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朱老巩护钟有感 > 地图 > 读朱老巩护钟有感

读朱老巩护钟有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互联网

用死亡追寻——读朱湘《葬我》。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在读过了作品,对于里面的情节非常感兴趣,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完毕后的想法写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用死亡追寻——读朱湘《葬我》,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用死亡追寻——读朱湘《葬我》

当生命受限,乃至已经迷失在“我该做什么,我能做什么”的精神漩涡之中时,总有这么一些人选择用死亡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包括三毛的随风而逝,包括海子的那一句“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包括“倦于作勇者”的塞斯顿的离去,都展现着他们将生之无法升华的用死亡来升华的悲壮。同样,这份悲壮流入了他们的诗作之中,流传于世,供人们去感受那份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

朱湘的一首《葬我》,便是这样一首惊人的建立于“死亡”之上的诗作: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着芬芳的梦——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首次读完此诗,我必须承认我被诗中萦绕全诗清美意境以及它工整的格局所深深地吸引住,一缕缕清浅的意境循序渐进地呈现,将“葬我”二字字面上的消极与阴郁全部转换为对于精神自由的美好向往,无任何浓妆艳抹之处。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纵观朱湘先生一生,动荡的生活与现实的迫害使得他的精神饱受折磨,再加上家庭的矛盾层出不穷,导致最终从上海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死。事实上,我也是近段时间才接触到朱湘先生的生平,之前读诗或许只是从字里行间去捕捉那一抹悲壮,而后了解到他的坎坷一生后,却是猛地发觉,这“葬我”二字陡然显得极其之沉重,不管如何葬,不管谁来葬,不管葬在哪,永远是在心中狠狠攥紧对于生之无法释然用死来释然的向往。回顾全诗,作者不惧怕死亡,反而想用死亡来冲破生命的束缚,而这“葬我”,恰若一柄锋利匕首,在现实与生命的压迫之中,愤然崛起,直指生命最终意义,不仅是向生命发问,更是欲划破,刺穿生命之束缚,以死亡的解脱让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另一份壮烈的生命!

然而如若无法葬入大地,那也要用大火焚烧了生命,将那些遗留的,遗憾的,痛苦的,全都随着一汪春水,去向生命的终点,亦是生命的起点。用死亡去追寻,就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同时,也是这首诗的悲哀之处。

尚可联系上海子的那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难看出当这些诗人在诗中呈现对于精神自由与美好的向往时,总能给人一份以清幽意境的享受,可细细品味后,难免会惊奇地从中发觉,这样的意境竟是建立在一份足以使人仰天长叹的悲哀之上的。

而这,或许就是诗最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使人久久不能释然的地方。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葬英雄


【一】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从此足以看出相遇的霸业雄心。然又在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时,曰:彼可取而代也!此间,便可显出男儿本色。

项羽自幼的才气过人,霸业雄心,殊不知天妒英此说。从而也是在此埋下了伏笔,葬字的第一划。

【二】

初起时,年二十四。

当陈涉等起大泽时,项梁伺机让项羽杀了会稽守,项羽怕众人不服,又连杀数十百人,使一府中皆慑伏,便又召豪吏,遂举吴中兵。当时,章邯正在攻打赵国,楚怀王便令宋义为将,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又因宋义不恤军情而私徇其私,杀了宋义和他的儿子宋襄,因此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正是因直接威震楚国,名闻诸侯,而心高气傲,开始不可一世。也在此为葬字又完美地划上了第二笔。

【三】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破釜沉舟,这也是项羽曾最为辉煌的时刻。而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而后,蒲将军羽与秦站,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由于章邯约好去秦国,却又因怕秦军不服而夜击坑秦军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太过残忍,过多的杀缪,也从而欠了一笔无尽的债务,命债!这也是使葬字完成第一部分的重要一笔

【四】

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至鸿门,。项羽便听范增言,设下鸿门宴。

鸿门宴上杀机四伏,只可惜项羽不听范增所言,不愿杀去刘邦,再加上项梁的阻碍,也成了相遇的一大败笔。项羽欣赏壮士,樊哙,自己想必也是位壮士。

后,项羽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项羽呵,既不在最佳时机杀了刘邦,以至被刘邦追杀。一心思念家乡,不听别人劝言,太霸道,从而亦被追杀。却伺机杀了楚怀王,这又是何等大罪,犯下大逆不道之名。竟又怀疑忠诚范增,实在是太荒唐啊!霸道,只以自己为中心,正因为己而害己。就这样,一次又一次的填满了葬字中的第二部分,每一划,都象征着失败,死亡。

【五】

英雄归途,食尽,兵少,在垓下驻扎。各侯与汉王把他们团团围住,在四周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大惊,以为汉已皆得楚,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尽管至此,项羽也要拼一把,要证明是天之亡我而非战之罪也。打了最后,最精彩的一仗,到了乌江浦,却仍十分有霸气,虽身受重伤,兵败,却也为成寇,仍有一身英雄的傲骨在。把马送给了好心的亭长,自己又杀了数百人后,又自刎把头给了老朋友吕马童。

后,刘邦把项羽葬在了谷城。

这葬字终也画完了,一此字葬下了项羽,此等大英雄。

尽管是这样,也是一个奇迹啊!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足已看出项羽为一世英雄,当之无愧。他有勇有谋,热爱故乡,讲道理,讲义气,实为难得矣!

但却也非十全十美,太聪颖,惹下天妒英才之罪。又深厚的霸业雄心,残忍,无限杀缪,只以自己为中心,称霸王,试图以武力征服天下,自负,而不愿用人才,自傲。也正是这样的一身傲骨而送葬了他。

太史公曰: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是啊!项羽,西楚霸王,眷恋楚地,驱逐义帝而以自己为尊,夸耀自己的战功,试图以武力来征服天下,却又不自我反省,而是说上天要让尔亡,不是不会打仗,却也难说。只因他又不肯用人。让人惋惜不已。项羽既有英雄的伟大,亦有常人的弱点。然,为何上天要早如此一位大英雄呢?自己埋葬了自己!

西楚霸王,项羽呵!君贪一世英名,追权贵烟云,却系命在天。这三尺黄土,够不够埋你一世骂名?屠城,百姓对君是有多恨哪!这三尺黄土能不能葬你霸业雄心?再多,也葬不下吧!物转星移,这青史谁来留名?自然非君莫属。君是否还在恨?不要恨,生不逢时,天要灭你轮回早已注定。非也,非也,君也走得干脆,只去那仙境,寻君的虞妃和骓吧!

至少,在青史上留下了项羽,西楚霸王英雄此名,也不枉人世走这趟罢!

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感


读《我也是鲁迅的遗物——朱安传》有感
博罗中学高二(28)班 李湘 指导老师:尹旺民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篇文章,是在去年创新节高二的作文展览,此后,我便对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是对朱安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若非不是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我恐怕这辈子都不会知晓,朱安——竟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大名人鲁迅的妻子。历史上诸多名人的妻子,从历史上就有她们的记载,甚至名气不输丈夫的,大有人在;而鲁迅之妻——朱安,却是名不见经传,更别说是家喻户晓,这与鲁迅先生的名声之大,显得格格不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礼物”二字高度概括了朱安的一生,一个仿佛没有自我的、机器般活着却又尝尽疾苦的木纳存在。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是同情朱安的。她裹着小脚,个头矮小,束发,是个典型的旧时代传统女性。二十多岁时,她便被父母包办婚姻,许配给鲁迅;在新婚当天,为了讨丈夫欢喜,她甚至故意塞棉花穿大鞋,却没想到鞋子在途中掉了下来;新婚第二天,她便被丈夫“分房而居,异地而存”,至死都未与鲁迅合葬。朱安的存在价值,似乎就是为周家三兄弟贴身照料他们的母亲,在柴米油盐、账本算珠里支撑着鲁迅的大后方。而这样的后勤部长,不但没有得到丈夫的心疼和支持,还成为了鲁迅眼中的妇人——“服事与夫也”。这样的称谓,也自然让鲁迅对朱安的态度不言而喻了。
朱安的悲哀怪鲁迅吗?其实并不尽然,鲁迅亦是这场婚姻的受害者。面对这场包办婚姻,鲁迅的内心是拒绝的,以至他从日本回国赴婚,也是母亲谎称生病给骗来的。鲁迅硬咬着牙接受了这门亲事,但他在办完婚事后便很快又回到了日本,而鲁迅的这番行为,也并未给他带来太多的指责,这是鲁迅唯一比朱安幸运的地方。
细细读完这本书,我对朱安更多的是无奈。朱安的悲惨结局,更多是在于她认命的态度。自从许配给周家后,朱安就抱定了“生是周家人,死亦是周家人”的信念,恪守妇道,将自己全盘托付给了周家,以为守着这些条条框框便能挽回丈夫的心。这看似是一种忠诚,其实是一种愚拙。很多人都觉得,那些一百年前受过封建礼教的人,都是无行为能力人,对朱安,其实一句“她受封建礼教毒害太过严重”,一切便可理解。
在鲁迅前往日本至被骗举行婚礼,中间7年的时间,鲁迅曾提出让朱安放脚并进学堂读书。可见,即使是被迫定亲,鲁迅也不是从未不给朱安机会,与她共同进步。可是,朱安这位理应以夫为天的旧时代女子,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要求,甚至在婚礼上做出一点点装大脚来欺骗自己的丈夫。朱安确实可怜,但总不能因为她可怜,就一味容忍她的欺骗吧?她自己不愿意改变,反而要鲁迅接纳她,并给她孩子,给她保障。后来,鲁迅又给了她次机会,让她选择作为周家义女出嫁,但是这些都被朱安拒绝了。她拒绝了所有的生路,带着鲁迅沉沦在不幸婚姻的地狱里,这是一个封建女子多么的悲剧!
朱安的一生无疑是大悲的,但她的一生,对现代女性婚姻也有着极大的启迪作用。婚姻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它始终不是全部。若朱安早点知道这一点,她便不会把一生的幸福放在鲁迅这一个篮子里,因为,路是自己走的,而生活,也是自己选的。

读《湘行散记》有感


沈从文于1934年因母病回故乡湘西,一路上他用充满温情的语言书写了那个年代故乡的山水、风情,于是便有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透着空明与澄澈的《湘行散记》。在他的书里,在我的眼里,一切的景、物、人、事无不使人的内心柔和、温暖、感动。

沈从文的老家凤凰位于沅水中游,他从小在这儿长大,十六岁起随军队辗转于川黔湘边境,因而一提笔,那朗然入目的山川景色便跃然纸上,全河是大石头,水却平平的,深不可测。石头上全是细草,绿得如翠玉,上面盖了雪。船正在这左右是石头的河中行走,实在让人感到妙不可言。吊脚楼尤其使人惊讶,高矗两岸,真是奇迹到这样地方,使人太感动了他的文笔胜于丹青,如水般流淌而过,一幅幅沅水两岸的秀美图景便被勾勒出来,勾起了我对湘西的向往。

然而,他的笔墨更多地却落在了那些质朴而可爱的人们身上。《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中,朋友是个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的人,是个懂人情、有趣味的旅馆主人。沈从文离开时,天落着雪,那大雪茫茫的清晨,天刚刚白,他就这么从热被里钻出沿岸追了三里路赶来送行。一路复兴,一路复兴。那么嚷着,于是他同豹子一样,一纵又上了岸,船就开了。如此情义,令人动容之至,若是放到现在,怕也只是躺在床上随便发条一路顺风的短信而已吧。想起《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妇人在吊脚楼窗口向河下人锐声叫道: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幽怨之至。而那水手呢,虽然或许正在急水滩头趴伏到石头上拉船,一定却记忆着吊脚楼妇人的一切,心中感觉十分温暖。在沈从文笔下,还有那些有了酒喝就兴高采烈、行船如飞的纯朴船夫,那些黑脸黑手脚的挖煤汉子,那些看到龙船比赛就高兴得大喊大叫的孩子,那些勇敢而又和气的青年军官,乃至于那些粗暴而又不乏豪爽的土匪,组成了沅水两岸特有的乡野人文景象。

有关他们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故事,读来似乎平常、却又那么撼人心魄。沈从文对这些世世代代生活在高山峻岭间的乡野人民怀着些许同情,看到麻阳人生意惨淡,便为地方经济感到担心。然而更多地,却是感动和尊敬的爱。我先前一时不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为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他感动于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分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感动于不管怎么样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而应有的一切努力,于是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然与人不同了,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沈从文年少即投身行伍,加入了辗转流动的土著部队,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然而他对生活还是如此热爱,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愿我们也能像从文先生那样,带着对生命、对历史的感悟,对生活那么温暖地爱着。

学湖湘精神立报国之志——读《湘魂》有感


去年的一天,爸爸带我去岳麓山玩,在山顶上,我看到了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正在画鹰。在那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岳麓山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风扬起老人的白发,老人展开那面墨迹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旁边还有一句诗:中华自古崇文化,湖湘从来重精神。

天空、阳光、岳麓、老人、长风、鹰再加上那句诗,那一刻,我忽然感到了一股热血直涌上心头,也朦朦胧胧地感觉到了一股身为湖南人的自豪。直到后来,读了《湘魂》这本书,我这才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湖湘先辈的精神是多么的伟大!

《湘魂》是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为了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而发行的,这本书分为信念篇,爱国篇,求知篇,奋斗篇,奉献篇,团结篇,求实篇,创新篇8个篇章,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雷锋,彭德怀等十六战士和领导。介绍人物时总是把各项都介绍得明明白白,还写出了他们为党付出的光辉事迹,在每个篇章结束后,又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启示,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夏明翰楚天浩歌主义真,在权血洒太行卫中华、任弼时鞠作文躬尽碎,死而后已

读完了《湘魂》这本书,我对那些潇湘的革命先辈们肃然起敬,正是因为他们用铮铮忠骨才铺就了我们今天的幸福之路,才有了人们对于潇湘文化的称颂。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光荣传统,把这份爱国热情继续发扬下去。虽然,我们现在身处于盛世太平之中,不需要我们冲锋陷阵,浴血沙场。但是我们现在的祖国,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我们身上仍然担负着振兴中华的责任。我们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做为志存高远,健康向上,报效祖国的年轻一代,我们更维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少年需要的是自强独立,吃苦耐劳,团结奉献。我打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将来做一名新闻工作者,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祖国就像一棵大树,为了能让这棵生根于地下的大树长得更高更大,在我们之前的无数个春秋里,已经有许许多多的树叶飘落于树下,身体化为尘埃,却为大树妈妈提供了更多的养份。我们都是这棵大树上新长出来的小树叶,我希望有一天,大家都能像那些前辈们一样,为祖国妈妈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一)

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篇优美的诗歌,令我感触非常深。

这篇优美的诗歌也许不适合我读,因为除了前面学的一些令人激奋的革命故事外,我几乎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我从小就不爱读书,只喜欢听别人读,也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周老师分别讲了八个故事。是我对这篇诗歌充满了兴趣。是我分别学了八篇课文,是我朗读起这篇诗歌也津津有味!

仔细阅读了这篇诗歌,我首先知道了当年的革命故事,也知道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在延安的枣园写的。还知道老牛破车拉来的富裕生活和那温热的土坑记载的军民鱼水情

更令我感触深的是延安的精神,艰苦奋斗,军民团结,官兵一致!延安精神就相当于灵魂!灵魂是什么!不就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东西呀!残疾不要紧,最最重要的是灵魂不能丢啊!没有灵魂,你能想象出是什么下场么?有那么一个成语可以概括,那便是:行!尸!走!肉!多么可怕的成语啊!即使是一点不可怕的话,我相信延安精神也一定不会丢!因为延安这个地方实在记载着太多东西了,不得不让别人的纪念它;因为延安的精神灿烂辉煌,不得不让其他人永久的保存着!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二)

当我仔细阅读了《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优美而又生动的现代诗之后,令我深有感悟。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延安精神,热情地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在作者的笔下,把对延安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至尽,在这篇课文里充满了对延安精神的赞美和崇敬,也让我知道原来的日子有多么艰苦,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

正因为有了革命先辈的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军民团结,才有了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更要珍惜现在,努力学习为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来报答革命先辈的流血和牺牲。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后感(三)

这篇诗歌讲的是作者为了追寻延安而写的诗歌,这篇诗歌赞扬了延安的美丽,包含了作者对延安的热爱之情。其中啊,延安,我把你追寻和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表达了作者非常喜欢延安,非常希望延安光明,所以作者才写下了这么一首歌。

读了这篇诗歌,我明白了:延安的山水花草是非常漂亮的,而且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延安,就好象失去了自己的灵魂,这也更加证明作者不能失去延安,延安也不能变得一片狼藉。作者祁念曾肯定会永远守护延安,永远保护延安的一草一花,让延安充满生机。

我读完这首诗歌,也想去延安看一看!

读《我用残损的手掌》有感400字


今天,我无意中品读了《我用残损的手掌》,使我倍受惊叹,心情就如波涛般起伏,久久不能平静。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诗的前半部分写“我”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在敌人的铁蹄蹂躏下的祖国广大土地。昔日美好的景象成了一片废墟,体现出诗人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诗的后半部分仍在想象的世界中展开,描绘与灾难景象形成极大反差的心中渴慕的图景:那虽是辽远的一角,但山河完整无损,没有阴暗和血污。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那里是太阳,是春。与前半部分的哀怨、忧伤的基调相比,这一部分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与前半部分意象快速流动的抒情相比,后半部分则显得安静而舒缓,使这首诗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抒情风格显得变幻多姿。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像一朵美丽而永不凋落的奇葩:意象高度凝炼而不晦涩,感受细腻而不暗淡,深刻的现实内容与现代抒情方式完美地交融起来。

现在到了21世纪,人们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了,但祖国的明天还要我们去创造。我们是未来的主宰者!作为明天的我们,绝对不会让昨天的历史重演,今天发展的落后,明天未来的黑暗!

让我们坚信,祖国的明天会更好!

追寻英雄的脚步


暑假里,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完了《狼牙山五壮士》这部电影。五壮士高大英勇的形象深深印在我的心中。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发生在1941年秋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当马宝玉等五位壮士接受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为了痛击敌人,五位壮士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在顶峰,五位壮士把不少敌人打得粉身碎骨,结果子弹打完了,就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当敌人就要俘虏他们时,这五位英雄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五位壮士像狼牙山一样永远巍然耸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他们时,是这样无私奉献!人民永远纪念他们!五位壮士这样热爱人民和祖国,仇恨敌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前进。

如今,作为后代的我们,热爱祖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也热爱我的祖国。我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高兴。比如2015年女排世界杯获得冠军,无比的自豪。当我看到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时,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和兴奋。我为祖国日益强大而感到特别幸福。

今天我们生活在母亲的怀抱里,是多么的幸福!可你们知道吗?幸福是建立在和谐的基础上的,没有和谐,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只要我们小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关心,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那么我们的校园便会充满和谐,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祖国,您听,您的孩子正深情地唤呼您的名字。让我们用行动表示对您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健康地成长;让我们的意志像钢铁般坚韧;用我们的汗水与智慧,让祖国的锦绣山川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我们把先烈们的精神发扬光大,一起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

葬密者 读后感(3)篇


葬密者 读后感 第(1)篇

 

      第一次看中雨的小说,推理、心理、科幻、悬疑,阅读的过程很漫长,bug也感觉有很多,但个中滋味却也别有一番独特。在那个不乏英雄的年代,每个人都以信仰之名,用自己的特有的方式拯救着这个国家。葬密者诡异档案的背后,每个平凡人都知道不可能真实发生,但谁都愿意去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过。葬密者——埋葬秘密的人!因为他们坚定地站在现实的背面,默默地行使着自己的使命,自信地歌颂了一桩桩奇迹。 

        每个在灰白现实中踽踽独行的人,谁不愿意见证闪光的瞬间?

葬密者 读后感 第(2)篇

2018读书计划NO.04

是本不错的书,2000多页,还是一口气读完了,故事情节还是挺吸引人的,没觉得有啥凑字数的嫌疑,以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个时间段为背景,故事中描绘的事情一度让我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在这个世界里,有太多为我们所不知的事物,太多以我们的智慧和科学所无法解释的东西,在宇宙中我们仍然是无比渺小的。我们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去解开那些疑惑,同样,有些疑惑需要埋葬,这个理论我是赞成的,在这个世界中不是所有问题都要得到结局的,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清楚明白,有的时候,埋葬哪里不为人知的秘密,何尝不是一种更好的生活。

还有蒙洞那个故事,真的不知道是谁打扰了谁的生活,那些巨人在自己的领域里生活,他们从来不打扰我们,那我们又何苦要对他们赶尽杀绝,彼此相安无事,互不侵扰,有何尝不可,贪心的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企图征服与控制,最终还不是搭进了自己的一生,终是得不偿失。

葬密者 读后感 第(3)篇

看完后,写不写书评正在犹豫,很多书友在评论一本书的时候普遍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尊重作者“,这给人的感觉好像不让人说实话,读后的直观感觉不可说,不能说,也不好说。

       还是说实话吧!此书的感觉就是在读一本故事,从语言的结构倒叙事的风格就是在听一个成年人,给小孩子讲故事修辞用多了,怕孩子们不懂,平实直白淡而无味,我说实话读此书,我没用心,我实在是读不进去想快速翻阅,都没有达到目的,读了一个小时多一点(认真的读)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我写书评之前,一般是不看别人的书评的在此也不知道别的书友感受如何,就乱开枪乱放炮,感觉真是惭愧有种做人不厚道的感觉,就说到这吧,可我保证,我没说瞎话是真心话,感受如此所以直言,望见谅!

葬下年华的夏至未至


读完《1995-2005夏至未至》,心里塌成一片。抽动鼻子,似乎可以嗅到些许香樟的气息。   1.香樟树下的爱情与友情  香樟下,夕阳中,浅川蒙上毛茸茸的光辉。   立夏,小司,之昂,遇见,七七,青田,段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动在绿色的香樟下,演绎着属于他们青春的故事。   从之昂失去妈妈的一刹那,十七岁的天空就灰暗了,他不再是以前那个嬉皮笑脸的陆之昂了。他变得比小司还要沉默,甚至学会了照顾身边那个干净纯洁、与肮脏世界格格不入的傅香樟。   闯入立夏的世界,带领她向前冲,那个连落泪都悄无声息的遇见,经历了那么多事情,为梦想付出了那么多,却因为七七按下的红灯而前功尽弃。失败像是一扇铁窗,至始至终囚禁着遇见,成功却在她即将出名时,如浮云一般悠然飘去,只剩下她第一次孩子般的哇哇大哭和立夏哭喊的哪个王八蛋按的啊回荡在人们心中,久久无法离去。   你一定要相信,你一定要相信我。哪怕全世界的人你都不愿意相信了。你也。一定要。相信我。   小司,你知道么,你想过么,这是之昂给你最大的承诺。从小到大,那个看你长大的男孩,现在已经和你一样是成熟男人了。就算没有人相信你的画册不是抄袭,你也不会孤援无助,至少还有之昂支持你;所以,就算是所有人你都觉得不可靠了,你也要相信他。   陆之昂,你在哪儿啊   你不要再来烦我了。   我不会。再来。烦你了。   有没有看到立夏?   有没有看到立夏?   之昂一时冲动将酒瓶砸向冯哓翼,令这个故事的结局走向极端惨烈。   之昂去了哪里,立夏去了哪里,有没有人可以回答。   相爱的人还是分开了,一起长大的人也分开了,这个世界还剩下什么?   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那种悲伤的哭声,却一直在耳边盘旋,盘旋,越升越高,在喧闹的城市上空,来回地回荡着。   沦为乞丐的之昂,终究没有逃过通缉。   小司,你听得到之昂的声音么?   香樟树下的爱情与友情,还有那些铭记的夏之纪年,就这样深深烙在我们脆弱而单薄的青春上。     2.小四的文笔   小四设下的迷局,骗过了除了他自己以外的人。   那些精致的词语,华丽的句子,将所有人带进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去领略、去感受   香樟下说不清,道不明的朦胧爱恋,走进别人的世界,去看看别人的青春,倾听那里葬落了怎样的琴音。   小四的文字极具特色,总有一股哀伤、给人葬送青春,让人恍惚经历了一场梦,却醒不过来的感觉,仿佛书中的人物就生活在身边,每一天笑着说再见,第二天又笑着说hello。     3.生命里温暖而美好的东西   马路上,一对对情侣,肩并肩,骑着单车,潇洒地远去;   小巷里,邻家的小妹妹小弟弟手牵着手看夕阳;   操场上,班里的几个女孩疯笑着。   友情、爱情,成了点缀青春的花瓣。那些年少的花事,曾经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打架的朋友,都随着流水般的时间逝去。当记忆如国画中渐愈淡去的墨块,我们都老得掉牙了,青春时的点点滴滴,都是生命中温暖而美好的东西。   三年前,遗忘、猪头和我,在小区结为姐妹。我们在竹子上写下三人的名字节,每隔一段时间就去看看名字节被雨水冲刷掉了没;并在水池里撒下撕碎的树叶   两年前,班级换了个数学老师。我们在游泳池里倾吐对以前老师的思念,对学校安排的不满。   一年前,我们在夕阳下抚摩分校的一草一木,与它们一一告别。   现在,同学都因我的名字里有个晖字节,而诙谐地称我为晖哥晖老大   那些飘荡一辈子不会离去的琴音。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生命中看似琐碎的事情,都是那么温暖而美好。       青春里永不消散的十个夏天,在黑暗中闪闪发光。   立夏,你给了小司那么多爱,最终却只能在暗处默默看别人幸福。   小司,多少年后,你还会记得当初你爱过的那个女孩么?   之昂,铁窗内的天空并不狭窄,可是你的未来却那么狭小。你习惯了一个人生活么?如果再有一次人生,你还会选择为小司放弃美好的一生么?   遇见,段桥永远地走了,青田留在你身边,立夏也离开了,安静的时候,你还会回忆起才曾经那么倔强的你么?   青涩的年华,朦胧的爱情,坚定的友情。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   各自奔天涯。   匆匆的分别,以至于来不及说再见。   于是我们就真的没有再见面。   如果可以,请不要忘记,那十个葬下年华的夏至未至。     那些男孩,教会我成长。   那些女孩,教会我爱。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读《天潢真人朱载堉》有感

——"学有所专,乐趣和贡献同在"

程轩然

2015年12月20日,范老师在微信"朋友圈"发帖说起了她中午受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研究员戴念祖老师发起的聚会一事。其中说到:"戴老师是《中国物理学史·声学史》的作者,在这本书中有对琴律做过专门的介绍,在戴老师的另一本著作《天潢真人朱载堉》中言出有据地对朱载堉的科学艺术成就做了详细的介绍。"朱载堉是《琴与诗书同行》明朝琴学史中琴乐律部分介绍的一位重点人物,是我们学习琴学理论的必学内容。看到老师推荐,当晚即网购了此书,准备读读,也就促成了写作本文的因缘。

我大概花了一天半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了,当然看不懂的部分草草的带过。戴老师写的这本传记,读起来特别有趣味:开篇由明史的社会背景与皇族的宗藩分封制说起,继而引出大环境下的小环境,即朱载堉的家庭;然后描述朱载堉的生长环境,受过的教育,一生的著作及成就;紧接着是详述"十二平均律"的理论创建过程和为验证其理论自制乐器以及音乐艺术方面的种种实践;最后的一个部分,着重介绍了他在其他领域的专业研究与成就,如舞蹈诗歌绘画、天文历法、数学计量等。此外,在总结的部分,戴老师介绍了朱载堉创建的"新法密率"在中国和西方音乐界的历史延续和影响。

书的结构已经引起了我极大的读欲和兴趣,因此我读起来也比较专注,几乎一口气读完。读后大感"好有感触,好有收获".主要体悟有以下几点,特来分享:

(一)礼治秩序"古往今来",由政治制度中的"礼"看琴事礼仪学习的乐趣

封建帝王为巩固自己的权力,削弱其子弟势力对自己的威胁,建立宗藩制。明成祖朱棣谋反成功后,为防止其他藩王效仿,便制定更为细密的宗藩管理条例,以便更好地监管和限制其他藩王的自由。制度由人制定,而服务于人。从大的宗藩条例到细致的王府管治、营建与乐制,无一不体现着"礼"的延续、完善和规范。从书中介绍的明史宗藩条例与分封部分来看,"礼制"到"礼治"的脉络清晰可见。制度一旦确立,管理职能部门便各司其职。由管理一个国家到管理一家公司,乃至管理一个家庭,"礼"不可或缺。"礼"是规范,同时也是特色,是无形的精神传承。

由此联想到我一直学习的琴事礼仪之事。从我学习古琴理论部分开始,在课本《琴与诗书同行》先秦琴学史中就有专门的一个纲目:"琴事礼仪".这贯穿了整个琴学史的各个历史时期。《礼记·曲礼下》说:"士无故不扯琴瑟";秦汉时期,蔡邕在《女训》说:"舅姑若命之鼓琴,必正坐操琴而奏曲……";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杂艺》中提到:"省于梁初,衣冠子孙,不知琴者,号有所阙……";孔子也讲:"礼崩乐坏".我能切身感受到,"礼"的规范和应用的领域随社会发展已日渐式微,比如族谱、习俗、家规等。范老师偶尔也会聊几句她家的家规,如她小时候开始就耳濡目染和践行的自家的规范,比如"早餐要吃一个鸡蛋,晚餐不吃肉"等等。由此,我开始重新审视琴学礼仪的部分,并在阅读《周礼》、《礼记》时重新端正了态度,不单单当做冗繁好似"没有用"的史料来看,反而增添了很多乐趣,对"礼"增加了很多理解和敬意。

(二)内因外因"相得益彰",由朱载堉的人生历程看"为学"的态度

朱载堉自小聪慧,喜欢数学、音乐,七、八岁便能作诗,少年时代便熟读了《诗经》、《乐府》等名篇。优秀的人士往往天赋异禀。这在我学习琴史时,看到一些琴人中天资聪颖者居多便是例证。天资总要与后天自己的努力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除此朱载堉自小还有纪善、保母、父亲、岳父等长辈的教导。但此后在朱载堉15岁时其家庭因受政治牵连,家道中落。"筑室于王宫门外,居土屋,睡草茎,席藁独处17年",他依然"专心攻读,乐学、律学、算学亦为其研读".他的一生所学广泛、专注,成就显著。开创了多个世界第一:第一个给出了了十二平均律的严格数学表达;第一个创立"舞学"一词,并为此拟定"舞学十仪目录",绘画舞谱和制定人舞的"四纲八目";第一个测定水银密度;第一个用珠算开十二次方;第一个解答了已知等比数列的首末项和相数及如何求解的其他各项方法。他有着科学家的逻辑缜密和实证精神,又有着艺术家的才情和创造力,文理兼收。他用几何思维和绘画技能绘制"混元三教九流图",构思可爱。他为著作《律吕精义》和《律学新说》所绘制的插图古钟、铁斛,立体感十足。

看到朱载堉丰盛的一生,在不胜叹服的同时,也深深思索何谓"为学"的态度。学习——需要专注的一门深入,更需要有实证精神,才能尝到学问真正的价值和乐趣。我在学习琴乐律的部分深有体会:由自己学习时的不懂到懂一点点儿;由看到数学、物理基础好的师兄妹的"比我懂",到自己急躁,迫切的请教,想懂得更多;再到今天一点点的"懂的多了一些",慢慢的体会到了乐律的"重要和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一个深夜,因为又感觉明了了一些,又开始重新翻看范老师撰写的同等重要微信公众平台的一篇文章《以秋风词为例验证乐律学的基础概念与基础规则》,加深了对"借调"内涵的理解。常常是好似有了新的体会,或是会了一点儿,就再回去重温一下课本或者老师和几位师兄妹发表的一些文章,也因此觉得乐趣和学习的信心更多了一些。这大概也是孔子所讲"温故而知新"的奥妙所在吧。

(三)"七疏让国"笔底生花,由戴老师著作的语言美看《琴与诗书同行》的学习

戴老师的写作从大笔墨的历史背景入手,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所要介绍的内容完整,章节连贯,主次分明。在读到朱载堉因让国而呈写的奏折和为修订历法而屡次上疏的内容里,看到他为表达自己想说的内容而设计的语言思路。引经据典,层层递进,有中心思想,有段有句的次第衔接。忽然觉得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应有文法的规范,不能想哪儿写哪儿,没有头绪。而这种文法的规范也应在各个需要文字表达的场合出现,比如各式演讲、比如只写一段文字也应有各种遣词造句之间的主次安排。而这大概就是语文的魅力、汉字的魅力吧。中国是汉字的创立者及使用者,在我学习琴学史的同时,诗歌、文字史也是必学的内容。古琴减字谱的创立也是受汉字造字法和书写结构的影响,从一个音的减字谱看,指法表达清晰,复合字结构鲜明,其延续使用至今未曾改变。

文字和大纲在书写文章时的实用性、必要性和美感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是深有体会的。回想起《琴与诗书同行》各朝代的各章节,也是结构鲜明。虽然之前学习时也知道这样的编排,但如今对于结构的重视度也因理解的更多又加深了一层。我开始把这种结构的领会应用在平常的看书中,刚好最近一期的学习是唐五代史的述评。我先通读完述评的所有内容,然后开始分段整理,总结各大段的段落大意,再填进去具体的明细阐述内容。发现竟然能清晰的记忆主要内容,也能有主次的表达,即上课时的复述。我开始牢记并尝试应用这个虽从小学到大,但仍然后知后觉的知识点。这篇读后感,即是应用的范例。

结 语

有一次看一部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里面介绍了一位诗人周梦蝶。他说起应诺给一位朋友写诗的一件事,虽然只有几句几个字,但却是花费他好多天"呕心沥血"的一篇写作。我尤其记住了"呕心沥血"几个字。以致在今天我若有所悟结构的意义时,而迟迟不敢下笔,却懂得了要更加慎重、严肃、认真的对待一篇文章。

最后,感谢戴老师的著作带给我的收获,感谢范老师点滴的教导。

学习,永远在路上!

同等重要古琴教室琴友程轩然于二○一六年一月七日夜

读《湖湘鄂血吸虫调查》有感


胡展奋老师这篇调查性报告给我的感觉宛若此刻播放的背景音乐莫扎特《飞行的大黄蜂》。仔仔细细品味这篇真诚的报道,偶尔侧耳聆听《飞》的旋律,不禁为同样精绝甚至颇具相似性的二者喝彩。

《飞行的大黄蜂》没有激情似火同时极易燃尽、使人迅速亢奋又迅速疲乏的冲动,因而今天它相当广泛地运用于胎教音乐,也有如我的失眠者将其应用为入眠伴奏。胡老师的报告亦然。一篇风险极大、最终左右到上层决策的揭丑报道就是刀尖上的舞蹈,没有收发自如、不着痕迹的智慧,极易给权力一方落下口实、招致无尽麻烦。而杰出的作品斗智斗勇,让人大为开眼。

譬如援引昔日政客为消灭血吸虫所写的诗词,胡老师仅仅点明诗歌艺术可以使用夸张手法,尔后淡淡陈述道:一如当年一首民歌就可以使我们的粮食亩产万斤。无须直白地拷问政策是否由点及面、社会工作的宣传是否失实、艺术的夸张是否会误导民众、民众对于正方双面的信息接收是否等量云云。胡老师知道自己《新民周刊》的读者绝非晚报的小市民群体,他对于自己受众精准的定位决定了他对于言语的赘肉不着一字。也正是这样不着一字,避免了主观评论先入为主之嫌,准确生动的记述提供充分的资料供读者自行思考判断。一种作者对读者的尊重表露无遗。

正如《飞行的大黄蜂》倘若一味蜷缩在几个音阶区间内,没有几处或昂扬清越或低沉哀诉音符的敲击,难免使人生倦,平实的文字不代表智慧不能呲呲作响。首段文笔极缓、情感极为低沉,天,放亮了传神的一个逗号带给人静谧沉闷中压抑着不安的感觉。紧随而下二段兽犹如此,人何以堪轻描淡写一句,尽得言尽意无穷、让人不得不想不得不为脑中瞬间展现景状胆寒的风流。完全不必新闻学老学究们一段虽然但是:夸几句血防投入牵动政府的心弦、再来几句可是可惜。一味追求主要一面面前淡若微尘的另一面,无疑是僵化与事与愿违的。调查性报道不是解释性报道,没有人可以苛求几方代表等量的文字、等量的数据、等量的标点符号胡老师总结经验时一句深入浅出的片面即深刻道尽了调查性报道的要义。

《飞行的大黄蜂》因每一细微处声音的烹调而精致,因无数精致细处的连缀而完美。属于特写门类的调查性报道,其杰出的作品自然少不了细微处充满活力语言的连缀。忽然想起岑河血防站的介绍,他们正是在查螺时感染的,不由糁得腿肚子阵阵转筋。我相当欣赏此处细节描写记者呵,记者也是与读者相同的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为了告诉大家真相而接近危险真相的记者、一个用崇高奉献精神克服得失之心的人此刻流露出的一点恐惧,难道还不足以打动他的读者吗?王玉华指指屋顶,满不在乎的模样像是一个农民要卖他的牲口,类比与讽刺。如果说高高在上当权者的冷漠只是传达在知情者关于机构裁汰、人员缩减、福利遗忘的陈述中,那么一部分血防基层小官僚责任心的缺失在此处表露无遗。我们无法苛求胡老师寻访到帝都最高层即使千辛万苦奇迹般实现访谈,这篇稿子十之八九会被扣下来禁发但这里,从地面的一粒沙,我们可以预计到天空中尘霾如何遮天蔽日。

《飞行的大黄蜂》倘若没有跌宕润色平实的调儿,未免无聊;一个人

若毫不间歇地谴责自己不满的事物,终将一口气接不上来、张嘴瞪眼。而胡老师此处说人的悲惨故事我都说乏了,还是看看动物多悲惨吧千言万语涌向舌尖,却宕开为下文真实得目击。本来波澜不惊的一句在该吐而不吐的矛盾中掀起惊涛骇浪的悲苦与委屈,动人心魄直达内心。数字的力量同样是无穷的,足以震撼人心。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汶守德正表情木讷地练着摊,摊前苍蝇飞舞,污水横流,同行的人告诉我,他每天的营业额不满15元巨大的对比与反差,昔日光辉的身份无法停止住在孤立无援的现实面前人们精神与肉体双重的背叛。其实,这也不能怪汶守德,他在政策的调整面前只能顺应讨生活,一个普通人没有办法背弃现实的束缚空谈理想。财政拨款少的现实就这样呼之欲出。上面有人说过,疫区的干部,不感染血吸虫,就不是好干部!多么铿锵有力看似无理细想起来却让人想落泪的一声宣言!的确,总有共产党人坚守在基层的岗位上,为人民倾其所有。在这种感动面前,冲入脑海中的自然是作者没有说出口的恢复血防投入的请求。身后跟着3个血孩子,依次为10岁、8岁、7岁。不说数字如何图解疫区扩展的猖狂、不说数字如何点破人命的浩劫、不说数字如何侦破钉螺蓬勃生机,我只想提及这一处,数字如何扯下我们这个社会一块遮羞布、告诉我们这样血淋淋的故事。这么小的孩子、这么折磨人的病痛、这么痛苦的生活,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一幅绝佳照片抵得上千言。相当佩服胡老师选用这样绝望的一个人挺着充满腹水的大肚子、以充满希望45度角仰望天空的姿态。1991,现已晚期,图片下小小配字,也在告诉我们在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不为人知的苦楚。这苦楚,直勾人心。

《飞行的大黄蜂》曲尽,胡老师的作品带给我的震撼与教益仍在继续

读后感《用死亡追寻——读朱湘《葬我》》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读朱老巩护钟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