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 地图 >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理想国》读书笔记4000字。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我相信每个人看了作品之后,内心也一定会有所触动,我们也经常会从其他人的读后感中领略到作品的奥妙!我们如何去领会作品的内函呢?急你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理想国》读书笔记40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理想国》通过苏格拉底与对手们的谈话,反复诘难来推理寻求正义的定义。在第一卷,柏拉图用苏格拉底知识助产术的问答法推翻了几种关于正义的定义:1、正义就是有话实说有债照还;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3、正义是强者的利益;4、不正义比正义有利。这四种说法看似接近生活很合理,但是柏拉图一一剖析,找出了其中的缺陷,对于我们人生道路的选择有深刻的启示。针对第一种观点,他用不能将武器还给一位疯子朋友的例子反驳有债照还的正义说法,我们不能简单的按照常理来办事,应该考虑事情的结果是否会是不正义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正义的真实本质,所以我们应在生活中多学习柏拉图的思想方式,考虑问题不光从本身的立场出发,不能简单照办,还要考虑我们的对象和事情的后果。针对第三种观点,柏拉图指出掌权的统治者有时也会犯错,制定出对自己不利而对被统治者有利的法规要被统治者执行,正义就变成了弱者的利益了。在此,柏拉图提出在任何政府里,一个统治者,当他是统治者的时候,他不能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属下老百姓的利益。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仅仅是考虑自己的利益。

柏拉图从国家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两方面对正义进行了讨论。他构建了一个正义的城邦,规定了一条总的原则: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有自己的东西干自己的事情。他认为国家由统治者、被统治者和辅助者三部分组成,国家应有四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在一个国家中,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他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才配称作智慧,具有这种知识的人总是最少数。柏拉图主张的勇敢是一种关于可怕事物和不可怕事物的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的完全保持的精神能力。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与欲望的控制。关于节制,在这里,有一点让我有深刻启示,他提到:人的灵魂里面有一个好的部分和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部分受天性较好部分的控制。这无无疑是一句称赞之词。当一个人由于坏的教养或者和坏人交往而使其较好的同时也是较小的那个部分受到较坏的同时也是较大的那个统治时,他便要受到谴责而被称为自己的努力和没有节制的人了[2]这让我有些感触,我们时常提到要做自己的主人,而实际上我们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而我们要突破自己主宰自己,就应该深刻懂得节制,学会控制自己,让自己灵魂中较好的一部分控制较坏的从而主导自己,做到自身内秩序井然,成为自己的主人。在个人的正义方面,柏拉图认为,人的心灵有三部分组成:理性、欲望、激情。柏拉图主张个体灵魂的这三部分也应该是各行其是,保持和谐,这样的人方为正义的个体。这种内在的分工与和谐,不是外在的各做各的事,而是一种内在的和谐有序。「3」当整个国家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时,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当一个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而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机体。张竹明总结《理想国》的推理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即:国家的大治取决于少数精英人物的主导作用,他们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理性在他们心灵里的主导作用;理性的主导作用又取决于它对善理念的把握;而善理念的把握又取决于辩证法的学习,归根到底国家的大治取决于正确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到很多教育问题,对后世教育也有深远的影响,卢梭曾称赞它是一篇最好的教育论文,像这样的教育论文,还从来没有人写过咧也有一些说法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纵令其它教育论著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书中的教育思想精辟深刻,让我受益颇多。《理想国》中强调到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儿童阶段音乐文艺教育最关紧要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的。为了培养美德,儿童们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美最善的故事。柏拉图认为,儿童阶段接受了音乐文艺的教育会变得温文有礼,对丑恶的东西反感,等到长大会受他所接受教养的影响,便会与理性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实地见习战争,也从音乐中、游戏中养成遵守法律的精神。柏拉图也提出,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要用游戏的方法,这样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更好的了解他们每个人的天性。而这也让我们思索,现在的教育是否带给孩子给多的是强迫,我们的教育让人迷茫和不知所措。柏拉图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发的越早越好,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有效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渗透也,你要把他生成什么形式,就能生成什么形式他提倡长者给儿童们讲述一些规矩,如要尽孝道,注意发式体态举止等等。他认为,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却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越尊重儿童,关爱儿童,人们也已经建立起全新的儿童观,这些关于儿童的看法中有一条是幼儿的才能的发展存在逆减法则,开发得越早,就开发得越多「7]这与柏拉图提倡的对儿童的开发越早越好看法形同,也可见柏拉图和《理想国》对早期教育的深远影响。《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中也注重了人文素质的培养,提倡学习音乐,艺术,文学等等,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从而使心灵更和善美好。人的全面发展最本质的涵义是指人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充分、自由的发展。与科学精神相比,人文精神更能体现和反映人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是人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和精神动力。科学与人文的结合更利于人的发展,学生也应体验到生活的乐趣,艺术的陶冶从而使心灵更充实美好。

《理想国》中提出女子也应该接受教育。柏拉图认为,一定要给女子和男子以同样的教育,女子也要学习音乐、体操和军事教育,因为同样的禀赋应该给以同样职务柏拉图的这种思想打破了古代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天赋和才能相当的人就接受相同的教育、训练,接受相同的职务,这就为妇女提供了学习和发展才能的机会,是很伟大的教育思想。

《理想国》中也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柏拉图将人出生到死亡的每个阶段应学习的内容都做了规划。他认为,先用五年的时间学习辩证法和体操训练,然后用十五年的时间到地洞里接受考验,积累经验,到五十岁以上,那些通过了的优秀的人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要求他们讲灵魂的目光转移向上方,注视照亮一切事物的光源,这时候他们会看见善的本身,用它作原型来管理国家和人民,剩下的岁月里他们用大部分时间来研究哲学,走上统治者的岗位。可见,人的一生是要不断的努力学习,磨练自己,不断接受考验最终才会看到善,走向顶峰。柏拉图的终身教育论让教育不仅仅局限与学校教育时间,在人一生中的所有时间都应该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这种观点现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197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主任达夫把终身教育理论概括为20条,使终身教育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1994年,罗马召开的首届全球终身学习大会上,欧洲终身学习促进委员会为会议准备的报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这让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也更受重视。终身教育的思想,让我们有能力自身发展,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另外,我认为《理想国》中也存在一些不理想的地方。柏拉图认为,为了使城邦一直强大,就要控制他们下一代的出生,他认为,最好的男人必须和最好的女人尽多结合在一起,最好结合者的下一代必须培养成长,而最坏者的下一代则不予养育。他们的统治者首先要设计出抽签的方法从而使优秀的男人和优秀的女人结合,他们为了保持治理者品种的纯洁,对于优秀的者的孩子带到托儿所进行抚养,竭力不让母亲认清自己的孩子,而对一般或其他人生下来有先天缺陷的孩子,他们将秘密加以处理,有关情况谁都不清楚。首先我对这种夫妻的结合方式不认同,这种结合方式对于人们并不公平,其次对于小孩的处理方式太过残忍,生命本就是可贵的,一生下来就要被处理掉,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利,而且这样太过重视先天因素了,忽略了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作用。还有,不让亲生母亲照顾自己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都缺乏亲情和母爱,一个缺少爱的国家是很可怕的,而且这也违背了人的本能。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确实蕴藏了很多闪光的智慧和思想,它对后世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理想的国家中是存在很多理想的东西无法实现,但是柏拉图同样认为这是有价值的。就好比美丽画中的风景人物并不真实存在,但我们不能说这幅画的作家很糟糕,所以我们不能因为一个国家不能在现实中管理得像描述的那样好就否定这些理论。理想国是我们的一个目标,我们尽可能实现。

在《理想国》的最后,柏拉图给大家的忠言: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忍受一切恶和善。让我们永远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神和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我们死后得到报酬的时候。我们才可以诸事顺遂,无论今世在这里还是将来在我们所描述的那一千年的旅程中。

让我们在灵魂上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势吧,随时不忘心中的理想国,不忘我们肩上这份神圣的使命,倾听柏拉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清晰的世界,我们还需要一直追寻!

HdH765.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读书笔记

理想国读书笔记(1)

王宇

《理想国》第一卷大体由三组对话组成。首先是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的对话,接着是与克法洛斯的儿子珀勒马科斯的对话,最后是和忒拉绪马霍斯的对话,讨论的中心议题是什么是正义。这三组对话中,与克法洛斯的对话以讨论老年问题为起头,逐渐引入了正义的主题,与后面两个人的对话是对这一论题的进一步深入。值得注意的是,克法洛斯和他的儿子属于商人阶层,而忒拉绪马霍斯是智术士,属于帝王师的角色,因此苏格拉底与他们的对话针对他们各自所属阶层的思维特点,运用诘问法迫使他们不得不认识到其对正义概念的错误认识。这则读书笔记仅分析梳理苏格拉底与珀勒马科斯的对话。

前面说过,珀勒马科斯出身商人家庭,所以他对正义的看法具有典型的商人思维特点,即总是把正义和利益、功用等功利性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在与苏格拉底对话的一开始,他沿用西蒙尼德对正义的定义,正义就是把欠每人的东西还给每人。苏格拉底问他,如果某人把某物交人托管,当他索回时如果他头脑不正常了,托管人是否还应该归还呢,因为托管人如果归还了,对他并无好处。珀勒马科斯意识到这个定义是有问题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应当归还的。于是他修改了正义的定义,即正义是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做好事,决不做任何坏事。这意味着,如果归还朋友的东西,可能反而会造成朋友的损失的话,则不应当归还。苏格拉底马上发问,那么对仇人呢,如果欠了仇人的东西,应不应该归还?珀勒马科斯回答说应该归还,因为仇人之间所欠的,无非是一些坏事。苏格拉底借着对方的思路作了总结,西蒙尼德对正义的定义,实际上就是给与某人他所应得的东西,即应该给予朋友好事,给予敌人坏事,因为根据前面的定义,朋友就应该得到好处,敌人就应该得到坏处。

由此引入对话的第二个环节。苏格拉底进一步总结对正义的新定义,即正义就是对待朋友好,对待敌人不好。珀勒马科斯认可了这个新定义。苏格拉底继续发问,以检验这个定义是否妥当。注意,在这个环节,苏格拉底把究竟什么是正义的问题,转换成正义有什么用的问题。面对这个转换,珀勒马科斯丝毫没有察觉,更没有提出异议,这是因为他的商人功利思维的惯性在作崇,看待一件事情时,往往以考虑其功用性代替了对事物本身的思考。苏格拉底正是利用了他思维的盲区,来达到对他的引导。苏格拉底问,正义的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有能力去帮助朋友,损伤敌人?回答是在战争中。那么,不打仗时,正义的人是不是就没有用了呢?珀勒马科斯认为和平时期正义也还是有用的。苏格拉底于是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在下跳棋时,是正义的人有用,还是跳棋手有用?回答当然是跳棋手。又问堆砌砖块石头时呢?回答当然是建筑师了。这时,珀勒马科斯提出在用钱的方面正义的人是有用的。苏格拉底随即指出,在使用钱购买物品时,相关有专业知识的人要比正义的人更合适。珀勒马科斯只好退而求其次,说在保管钱时,正义的人是有用的。苏格拉底说把钱存放起来,也就意味着钱闲着,没有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在钱没用时,正义才有作用。珀勒马科斯不得不勉强同意这个说法。苏格拉底又用修剪葡萄的刀、盾牌、里拉琴等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正义在每件东西被使用时无用,在它们闲着无用时才有用。推理到这个地步,珀勒马科斯又只得无奈地承认也许如此。至此,苏格拉底对话的阶段性目的达到了。他做了小结,说如果正义只能对无用的东西有用,那就决不可能是有价值的东西。也即从功用的角度来探讨正义问题是此路不通的,由此又转入对话的第三个环节。

在第三个环节的一开始,苏格拉底为了巩固以上结论,稍稍退后一步,用几个例子说明即便正义的人在保护钱财时是有效的,但同时也可能成为有效偷窃钱财的窃贼,进而得出正义仿佛是某种窃取的艺术,尽管是对朋友有益而对敌人有害。这个结论显然是荒谬的,说明如果我们坚持从功用的角度来论证正义的话,推论到最后难免会得出荒谬的结论。这时候珀勒马科斯已经晕头转向了,可又不知道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他说,我已弄不清我自己刚才所说的话了。但他仍然坚持正义是给朋友利益,给敌人伤害。

苏格拉底这次又从朋友、敌人的定义入手,来说明这个定义的不可靠。他说,朋友可能会是表面上看起来有用,事实上并非如此,敌人也是这样。那么,就有可能使好人成了敌人,坏人成了朋友。这个时候,就会因为朋友是坏人而伤害朋友,因为敌人是好人而帮助敌人,这一结果显然与上面的结论(也即西蒙尼德的意思)相悖。珀勒马科斯说,这是因为没有正确地给朋友和敌人的概念下定义。他说,应该好人是朋友,坏人是敌人,用这个认识对正义的概念进行新的修订,即正义是做对朋友有利的事,如果他真是好人;做对敌人有害的事,如果他真是坏人。珀勒马科斯认可了新的定义。

但是,苏格拉底有了疑问,一个正义的人能伤害任何人吗?珀勒马科斯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正义的人对那些敌人和坏人就应当予以伤害。苏格拉底问,音乐老师能让人失去乐感吗,骑马教练能使人失去骑马艺术吗?珀勒马科斯认为不能。那么,苏格拉底反问道,有正义的人倒能使人失去正义?如同热的功能并不能使物冷却,而是与之相反;干的功能并不能使物潮湿,而是与之相反;那么好的功能也不可能使物受损,而是与之相反。有正义的人是好人,所以伤人并不是正义者的功能,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敌人。非正义者才具有伤人的功能。苏格拉底最后作了总结,那些凭着把所欠的东西还给每一个人是一件正义的事的观点的人,从而认为有正义的人应该给敌人造成伤害,给朋友带来利益。这样的认识并不明智,不正确,伤人绝不是一件正义的事情,只有那些独裁者之流,或是某个认为自己拥有大权的富豪才会这样认为。至此,珀勒马科斯同意了苏格拉底的观点,否定了自己局限于商人思维,而从功用的角度给正义下的定义。但是,以上的对话仅仅推翻了对正义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顶多说明了正义不是什么,但正义究竟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于是,对话进入到下一个阶段,苏格拉底与忒拉绪马霍斯的对话。

理想国读书笔记(2):正义是一种助友害敌的技能吗?

田秀秀

在珀勒马科斯将正义的定义修正为:给朋友帮助,给敌人伤害之后,苏格拉底通过新问题的诘问,促使珀勒马科斯进一步反思自己给出的定义。在诘问的问题中,我们看到苏格拉底将身怀正义的人与身怀特定技能的医生、舵手、跳棋手进行了并列类比。那么,正义是一种助友害敌的技能吗?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此技能在什么情境下有用?

在战争中并肩作战时,在和平时期的社会合作中。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此技能的效用价值如何?

在特定的社会合作中,总是身怀特定技能的人比身怀正义的人更有用。在特定的使用行为中总是特定的技能更有用。在非使用行为中正义才有用。也就是说正义在每件东西的使用时无用,在他们闲着不用时有用。这正义就绝不可能是有价值的东西。

如果正义是一种技能,那么它必然带来好的结果吗?

善于保管的技能也最能用于偷盗。如果心怀正义的人能够有效的守护银钱,那么他同时又是有效的窃贼。

由此看见,当我们误把正义的内涵理解为一种技能时,正义是最无用的,并且其结果也并非正当的。正义并非一种技能。

就其内容而言,在助友害敌中,友敌的概念也并非总是表里一致,看起来像朋友的实际并不一定是朋友。如何定义朋友与敌人?好人是朋友,坏人是敌人。同时伤害敌人会使其正义受损,好人不能通过自己的优秀品质使他人变坏,伤人并不是正义者的功能。正义不伤害任何人。

理想国读书笔记(3):社会职业的功能与作为知识的正义

石头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布雷斯特德(1865-1935)在其名著《地中海的衰落》一书中指出,人类之所以能够在与其他哺乳动物争夺生存领地的过程中难遇敌手,从而能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并强大起来,原因就在于人会使用工具,而人类通过专业化的工具、设备以及机械等去开发自然的过程就是一部人类社会职业发展史。实际上,正是对使用不同工具的技艺的掌握,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职业分工,并影响其社会地位。正如俗语所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职业分工对于个人而言至为重要;与此同时,职业分工情况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并呼唤不同的社会制度,因而对国家而言也至关重要。

作为职业的一种,真正的哲学家都是爱智者,以追求知识和真理为己任,最擅长的技艺可以说是对人类思维的运用。而哲学家的思想,基本都是对人、以及人(包括人与人、人与非人之间)如何组织的思考,也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的思考(祥见作者《理想国》第一期读书会后写作的小文:柏拉图思想的来源),从而形成关于人的生活的知识。人们一般会把日常的感受和看法当作知识,而在苏格拉底看来,人们日常的观点与认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经过诘问推理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因而,这世间便存在两种知识与两种生活(祥见作者《理想国》第二期读书会后的思考:此岸树与彼岸花两种知识与两种生活)。我们知道,苏格拉底一生追求的知识主要是包括正义在内的有关人类德性的知识,而正义问题也是《理想国》的核心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获得关于正义的知识呢?从第三期读书会的内容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将正义的功能与多种职业进行了比较,可以说关于职业的思考对回答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之前读到,作为富三代的玻勒马霍斯,借西蒙尼得的口,把正义定义为欠债还债。而在苏格拉底的多次诘问下,他就依照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一名生意人最看重的利害关系标准,将欠债坏债变换为对朋友善,对敌人恶。对此,苏格拉底在诘问中增加了职业发挥功能的场景问题,诱导玻勒马霍斯说出了在疾病和航海时发挥作用的医生和舵手这两个职业,并使其说出正义发挥功能的时刻是在战争中作盟军的时刻。进而苏格拉底诘问如果离开这些场景,医生、舵手、正义不就无用了吗?这遭到了玻勒马霍斯的本能的反对。苏格拉底继续用收庄稼和制鞋这两种技艺或职业打比方,问玻勒马霍斯正义在和平时期的作用,得到的答案是在订立契约这样的合伙关系上。在苏格拉底的进一步诘问下,玻勒马霍斯承认棋手在下棋时、瓦匠在用砖石造屋时、琴师在奏乐时都是比正义更有用的伙伴。当苏格拉底问正义在哪种合伙关系上是更有用的伙伴时,玻勒马霍斯认为是在金钱关系上。苏格拉底进一步指出,在花钱方面,比如在船舶买卖上,具体的职业能手如船匠或舵手是更好的伙伴。对此玻勒马霍斯表示正义在保管钱财时是一个较好的伙伴,苏格拉底指出保管钱的时候就是钱不发挥作用的时候,这迫使玻勒马霍斯承认金钱没用的时候,才是正义有用的时候。苏格拉底指出如果这样,那么葡萄修剪师、军人、琴师等职业发挥作用的时候正义就无用,进而推理是否所有别的事务有用时都是正义无用的时候,对此玻勒马霍斯不得不承认,也不再本能地反对。之后苏格拉底又换了一个类比的思路,指出不同的职业既可能被用于行善,也可能被用于造成伤害,进而使得玻勒马霍斯推出正义的人到头来既善于保管钱,也是一个小偷。这里实际上是关于作为技艺的职业本身的价值中立属性的讨论,即掌握一种技艺并不意味着善,也不意味着恶,正如今天关于科技发展的讨论。科学技术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就看谁掌握用于做什么。比如被医生认为是重要的医疗技术的基因编辑技术,也在最近被美国国防部定义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技术。

虽然玻勒马霍斯说自己被绕晕了,但是他还是坚持认为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对此,苏格拉底进一步从知识的角度进行诘问,人们是否会在认识谁是真正的朋友和真正敌人的过程中出错。在玻勒马霍斯承认存在这种可能后,苏格拉底诘问那在认识错误的时候,岂不是变成对真正的坏人好、对真正的好人坏变成正义的了?玻勒马霍斯虽然本能地反对这个推理的结果,但是他无法反对推理的过程,为此他指出可能是没有对朋友和敌人进行正确的定义,进而同意苏格拉底根据他的逻辑给出的前提限定,即假如朋友真是好人,当待之以善,假如敌人真是坏人,当待之以恶,这才算是正义。苏格拉底诘问法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使对方对定义进行更加精确的修饰和限定,这一点在这里也是得到精彩的呈现。

即使如此,苏格拉底还是提出一个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正义的人究竟能不能伤害人,无论是敌人还有朋友。对此,苏格拉底首先诱使玻勒马霍斯承认,马和狗在受伤后其德性或功能会下降,进而得出人受了伤害其德性会有损,那么作为人的德性的正义也会受损(这里的逻辑推理实际上存在缺陷,也是归纳推理存在的常见问题,即从特殊案例得出一般结论,却没有给出具体论证过程并对归纳进行检验)。但是就像音乐家不会使人不懂音乐、骑术不会使人更不会骑马一样,好人无法用其美德使人变坏。在玻勒马霍斯承认正义的人是好人后,得出伤害任何人都不是正义者的功能,即伤害任何人无论如何都是不正义的。到这里,苏格拉底既从根本上否定了玻勒马霍斯借用西蒙尼得的口给出的关于正义的定义,也实际上指出正义是一种美德,其基本属性就是不会伤害任何人。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对关于正义的知识的探索,借用了大量对职业的功能的描述。虽然作为技艺的职业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即具备助人和伤人两种能力,但是按照正义的要求,这些职业不得伤害任何人。因而正义是超出所有职业之上的,使这些职业发挥出对人的有利的一面,抑制对人的不利的一面,从而使人本身能够不断得到完善,过上美好生活。这里的人超越了一般的政治人的争斗甚或战争,向着完美的人和完美的城邦迈进。

理想国读书笔记(4):苏格拉底与智术师间的战争?

李道彦

要想搞清柏拉图的作品到底讲了什么,得先从他如何说入手,柏拉图作品多为戏剧作品。那么他的作品到底说的是什么,有两种思路,首先是以柏拉图自己的作品来以经解经,横向的以柏拉图各篇比较.互证和反证。再者是在历代注疏中寻求柏拉图的金玉良言和我们时代的解药,以时间为纵向线,新柏拉图主义,奥古斯丁,到耶路撒冷背景下的释读的柏拉图,施莱尔马赫,施特劳斯再到中华文明背景下的疏读的柏拉图。最后,我们不得不带着点狡猾和敬畏两种混合的复杂情感来面对同样懂得隐藏的柏拉图。

苏格拉底给一群朋友讲述了他前一天在比莱埃夫斯港玻勒马霍斯家的讨论,和柏拉图会饮篇一样,苏似乎都是从天上下降到这里的,然而在他们返城时,也去看赛会的玻看到了苏格拉底二人。玻勒马霍斯带有强迫意味的极力说服苏格拉底留下,苏格拉底在这里代表城邦被迫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格老孔一起去玻勒马霍斯家,打算在那儿吃晚饭,然后去看色雷斯人的马上火炬接力和夜晚的庆祝会。一群人聚在屋子里除了苏格拉底和玻勒马霍斯之外,还有主人的两个兄弟,演说家吕西阿斯和欧绪德谟,卡尔凯顿的智术师忒拉绪马霍斯,两个小人物,卡曼提德斯和克勒托丰,柏拉图的两个兄长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最后还有主人的父亲,克法洛斯最初的对话在苏格拉底和克法洛斯之间进行,讲话题引向正义的生活,后来主人接过接力棒,继续同苏格拉底争论自己那大众般未经反思的流俗见解,直到后来气势汹汹的智术师忒拉绪马霍斯登上剧场,忒拉绪马霍斯名字的古希腊文含义是战争,苏格拉底面临又一次战争交锋....

柏拉图一生都在治城邦的病,但同样他也是西方现代性的思想肇因之一,只能把他放在中西古今深入了解融合的背景下来消化消解,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经典有信心,并用千百年的时间。

《理想国》读书笔记1000字


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人间的根下,千年古苍,再度延长,长得从古至今朝,世世代代的岁月中,从零到无穷大的英雄人物与哲学勇士,用自己的热血洒磨了光阴,熏暖了人间烟火,来染出他们追求的正义与智慧。

凝聚着对正义与善的追求,将它们用文字对话的形式来跃然纸上,这新颖的模式,也构成了柏拉图的一大独特风格,才能被后世远远流传。

《理想国》采用了独特的写作手法,以苏格拉底和一系列人物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的串联出一章章有规格的篇章,如同明信片一样隽永。全书大致阐述了柏拉图关于对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的思考,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小说里的人物通过深思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真善美的向往和理想国度的臆想蓝图。

而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对人性和真善美的思考:

苏格拉底:如果那么有一个人,在心灵里有内在的精神状态的美,在有形的体态举止上也有同一类的与之相应的调和的美这样一个兼美者,在一个能够沉思的鉴赏家眼里岂不是一个最美的景观?

格劳孔:那么是最美丽的了

苏格拉底:再说,最美的老是最最可爱的

格劳孔:当然了

苏格拉底:那么,真正的受过乐的教育的人,对于同道,气味相投,一见如故,可对于浑身不和谐的人,他躲避之唯恐不及。

格劳孔:对心灵上有缺点的人,他当然厌恶,但对于身体有缺点的人,他还是可以爱慕的

诙谐幽默的温婉的对话,很有张力,对人性的可爱和心灵的交融,是简单中的华丽。不知道可不可以将它和孔子的择其善者而从之。相联系上,人正是拥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才会熠熠生光。

心灵就像裹着一层柔软的浆汁,温热的如同糖浆般的黏稠,人在不断地选择着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来独善其身,彼此灵魂间的沟通是最最美丽的了。

人生路漫漫,那种超越时间、空间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虽小说的主题内容是关于对理想国的建立构想,背负着脑海中凝聚的智慧,然而他对人类的柏拉图式灵魂间的爱情和人的真善美的探索,却远远超过了我对理想国度和哲学城邦的感悟,让灵魂可以有所依靠,让肉体找到归宿。

当历史的车轮载着这些几千年前的哲人们用心铸就的讲稿驶入二十一世纪,是这样薄的一本书,记载着对理想国邦和美的托念,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无法承受的重量,这是日日夜夜用心叠加出来的追求的力量,它厚重,文字依然清晰,思想依旧延续,延续着我们世世代代对心灵最深处的那种渴望的追求折射出最苦涩的魅力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

在柏拉图的所有著作中,《理想国》是最成系统的一部。在这部对话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详细地讨论了人性、政治、哲学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后来的西方思想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以后的西方哲学,无论是继承柏拉图思想的,还是反对柏拉图思想的,都不可能绕过柏拉图的思想,尤其不能绕过《理想国》所表达的对人性和政治问题的深刻看法。

这部对话的开端,是对正义问题的讨论。苏格拉底在什么是正义,什么是不正义,正义的生活和不正义的生活哪一种才是幸福的等等问题上面和其他几个对话者纠缠不清,不能够完全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对手给出了关于正义的三个看法,分别是:

1,正义就是欠债还钱

2,正义就是帮助朋友,伤害敌人

3,正义就是有利于强者的好处

苏格拉底并没有彻底否认这些观点,但是同时认为它们都不是完全正确的,然而,苏格拉底却不能够直接给出一个正义的定义。而另一方面,无论正义究竟是什么,还有一个问题在于,究竟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苏格拉底的反对者认为,不正义的人在生活中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好处,而正义的人却往往吃亏,所以不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而正义的生活则是不幸的。苏格拉底却认为正义的生活才是幸福的,但是他没有给出让那些对手信服的证明。

就在双方争执不清的时候,苏格拉底想了一个办法:把个人的正义问题放大成整个城邦的正义问题来讨论,以便看得更清楚,正如他所说的,假定我们的视力不好,人家要我们读远处写着的小字,正在这时候有人发现别处用大字写着同样的字,那我们可就交了好运了,我们就可以先读大字后读小字,再看看它们是不是一样。这里的小字比喻的是个人的正义问题,大字比喻的是城邦的正义问题。苏格拉底的意思就是,先来讨论城邦的正义问题,在弄明白什么是城邦的正义之后,再来看看在个人身上是不是也存在同样的正义。弄清楚了个人的正义究竟是什么之后,也就能够回答正义的生活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了。

那么,什么是城邦的正义?经过一连串的对话,苏格拉底最终得出了他的结论: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的每一个人都按照他的禀赋、安于属于他的位置,也就是,统治者安于统治者的地位,履行自己的责任;辅助者安于辅助者的地位,维持城邦秩序,保护城邦安全;被统治者安于被统治的地位,服从秩序。苏格拉底还讲了一个神话来说明这一点,这个神话是这样讲的:城邦的所有公民都是从大地母亲那里生长出来的,因此都是同胞,而大地母亲在生育人类的时候,给不同的人加入了不同的金属,给一些人加了金子,使得这些人具有最高的禀赋和才能,将来要当统治者;给一些人加了银,使这些人具有次等的德性,将来要当保护城邦的辅助者;给绝大多数的其他人加了铜,这些人资质平平,只能当被统治者。但是身上具有金子的人有可能生出身上是银或铜的后代,反之亦可,所以每一代人都要重新考察他的资质如何,来决定他在城邦中的地位。只要每个人的位置都被安排对了,而且每个人都安于这种安排,那么这个城邦就会是最好的城邦。

这个神话被称为腓尼基神话,因为据说最初是腓尼基人所流传的。那么,这个神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反映出个人和城邦怎样一种关系?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看苏格拉底是怎样得出城邦正义的结论的。

苏格拉底从城邦的起源说起。他认为,城邦,或者说政治,起源于人的天性。人不同于动物和神的天性就在于,他是天生不自足的,需要其他人的合作和帮助才能生存。神当然是完全自足的,不需要什么;动物虽有需要,但是个体的动物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个人却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另外,每个人天生具有不同的禀赋,比如有人擅长种庄稼,有人擅长建筑房屋,有人擅长做衣服。这些具有不同禀赋的人,各自做各自擅长做的事情,再彼此交换自己的产品,人和人就在这样一种合作的关系中建立起政治和城邦。但是人和动物以及神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神没有什么需求,而动物只有刚好能够适合于它的生存的需求,但是人却有超过他的基本需要的需求。人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甚至吃得精美和奢侈;不仅要穿衣保暖,还要穿美丽的衣服;不仅要有住处,还要有豪华的住处来满足虚荣。所以,人和人所组成的城邦,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层次,因为如果那样的话,就不是人的城邦而是猪的城邦了。既然有多余的需要,就要有多余的土地、资源和多余的生产,那城邦就要扩张,不同的城邦之间就难免发生冲突。因此,一个城邦想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使得自己变得强大,从而确保自己的利益(good)。

那么,如何才能够使一个城邦变得强大呢?如何确保城邦的利益呢?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涉及到了正义问题,因为它表现出个人和城邦的一种对应。城邦的利益正是对应于个人的幸福,它们都是好(good),只不过城邦利益是公共的好(commongood),而个人幸福是私人的好(privategood)。苏格拉底认为,城邦想要确保自己的利益,首先需要明白的就是如何进行统治的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统治,什么样的人应该被统治?苏格拉底仍然从人的天性出发回答这个问题。按照禀赋,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技艺,统治也是一种技艺,并且是最高的技艺,它需要能够良好地处理城邦内外关系的最高的智慧。具有这种智慧、这种技艺的人才有资格进行统治。因此,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人,最高的统治者应该是最有智慧的人,也就是哲学家,其他人都是被统治者。这就是柏拉图的哲学家王的逻辑,它是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洞察的基础上的,并不是一种乌托邦的空想。

当然,仅仅有统治者是不够的,因为智慧往往是没有力量(po,《理想国》中很重视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柏拉图认为,我们首先要接受音乐和体育的教育,而且缺一不可,只有爱智和激情这两部分张弛得宜配合适当才能达到和谐。他也提出必须重视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辩证法的学习。特别重视辩证法的学习。如果提前是不知道的东西,结论和达到结论中间步骤也就是由不知道的东西组成的。这种情况下结果的一致又怎能变成真正的知识呢?「8」所以这种学习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辩证法,只有掌握了辩证法拥有了善理念的哲学家才有能力以善理念为原型,塑造人间的理想国并护卫着它。在《小学教育学》中有介绍,小学教育的具体特点包括了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个体而言,当代小学教育都应该促进他们在各个方面的充分发展。「9」所以,教育应该注重全面性,对人各方面的能力进行发掘和培养,才能和谐的发展。

《理想国》读书笔记3000字

经典的影响力,不在于天马行空的文句,也不在于振聋发聩的论断,而在于它给世人幽暗闭塞的观念世界以一道耀眼的闪光。它提出一个命题,它给出一个假设,这些根本的有关最古老悠久的意识形态的疑问,使得后来的思想家有了发挥的空间,也为后世提供了无数社会体制的可能性。不管它是一位绝对权威,还是一个极端恶魔,对它的肯定抑或反对构成了我们在思想上赖以前进的基石。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其中哲学家与王的辩证关系也一直为后人称道。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该书是柏拉图中期思想的总结,其语言华丽,逻辑缜密,想象丰富,阐述精彩,在历史上颇具影响力。

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而这些所要体现的东西在他的《理想国》开始时候并没有直接提出来,他是利用了正义二字逐渐将其拓展并且引申出来的。正义是一种好的表现,然而什么是正义呢,面对这个看似很好理解的词语,柏拉图首先对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正义应是

克法洛斯认为:欠债还债就是正义。(相信读过《查士丁尼法典》的都会很熟悉这一句话,因为这种说法与其第一条极为相似。)或者说,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对于这种正义观,苏格拉底认为,拿了人家的东西归还,这不是正义。因为,我们不能把东西还给疯子,而且把整个真情实况告诉疯子也是不正义的。

特拉徐马霍斯认为:每一种统治者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制定了法律明告大家:凡是对政府有利的对百姓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特拉徐马霍斯的这个定义类似于奥斯丁的论断法律就是主权者的命令。显然在这里,正义被理解为一种对强者的屈服,为他们的利益服务成了其它人的义务。无论称为强者或者是统治者,我认为这个词的本意应当指那些在力量上存在优势的人群。他们形成权力是依赖于强力。

以上两种观点,柏拉图都借助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正面的批评。柏拉图没有很确切地提出正义的完整定义,而是通过一个个否定步步逼近真理。我发现,这些否定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归谬法的终点在于缺失智慧或德性就构不成正义。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心中的正义包含智慧和德性这两个要素。

我们可以知道诸如正义是给每个人的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正义是对利和害的一种功利计算,这些观点都是后世形成和发展的一系列重要的法理学命题,都曾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见,柏拉图的否定并未彻底地驳倒这些观点,尽管书中苏格拉底的一个个对手理屈辞穷。但柏拉图自信论说圆满的前提是以上这些正义观都缺失智慧和德性的要素,而正义应当包含这两者。这种真理的认识,显然是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后世对这些被否定了的命题的再认识,也是一种观念群变化了的结果。

二、城邦的正义和个人的正义

苏格拉底与阿里斯同的对话似乎就是一座城邦形成的过程。对粮食、住房、衣物的需要,决定了城邦离不开农夫、瓦匠、纺织工。随着市场的产生,城邦又加入了商人、佣工。吃饱喝足后,为了不成为猪的城邦,还需要奢侈品与艺术品的提供者、医生、法官等等。将这段对话简单化,我们可以发现,柏拉图是想这么说:为了生活,我们需要各种产品,所以生产者是不可少的,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人们不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技艺,因此一种人最好固定地干一种事。当然,战争也是一种技艺,为了精于此艺,苏格拉底又说护卫者的工作是最重大的,她就需要有比被众人更多的空闲,需要有更多的知识和最多的训练。这种种安排,有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允许模仿一切的人出现,柏拉图明白的说法律不欢迎扮什么,像什么的人进入城邦。因为这样,一种人只从事一种生产的状态就会被扰乱。而且,从事生产的人不能从事护卫者的工作,这不但是由于成为护卫者需要接受精心教育,更因为铜铁当道,国破家亡。

论述完城邦的正义后,柏拉图开始通过分析法探讨个人的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理智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欲望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或欲望部分,亦即那种满足和快乐的伙伴。激情是我们藉以发怒的那个东西。就如国家的正义三个阶层各司其职那样,如果每一个人的三种品质在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那么这个人就是正义的。这三个品质彼此内在的和谐,理智起领导作用,激情和欲望受理智领导,这样的人就具有节制的美德。柏拉图强调,正义的真正内涵不是外在的各部分和谐一致,而是内在的和谐。一个正义的人应该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

通过对这几章的阅读,我发现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围绕德性和智慧展开的,并且智慧是指导人们实现德性的知识。可见,正义的核心是智慧,哲学在希腊文中的意思就是爱智慧,于是哲学与正义建立起了联系。

理想国读书笔记800字


以下是由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出来的理想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理想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一

曾经以为智者哲人如柏拉图者,其著作势必是艰深、睿智、充满智慧的火花因而很容易使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如我者迷了眼,如坠云端而不知所踪。从来认为像《理想国》这样的西方哲学史上有着如此虚无缥缈的书名的煌煌巨制一定也写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使人没有读下去的勇气。曾经因为看莎士比亚文集,对几乎是纯对话的文体心存恐惧,觉得这样的作品会因为情节的缺乏而造成兴趣的缺乏,看着太累。

现在不知道是因为我长大了,对情节没有过去那样依赖,还是译者的水平,还是柏拉图语言中所达到的妇孺可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还是我自己的愚昧无知欢乐多,读同样是对话体的理想国,第一卷下来我竟丝毫不感到乏味和疲劳。虽然几乎没有情节和场面的描写,但从柏拉图(尽管书中的主要谈话者以苏格拉底的名义出现,但由于柏拉图是《理想国》的作者,我愿意将他当作柏拉图。或者说,到底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谈话中的思想。)有些俏皮但充满思辨智慧的语言中,我却仿佛看到柏拉图和他的挑战者们的唇枪舌剑的场景,看到柏拉图一层层地将对手驳倒,看到一群哑口无言的人不甘心的眼神、面红耳赤的模样和柏拉图有点坏坏的笑容,看到了他们的一笑一颦,一惊一怒。也可能是大一,大二时候看辩论赛的惯性吧,我居然很享受他们这样的一种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

肯定的,以我现在的阅历经验、知识结构和能力,我对理想国精神实质的理解是相当肤浅和粗陋的,甚至都没有触及问题的皮毛极可能是隔靴搔痒。我不可能有见地地发表对理想国的看法的,也没有办法很系统的说出它有什么好来,说出它的价值所在。我只是觉得很快乐罢了,因为觉得有意思所以笑了。

但是,给不同层次的人不同的理解空间,开卷有益,能领会到多少就是多少,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理想国,这也是许多传世巨著的共性吧。尽管这是专业课的推荐书目,我却不想让自己的思维局限在此,这是说得好听的,其实是说我的思维未必可以达到从专业或者哲学角度思考和分析的高度,我只想记叙自己对书中字句的一些理解以及由他们引起的一些联想。纯系感想,无关学术,如有雷同,实为巧合。

理想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二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说的真是一点不错。一本好书就可以让人明白很多的道理。一本好书可以让人陷入深深的沉思。每读完一本好书就会让人豁然开朗。是书让人类走上了进步的阶梯,有了今天这欣欣向荣的世界。书这无声的预言家,预知着未来,预知着中国的梦。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读后感范本,让您快速写好读后感。本栏目包含中外名著读后感范文以及最新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不做独裁者

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统治者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读书笔记800字范文三

伯罗奔尼撒战争,遍地兵燹,雅典城邦衰落,疫疠流行,那一位系出名门的伟人,深思自省,于是,有了《理想国》,从此,西方有了一颗堪与《圣经》争辉的明星,震古烁今。

这位眼眸与思想都深邃得如同历史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在这一部巨著中,谈及了道德问题、教育问题、专政问题、民主问题、独裁问题、共产问题、文艺问题、宗教问题以及男女参军、男女参政、男女平权等等问题,涉面之广、言论之精、思虑之深,无不令人拍掌、起敬。 他借苏格拉底之口,以探讨正义为由,创制了一个极尽他心中之美好的理想国度,其中包括国家的组成、成员的分工、管理者的职责、青少年的教育、男女平等、哲人为王以及哲学王的标准和培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同时还穿插着他一些诸如洞穴比喻和理念论的哲学思想。《理想国》一书,燃烧着改造世界的热情,以两千年来的哲学史为注脚,不仅是哲学家的宣言书,而且是哲人政治家所写的治国计划纲要。

在《理想国》中,对于国家与各个阶层,柏拉图认为,理想的国家即正义的国家,是智慧、勇敢、节制三者的和谐有序的结合,三种品质的载体相应的就是社会上的三个阶层。为数甚少的有用智慧的知识阶层,叫做统治者;处在中间阶层的是拥有勇敢品质的人,叫做护国者,处在最底下的阶层的是那些无知、不能做自己主人的人,在政治上必须由统治者统治。只要各个阶层实践了与自身相适宜的美德,正义的国家就实现了。初读不免被其的大胆构建所吸引与感动,然细读之,会发现,在那华丽的语言、缜密的逻辑、丰富的想象、精彩的阐述背后,是唯心主义的对人性的违背,这,使得他的国家,注定只会也只能成为,理想国。

对于教育,柏拉图认为,教育和培养是当政者应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赖于教育,一个人得到的培养如果不合适,那么最好的天赋所得到的结果甚至会比最差的天赋还要坏。理想国中有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歌词、曲调和故事内容都要经过严格审查,禁止不健康的东西。10岁时所有男女孩子都被送到乡下去受教育,除识字、阅读。道德教育外,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理论。20岁时,进行第一次筛选,考察其有无辩证法的天赋。30 岁时,根据第一次被挑选出的人的综合表现,做第二次筛选并进行考试。被选出的人用五年的时间专心致志地学习辩证法,35岁时再放到实际工作中锻炼。撇开教育方法与教育内容不谈,这本西方思想史上最富智慧与影响力的著作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我们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真正将教育视为与经济、科技有同等地位的国家进步的重要生产力,有重大帮助。教育能使人们对于秩序有更好的了解与理解,从而使秩序的到完善与发展,最后得到最好最稳定的政制。

《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大全


《理想国》各卷读书笔记大全及心得感悟!

第一部分《理想国》章节框架

柏拉图的《对话录》中的许多篇目都涉及了政治哲学有关的问题,但其中有三篇的多数篇幅用来讨论政治哲学,分别是《理想国》、《政治家》与《法律篇》。《理想国》一书则是柏拉图壮年时期的代表作。

读完此书,我感觉到柏拉图在书中论述的宽泛,如乔治·萨拜因在《政治学说史》中说到的“《理想国》是一部无法归入任何一门学科的论著。它既不适合被归入任何现代社会研究的范畴,也不适合被纳入现代科学研究的范畴。这部论著实际上论及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书中包含了政治学、伦理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及艺术等诸多门类。

从书中我们可以一窥柏拉图的政治理念以及书中柏拉图国家理论的线索。接下来按书中的章节进行梳理:

第一卷:苏格拉底与众人就正义展开讨论(引入)

苏氏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之父)谈论年龄与财富的话题,克法洛斯渐而提及了正义与不正义的问题。克法洛斯认为正义应是讲真话与欠债还钱。苏格拉底又举例疯人朋友在反驳克法洛斯的观点。玻勒马霍斯也加入讨论,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在平时也有用处。帮助朋友,伤害敌人是正义的。伤害不正义的人,帮助正义的人,算是正义。

色拉叙马霍斯插入对话,其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一种较为激进极端的正义观。接下来的格劳孔的正义观则较为普遍:“正义的人生活的比较有益”。与色氏谈论最后,苏格拉底则总结:“正义的人生活的好,不正义的人生活的坏”,但是关于正义的定义,苏格拉底还没有作出结论。

第二卷:进一步讨论正义,并从“个人的正义”转到“城邦的正义”以及城邦所需要的人

格劳孔接替色氏与苏格拉底讨论,格劳孔提出正义的本质与起源(做不正义事是利,遭受不正义是害。遭受不正义所得的害超过干不正义所得的利。所以人们在彼此交往中中既尝到过干不正义的甜头,又尝到过遭受不正义的苦头。两种味道都尝到了之后,那些不能专尝甜头不吃苦头的人,觉得最好大家成立契约:既不要得不正义之惠,也不要吃不正义之亏。打这个时候起,他们中间才开始定法律立契约。他们把守法践约叫合法的、正义的。这就是正义的本质与起源。正义的本质就是最好与最坏的折中—所谓最好,就是干了坏事而不受罚;所谓最坏,就是受了罪而没法报复。)然后又希望苏格拉底回答正义与不正义的本质与其带来的真正利益。

苏格拉底提出方法:观察小事物比较费劲,转而应该观察较大的事物。“有个人的正义,也有城邦的正义。”进而探讨城邦的正义,“人们为了各种需要,招来各种各样的人。”住在一起作为助手与伙伴,城邦由此起源。首先需要衣食住等条件,进而扩展出现市场商人艺术家及对外关系的发展。需求扩张,竞争出现,城邦需求催生军人(精心挑选,正直勇敢,接受训练)。对于军人的训练应注意音乐与体操两方面。同时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审查修改再创造。

第三卷:讨论哪种人可以做城邦的统治者及人类等级与财产的话题

苏氏说诗歌与故事有两种体裁,一种是完全的模仿,一种是纯粹的叙述,以及两者的混合。我们应尽量避免模仿。对于成为军人的儿童来说,音乐教育与体育训练要相配合。只有把音乐和体育配合恰当,把两者恰如其分地应用到心灵上的人,才是最完美和谐的。

城邦的统治者应是那些年纪大一些有保卫国家的智慧与能力的人。他们受过正确的教育、在工作中不忘原则,苦筋骨劳心智见贤思齐,抵御住欺骗与诱惑。

接下来则以金银铜铁的心智来对人进行划分,天赋中有金银的人应予以重视,他们可提升到护卫者与辅助者的地位。

让军人成为好的护卫者还应让他们除绝对必需品外不保留私人财产以及与公民军人同吃同住而不拥有私人仓库。

第四卷:论述何为正义的国家以及四美德三品质

阿得曼托斯插入话题,就上述讨论开始质疑护卫者如此一来成为不幸福的人。苏格拉底则认为:“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面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得最糟的城邦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铸造一个整体幸福的国家”。当政者所做的大事只有一种—教育和培养。国家因教育而良性运转。真正的立法者不应当把力气花在制定法律和宪法方面。

一个理想的城邦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四美德)

智慧是治国的知识,是统治者必须具备的品质。假如他们有智慧,整个国家便会有智慧。其次是勇敢。这是军人所必备的品质,勇敢就是对危险的真实估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这种品质就已经灌输给他们了。第三是节制。节制制就是控制自己的欲望,实际上就是高尚的品质控制卑劣的品质,正如在理想国中少数优秀的人物控制着下层等级一样。节制与勇敢、智慧不同,后两者因体现在国家的不同阶层而使国家成为勇敢的和智慧的。节制则贯穿于所有公民之中,把三个等级和谐地联系起来。天性优良的统治国家,天性低劣的自觉接受统治。

最后剩下的就是正义,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的品质,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分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分内的事。

国家存在的东西在人的灵魂中亦存在,每个人灵魂中也有三种品质:理性、激情和欲望,激情和理性对应上述智慧和勇敢,节制则对应对欲望的控制和对理性的服从。

此处正义则如上述,一个人自身内的三种品质各自做分内的事。

“有五种政体也有五种灵魂”,但只有一种是完美的:王族/贵族政治,邪恶的政体分为四种。

第五卷:男女同工、妇女儿童公有问题以及提出哲学王的观点

职业的确定应依据天赋,生理因素建构起来的男女之间没有本质区别,“同样的禀赋应该给同样的职务”。

护卫者妇女儿童公有以避免内部纠纷。

格劳孔又提这样理想的国度能否实现?苏格拉底回答有一项变动可以引起所要求的改革,这个变动并非轻而易举,但确是可能实现的。“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那些得此失彼,不能兼有的庸庸碌碌之徒,必须排除出去。否则的话,我亲爱的格劳孔,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我们前面描述的那种法律体制,都只能是海客谈灜,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而已。这就是我一再踌躇不肯说出来的缘故,因为我知道,一说出来人们就会说我是在发怪论。因为一般人不容易认识到:除了这个办法之外,其他的办法是不可能给个人给公众以幸福的。”

最后又讨论了知识与意见的关系:能认识许多美和正义的东西,但不认识美和正义本身的人,并不是有知识,而只是有意见。有知识说的是“那些能看到每一事物本身,甚至永恒事物的人”。

第六卷:强调真正的哲学家之稀少以及哲学家应掌握善的知识。

成为哲学家与城邦统治者的条件:“天赋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且只有在一个合适的国度里哲学家本人才能得到充分的成长进而能保卫自己的和公共的利益。

哲学家还要学习最大的只是问题—善的理念。善的理念类似太阳,真理起源于善。人的灵魂类似眼睛,借助阳光而获得知识。

四种灵魂状态按照高低程度排列:理性、理智、信念和想象。

第七卷:洞穴之喻来解释哲学教育和缺乏教育对天性的影响以及何以产生好的哲学家

设想在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他们自小呆在那里,被锁链束缚,不能转头,只能看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读书笔记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而火光则把透出墙的器具投影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如果他们中的一个碰巧获释,转过头来看到了火光与物体,他最初会感到困惑;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甚至会认为影子比它们的原物更真实。如果有人进一步拉他走出洞穴,到阳光下的世界,他会更加眩目,甚至会发火;起初他只能看事物在水中的倒影,然后才能看阳光中的事物,最后甚至能看太阳自身。到那时他才处于真正的解放状态,会开始怜悯他的囚徒同伴、他的原来的信仰和生活。如果他返回去拯救他的囚徒同伴,他得有一段时间去适应洞中的黑暗,并且会发现很难说服他们跟他走出洞穴。

灵魂上升到可知的世界的过程与从洞穴走到外面光明世界的过程相似。而在可知世界中花很大努力并最后看见的应是善的理念。“作为国家的建立者的职责,就是要迫使最好的灵魂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最高的知识,看见善,并上升到那个高度。”

好的统治者/哲学家的条件:年轻时是战士;受过体操、音乐教育,算数与天文学等;最重要的是辩证法,“当一个人企图靠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正如我们比喻中的那个人达到可见世界的顶峰一样”。

第八卷:评述四种有问题的政体

四种政体分别是:第一种被叫做斯巴达和克里特政制,受到广泛赞扬的。第二种被叫做寡头政制,少数人的统治,在荣誉上居第二位,有很多害处的。第三种被叫做民主政制,是接着寡头政制之后产生的,又是与之相反对的。最后,第四种,乃是与前述所有这三种都不同的高贵的僭主政治,是城邦的最后的祸害。

有不同类型的政制就有不同的人类性格。政治制度是从城邦公民的习惯里产生出来的,习惯的倾向决定其他一切方向。

贵族政制若是没有遵守生育的法则,致使劣质的后代混入统治集团,产生了不平衡,战争仇恨与冲突发生,由此贵族整体退化为斯巴达政体。在这类国家中,体育教育优于音乐教育发展,好战的军人统治国家,智者被剥夺统治权力。智者的后代们则野心名利心重,以图恢复原有社会地位。

寡头政体是采取财产私有后的后果。私人财产与贪欲破坏斯巴达荣誉政体,富人掌权。城邦穷富分化。寡头政治人物往往失去好胜心与野心而贪于财富。

寡头政体下穷富分化严重,无业贫民革命推翻富人,建立民主政体,给予每个公民同样的公民权与机会。此中允许广泛的宽容与自由。极端自由的结果就是使国家处于无政府状态。

当民主政体发展到无政府状态时,物极必反。自称穷人保护者的“人民领袖”脱颖而出,依靠民众之力量达到富人反对者,夺取国家权力,变成僭主独裁者。他招募军队一作为压制人民与政敌的工具。平民又受到剥削,落入“最严酷最痛苦的奴役之中”。

第九卷:再次来论证正义者与不正义者谁最幸福

开卷上来继续接上卷来论述僭主式个人如何从民主式任务重演变出来。僭主的天性永远无法体会到自由与真正友谊的滋味,最恶的人也是最不幸的人。

因此,可以断定,最善者和最正义者是最幸福的人,他最有王者气质,最能自制。最恶者和最不正义者是最不幸的人,他最有暴君气质,贪婪无度。这是我们们对正义与不正义究竟谁最幸福的证明之一。

第十卷:对待诗歌和悲喜剧的态度,最后以善恶报应的故事讨论了灵魂不朽与死后生活的一些问题

神对于正义与不正义者有自己的认识并且给予人们相应奖惩。“一个正义的人无论陷入贫困、疾病,还是遭到别的什么不幸,最后都将证明,所有这些不幸对他(无论活着的时候还是死后)都是好事。因为一个愿意并且热切地追求正义的人,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实践神一般的美德,这样的人是神定永远不会忽视的。”灵魂不死善恶有报,厄洛斯的故事让我们相信“”。

第二部分读《理想国》部分感受

一、关于辩论

初读这本书,感觉书中对话的形式总是在绕来绕去,不加以梳理难以理解。这种对话与辩论的方式让我想起了《庄子》中的庄子与惠施,蛤蟆与大鳖,河神与海若。私底下比较认可“辩无胜”这么个观点,对于同一个事物或是问题,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得出不同的印象,你看到1而没看到2,他看到2却没看到1,因此是非便起来了,“人总认为自己“是”而别人“非”,因此固执己见,争论不休。”这也给我一个提示,易地观之,即使无法完全把握全面也能了解个大概。

书中苏格拉底的辩论与谈话也是讲究技巧与逻辑的。他对争论艺术予加以批评:“因为我看到许多人甚至不由自主地跌到这个陷阱中去,他们以为是在论实际上不过在吵架而已。因为他们不懂得在研究一句话的时候怎样去辨别其不同的含义,只知知道在字面上寻找矛盾之处。他们咬文嚼字,互相顶嘴,并不是在作辩证式的讨论。”

二、关于版本

本次阅读选的是商务印书馆汉译系列的郭斌和与张竹明的合译本。阅读起来还是较为流畅,有部分地方可以看到作者个人的日常用语习惯“干上一仗”、“瞧你能的”。

此外,还有几位书友推荐其他版本。在此备注一下,以便将来再次翻阅作参考。

岳麓书社顾寿观译注、吴天岳校的版本(江绪林:此本朴实严准,颇佳,唯有时遣词造句则不乏生涩之处)

华夏出版社王扬译本:按标准希腊语编辑本来翻译的全译本,有几个朋友推荐

复旦大学丁耘老师的《理想国》导读公开课

三、生物类比

书中反复强调有个人的正义与城邦的正义以及由大见小的方法。同时也有部分生物类比:

“当一国家最最像一个人的时候,它是管理的最好的国家。比如像我们中间的某一个人的手指受伤了,整个身心作为一个人的有机体,在统一指挥下,对一部分所感受的痛苦,浑身都感觉到了,这就是我们说这个人在手指部分有痛苦了。这个道理同样可应用到一个人的其他部分,说一个人感到痛苦或感到快乐”。

这段论述让我想起斯宾塞的生物有机体论,在柏拉图一书中我们已可以看到生物类比的例子,我觉得斯宾塞的生物有机体与生物进化论的渊源离不开西方的经典学说以及当时兴起的生物学说。斯宾塞将社会类比为有机体,将社会发展类比成进化。它们有一定的相似性:

1、都体现出聚集增长

2、结构趋向复杂化

3、结构的分化伴随着功能的分化(理想国中需求与社会分工的扩展)

4、各部分间相互依赖

5、这种类比可以颠倒

6、灾难问题引起有机体部分的调整,但是总体仍是可发展的。

四、几个比喻

除上述洞穴之喻外,书中还有几处比喻。在此整理(摘录自豆瓣)。

太阳比喻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事物的本原,而最高的理念是善,善统摄所有的理念。于此相类比,在可感范围内,太阳是最高的,可以统摄所有的东西。于是他把善比喻成了太阳,善是相的相。在原文中,苏格拉底说:“眼睛所具有的能力作为一种射流,乃取自太阳所放出的射流”。正是因为太阳放出光线,人的眼睛才能看到物体。“正如我们前面的比喻可以把光和视觉看成好像太阳而不就是太阳一样,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像是善,但是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文中苏格拉底的意思是,真理和知识可以让我们感知到善的存在,但是它们臣服于善,它们虽是相,但是却是相的相,即善的某个个体,它们分有了善这一个相,却不是善这个相本身。这就好比眼睛和光线可以让人看见世界万物,而他们是太阳这个至高无上存在的具体存在。

线段比喻

首先明确,知识是关于存在的事物的知识,而无知却和不存在的东西相关。意见处于知识和无知之间。柏拉图为了区分意见的对象和知识的对象,他在《理想国》的第六卷中描绘了一条不等分割的线段,而不等长的线段的每部分又不等长的被再次分割。第一次分割成的两个部分分别是知识与意见的对象;意见的对象又被划分成可见物体与他们的影子或映像;知识的对象被划分为相和数学对象。于是这样一条令人费解的线段就形成了。

构建这样一条线段,柏拉图意图说明两点。首先,意见的对象与知识的对象是相关联的,可见的世界只是另一个更为可靠的地方的镜中映像。日常生活中存在较为真实的性质(可见物体)以及较为不真实的性质(它们的影子和映像)。这可以类比到相和现实世界,我们的现实世界之上有一个更为真实的彼岸世界,在这个彼岸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的实体,而我们身处的世界便是这个世界的影子,我们看到的所谓“真实”只是幻想。这个彼岸世界便是“相。此外,柏拉图把数学被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数学对象被划分到了相的行列。笔者想到了一个例子:我们在计算一加一时会得到结果二,而我们在计算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时会得到结论,即两个苹果。不管相加的是苹果、香蕉,还是飞机、大炮,二作为结论永远不会变。数学对象作为相,其特征彰显无遗。那些苹果、香蕉,它们分有了相的某些部分,但它们却不是相。

五、政体分类

书中柏拉图提出五种政体,而且这五种政体有种周期循环的关系。这种更替的理论中已然包含了政体的分类问题,但这并不是柏拉图此书的侧重点。

六、关于作者

柏拉图所处的年代是雅典城邦衰落时期,他出生在雅典名门世族,有亲戚参与过政变建立贵族政权。其成年时期,雅典的帝国之梦因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失败而破灭,斯巴达的铁律留给雅典人深刻的印象。贵族政治,斯巴达文明的影子在书中都可找到体现的部分。不同时期的作品总能隐约体现出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路变化历程。作者:闫伟康

2019《理想国》读书笔记集锦分享


我所理解的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借助探讨正义是什么,为此设计出来的城邦,实现最大的善,来达到宣扬他的政治思想观念。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理想国》读书笔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理想国》读书笔记1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读书笔记2

《理想国》传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柏拉图心目中的理想国实质应该是封建贵族专制的奴隶制国家。这个国家一定是智慧的、勇敢的、节制的和正义的。在这个理想的城邦中,人被分为三等:掌握哲学思想的贵族统治者、掌握武力的武士阶层,还有奴隶身份的广大平民。柏拉图认为国家权力应掌握在哲学家的手中,哲学家必须是有护卫国家的智慧和能力的人,同时也是一些真正关心国家利益的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城邦的正义。

而代表勇敢的武士应努力维护城邦的安全,并维护统治者的任何决定。同时,他认为掌权者和被统治者间应保持和谐、团结的关系,被统治者要服从统治者的所有政策,这样,才做到了节制和正义。柏拉图描绘的这一理想蓝图,满怀着憧憬,被后来的空想主义者所向往。

而读到这部分,我却觉得很多说法都似曾相识,早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就有用系统的礼制来约束臣民的做法,分封制要求奴隶服从统治,诸侯享有封地上一切努力的劳动所有,但有义务向君主定期朝贡、纳税,君王号召时要集合军队保护君主。而在中国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文化,也与柏拉图的许多主张有着相似之处。君主对全国的思想专制、用道德和礼仪约束人民行为、武力全部收归中央掌权者所有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和思考,我明白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的专制统治的需要,这一系列的教育灌输、道德约束、假借神意,最终目的都只有一个,那就是维护封建统治,愚弄人民。

所以,通过书中的政治辩论,我发现了很多我并不认同的柏拉图的观点。例如:为维护统治,掌权者可以用假话欺骗民众,甚至编造所谓的腓尼基人的传说,假借神意来证明人生来就有贵贱之分,老天铸造他们的时候,在有些人的身上加入了黄金,这些人因而是最可宝贵的,是统治者。

在辅助者(军人)的身上加入了白银。在农民以及其他技工身上加入了铁和铜。这些都体现了柏拉图所倡导的理想国的实质封建贵族专职的奴隶制国家,特权横行、等级森严,压迫沉重,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平等。我认为,柏拉图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他已经是具有创新意识、目光深远、有改革思考的智者。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柏拉图代表的是封建贵族的利益,这决定了他的政策主张都是为封建贵族服务的,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有很多的主张都不见得是正确的,他的主张也不见得是真正正义的。

《理想国》读书笔记3

《理想国》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347年)的代表作,它孕于古希腊民族文化中心的雅典。记得导师曾今说过《理想国》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本如其书名的政治着作,更是一部教育着作,拜读之后,倍感如此。其中本书阐述的对护卫者的培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联想到当今现实,谨对此发表一点鄙薄之见。

在《理想国》构建的城邦里,作为守护这座城邦的人守护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样一个重要的群体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最多的知识和训练来培养他们。培养这样的一个人需要怎样的教育呢?在此,我想用个别说明一般。

在本书中,要对护卫者进行教育。首先,要选择有天性基础的人,天性即天赋,有护卫者的质地,要把爱好智慧和刚烈、敏捷、有力这些品质结合起来。之后,才进行对后天的培养。从教育的内容上看:第一,有选择性,要选择善的、真的、积极的故事,排除恶的、假的内容;第二,有序性,先进行教音乐后教体操,教音乐以使其心灵达到对美的爱,教体操已达到身体健康、锻炼他心灵的激情部分。从教育方法上看,运用讲故事的方法,鼓励孩子们要模仿就模仿与他们专业有关的人物,模仿那些勇敢、节制、虔诚、自由的人物,不要模仿坏人和鄙夫。当然,前提是故事的内容需要经过精心选择的。此外,在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进行考察。

教育过程中,书中尤其强调早期教育,在此期间要重视教育内容的选择。凡事开头最重要,特别是生物,在幼小柔嫩的阶段,最容易接受陶冶,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好的故事铸造他们的心灵,要排除丑恶的假的故事,因为它先入为主,早年接受的见解总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有些好的故事从小就应该讲给他们听。柏拉图提出儿童阶段,文艺教育最关紧要,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们的心灵深处。

反观我们现在,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年轻父母会用优美的音乐或动听的自然之声进行胎教以及父母为儿女的殷殷之心。然而一部分父母太过着急,从小就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谁早会认字、数数,比谁背的诗词多,谁说的英语好。于是,重点班、辅导班泛滥成灾,孩子弱小的心灵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失去了童真与应有的童年,与孩子的称呼不相称了。还有一些父母,不注重早期教育,忽视了家庭教育,不清楚自己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面前情绪控制不好,一些不好的事件在孩子面前频频发生,给孩子心理留下抹不掉的阴影。

对于早期教育,我虽然不赞成柏拉图书中的教育决定论(你要把他铸造成什么形式,就能铸造成什么形式),但其重要性也是很明显的。我信奉环境决定论,受教育者先天条件差别不是很大,而且很好满足。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在后天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早期的教育是后天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孩子心性的培养,我认为一些技能的培养可以放在孩子稍大一些培养也不迟。我们的孩子们,早期接受的不应该是一串串的数字、公式,不是一首首拗口晦涩难懂的诗词,而是让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然的洗礼,善良的浸润,艺术的熏陶,这样才能与后天的培养相得益彰,让他们自然、健康地成长、成才。

《理想国》读书笔记4

《理想国》是一本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交织的煌煌巨著。无怪乎一次辩论课上,我提到这本书一个学期的时光也读不完的时候,沈友军老师补充说这是一辈子也读不透的大书。它通篇充斥着哲学的智慧,饱含着政治思想的精华,这体现了柏拉图毕生所追求的理想:政治家应为哲学家,哲学家应为政治家,政治家应为哲学王。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务必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我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此刻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

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我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就应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就应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

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就应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在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Archytus),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带给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个性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能够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职责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

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好处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能够选举产生得了吗?

此刻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能够理解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它引领了一股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更加有效治理国家的思想潮流,可谓功莫大焉!

《理想国》读书笔记5

本则笔记主要梳理《理想国》第二卷的前半部分,即王扬译本的第42-55页。

在第一卷中,苏格拉底凭借着他的反讽艺术,逐一驳斥了珀勒马科斯和忒拉绪马霍斯对正义的功利认识。前者代表着商人阶层的认识,后者代表了智术士派也即统治者的认识。但是第一卷里从珀勒马科斯开始,几乎所有的辩论都是围绕着正义有什么样的功用,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来展开的,至于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则没有顾及。所以苏格拉底在第一卷的末尾感叹道,对于正义,我竟然什么都没弄懂。

从第二卷开始,苏格拉底的谈论风格为之一变,由第一卷中主要是发问者,变成了主动的引导和阐发。第二卷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为了获得对正义的真知,自愿作为假想敌,接续并总结了忒拉绪马霍斯在第一卷中的立意,对正义作了进一步的非难;后半部分是苏格拉底开始了逐层的反驳和阐述。我们通常比较注重苏格拉底的论述,所以在第二卷中自然的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后半部分,想当然地认为前半部分不过是柏拉图有意为苏格拉底后续的论说而设立的一个活靶子而已。但我的疑问是,苏格拉底后面的论述都是针对他的这两个学生所虚拟的观点而展开的,如此重要的反方论点,为什么柏拉图要通过设置假想敌的模式,从苏格拉底的两位学生口中以虚拟的方式说出来,而没有让从智术士派的代表人物忒拉绪马霍斯口中说出来。作为正常的安排,让真正的论敌真刀真枪地对正义本身进行质疑,岂不是比设置一个假想敌更有说服力?作为作者的柏拉图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还是这样安排了,究竟意欲何为?

一个方便的解释是,这是作者谋篇布局的需要。一般作者写一个群体聚会,涉及众多人物,总得让聚会里的各色人等都露个脸,有话说,借以营造气氛,不使文意太过单调。在第一卷里,克法洛斯、珀勒马科斯、忒拉绪马霍斯都相继作为主要的谈话对手露过脸了,所以第二卷就该格劳孔、阿德曼托斯兄弟俩露露脸了。这样的解释不能说全然没有道理,但柏拉图的立意肯定绝不会如此肤浅。

第二个方便的解释是,我们知道,柏拉图在希腊城外开办了自己的学园阿卡德美亚,教授来自希腊各地的学生。限于手头的资料,我不是很清楚柏拉图日常究竟是如何开展教学的,不过可以想见,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置正反观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而明辨是非,应该是一种通常的教学方式。那么,柏拉图让格劳孔两兄弟来作为假想敌,只不过是对其日常教学的一个真实写照罢了。但这样的解释我仍然不满意,我不相信柏拉图对其如此重要的一部作品所赖以立论的基础会如此地轻率处理,我相信他必定另有深意。那么,他的深意是什么呢?

柏拉图生于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到了他著书立说的盛年时期,雅典已经战败,其城邦政治逐渐堕落并平庸化了,社会动荡加剧,人们的信仰和正义观也必然会发生动摇,于是出现了众多对正义的质疑。我们不好说这种质疑是因为雅典战败才开始出现的,但泛滥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潮应该还是在战争后期以及战败以后。柏拉图在第一卷里通过商人珀勒马科斯对正义的功利认识,智术士忒拉绪马霍斯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故意混淆,让读者明白地看到了在雅典的两大社会阶层里对这种质疑思潮的呼应。在第二卷中,尽管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兄弟一再声称自己并非就是这么认为(格劳孔,p43),只是为了想听到苏格拉底对忒拉绪马霍斯一类人的反驳,而尽自己最大能力把话说成这样(阿德曼托斯,p55),但我们仍可以看到,其实他们内心还是对苏格拉底所宣扬的正义存有许多真实的疑惑,而非是像演双簧一样,仅仅为了配合苏格拉底的论说。格劳孔说自己每当听到忒拉绪马霍斯以及无数的其他人那么说,耳朵里总是嗡嗡直响,真不知所措(p43);阿德曼托斯虽然一边模仿着智术士的口气质疑着正义,言语里却又充满了对非正义大行其道的质问与不满(p51-54)。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兄弟俩的观点真实地代表了雅典社会里年轻人对正义的疑惑和迷茫。至此,柏拉图完整地描述了雅典城邦中三类公民对正义的质疑,从而体现了整个城邦公民社会对正义的质疑,里面还包括苏格拉底自己的学生。这样的描述,实际上已经把苏格拉底孤立地摆在了整个城邦社会的对立面,既体现了苏格拉底先知般的孤独,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只能一个人踽踽独行,同时也突出了他无所畏惧地探求真知的勇气和毅力。正可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仅如此,我认为柏拉图这样的安排,还有更为重要的目的。在这里,先梳理一下格劳孔与阿德曼托斯的论点,可以使我们看得更为清楚。格劳孔承继了忒拉绪马霍斯的观点,认为首先,正义的产生不过是人们为了相互之间不干也不忍受非正义的事,是强者和弱者妥协的产物,远非什么高尚之举;其次,每个行正义的人并非是自愿的,只是缺乏干非正义之事的能力,人们当面夸奖别人正义,也只是生怕自己的利益被人侵犯,所以爱好正义都是表面功夫;再次,如果真的将非正义与正义相比较,就要把他们各自看作是一个完美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极端的非正义就会看起来像正义一样,既为自己赢得正义的美名,又能得到非正义的实利;而本质的正义则不能贪图名义,更不能有种种由正义的外表带来的荣誉和礼物。相反,为了说正义的本质是如何的优秀,还要给正义加上非正义的恶名,好看看仅有本质的正义是不是还值得拥有。那么,这两种人究竟谁更幸福,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吗?这里,格劳孔提出的主张其实是要让正义所带来的报酬以及通过它们而产生的结果统统站到一边去(p43),然后看一看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

阿德曼托斯接过话题,又作了进一步的引申。他先论述了一番那些赞美正义,指责非正义的老生常谈。比如父辈对后代,上级对属下,都说要坚持正义,可是他们所赞扬的并非是正义本身,而是与正义相连的名望荣誉(p49),以及由这个正义的名声所带来的一切。诗人的诗篇里,神话故事里,都有对正义者的如此许诺,以及对非正义者的相应惩罚。但不过如此而已,再也没别的可说(p50)。然后,阿德曼托斯引述了另一种对正义与非正义的说法。大家异口同声地唱着一个曲子,自我制约和正义是好事,可做起来困难费劲,而自我放纵和非正义则做起来痛快、容易成功,尽管在名声上和传统观念上让人感到耻辱(p51),这种说法要比前一种说法普遍得多,强大得多,也更能俘获人心。诗人们这样说,祭司、占卜士也这样说,并且还许诺可以通过祭礼和欢庆活动来打通天神,以解脱和清除自己的罪孽。如果真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要选择正义,不选择强大无比的非正义呢(p54)?在这样的舆论氛围和教育引导下,又会对年轻人的灵魂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只能促使人们去贪图一个正义的名声,换取这名声所带来的好处,私下里却去行非正义之实。

由此,阿德曼托斯展开了对教育问题的反思。从其言论流传至今的古代英雄开始,直到当今的人们,你们中根本没人指责过非正义,也没赞美过正义本身,除了赞美正义的名声和威望以及它们所招引来的种种礼物,从未有过一人在诗歌中或在私下的交谈中用理性对此作过充分的阐述,证明非正义是灵魂本身所能拥有的最大的低劣之物,而正义则是最大的高贵之物。因为,如果你们一开始就这么说,并且从我们年轻时代开始就如此说服我们,我们现在也就不会互相防范,不让对方惹是生非,相反,每一个人会成为最好的自我监护者,生怕做了非正义之事后,自己便和最大的低劣之物住到了一起(p54-55)。这一段话包含了两重质疑,一是对功利主义正义观的质疑,这是对格劳孔前面主张的呼应,认为应该阐明正义本身究竟是什么,而不是纠缠于其外在的现象是什么,以及这些现象带来了什么样的好处;一是对正义教育缺失的质疑,从反面呼唤了正确教育的极端重要性。这段话非常重要,以对立面的形式呈现出了苏格拉底后面所阐述的关于正义的几乎所有主要的论点,毫不夸张地说,这段话是后文一个重要的伏笔和引线,甚至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小的纲领。

以上是对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观点的大致归纳。试想一下,这样的话语,这样直敞心扉、开诚布公的谈论方式,老于世故的忒拉绪马霍斯无论如何是做不到的,他也不屑于这样做。如果硬把这些话加到忒拉绪马霍斯的身上,则会减损这个人物的真实和可信度。而商人珀勒马科斯不具备这样的学养,没有能力把反方的观点分条缕析地阐述清楚,所以只能让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说出来。他们作为年轻人,以这样毫无遮掩的方式谈论,会让读者感觉更自然。同时,他们身为贵族,又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有着基本的学术根底,通过他们的论述使读者能够更为透彻地了解一般人对于正义的真实想法。更为重要的是,苏格拉底对于正义的谈论,以及其欲图教育的对象,最主要是面向他的学生和一般城邦公民,而非智术士之流。让既是城邦公民,又是苏格拉底学生的兄弟二人来论述最为重要的反方观点,会使苏格拉底后面的回应与探讨更具针对性。

我们还可以比较一下,在第一卷中面对忒拉绪马霍斯的汹汹来势,苏格拉底不过在多半卷的篇幅里就让其低首认输了。那么,忒拉绪马霍斯的强人正义观看似霸道无比,实则不堪一击,不过是山中贼,套用王阳明的话,可谓是破山中贼易。而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难于取舍,摇摆不定,却代表着我们常人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反反复复,最难克服,正是我们的心中贼。破心中贼难,所以苏格拉底才在后面用几乎整本书的篇幅来为我们破这个心中贼。而破的前提是要先弄清楚心中贼究竟为何,格劳孔和阿德曼托斯的言说其实就是我们大家心中贼的完整表露,从而为苏格拉底后面的破贼之论作了完美的铺垫。

以上是我对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二卷前半部分谋篇布局的一点小识,也许是小题大做了,谨就教于各位学友。

理想国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 【必备】


一本好书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愉悦我们的精神,在柏拉图写的理想国中,我沉浸其中非常吸引人的情节中,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理想国读后感,我们如何去领会理想国的内函呢?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一】

《理想国》又译作《国家篇》、《共和国》等,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长仅次于《法律篇》,一般认为属于柏拉图中期的作品。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在这本书中,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他通过苏格拉底与玻勒马霍斯、格劳孔、阿德曼托斯的辩论对话的形式,把自己的治国理想渗透于其中。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这种构思,不但显示出哲学家的胆略,更显示出思辨的智慧。在这内容庞大的十卷中,我就其中的一两点谈谈自己的想法。

正如前面所说,柏拉图所关心的理念主要是正义与非正义的评价。所以,可以这样说,《理想国》真正奠定了西方正义学说的基础。书中把正义范畴作为讨论的中心,并通过归谬的方法,先提出正义的不确切定义,然后归纳抽象来寻找正义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所谓苏格拉底真理“助产术”的来源。“什么是正义?”《理想国》一开头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第一卷里,柏拉图和格劳孔、西蒙尼德、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人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从第二卷起,柏拉图开始讨论城邦的正义,并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好的城邦应当具备勇敢、智慧和节制。“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其城邦的三个阶层(统治者、守卫者和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时候,这个城邦才具备了“正义”的美德。然后,他从城邦的正义类比地推出个人的正义,认为那是“大”与“小”或“外”与“内”的关系。个人的正义就是“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互相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己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同时,“在挣钱、照料身体方面”或“在某种政治事务或私人事务方面”,保持符合协调的和谐状态的行为,就是正义的好的行为。正义的人是快乐的,不正义的人是痛苦的。

当柏拉图的理想国——正义的城邦建立完毕,他终于可以提出自己思想的核心了:“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地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利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

虽然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是柏拉图和他的《理想国》仍然散发着光芒,为现代政治指点迷津。世界政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迁,虽然并没有形成理想国的最终模样,但其中所论述的许多方面已成为现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理想国将不再是理想,而是真正的能够让全世界人民生活其中的没好国度。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二】

公元前5世纪,雅典哲人柏拉图以苏格拉底的名义、以对话体的方式著述《理想国》,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探寻人类正义问题的著作。柏拉图不仅是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所谓理想国,是柏拉图推理出的一个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立法统治者,国家护卫军,普通劳动民三个阶级组成。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应该是躲在象牙塔里死读书而百无一用的书呆子,应该学以致用,去努力实践,去夺取政权。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究竟什么是正义?

柏拉图首先询问了他周围的形形色色的人物,有的人说:正义就是欠债要还。还有的人说: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柏拉图对正义的讨论,是从区分城邦正义、个人正义开始的。古希腊讨论正义,都是把它视为个人的德行,属当时普遍重视的四主德(正义、智慧、勇敢、节制)之一。柏拉图感到个人的德行属于微观世界,较为抽象,不易说明,需要借助于一种显明的、宏观的事物来说明。柏拉图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以城邦来比方个人,借助于阐明城邦正义来阐明个人正义。他认为真实的正义不是表现为外部城邦的“各做各的事”,而是在人的自身内部“各做各的事”。

这就是说,正义的人不许可自己灵魂里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起别的部分的作用。他应当安排好真正自己的事情,首先达到自己主宰自己,自身内秩序井然,对自己友善。不正义应该就是三种部分之间的争斗不和、相互间管闲事和相互干涉,灵魂的一个部分起而反对整个灵魂,企图在内部取得领导地位。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三】

知道柏拉图的人几乎都知道《理想国》这本书,这本书不仅详细记载了古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更以对话体完整的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见解和政治理想,在世界哲学史上、政治史上都是一份瑰宝。这个学期,我用心的读完了电子杂志版的《理想国》,感觉既有启发又有异议。

我没想到,我随意读的一本书,竟让我邂逅了这位古希腊大哲学家;我也没想到,正是他,让我从新对身边的很多东西有了新的认知;甚至让我对快乐,幸福,痛苦,善,正义,勇敢,激情,欲望,智慧,爱情等有了新的定义,而正是这些新的定义,让我多多少少地扫去了那些旧的理念,开始往另一条曲径去通幽,而且,因为我不是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是个无神论者,我可以更真切的去选择我需要的,我不是格劳孔,总是赞成苏格拉底的,所以我同意,智慧是快乐的,正义是善的,欲望与激情是恶的,而理念与激情是追求智慧的最好组合,爱要是苏格拉底或伯拉图的似的爱,而勇敢需要好的智慧做伴,做正义的事。但我不赞成天堂与地狱会接纳好人与坏人,灵魂也不会脱离肉体而存在,更不会不朽,而且上级不一定是哲学家,虽然他可能不是指我们现在的哲学家,但绝对不是最有智慧的人。

现在可以说为什么要感谢他了,其实我那两天很矛盾的,一方面,我认同着物质与金钱是最好的快乐,另一方面,我又把自己放在一个不属于现在大多数人所默认的幸福之上,并把他作为一种追求。怎么说呢,就象伯拉图在理想国所写的,我是金,银,铜的混合体,虽然这是不成立的,但是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最好的比喻,他们在我灵魂里不协调的运作。可是,苏格拉底说,可以让善驾御其他两种,这是可行的,而且,我所要的东西,就是那种,当然,哪一种,这是我的一个理念。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四】

一拿起《理想国》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有些不知所措,但只要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个中的道理。

《理想国》一书,讨论的热点是正义哲学的问题。苏格拉底与克法洛斯、玻勒马霍斯、色拉叙马霍斯等智者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他们先后讨论了“欠债还债就是正义”,“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适如其份的报答”,“正义就是把善给予友人,把恶给予敌人”,“正义就是强者的利益”等观点。苏格拉底一一进行了驳斥,并最终得出了正义的真正概念。然而文章没有仅仅落在关于个人正义的讨论上,柏拉图其实着眼于城邦的正义。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正义是理想城邦的原则,并将这条正义原则归结为:“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天性的职务”,或“每个人都作为一个人干他自己份内的事而不干涉别人份内的事”,也就是各守本分、各司其职。当然,柏拉图的城邦是不是所谓的众生平等,是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人人平等的国度。他所谓的城邦是分等级的,也就是城邦分为统治者、军人、劳动者。所谓“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乃是统治者、军人、劳动者各守其责,互不僭越的意思,同时,也有和谐分工,互助合作的思想。城邦正义是柏拉图理想国的准则,城邦没有正义,理想国也就成为所谓的空中楼阁了。或许这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与现在所提倡的人人皆平等自由是格格不入的,或许还有种专制专职的色彩。但是术业有专攻,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知识,所以只能对自己感兴趣的,重点研究的领域有所成就。比如让爱因斯坦去画油画,贝多芬去做发明,这就滑天下之大稽了。

柏拉图是如何确立“政治家应该为哲学王”的思想的呢?根据史料,柏拉图应该是经历恩师之死后,感受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败,才得以萌发政治家应该是“哲学王”想理。在他为实现理想政体而游历的12年中,游历塔仑它木时结识的当地民主政体的领袖、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代表阿启泰, 则为他的“哲学王”理想,提供了现实的雏形。阿启泰本人,既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又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是许多知识部门的先驱,特别在数学和力学方面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阿启泰的领导下,塔仑它木推行着温和的民主政体,政治上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发达,文化上比较进步。塔仑它木的政体和阿启泰的为人、学识,都给柏拉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柏拉图与阿启泰的交往和友谊,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哲学王”的信念,坚定了柏拉图对理想政体执着追求的信心。政治家只有是哲学家,他才能真正意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如何让国家治理的更加协调有序,如何让人民更好的安居乐业。由哲学王统领的国家,是贤人治国,是德性治国,是知识专政。哲学王所肩负的责任也得到了初步确定,即建立城邦、制定法律和督导教育。一次辩论课上,杨士进谈到政治家为哲学王不可取,我认为是可取,但是在现实的实际上却根本上做不到。政治家为哲学家即“哲学王”,是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只是一种唯美的理想。一个国度能有几个真正意义上的纯粹的哲学家,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那又有几个又有真正的政治才能足以匡世救国。话又说回来,哲学家又是比较心性高傲,不能容世之浊物的,在政治的环境中能不能先生存下来,然后再加以改造又是一个问题。再者,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真的就可以选举产生得了吗?现在的民主状况尚且不能让我们满意,何况又是推举出一个哲学王出来,老百姓会买帐吗?他们可以接受吗?理想总是美妙的,但是一到实际上就有可能大打折扣。但是一个人一个国家又不可能没有真正追求的理想,否则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会失去奋进的方向。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怀揣这种梦想上路,才有可能不停滞不前,失去奋斗的航向了!

柏拉图的《理想国》问世虽已有千载,却仍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真是一场思想的洗礼啊!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五】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曾执教40多年,是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柏拉图的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哲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这本吴献书先生翻译的《理想国》由于是文言文的,看起来颇为费神,但是看到精彩处,也往往为译者的深厚文采而感叹不已。比起白话文的翻译,文言的译作中又多了一些不同的东西叫我们思考。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的辩论,很多地方叫人深有感触。在第一部分苏格拉底与赛弗拉(今译克法洛斯)的一番关于老年和财产的辩论中,苏格拉底的几句话对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很有用。“盖余素视高年人为已尝经历绝远路程之旅行家,而此路程或亦为余将来所必至。故余对于过来人,深愿一询此路程之难易险夷。”有一门学问是经验学,在经验中得来的东西,不是任何书本所能全部记载的。虽然,书本上的东西本来就是人类几千年发展的经验,但生活的经验,每个人都不一样,有时候一句话便能让你受益匪浅。人一生就像一条长河,我们和无数的人一样同游那一条河,有人在前,有人在左,所经历见到的东西也不一样。但那些“过来人”,往往更高的时间层面或者仅仅是路程上就要比我们游得久、游得远,认识的东西也不一样,与老年人交谈,尤其是睿智的老年人交谈,总是一件受益的事儿。

赛弗拉对于老年人的一些观点,很有智慧。他说曾经老年的索福克勒斯——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曾有人向他问问题,“情欲之犹于老年时代有用乎,汝乃昔日之索福克勒斯乎?”索福克勒斯应答说:“居吾语汝,余甚喜余已脱离汝曹所谓情欲一端矣。余觉脱离乎此,宛如脱离一狂暴之主人。”而赛弗拉说,情欲既灭,别有一种清净与自由之乐境,不只是脱离了一狂暴之主人,简直就是脱离了无数的狂暴之主人。这段话相当的睿智。对于我们年轻人很难想象若有一天“情欲既灭”那会怎么样,没有情欲岂不是槁木死灰么。这是一种年龄境界上的思考,读这样的书,我们增长的不知是见识,还是一种生活境界、生命境界和情感境界的感悟。

赛弗拉还有一段关于老年人的话,也很有意义。“凡人至自知其将死时,辄有一种素所未有之恐怖及忧虑缠绕于其脑中,即来世之说与今世行为上所应得之刑罚是也。人固平日视此为笑谭者,然至此则颇认其说之非虚。于是疑惑惊悸,纷至沓来。使之不得不回忆曩所开罪于人者为几何。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一直以来,我们都很难说清楚到底这个世界上是不是有生死轮回、前世今生的说法,而赛弗拉认为“人之所以至此时而有如是之景象者,大约以年老神衰之故。或又如飘泊扁舟将抵彼岸时,见解能较清晰耳。”生命长河未到下游未到彼岸我们永远都不知道真正的河流是什么样的。对于人生的了解,见仁见智,但却都有些盲人摸大象之嫌。而老年人,或许是头眼昏花意识不清了,也或许是将抵彼岸了“见解能较清晰耳”。人在快去世之前,总是有很多奇怪现象这也是不能否认的。

在《理想国》中,苏格拉底与人辩论,我们第一步的不感叹苏格拉底的才学,第二便是他对于事物的认识和思考方式,这对我们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一个很大的扩展。而最后一个,便是他和各种不同的人之间的辩论,我们从他们的辩论中可以重新的思考“公道”、“政治”、“婚姻”和“教育”这些东西。《理想国》,读完此书,让人受益匪浅。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六】

最近选读了一本由张子菁译注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心感略有所得,以记之。

柏拉图,古希腊三大哲学家之一,出身雅典贵族家庭,年轻时师从苏格拉底,后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共同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哲学基础。他试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一生著作颇丰,《理想国》集中了他主要的教学思想。他生活在雅典国家的衰落时期,混乱的局势、人与人之间的厮杀、社会流行的瘟疫、城邦之间的战争等等。他热爱自己的国家,倾向于维护雅典的贵族奴隶制社会,随着苏格拉底在民主政权的统治下被处于极刑,他亲眼目睹了贵族政治堕落为寡头政治的现实,深感到哲学走进政治与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心目中的《理想国》便随之诞生了。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设计了一幅正义之邦的图景,国家的规模适中,以站在城中高处能将全国尽收眼底、国人彼此相识为度。在他看来,国家起源于劳动分工,因此将理想国中的公民分成了治国的领导者、防卫的武士和劳动者这三个等级,他们分别代表了智慧、勇敢和欲望三种品性。领导者依靠自己的智慧和道德力量统治国家;武士们用忠诚和勇敢包围国家的安全;劳动者则为全国提供物质生活资料。大家各司其职,安分守己。每个人为了各自需要,就需要有一种聚集的集体,相互作为伙伴或助手,构成一个公共生活区,这就是城邦。柏拉图认为,城邦的农民、工人、商人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和推销者,他们不适合于人事国家政务的管理,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应的活动都应该有适合的管理层人员来担任。在我看来,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应该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应该为治理国家和捍卫国家荣誉尽心尽力。城邦老百姓要用自己的劳动成果来供养领导人,领导人再拿出钱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同时,柏拉图还极力提倡巩固国家的治安、国防,以及教育事业。

在“理想国与理想政治”这一篇当中,就是以苏格拉底与阿德曼托斯的辩论进行的、对于理想国家里正义本质来叙述柏拉图心目中理想国家的演化。开始,最简单的国家就只需要四五个人分别负责生产、建筑、织布等生活必需品,但是,由于人的欲望和精力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就会有人愿意腾出一些空闲的时间来干些他所感兴趣的别的事情,比如做铁匠、做羊毛牛皮、进出口经商、唱歌剧、制作香水、糕点……因此,一个国家由于劳动和生产的不断扩大,所需的原材料、土地和劳动力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国家就要不断扩充领地,就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人员来各司其职管理好整个国家以保持正常运作。在柏拉图的眼里,理想的国家“天下为公”,老有所福,有国家的力量和完善的法律,城邦妇女儿童各自有相应的公有制度,是无政府的正义世界,更加谈及了女人和男人有着同样的权利,存在着完全的平等,每个人应该去做自己的的事情而不要去打扰到他人。就像我国古代的“天下大同”。

理念的世界,就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高端存在。在古代希腊哲学家的眼里,我们的世界并非我们所能看到的世界这样,这一切只是上天理念的投影,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阳光下的影子而已,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了外部事物。也许在我们今天看来,柏拉图眼里的理想世界反倒像是个真实可怕的极权主义国家,这样的世界里到处就只剩下理性和冰冷。事实上,这本书写在了雅典城邦衰落混乱之际,在雅典民主政治不知何去何从的环境下,它确实为统治者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治理国家的美好“蓝图”。

理想国最新读书笔记范例【篇七】

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都是持怀疑态度的,怀疑自己是否能看懂。为时两个星期整整14天才看完薄薄的一本《理想国》,很久没有花这么长时间看一本书了,但收获还是挺多的。

首先,丰富了我对正义的认知。在看此书时,我对正义的理解就是正义,无正义本身和正义的表象(暂且称为表象)之分,我们追求正义,究竟就正义本身,还是由正义所带来的荣誉、地位、权力?论及正义也仅仅是与道德和法律相联系,但《理想国》所提及的则包含更多的内容,不仅是法和道德,还涉及了智慧、节制、爱,给我以更全面的了解。正义不单是恪守法律、公正审判;不止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有明智的认知和判断、对本性恶的有效节制、对社会、对国家的普遍爱的等等。

我认为,理想国中的守卫者们都是正义的化身。苏格拉底说,不能用一般人所追求的幸福去衡量比较守卫者的幸福与否及其程度。构建一个全体幸福的国家,必须要某些公民出让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利益。当然,守卫者也是靠公民来供养的,社会也是有回馈于他们的。

但我还是忍不住从自己的价值体系出发去评价这些守卫者,去尊敬他们,认为他们是伟大的。这是我要反省的地方,总是用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评判别人。

此外,这本书是立足于理性的,这对于感性的我而言有莫大的帮助。让我在看书过程中,在思考问题时,不自觉的优先运用理性思维去判断是非,再用感性的思维去感知事物的价值。

此次阅读仅有这些粗浅的理解也略感疲劳,希望下一次阅读时能给我全新的感悟。

【精品】理想国读书笔记范例440字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一)

读《理想国》,我认为最重要的,乃是不自满于眼下所有,唯有不断地融入新的环境与集体,才能启发思考从而了解自我、社会、国家政治、世界历史的变迁,体察到宇宙永恒的真理。最终有所获益。

《理想国》以复杂逻辑架构起来的精致的语言论证背后,乃是透视了古希腊雅典城邦盛极而衰的政治乱象和在如此背景下体现的自由人的各种病态面貌。通过归纳对比奴隶制社会现存的六种政制以及联系互生的状态,对应六种人格,如画家一般将这些表现勾勒出来,暴露其弊端。“王者政治”,才是当时奴隶制社会的理想体制,才是正义的政治,统治者才是正义的统治者。理想国的理想统治者当是哲学家无疑。学习哲学,随时随地扩展眼界,灵魂始终被善的光芒照耀,以见识丰富认知才能更接近正确,对当下我们完善自身修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穴喻最让人印象深刻:一群人坐在洞穴中,背面连通光源,因为背对光源,头颈无法转动,因为有限的活动空间导致他们必然会把人走过的影像当成真实,沾沾自喜于摸透了影像运动的规律。假如此时有人帮助一个人解脱了枷锁,此人身体能够自由转动而看到真实的光源时,他的眼睛因习惯黑暗而感觉痛苦,假如有人铁了心要将其拉出深渊,进一步认识外面的世界时,他仍需要一段时间改变自己既已形成的思维习惯,从近观事物的影像直到能够直接看到地球的最直接的光源,才有了对世界的基础认知,而那些安于洞穴环境的人则因为不愿挣脱束缚的“虚假自由”而陷入无知的深渊。人寻求智慧的过程正是背过影像直接运用理性了解实体背后的实在的过程。摆脱原有的有限视野,直达无限的旅程,建立理性,就是哲学的发展目标。辩证法就是通过分析矛盾直达本质的过程。

以见识丰富认知,丰富哲学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进而改变社会的风貌。以为古希腊有限的经济基础以及风俗习惯使得《理想国》趋近正确却依然残留有唯心主义的问题,不能更加正确科学的看待世界观,但通过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开拓眼界,通过思考深化认知,就可以更加了解实在,趋向正确,这应当是本书最能够给我们启发的部分。

希望《理想国》的精神时刻引领我识得更多,见得更广,过理性的,趋向正确的正义的生活,学正义的知识,做正义的工作。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二)

读书是艰难的,我这样和我的老师和同学说,因为我们明白在很多的状况下,我们不得不面比较我们在书中见到的更加让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间,所以我们明白我们务必将我们所读的书和我们的现实区分开来,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就务必明白我们该怎样样去理解我们的书和我们的人生,或许在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失去很多的东西,因为在这样的理解中我们还是没有办法脱离这样的理解,就是说我们只是能在书的表面来看待很多的东西,但是当我们再次回归到书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将我们的书丢到了一边,或许在我的这个读书的感想中,我这样理解, 柏拉图《理想国》并不是我们在一个很短的时光总能够读的懂的,但是我们还是去读了,或许我们的努力是对的,但是很多的时候我们却看到了很多的并不是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事情,就是在这个书读完之后我们还是和没有读以前一样的,我们将书已经忘记,我不是一个书的万能者,但是我还是期望既然我们来读书,最好做什么事情就做好一点,或许那样是好的 ,我这样来理解,但是当我在读完之后再次想去和我的很多的人去讨论的时候 ,大家开始关注的是老师所说的另外的一本书,另外的一个理解,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根本就没有去读,或者说我们的读书是一个短暂的游

客的过往,那么我们得到什么了吗?或许用此刻的人们很现实的观点来问这样的问题,或许会说,我们还需要什么?但是答案或许如我们的读书一样很艰难!

阅读柏拉图《理想国》我想给我最大的感想或许还是告诉我作为人要尊重自我或者别人的选取,因为在书的结尾因为人自我的对于神的不一样的选取造成的彼此的不一样的命运而告诉人们,自我要对自我的选取负责,或许在人与神的二元分化中我们理解的简单了,但是事实上的理解是我们该怎样办?麦金太尔说:人生就是一个选取的过程,人的一生中充满了选取!是的,法律是我们自我选取的,但是在我们自我的理解中我们却不尊重法律,我们没有理解法律所要求的是什么?是的,我想有的人会说,你说了那么多的东西,但是那都是废话,有什么用呢?因为人在自我的理解中还是要生活的 ,现实或许比什么都重要的,你说的能给我们衣食和温饱吗?或许这个问题是个问题,或许这个问题不是个问题,因为我说的前提并不是就否定了我们去理会现实的生活,我们说的是一种自我的对于自我的选取的尊重,你或许会说他没有什么现实的好处,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有一个基本的理解的话,那么一个大学生就不会被活活的打死在街头,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不会将自我同学了四年的同学活活的打死在自我的宿舍中。。。。。。。。或许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我将要写的霍姆斯的《法律的道路》的读书笔记中,我还会说到这样的问题,因为在霍姆斯

的《法律的道路》一书中作者提到了:如果你不理解思想的力量,那么看看笛卡儿或者康德在他们之后的百年中世界中发生的故事吧,你会看到的,那时我们会感叹于思想的魅力,而不是其他!或许霍姆斯是对的,因为在我们的理解中,选取的目的是尊重,也是理解,一个西方的哲学家(名字我忘了)说:你只有信仰上帝,你才会理解上帝!同样的理解就是:你只有信仰法律,你才会理解法律!我在自我的大学的总结《你学道了什么---给孤独的法律》一文中就用到了这样的话,因为自我理解这样的艰难。或许你要作出了选取的时候,你还没有信仰,那个时候,你怎样理解?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三】

第三卷主要主要还是探讨城邦护卫者的教育问题,上承第二卷提出的“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首先是界定“音乐”即文化教育的内容,包括:①要在故事中称赞地狱,因为唯有如此,才会让护卫者具有勇敢、不怕死的品质。虽然苏格拉底本人承认,《奥德赛》里面写地狱恐怖的也有好诗,但是作为一个执政者,为国家利益仍然不许人们听这样的故事;②要“从词汇中剔除可怕、凄惨的名字”;③删去英雄人物的号啕痛哭,删去挽歌。因为人们总是善于摹仿的,护卫者需要的是自我克制,服从统治者,牺牲小我、成就“共和国”,因此就尤其不允许情感泛滥。于是节制和理智就成为护卫者的优秀品质,而国王的自我节制就是控制饮食和肉体上快乐的欲望;由此可见,号啕痛哭的英雄人物形象只会使理想国中的人堕落;④对于诸神之中最伟大的神尤其不应该写得太无神的庄严气象,以致唉声叹气;也不允许把英雄描写得卑鄙贪婪、蔑视神、人;⑤不应该常常大笑,除了要有节制,还是要有节制。正如第二卷所说“节制与正义”是好的,虽然艰苦;⑥真实高于一切。“虚假”可以留给医生和统治者,医生以其为药物,统治者用来应付敌人,应付公民,而普通人则不允许欺瞒,否则就是犯罪;⑦禁止“要年轻人认为神明会产生邪恶,英雄并不比一般人好”;⑧对于要描写的`“人”,必须要正义。以上就是苏格拉底提出对于城邦里“故事”内容的要求。

接下来讨论故事的形式与风格。风格分为三种:一为简单叙述,即表达诗人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与其讲述;二为摹仿;三为两者兼备。苏格拉底认为应该教导人们尽可能地少去摹仿他人,尽量使用叙述语言来进行教育。尤其不能摹仿女人、奴隶、坏人、鄙夫、铁工等等,也不可以摹仿马嘶牛叫、大河咆哮等等。苏格拉底极度得歧视女性和奴隶,而且他认为简单叙述适合君子,而摹仿适于小人,尽管摹仿更有市场,但不符合统治政策必须清除。但是苏格拉底不是很极端,对于摹仿也不是完全打压,“为了对自己的有利,要任用较为严肃较为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摹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某种程度上来看,理想国和《1984》还是很像的。

风格之后,二人开始讨论诗歌和曲调的形式问题。这一部分却不是纯粹的艺术形式探讨,而是讨论哪种形式才更适合于城邦的统治。曲调方面,仅留多利亚调和佛里其亚调,一刚一柔,能够恰当地摹仿人们成功与失败、节制与勇敢的声音。至于乐器,留下长笛、七弦琴、七弦竖琴,其他全部剔除,同时节奏必须是“有秩序的勇敢的生活节奏,进而使音乐和曲调适合这种生活的文词”。这样才能够“净化”成功,并认为“只有通过‘清洗’产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理想国的街头原来是千人一面唱同一首歌。如果这个时候的理想国忽然刮进一股“巴赫金旋风”,民众起义推翻统治者,要求建立观点多元、价值多元、体验多元的真实又丰富得世界,那样苏格拉底就疯了。但可惜的是,教育从娃娃抓起,民众早就丢掉捍卫人性的思想和激情了。言归正传,因此,诗人必须使年轻人进入健康之乡,从童年时就耳濡目染,与优美、理智融合为一。

然后苏格拉底讲到了一个有趣的话题——“爱”。正确的爱是“对于美的有秩序的事物的一种有节制的和谐的爱”,因此城邦法律“一个爱者可以亲吻、昵近、抚摸被爱者,象父亲对儿子一样;如要求被爱者做什么也一定是出于正意。在与被爱者的其他形式的接触中,他也永远不许有任何越此轨道的举动,否则要谴责他低级趣味,没有真正的音乐文艺教育”,“音乐教育的最后目的在于达到对美的爱”。所以柏拉图之爱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对于美和智慧的爱。

谈完音乐教育,接下来是体育教育了。对于身体锻炼,苏格拉底认为“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复杂的食品产生疾病;至于朴素的音乐文艺教育则能产生心灵方面的节制,朴质的体育锻炼产生身体的健康”,一个人要做到这些,之后就不必过分担心身体。而“对于体质不合一般标准的病人,不值得去医治他,因为这种人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什么用处”,多有纳粹风格。同时城邦也必须有“好的”医生和法官,法官必须年纪较大,否则无法辨别正义与不正义。

在心灵和身体两方面,苏格拉底认为“用音乐照顾心灵,用体育照顾身体”,二者不可有偏颇,必须将爱智和激情和谐起来,否则非“野蛮而残暴”即“软弱而柔顺”。只有二者和谐,才能更好为城邦服务。

最重要的,城邦还需要一个统治者。“群龙无首”的理想共和国一定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因此统治者的条件比较苛刻,年纪要大一点,而且是“最好的人”——护卫者中最鞠躬尽瘁,为国家利益效劳的人,而且随时接受考察,同时还要劳其筋骨,苦其心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统治者选拔助手,依据的事简洁版的“九品中正制”。最后,谈到对于护卫者的法律。护卫者“除了绝对的必需品意外任何人不得有任何私产”,“任何人不应该有不是大家所公有的房屋或仓库”,因为如果“他们要是在任何时候获得一些土地、房屋或金钱,他们就要去搞农业、做买卖,就不能再搞政治做护卫者了”。

理想国读书笔记【篇四】

作为西方乃至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哲学家之一,柏拉图一生立著无数,而《理想国》无疑是其中最能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作品。书中通过苏格拉底与他人丰富多彩、环环相扣的对话,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这个城邦是历史上大大小小“乌托邦”的开山鼻祖。理想国的宗旨是缔造一个秩序井然至善至美的正义国家_也就是所谓的理想国。围绕这个宗旨,柏拉图开篇不久就开始讨论什么是正义的国家,而不是什么是正义的人,他从城邦至公民、从上往下、从大往小地理想化地安排了城邦公民的一切,生活、工作、教育及一切。

一、国家组成

柏拉图认为的理想国,充满正义和美德的国家,这个国家由统治者,国家保卫者,普通劳动者三个阶级组成。

1.哲学王

“除非哲学家当上国家的国王,或者说目前统治我们这个国家的国王,王子们都具有哲学家的那种认真和严肃的追求精神,以使政治的伟大和智慧结为一体,并坚决地请那些只安于两者之一的无为之辈统统靠边站,我想我们的国家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有得见天日的可能性,否则我们的国家将永无宁日。”书中说哲学家应该为政治家,政治家应该为哲学家。政治家应该对哲学充满向往,并不断的追求自己在哲学上的进步,并用哲学思想来管理民众。这就是哲学王的思想,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应该是充满智慧的!

2.保卫者

而作为国家的保卫者,就是应该为国家或城邦尽职尽责,守卫国家。他们应当是勇敢的。国家的保卫者“没有必要拥有私人的土地或其他财产,因为他们的报酬来自国内的人民,他们的事物也是人民给的,他们不该有私人的花消,我们需要的是他们真正地像个保护者的样子!”勇敢就是作为国家保卫者的品性,这样才能是作为保卫者的样子。

3.劳动者

“国家兴旺是这个国家的民众的生存需要,没有国家的人是不能自己自足的”,“我们群居在一起,帮来帮去,大家都能从别人身上满足各自的欲求。于是,当这些合伙人和帮手聚居一地,同舟共济的时候,他们所形成的一个整体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国家。”柏拉图的《理想国》中这样写到!在柏拉图认为,作为国家的劳动者,有自己的专长,要有固定从事的职业。他说:“牧人或织工也一样,各依其技艺吃饭,有技艺的人应该充分发挥其技艺,持续性地驾轻就熟地工作,如果他不看中自己的专长,东也想插一手,西也插一手,那么真正属于他的机会可能就会溜走。”作为一个劳动者,他应该也是节制的,节制与智慧和勇敢不同,智慧属于统治者,勇敢属于保卫者,而节制却是“贯穿到全体公民,把无论在什么行业什么领域中是,也不论在智力上,人数上还是经济上最强的、最弱的和半强半弱的人都协调起来,形成完美的和谐”

喜欢《《理想国》读书笔记4000字》一文吗?“好读后”希望带您更加了解书籍读后感相关的文章,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童年读书笔记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