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满元诗集《众星望月》有感。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读徐满元诗集《众星望月》有感”,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对于诗歌,我是一个知之甚少的人,仅会时不时无病呻吟似地读一读。虽然我始终坚信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最耐读的一种文体,诗如参禅,它也比其他文体更像是一种语言的隐逸,而经年岁月里,我用尽全力却也读不出它深度的万分之一。刚拿到徐满元老师的处女诗集《众星望月》,有那么一瞬,我不敢去读,我怕我的亵渎会让他的诗歌失去灵韵。因为,诗歌的魅力,就取决于文字背后的灵魂。读着读着,厚度在减少,深度却没有增加。
对于写诗的人,在骨子里,我是十分敬畏的。诗歌是通向自由的道路,是心灵之鸟,无论在喧哗或是宁静之中,都有着一种隐秘的力量。诗人能带我们穿越世间的尘雾,去领悟善与美的化境。可他们却也像退隐的杀手,令你闻风丧胆,甚而搅乱你平静的生活,把你带到十字路口,让你做出为难的抉择,陷入窘迫的境地。米兰·昆德拉说,不能承受的是生命之轻。因而我认为,生活给予的最大侮辱就是还你自由,且不设限度。写诗的人,都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什么都阻止不了他们对于世界的表达。尤其在这个充满着生存危机感的境况之下,诗人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徐满元老师诚然不是最出色的诗人,但无疑是爱诗的。他在《诗恋》中把诗比作“一片蓝蓝的大海”,而他自己“是岸边的礁石”,任大海嘲笑他的痴情,他也终不改初衷。他更把一生看作是“诗行与诗行之间的空隙”。
诗歌的笑是诗人一个人的笑,诗歌的愁却是一群人代代的愁。我们畏惧一种生活,并矢志不渝地逃离这种生活,可最终躲开了,安定了,又竭尽所能地复制着这种生活,一边打乱,一边制造,破而立,破而不立……然而诗人创作,也正是应一边充实着自己,一边清空着自己。
诗人有两种生活,一种受伤,一种疗救;一种筑巢安窝,一种带着灵魂自由地奔走。思想是有尊严的,精神是有个性的,而诗歌更应成为一种有思想的精神。陈染说,生活最终教会给我们的也只是一句话只说一半。那么,诗人便是一句话只说三分之一。因为,简约,无疑是诗的特性。写诗的人毋庸置疑是敏锐的,灵感是他们小宇宙的大爆发,创作过程中他们在争分夺秒地燃烧,突然地爆炸是他们书写到极致。他们常常把生活褪尽色彩,还原以水墨修饰,留下无穷的意境。
他们又常常把黑白勾勒地五彩斑斓,在调色盘里尽情地编织。
诗人的爱是分明的。爱之前,“心,是树上唯一的无核大红桃”,只是苦于“但至今仍无人摘取”;爱上时,就“别冷缩,别顾忌,猛冲出门外”,因为“我七色的情丝,已为你织成风衣”;因为爱的投入,只有“咬紧嘴唇”,才能“将目光从你的眼里拔出”;抓不住爱时,“于是,我的心便成了一盏失眠的灯,夜夜醒着”。
生命中,思维的惯性常常把我们囚禁于内心的荒野,用模糊的轮廓黑暗地笼罩着,而诗人有着飘逸的思维,会入俗套却也能适时而飞,作为徐满元老师诗歌的阅读者,而不是它的解读者,在他的诗歌里我看到了处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东西,却又不是生活原来的影子,我想,这就是所谓的来源于生活,最终又高于生活吧!
诗,有时,只是一种生活,一种过程,一种阅历,一种成熟。或许,徐满元老师也只是在诉说着这样一种生活,一种过程,一种阅历,一种成熟。
诗歌是有关想象的艺术,我想,徐满元老师也正是用他“想象”的记忆和沉吟抒写着诗歌。他在诗歌中捕捉到了生活的一瞬,也让一瞬在诗句里缔造着永恒。好的诗歌,就是要把别人历经了却未曾发现而恰恰被你发现的一些平凡或非凡的东西洋溢在你的诗里。诗歌创作不仅在于坦诚执着,还在于幻想憧憬,更在于一种不为任何诱惑所动的衷情,尽管世俗对此有偏见。对于一个诗人,惟有诗心不老,才能构筑生命的永恒。
诗人写作是情感释放的艺术通道,我想,读者阅读也是,而徐满元老师说,“每当读者的目光从我们身上掠过,我们总把自己的创伤变成他们的希望”。
徐满元老师把爱情和自己所有的情愫维系当作诗来写:“爱你,定居的目光不再流浪……爱你,三月桃花汛淹没了诗行。“我的心,是一把收拢的小红伞,在多”
雨的季节,为你撑开。“雨丝打湿了情丝的衣裳,情丝滋润着雨丝的心房。”“你永远”
是与半径无关的圆心,牢牢地统治着,我的心国。“你一转身,”竟卷走了一个春季。”这些都是《爱的魅力》。“执意离去的列车,拉着带钩的目光,心桩被连根拔起,灵魂开始失舵,多少漂泊,多少沉浮,总也找不到,消逝已久的不冻港。“我只能”用泪水,把痛苦写进,海的心里。”这些都是《我的心事》。
他把所有的对人类与自然的由衷感激当作诗来写:“就这样,你不停的,从贫瘠的土地上走过,每一个脚印,都给兰考人民,留下一个绿茵;每一滴汗水,都
在阳光下,风干成闪光的麦金,把开在你脸上的花朵辉映”—《永生者之歌》。“你的性格,像混凝土,认准就绝不动摇;你的意志,似钢筋驮定了,就坚决果断”—《永不褪色的肩章——为建筑工人而歌》。十四岁的少年,本应《笑脸如阳》,却在《开花的年龄》陨落。《雪花,我替你说》,“万花皆有果,你结出的是,一个又一个丰收年”。他《回想父亲》,也善待《母爱》。
他把所有的对时光与岁月的把握当作诗来写:“流星像把烧红的尖刀,倏地刺进夜的胸膛,淌出鲜红的血来,人们叫它黎明”,这是他的《黎民断想》。在《从埋没到永恒》里,他深知“被土石埋没,是一种幸运,只要你有一颗,发芽的信心,有朝一日……走进郑板桥的竹诗竹画里,塑造永恒。”
他把我们的人生当做一首诗来写:《人生》,是一册厚厚的书,一天就是一页,用两行足迹装订。
或许,就像徐满元老师在诗中所说:“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支笔,只是由于使用的墨水不同,才写成各种不同颜色的字。”希望徐满元老师在生活里也能保持着本真的我,做到“不要从毛孔里挤出的微笑”,而宁愿“要结自心头的辣椒”。
徐满元老师的诗歌从爱情、亲情、乡情、友情到四季轮回,到人生岁月,再到世事感慨,无不浸透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点缀。衷心祝愿徐满元老师可以走得更远,也希望诚如他在诗歌中所言:“我不要附在门牌上炫耀自己的七色灯泡,我要像探照灯冲破一切烟雾的缭绕”。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汪国真诗集》有感
简、清、静、情 --读《汪国真诗集》有感
中国民航大学 刘净然
"你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在我读到汪国真诗集(所谓的全集)最后一首小诗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时,旁边有这样一个声音,在他看来,我应该多读些学术论文,才是正事。
我也曾认为我这个年龄不是读诗的年龄,因为人生经验不足,应该多读些随笔、散文、人生感悟之类的书籍,以丰富对人生和外在事物的理解;因为感性丰富,理性不足,应该多读些哲学、历史之类的书籍,以增加自己的理性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自己是英语专业出身现在又从事英语教学,应该读一些经典英文原版小说,积累优秀的表达,学教并用;而我的书架、我的电脑、我的手机阅读器以及最近收进的kindle专业阅读器上,放着的也大多是这些书籍,我姑且把这些类书籍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狭隘的按种类数量计算,我也算称得上兴趣广泛,但这些书籍只是引起我的好奇心,我的阅读兴趣而已,多半我都无法坚持读完,更不用提阅读的乐趣。
读汪国真的诗集,纯属偶然,是一个悲哀的邂逅。晚间浏览新闻时,汪国真逝世的消息,让我停下了滑动的鼠标,之前只知道他是一个诗人,写过很多清新易读的小诗,不曾系统地读过他的诗篇,于是忍不住找出来,读起来,欲罢不能,感动不已。
他的诗给我的印象用四个字概述:简、清、静、情。
简:每首诗大概只有100字左右,短的有不到50字,形式至简,但意义绵延。一首《只要明天还在》"只要生命还在,我就不会悲哀,纵使陷身茫茫沙漠,还有希望的绿洲存在;只要明天还在,我就不会悲哀,冬雪终会悄悄融化,春雷定将滚滚而来",气势磅礴,悲壮还在。忍不住为这个逝去的生命感到悲哀,通过他的诗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热爱生命啊,尽管如此,希望还是伴随生命的陨落消逝于茫茫天际。
清:汪国真的诗,读起来让人感到清净轻盈,似乎是他刻意为读者营造了一个不被打扰的小世界,好让读者完全沉浸在他的情与意之中,一首《我把小船划向月亮》"请不要责怪,有时会离群索居,要知道,孤独也需要勇气;别以为,有一面旗帜,在前方哗啦啦地招展,后面就一定会有我的步履;我不崇拜,我不理解的东西;我把小船划向月亮,就这样划呵,把追求和独立连在一起,把生命和自由连在一起。",犹如月亮的光辉洒在夜晚的湖面上,清澈皎洁,轻盈背后是他对独立和自由的沉重追求。
静:汪国真的静,似乎是刻意保持,又似乎是参透人生后的自然流露,一切情与理娓娓道来,一首《假如你不够快乐》"假如你不够快乐,也不要把眉头深锁,人生本来短暂,为什么还要栽培苦涩;打开尘封的门窗,让阳光雨露洒遍每个角落,走向生命的原野,让风儿熨平前额;博大可以稀释忧愁,深色能够覆盖浅色。"他在用宁静的心去呼唤生命的律动,"既然选择了选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他是如此地热爱生命。
情:因为感同身受,所以觉得他的诗动情,诗里有他的身影,也有我的身影。一首《剪不断的情愫》"谁曾想,到头来,山河依旧,爱也依旧,你的身影,刚在身后,又到前头"想要忘记,却往往徒劳,最后只得带着这剪不断的情愫,继续行走,但却不再忧愁。他的情为他眼中的景着色,一首《只要彼此爱过一次》"一个眼神,便足以让心海掠过飓风,在贫瘠的土地上,更深地懂得风景;死怎能不从容不迫,爱又怎能无动于衷,只要彼此爱过一次,就是无憾的人生。"他的情是如此地饱满、炽热。
一口气读完汪国真的诗集,让我感受了诗中的简、清、静、情之意境,也让我领悟到功能主义的读书态度不可取,这就像很多人在学习外语时,想找个老外聊天,关心的只是有人聊,而非有的聊。读书本应是件随心所动的事情,有了诗意的心情时,又何必在乎自己是否到了读诗的年龄?
汪国真
中国大陆现代诗人。祖籍厦门,1956年6月22日生于北京。他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狄金森(美国)。追求普的抒情、狄的凝炼、李的警策、清的清丽。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读《浣溪沙》有感——徐佳圆
读《浣溪沙》有感——徐佳圆
“一曲新词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读到这阙词时,我停住了,心中一遍又一遍地揣摩着“无可奈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句。此时,我的心中不禁起有了一丝疑问,这读着就让人感觉伤感的句子到底讲的是什么呢?
翻看了诗句的解释,我明白了作者是用花开花落的轮回和燕雀北飞南渡习性来感叹时光的流逝!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道尽世事变迁的规律,说尽了人世变幻的沧桑,让人看了不由得与作者感同身受!花开花落我们不能挽留,燕雀北飞南渡我们不能阻止,我们能做的唯有把握当下,当花开时赞叹它的风姿,当花落时感悟人生的真谛,当燕雀北飞事感叹时光的流逝,当燕雀南渡时体会岁月的消亡。
我默默地想着,是啊,我们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我们在时光的长河中渐渐走过千山万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失去一些东西,也许是时间,也许是财富,也许是……每当我们失去一些东西时我们都会因此十分伤心、难过,可事情已经发生了,伤心又有何用呢?还不如在你拥有的时候去好好珍惜,活在当下,正所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的不正是这样的道理吗?
正如宋词里面说的那样“时光只解催人老”、“浮生岂得长年少”,岁月总是无情的,它始终按照自己的步伐向前迈进,不曾为谁停留。不知不觉间,我们就会由天真无邪的孩童变为英姿勃发的少年。记忆中无论有过多少的喜怒哀乐,有过多少悲欢离合,过去的一切终归已经过去,我们无力也无法去改变什么。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再伤怀,就让过去的一切成为我们美好的回忆吧!
如果我们始终固执地留在过去,不肯向前迈进,等待我们的只会是停滞不前和失败沦落。君不见,多少英雄豪杰因为沉迷昔日的荣光而终止了自己前进的步伐,最终只能在回忆里度过余生;又有多少失意人深陷过去失败的泥潭中而止步不前,最终只能在平庸和自怨自艾中了却余生。对于将来的一切,我们应该用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来迎接它、面对它!只有抱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坚信生机勃勃的春天将会很快悄然而致!
我十分喜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阙词,她使我明白了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应当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同时,我们也要不辜负每一寸光阴,以充足的信心去迎接明天,用加倍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读《海子诗集》有感
读《海子诗集》有感(一)
戴亮
在合肥上学时,爱好文学的我,头一次听到班长说起海子,当时并不想去了解他。当我嫁到怀宁后,知道了高河镇渣湾村就是海子的故乡,心中蓦然涌起一股想要了解海子的愿望。百度一下,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更多的诗和生平,便跃然眼前。
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
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
天空一无所有
为何给我安慰
我喜欢这首诗,无法言说其中的真义,只是觉得自己心中的那根琴弦被触动了,一种发自最深处的声音,在周围荡漾,或许验证了诗在远方的感觉,亦或依恋某种共鸣。
想起三毛: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海子从渣湾来,想到哪里去?天空一无所有,伤感顿时倾盆而来。不,如果当时看得见明亮的星星,安慰会不会像自由的风,知道往哪个方向吹?!我的眼泪淹没了诗句,而你却琴声呜咽,泪水全无。痛定思痛,你的痛是一种最痛的痛,是一种博大的痛,是对于世界时间人生的透彻思考后的绝望。我不知道我是否真正能体会到海子的心,白天的天空的确是空空的,人的心也空空的,是谁导演这场虚无缥缈的人生?生命的寂寞和悲凉,将诗人的灵魂清空,羽化。
逝者如斯,时光是一支无法回头的利剑。公元前我们太小,公元后我们又太老。如果不站在时间的高峰,我们总是感觉不到自己以及万物的渺小。多想停留在青春美好的阶段,不愿意和时间同一个方向行走。时间如果恒温三十七度该多好,让每个人都感受它的暖,在心中盛开阳春里的花朵!
当我知道:你把晌午的太阳一般火热的生命,交与冰冷的铁轨,我就像坠入丰收时节的麦芒中,和你一样再也离不开麦子和麦地!我不知道诗人,你无力偿还什么?你去了二十六年了,日子早已被镰刀割倒了一大片,剩下的青黄不接。长者的思念如麦草烧出的炊烟,一日三次,粮食的味道早已瘦得皮包骨,一切仍在艰难地继续!深深爱着你的人,如同深深爱着一块麦地,倾注了一生的爱、希望、泪水。
以梦为马的海子,是一个抒情诗人,曾说过,抒情就是血,所有作品都呈红色,都是用血浸泡过的,都是经过了火烙后生成的。海子用自己的勇气和热情,对抗这个张扬的世界。如果不是从明天起,就从当下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看看太阳, 和心上人,一起走在大街上;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也许是另外一种结局,真的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读《海子诗集》有感(二)
十九世纪末叶以降,诗人为形以上的原因自杀已经成为西方反思想界中的一个恒久的主题。美国诗人西尔维娅 普拉说:"死是一门艺术,是人的死其实等于是人的再生。"在我欣赏过许多已经死过的诗人所写的诗歌以后,我深深的认识到,诗人的死其实是为了他的诗歌的再生和涅槃。
说到这儿大家便会很自然的联想到我国现代伟大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不争事实。海子,男,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城外的高河查湾。1979年,海子15岁,当时他便考入了北京大学法律系。它拥有无边的想象力和丰富、深厚的文字功底,当时他说的一句话形容的很恰当,他说:大家可以想象海鸥是上帝的游泳裤。他从1982年就开始写诗,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当时海子年仅25岁,这是中国现代诗史的一笔遗憾。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相信基本上的大学生都读过海子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也作为课文在高等学府中有高级教师授业解惑,而广大的学子都说海子意境深,那又有谁想到他写的这首诗是太幸福还是前途太美好?
曾经我在海子逝世20周年时写过一篇歌颂海子的诗歌,现在还存放在我的空间里,《献诗——给海子》:"1989 你展开敛布,缝住诗神撬开的头骨盖,皇冠金光四射,神继续流浪------2009 诗神老了二十岁,我带上干粮,王带上旧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的一生其实是相当悲凉的,人间的3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他是一样都不曾完整拥有过。
海子的房间没有电视,没有录音机,甚至没有收音机,他不会跳舞,不会游泳,不会骑车。他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写作上,"梭罗这人有脑子","端坐暴跳如雷的老人","另一边呢喃而疯狂的诗人",他的时间都给了这些人,他只有一个姐姐偶尔给他写信,他的亲情其实很残缺。
关于爱情,海子这生谈过四次恋爱,四次失败的恋爱在他的生命中留下无法磨灭的黑点,这与他的死有重要的联系。我曾经写道:"我为四姐妹抚琴,站在山冈上呜咽无声,瘦小的乳房滴下乳汁,滴在金黄的麦上。"海子也在他的诗歌《四姐妹》这样写道:"请告诉四姐妹:这是绝望的麦子。"而这"麦子"是海子经常用的喻体,此时用来形容了自己,绝望的自己。"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他死前2个月写的诗,看最后那个"只愿"一次,这都描绘出他的无奈,海子不是不愿意有情人终成眷属,不是不愿意在尘世获得幸福,而是想却得不到。
关于友情,他的朋友的确不多,有一次他出去酒吧喝酒,对酒吧老板说:"老板,不如你给我酒喝,我给你念我写的诗歌。"而老板却说:"我可以给酒你喝,不过诗歌就算了。"他没有真真的朋友,没有能懂他的朋友,在尘世与世人皆为陌路,或许这点更加坚定他离开尘世的决心。他在走的时候身边有一个桔子,在我看来海子把这个金灿灿的桔子当作太阳带离尘世,他最好的朋友。
"在夜色中,我有三次受难:流浪、爱情、生存;我有三种幸福:诗歌、王位、太阳。"海子在这首短诗《夜色》中它说明了它所拥有的与不曾拥有的。在此,我默默的为他祈福,但愿他在离开尘世后能获得幸福。
别子豪
读《海子诗集》有感(三)
他说他的幸福很简单:喂马,劈柴,环游世界,所以他要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他在尘世挣扎想获得幸福,可现实是一个沼泽,越挣扎的人只能陷入更深,终于,他明白并走向另一条他注定的路。轰轰烈烈的结束了挣扎,斩断对尘世所抱有的幻想,开辟新的道路到达他心中幸福彼岸。卧轨自杀,他以这种最唯美的方式开始了自己的幸福:喂马,劈柴,环游世界。然后,我们记住了他浩瀚的名字,他,海子。
他,愿面对大海,春暖花开。
孩子,建筑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相当一部分诗人的创作倾向。许多人都刻意的去模仿他,想写出一个飞翔的世界,可是,他们怎么也不会成为海子。只有那执著的灵魂,远离尘嚣的海子才能写出:"我不为了你才走的/西口外那么荒凉/你唱一支陇味儿的情歌吧/让野外开满你的名字//西北的姑娘/即使成为母亲/也是爱花的/你姓马/母亲便是称你为马兰//我噙着泪水/走过风生满潮的风口/从此,梦中会是安稳的/我坐在一块冰冷的石上/张望放羊的孩子/太阳血/洗过高原行走的父亲//我走过西口/让口外开满你的名字".那些类似于这首诗,乡土于恋情的诗意想象清新而辽远,却同时有一种飘忽的梦幻感。它们是属于燕园诗歌一条主导的流脉,属于海子的诗,有一种品格,即体验大于经验,梦想法超过现实感,最终营造的是自足于校内的纯粹情感化的思象空间。如果想去衡量这些诗歌最重要的尺度是否具有天赋的想象。
读《顾城诗集》有感
初次接触顾城的诗是因为他的那首《一代人》,当中的句子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打那以后我便知道有这样一位朦胧诗人。浏览过顾城先生的许多照片时,我略感惊讶,他总是戴着一顶用裤脚改成的帽子。依照他的解释,是为了避免尘世污染了他的思想。因为他的灵魂告诉我们,他的诗歌告诉我们,他眼中的世界总会蒙上一层层薄薄的灰尘,而他的高洁却是与生俱来的。一顶帽子,让他远离了世界,也亲近了世界。
正是这样一位如荷花一般诗人,让我感到他就像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有着自己非比寻常的灵魂。《顾城诗集》中当我阅读《顾城诗集》之时,我依旧十分钟爱《一代人》,并非因为我听到的最多,也并非因为它最有名,短短的两句诗将黑暗与光明对立统一在了一起,十分潇洒地跨越了这之中棘手的樊篱,黑不是色彩,没有了光的反射便是黑,带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而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正是一种叛逆,一种反抗,是一代人渴求吸收一切光明的象征。从中我也看到了顾城澄澈的内心,这是他的自我阐释,经历了“十年浩劫”他用诗歌道出了一代青年人坚定的内心。我相信,能够写出如此诗句的诗人定会拥有一颗无比向往光明的心。我愈发认为,他的高洁,与生俱来,由内而外。
而当我读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时候,便想到形容他的那句话:“当代仅有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很矫情,却又很妥帖。
诗中这句“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描述了他的一生,正是任由自己的想法,固执地编制自己的梦,这是顾城的执着,也是顾城的魅力。在纷繁、肮脏的成人世界里,诗人情愿“闭上眼,世界就与我无关了”。他甘愿守住的是自己心中的世界,他要“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污染的远方出发”。这让我想到年少的自己,也固执地这样想过。现在也会偶尔想一想,但大多数,也只是偶尔。没有办法,生活在现实中的我们,至少现在还没有办法去守住自我编织的小世界。
我可以从他诗中感受到他丰富而温柔的内心。很多时候,他的诗让我感到他就像是一个孤单而又笨拙的小孩,正是这样一颗心让他写出了不同于别人的诗句。不论是《野草》中略带寂寞的“无名小花”,又或是《远和近》中因为爱情而苍凉的心思,还是《结束》中悲壮的“被上帝藏进浓雾的砍残的月亮”,都看得到他如同晶石般在不断低吟,呐喊的心。
就算扣上手中书本,也扣不上和诗句一同律动着的我的心。
读席慕蓉诗集有感
符馨予
她的诗,永远如泉水,不动声响地渗进你心里,不掀起一丝波澜,却带动你所有感官,去竭力享受这被浸润感受的存在。同时,她的诗可以随时牵引你进入她构造的世界,并能用最温柔的力量直触你内心。这种能力,是我一直所敬佩的。抒情的诗,特别是抒情雅洁的诗,难避免地,总会使读者感到娇柔或腻烦,怪不得那些抒发情思的人,怪的是,浓厚的感情。这些感情,是诗人在达到情绪巅峰时发泄的,所以每一行诗,每一个字都含盖着亿万缕情思,因此,这些文字所汇聚的诗便负担着旁人难以承受的感情,过剩的感情,就使得读者产生了腻烦的感觉。而席慕蓉,发现了这一点,也利用了这一点。她写的诗情绪不会爆发,最浓厚的几缕情思夹杂在诗的中间部分被体现,随后,便是镜头的切换,换走了镜头其实是没换走情感的,由此,情感顺着镜头被延伸,被过渡,至此,便立即收尾,不仅扩宽了意境,更酝酿了情绪,给人想象空间。就像《七里香》里写的一样:溪水急着要流向海洋/浪潮却渴望重回大地/在绿树白花的篱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道别/而沧桑的二十年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微风拂过时/便化作满园的郁香 她不透露一点忧伤的情思在表面,甚至你看到题目时,不会联想到乡愁。但是轻柔的抒情,配上开头对“寻源”这一主题的基垫,再结合适当的场景,情绪全部融进了风里,由清风,扩散到每一个心灵中,使每个人心中都被乡愁的郁香给填满。都被“夜夜归来”的深情所感动。这就是席慕蓉强大的抒情功底,如一条肆意而流的江河,你看到它满满地洋溢到岸上来的波光,听到它滂沛的旋律,你可以把它看成一条一目了然或源远流长的河,你可以没于其中、泅于其中、鉴于其中、照于其中——但至少那河有多深沉或多惆怅,那是那条河自己的事情,那条流于席慕蓉身上的河的事情。我们,只需在诗中,感受到自己就可以了。
在她的诗中,感受到自己,就好像你所有深藏于心得不为人知不足为外人道的情感,都找到了归宿,连你自己都可能模棱两可的情感,也能被她以诗贯通,洗涤干净。她的诗,我很早之前就有接触过,那时在电视上听到过有人念她的《一棵开花的树》。缘,如云如雾,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的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当时听到,心生震撼之感,如何把等待描写的诚挚,如何把错失描写的绵延又凄凉,这便是了,于是,这诗句便被镌刻进了我内心,长大一点后,深入了解她的诗,便会发现她的诗能很好的融入进自己的感情,与她心中追意而流的江河一起,奔向心境的远方,去探索未知的隐秘情思,去发现新的美好构想,得到幸福感。或许这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地方了。
她说:“。”所以,就相对微笑吧,除了诗,我们别无所求。在心灵最幽微处,生命因诗而苏醒。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读徐满元诗集《众星望月》有感》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书的读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汪国真诗集有感8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