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我看吴用有感 > 地图 > 我看吴用有感

我看吴用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看《我真“倒霉”》有感。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网络上有很多关于作品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此时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看《我真“倒霉”》有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篇400字的优秀作文,叫《我真倒霉》。
文章讲了我干什么事几乎都是毛手毛脚的,连两次都中弹。朋友都叫我灾星,而爸爸说长大就会好。
我也曾品尝过灾星的滋味,一点儿也不好受。头撞到墙上、从楼梯上滚下来、手被别人踩着等。这一切,都是我从小到大的经历。现在,我不会再尝到灾星的滋味了。
读完《我真倒霉》,让我明白了:干什么事都不要毛手毛脚,想好了再做。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我看烦恼》有感


每个人大概都有自己的烦恼,它好像时时刻刻都纠缠着我们,使我们倍感压力。烦恼真像作者所说的那样,整天忙忙碌碌的高基层工,作者有烦恼,我有烦恼,就连时常被父母宠爱的宝贝们也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烦恼。我认为烦恼真的很像一味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嘛!如果不喝下这味药剂,病就不会好,从烦恼的角度来讲也就不能了解世间百态,了解不了生活的苦涩;如果喝下去,那苦楚会在你的身体内作祟,就如同烦恼让人一筹莫展。

我也有烦恼,有时烦得抓耳挠腮,让人心烦意乱,让刚刚理出的一点头绪也被忧愁淹没了,人乱理更乱嘛!我认为作者说得一点也没错,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两个字烦哪!都说现在的孩子是在糖水里泡大的,我看不然,我认为是在苦水里泡大的。世界上如果没有了烦恼,人人都变得开心快乐,那该多好啊!

不过,是福躲不过,是祸也躲不过,不必太担心,一切顺其自然,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烦恼,读懂烦恼,解决烦恼。烦恼既来之,则安然接受之,但是,话虽这么说,可我还是希望烦恼少一点,快乐与幸福多一点。

怎样,下线讨论讨论?

我看国学有感


我现在四十多岁了,师长还健在,所以依然是晚生。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我读书是从小说读起,然后读四书;做人是从知青做起,然后做学生。这样的次序想来是有问题。虽然如此,看古书时还是有一些古怪的感慨,值得敝帚自珍。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老先生有时候也鬼头鬼脑,那就是子见南子那一回。出来以后就大呼小叫,一口咬定自己没犯色。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至于他特别强调的礼,我以为和文化革命里搞的那些仪式差不多,什么早请示晚汇报,我都经历过,没什么大意思。对于幼稚的人也许必不可少,但对有文化的成年人就是一种负担。不过,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按照现代的标准,孔孟所言的仁义啦,中庸啦,虽然是些好话,但似乎都用不着特殊的思维能力就能想出来,琢磨得过了分,还有点肉麻。这方面有一个例子: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这个想法里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不过仔细一体会,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东西在内。毛茸茸的鸭子虽然好看,但再怎么看也是只鸭子。再说,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因为本科是学理工的,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乃太极图之象),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你往井里一看,不光能看到一团白气,还能看到一个人头,那就是你本人(我对这一点很有把握,认为不必做实验了)。不知为什么,这一点他没有提到。可能观察得不仔细,也可能是视而不见,对学者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还有可能是井太深,但我不相信宋朝就没有浅一点的井。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我们知道,旧时的读书人都能把四书五经背得烂熟,随便点出两个字就能知道它在书中什么地方。这种钻研精神虽然可佩,这种做法却十足是神经病。显然,会背诵爱因斯坦原著,成不了物理学家;因为真正的学问不在字句上,而在于思想。就算文科有点特殊性,需要背诵,也到不了这个程度。因为文革里我也背过毛主席语录,所以以为,这个调调我也懂说是诵经念咒,并不过分。
二战期间,有一位美国将军深入敌后,不幸被敌人堵在了地窖里,敌人在头上翻箱倒柜,他的一位随行人员却咳嗽起来。将军给了随从一块口香糖让他嚼,以此来压制咳嗽。但是该随从嚼了一会儿,又伸手来要,理由是:这一块太没味道。将军说:没味道不奇怪,我给你之前已经嚼了两个钟头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任何一门学问,即便内容有限而且已经不值得钻研,但你把它钻得极深极透,就可以挟之以自重,换言之,让大家都佩服你;此后假如再有一人想挟这门学问以自重,就必须钻得更深更透。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古宅闹鬼,树老成精,一门学问最后可能变成一种妖怪。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我看《我看金庸》后感


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庸俗.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

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

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

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而是百般挑剔,甚至连读者都跟着受连累,被怀疑价值观是否有所变化——这样下去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看《今天我当老板》有感


中午,我看了一篇文章,叫《今天我当小老板》。
文中讲作者的爸爸妈妈都不在家,于是自己就当起了小老板,结果店受到老奶奶、青年的称赞。
我觉得作者很聪明:因为作者在给人算钱时,自己习惯用算盘来算钱,而在拨珠子的时候,还边说出每个物品的价钱,比别人用七、八钟拨的还准,我真佩服!告诉你,我曾在全县的五年级珠算比赛连得了两次第二名。我厉害吧!
在看的时候,我有点儿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什么我的拨算珠速度怎么会很厉害,让人佩服?最后才知道,我原来得过拨珠的奖。
读完《今天我当老板》,让我明白了:我们在卖东西时,一定要拥有超高的技术顾问!


我看奥运会有感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第29届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在2008年8月8日隆重开幕,这个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带有吉祥、幸运的日子,迎来了世界五大洲的各国政要、20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多名运动员,加上教练员、裁判员、官员和媒体工作者等,参加本次奥运会的总人数达到10万多人。这不仅是体育健儿实现光荣和梦想的舞台,也是全人类共述友情、共享和平的节日庆典。国土面积大到1700多平方公里,小到2。4平方公里;人口大到13亿小到几百人;运动员多达700多人,少到2人;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在五环奥林匹克精神旗帜下,超越政治、超越意识形态、超越文化宗教汇聚在一起。中国有1099人、639名运动员,参加40多个项目的角逐。这是中国人民最热烈、最伟大的一次盛会,这是中国从强盛走向繁荣的开始。

我每天都在看奥运赛事,赛事天天吸引了全国各阶层民众的眼球,记得奥运赛事的第二天,中国队夺得了6金3银的好成绩,遥遥领先。我们部队的叔叔集体围在电视机前观看赛事直播,个个成了拉拉队,看的直吹胡子瞪眼,一会儿叹气,一会儿惊天动地拍桌子,一会儿高喊“好”,满院子都能听到。院子里的伯父、伯母也不甘落后,把客厅变成了厨房,茶几变成了面板,看赛事与做饭两不误,真是废寝忘食,一个遥控器恨不得分成几个。在我们家庭里,我想看篮球赛,妈妈想看女子排球,体操,游泳,一台电视,不好权衡,我和妈妈齐声声讨,互不相让,最后还是妈妈让给了我。我每天做完作业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电视机旁希望中国多拿金牌,超过美国是我最大希望,也是全中国人们的希望。

奥运会闭幕式终于在2008年8月24日闭幕,中国终于以51块金牌远超美国,我心里是多么地高兴。祝福中国运动健儿在下一届奥运会上稳拿金牌,再次取得优异成绩。

(图强小学三年级二班方田昊)

相信《看《我真“倒霉”》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我看吴用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