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1942有感 > 地图 > 观1942有感

观1942有感

发布时间:2021-09-11 来源:互联网

我看《1942》。

和书一样,观看电影或者视频也可促进人的成长,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梳理纷繁的思维,可能用写观后感的方式来实现。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看《1942》”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看《1942》
小时候我有个邻居高大妈,颇受众人非议,而在我看,她是除了家人外最好的人,因为我上她家找她女儿燕燕玩时,赶上她家吃饭,她会将一个鸡蛋剥开,拽截细线一剖为二,分给我一半,给燕燕一半。这是我在物质匮乏的六七十年代的小小的幸福时刻。
那时粮食定量。偶尔有河南老乡上新疆找活干,在我家落脚。记得一个红脸壮汉一顿吃了四个玉米面馍馍,我们姐妹几个恨得直拿眼剜他,因为母亲给我们每人的定量是一顿只准吃一个馍馍,否则挨不到月底。半饥半饱的我经常头晕眼花……他一下子吃了那么多,意味着月底我们的口粮就会不足,母亲就会发愁,会去找人家借粮遭人讥笑,或是拿占口粮百分之五的细粮白面按一斤换三斤的黑市价换回玉米面,这样我们连个擀面条也吃不成了。于是在招待人家吃了一顿饭后,母亲很难为情地摆出我家的难处,那人讪讪地离开。
长大后学韩非子的五蠹:“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
经历过饥荒年代的父母常常告诫我们“掉饭根儿,饿断筋”,就是现在,他们也要保证家中常有三袋面,一袋豆子;因为有过半饥饿的体验,我吃饭粒米不剩;上大学时读阿城的《棋王》,看到王一生在火车上的茶几缝里发现一粒米,便不动声色地拍茶几,将干米粒震出,捏入嘴中,咀嚼,咽下,这一情节总在我脑子里;偶尔将食物放坏不得不倒掉便深以为罪过;每去超市,我都习惯去看一眼米价,我很不理解人们关心汽油价格要多于关心粮价。
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忘了老祖宗的话:“民以食为天。”《墨子》里说:“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其又引《周书》曰:“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当看到电影《1942》里饥饿的人们互相猎食,卖儿卖女,出卖自己,只为一口饭吃,只为能活下去,年轻的观众有的就不理解:他们为何就不能互助互爱?其实,在饥饿面前,人何异于禽兽呢?圣贤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这是一种理想吧。
对治人者来说,吃饭问题才是最大的政治。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到重庆求援,面见蒋委员长又开不了口,似乎觉得跟那些令蒋委员长焦头烂额的“内困外交”比,三千万人民的吃饭问题算不得最要紧的事。影片的结尾是字幕加画外音:“1949年,蒋介石失去了大陆……”如小说原著的结尾:“没有了人,他统治谁去?”
由《温故一九四二》拍成电影,据说酝酿了十七年。敢拍,舍得下本儿,让我对冯小刚导演又多了些敬意。只是找再瘦的演员,让他们绝食三日,也难以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真人如何去表演“一幅幅生理挂图”?所以观众反应“没有想象的那般震撼”是可以理解的,倘若由此开始了解我们的民族所经历的苦难,让“劳心者”警醒,也就可以了。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1942影评


1942,似远去,实则未远去

11月29日,我特地去电影院看了《1942》的首映。之所以会去看这类题材的影片,是身体里一种说不出的力量驱使我去的。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基督教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18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浅形容不出来。总之,深表同情和悼念!

在荧幕前的我,仿佛身临其境;放映完毕,走出影院,眼前所见恍如隔世。我不禁惊叹如今的好生活,不禁陷入沉思。河南,我想我也会像那个美国记者白修德一样会义不容辞去的,我在追求我的“普利策”(河南大学新闻研究生)时,我也会用行动追忆那段似远去,实则未远去的历史!

(谨以此文悼念那场灾难死去的人们!)

观电影《1942》有感


电影《1942》观后感

首先刚看到这一部电影的名字,应该是那种红色电影,而我对日本侵华这段历史是非常深恶痛绝的,看一次就会异常的愤恨一次,我不是传说中的愤青,可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爱国是作为一个国人的底线,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所以我就不愿意主动去看这些让我很虐心的东西。另一方面,显然这应该是那种还原历史,纪实类的电影,而对于这类电影我也是有一种似乎是天生的排斥,怕这些电影加入编剧、导演、演员自己的思想后,演绎的不再像当初历史本应有的那种感觉了,而我又是一个情感思想很容易受到别人或者环境影响的人,所以我就只好靠自己来刻意避开这些思想的入侵来保留自己思想中的本真了。但是这部电影看下来好多的感触似乎一下子将这些矫情的想法全部吞没了。

辛酸,灰色的笑点。对于笑点我只能这么形容了,我也不知道是否是纯正的河南方言,配上那些土掉渣的人们的演绎,确实时不时地让人发笑。可是那笑是如此地辛酸,让人的心像被一双大手用力地扭曲的难受。

电影以一个地主和一个佣农家庭结伴逃荒的过程为线索来展现当时战争的残酷和自然灾害的无奈。影片一开始,老东家迫不得已借粮给佃户,派栓柱去叫兵结果引来日本军队,最后在一片混乱中家财散尽,不得已走上逃荒的道路。老东家便在这逃荒中成了他的长工和佣户的领头人。逃荒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从河南逃荒到陕西的整个历程中遭遇严寒,饥饿,飞机空袭,好不容易赶到陕西,却不被陕西政府所接纳。灾民们好不容易的一点生的希望又破灭了。影片的结局是失去所有亲人的老东家认了一个失去所有认识的人的小女孩为孙女,两人携手走在一片桃花灿烂中。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压抑,沉痛的心情无法言说。对于1942年,或许很多人都和我有相同的感觉吧,只过分地关注战争,却忽视了战争下受苦受难的百姓了。

看完电影,对于老东家和栓柱,或者说对于男人来说,或许最大的痛苦就是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人,爱人也罢,亲人也罢。逃荒的一路上看着自己爱的人一个个从自己身边离去,两个男人的痛苦表情我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好揪心,甚至是心疼。为了活命,四升小米卖一个媳妇,两块饼干换一条命,好心寒,当然那种钻心的痛我是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的,我能做的只是暗暗地流几滴泪,以祭奠那些可悲的命运。

当老东家他们所剩不多的人到达陕西,难民们一直坚定相信着的政府的表现真的是让所有人都绝望了。当老东家对栓柱说他再也不相信了的时候,我的心里真的也是异常的难受。对于一个国家的政府、领导人们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他的百姓们绝望,甚至都放弃去争取一些本该属于自己的利益了,这就是真的可悲了。我甚至无法想象,在大敌当前,大灾当道的情况下那些所谓的官员们是带着怎样的心情高举一切为国为人民的大旗,背后却坐着那些苟且令人唾弃的卑鄙勾当的,可悲呀!

饥荒中的人们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甚至过上了人吃人,狗吃人的生活,这是在今天无法想象的。在那个时候,粮食是多么珍贵的东西啊。而在今天呢?我们拥有着足够多的粮食,却不再如从前那般珍惜。吃不完的东西就毫不犹豫的扔掉,如今已是司空见惯。可谁曾想过,时光倒流几十年,回到1942,一粒小米甚至可食用的草根树皮,只要能填饱肚皮,都显得弥足珍贵。如今,虽然我们生活在国家的庇佑下,衣食无忧。可是,在遥远偏僻的地方还是有人饱受饥饿,我们没有理由不去珍惜当下,也没有理由不去感谢国家给了我们和平的社会环境。现在自然环境恶化日益严重,如果还处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我们很有可能也会像河南的人民一样进行大逃荒了,觉悟吧人类!

当然影片带给我们震撼的不仅仅是饥饿,同时还有人的尊严。电影里有两个人物:栓柱和老马,便从正反两面诠释了尊严这两个字。栓柱卖了她的一夜妻子花枝,带着两个孩子跟着老东家逃荒,却把孩子都丢了,只留有一个风车。(观后感 )为了这唯一的念想,当被日军俘虏时,誓死不食嗟来之食,被日军残忍杀害。而老马,从厨师到法官再到日军的阶下囚,尊严在生命的考验下渐渐泯灭。这无疑是本片的另一个催泪点,尊严和生命哪一者更加重要,我想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前者,想古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绝食显志,许多事例都在无声地回答这个问题。但真正当我们面对像栓柱老马那样的境况,特别是在面对外国侵略者时,我们还会有栓柱那样的勇气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栓柱的死太遗憾,但在我看来,他的不屈,他的勇气,甚而他对孩子的爱都是可歌可泣的,我佩服这种人,是条汉子!

说到这儿似乎一个问题不得不提了,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爱国。每每提到这个问题,我就会忍不住愤青。看着片中日军的飞机不断地轰炸着叫做中国的土地,残败不堪,满目疮痍尽收眼底时,我真的会一下子词穷,满脑子除了禽兽这个词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这个时候就非常恨自己为什么就没有那么好的文采,可以很文艺地骂的那些种种一无是处,支离破碎。爱国似乎谁都懂,如你所想,做你所想,我想就够了。始终都坚定地相信着事物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但未来必定是光明的。

我想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只有珍惜和信仰了。珍惜生活,信仰生命。

1942观后感


篇一:1942观后感

看完这部电影,感觉就像某些人说的一样——虐心。从来没有看过如此让我心酸的电影,从来没有。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甚至一遍一遍地回忆电影中的每个细节,每个细节表现出来的某种隐喻,某种内涵。

当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吃”不能被满足,于是,我们看到了1942年中原大地上的种种罪恶,种种扭曲,种种我们无法想象,也无法体会的感受。感谢刘震云先生完成的这一部调查体小说,也感谢筹拍这部电影19年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他们所做的种种努力,我觉得和在三尺讲台上的历史老师一样崇高,让我们铭记和正视历史。

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心都是丑恶的,当你能吃饱别人都吃不饱时人心更丑恶,因为人都有欲望。冯小刚最近的两部“灾难片”里开头都有“你懂的”场景,《唐山大地震》我觉得那完全就是个俗套,而这一次,在我们感觉到“虐心”的同时,已经说明了它更加真实,更加赤裸地还原了人性。每个人,在基本需求都满足不了的时候,心都是丑恶和扭曲的。而这个场景,莫言的小说里有几乎一模一样直击人心的描写。我想这不是巧合。

电影中很多卖自家小孩只为换两斗米的场景,而狗吃死人的场景,更是让人胆寒。可是在那个“饿疯了”的年代,更多的是人牛逼人吃狗,狗牛逼狗吃人,人吃人,大人吃小孩,甚至奶奶吃孙子这种说出来心都要一抽抽的故事。我们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到底是文明时代,还是蛮荒时代,究竟是新社会,还是奴隶社会。 说出来都有一股血腥味。影片中日本军官想出来的狠招给灾民发吃的让他们为日本人做事,理由太过充分也太简单:“他们是中国人,但他们首先是人。”而我说,人是人,但人首先是兽。当日本飞机编队向雪原中已经不是“手里有没有寸铁”而是还有没有力气站着往前迈步子的中国人投炸弹,扫机枪时,成批成片的中国灾民倒下,当雪原已经变成“血原”,我相信那些在空中的日本兵体内有某种原始的性能被唤醒,某种蛮荒时代的欲望被满足。人是人,人首先是兽。兽有兽性。

时刻自诩为“硬汉”,但当张涵予饰演的传教者逃到一所小教堂,慈爱的神父边帮他包扎边和他对话,信仰坚定的传教者眼神已经开始变得迷茫,直至最后迷惑不已地大喊了一句:“既然上帝赢不了魔鬼,那还信他个求!”;当迫不得已的地主老范的女儿自愿“卖身”换米,用“再也不见”来换取父女俩人的活路时,老范噙着泪水,仰天长叹:“我老范辱没祖先!”;当栓柱没能在火车上“拴住”自己的俩孩子,毅然跳下火车找孩子,却把用老婆换来的粮食落在了火车上,他精疲力尽地追着火车,声嘶力竭地骂了一句:“火车,我日你亲娘!”时,我再也忍不住,极力不让眼泪流出。

整个电影的基调低沉压抑,对白简单真实,充分还原了历史,让人们仿佛切身回到了那个时代。我们不要让历史埋没,要让历史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里,永远不要忘记历史带给我们的教训和伤痛。

篇二:1942观后感

一部好电影,能让人百看不厌, 1942 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看了以后对我的感触很、启发都很大,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部电影。

天空中星星眨这他那一双可爱的眼睛,突然一群人点着火把,本来很黑的夜晚被这些火把照如白昼,说是来吃饭其实谁不知道是来抢粮食的,东家无奈只好摆酒席。

在吃的时候我仿佛就是里面的一个人,画面到了我在不想看到的情景,血漫天飞舞,东家被打伤了,其他伤的伤,死的死,不堪入目,东家的儿子死了,老母亲死了……

在逃荒的时候有很多人被日军飞机炸死了,中国的领土被日本侵占了,东家的女儿卖了,在火车上孙子被闷死了,家人走散了,本来是地主,结果也变得跟正常人什么两样,东家感觉或者没什么意思,就想死,想死的离家近一点,意外发现了一个失去亲人的小女孩,东家又有了上的希望,你叫我一声爷,咱俩就认识了,小女孩叫了,他们俩手牵着手就走了。

这是一部灾难片,看到了人性善良的一面,也看到人性黑暗的一面,还看到人性残忍的一面。

篇三:1942观后感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12》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 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 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 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 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枪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 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 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 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 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枪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 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 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 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 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 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 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 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 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 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 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呵呵,最后,搬个小板凳坐等谁来拍《1959》吧。别让我等太多年啊!

电影1942观后感


电影1942观后感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电影《1942》读后感


电影《1942》读后感

人在艰苦无比、走投无路的时候,再次遇到令人绝望的事,会变成怎样?人吃人,你见过吗?

电影《1942》就是讲在这绝境中发生的事,而这个地方就是河南。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人相继爆发太平洋战争,全世界陷入一片狼烟战火。不仅是战争让河南人民置于水火之中,而且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又让河南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老百姓们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开始大逃荒,行程数百公里,日程达数月之久。他们忍受着没有粮食带来的无边无际的饥饿、被日本鬼子的飞机狂轰乱炸、被国民党军队抢掠凌辱等等痛苦,一路向西地逃荒,直至家破人亡、饿死他乡。片中展示的是饿殍遍地、尸横遍野,无论老少男女,无论穷富善恶,都遭受着人类最大的苦难,几乎到了极限。

在《1942》中,老东家的故事为主线,老东家有一怀着孩子的媳妇、一少东家、一长工栓住,还有唯一一个读过书的女儿,再加上老东家和他老婆,总共六人口,在饥荒前,老东家这位大地主还是养得起的。但是由于饥荒,粮食被灾民大部分抢走了,少东家也被杀了,只能跟着灾民们一起逃荒了。

不过,在老东家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躲灾,跟那些灾民不一样,而在我看来,粮食被抢,少东家被杀,这只是一个开头,逐渐变成灾民的开头。后来,在逃荒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老东家不得不卖女儿。紧接着,老东家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就因为五天没吃饭没奶喂,他妈妈都想把他掐死,可见现实的残酷啊。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人吃人,世态炎凉啊。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强盛壮大,必须集中力量谋发展,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1942观后感300字


《一九四二》观后感-----记小州的电影观后感

十二月一日 星期五 阴

晚上,我和爸爸妈妈去附近电影院观看了《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九四二年河南人民遭遇饥荒的故事。他们为了逃荒,不得不背井离乡。可怜的河南百姓没有饭吃,一路上还遭到日本人的侵略。我看到很多人被活活的饿死,有的人被日本人用刀枪,爆弹打死……

电影结束了,我和爸爸妈妈还沉浸在故事情节里。想到故事里,那位叫星星的姐姐为了救活家人把自己卖给别人换回小米,还有花枝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把自己卖给一位叔叔换来四升小米;想到栓柱在日本人面前的坚贞不屈;还有星星姐姐吃得太多而弯不下要的模样……我的心情特别的难过。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和他们相比,简直幸福一百倍。

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要好好学习,要孝顺父母才行。

《1942》观后感600字


《1942》观后感

不是轻而易举地说出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是自信满满地说出什么事情有什么意义,沉默地去看一段历史,让自己成为历史中的一个人。
影片一开始,我并没有看出来谁是主角。一帮村民,一帮地痞,一家财主。看了一半才发现,原来主人公就是那帮村民。那年旱灾,全民受饿。老财主带着一家人坐上驴车,他对女儿说,我们只是去避灾,不是去逃荒,过个十天半个月就能回来了。然而,上帝总算让世人看到了他对待万物的公平。他派了日本轰炸机把老财主一家的财产全部炸了,这样老财主总算能够成为正真意义上的灾民了。
我想,把剧情写一遍再作点议论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干脆什么也不写。
刚去食堂吃了晚饭,吃的时候我心中大恫。我想到了当年鲁迅先生等青年志士留学日本的事情,我现在所生活的中国何止千倍幸福于那个年代的中国。然而我却感觉自己竟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那种无知、麻木的国民。何以如此?我想大抵是因为被电脑和手机迷住了魂魄,稍有不慎,我就要堕入深渊。
我是不甘心一辈子碌碌无为的,因为那实在叫人不开心。我若是不能在追寻真理的路上走几步,我若不能在人类的历史中添几笔,那我为何而生存?平日里,我跟自己部门的孩子们说生存是被动的,生存的理由是主动的。如今,我得为自己生存于世的理由付诸一点行动了。
吃完饭走在黑暗笼罩的校园里,我想着如何去洞察这个世界。从某个人开始,从一群人开始,慢慢看清楚现在社会的样子。正好当时路过一对情侣,他们的嬉闹打乱了我的思考。因为我开始渴望自己能有个帮手,然而这可能会让自己更分心。
没有忘记走出宿舍前舍友让我带一瓶雪碧给他,于是我买了一瓶雪碧一瓶可乐(我最爱喝可乐了)。这件事让我找到了洞察世界的窗口,我完全可以从我的舍友开始。我得把他们当成实验室里的小白鼠,恩,非常nice的想法。就算他们知道我看待他们的目光从斗牛犬变成了小白鼠,他们也奈何不了我。
我若是此生虚度,那我为何来到世上。我可不是什么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受难群众,也不是被迫只能躺在病床上的病人,我有野望。我想要的,想知道的,在我前进的路上必然会出现。

1942观后感4篇


我们会观赏很多经典的电影或者电视剧,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会涌现很多感触。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942观后感4篇 ”,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1942观后感(篇1)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xx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

1942观后感(篇2)

从电影院出来时,我心潮澎湃。

电影主要讲了1942年,河南发生了吃的问题,也就是发生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河南人民处在了水深火热的境地里,人们一起逃荒,在路上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被饥饿催红了眼的人们甚至开始了人吃人的行为。

你可能会问:当时的政府呢?那时,XX当权、执政,他们那些所谓“中流砥柱”拼命地找各种理由,拼命地搜刮民脂民膏,哪儿会给老百姓送粮食呢?一些清官苦苦从国库中求出一些少得可怜的粮食,准备发给灾民时,又被贪官污吏扒得一点不剩。

当时,日寇集结了6万兵力准备进攻河南,但他们能意识到,光靠6万人马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无耻的侵略者就想出这样一个下流卑鄙的方法:把手中的军粮分发给河南灾民,让他们饥饿的压迫下与中国的军队自相残杀。从而攻占了河南。

白修德,一位美国记者,为了追求真相,深入灾民间,体验灾民的生活,一起吃树根、喝雪水,还差点因为拍照,被日寇的轰炸机炸死,幸好,一个农夫把他扑到了旁边,才免于一死。他又通过层层关系见到了XXX最高领导——蒋介石。用他手中的相机告诉了昏庸的中国统治者事情的真相。这才发出了第一笔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救济粮。

没有国就没有家,一个国家不强,即便你腰缠万贯,你也会被1942大灾荒、日寇这样的侵略者在一夜之间洗劫一空。所以我们作为祖国的未来,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我们祖国的未来变得更加美好!

1942观后感(篇3)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观后感(篇4)

这天看了《1942》,真的很震撼,内心有太多的感触,好久没有看过这么深刻的片子了,真的拍得太好了,中国的电影太需要有这样的影片出现了。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我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向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我,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比较此刻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我太愉悦,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咱们此刻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仅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样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军队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生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我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生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能够用逃离来解决,但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军队、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坚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联,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发奋、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观后感300字


《1942》观后感

今天看了电影《1942》,不知怎么形容,只知道看完之后心里总有种东西在纠缠着,似苦,似辣,唯独没有甜。
电影放完了,我们不想走坐在那里感慨,冯导确实做的很好,电影做的从内容没的说,真实的再现了历史,教育了人们战争的残酷,自然灾害的无奈和权利的强大,血腥的场景,人命的低贱,统治者的无情,人心的不足,冷漠的官场,演员精湛的表演,电影都将这些表现的凌厉之极,两级跳跃似的画面转换告诉人们很多。
一个人的命运,一个家庭的命运,和国家连在一起,和国家的领导人联系在一起,大与小是一样的,当困难出现在眼前时,当孩子需要母亲时,当人们需要帮助时,统治者考虑的不是人的生命,而是自己的宝座稳不稳,那样的政府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大批的难民死亡,军队的损失,国家的危机啊那是国破家散人的结局。
谢谢冯导给我们带来的震撼。也谢谢演员们又一次的付出。

《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


《1942》观后感作文600字

徐向昇

《1942》这部电影是我有史以来,感触最深、触动最大的一部电影。讲述了1942年河南大饥荒,人们纷纷背井离乡逃离河南。在路途上,发生了一些感人肺腑、极具散发人性光辉的电影,也怒斥了灾难的无情。

在这场天灾人祸下,共有300多万无辜百姓相继饿死。在这场灾难面前,原来人的力量是那么薄弱、渺小,纵使你有家财万贯,也必须加入悲苦灾民的队伍里去。

看了这部电影,手里捧着盛满白米饭的碗,不知不觉好像沉重了许多,我不禁感慨万千、赞叹不已。光是这一碗平常微不足道的白米饭,在那个时候却是比钻石、黄金还要珍贵一百倍,因为就这一碗饭可以救一家四口的命,这令我汗颜。妈妈对我说,曾祖母告诉她那时人们饿的可以啃树皮,但是却很难找到。因为树皮要么被无恶不作、无物不噬的蝗虫吃的一干二净,要么早就被饥饿的灾民们瓜分了。

以后要节约粮食了。这是我的第一条观后感。

令我惊讶不已的不是《1942》中日寇的野蛮残忍,也不是轰炸灾民们的场面,而是我的身世。原来我身上流淌这一半河南地主的血脉,我的祖籍在河南。最让我震撼的是,《1942》中重点描写的是一家地主,而我奶奶的奶奶那一辈也是地主,这可令我哭笑不得。我之所以居住在安徽,就是因为曾祖母为了逃荒避难,带着外公等亲人逃荒到了安徽。恰恰就在七十年前的今天,他们正在颠沛流离。

到了安徽,曾祖母和外公等亲人终于结束了这逃亡,所幸没有一个人饿死。然后有了我妈妈,遇见了我爸爸,才有了我。试想。如果曾祖母他们在路上遭遇不测,还会有我在这写作的事情吗?所以,我是幸运的。

所以,每一条生命的诞生都是独一无二、不容易的,让我们珍惜生命吧!

[精]1942电影观后感精选


当我们看完一部好电影之后,会不由自主去思考,在观看完一部影片后,好的片段会一直在脑海中回放。那么此刻我们就应该动笔去撰写一份观后感了,观后感应该是有感而发,言由心生,如何撰写作品名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与感悟呢?以下内容是读后感大全小编特地整理的“1942电影观后感”,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1942电影观后感 篇1

在《1942》中,老东家的故事为主线,老东家有一怀着孩子的媳妇、一少东家、一长工栓住,还有唯一一个读过书的女儿,再加上老东家和他老婆,总共六人口,在饥荒前,老东家这位大地主还是养得起的。但是由于饥荒,粮食被灾民大部分抢走了,少东家也被杀了,只能跟着灾民们一起逃荒了。

不过,在老东家看来,他们只是为了躲灾,跟那些灾民不一样,而在我看来,粮食被抢,少东家被杀,这只是一个开头,逐渐变成灾民的开头。后来,在逃荒中发生的一连串事情,使老东家不得不卖女儿。紧接着,老东家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连媳妇刚出生的孩子,就因为五天没吃饭没奶喂,他妈妈都想把他掐死,可见现实的残酷啊。

最让人心情沉重的是,人民流离失所、遭受涂炭,而政府却无动于衷。国民政府最高长官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并不相信会有这么严重的灾荒,认为是被人有意夸大。而他手下的一干人马或是充耳不闻、或是置若罔闻、或是钱权交易,把3000万河南人民视如草芥。

最可恶的是,所谓抗日将领蒋鼎文以征收军粮为由,克扣3000万赈灾粮,用以投机倒把,倒换黄金,中饱私囊。河南省主席李培基软弱无能,既担心乌纱帽,又镇不住当地恶霸,后来靠外国记者白修德将事件真相捅到了《时代周刊》上,让蒋介石深感国际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筹措8000万赈灾粮调往灾区,这些赈灾粮不是被兵痞扣押,就是被贪官污吏贪占,最终也没有到灾民手里。

最后是祸端愈演愈烈不仅发生了人吃人、狗吃人的人间惨剧,而且卖儿卖女卖老婆比比皆是,一个人只值4升小米,道路、荒野,冻饿而死者不计其数。因为国家的积贫积弱、因为政府的软弱腐败、因为侵略者的凶残邪恶、因为灾害的来势凶猛,致使300万河南人民成为冤魂。而统计上报中央政府的数据却是1000多人!

人吃人,世态炎凉啊。我们不能无视历史,更不能忘记历史,我们必须强盛壮大,必须集中力量谋发展,必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1942电影观后感 篇2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1942电影观后感那是一个为了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年代。

那是一个一条人命值两块饼干的年代。

那是一个人尸只能为狼狗所食的年代。

一九四二。一个可怕而又可悲的年代。——题记

一九四二年,河南省发生大旱灾。灾民们纷纷离家逃荒。因为日本的入侵,救济的缺失,这一场灾难,夺走了河南三百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世界上还发生着这些大事: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宋美龄访美和丘吉尔感冒。”这是电影中的独白,现在读来觉得颇为讽刺。在那个时代,与那些“国际时事”相比,死三百万人算什么?更何况,这三百万人不是打仗的士兵,只是普通的平民百姓而已。腐败的政府官员都尽可能远离灾区,将兵力撤出河南,蒋介石忙于战争的前线,决定甩开河南这个“包袱”,而日本侵略者,只因灾民中混有军队士兵,便驾驶轰炸机进行大规模的轰炸。黑烟滚滚,沙石四溅。在这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灾民们无处可逃。他们只能在心里怀着一点渺茫的希望,在那不知通往生还是死的无尽道路上不断前行。每天都会有无数人倒在逃荒的道路上,然而又有谁去关心呢?当活着已经成了一种奢望,当食物已经变成衡量生命价值的唯一计量单位,在日军轰炸机的阴影下,所有人都自身难保。人尸为狼狗所食的惨烈可怖的情景,见证了那个时代人命的卑微和人性的泯灭。

然而,我们庆幸,在那个时代,总还有那么几个闪光的片段能深深地感动我们。花枝,一个普通平凡的逃荒者,一个母亲,她坚强、现实,把孩子看得比任何人任何事都重要。在逃荒的路途中,她凭借自己护犊的本能,一路为自己和孩子的生存而不惜一切代价地坚持。白修德,一个美国的记者,作为“局外人”,他大可不必卷入这场灾难之中,然而他有作为人的本性的善良和作为记者的责任感。他随着灾民们历经了种种苦难,突破重重阻碍,将河南大旱的现实和真像告诉全世界,让河南的灾情得到了重视,获得了救济。在大灾大难之中,终究还是有那些温暖我们的存在。

1942电影观后感 篇3

今天,我和妈妈观看了《一九四二》这部影片。看后我的心里特别的难受。脑海里不断闪现着电影里的场景。

一九四二年,河南发生旱灾,三百万老百姓饿死。在这时小日本又跟我们作对,每天炮火连天,蒋介石只顾处理战争的事情,河南的灾情来不及处理。蒋介石根本不愿相信河南真正遇到了灾情。他拒绝听到关于河南任何坏消息,直到看到记者拍到狗吃死人的照片,他才不得不承认灾难的存在,才开始展开救援。

而几百万灾民,早已在逃荒路上走了好多日子。老东家辛辛苦苦储存的粮食被土匪抢走,只能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死去,儿子被土匪戳死、儿媳生完孩子饿死、老婆悄无声息地饿死、小孙子最后被自己闷死,弄得家破人亡。老百姓病死饿死打死炸死,看得我胆战心惊。几百万人为了活命,往西边不停走,为了活着他们无论如何都要走下去,似乎前面就有活着的希望。

在那个年代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饱,把自己卖了换了四升小米,为的是让孩子活着。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是能求活着。看到这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老百姓真是太苦了。我问妈妈:“这是真的吗?”妈妈说在过去她的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是这个样子。不像现在我们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没有感受到挨饿挨冻的日子。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死去,我感到非常的难受。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期望!

1942电影观后感 篇4

昨晚和朋友一起去看的1942,当初叫朋友看电影,没说看什么,他犹豫了,当说到是1942时,他变成了毫不犹豫。

对于那段历史,不是很了解,今天和老妈聊天时她才提到,当初姥爷就是从河南逃难到山西的。当初姥爷还很小,老奶拿担子挑着他一路北上,逃到了山西,他们大概也想不到,70年后,会有人会为他们拍一部戏,讲述他们那段不为人知的经历。

影片中有很多逼真的场面,包括日本飞机投掷____________,下面的人瞬间粉身碎骨,还有飞机扫射,人中弹后的样子,包括狗吃人内脏,每一个场面都触目惊心,但冯导把画面做的让人可以接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血腥,但这一点也渐少不了对某岛国的痛恨。

国民政府的种种行为,不得不让人感到另一种生气和失望,贪污,腐败,草菅人命,300W乃至更多的百姓,就是那么没了性命的,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

还得感叹老百姓啊,永远的逆来顺受,在那种情况下,都不会选择抗争,不会去偷,不会去抢,连拿自己的子女妻小换粮食,都换的那么有秩序。有这样的民众,并不贪图什么,只是为了活命,不介意上面的宰割,上面的当权者就不能给他们个活路么!

冯导平实的讲述了那段历史,没有参杂主观的对与错,是与非,只是让观众从中自己去体会是是非非。我们饱着肚子,去经历那个年代的难民饥寒交迫的日子,去想当初连吃都是问题的人们的那份艰辛,在看完电影后静静的走出影院,总结自己收获的点点滴滴。

1942电影观后感 篇5

在看这部影片过程中,我被触目惊心的画面震撼住了:中原大地的哀鸿遍野、饿殍满地惨不忍睹;惨无人道的日本帝国主义的加紧侵略;没有良心、没有人性的贪官污吏的横征暴敛,想趁机发国难财;不过,也有催人泪下的镜头:老东家(张国立饰)在瞎鹿(冯远征饰)欲卖孩子就自己的娘时,从自己家所剩不多的粮袋里拿出了一碗小米;__徒小安(张涵予饰)为了救一个女孩全然不顾日军飞机的轰炸,他差点丢了性命;花枝(徐帆饰)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讨价还价后4升白面就把自己卖给了别人;不仅如此,就连蒋介石(陈道明饰)也有不少仁义的举动!

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问冯小刚导演拍此片的动机.但我知道,这部从构思到完成耗时冯导xx年的呕心沥血之巨作能够上映,就已经是奇迹!我个人认为,此类题材影片的呈现,在陈述历史真相的同时,肯定顶住了不小的压力,与此同时,它能够与大众见面,说明我国的审查制度以及开放程度已经有很大飞跃.还有一事,细细回想片中的镜头画面,不免发现现在的国产电影在制作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上都在追求唯美.这里说的唯美,是指影片注重细节刻画和故事情节,仅这两点,作为国人的我,很激动很兴奋:因为国产电影也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

重新温故那个历史时刻.那个年头,本来就在抵抗日本的侵略,碰巧(河南)又赶上旱灾和蝗灾,这种“内忧外患”使得已经民不聊生的穷苦百姓的生活更加雪上添霜.天公的不作美,官吏(腐败之吏)的不作为,让人若有所思,让人义愤填膺!生活在那个年代人,真是不容易,实在是不容易;本人才疏学

1942电影观后感 篇6

影片结束时,我哭了。情绪很复杂,悲伤、痛苦、同情、无耐好像都不能准确的描述这个情绪,我说不上来,更像是一种慈悲。我也不愿意去太多的思考这个情绪到底是什么,只是让自己流着泪。

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觉得这部片子好看,但也在说,可能很多人会不觉得好看。我也在整理着自己,到底被什么打动了,绝对不只是影片拍得很真实。我在看的过程中,会去自然的对比现在的生活,比起生活在解放前的中国,真的犹如天堂一般。觉得自己太幸福,也感谢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但越往后面看,我确越多的看到了更深层的东西,当我突然意识到,我们现在的中国去掉经济高速发展光鲜的外衣后,其实骨子里面的东西,跟1942年居然没有两样时,我不仅打了个寒颤。我脑子里开始浮现出那位外国记者反复问道的一个问题:“怎么会这样?”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中日在此陷入胶着状态,大面积的蝗虫和旱灾使得夏秋两季绝收。在没有粮食的日子里,最后的出路就是贩人,年轻的闺女媳妇通常被买去周家口等地的窑子。电影中,徐帆饰演的花枝在失去丈夫后,为了孩子能够有一口吃的,在于男人一夜夫妻之后又将自己卖了了出去,临走之时,她对仅处了一天的丈夫说:“你来,我的裤子囫囵(完整)一些,咱俩脱下换一下吧。”男人听罢,默默无语,只能无能为力的目送马车离去。

天灾也许还可以用“逃离”来解决,可是战争带来的伤害却是避无可避。即使河南已沦为半壁江山,仍是国民政府手里的粮食支柱,从河南征购的粮食支撑着整个西北的、官僚和城市。天灾来时,农民手中仅有的余粮也被搜刮殆尽,军粮供给亦不可少。当时的国民政府,从蒋介石开始,对于这场饥荒带来的灾难就处于“甩包袱”的态度。他假装不相信的态度也并未避过《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当面递上的血淋淋的灾情照片,中国人向来就是乐忠于报喜不报忧的。即便是最后拨下的救灾粮食,要支付军粮开始,打点上下级关系,最后到达灾民手中的已是寥寥。

似乎《1942》摆出的是一盘没有救的死局,影片中几乎动用了一切似乎可能救灾的外在手段:政府动用军粮的援助、宗教团体和国际社会的努力、民间的慈善捐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刘震云和冯小刚是智慧而充满灵性的,在片尾出现了这样一幕,大当家收养了一个刚刚失去母亲的小姑娘。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救世良方:只有全人类最终开始明白人与自然其实是一个整体,只有人内在和谐了,才能有风调雨顺;只有当人类之间做到不分彼此的去爱时,人祸才能最终避免。

1942电影观后感 篇7

这个五一假期看了一不叫1942的电影。1942的情节平时听多了,这次是真正去看。内容大概是:

在国民党政府无视饥荒造成的大面积灾害和人员死亡的背景下,遭慌的地方人们选择举家出门逃荒,壮观的人流就开始漫长的从河南逃往陕西的路,路上很多人都饿死了。老东家一家和瞎鹿一家在人流中相遇并肩走上逃荒路。期间还遇上了日本军轰炸。最后两家的亲人是死的死、卖的卖,只剩下了老东家和小孙子到了往陕西的火车上,结果还在一阵枪林弹雨中闷死了小孙子。老东家伤心至极,不知道自己这究竟是在干什么。逃荒本来是想救全家,未料反倒把大家害死了,所以他决定逆着人流往回走,想死的离家近一点。路上遇到了一个全家也都死了的小女孩,二人一同走向回家的路。

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做的最多的就是比较现在的生活,发现,自己真的是太幸福了。看到长满虫发霉的面包,看到饥饿要去卖人的情节,心中有说不出的心酸。当时的社会是有多黑暗,国民政府当时绝对不缺人手,但他们只把百姓看作是草芥,还要收粮。卖儿卖女卖老婆,唉!人间的悲哀啊。同事人为什么官员们就能随心所欲,而普通百姓一个一个地在饥饿中死在路边。人吃人,甚至是狗吃人比比皆是。一个人当时只值一点米!

在这部电影中看出了很多事实。当时的中国实在是太腐败了,侵略者在国土上肆意践踏,本国政府又在不断剥削,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是一点没错的,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不知道使用了多少血汗来铸造的。难道我们就好意思虚度年华?享受前人的成果而不去努力。

最后出现的一幕老东家收养了失去家庭的女孩,这就是他们给出的方法我们要学会不分彼此得去关爱对方。那种黑暗的世界才会出现曙光。人类是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差距,若当时的政府明白这一点,那么中国也就不会被外人所侵略,如果当时的难民们明白这一点。那么卖人吃人的事情也就不会这样发生。应该醒悟了我们。我们现在的社会何尝不是存在很多的冷漠,欺骗,不信任。当人们见到老人摔倒不敢去扶,当某人帮住别人捉小偷还要找人证明偷东西的不是他。就证明这个社会是不和谐的。我们还是要互相关爱起来。把正能量传递下去

这部电影令人感概太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也太多太多。关爱别人先从自己做起。

1942电影观后感 篇8

说到1942年,会引得多少经历过这惨痛的人们,回忆起那饿殍遍野,颠沛流离的逃荒生活。那一年,成了河南人民心中最疼痛的回忆,是不愿回想的噩梦。那一年,是河南大饥荒。

在学校的组织下,龙之队的全体成员,在影院观看了,由《温故一九四二》一书,改编的电影《一九四二》。电影讲述的是河南的灾民在逃荒路上的故事,展现了他们的痛苦和挣扎,希冀和愤怒。

这部电影中那一个个凄凉悲哀的画面,人物的血泪,命运的波折,无疑不深深地牵动我们的心弦。

当我看到日军的飞机,从天空中呼啸而过,投下枚枚致命的炸弹时,我的心揪紧了。炸弹在灾民中炸开时,耳边充斥是孩子撕心裂肺的尖叫声,老人伏在地上,痛苦地哭泣,声声唤着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儿女的名字。一个年幼的孩子,被炸弹击中,已经气息奄奄,一个神父跪在地上,想用手捂住从伤口涓涓涌出的鲜血,可那血还是溢出他的指缝,神父目光非常惶恐,他又用一本圣经堵住孩子的伤口,可是没有用,孩子的眼睛翻白,举着的手放下了,苍白的小脸痛苦地扭曲了,圣经的书页被染得血迹斑斑……看着日本人如同禽兽一般,操纵着冰冷的武器,攻击着手无寸铁的中国老百姓时,那在心中埋藏已久的,深深的愤怒和仇恨,全部涌上了心头。

如今生活幸福的我们,看到这一幕幕真实、血腥、恐怖的画面时,简直无法可想那时有多少和我们同龄的孩子,年轻的生命就这样被摧残,看着生命之花接连凋谢,同学们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我听见有同学啜泣的声音,有的同学已经泪流满面。

这一切,不禁会引起我们的深思。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年代的我们,和那时的孩子比起来是不是幸运很多?那我们能做什么?是在那里冠冕堂皇地谈论报效祖国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又该如何强?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我们应该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这样的话,大家已经听了许多,可是我们有落实到生活中去吗?我们是否为祖国昌盛尽到一些绵薄之力?我们祖国如今是比原来更加繁荣,经济也比从前发达,可是我们如果是强盛无比的大国,又怎会让日本和菲律宾这些国家,对我们的领土蠢蠢欲动?这一连串的问题,都该深深地烙进我们的心里,时时鞭策着我们。

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从这一分,这一秒做起,开始为我们的祖国,积累我们的点点滴滴

1942电影观后感 篇9

昨天下午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的学生去“中原影都”观看了,灾难大片《1942》电影。

天公也不作美下起了雪花,2点30分同学们在教学楼前集合,由徐老师带领我们冒雪向“中原影都”出发。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大概走了6、7分钟的样子我们到达了目的地。同学们按照徐老师的要求,有次序的走进影院内找好自己的位子坐下来。等大家都做好后电影就开始播放了,故事讲的是“1942”年河南那一年发生自然灾害,旱灾伴着蝗灾同时出现。老百姓为了活命都出去逃荒,在逃荒的路上人们把能吃的野菜、树皮都给吃光了。为了活命有的爹娘把自己的孩子也给卖了。一个小孩才能换到一小碗米,我在电影里看到,有的人饿的忍不住去吃死人的这种事情发生,逃荒的路上死人到处都是非常可怕。我们看到这种画面害怕的都哭了,我觉得比起他们来,我们现在的孩子幸福多了。

晚上回来后,吃饭时我手里捧着这碗白米饭心里沉重多了,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不浪费每一粒粮食

1942电影观后感 篇10

很久没有干过看完电影写观后感的事情了。这事比较二只是原因之一,让这事变得很二主要还是好片太少,烂片当道。今天要不是上个月买的团购券到期,要不是这部影片今天刚好上映,要不是还是不甘心去看20xx圈钱版,也许我就错过这部片了。一切都是缘分。

这部片看之前讲什么我完全不知道。1942,看片名就不想看。管它讲什么,首先近代史一点兴趣都没。看年份搞不好是讲战争的,也是点兴趣都没。不过,海报上印了陈道明,对这位大叔印象不错就鬼使神差的进去看了。结果被震撼了。

影片开始,讲述者说,1942到底发生过什么,宋美龄访美,斯大林格勒战役,甘地绝食,丘吉尔感冒。出最后一条,其他的进入过教科书,作为文科生,有点印象。可是影片讲的是另一件,河南大饥荒。这个,说实话,即使是文科生,即使标榜自己是文艺女青年,实话说我真不知道。哪怕网上看到过,也是一晃而过,没有关注过。如果这部影片立意是让大家知道这段尘封的历史,那么冯小刚做的很成功。相信走进电影院看过这片的人都忘不掉。而对于无知者而言,震撼的不仅是逃荒者凄惨遭遇,还有拨开历史尘埃看到部分真相时的悲哀。当时的蒋氏政府的不作为,信息封锁,导致了河南死亡300万人。而很多人是死在了逃荒的路上,死在日本人轰炸中,死在中国军人的qiāng口,死在扒火车手脚冻僵掉下来被火车轧死,更有甚者,死在别人锅里……当抽象的数字具化成实在的人物和场景出现在电影中时,一幕幕血腥震撼的场景让我忍不住捂耳朵,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拿手机出来干点别的。讲述的这事已经有点让我接受无能了。

在此背景下,讲述了老东家和佃户一路逃荒的故事。可想而知,个人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卑微的如同蝼蚁。而面对生死攸关的绝境发生着多少折射人性或者说折射中国人的人性的事情。少东家先是利用家中粮食欺负花枝,而后立马又被抢粮的灾民杀了,死前还被花枝老公瞎鹿暴打。瞎鹿前一分钟还是伙同老东家偷洋人记者白修德的驴,后一分钟就被几个痞子兵杀死在锅里了,也许根本无需捞出来,直接被吃了。媳妇刚断气,婆婆就抱起孩子趁着人还热乎让孩子吃口奶,可后来她和孩子也没能挨过这场灾,瞎鹿要把女儿卖掉给母亲买药,母亲死在了日本人qiāng下,而女儿后来从火车上摔下,估计也难幸存了。一队国军在日本人刚刚轰炸完灾民后就立马开始抢车抢粮抢女人,而后日本人第二轮轰炸又来了。蒋介石对灾民视而不见,直接导致了灾情严重死了300万人,而影片结尾,他也没保住江山,逃到台湾去了。老东家一家最后只剩下他一人,默默往家的方向走,路上收养了一个小女孩,就是讲述者俺娘。她再也不吃肉……这个故事里面,没有胜者。只有绝境里面人的挣扎。看的人真心难受。影片里面的幸存者也非胜者,二十年后,一场更大的饥荒也许他们就躲不过了,而那时,不是只有河南,是整个中国都在哭泣。而坐在电影院的看客们呢,难道就能俯视这尘封的历史吗,我想至少我看过之后是感觉悲凉。历史离我们不远,每个人都是幸存者。而五十年代末期的那场灾难照样是一半天灾一半人祸。那是死亡上千万,那又是怎样的场景?谁家没有一段关于那几年的悲惨故事?谁又能保证以后不会再有?

同样的导演,都是灾难题材,熟悉的演员阵容。1942要比唐山大地震切入点深入多了。看完发人深省。难道是一个建国前,一个解放后所以尺度不同?不过就本片的深度,我不得不感慨一句,如今片子审片尺度放宽不少哇。看完片在网上翻看了下影评,一片骂声。基本都是骂冯小刚怎么没胆拍1959……或是说他发国难财。这个我不认同。就像当年救狗事件,很多人跳出来说那么多人还需要救,干嘛救狗如此命题看似合理实际暴力。我不是愤青。至少现在已经不是了。不想展开1959话题,可是真心希望能多拍些好片,别老拿商业巨片来坑人了。1942无疑是好片,至少现在畸形的社会,冷漠的人际,金钱至上的三观,历经坎坷却善于遗忘的中国人,太需要些震撼人心的干货来提醒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指的不是那些个建_大业等片,那是广告宣传片好不好。1942虽然导演某些地方欲说还休,遮遮掩掩,比如人吃人话题。但是能感觉到他想表达的东西很多很有诚意。能让人看完回家路上还一路思考的,就是好片了。

读《我看金庸》的感悟


最近看了王朔写的《我看金庸》。文中大骂金庸小说低级,愚昧,还说谁看谁低调, 庸俗。我几乎要掏出手帕来擦唾沫星了。

但在我看来,王朔是用一双被忌妒心驱动的眼珠来看金庸的。

王朔大师开篇便说:金庸的东西我原来没看过,只知道那是一个住在香港写武侠的浙江人。好家伙,王大师连看都没看过,就写了近3000字的评论,我真实佩服他的想象力,我看他应该去写科幻小说,这才能充分显示他的天才。就我浅薄的见识来看,要想评论一部书,一个人,或好或坏,都应该仔细研读,考察,找到书中的原文或是个 人行为的证据,然后加以评论,才能做到有理有据,否则就可能是凭空捏造。而王大师的文章没有引用金庸作品的丝毫原文,而只是用那低俗愚昧的常人读不懂的高调语言,大说特说了一番,也许有人会在懵懵懂懂中相信他的话吧!

再者,王大师在文中从头至尾都说金庸的小说低俗无味,而说自己写的当代文学才 有趣味,还是什么四大支柱。但我要问: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去读金庸的书,而不去 读当代文学呢?难道他们都低俗,都不懂得欣赏吗?文人写书不就是为了能让大多 数人去读,去欣赏吗?难道像王大师那样,虽然出了许多书,但是很少人读,很少人看,成了书店里的摆设,这才是不低俗不无味吗?邓小平喜欢引用这样一句话:黑猫,白猫,捉到耗子的就是好猫,受这句话启发,我也想说:武侠,散文,当代文学,有读者欣赏的才是好书。

就我所知,金庸是国内某名牌大学特聘的高级教授,他的《笑傲江湖》也由中央电 视台计划投拍。王大师总不会认为那个大学和中央电视台也低俗吧!

王大师在评金庸低俗的同时,也指出了他心中的趣味,我们有过自己的趣味,也有四大支柱:新时期文学,摇滚,北京电影学院的几代师生和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十年。依我看,这些虽然是高尚的,但其中也不乏高高在上的成分。比如,新时期文学也受西方的影响一直在走下坡路,至今缺少像鲁迅,茅盾,老舍,冰心那样的得到广大读者崇 拜的作家。再说摇滚,中国的摇滚热已一去不复返。田震(曾经是中国的摇滚天后)改 了曲风,唱起了通俗;崔健(中国摇滚的天王)原想东山再起,但也力不从心,和者盖寡吗!

我看《我看金庸》倒也看出了一点道理:就是无论是谁,如果过分的自大,眼中不能容忍别人超过自己,而不是从自身找差距比如哪位作家看到别人的作品受到广大 读者的欢迎,他们不是去发现别人的作品的优点,而是百般挑剔,甚至连读者都跟着受连累,被怀疑价值观是否有所变化这样下去是很难有所提高的。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我看《1942》》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1942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