚姻,经历了亲生儿子跳楼身亡,经历了各种打击,依然坐真实的,憨厚的,有点傻气的戏痴。

假如把这部小说搬到电视上,其影响力绝不亚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有人曾说过:秦腔是陕西人的情歌。秦腔将陕西人的喜怒哀乐诠释的淋漓尽致,秦腔有时候委婉、有时候粗犷、有时候豪情万丈、有时候如泣如诉。

陕西人给人们的印象大多是憨厚的、生楞的、硬邦邦的。假如你和陕西人打过交道,你就会觉得陕西人直爽、善良、纯朴。对待朋友掏心掏肺,对待有恩的人肯定是: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

秦腔几百年来老祖宗传承下来的戏曲,都深刻在人们的心中。

三娘教子——三娘为了教育儿子读书,竟然要将赖以生存的织布机砸坏,可谓是用心良苦。

杨家将——好男儿好女子要学就学杨家将,带兵打仗,精忠报国。

窦娥冤——我只记得窦娥被杀时,下起来六月雪,只有被冤屈的人死前才会出现六月雪,血一滴都没有落在地上,全部洒向白绫的奇异场景。最终窦娥冤案被平反,罪恶滔天的人终将受到惩罚。

三娘教子用苦良心,杨门女将精忠报国,窦娥冤人在做天在看,正义终究战胜邪恶。这就是秦腔的魅力,之所以能深入人心,能被一代代传唱。它不仅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同时向人们传播着老祖宗千百年来不变的正义的力量。

从记事起,我就喜欢上了秦腔。每年冬天北酥酪大队都会请西安秦腔剧团来演出,当时的戏子都安排在各家各户。那时候平静的小村庄比过年还高兴。孩子们一放学早早做完作业,就缠着大人们去看戏。

早上我们上学时,看到演员们在学校门前的空阔麦场走势,练腿。晚上放学后,我们早早的拿着摆凳子站好位,然后和小伙伴们簇拥着去戏台后化妆间。我们只能在门口远远观望着。有一次一个大花脸出来了,把我们都吓唬住了,如鸟兽散四处逃窜。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村里都会打社火。敲锣打鼓,舞狮子,要热闹上一周才算把整个春节过完。村人们吧秦腔剧中的人物搬到了社火上,可见村人们对秦腔的热爱。

踩高跷——秦腔戏中人物悉数出场。

高杆——将孩子们小腿和脚绑在固定的铁架上,小小的人儿被打扮成不同角色。

血唬——也就是电视中演的特技的一种,钢刀扎到身上,掏肠子,铡美案,村里的能人们化的妆太逼真,每次看到小孩子们都会躲得远远地。

这些扮相都是戏曲中的人物,穿的也都是戏服。

我的外公我的母亲一生钟爱的都是秦腔,他们也会唱,我在家里多次听过外公讲戏曲故事。妈妈的偶像是李爱琴老师,最喜欢唱《周仁回府》哭坟片段,她高兴地时候就会唱起来,她唱的如泣如诉,那时候我觉得母亲就是戏曲中的周仁,在爱妻的坟前哭的肝肠寸断。多年后,当我跪在母亲的坟头想起母亲唱的《周仁回府》,不仅泪流满面。如今我也变成了她,每回回听到秦腔,只要音乐想起,就会感慨万千。

秦腔是我小时候的记忆,对亲人无法磨灭的思念。它的乡音,乡情,总会把我带到童年。文/姚小红

HdH765.cOm更多精选中外名著读后感阅读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活着》读后感1500字心得感想范文:

《活着》是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主人翁福贵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地主家的少爷,年轻时由于嗜赌放荡,输尽家财。父亲被气死后,福贵一家成为佃农,并很快被国军抓壮丁卷入国共内战。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他的人生和家庭也不断经受着苦难,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这本书是我不愿再看第二次的书,即使在第一次看的过程中也是咬牙往前行,但如果只是一般的持续的悲剧感也不会让《活着》如此吸引人。这本书让人继续看下去的动力之一便是主人公徐富贵的个人坚强意志,从原来的衣食无忧、享尊处优的地主少爷,到之后败家到一无所有,人生的大起大落不过如此,但是他却一直“活着”,任身边人事匆匆走过,他依然在活着。活着便有了活着的价值,死去的都是过去了的,即使心中有再多不舍,也会继续生活,任生活肆意捶打,仍然顽强,他完美诠释了书中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富贵的妻子家珍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也是这部黑色悲剧中的一抹暖色,她才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家珍本来是镇上米行老板的千金小姐,即使徐富贵那么不知进取,那么没有未来,但家珍却依然对他不离不弃,甚至怀着大肚子去镇上的赌场,希望可以把福贵从赌场中拉走。后来不得而终,一个人挺着肚子走了十几里夜路回家。是什么支撑着家珍呢?在福贵败光家产后,家珍的父亲将家珍接回家中,希望她与福贵不要再有往来。而在她生下有庆之后,她与父亲闹翻一个人背着有庆回到了家,回到了穷困潦倒的富贵身边,没有一个父亲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去过苦日子,但是家珍的父亲却无法阻拦,是什么驱动着家珍做出在现在看来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呢?

如果说富贵是“活着”的英雄,那家珍就是富贵之所以能成为英雄最重要的原因。家珍为什么有着优秀的家庭条件而依然要跟着富贵过苦日子并且给予富贵活着的力量,爱情亲情是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家珍长得漂亮人也贤惠嫁入当时富甲一方的地主家,也算是门当户对,读书笔记谁也无法想象到后来的徐家一落千丈,但在那个年代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女性社会地位比较低,女性个人主义意识淡薄,家珍从嫁入徐家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了富贵的人,一辈子也改变不了,也无法改变,这种观点根深于家珍脑中无法挥去。这是我认为的第二点原因。还有最重要的第三点原因,家珍是富贵妻子的同时,也是富贵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家珍被她父亲接走的时候,领着的是自己的也是富贵的女儿,肚子里怀着的是自己的儿子也是富贵的儿子,一个母亲即使自己受再大的苦也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如果孩子们以后没有了爸爸,即使未来的生活的再安逸,也会是对孩子这辈子的损失,这是家珍回去陪富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也有她自己对于富贵的亲情和家珍本身思想观念的原因。回去之后的家珍变得更加贤惠,和富贵一起过苦日子。还记得她刚生完有庆回到富贵的寒舍的时候,富贵母亲说了一句:回来了好,回来了就好,家珍带着孩子回来了,这个家也就完整了。

即使富贵突然被抓去当兵,毫无音讯的时候,她依然守着这个家,也许丈夫在外早已不在人世,家珍仍然守着那个家,送走了富贵的母亲,一个人养着两个孩子,这其中的心酸苦累没人想象得到,但是家珍撑下来了,这也许就是母亲的伟大,谁能说那时的家珍的思想是落后的,难道现在先进的女性思想是比之前的好吗?难道这种思想不是伟大的吗?平日里我们总夸夸其谈所谓的善良、宽容、幸福之类的词汇,但当不幸真的发生在我们身上时,我们能否表现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有的人一生所及窄如手掌,生命价值却宽若天地,这种精神层面的高度是当下的我们难以达到的。

1994年张艺谋指导的电影《活着》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看过电影之后,首先叹服于巩俐那时的颜值,真的太美了,剧中饰家珍完美诠释了这个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葛优所饰演的徐富贵也有如书中所描述一样从先开始的纨绔子弟,到后来的坚韧,他们不愧是好演员,也许当时中国没有比他们更适合诠释这两位人物了,这也有张艺谋导演的功劳。但是电影始终和原著有所差距,即使两位国宝级的演员倾力诠释,有很多细节仍然由于电影时长的限制无法展现出来,读原著的思想冲击和带来的思考还是更强于电影,但是电影所带来的直观的情感输出也是原著书籍无法表现的。只能说两者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作者:海峰

《主角》读后感400字


花了20个小时一口气把新近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主角》看完了。

我认为比我以前读过的部分茅奖作品要好,当然和《平凡的世界》比,还是差得很远。《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用生命写出来的。而这个作品其实也是只是比其他快餐文化的作品打磨的时间长一些。这部小说,应该说是我近期所读小说,最精彩,最接地气的一部。读的期间,也流过几次泪,为主人公的成长,为亲情,为友情 。

后边的评论也好多,我看了好多,觉得人家的评论都很好。

这部小说,有好多人物塑造是模仿了《平凡的世界》的。比如秦八娃的婆姨是豆腐西施,就是模仿诗人贾冰的老婆,土耳其人,一个卖羊杂碎的婆姨。比如忆秦娥的第一任丈夫是 模仿了田润叶的丈夫李向前。忆秦娥的第二任丈夫,石怀玉,其实是个大败笔,有点画蛇添足,就不该出现这么个人,这个人其实是模仿了《月来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 ,爱艺术胜过一切。 还有忆秦娥的儿子是模仿了余秋雨的《门孔》里的阿三阿四 。

好像还有些情节,能在其他小说里找到踪迹。

读书之《游戏力》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游戏力》读后感1500字:

孩子的成长是要给予自由,但这种自由是规则之上,只能遵循规则才能脚踏实地的成长。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会让孩子恐惧,失控的感觉让他们如坐山车,玩游戏也是如此,有时需要父母的主导,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进行游戏。

游戏中的基本原则是:“先跟随,后主导”,在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01、主导孩子的关键:轻推一下

这里的轻推一下:如建议一个游戏主题,或者仅仅制造一些身体的碰触,然后观察孩子如何反应。

轻推一下可以是:“我们来玩吧,“如果孩子喜欢看电视,你可以说:”我们去踢球吧”,对于存在无力感的孩子,建议来一场摔跤比赛;如果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试试角色置换,给女孩更多力量,给男孩更多联结。

轻推的另一种形式,是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进行一些改变,如果孩子在蹦跳时没笑哈哈,那么你可以先跟他们一样跳起来,然后边跳边唱等;如孩子玩玩具,总是拿一个丢一个的,这时最好不要讲一通专注力道理,而时捡后一起给他,让他从头开始。

尽可能的在游戏中找些乐子,比如看孩子没精打采的坐在那儿,就说我来给你当毯子吧,然后倒在他身上。

有时孩子们游戏时不知从何开始,有时是孩子一个人不知如何提议游戏,这时需要我们家长轻轻推时一下,便会引入游戏,或让游戏玩的更有效果啦!

02、主导孩子的时时法则:联结

孩子在婴儿时期,经常会做 “可爱状”和“可怜状”,让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抚和照顾他们,所以联结是时时都在,但随着孩子的长大,需求超来越隐晦,有时也不愿意于与父母对视、拥抱这些动作,与父母的联结可能会出现断裂等问题。

为人父母多年,有时确实感觉到与孩子的距离感,比如出差一段时间,或者错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时不懂,只是为了孩子与自己的生分而焦虑,为曾经亲密无间的亲子关系,却被推远而无措。

原来孩子的认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独、愤怒、委屈时无法用语言告知,只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这时我们应该注意,游戏是孩子的语言,在游戏中孩子会释放自己的情绪,也恢复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与父母的联结也能重新建立起来,所以主动联结是为人父母的重要任务。

读懂了游戏力后,才知孩子表面的对抗与不端言行,其实他内心深处,是渴望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如作者中文中举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经一个学生的家里,这个小朋友和黛安关系非常亲近,只是现在小朋友从幼儿园毕业了。当黛安去看她时,小朋友妈妈就告诉她黛安来了,但小朋友还是专心画画,还淘气的问:“谁是黛安呀?”一阵嬉戏谈笑之后,两人很好地重建了联结。那个淘气的问题,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义: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会不会再回来,我不知道该不该亲近你,因为我又会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这个例子也说明了平时孩子内心渴望我们的关注,可我们放下一切同他玩时,他却拒我们与门外,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他是由于之前的孤独感而生我们的气,当我们关注时,他就把内心的感受呈现给我们看。这时的我们要耐心,坚持陪在孩子周围,用温和的力量推动联结。

有时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的介入游戏,可能会导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脚踢来释放痛苦情绪,这样的释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让其发泄,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我们只需静静的拥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扫清了障碍,也会与父母重建了联结,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自信!

联结是个抽象的词,执行时主要是与孩子的拥抱,而且是紧紧的抱住,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要挣脱,建议家长试着多抱他一会儿。

当然也要以实际情况而定,沟通、对视、拥抱、游戏都是联结的重要方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个法则用到亲子教育中,也是受益匪浅,养儿育女中,不再是你授业解惑,而是如《阿凡达》中男女主角,在最美的意境中说:“I see you !”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对父母、对爱人、对孩子,皆是如此!

读书之《柏杨传》读后感1500字


读书之《柏杨传》读后感1500字:

《柏杨传》是我最爱看的书,这本书是我们一家人最好的读物,也是作者韩斌老师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这本书深深地震撼了我,大家想知道我看后的几点感受吗?一起来看看吧。

一、悲惨的童年

柏杨(郭衣洞是他的学名,“柏杨”是笔名)是河南人。他的母亲生下他不久就去世了。柏杨的父亲(郭学忠)很尽力的做一个父亲。有一天,郭学忠发现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于是,他找了一个后妈(祁氏)。而父亲找的这个后妈,正是柏杨童年阴影的开始。祁氏没有一天是不虐待柏杨的,除了父亲郭学忠回家,她才对柏杨好。

柏杨当时能活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那个时候,虽然柏杨家里有吃有喝,但是他的继母从来都无视柏杨。每天早上,保姆会做好一人一份的煎蛋和牛奶。这个时候,柏杨只能“望梅止渴”,因为谁都不理他,每当弟妹吃腻了这份早餐,柏杨总会渴望保姆让他吃,但保姆却自个把这份早餐一扫而光。除了郭学忠回来,继母才给柏杨一点点,至少,不会把他饿死。

继母时常往死里打柏杨,甚至有一次,拿着西瓜刀追砍柏杨,还好他死里逃生。从那次起,柏杨才知道自己是一个没亲娘的孩子。

二、父亲继母双双吸毒

这件事是在柏杨上百泉中学时发生的。那个的后妈来到了陌生的地方,对柏杨好得不得了。柏杨被学校开除时,他选择了回家(注:柏杨那个时候在亲戚家上百泉中学)后,天天都在家玩。他的亲戚很不解,但也没问太多。后来,柏杨发现,父亲和继母都染上了鸦片,成为了瘾君子。之前,是继母带头吸起鸦片的,糟糕的是,郭学忠也“奋勇”跟进。随着两夫妻吸毒的开销,原本很大的祖屋,就只剩下一间小房子。郭学忠这才戒毒,祁氏却一直寻找毒资,或者把自己的嫁妆卖掉,以此换钱来买毒品。

三、婚姻危机

柏杨一共娶过5位妻子,婚姻危机是同第4位妻子身上发生的。那个时候,柏杨因为经常写杂文批评政府,1968年由于“大力水手”的讽刺漫画而被捕坐牢。当他1977年出狱时,他的女儿(佳佳)已经是一位18岁的少女,倪明华(柏杨的第4位妻子)已经嫁人,还把柏杨租的房子和买的车拿走了,柏杨想见他一面,她拒绝了柏杨的请求。而且柏杨最钟爱的佳佳也对柏杨视而不理,因为柏杨出狱时,佳佳要求柏杨买手表。柏杨身上没什么钱,拒绝了佳佳的要求。从此,佳佳再也没有理过柏杨。那次婚姻是柏杨心理上的伤痕。

四、柏杨的晚年

柏杨出狱后,他的行动和言论仍是处处受到国民党特务当局的控制。但是,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他在台湾岛的演讲每次都无疾而终,比如演讲过程不许录音等。但是他到了国外演讲,不仅有录音保存,而且极受欢迎,引发震撼。因为他救国的精神,感动了华人同胞。后来,大家也渐渐接受柏杨的看法,理解他的观点。

1998年的时候,柏杨筹建的人权纪念碑落成,柏杨为纪念碑题词。这是亚洲第一座人权纪念碑,象征意义重大。人们更加崇拜他了。

五、柏杨的名望

柏杨在晚年时,过上了不错的生活,他在第5位妻子张香华的陪伴下度过祥和的晚年。柏杨是在88岁时去世的,当时台湾的现任和候任领导人都去吊唁和慰问。在他生前,就出版了《柏杨全集》和《柏杨版资治通鉴》,加起来大约有2000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还设有柏杨研究中心,请了很多专家学者来研究他的思想。

这就是柏杨,一个拥有文学力量和思想文化精神的伟人!看完《柏杨传》后,我真的越来越崇拜柏杨先生了。作者:郭恬源

亲爱的读者,以上我们精心为您整理的“读书之《主角》读后感1500字”文章,也不知道您对这篇读后感满不满意,是否有收获,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信息,请关注谈读书读后感1500字栏目,我们时时为您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