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白马啸西风》读后感10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当一个人观看了一本书籍之后都会有所感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读后感呢?为此,小编特意呈上“《白马啸西风》读后感1000字”,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昨天在什么教育大会上我就猝不及防地看完了《白马啸西风》,我应该是第二次看了的,第一次应该是我初中沉迷于金庸武侠小说的时候看的,那个时候沉迷于打打杀杀这部剧看的潦草也就记得最后那一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当时就觉得,这个小说好短啊,里面人也好少,我竟然还都记得名字,人也没有混乱掉,也不武侠,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很酷很酷的。

我是难得会读二遍书的人,这次读二遍就单因为不记得读完过一遍。

故事里,李文秀她放弃对抗住男主父亲的不同意,并没有坚持和男主在一起,虽然上帝视角看的我觉得她真的是很爱男主的,她做了偶像剧女主都会做的事情,她放手了撮合男主和女二在一起了,因为她拿的不是偶像剧女主的剧本,她就真的如愿了,男主和女二带着所有人的祝福快快乐乐在一起了,就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一样。经历很多事情之后,她回到了中原,回到了江南,但也只能说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欢。

我觉得结局是悲剧的,故事最后,女主没了男主的爱,含泪吃男主和女二的狗粮,可能真的没人比她还惨了,但我看的却迷之心安,可能因为我就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吧。就像我小时候听白雪公主、灰姑娘的故事,结局总就总告诉我说,王子和公主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我就很不爽,我就死活不信他们在一起不吵架不打架,没有什么七年之痒、小三诱惑出轨和劈腿、恶婆婆刁难和全家族反对什么的,每次我就都会追问之后呢?之后呢?这故事一定没完。就像金粉世家如果就停在22集金燕西和冷清秋结婚就大结局我想也不会喜欢这部剧的,对我来说,可能最真实的结局就是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吧,啊,我可真是个恶毒的人啊。

不知道是年龄大了还是怎么了,我就越发觉得自己拿的就根本不是偶像剧女主的剧本,没什么条件任性,没什么条件不去争取,不去坚持,坚持了都很可能不成功,不坚持就更是炮灰的,这里面女主很爱男主,但是她放弃了,亲手把男主推向女二,男主也很真实了,没有像何以琛一样苦等七年洁身自好,没有像f君那样心心念念好多年,多年之后物是人非仍然还有当年那份情愫。就觉得这个剧情真实的让人想哭,现在就越觉得人不作死都会死,更何况不断去作死,没有光环加持的人生其实就是很难的。

话说女主和养她的计爷爷是不是也有点点感情线啊,那这岂不就是养成了,太罪过了,罪过罪过,我还是当成普通的亲情看待吧,但是我真的觉得金庸在暗示有感情线的。

我觉得我写的好不好啊,没有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没关系,我开心就好,以后会写的越来越好的。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白马》读后感


导语:小编收集整理了文章《白马》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马》读后感范文:

读了《白马》这篇文章,我深受感动。这是一篇讲述关于战争的故事,也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这篇文章讲的是:在战争时期,红军遭到白匪的反复追击,又十几次击退了白匪的进攻。现在正在一块坡地上进行暂时的休息,也准备随时应战。但最令司务长担心的是粮食,粮草已断了三日,士兵们都在空腹作战,个个都已筋疲力尽,快连枪杆子都拿不动了。在这种情况下,连长决定杀马充饥,可是连队里的马都是立过战功的,尤其是马倌喜子的那匹白马,它两次救了喜子的性命!是喜子的大恩人,也是喜子的命根子!当司务长狠下心来把连里的命令告诉了喜子,喜子一听,悲痛欲绝,他大声哭喊着:不!不!不!你们要打死它,就先杀了我!大家都很无奈,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后来几天,喜子一句话都没有说,更多时间只是和他的白马待在一起。可是有一天,司务长接到一个消息,喜子的白马从山崖上掉下来,摔死了。他闻声赶去,只见白马已倒在血泊中,喜子在旁边哭得像泪人一样士兵们只好把死去的白马吃了,过了好久,司务长才明白了喜子的用心,原来白马的死,是喜子早已计划好了的,他为了大家的生存,自己把白马推下了山崖

西风胡杨读后感


西风胡杨读后感(一)

当我仔仔细细的品尝完这一课时,我陷进了沉思中,为什么会这样,人们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大自然,我替胡杨悲伤,更替大自然心酸此时此刻我的心情很复杂,是愤怒,是感动,是悲伤

《西风胡杨》长在新疆塔里木的世界第二大沙漠边缘,那是世界第一大胡杨林。胡杨,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屏障。胡杨,是大自然留下的宝藏。胡杨的精神令人难以忘怀,它竟然生活在零下四十摄氏度和零上四十摄氏度下,就连人类都无法接受,动植物也会屈服!但你们确应是在这环境下能够生存。就连水分都不靠人类,自己活得。每当沙漠中大灾难悄悄降临时,你总是默默的保护人类。却没有人赞扬你们,但你们却不计较,你们把一切浮华生命都让给了少从及时的奇花异草们,不再计较,默默的做着贡献。

而现在,人们的欲望开始慢慢的变大,不断地造坝围垦开发,导致河水急剧减少。你们没有了水,就等于没有了生的希望。

我祈求胡杨再坚持一下,哪怕是几十年,我祈求人类不再破坏大自然。

我呼吁大家,一定要保护环境,不要再破坏环境了这样的话,我坚信:胡杨还在,胡杨的精神还在,生命还在,苍天还在,苍天的眼睛还在。那些伤者将被治疗,那些死者将被激励!


西风胡杨读后感(二)

《西风胡杨》因为这篇课文篇幅较长,较生涩,有些词句难以理解。害怕讲得越详细,孩子们越糊涂,所以在课前我总是提醒自己:简单点。

我先让孩子们在家预习,自学生字2020,借助《词句手册》理解词意。第一课时,先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指名读生字2020词语,上黑板听写,指导笔顺,齐读生字2020词语。接着朗读课文,孩子们很喜欢分段朗读课文,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选了几个优秀的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让孩子们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全班同学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是让孩子们了解胡杨的特点。(赞胡杨的段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深入体会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我先让他们默读这三个自然段,说说自己的体会,再分别请了三个好学生做示范朗读。他们朗读功夫也很不错,声情并茂,当我毫不吝啬得加以表扬时,同学们向他们投来羡慕的目光。

当特别要求孩子们读出胡杨的美丽、无私、坚韧、悲壮时,他们果然没让我失望。我相信这一亿三千万年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已昂然挺立在他们心间,此刻他们已忘却牡丹的华贵,桃花的艳美,展现在眼前的是摧肝裂胆的风沙,是千年不死、千年不倒、千年不朽的胡杨!再分组、分男女朗读,读出了作者对胡杨的赞美之情。

我担心的是第三课时。(理解忧胡杨和护胡杨的段落,句子深奥难懂。)果然不出我的所料,让孩子们仔细品读排比句,当我问排比句的作用时,很遗憾,没有一个学生说对。于是我告诉他们,排比句的作用是:增强文章气势。接着带他们反复地朗读这些句子,读出作者呼吁人们要爱护胡杨,保护环境的情感。

课后感触最深的是:多读。读能引领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我们未曾到过的境地。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读,读重点段落的重点句,指导学生朗读,有感情地与学生一起朗读!


西风胡杨读后感(三)

最近,我读了潘岳的《西风胡杨》,十分难忘。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古老树种,作者以充满激情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可贵品质,同时也对它的命运深深同情。

在文章中,我最难忘的还是胡杨被成为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是的,胡杨是悲壮的,它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它们生前为保卫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枝桠奇屈的身躯仍然坚定地挺立着。它们每天只能和自己说话,在寒冷的夜晚独自哭泣。

但,我想,胡杨自己一定不这么想。它们白天在阳光下挺立,面对瀚海风沙,风吹过它们的叶子,那哗哗作响的叶片告诉沙漠,那是它们无惧的放声大笑。它们在月夜里伫立,悄悄地叹息,它们的思念犹如它们的根,恨不能长至万里,回到中原的怀抱。但它们知道,它们不能移动毫厘,因为它们的身后,是亲人的甜梦好觉。它们甚至在死后仍要挺立着身躯,那是因为要挡住风沙,为了和风沙抵抗把生命留在了沙漠中。他们后悔吗?不!永不后悔!为了它们心中的那个信念,它们坚持着、坚守着、坚定着,哪怕孤独百年、千年甚至万年。就像诗人描写中的那样: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听到了吗?胡杨对上苍的回答,犹如一曲亘古的绝唱,久久的在这片沙漠中回响

《西风胡杨》读后感


《西风胡杨》读后感

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这是什么树?西风胡杨!

西风胡杨每天和沙子为伴,与狂风做友。默默无闻地耸立在沙漠中。他用自己粗壮的身体,抵挡了一次又一次的风沙。虽然斑斑盐碱深入骨髓,即使滚滚黄沙铺天盖地,可他就像一道坚韧不拔的屏障站在沙漠的前方。他前方是一望无际的沙漠,后方却是青山绿水的村庄。他将荣华富贵都给了牡丹,炎炎骄阳都自己抵挡。

胡杨的命运并非像我想象的那么美好。由于胡杨的坚韧、挺拔,保护了大量的动植物,孕育了整个西域的文明,可拓荒与战争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现在,那些曾经被胡杨呵护过的上游人民却又拦水造坝,使胡杨的生活变得更加困难,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关头。看到这里,我不禁思绪万千。胡杨的这种为大自然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使我为它遭受这样残酷的命运而感到可悲。我真希望上苍能够再赐点水给胡杨。

我们保护鸟类、爱护鸟类的问题与《西风胡杨》中保护胡杨、爱护胡杨的问题恰如一辄。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们因乱捕杀小鸟使一些鸟类踏入濒临灭绝的地步。而《西风胡杨》中人们因破坏了胡杨的生存环境而使胡杨陷入生死存亡关头。因此,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爱护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

有句话说得好:胡杨生下来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去千年不朽。连胡杨都有千年的坚强,用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最后的生命,用自己死后的意志,来捍卫着我们的健康。我们人类是不是也要想想为了使我们的环境更美好应该做些什么,又不应该做些什么呢?

最喜欢这句: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烈烈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这就是胡杨,西风胡杨!

《西风颂》读后感


浪漫多情是雪莱,革命事业有雪莱,西风赞歌是雪莱,文学桂冠有雪莱;上天入地是西风,搅弄风云有西风,游送生命是西风,掀起大浪有西风;声势浩大是革命,改朝换代有烈士,一马当先是革命,无所畏惧有战士。看吧,那一阵阵西风已经肆虐而来了,那一个个斗士已经整装待发了,那一场场革命即将爆发了

西风的力量是勇猛刚烈的。它驾驭着疾风呼啸而过,凭借着自己那摧枯拉朽的巨大力量,扫除了世间一切的残枝败叶,然后温柔的将生命的种子护送到远方,将人间的希望传播到远方,将战士的精神弘扬到远方,将革命的力量传送到远方。张狂的西风啊,它在这阴暗的上空搅弄着漫天风云,在这荒凉的人世拍打起千层激浪,在这无情的大地上肆无忌惮的把那黑的、惨红的、铅灰的,或者蜡黄,患瘟疫而死掉的一大群废物与垃圾清理的干干净净。

西风的使命是双重的。雪莱说过,西风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西风将这一冬的颓废之气吹拂的鸟无踪迹,将这一地的萎靡之气扫荡的一干二净,将这一季的腐败腐烂消除的无影无踪。待到来年,东风来了,温暖来了,朝气来了,希望来了,万物就会重新苏醒,生机就会重新显现,光明就会重新笼罩大地,希望作文就会重新充满人间。西风啊,你的躯壳虽然是透明的,你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可是你的灵魂却是真实的,你的力量却是无限的。当你席卷而来的时候,你就会把革命的火苗点燃,让这熊熊的革命之火蔓延到每一个人中,延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雪莱在高声赞美着西风,在深深迷恋着西风,在不停向往着西风,在永久追求着西风;雪莱在真心支持着革命,在真情向往着革命,在努力追寻着革命,在坚持打响着革命;雪莱在用心歌颂着战士,在真心鼓舞着战士,在奋力充当着战士,在勇敢演绎着战士。

对于革命,雪莱是积极的,是拥护的,是倡导的,是推广的。在雪莱心中,革命之火就如同西风之力一样,是猖狂的,是无惧的,是肆虐的,是强大的,是热烈的,是年轻的,是勇猛的,是势不可挡的。在雪莱眼中,革命会所向披靡,扫除一切罪恶与颓废,清除一切黑暗与腐朽,摧毁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催生一切新事物与新力量。

雪莱的这一场西风颂让人荡气回肠,雪莱的这一种西风精神叫人深深折服。雪莱一直在强烈地爱着西风,迷恋着西风,向往着西风,追寻着西风,所以在世人眼中,西风就是雪莱,雪莱就是西风,他们二者早就已经融为一体,难舍难分了。

西风颂读后感


西风颂读后感(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西风颂中脍炙人口的名言,被几代革命人作为座右铭。也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我对雪莱诗选中《西风颂》这首诗歌,感触颇深。作者以激昂的语调描述了西风的形象,从而将西风塑造为一个敢于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代表,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雪莱曾自己说过: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诺河岸的一个树木里,当时天气温和、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斜下秋雨。如我所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着西萨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闪电、雷声。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雷雨交加的西风,是生命的呼吸、是诗人的感受,体验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墨下的西风才如此的真实、壮观!读到这里,真有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诗作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写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在经历了严冬的历练之后,人会变得更加有韧性,这自然是冬天的严寒带给我们的考验。也可以说,是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让我们有机会体会到人生的另外一个侧面的样子,以免我们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找不到方向。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这句:冬天来了,春来还会远吗?是啊!一切都要有一个好的目标和希望,人类才能进步、向前。


西风颂读后感(二)

《西风颂》是秋天的歌,是时代的声音。19世纪初叶,科学社会主义还没有诞生,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还处在自发阶段,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反动势力还很强大,神圣同盟的魔影正在到处游荡着。大地还没有苏醒,寒冬还在后头。所以,《西风颂》不免带有婉转而忧愁的调子。但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先驱,雪莱对革命前途和人类命运始终保持着乐观主义的坚定信念,他坚信正义必定战胜邪恶,光明必定代替黑暗。从总的倾向来看,《西风颂》的旋律又是猛烈、刚强的。诗人以天才的预言家的姿态向全世界大声宣告: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西风颂》是欧洲诗歌史上的艺术珍品。全诗共五节,由五首十四行诗组成。从形式上看,五个小节格律完整,可以独立成篇。从内容来看,它们又熔为一体,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第一节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节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第三节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摧毁海底花树。三节诗三个意境,诗人幻想的翅膀飞翔在树林、天空和大海之间,飞翔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形象鲜明,想象丰富,但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就是歌唱西风扫除腐朽、鼓舞新生的强大威力。从第四节开始,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描写西风的气势转向直抒诗人的胸臆,抒发诗人对西风的热爱和向往,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中心思想仍然是歌唱西风。因此,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主题集中,是《西风颂》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其次,《西风颂》采用的是象征手法,整首诗从头至尾环绕着秋天的西风作文章,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没有脱离这个特定的描写对象,没有使用过一句政治术语和革命口号。然而读了这首短诗以后,我们却深深感受到,雪莱在歌唱西风,又不完全是歌唱西风,诗人实质上是通过歌唱西风来歌唱革命。诗中的西风、残叶、种籽、流云、暴雨雷电、大海波涛、海底花树等等,都不过是象征性的东西,它们包含着深刻的寓意,大自然风云激荡的动人景色,乃是人间蓬勃发展的革命斗争的象征性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西风颂》不是风景诗,而是政治抒情诗,它虽然没有一句直接描写革命,但整首诗都是在反映革命。尤其是结尾脍炙人口的诗句,既概括了自然现象,也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规律,指出了革命斗争经过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光明前景,寓意深远,余味无穷,一百多年来成了人们广泛传诵的名言警句。


西风颂读后感(三)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含蕴深刻的写景名篇。诗人以饱含激情的笔触抒写了秋之生命的呼吸狂暴的西风,创造出既是破坏者又是保护者的鲜明的西风形象。感情真挚磅,格调高昂激越。

雪莱自己说:构思和基本写成这首诗,是在佛罗伦萨阿诺河岸的一个树林里,当日气温和煦,清新,而这场暴风正集聚水气,倾泻下秋雨。如我所预料,在日落时分,狂风大作,雨雹如注,伴随了西萨尔滨地区特有的那种壮观的雷电。由此,可以知道,那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是诗人亲自感受过的,正因为如此,诗人笔下的西风才如此真实、壮观!

诗作共分五大部分。前三部分主要从正面直接描绘西风,写它给大地、天空、海洋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后两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情感。

第一部分,以狂暴的西风,秋之生命的呼吸领起,既为全诗定下一个激昂的调子,又以速描式的笔法几笔勾画出西风的精神风貌。接下去以四节的篇幅描写西风对大地的冲击:枯死的落叶被你横扫;希望的种子被你送吹到冬床上,只等春天到来,昏醒的一切从梦中惊起,漫山遍野,将是姹紫嫣红,芳香扑鼻!诗人最后以不羁的精灵啊,你无处不行/破坏者兼保护者总束第一部分,为西风的形象再次描上浓浓的一笔。

第二部分,诗人转换视点,转写西风吹卷下天空的变化:天空因为你而喧哗;流云像大地的碎叶一样被撕扯,有如狂女的头发,在你青色的气浪上到处垂挂,从至高的天顶一直到漠漠的天涯;你又把蒸气凝聚,如此坚实浩大,使夜厦的顶盖承受着你的全部重压,最终在厦顶轰然爆炸黑雨、电火和冰雹一齐迸发!

第三部分,转写海洋。地中海万顷碧波,正沉醉于往日的风景如画和香气弥漫,你一下把它的美梦吹断;大西洋为你让路,劈裂成波的峡谷,浪的深渊;那海底的苔花泥藻一个个惊慌失措,吓得打颤!

诗人以豪迈奔放的激情,任想象自由地驰骋,以三大部分15节诗的篇幅,诉诸于多种感官抒写出了西风的狂暴、迅疾、无所畏惧。赞美他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残枝败叶,赞美他以磅之气驱散空中的流云,召来冰雹、大雨和闪电,为黑暗的世界唱出葬歌;赞美他把大海唤醒,掀起汹涌的海浪,震撼海底的花草树木。他是破坏者,同时又是保护者,他到处播种生命的种子,催促万紫千红春的到来。

这是自然的风暴,也是革命的风暴!诗人预言了自然的风暴,也预言了革命的风暴!由此,诗的最后两部分抒发了诗人的革命豪情,由自然之景描写转入抒发感情。

诗作的第四部分,诗人以唉,假如我是一片枯叶被你浮起领起,连用几个假设,表达出诗人对现实、对自己的不满,我跌在生活底荆棘上,我流血了;这种岁月的重轭所制伏的生命/原是和你一样的:骄傲、轻捷而不驯。这脱口而出的诗句是诗人发自肺腑的心声!

第五部分在意义上延承第四部分,又有一些递进。因为对现实、对自己不满,所以诗人便祈求西风把我当作你的竖琴吧!给予我狂暴的精神!让我们合一!吹起我枯死的思想,并把我的预言向世界传送: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遥远吗?诗作在诗人对革命与未来美好的展望中戛然而止,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在写作上,诗作以象征手法见长。狂暴的西风既是自然界的风,更是革命的风暴,诗人明写自然之风,本意却在呼唤、盼望革命的风暴,象征手法使西风这一意象更加饱满而意蕴深刻。此外,诗作各部分重复哦,你听,重章复唱,既为了引起读者的参与,又使作品表现出一种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

白马湖读后感


白马湖读后感

《白马湖》是一篇从风中领略的情味的散文。它通篇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撩人遐思的情愫,这情思像风一样,是无形的,却无所不在,将你紧紧裹挟祝

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并没有刻意为文,却用舒徐自如的笔自然创造出一种清幽、遐远的境界。文章第一段交待来白马湖的时间及生活环境: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寥寥数语,即为下文安置了特定的背景,定下全文的基调。当那夜深人静风啸之际,我于这种时候感到萧瑟的诗趣,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作者并未直言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然而读者自会在这含蓄的字2020里行间了其情趣所在,自会咀嚼出深长隽永的意味来。不是吗?当文章行将结束,作者无限深情地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时,我们知道这正是作者厌恶动荡、嘈杂的城市而向往思念纯静美好客居他乡的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素朴优美的语言像一阵阵轻风,吹起感情的涟漪,始终在全篇无声地荡漾,浸裹着读者的心。

朱自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篇章和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细细品味吧!

《白马篇》读后感范文


导语:《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小编收集整理了这篇文章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马篇》读后感范文1: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白马篇》读后感范文2:

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是中国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子魂魄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白马篇》读后感范文3:

曹植的这首乐府诗可分四节来理解其内容。第一节,从开头至幽并游侠儿,概写主人公游侠儿英俊豪迈的气概;第二节,从少小去乡邑到勇剽若豹螭,补叙游侠儿的来历和他超群的武艺;第三节,从边城多警急到左顾凌鲜卑,写游侠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第四节,从弃身锋刃端至结束,写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崇高思想境界。全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又充满爱国情感的游侠形象。

作品运用了铺陈的笔法。这正是乐府诗突出的艺术特点。如诗中写游侠儿的武艺: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左的、月支、马蹄,都是练习射箭的靶子,作者这样铺陈地写,就从左、右、上、下不同的方位表现了他高强的射箭本领。再如写他的战功: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躯蹈匈奴,左顾凌鲜卑。羽檄就是命令,他闻风而动,立即投入浴血的战斗当中。他平定了边乱,保住了四境的安全。这种铺陈的写法,前后句文意互应,渲染了气氛,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铺陈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对游侠儿由衷赞羡之情。如在第四节,作者连用了意思大致相同的四句话,反复咏叹,赞扬游侠儿弃身报国、视死如归的高尚思想品德,可见其敬仰之深。其实,曹植这样写,也是借诗抒怀,借写游侠儿,来表达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西风东土读后感


西风东土读后感(一)

日本是中国之药

集贤小学刘传宏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小学英语老师,近年来先后翻阅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追故乡的人》、《西风东土》,这些几乎都是大部头,其中《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有50多万字、600多页,厚重如砖头,与其篇幅相匹配的是其思想的厚重,给人诸多启示、感受颇深。这本书是2014年熊培云去日本东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研学日记,作者以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度,详细记录了旅日期间的所见与所思,本书不仅梳理了日本自明治以来的思想流变,同时深入探讨了当今日本的社会结构与社会问题。有评论认为,书中有关“日本是中国之药”的结论,注定这不只是一本日本之书,更是一部打开中国未来之书。

一、认识日本:第一手资料

我没有去过日本,对日本的印象大都来自于儿时看过的电影、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年轻时读过的小说和近年来追过的抗日神剧,这里得到的信息大多让人强化仇恨,有些细节含混不清,抗日神剧更是让人匪夷所思,有弱化、混淆是非之感。最近读过美国人露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那部书被称为研究日本的《圣经》,另一本是央视记者白岩松的《岩松看日本》。前一本书作者本人并未到过日本,其中对日本和中国的分析,“深刻但政治功利色彩浓厚”,有些观点让我一个普通读者都感觉偏颇;后一本平实、客观但有一些浮光掠影,《西风东土》可以说满足了我关于日本的“种种想像”。作者在四个多月的访问研学期间遍访日本各个阶层包括市井百姓、各路政客、学者教授,探寻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思想流变,从人性、媒体、经济、心理、社会历史渊源等多种视角分析这个菊与刀的民族。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指导我们认识日本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帮助我们对日本这个国家有了更为全面清晰、客观深刻的了解。

二、和魂汉才:向中国学习

作者认为日本是东亚最优秀的学生,他们无条件尊重和臣服强者,向强者学习。唐朝的中国是全世界文明的核心,大和民族以朝贡国身份派来大量遣唐使,全面学习甚至照搬照抄中国的文字、音律、建筑、农桑、服饰、饮食、国家体制、政治制度。日本历史学家井上清说日本像婴儿追求母乳般贪婪吸收中国的先进文明。有记载说当年的遣唐使东渡中溺死大半,明知前路风险重重、九死一生,仍然前赴后继。从中国学到的文字让今天的中国游客走在日本街头会误以为没有离开故乡;仿照中国千年废都长安建造的奈良、京都依旧保存完好的唐都风华。值得一提是日本并没有学习中国的太监制度和小脚陋习,这样的学习也可以算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了。这是日本的一次“全盘汉化”,向中国学习培养的“和魂汉才”让这个偏远蛮荒的扶桑之地慢慢摆脱蒙昧,走向文明开化。

三、和魂洋才:向西方学习

近代日本进一步发挥善于学习的特长。1840年鸦片开国后,中国在慌乱中步步抵抗,步步退让被迫打开国门;日本1853年黑船开国后,被迫与美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这个民族没有沉沦,而是主动迎接新世界的曙光,向世界文明的高端学习,1871年开始明治维新,全盘西化融入世界文明。时至今日,两个民族看待“落后就要挨打”心态也完全不同,中国记住了挨打,所以觉得屈辱;日本记住了落后,所以奋发(熊培云)。

曾经熟背中学历史课本的我一直不明白同样是被迫打开国门,为什么比当时的大清弱小的多的日本没有沦为西方的殖民地且后来把中国甚至整个东亚变成它的殖民地?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们中国的地主阶级也曾有过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尝试,只是都无果而终。有两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其一是法国首相俾斯麦曾做过这样的对比,中国人来西方只买舰艇武器,买完就走,而日本人买完还翻译典籍,学习制度。其二是当时很多日本人为了刺探中国情报化装成乞丐,他们得出大清的实际财收、人均税负、官场腐败、民心离散等结论无一不在后来的甲午战争中验证;而中国出去的官员考察只带回了风土人情。

日本在向先进文明学习中由“和魂汉才”传承为后世的“和魂洋才”,中国同时代的洋务运动坚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到了一点皮毛,在不久后的甲午海战中一败涂地,割地赔款,被迫通商,那场战争遗留的问题至今仍严重困扰着两个国家。甲午海战中日本打败大清,改变了东亚几千年来的华夷秩序,成为东亚霸主。中国的巨额赔款给日本输入了强大的力量,在随后的日俄战争中又打败了当时世界陆军最强大的俄国,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无往不胜的战争经验更助长了其全面吞没中国的野心,对中国进行长达14年的侵略和占领。

四、借势而为:创造经济奇迹

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审时度势,借盟国的改造提出“小日本主义”,制定了发展经济为主的国家战略。1946年,吉田茂出任日本首相,认为战后日本最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打仗的事交给美国好了。美国要求日本重建日军,吉田茂搬出日本的“和平宪法”,称建军违宪。故有人称“吉田路线”为“弱者的讹诈”,以牺牲部分主权为代价,让美国人为日本利益打仗,而日本坐享其成。这种功利主义的外交很奏效,当我们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打开国门对外开放之际,才惊讶地发现过去被我们痛骂的、瞧不起的小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排名仅在美国之后,创造了二战后最大的经济奇迹。

五、全民阅读:形成学习型社会

当今的日本更是一个全民参与阅读的社会,作者熊培云在书中描述的日本各大报纸的观感,“翻开早上未读完的《朝日新闻》细数下来吓我一跳——40个版里竟有10个版登载了书刊广告。此外,还有一些版涉及讲座和演出信息.......”所以,作者感慨道:“从日本主流媒体充斥大量图书广告来看,日本的确是个少有的学习型社会。” 从网络上统计的2016年人均图书阅读量来看,日本是45本,而我国只有4.39本,相比之下,不得不让人敬佩日本人的学习热情。学习型社会必然会带来丰硕的学习科研成果,目前,日本超过150年历史的企业多达26000多家,工匠精神在日本可谓源远流长;日本获得诺贝尔奖人数仅次于美国,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已有17位科学家获此殊荣;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日本以40家高居榜首,力压美国的35家,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

六、他山之石:以日本为药

无论我们对日本的感情怎样复杂,但这个邻国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的确太多:社会秩序井然、公民素质高、匠人精神、认真、执着、忠贞……作者熊培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性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如果认真学习日本的社会建设,日本将是一味良药,可以医治中国的“弱社会,强个人”的病灶;如果只看到日本在向右转,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右翼街头摇旗呐喊,从而继续以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来强化“强国家,弱社会”的结构,则可能适得其反。大国崛起的前提是国民素质的提高,学习型社会对于我们来说还有很多路要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深信我们有智慧和能力,以日本为药、取长补短,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西风东土读后感(二)

陈琳琳

我用了差不多一个周的时间把熊培云629页的《西风东土》读完了。书中有些观点我虽然不能赞同,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良心之作,书中到处充溢着浪漫的自由主义氛围,一个最寻常而又真实的日本,试图在中日关系的迷途之中找到一条和解之路。

大部分中国人对日本以及日本人的印象不好,这是事实,因为近代以来日本曾经多次充当着侵略者的角色,特别是1931年到1945年的侵华战争更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恼。历史就是历史,它就在那儿,不容狡辩与翻案。可当我们真正站在普通日本人的立场上去看待这场战争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普通的日本士兵也是受害者,他们为了几个战争狂人的疯狂计划充当了战争的炮灰,他们也有父母妻儿……如果你说他们咎由自取,也许是对的,但站在中立的角度去看这场战争中的日本人,他们的确也是受害者,甚至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为受害者。 虽说历史就是历史,现实就是现实,但大多数情况下历史和现实是杂糅在一起的。中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文化传统,所以,中国人对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战争耿耿于怀,担心将来的某一天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卷土东来。而一边的日本担心的是经济日渐强大的中国有一天挥戈东进,将战火烧到日本。一切历史问题归结起来都是现实问题,一切的现实问题归结起来都是因为不了解。中日和解的问题不应该紧紧抓住历史,而应该加强交流,相互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纠结的历史道路之外找到第二条共和共谐之路。

如果我们真正深入进去,了解一个民族的细微之处,你就会发现,我们最初的印象是那么的武断与自以为是。日本是一个注重礼仪的国家,其繁琐的程序不禁让我们这个号称“礼仪之邦”为之瞠目。日本是一个遵守社会秩序的国家,他们认为不给别人添麻烦是自己的本分,所以你会发现日本公共场所垃圾箱少有,大型活动后的观众席不会有垃圾,仅此一点就值得国人尊重和学习。日本人对于科技以及产品的严谨认真丝毫不逊于德国人,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明治维新后日本全面接受西学,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摒弃了原来的东方文化,相反原来的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继承,日本人在对待外来文化与旧有的文化之间所做的取舍值得我们思考……

中日和解有可能吗?有可能。不过我不认为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够做到的,中日和解的道路可谓长路漫漫而修远,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达到最终的和解。

西风东土读后感(三)

两个残缺的世界

村支书山姆

最近读完熊培云老师的《西风东土》,我对中日之间长久以来弥漫的对抗情绪有了一些更深刻的理解,虽然早已过了盲目仇日的年纪,这本书还是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对“中日关系”这个宏达命题的认知的高度,解开了不少心中的谜团,也收获了很多感悟:

为什么中国长久以来一直锲而不舍的要求日本政府正式道歉?坦白地讲,很多国人对这个问题的理解都还停留在“面子”上,“”我泱泱大国曾经被你小日本欺负成那样,而你到现在连个正式的道歉都没有,太没面子了。” 要日本道歉,很多中国人只是在寻求一种失落的民族自尊而已。 其实这不是一个面子问题,看看德国就知道了,一个政府和民族不愿意为自己曾经犯下的滔天罪行真诚的道歉,说明他从没有真正的反思过造成那个罪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而如果没有找到根本原因,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就很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二战后的德国和法国能够和解,是因为德国能够及时而彻底的反思纳粹思想给两个国家带来的巨大伤害,能够认识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意识到如果不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类似的灾难就会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再次发生。能够真正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人,是不会拒绝真诚的道歉的,何况是这个错误曾经给两个国家都带来过巨大的灾难。或者,换种说法,其实中国在意的不是日本道不道歉,中国担心的是日本至今为止没有意识到那个错误的根源,也没有找到杜绝这个错误再次发生的办法...(从某种意识讲,做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没勇气面对自己的错误和缺陷,没办法和过去的自己彻底决裂,我们极有可能还会在同一个坑里跌倒。)

为什么这几年中日民间的对抗情绪持续增长? 一,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在中日政府关系这几年降至冰点的同时,中国民众赴日旅行人次和日本民众赴中国旅行人次屡创新高...二,离不开中日几家“著名”媒体的吹风点火,比如国内著名的《环球时报》,和日本的《日经新闻》;媒体断章取义的报道一方面更容易吸引眼球,谋取利益;另一方面满足了(迫于压力也好)某些政客的需求。三,日本对中国的厌恶更多的时候是来自于对中国的恐惧,对中国政府专治力量的恐惧,对中国没有言论自由的恐惧,以及对中国国力不断增长和不确定的未来的恐惧。(身为普通人,源于天性,我们从来不缺乏情绪,我们缺的是超越情绪的理智的思考和行动)

“日本是中国的一味药,至于药效如何,决定于中国对待日本的态度”,“和魂洋才”盲目的向西方学习,让日本只学习到了西方的技艺,而没有学习到其背后的制度和深植其中的“自由主义”,从而让日本盲目自信的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二战后“小日本主义”和“自由和和平主义”思潮的盛行,引导日本走上了关注民生,开放自由的道路,从而带来日本经济空前的繁荣。而现在很多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不是想着怎样避免战争,而是想着我们终于强大了,可以重构秩序了;我想,在中国还没有人敢公开说“钓鱼岛是日本的”这种话(先不说这个观点对错与否),谁敢公开这样说,我想他遭到的可能不仅是反对的声音,还会有人身安全的风险,我们没有言论自由,很多人甚至还没办法把言论自由和犯罪行为区分开来;这和曾经盲目自信的日本何其相似;中国完全可以变得更好,如果能够善用日本这副药的话,但也完全有另外一种可能。

中日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小。虽然近几年日本的右翼势力确实在崛起,但自由和和平在日本民间已经扎根,人们对生活的热情远远大于对政治的关心,在一次民调中,问到“如果中日之间发生战争,你愿意参战么?”,回答愿意参战的日本民众只有11%,而中国却要高出数倍;但中国文化中的基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几乎不会选择对外扩张,主动发起战争,我们只是在遭到灾难时的耐力和韧性超乎想象的强大。

还有书中提到的两个细节,一个是作者说“在一个地方(日本)待久了,就会不自觉地沾染当地的氛围,直至影响自己的言行...”,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内心固然重要,环境的影响从来不可忽视,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当你身处那个氛围,你想不优秀都难(其实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和一群比自己优秀的人在一起的一种方式,不是么?)。

还有一个细节是作者有一次给一所老年大学做一个讲座,留意到在座的每一个老人都会认真做笔记,年纪最大的有88岁....,一个人能做到这样不奇怪,但整个国民都能如此,不得不让人钦佩,感叹。这也更加定了我的信念:虚心,努力,活到老,学到老。

白马湖朱自清读后感


白马湖朱自清读后感

《白马湖》是一篇从风中领略的情味的散文。它通篇弥漫着一种深沉的、撩人遐思的情愫,这情思像风一样,是无形的,却无所不在,将你紧紧裹挟祝作者选择一年中最萧索乏味,甚至有些凄冷可怕的白马湖冬天来写景抒情,不仅角度新奇,又在中领略和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情趣。主要抓住冬天的风来进行描述,领悟到一种萧瑟的诗趣和特有的情调,同时又在貌似平淡无味的日常生活中领悟出人生的情趣和世态风习,把他对白马湖的怀念之情表现的十分真切而朴实,同时也流露了作者的处世自然、达观的人生态度。

作者并没有刻意为文,却用舒徐自如的笔自然创造出一种清幽、遐远的境界。文章第一段交待来白马湖的时间及生活环境:一家人于阴历十一月下旬从热闹的杭州移居这荒凉的山野,宛如投身于极带中。寥寥数语,即为下文安置了特定的背景,定下全文的基调。当那夜深人静风啸之际,我于这种时候感到萧瑟的诗趣,把自己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作者并未直言其所要表达的意思,然而读者自会在这含蓄的字2020里行间了其情趣所在,自会咀嚼出深长隽永的意味来。不是吗?当文章行将结束,作者无限深情地说:白马湖的风尤其特别时,我们知道这正是作者厌恶动荡、嘈杂的城市而向往思念纯静美好客居他乡的情感的一种特殊表达。素朴优美的语言像一阵阵轻风,吹起感情的涟漪,始终在全篇无声地荡漾,浸裹着读者的心。

朱自清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篇章和美好的回忆,让我们去细细品味吧!

喜欢《《白马啸西风》读后感1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