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生命作文读后感 > 地图 > 生命作文读后感

生命作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关于读后感作文24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开卷有益,闲暇时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长一份才智,享一份快乐。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多多去读一些经典书籍作品,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关于读后感作文24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资料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必须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必须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正因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务必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正因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务必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正因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那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正因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正因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正因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正因爱过,因此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书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因此对小说人人都有自己的明白,各人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

我仅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明白。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职责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职责和负担的简单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简单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户外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好处。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那么,到底选取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个人的明白,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感情的专注和职责、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状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情绪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感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简单,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职责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能够背叛亲人、配偶、感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感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杯具不是正因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托马斯在俄狄浦斯事件中又表现出他的生命之重的一面。表现出他对社会还有一点正义感。正是正因这一点正义感也才能表现出生命之重。也说明生命之重是与职责联系在一齐的。有责才有任,有任才有重。

能够看出小说的主旨就应是明显的,是对人类生命之轻的指责和否定!个人明白是一部哲理性社会问题小说。

对于小说中超多的乱性描述,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理解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述。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联想到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兄弟》,以及历史上的《金瓶梅》、《红楼梦》,等等,反映的都是社会真实。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正因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职责、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总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对人生问题、哲理范畴涉及之广泛,思辩之丰富,是很值得人们去思考和探索的。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资料,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能够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取。我认为,选取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就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取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取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发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篇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断断续续听到不少人的推荐和高评价,一直想看但是拿起来很多次都看了一点点就看不动了,可能因为工作太累,也可能年龄阅历不够,总之一直没看进去。这段时间辞职了,那天坐长途汽车,拿起来看了几页就被镇住了。借用周杰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实在是太屌了!作为一个喜欢看书的人,长这么大看的书不少,但是从来没有一本书给我这么大的心灵震动和共鸣。这不仅仅是一本小说,这绝对是一本哲学和心理学的伟大著作。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应这本书的就是字字珠玑,小说中几乎每句话都包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在关于人生的轻与重,灵与肉,忠诚和背叛,事业和爱情,理想和现实等等逃不开的人生意义问题上都有入木三分的思考和诠释。

何为生命之轻?生命不管是长或者短,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你永远无法知道你没走的那条路会讲你带向何方,人生如果是作一幅画,那么生活就是一张没有什么意义的草图,最终也不会成为一幅图画,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生命,这就是生命之最轻;生命失去独立性,一不小心我们的人生就会活到了别人的口水里或者成为别人生命无意义的延续那么生命就成为无意义的轻。

同时,生命也是沉重的。无法逃避的责任、纠缠不清的感情、永不满足的欲望、必须如此的执念、潜藏深处的同情共同构成了生命的沉重。

但是沉重是真的悲惨,而轻松就真的快乐吗?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坍塌了,但是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命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重,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真切和实在。反之生命之轻呢,如果抛开了所有的欲望和责任,人将变得比大气还轻,轻到了天国之上,离开了真实的生活,看似是到了天堂,其实也同时进了地狱。生命之轻和生命之重一样,无法承受。

心理学案例

特丽莎拥有一个索取型的母亲,母亲一直认为是因为特丽莎而失去一切(而不是自己的无知或者什么)。过去的一切无法改变,所以作为女儿的特丽莎便拥有了无法弥补改变的原罪(负罪感),她做一切事情来讨得母亲的欢心,迎合她母亲看不见灵魂肉体集中营的世界。但是人毕竟是有灵魂的,一直追求上进的特丽莎遇到了自己的爱人托马斯,这句话印象深刻托马斯的声音把她那怯懦的灵魂从她的身体深处呼唤了出来。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无法逆转的,特丽莎逃离了母亲的世界,但是一直在梦中充满恐惧。

书中关于女画家萨宾那和其情人弗兰茨的误解小词典,也很有意思。弗兰茨的经历让他认为忠诚是自己最看重也是自己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而对于萨宾那来说,小时候严格的按部就班的家庭让其心灵深处最大的需求是独立,也就是意味着抛开所有旧秩序的背叛对萨宾那最有吸引力。其实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那几种,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不同的人身上重复着几种模式而已,如同萨芬娜一生一直在实践各种形式的背叛一样。

不想再写了,这本书是大师之作,我的诠释再多再好也不如读原著来的好。何况如果只是读哲学的理论那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作者借助小说的题材传递了众多的哲学思考,所以,去读原著吧!

【篇二:读米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一直让自己沉醉在音乐中,什么都没想,闭了眼睛,脑海中总是重复着一个画面,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对着灰朦朦的天空,目光空洞而茫然,没有目的的凝视,心里却总是在想着身边的他(她)是谁,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熟悉的身体越来越陌生,熟悉的气息越来越陌生,本来是最亲密的两个人,最终却被一系列的思考弄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我思故我在,现在却成了我思,故我不在。我是谁?他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正是总以一幅思想者,梦幻者的形象出现在你的面前,在一系列灵与肉的交汇中,在男人与女人的交往中,在爱与不爱中,有许多的思考,灵与肉孰轻孰重?男人与女人到底应该怎样交往?爱情中的男女,真的可以通过身体的交融达到灵魂的交汇么?如主人公托马斯,与他有性关系的女人起码有一两百,照他自己的话说:情人有许多种,一种可以同睡,一种却只能做爱然后立即离开,还有一种就是在你与别的女人做爱时,你的眼前总是晃动着她的身影,你总是想照顾她,同情她,总是想不离开她。特丽莎是他的第三种情人,是那讨厌的同情心带来的六个偶然产生的女人,是他一辈子都无法放下的牵挂,他总是想照顾她,结果却总是在伤害她。他的心里只有特丽莎,但是身体却在别的女人那里寻求快感,这也许就是灵与肉的分离,爱与情的背叛。没有爱的情只能是一时,而没有情的爱也只会如昙花一现,长久不了。所以灵与肉应该交融,爱与情应该永不分离,所以才有男和女,才有爱情,才有这些生命中的轻与重。

在米兰的笔下,特丽莎是个孩子,一个肉体与灵魂无法合一的孩子,托马斯也是。所有的人物都是。特丽莎在梦幻中总是梦到死亡,而且置她于死地的竟是她最爱的托马斯,她因为知道托马斯有许多的女人而痛苦不堪,总是害怕离开她。可是当她真正离开的时候,却又特别地想要拥有他。托马斯视特丽莎为一个负担,一个他不想放弃的负担,当特丽莎在他身边时,他觉得累,想要离开,而当特丽莎离开的时候,他就象没有灵魂的人,于是,他知道,他不能没有特丽莎,特丽莎是他心中的唯一,他可以和许多女人做爱,可以和许多女人调情,但是他清醒的认识到,只有特丽莎是他心中的最爱。于是,灵与肉,男和女,经过诸多波折,又结合在一起。当牵肠挂肚的人就在面前时,彼此竟是冷静到只是轻轻地拥抱,没有激情,没有温度的拥抱,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竟是相爱的人就在眼前,你却觉得孤独。最亲密的人相拥,感到的却是一种陌生的温度。

灵与肉的交往,男和女的挣扎,孰轻孰重?一切都好象一场梦,一场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较量,那么让别人的死都重,让我的死轻轻地飘吧,如一片羽毛,慢慢地飘向不可知的远处,慢慢地消散,萨宾娜随着无数次的背叛,生命越来越虚空,生活越来越无聊,背叛双亲,背叛丈夫,背叛情人,最后也背叛了自己,背叛了生命,在虚无中感受到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而天边的云渐渐散淡,一个曾经熟悉的面孔越来越陌生,一切都会消失,没有东西可以永恒,夕阳西下,一对男女,脸色凝重,望着灰朦朦的天空,正在思考着我是谁?她是谁?

【篇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作文】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四:《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篇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级,最终步向宿命的覆灭。

这部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篇六:《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写关于布拉格风云变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书中的两对男女托马斯与特丽莎、萨宾娜与弗兰茨贯穿了全书,而爱情,自由与真理的人生哲学在全书中起起浮浮,此隐彼现,刻画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逝去而又尚存的轻与重的世界。而我,把视线驻留在了爱情之上。爱情的背后,折射出的亦是一个人对生命中自由与真理的选择。

生命孰重孰轻,在布拉格的短暂的春天后显露无遗,托马斯却在这过程中开始了他的爱情,与特丽莎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的女人,开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爱情。战争仅随其后,然而托马斯夫妇是幸运的。苏联军队入侵之后,托马斯以自己的名声,被西方医学界同行安排出国,在瑞士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但特丽莎忍受不了国外生活的轻松悠闲,她返回布拉格。托马斯在轻与重之间有好一阵挣扎:

他不断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则俯首恭听,似乎自觉罪过。但同情心知道这只是他的自以为是,还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阵地,终于,在特丽莎离别后的第五天,托马斯告诉院长,他得马上回去。院长是帮助托马斯逃离灾难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气了。他质问道:非如此不可吗?托马斯答: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选择了对妻子守候,如此坚决,而他的情人萨宾娜却选择了对弗兰茨的背叛,义无反顾。

萨宾娜是昆德拉笔下最有才华,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为与爱情似乎是参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谜样的轻的箴言。萨宾娜是背叛的象征和符号。背叛使她能够直面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这里也变得轻盈。而弗兰茨,却成为相反的另一面,成为被萨宾娜背叛得最厉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弗兰茨,一个就读于巴黎的很有天资的英俊青年,20岁时就成为学者,在以后的事业上将一片光明。而且他不满足于学院式的成功,认为书本生活不真实,他渴望与人们并肩游行,同声呼喊,他要为真理和正义战斗。弗兰茨的爱慕,除了情与性,还带着观念色彩。当然,很难说这种观念的成份,应该受到尊重还是轻视。如此,尽管弗兰茨倾注心血来追求萨宾娜,萨宾娜的心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当弗兰茨既出于爱情,又出于正义冲动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时,萨宾娜却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话,悄然而去。萨宾娜的背叛是轻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胜利是巨大的苦难代价之后的报偿:它将无家可归、亡命天涯的人对好心肠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优越感暴露无遗。

【篇七:《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篇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篇九:《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一定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篇十: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初次听到这名称,其实是梁静茹的一首歌《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你让我梦见了太美的梦,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你证明了每一颗流星,都遥不可及。你因为了我每个所以,所以了这一百年孤寂,你洒下默默无言的雨,一滴,一滴、一滴、一滴滴、遗忘的泪滴。歌词很特别,这让在我看这本书之前,对书的内容抱着很大的期望,于是我抱着这样的期盼开始品读米兰昆德拉的名著《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

起初听同学说这本书很难读懂,我不以为然,以为是她的理解能力有限,更激起我想要挑战这本书的兴趣。但开始阅读完才发现,我起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语句并不华丽,我甚至觉得很平实,但又总觉得大作家应该不会像我一样记流水账。于是,我开始变得疑惑了。书里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似乎蕴含着些什么,就连他们养的小狗在吠叫,我也会思考,这是否意味着什么?作者想通过小狗的动作告诉我们什么?单靠我有限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我今后必将一次又一次地咀嚼回味它。当然,我也并非完全不知道书本讲了些什么,最起码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让我感触很深。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决定离开布拉格。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男耕女织的悠闲生活使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精彩。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她那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变得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有那么一瞬间,我也放佛跟着他们快乐地生活在那样一个美好的家园里。我跟着特丽莎做家务,跟着托马斯耕作,跟着他们的朋友们一起在酒馆里欢乐起舞,无忧无虑,笑声不断,幸福就是如此简单,如此的轻。我多么希望他们在经历一切磨难和变故之后,能在这里找到最终的幸福归宿,希望他们就像童话故事里的主角一样,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我知道,米兰昆德拉不是安徒生。

你在想什么?特丽莎问。

我在想,我是多么的快乐啊。托马斯答。

他们就这样,开着卡车,欢快地,走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

我猜到了开头,却没猜到结局。生命是如此地重,可是它的存在却又是如此地轻,轻地让人感觉不到它。也许,真正失去的那一刻,才能留给世人沉甸甸的重量吧。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eing,存在的意思。存在很轻,于是我们便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这好像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的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我们能做的也许不多,但必须做到的是好好珍惜最平凡的生活,无论苦难有多少,不堪有多少。

【篇十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篇十二: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对我来说,读书是一件快乐而充实的事,而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却是一件痛苦而寂寞的事,至少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不由的感慨,小说由捷克作家珠兰昆德拉创作,作家用娴熟的笔调将这休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与情感浓烈的一个新水平。

初读作品,可谓是什么印象也没有留下,更确切的说是根本没有可读性,耐着性子读下去:小说以二战后,苏联军队进占,捷克大量知识分子逃亡去欧洲海外作为故事的背景,一男二女交缠的爱情故事,带出了作者对政治,文化以及人类生命的省思与嘲讽。特丽萨、托马斯、萨宾娜,三个不同的职业,不同追求,不同经历的人,而对这个疯狂而又荒谬的现实社会,他们思考着;行动着;追求着;放弃着。

身为医生的托马斯半是风流半是深情,对特丽萨的爱与压抑的放荡撕扯着他,决心用手术刀割开这世界一切伪装与媚俗的表层,看清里面隐藏着什么。他怀着一种深切的欲望,想要玩弄揭露这世界的一切,以放荡的成就自居,却又遇上了六个碰巧顺水飘的特丽萨,那一眼,万年,当他离开苏黎世,回布拉格时,那句坚定的muss、seiu(非如此不可),他第一次快乐地看清自己。

之后的日子,托马斯放荡难收,特丽萨深情嫉妒着。白日被训服的妒嫉在夜晚肆意撕扯着他的心房,本以为此书到这两人出场便可走单线了,却又出现了一个天才的画家萨宾娜,厌恶一切极端主义,却无时不扮演一个极端主义者的角色,在他慢慢长途的背叛中,每一个吸引的背叛是罪恶也是胜利。他不愿遵守,他拒绝服从。在一次次的胜利自我陶醉,却滑向极度的痛苦。当他猛然醒悟自己背叛了自己的背叛时,生命也只剩下终点。品读故事中人物一次次心灵的煎熬,一遍遍痛苦的历练,文篇大量渲染、烘托,将小说情感表现的淋离尽致。当对与错,情与重,灵与肉的观念冲击在一起时,这世界苍白的只剩下那恐怖的令人窒息。

托马斯惬意生活基于在一间玻璃房子里,人人能看见你,没有任何秘密,的超现实理论,一篇俄底浦斯记的读后感,深刻地写出人永远无法用不知者去掩饰罪过,而是如俄底浦斯般捥眼放逐来承接自己。政党的压迫使他因一文而沦落为洗窗匠。部里的监查员终于使他明白,当对面坐着一个使人愉快、值得尊重、有礼貌的人时,要不断提醒自己,他说的都不是实话,没有一句处于真心。托马斯人生如我们的思维一般,在跌跌撞撞中成长,也正是这种生活,使他发出人类在失去了其生存空间时,一切便成为了不可思议轻,即使那曾是厚重的生命,博学即为媚俗作态的理论,让人类世界文明变得荒诞不禁,但我们又无法在那个时代的影子里,说出对或错。

也许,这沉重的一切都是这样。我们的历史,我们世界只是尼采的一次次轮回,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相当于它根本没有发生过,因为果如可选择,我们会不断实验每一种可能性比较其结果,使它最终成为一种定性游戏。而现在的我们,只能将生命与历史相接,生命如历史那般轻如鸿毛,似尘埃卷入太虚,它是明日不复在的任何东西。

追求背叛一切的人,似奋斗在路上,迷惘怅然的一生。一次次用手中的刀割开历史与自己内心的畸形,与犬相伴的竹篮女儿,仍在追寻那个可以安定的国度。茫茫人海中,孰是孰非,孰轻孰重,真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吗?年近花甲的托马斯轻声解说着生命,历史与自由的重量。认识到你是自由的,不被所有事业束缚,这才是一种极度解脱。因为,过往云烟般的一切,在你轻如鸿毛的生命中,却只是一般看似厚重,不能让人承受却又必须接受的轻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


初读第一遍,觉得很肤浅、庸俗、不可思议,自小就受儒家思想教育,宣扬欲望是格格不入的,情节是一个名叫托马斯的医生去乡下诊疗,在酒吧遇到一个侍女特蕾莎,从此,两个磕磕碰碰走在一起,同时画家萨宾娜是托马斯情人,而萨宾娜与大学教授弗兰茨也是情人关系。一言蔽之:四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再读,梳理小说情节,它是我所阅读中最独特的逻辑构思小说,以蒙太奇方式,跨越时间、地点,同一件事在不同章节中以不同侧面反复提及。

同时,要了解小说情节发生在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为时代背景,发生的“布拉格之春”事件,以及“两千字宣言”,等等,从不同侧面描绘出捷克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

一遍遍深读,把主要事件串珠在一起,联系小说主人公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遭遇,就有了如下认识:

特蕾莎属于生命之重人物,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卡列宁的微笑那一章写的很美好——卡列宁的离去让人感觉所有的一切生命都虚无缥缈,空荡荡的,轻如尘烟

托马斯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

萨宾娜是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宾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莎比娜在背叛中度过了一生,每一次的背叛都令她激动不已。这种循环往复的背叛所带来的重,是她满心喜欢的,也是乐于承受的。但是,当她背叛了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以后,她已经没有多少可以背叛的了。背叛的终极就是虚空。

弗兰茨是个聪明、正直、善良却又充满软弱之人,对富有激情的萨宾娜充满好奇,陷得无法自拔,通过萨比娜获得了新生和自由,他满足了尘世间情人愿望,但缺少天堂之爱。他从从某时刻开始对自身灵魂的拷问与修正,试图摆脱原有的“级",最终步向“宿命”的覆灭。

这部小说是米兰昆德拉以生命轻重二元论来观察世界,审视灵魂,诠释生命的真谛。

因为在这个世界里,一切都预先被原谅了,一切皆可笑地被允许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就是把既定模式的愚昧用美丽的语言和情感把它乔装打扮,甚至自己都为这种平庸的思想和感情洒泪。

只有必然,才能沉重,所以沉重,便有价值!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

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有感第2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深夜,我反复翻阅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本书太过深奥,轻与重的意义,也在生命的概念里同空气一样难觅其形。昆德拉在这本小说中不仅勾画了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更是折射出人生的虚无与空幻,细品之下,犹如回响。

书中外科医生托马斯以六个巧合的机遇使他结识了后来成为妻子的特丽莎,并且成为走进他内心深处的第一个女人,也融入进他剩余的生命中,但一切并没有童话中那么美好,相反,书中的他只感到了忧郁与迷茫.正如永劫回归的人生太过沉重一样,充满巧合机遇的人生又显太过轻飘和荒诞,难以把握的同时,也难以承受。而事实上,我们在一边不满于这偶然性的人生时,却一边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生命正是由这一个个轻浮虚幻的巧合所组成的特殊事件而堆积组成的(或许,你的梦想本当一位艺术家,作家;可最后,却因种种巧合成为了我的阅卷老师。)也许只有死亡,才是必然的。而我又想到了金圣叹批《西厢记》:几万万年月皆如水逝,云卷风驰电挚,而疾去也。笔锋一转,写道既然天地偶然生我。,那么未生已前非我,既去已后又非我也,然则今虽犹尚暂在,实非我也。于是,以非我之日月,误而任我之唐突可也,以非我者之才情,而供我之挥霍可也。是了,人不再是中心,生命不过是宇宙运转几万万年月的偶然产物罢了,这生命实质之轻溢于言表。在面对生命的重大选择时,芸芸众生不过是被环境、利益等等的外界因素推着向前罢了,有多少人有着贝多芬式非如此不可的信念呢?

我相信这种信念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就赋予我们的使命。正如昆德拉在书中这样写道:这就是独一无二的我,时刻隐藏在人不可猜想的部分。我们所能想像的,只是什么是人的共同之处,这各自的我正是与这种一般估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不可猜测亦不可计算,它必须被揭示,被暴露,被征服。但在我们这个逐利又为利所逐的时代,又有多少人对自己的认识仅限于镜子中的自己呢?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下,又有多少人想要一歌成名,马上有钱呢?又有多少人可以停下来,听听自己灵魂深处的呐喊呢?在这媚俗的社会下,你的生命可以承受么?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也意识到了这些,他知道这唯一性的人生,决不能随波逐流,可他却没有像居里夫妇一样找到自己的使命感,而是以放下负担的方式,拒绝媚俗的社会。可没有负担的他变的太过轻飘,反而难以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因为他努力去感受凡夫俗子所享受的轻松,而承受着轻的痛苦。这种轻松的实质却是人生的虚幻。但事实上,这样的生活也绝非他想要的,他时常沉思于一句德国谚语: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过。只有一次的人生,用于享受也无法通过经验对比得知对错,毕竟追求不平凡往往是平凡的,反之,追求平凡就显得那么不平凡了。然而这种平凡并非是托马斯那样的放纵享受。如果想要生命不朽,就必须创造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如果在此同时又不愿被世间的媚俗所感染,那就要向尼采说的一样:个体必须始终在社会中挣扎求生,才能使自己不致幻灭。那么这种超脱于媚俗的平凡就是像杨绛先生一样无名无位自在的平凡,超脱于世俗之外,又有着贝多芬式的非如此不可。这样的人往往有着平凡的,淡然的心态,也知道什么才是自己所想要的。相信他们的平凡,他们的执着,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会让他们在这宇宙的小小一角奏响生命的凯歌。

这轻飘的生命,充满了偶然与虚幻,回不到过去看不见未来,刚刚看破滚滚红尘,却也难逃岁月的流沙,想要生命不朽,只有释放自己灵魂的真善美,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才能超然于世俗,点亮自己的人生。这并非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的全部意义,但却是我感同身受的哲学内涵。

窗外,疾行的车流从一个未知,驶向另一个未知......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5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初看书名就油然而生一种肃穆的感觉,不由得端正了身子,小心翼翼地捧起它来翻阅。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摄影爱好者特丽莎、画家萨宾娜、大学教师弗兰茨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散文化地展现了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作者米兰昆德拉在这部小说中,围绕几个人物的不同经历,经他们对生命的选择将小说引入哲学层面,对诸如回归、媚俗、遗忘、时间偶然性与必然性等多个范畴进行了思考。这是一部哲理小说,与传统的小说不同,它不再通过故事情境本身吸引读者,而是用将读者引入哲理的思考之中,通过生活中具体的事件引起读者形而上的深层思考。

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是任何一个人也无法逃避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读它时心情很压抑,米兰昆德拉就像张爱玲,笔锋直指人类最原始的欲望,直接、犀利。可人们却不得不承认,这些欲望的真实和无德。我想米兰要说的是:无德为轻,轻让人们无法负载在生命的轨道上。

书里的一个情节特别让我感触良多:特雷莎的妈妈年轻时很漂亮,她有九个追求者。第一个最英俊,第二个最机智,第三个最富有,第四个最健康,第五个最高贵,第六个最会背诗,第七个曾周游世界,第八个会拉小提琴,第九个最有男子气概。特雷莎的妈妈最终嫁给了第九个,不是因为她爱他,而是因为她和他不小心有了特雷莎。她不爱特雷莎,她觉得特蕾莎是她的拖油瓶,害得她被迫呆在第九个男人的身边她一直在想另外八个都比第九个好。她在想她还没有追求过别人,于是,她离开了最有男子气概的男人,追求一个没有男子气概,犯过几次罪,有过两次离婚的男人。后来,她嫁给了他,从此,她开始沦落,渐渐失去美貌,变成泼妇。

这段我印象最深刻。就像造物主不会让某一个人拥有一切旁人所羡慕的东西,作者把九种特质分配到九个人身上,特雷莎的妈妈只能从中选一个。然而她谁都想要,同时她不知道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她的贪婪让她来到一个一无所有的人身边。她开始失去,失去美貌,失去生活品质,失去灵魂。当特雷莎把门锁上,要求自己最基本权利的时候,作为妈妈的她暴跳如雷,她才意识到一切在离她而去,她在用最后母亲的身份,几乎是要挟她女儿留下。可这些都是徒劳的,因为她从没有承担过生命中的责任,无论是对社会、对家庭、还是对亲人。她死掉也只是轻轻地一闭眼,不会有任何重量,她失掉了灵魂。

另一方面,我在考虑作者要传达的爱情观。然而,我不懂爱情。我以为,爱情是纯感性的东西,如果你用太多理性思维去思维它,那么爱情将不纯正。现在这种观点几乎完全被颠覆。爱情需要条件,需要理性的思考。人无完人,没有一个人能够拥有你所喜欢的一切特质。你必须要清楚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找个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人,然后包容他的其他缺点,履行自己对对方的责任,这才是爱情。作者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实存在。大概伴责任走过的爱情才是真实存在的爱情。写到这里,我才发现执着地追寻一个自己想象的人是多么愚蠢,爱情是在特别的时段遇到特别的人。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但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很难读,每一句话都意味深长,读好它我可能得花上几年工夫,可它已经使我开始受益了。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2500字


最近,读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作者对人生命运与价值的思考,使我深受启发,像解开了一个困扰在心中多年的迷团,顿开茅塞。我长嘘了一口气,不由地感叹:人生原来如此美好又是如此无奈!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把握。世界上许多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努力追求,而生命正是因为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无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都在无休止地重复着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只剩下两个字媚俗。

书中主人公托马斯一直在固执地拒绝着媚俗,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如此。他不可遏制地爱上了特丽莎,但不愿做家庭责任的附庸,更不愿像别人一样甘于平淡地生活,去爱。他用很不负责任的不得已的方式向情人表明:我爱你,但我不属于你!他不断地与别的女人偷情,迫使所爱的人不固守自己,能给自己自由。可是,当他感到了自由,感到了失去责任的轻的时候,很快变得空虚难忍,他发现,承担一份家庭责任的重对生活本身何等重要!

追求爱情如此,对物质对事业的追求也同样如此。萨宾娜是一位画师,她坚决反对媚俗,认为坚持人的个性是最主要的,反对用不择手段的方式去追求金钱和名誉。可是,当国家动乱,她被迫逃亡到异国他乡生活没有着落时,也只好接受他人的同情,用高价卖出她的那些画得并不出色的画,赚取较高的利润。她亲眼看到,人们聚会、游行,反对战争,声援弱者,这是极端消除了个性的行为,这是媚俗,但这又是爱国、正义之举,是难以调和的矛盾。

人要是天生就具备了轻的一切条件,又会怎样呢?弗兰茨就是这样一位年轻人。他出身良好,才华出众,有稳定的事业与家庭,颇有名望。该有的都有,而且来得很容易。但是,他觉得生活太轻,他同样不能忍受,他强烈地向往反抗,向往在苦难中挣扎奋斗呐喊的那份激情。于是,他糊里胡涂地参与游行、示威、呼喊,令人难堪的是,一切努力像堂吉阿德愚蠢地与风车搏斗一样,结局徒劳无益,令人啼笑皆非。

这几位年轻人追求与反追求的矛盾,道出了人生本身的荒谬与悖论:每个人都有生活的目的和理由,但每个目的都有本身的空虚,追求爱情时怨恨多于欢乐,追求名誉像水中月镜中花一样遥不可及,追求钱财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透过种种幻觉,米兰昆德拉感到,也许这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我想起了《红楼梦》中跛足道人唱的《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金银忘不了。终身只痕聚无多,待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这首《好了歌》,寓意是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它暗含了西方悲观哲学家们持久的坚持:存在即痛苦,若要不痛苦,须是不存在。

而世界上有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意识不不到生活的荒谬性,反认他乡是故乡,

没有悟透好和了之间的真谛,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我们身边的人生,那些为着庸俗的目的而挣扎的平庸的生命,为了功名,为了金钱,为了娇妻,为了儿孙,终生忙碌,义无返顾,到头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空幻,一切是一场空!

恰如《圣经》中所描述的:银链折断,金罐破裂,瓶子在泉中损坏,水轮在井口破烂。

这种被动的了,不是好,是叹息,也是讽刺,是对那么多忘不了的人们的致命讽刺。人在欲望中挣扎,永远不得解脱,差不多是把石磨套在脖子上,丢到海里,在欲海中持一块磨盘而活,可悲,可叹的人生啊!

可是,我们仍然在忙碌,仍然在追求,永不停止奋斗的脚步。正如明朝诗人杨慎在《三岔驿》中写的:

三岔驿,十字路,北去南来几朝暮。

朝见扬扬拥盖来,暮看寂寂回车去。

今古销沉名利中,短亭流水长亭树。

大街小巷,长亭短亭,碌碌红尘,人来人往。得意之徒,失意之人羁绊于名缰利锁,永远在奔波劳碌,没有谁能真正停下来。

也许,这正是人生的悲剧所在。我们的向上精神本源于愚昧,我们的进取心来自无知,而盲目的进取心又至少给了人生一个重量的感觉,使人生似乎有了意义和满足,正如在三岔驿,十字路上扬扬拥盖来的得意之人。但实际上,盲目的动力最终只能造就出一代又一代盲目的自我,看起来似乎幸福,却是本质上的空洞。特别是,当追求本身都值得怀疑时,人生便会陷入彻底的空虚中,失去任何重压的人生之轻,使一切的满足感荡然无存,自我便无法再支撑了。人生的命运都是如此无奈,如此令人愤怒。

人生是如此无奈,一心想羡慕神仙,想摆脱功名、金钱、娇妻、儿孙之重的困扰,但生命又不能承受摆脱困扰后的失重之轻,生生世世在这个永恒的悲剧中重复,再重复。

既然如此,人到底应该怎么面对这似乎无法摆脱也似乎无法选择的生存处境呢?

中国作家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认为:既然人的追求和追求后的满足都是一种空虚,那么,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永远源泉。人的一辈子应该考虑如何怎样真正的活着,而不是谋划如何发展;应该珍惜现在的时光尽情享受,而不是去奋发劳动;应养精蓄锐以备他日之不测,而不是发挥自己的精力。

同样的困惑在法国散文家蒙田心中也同样存在,但他反对虚无主义,提倡人总是应该有点精神的。他在《蒙田笔记》中认为:糊涂的人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本身违背了生存的意义。生活乐趣的大小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不是任何外物的影响。只有自己才是生命的主宰。我们的生命是自然的恩赐,它是优越无比的。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人如果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占据、约束心灵,心灵就会到处漂流,入于幻想的空泛境域里。灵魂没有目标,就会丧失自己。即使在闲逸时,也不能让灵魂丧失目标,要不然,最终会导致无数妖魔、怪物,无次序、无目的,一个个接踵而来。

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过程,在追求的过程中有了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许,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乎其终极意义上的得与失呢?

看来,还是要勇敢面对生命之重,而不是避重就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写关于布拉格风云变幻中普通人民的生活。书中的两对男女托马斯与特丽莎、萨宾娜与弗兰茨贯穿了全书,而爱情,自由与真理的人生哲学在全书中起起浮浮,此隐彼现,刻画出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逝去而又尚存的轻与重的世界。而我,把视线驻留在了爱情之上。爱情的背后,折射出的亦是一个人对生命中自由与真理的选择。

生命孰重孰轻,在布拉格的短暂的春天后显露无遗,托马斯却在这过程中开始了他的爱情,与特丽莎像个孩子,被人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筐里顺水漂来,而他在床榻之岸顺手捞起了的女人,开始他前所未有地投入的爱情。战争仅随其后,然而托马斯夫妇是幸运的。苏联军队入侵之后,托马斯以自己的名声,被西方医学界同行安排出国,在瑞士获得一个不错的职位。但特丽莎忍受不了国外生活的轻松悠闲,她返回布拉格。托马斯在轻与重之间有好一阵挣扎:

他不断警告自己不要向同情屈服,同情心则俯首恭听,似乎自觉罪过。但同情心知道这只是他的自以为是,还是默默地固守自己的阵地,终于,在特丽莎离别后的第五天,托马斯告诉院长,他得马上回去。院长是帮助托马斯逃离灾难的人,他不理解,他生气了。他质问道:非如此不可吗?托马斯答: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选择了对妻子守候,如此坚决,而他的情人萨宾娜却选择了对弗兰茨的背叛,义无反顾。

萨宾娜是昆德拉笔下最有才华,最能洞穿世事人物,她的行为与爱情似乎是参透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谜样的轻的箴言。萨宾娜是背叛的象征和符号。背叛使她能够直面人生,沉重的人生,在她这里也变得轻盈。而弗兰茨,却成为相反的另一面,成为被萨宾娜背叛得最厉害的人物,而且得不到同情。弗兰茨,一个就读于巴黎的很有天资的英俊青年,20岁时就成为学者,在以后的事业上将一片光明。而且他不满足于学院式的成功,认为书本生活不真实,他渴望与人们并肩游行,同声呼喊,他要为真理和正义战斗。弗兰茨的爱慕,除了情与性,还带着观念色彩。当然,很难说这种观念的成份,应该受到尊重还是轻视。如此,尽管弗兰茨倾注心血来追求萨宾娜,萨宾娜的心中却没有他的位置。当弗兰茨既出于爱情,又出于正义冲动好不容易背叛家庭时,萨宾娜却背叛了他,不留一句话,悄然而去。萨宾娜的背叛是轻的胜利,在某种意义上说,这胜利是巨大的苦难代价之后的报偿:它将无家可归、亡命天涯的人对好心肠的施恩者在精神上的优越感暴露无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突来的寒潮让气温陡降不少,在冷风中裹紧外套,走在人影稀疏的街道,一丝桂花的余香偶尔在鼻中荡漾。回到家中,在冷冽的月光下,又翻起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最熟接触到书名,就让我深感兴趣,何以理解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生命中的物质若不能承受,又为何形容成轻?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呢?

米兰-昆德拉在书中提出了:轻与重,他说:最沉重的负担压得我们崩溃了,沉没了,将我们钉在地上。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的比大气还轻,会高高的飞起,离开大地即离开生活,变的似真非真。书中的托马斯大夫是一个特立独行,不愿意被任何事物束缚的人,当他感到家庭的重担和责任让他快要窒息的时候,他离开了他的妻子,回到了单身汉的生活,原以为他重新找到了自由的天堂,可是没过多久,他又感到无聊、空虚、寂寞,原来他仍然需要家庭责任的那份沉重,看似自由的轻让他更加抑郁,更加纠结,让他不能承受,一生都处在矛盾当中。

这个故事这让我思考着,领悟着,体会到作者所谓的轻就是生命在最原始的时候带给我们的可以享受的一切,比如:自由、爱情,友情等,而重就是人身在社会当中所产生的、必须面对的责任、欲望、困难、灾难等等。轻、和重在我们的生命中都是不能被忽视,客观存在的。就像书中主人公那样当两者摆在他面前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一直向往的东西,这就是轻,以为轻便是他的追求,但随后又发现其实生命中不能缺少令他沉重的东西,这就是重,但生命只有一次,他已不能重来。

是啊!生命只有一次,仅有的一次生命不能预先彩排他的内容,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旦我们意识到这些,却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其实,轻和重在某种环境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关键看我们怎样选择。

我认为,选择一个有实质的人生就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每个人的追求不尽相同,所选择的道路也不尽相同,但只要选择了你的初衷并付诸了努力,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提高自己,肯定自己,那么你的人生就是有实质且精彩无限的。不必要去抱怨你的人生被什么所累,只需要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坚定信念的走下去,享受生命的过程,也许当你突然回首时,就会发现,原来我的人生同样积累了某个领域的很多东西,我的人生色彩同样斑斓!那么轻与重永远不会成为你的阻碍,也不会出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1000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虽然只有14万字,但它所蕴含的内容太多太多,米兰.昆德拉从一定的高度俯视整个地球,看到的是一些我们凡夫俗子所难以发现的规律。阅读这本书必然不是一次就能结束的,在前两次的阅读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在于最后一章《卡列宁的微笑》。

当托马斯和特丽莎经历了无数变故磨难后,他们来到了乡下,过起了牧歌式的生活。全文节奏从紧张走向了舒缓,带给我们的是别样的一种悠闲。

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求。特丽莎屡次提到了这句话,在悠闲的乡村生活,一颗饱经风霜的疲惫心灵是如此容易感到幸福。一个重复多次的蹩脚笑话,也能让她产生幸福的感觉。在牧歌式的环境里,连幽默,也受制于重复这条甜蜜的法律。

无数个日夜我在思考,幸福,重复,这条甜蜜的的法律是否正确?当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执迷于一样事物,我想我一定会感到厌倦,那何来渴求?何来幸福?

重新回看这标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Unbea rable Light ness of Being,Being,意为存在。存在之轻,便是我们轻视了存在,当平常的幸福伴随在我们四周而我们浑然不知,当幸福即将离去时却要去渴求重复,这便是一种悲哀,一种不能承受的轻。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

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或许那句玄妙的墓志铭有了解答,这里安息着卡列宁,他生了两个面包圈和一只蜜蜂。,因为特丽莎的一个梦,她想出了这句话,作为她爱犬的墓志铭。如果仅把它当做一道形而上的美学命题,我想昆德拉远非那么简单,如果硬说面包圈与蜜蜂象征什么,我想这也是暴殄天物。面包圈与蜜蜂,是梦境,是虚无,因为爱之切,卡列宾的死显得那么重,因为不想回首那些幸福往事,便将最后的死亡化作梦境飘走,而不落一点痕迹于过去。因为爱过,所以幸福,珍惜他生时的一分一秒,死便是一种轻,轻如一个虚无的想象。

喜欢《关于读后感作文2400字: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命作文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