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自在独行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自在独行读后感1000字

自在独行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09-23 来源:互联网

《特立独行做教师》读后感15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在阅读一篇书籍后都会独属自己的感悟,写作品的读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特立独行做教师》读后感1500字,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近期,我再次拜读了梅老师的新作《特立独行做教师》。梅老师是一个有着自己学术追求又具有独立思考精神的老师,他用朴实的文字,表达着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倾诉着他用心做教育的历程,传递着他对教育无效突围的深层次思考。

《特立独行做教师》共分三部分:第一辑教育0之殇是对教书生涯的梳理与思考思考看似寻常的教育行为、教育常识中隐藏的教育悖论;第二辑从0到1的辩证概括了部分实践与探索从谬误中看到前行的光;第三辑带上自己做教师做出自己的独立判断和思考,找到突围的路径。本书视角独特,用直抵灵魂深处的文字,对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做出不同寻常的思考。

教师何以特立独行?

梅老师特立独行中,藏着一颗对教育的好奇心。

杜威曾经说过:在提供那种能引起联想的原始材料方面,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因素无疑就是好奇心。古希腊贤哲曾说好奇心是一切科学之母。当好奇心上升到体能层面和社会层面之上,就到了智力层面。此时,好奇心就成为了推进思维的积极力量。

我读这本书,发现几乎每一篇里都有问号。问号后面,是梅老师实践与反思之后的一个个生动案例,读来妙趣横生,又令人恍然大悟。

1.《教育没那么多区别》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基本的生活能力、切实的前行目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自制的能力。

2.《做思想工作的错误范式》如何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才有效?

威恩并用、寓庄于谐、感恩前途式,这三种错误范式招招必中。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做的努力多数付诸东流了,梅老师出招也是出其不意。

第一招,不妨独孤九剑。教师一定要讲究教育的艺术,追求艺术的多变和不重复。

第二招,切中学生体验。这一招针对感恩前途式,因为学生的苦难意识、危机意识、未来意识,大多淡漠失落,只有身边的最真实的东西或许能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第三招,开展无声交流。写日记的小本子,会有奇效。这种无声的交流更多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渗透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渗透对做人处事的指导。这样很多思想苗头都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了。

3.《理想师生关系的本质是生生关系》为什么学生会违纪?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我们不能满足对爱的全部需要时,我们会痛苦,并以许多心理症状为表现做出反应,从轻度不适到焦虑压抑,后来就会完全逃避我们周围的世界。

学生违纪的原因,居然是没有满足归宿感和存在感!

当教育生态真的满足学生的存在感和归宿需要的时候,哪个孩子会不爱学习?哪个孩子会不主动做事?就像顾城在他《门前》中所写: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4.《用整体评价促进整体发展》合作学习,要么有头无尾,要么只突出个体,原因何在?

有头无尾,指的是表扬的时效性不足以长期激励学生;突出个体,指的是表扬个体,其他人会有某种失落感或者嫉妒心理。整体评价关涉到了评价层次、评价对象、评价内容和评价过程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关系育人是关键!

5.《学生议事的失误与突围》《励志教育的节奏与策略》《教师的第三选择》《点染教师职业幸福的密码》《心灵,是可以写诗的》这些都是非常精彩的案例,需要认真学习。

本书序言中写道:教育,需要独立思想。而独立思想的建立需要立足自我实践、自我思考,需要带上自己做教师。这样才可能切近教育的真谛,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生长。这份求真求美的情怀令人钦佩!教育不是浇灌树苗,更多的是促进树苗自身的生长。读书是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学会读书,读什么,读到什么,读出什么很重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我们一起前行,一起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特立独行做教师读后感500字


特立独行做教师读后感500字:

初为人师,教路漫漫其修远。当我于迷茫间上下而求索时,有幸拜读了梅洪建老师的《特立独行做教师》一书。细品梅老师精妙教育小语,独树一帜,发人深省。

书中提到“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缺失,是当下教育最大的缺失。有人说‘天才出于勤奋’是说给傻子的励志格言。不完全对,但也不能完全否认。这个社会真正成功的人肯定会勤奋,但勤奋的人却不一定成功。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成功的人是用脑子生活的,是动脑子的,换句话说,就是会思考。”仔细品味,此言得之。当下提出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也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反观自己的英语课堂,有多少教学环节的设置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切实设置一系列问题链,通过Why 和 How等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此外要继续让学生绘制Mind Map。这种形式学生一旦坚持,将受益颇多。

当我读到“有娘的孩子不缺爱”这一章时,感触颇多。他在文中写到:“时下的教育还是一位地认为,要强调教师的爱和给予,强调教育的母性,甚至谁‘爱’学生不够,谁的师德就不高尚,谁就不配做老师。殊不知,爱孩子,是老母鸡都会的事情。而真正的教育,需要理性。”梅老师一针见血,让人茅塞顿开。成长的路上,我又记上一笔:做一名理性、智慧又不失温度的英语老师。

合上书,Many ideas strike me. 打开笔记本,摘抄下所有启迪我的语句。为人师,理性而不失温度!作者:王璐

《特立独行做老师》读后感600字


《特立独行做老师》读后感600字:

这是一本优秀的书,让我深受启发,对我起到了指导作用。《特立独行做老师》这本书真的很吸引我,如果说刚开始看它是因为要完成学校的任务,那么后来再看它就的的确确是真的被它吸引了,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是那么充满睿智、充满人性美,而这都来源于梅洪建老师活生生的生活。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给了我们这些后来人学习的样本。

在这本书中不乏很多经典语句,比如: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勇敢叫执着,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勇敢叫愚蠢。在教育当中,我该做什么,比我能做什么重要得多。

又比如:教师从事的是教育事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发展人和造就人,是为了发展孩子的知识、丰盈孩子的灵魂、强健孩子的体魄,是为了让孩子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在他的书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朋友的女儿小住在他家,当他们要一起出去的时候,这个女孩却不肯下楼,原因是要等她的妈妈来给她梳头发,这个女孩当时已经是个初三女生。由此梅洪建老师说: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现在的孩子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在六加一的家庭结构下更是养尊处优,上学了还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长大了不会收拾房间,不会做饭,这种生活的“病态”已经变成常态,不正常已经变成正常,人的基本生活能力都已丧失,照此下去,何谈高素质人才,何谈祖国之栋梁!

所以,我特别赞同梅洪建老师的“要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这个观点。作为一名老师,我更是充满了使命感,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把它贯彻始终,培养出具有基本生活能力,自理自立自强的合格学生,长大之后光耀中华!作者:何虹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高二11班 贾晨曦
乍见这个名字,我被惊艳了一把:特立独行的猪,这猪怎么特立独行了呢?
是啊,猪兄特立独行在哪呢?
它不服管束,总是到处游荡;它只对知青好;它能闻出杀猪刀;它可以模仿各种声音;它潇洒自在,肆意妄为,就连找母猪还要找好看的。
这写的哪里是猪?分明是一个人嘛!
它是一个敢于挣脱世俗束缚,完全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新时代的人物形象。
它是一头猪,但它也可以是任意一个人,它活在每一个不甘被人设置命运的人心里。
这样一个形象,王小波为什么用猪来写呢?
大概是因为世人愚妄,所以王小波才用猪兄的潇洒自在来讽刺那些人连猪都不如吧!
但还是羡慕那只猪啊!
我们都属于被设置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身不由己。我们无法像猪兄那样,挣脱被人设置的人生。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大概是因为猪兄有那个资本,而我们没有吧。
人的资本当然不是像猪兄一样,“武功盖世”就可以了,有些人的资本是他的天赋,有些是他与生俱来的身份地位,但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只能慢慢的积累资本,直到足以肆意生活为止。
潇洒,是需要资本的。
我羡慕这只猪,但我还无法成为它,因为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会慢慢努力,普通的走我选择的方向,直到我,也能如它一样,肆意书写未来为止。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_8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800字

特立独行,总有点招摇过市的感觉,这跟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多少有点冲突,在讲究大一统的集权社会里,标榜独特是件痛苦的事,要承受来自组织体制的压抑,也要经受避不开的世俗双眼的炙烤。

一只猪的特立独行,需要冒着吃枪子的生命危险,一个人的特立独行并不比这只猪安全多少。王小波是个特立独行者,字里行间渗透着反抗和不屑,他以自己的视角,真实而坦诚的告诉众人,他不喜欢什么,为什么,他喜欢什么,为什么,完全一副讲理却又满不在乎的姿态。

文集中大多是点评类文字,有的是别人约稿,有的是对别人作品的点评,还有一些是对自己作品的作序和对读者反馈意见的回应,文字流畅有序,说理生动有趣,结论理性幽默,明明逻辑推理清楚,却对结果一笑而过。读来总感觉有种,任何人都别想在我王小波这里讨到满分的任性。

就好比,你来请我吃饭,我先告诉你,什么是我绝对不吃的东西,什么是我喜欢的东西,不管你同不同意,你想请我吃饭,就别拿些我不中意的东西出来恶心我,之于你干嘛非要请我吃饭并不在考虑之列,权当你钱多烧得慌,自找不痛快。

特立独行只是一个象征性的视角,保持生命的独立和自由才是真正需要追求的目标。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重复单调的人生程序,在更长远的时空里都可以被归纳法隐灭于时间的长河之中,只有那些与众不同的异类才会因不同而长久的存在下去。

生命本该不同,却被诸多的设置圈养成相同的模样,这个是王小波最不能接受的。于是,他将那只特立独行的猪给放归山林了,给了它应有的自由。

猪的命运是由人来掌控的,人的命运却由不得人自己掌控。面对栅栏面对牢笼面对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设,你是选择束手就擒还是起身反抗,又或者即便反抗不了,也敢不屑于这些束缚,保持一份自己的原则和独立。

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还是坚守自我,独立思考,这恐怕不是王小波所能教会你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500字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只觉得晦涩难懂。也许是自己是一个学习理科的人,但是,王小波曾经与我一样,却在文学方面深有见解,让我如何不佩服!

一方面源于兴趣,愿意求知,另一方面,王小波家庭环境,有较好的学术氛围。虽然经历文革时代,王小波敢于表达自己,批判社会。在中国社会中,人人避而不谈的同性恋性,对于他来说是必须要讨论,而且是很重要的,不愿意谈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

而我认为王小波与这本书的名称很相似,只是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而已。其实,我们中国并不缺乏人才,更多的是人才表露不出来,畏惧,总是将自己的质疑保留下来,没有质疑,又何来创新。即使真的有一个人说出来了,其余的人更多的是附和,并不敢付诸行动。

于本来说,是典型的听话,不敢反抗别人的人,所以如今我仍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所要说的并不是要做一个总是找茬的人,而是要有自己的主见,有一定的判断力,不要总是随大流。感悟更深的是,我应该将自己的知识网涉及到各个领域,充盈自己的生活,对于我来说,创造奇迹或许只是一个传说,至少我的孩子们还有机会!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氛围,已是作为母亲力所能及的事。

这本书呀王小波所传达的些许观念我还理解不了,希望在我以后还能够静下心来去感悟其中的道理。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_16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600字

《你果然很有趣》-《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读的书呢,不是特别多,应该说很少。于是,我判断一本书好坏的标准非常功利,比我交朋友的标准功利多了。如果读完一本书,我的三观受到震动,哪怕是微微的修正,我就认为它是一本好书,于是见人就推荐。
有人说:好的阅读是个摧毁三观又重建三观的过程,这句话我是同意的。一本书的阅读对我的三观没有启发,没有给我看问题的新角度,如果能开阔我的眼界,让我见识另一个世界,我也觉得没白浪费我的时间。
我的一个男性朋友,特别喜欢看网络武侠小说。我就问他:你看网络武侠小说,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说:我看书没有什么目的,我就觉得这本书让我开心啊,开心我就继续看啊。
我想:让人开心,应该算是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吧。如果一本书既对读者有用,又能让读者开心,那无疑是一本好书了。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是一本有用又有趣的好书。
就书名《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而言,已经被读者模仿,当作社交用户名注册个精光。一只特立独行的猫,一只特立独行的狗,一只特立独行的牛,就连一只特立独行的鸡,都注册不到了。我真恨自己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要不然12生肖,好歹也占一个吧。
在没有读王小波以前,就听说他有趣,还有那句:一想到你呀,我这张丑脸就泛起微笑。一个男人既浪漫又有趣,那他的文字也不会乏味。
最近在上下班的地铁里读完这本书。,一天,我的痔疮犯了,歪着屁股坐在地铁上,刚好看到“肚子里的战争”那篇,我在地铁上笑得像个傻子。那场景,就像是一个牙疼的人听了一个笑话,一边哈哈大笑,一边吸气来减轻痛感。“肚子里的战争”讲的是:文革时期,医院没有专业的大夫,给人治病的其实是些工农兵。一个哥们做阑尾手术,在打开肚子之后,几个大夫几个小时在肚子里翻来翻去,没找到阑尾。这个哥们被人翻的不耐烦,于是撩开了白布帘子,也帮着找自己的阑尾。
这是个很搞笑的事,当然有点可笑可悲,这跟当时的历史环境有关系。如果想知道文革时期的那段“荒唐”事,不妨看看王小波的书。因为这段时期有点沉重,有的故事甚至能噎住胸口,难以呼吸,王小波却能将那段故事写的稍显轻松又能启发思考。
王小波的有趣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上。他很敢。敢写。他的语言很随意,对于我而言,像是没有经过遣词造句的考虑,就是想到哪说到哪的随意。这种随意造成的娱乐效果,幽默效果却恰到好处,一分不多,一分不少。 在“思想与害臊”,这一篇中,王小波讲了一个他在云南插队的老班长的故事。当时,但凡发表讲话的人,讲话时带上毛主席的时髦语录,才能显得有思想。老班长是个庄稼汉,想要有思想,但是最后却憋出:“鸡巴哩,地可不是这么一种 种法嘛!”
前几天,我和一个有官场背景的朋友讲到这件事。他给我透漏了一个八卦:某位国家级的干部在开工作会议的时候大发雷霆,指着部下的鼻子骂:妈的,你们怎么干事的?啊?你看看现在全国人民的舆论,都成什么样了? 我当时在场的话,我也会热烈鼓掌。一个“妈的”表现力十足,脏话不脏。这个老班长和这个领导都很可爱。
在“有关同性恋的伦理问题”,也能见到王小波随意又恰到其分的语言特点。在表达自己的性恋观时,他说:“能和自己所爱的女人体面地出去吃饭,在自己家里不受干扰地做爱比较好。至于在街头巷尾勾个性伴,然后在个肮脏地方瞎弄几下是不好的。”我试着将这句话换成更书面的文字,但是都没有这个好。
本书的后半部分,对我来说是比较有用的。因为我最近在练习写书评。我对书评怎么写还是茫然混乱的。书评“海明威《老人与海》,《鱼王》,《私人生活》与女性文学”,这几篇书评对我还是有启发的。虽然这几本书,我还没有看过,但是王小波让我看到一个写书评的角度。如果你凑巧看过这几本书,可以看看这几篇书评,如果你也想看看如何写书评,这也可以是一个参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

吴伟华

书是一方草地,是一片树林,是一条小溪,疲劳的心灵可以在里面栖息。

为了全面营造多读书、读好书的"书香校园"氛围,我园于2015年11月25日开展了以"悦读,悦生活"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交流会。作为一名党员教师,为了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结合工作,率先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的感受,用一个简练而准确的词来描述,就是"掩卷沉思"后的"恍然大悟".王小波有篇寓言式的杂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讲述他年少下乡插队当知青时的所见所闻。那时,所有的猪都被大队统一喂养、管理,在集体猪圈里定时吃、睡,又定时被送进屠宰场,生死等等一切都早已被安排好,完全用不着猪倌们思想或操心。几乎所有的猪都听天由命,安分守己,听凭人类的主宰、安排,其中唯有一只猪特立独行,不服从这种主宰。它冲出猪圈,爬上房顶,在人们的追赶围捕之中,又冲出重围,跑进深山,终于成了一只自由自在的野猪——并且日后从它嘴中竟长出了尖利的獠牙。

当时读罢这篇杂文,我不禁捧腹大笑:这的确是一只具有个性的猪,是带有王小波色彩的猪,或者说这篇寓意深刻的杂文,就是"夫子自道"——写王小波自己。我们虽未经历过"文革"那样的特定年代,但可想而知: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的独立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行动上的标新立异了。

但是这只猪没有,这位被作者恭敬地称为"猪兄"的猪,像一个游走江湖的侠士,用幽黑的目光划开猪类世界的漆黑帷幕,走着一条自在的燧石四溅的路。这个猪类世界的觉醒者,它的不同凡响表现在:像山羊似的敏捷,像猫儿似的轻巧,可以不费什么力气就刷新猪界的跳高记录。对于人类的不合理的举动,它坚决说不。准确的说,这已经不是一只普通的猪了,而是那个特定时代年轻人梦想突破时代的一种寄托,一个理想的化身。可是,正当的权利和欲望一旦不能有正常的发挥途径,往往就走向对抗,走向破坏,就像这只猪一样,其行动肯定不能被当时的环境所容忍,其命运也就很让人担忧。劫难是注定的,所谓枪打出头鸟,缩椽耐朽,猪兄由于学汽笛叫因此误工扰乱工作时间表。于是,一场杀身之祸,从天而降。但是猪兄没有死,而是逃逸了,它不会再吹自由的号角了,但它仍然特立独行。作者没有安排它死,而是活着,并且是光辉地活着,是永不征服地活着。这个明亮的结局,是作者的文化理想,也是我们的理想!

读完这篇杂文,我想了很多,甚至有种战战兢兢的感觉。经过几千年的筛选净化,中国人文化基因中的独立精神已经够少了,我们似乎已经习惯甚至喜欢被人设置,并且对于这种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所以中国的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说成是缺乏个性,没有创造力。但这是学生的错吗?那些还没有被世俗同化,独立意识刚在萌芽的学生,难道就该变成循规蹈矩的只会遵守规范的木偶吗?

我们的教育对所有学生都规定了一个统一的培养目标,不管你个人的天赋有什么特征,不管你的大脑结构是不是适合在数理化的学习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你都必须无条件地按照学校的要求背书、背公式、做练习题,最后以出色的考分为学校争得荣誉。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就一定会受到歧视,一定会被学校、老师、家长宣布为不堪造就的废物。

可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都是不一样的呀!每个人都具有他独特的特殊禀赋或者叫做天性。记得丰子恺有一幅漫画,讽刺教育工作者总是用单一标准要求学生,就像园丁拿着剪刀剪切冬青一样,老师常常就是这样武断地把学生剪切得整齐划一。我们应该意识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不仅是一个有关人格尊严的伦理学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生理学问题。一个人的长处在于运动智能,我们却要求他非得学好几何学不可,另一个人的长处在于音乐智能,我们却要求他写出一流文章成为一个杰出作家,这样的要求不但没有道理,而且无知。我们既然不要求一棵杨树长成柳树,不要求一棵松树长成柏树,那么每一个学生就都有权利按照他自己固有的天性和禀赋发展自己,展现自己。

作为教师,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们的思想应该具有前瞻性,不要老是想着去设置我们的学生,他们不是有着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的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人。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得到最适合他的天性和意愿的发展,就是让他在发展和成长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而不是给予与他的天性、禀赋和意愿相抵触的干预。

因为这个缘故,我欣赏那只长出獠牙的无所畏惧的自由的猪!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精选范文)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王小波的名言我听过不少,书还是第一次读。这本书是一本杂文集,里面汇集了作者的生活随笔、读后感等,也包括对一些事件的看法、观点。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思维可以给人带来很大乐趣,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可以剥夺这种乐趣……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从这书名就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的书中无不透露着幽默诙谐,这些有趣的文字,使一个个枯燥的经历,变得鲜活有趣。特立独行的猪,从来不和别的猪一样老老实实在圈里呆着,常常跨出猪圈,甚至跳上房顶。它会模仿各种声音,汽车响声、拖拉机响声、还学会了干活工人收工时候的汽笛声。这下糟了,它不按时的鸣叫扰乱了秩序,被定成“破坏春耕分子”。当指导员带了二十几个人,手拿五四式手枪,副指导员带了十几个人,手拿看青的火枪围捕这只猪的时候,那猪兄却镇定得惊人,兜了几个圈子,找了一个空子一头撞出去了,跑得潇洒至极。生活中的种种安排设置,人也好,动物也好,都很难改变自己的命运。书中写道:“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书中汇集了很多作者在生活经历中听到、见到的有趣的事情。在美国课堂上瞌睡的女生,被点起来回答问题时的一句“问的好!”。会说话的猪对着人造母猪传种时,要求“给点气氛”。港台腔的歌星、播音员们用鼻甲说话,一句起鸡皮疙瘩的“先生!”药片穿瓶子、耳朵识字,科学与气功的真实与伪真实。用“娇打痴体”写作的“漂亮”女作家,“心绞痛”也形成一种文体。苏东坡的崇拜者被问及喜欢苏的诗词还是书法时,答道:东坡肉,肥而不腻。书中还涉及了一些作者和妻子李银河关于艾滋、同性恋、性学研究等话题。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学还是比较严肃的,而王小波的文风却不拘一格,大胆、犀利、幽默风趣、视角独具一格。文中多次提到罗素,看来作者深受罗素崇尚自由主义的思想。王小波是一个在生活中处处寻找有趣的有心人,就像他书中写道:“我相信,总有些人会渴望有趣的事情,假如我有什么特殊之处,那就是,这是我对生活的要求。”人的一生,不管生命的长或短,难得的是,一双发现有趣的眼睛,做个有趣的人,让生活过的有温度。这就是我读到这本书的收获!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800字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摘选自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对王小波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各种经典语录里,譬如:活下去的诀窍是保持愚蠢,又不能知道自己有多蠢。这句话经常被我用在文章里,表达一种所谓『聪明』的态度。

有人喜欢王小波杂文的讥诮反讽,有人享受他小说的天马行空,有人赞扬他激情浪漫,有人仰慕他特立独行。

其实我连最经典的《黄金时代》也没读过,当年爱读书的年纪里觉得它太过赤裸,避之而不及。

自由撰稿人、不加入任何流派,使得王小波走的路崎岖不堪。小说发表不了,于是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专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即是载于1996年第11期《三联生活周刊》杂志的文章。

谁也没料到,正是王小波的存在,才让《三联生活周刊》成为文青酷爱的杂志,也使舶来品的专栏写作成为一本杂志的重头戏。

我反反复复的读着文章最后一段文字(即 开头引用的段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有自己向往的生活方式,对这些东西的追求,人们想来都是赞扬的,歌颂的。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为了生存,为了在乎的人,又有多少人就像被圈养的猪一样,接受 安排。理想终归是理想,因为没有实现才被人们向往,反向推理,每一个人现在拥有的都不是理想的。

亦如《逍遥游》里,夫列子御风而行,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人啊,但凡有所待,就会有弱点。

其实,满世界皆是差不多的样子。牵一动百,于是渐渐地,收敛锋芒,被他人设置。人的魄力和骨气还不如这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们可不可以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呢?貌认为这样的生活简单安逸,也不失为美好。各人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而这也是选择的自由吧。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_1000字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读后感1000字

从未想过我是何时开始,无意识的,去推己及人。也从未想过,我何时开始,很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本书我读的挺慢,原因就是读书的同时我在思考上面那两个问题。有的时候就忘记读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在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弹出我已经读完本书,灵光闪现。我读完了,这本书。我又吸收了一位作家的思想,不管消化了几分。这书是作者的思想写照,也就是作者的推己,读者不知不觉就成了及人的那个人。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我背过论语,和种种古文。孔子和孟子的经典语录都学过。那些所谓老师也给我灌输过圣贤思想。让我学习这些思想。传统和道德这座累积了2000多年的大山,在我毫无感觉之时出现在我身上。

圣贤思想就是推己及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作为道德标杆,认为所有人都该如此。所有语文课文几乎都是这样,作者站在道德的高点,指点江山,使用上帝的语法要我们如何如何。

潜移默化,我被影响了,不知不觉我就开始推己及人。不知不觉我的眼里就容不下别的色彩,当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时,我就直接开怼,或者公然嘲讽。

甚至有的时候我也用了上帝的语法,告诉别人你要怎么怎么做。文化对我的影响如此潜移默化。活了这么多年才反省到这个问题,我实在汗颜。

从小我在父母的关怀下成长,载着他们的期望,他们经常对我说,要有出息,要做给别人看。上学就要考试,考试就有排名。考的好享受别人的羡慕,考的差被瞧不起。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就是按着老师的想法成长,让老师满意。学生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让别人看的起,做别人眼里的好学生。

家长教育,老师教育你时,不会根据你的思想,你的想法。他们会说,你看那个谁,他每天怎么样,成绩有多好,是你的榜样。你这样对不起父母。于是我就习惯了,以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我就活在了别人的目光中。而且是不知不觉中。我那时是没有意识到这些的。

所以,推己及人,并在意别人的眼光。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呐。我才活了多少年有什么资格去评判这些。道德和传统告诉我的,我资格不够,等我活到2000多岁再来评判吧。

另外,这书挺不错,王小波的黑色幽默挺好。可是我不会去崇拜或者狂热的喜爱他。或去读他的每一本书。我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只喜欢思想本身,不崇拜研究这个思想的人。与其研究这个人,搞个人崇拜,我还不如去多读两本别人的书,说不定有更令我欣喜的发现。

读后感《《特立独行做教师》读后感1500字》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自在独行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