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分享是这样的读有感 > 地图 > 分享是这样的读有感

分享是这样的读有感

发布时间:2019-09-20 来源:互联网

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作品中那些触发思考和情绪的地方,让人不得不一吐为快!写好一篇作品的读后感需要从哪些角度来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今日,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著作,我感到自己是庆幸的。此著作分章节阐述了五十位大师论教育,书中为我指点了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让我随着文字的流动,真切感受到大师们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与美,同时也给我了一些教育启示。

其中,陈鹤琴老师就谈到了我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陈老师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歌唱技术,更是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使儿童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并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去,以引导儿童用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发展。

而现在,一般学校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着重技术的陶冶。其实,所谓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在演唱技巧这方面,我似乎也有渗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大家要体会我们是怎么读歌词的,你在读的时候口型是怎样的,唱歌的时候口型基本也是那样的,有的学生唱歌时只是上下嘴唇在动哦。很多时候我还经常夸张地张大嘴巴启发学生要他们张开嘴巴唱歌。但是给我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今日,学习陈老师的教育观点,我的思想明朗了许多,原来是我太在意学生的声音,而忽略了歌曲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及学生本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细细想来,如果孩子在用心演唱时,情是由内心而发的,尤其是学生遇见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在歌唱时不但嘴巴张开了,声音出来了、好听了,连表情也有了。这时的他们会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台下的其他学生更是听得安静、听得用心。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内心是喜悦的,真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可爱,感觉到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才是美的,而自己在有些时候对学生的期待过于急切。

如果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歌唱,陈老师提到欣赏音乐。我们应注重儿童的欣赏音乐能力的指导,让孩子们由听觉所感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而引起孩子们对歌曲有自发的要求的教学过程,再由歌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洗练。

这让我想到,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时,教师要细细安排几次聆听,这几次的聆听要有目标、有层次、这种方法可持续下去,需要改进的是教师的语言要真正地起到引领的作用,做到精准、幽默、真诚,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乐曲)在抒发什么情感,歌曲(乐曲)内在的美在哪里。

关于音乐的美,书中的丰子恺老师也有提到,他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高尚的音乐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选良好的音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说他特殊,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选择健康、活泼、立志的儿童音乐,并通过这些音乐引导学生从小爱自己、爱祖国、爱家庭、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从小树立伟大、无私、美好的梦想;从小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音乐、走近经典音乐、渗透经典音乐、传播经典音乐,如近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的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音乐,音乐人通过谱曲、演唱的形式来传颂古诗词的美,里面的一些歌曲同样适合小学生的演唱,让这些高尚的音乐像春雨一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良的音乐,免遭其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益友良师。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300字)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在我们楼里住着一个小姐姐,父母出国劳务。家里很有钱,穿得衣服全是名牌的,头型每天变着去发廊盘,吃饭天天吃大餐,零花钱不断。总而言之,她花钱好比流水,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虽然她家很有钱,但她并不是真正的的富有者。在走廊里经常听见她和奶奶妹妹吵架。什么都得听她的,电视节目她来选,好吃的东西她先吃。在小区里出出进进,把楼下的防盗门摔得当当响,见了老人也不打招呼,头也不抬。整个楼栋就她家的楼层最埋汰,到处是果皮纸屑。

我想:虽然她家有钱,可是她并不受大家的欢迎。一个人只要讲道德,才是真正的富有。

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岳雨晨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有感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书有感

偶然的机会,有幸读到刘铁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让我在寒冷的冬天什么感到无比的充实。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刘铁芳在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

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发展一定是比较差的,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是学习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处世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书中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

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学生的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方法可是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时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中考压力,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之后隐藏的无助与孤单,为什么有时候看到这些学生都会觉得厌烦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压迫下,我们有点无奈的把学生成绩优秀作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标尺,所以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就把他们教成聪明非凡。

所以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如果古人都能说出不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坚持不要只为成绩而去工作!

读了这本书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经历,感触颇深,用选取书中我最喜欢的话来阐明我对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也是我为之奋斗的方向,我想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达到的本质。

读《真正的上帝是爱心》有感300字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而这份善良就是爱心。今天,我读了《真正的上帝是爱心》的文章。

文中主要写:一个叫邦迪的小男孩捏着1美元到处去买“上帝”,他走了28家店,店主们都嫌他烦,捣乱自己的生意,都把他赶出了店门。但邦迪还是没有放弃寻找“上帝”,当他到第29家商店时店主接待了这个小男孩。老板问:“你为什么要买上帝啊?”男孩哭着说:“我的叔叔在工地里干活,从铁脚架上跌下来,到现在还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我不知道上帝是什么,我虽然只有1美元,但我一定要把它买下,让叔叔好起来。老板对着孩子说:“上帝正好1美元。”说着从货架上拿了一瓶饮料:“拿去吧!愿你叔叔早点没事”几天后,一个世界最顶尖的医生专家组织医疗小组来到这所医院,给小男孩的叔叔进行治疗。几天后,终于治好了他叔叔的病,出院时,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已经把医疗的钱付了。原来那家商店的老板是亿万富翁,他开了家杂货店,后来卖掉那家杂货店,付掉了邦迪叔叔的全部医疗的钱,就出国旅游了。一天,叔叔收到一封信,信是那位老板寄来的,信中说:“你有这样的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你,他到处去买上帝,你的生命是他挽回的!”

但愿大家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类的爱心。我们都应该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有感800字2024


读《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有感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可能是每一位家长和教师都关心的话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打开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平主编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一书。

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书的序言部分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心灵的教育。所谓无为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的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接受教育,在获得亲身体验中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的升华和认识的飞跃的教育。

无为教育需要我们教师关注,并从教育的细节入手身体力行。书中从四个部分: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有效关注教育的66个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编者将教师最需关注的66个细节一一阐述,而在阐述的手法上也避免了枯燥的论述,都运用一些鲜活的真人实例来具体论述,提出培养这些良好品质的方法和建议,使这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增加了不少的文学性和趣味性。

书中讲述的教师最需关注的教育细节之四----健康是人生最可贵的,给我的印象最深。我们如何理解健康的含义: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可见身心健康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著名的作家海明威从小就跟着酷爱体育运动的父亲走村串户,穿林渡水。4岁时,他从父亲那得到一支猎枪,之后开始独立活动,开始了钓鱼、打猎和探险的生活,而年幼时的这些经历成了《老人与海》的写作素材。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师最需要关注的66个教育细节》对广大的教师有很强的学习和借鉴意义,作为教师我将细细品味书中提及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这些教育思想,使我们的学生成为一个健全品格的人。

读《什么是鸟类》有感


在人类飞向天空之前,鸟类就是天空的统治者,它们在天空自由地翱翔,让人类不知道羡慕了多少年。至于它们那无与伦比的种类,婉转的歌喉,和谐的群体,温暖的巢穴,长途的迁徙更使人类羡慕不已。正是因为这些奇妙的特性和本领,让鸟类充满了神秘的魅力,吸引着人类不断去探索它们王国的奥秘,那你知道什么是鸟类吗?
世界上有会飞的鸟和不会飞的鸟,但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的身上都会长羽毛,并且它们的后代都是从蛋中孵化出来的。鸟类家族庞大,在地球各个角落都有它们的身影。还有鸟类的耳朵一般在眼睛的下后方,被耳羽所覆盖。

科学家通过比较鸟类的骨骼,认为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鸟类的祖先为了捕捉昆虫。慢慢学会了滑翔,随着飞行本领的增强鸟类最终取代昆虫,成为统治天空的霸主。
鸟类的羽毛对对来说是非常重要,翅膀上的羽毛能使它们轻松地非常天空;尾巴上的羽毛能帮助控制飞行的方向;而身体上的羽毛就像一件合身的衣服,既保暖,又美观,和羽毛一样重要的还有它那多功能的脚爪,它的脚爪不管是寻找食物、捕猎、搏斗,还是休息,它们都会用到脚爪。脚爪又长又短,有的不仅尖利,还有弯曲,人们可以根据脚爪的形状来区分鸟类。鸟类还有一个地方叫喙——嘴,鸟喙可以告诉人类这种鸟吃什么食物。
通过阅读本章《什么是鸟类》我也想长大给自己做一双翅膀,像鸟儿一样在空中翱翔,在蓝天中自由自在的飞翔,当我发明出了这个时,要它们飞向中国各个地方,让大家都像鸟儿那样放飞自我、自由自在,天天开开心心、无忧无虑的生活着。

读《什么是文化?》有感


读《什么是文化?》有感

广西北海 谭成功

最近细读了论文《什么是文化》后,心有疑问,因此到网络上粗作了解后,于此记录所感。

首先,对于原文《什么是文化?》(下称原文)的中心论点——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语言、文字、动作等交流传播并积累而成的一种思想结晶。对于这一论点,特在此作出十分赞同的表示。在结合其他学者的文章后,我认为原文存在论述有误的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作一一分析。原文中用"文明"来对比"文化",以建立鲜明清晰的概念印象,以突出中心论点。但是,有几个分论点有点偏颇。

第一,原文作者以英语发展史上"无特定的‘文化’与‘文明’概念之分"为论据,作出了"西方历史不比中华,故不懂得区分其二"的结论,我认为有错误。因为,其实英语中确有精神、物质上分别定义的‘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之分。因此其二者无论中西方,都有语言习惯中的重大区分。

第二,原文认为文化应存在于文明的基础上,我找到了更高明的见解。文化常与民族连在一起说,而文明常与国家连在一起说。可见,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存在就可以有文化;文明具有地域性,只有文化积累,才能达到"文明",这一较高级文化形态,同一地域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发展,才形成文明。

又从历史上看,一般是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自己的文明,而未有"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根据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的《社会进化》和克拉克的《从野蛮到文明》,原始时代的人文现象一般称作原始文化,而不称作原始文明。可见,文化相对的是自然,而文明相对的是野蛮。正如前面所述,文化都有承载自己的种族,具有民族性。而文明具有跨民族性,一个文明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政权,其承载者是一片地域,是文化高度汇集的结果。如我们一般说"西方文明"、"中国文明",却很少说"基督文明"、"汉族文明".

因此,我认为原文中"先文明,后文化"的观点并不如"先文化,后文明"的观点正确,有说服力。

另外,原文认为文化应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过程中产生的,并可以通过符号、语言、文字、动作、影视等渠道沟通交流学习教育、继承传播的一些思想".则可见文化是中性概念,是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产生的客观存在,其成果既包括优秀,也有糟粕,既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如封建迷信、丧失人权的习俗,但它们都是文化。而又可知,"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是一个褒义概念,常指文化的积极、进步的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可见,文明是文化凝聚的成果,是由文化的积极、进步的一方不断发展的结果的产物。人类在文明社会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因此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综上所述,我认为"文化"一词的概念应与原文中作者定义的一致,但是"文明"在"文化"之后。

(这是谭成功同学献给谭伟强的父亲节礼物,看后令人动容!虽然他们意见不完全一致,但是父子都非常认真、敬业!可喜可贺!最难得的是,谭成功同学已经知道怎么样做学问,而且敏锐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特别是指出了文明与地域相关,而文化与族群相关。这是很好的补充!谭伟强应当愉快地接纳!大傻说:对父亲的关怀就是最好的父亲节礼物!)

另外,如果大家对文化和文明的概念有什么不同的意见,请你们将意见发送到大傻的邮箱:twq7772@sina.

谢谢大家!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读书心得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本书由四个部分组成: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个方面入手,充分阐述了教师如何更有效地关注教育细节,如何身体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从而成为出色的人民教师。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中写道:“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一位哲学家说:“一个随外在力量而行动的人,就是奴隶。”一个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是人能够立足于社会,发挥其潜力的基础。独立性强的孩子一定会发展得好,独立性差的孩子一定发展得比较差:这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成了我们的当务之急。

也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一点也不错。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我们家长对孩子有信心,就会觉得孩子时时在进步,浑身是优点。

相信自己能把学习搞好,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中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是事业上的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会做什么事情都垂头丧气,打不起精神来。老师要让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如果孩子是个自信的人,那么他会乐观进取,做事积极主动,乐于接受挑战;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会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的心理,从而失去了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

雅斯贝尔斯在该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优秀的老师在一个学期内就把一个全校成绩最差的班带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绩。当有人问他是怎样教这些所谓的差生时,这位教师这样的回答,事实上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的补习,我只是每天上课前对我的学生说,你们每个同学都可以取得好成绩,只要你每天监督自己多做一道题,多背一个单词,多考一分就可以了。事实上,我的学生们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标不断前进,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确实如此,激励孩子其实很容易,只要适当的鼓励孩子,让孩子产生一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孩子的自我激励也就产生了。这是一段我最喜欢的故事,因为我自己也常常面对这样的班级,有时候心里着急,就喜欢批评学生指责学生上课不认真,回去不好好做作业,甚至经常怀疑学生的成绩都是作弊得来的。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鼓励学生建立自信是最能改变一个人的好方法,却无法在实际中去做到呢?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些成年人在责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心。考试的排名,每一次的质量分析,多年来象大石一样压在我们的心头。我们总是微笑着说淡化排名,可是社会上却又特别重视学生的成绩。所以每次看到学生的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忽略他们的纯真、可爱,忽视他们所成长的环境,他们叛逆背后隐藏的孤单与无助。看到这些学生我们常常很厌烦,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成绩不好。在应试教育的畸形标杆下,我们无奈地把学生取得优秀成绩作为工作成功与失败的标尺。我们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目标,然后把压力转嫁给我们的学生,恨不得只用几天时间,就把他们教得绝顶聪明。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小”的重要。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细微的进步,不要忘记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教育是对生命的关怀,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原动力。因为,自然界中最能打动与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创造的奇迹。而我们创造奇迹的人应该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那样,不为中高考成绩而折腰!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教育最好的理解,是世界上所有教育要抵达的本质!

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是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富贵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很难很难。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

真正的勇敢,是内心的强大——读《勇者传说》有感


真正的勇敢,是内心的强大——读《勇者传说》有感
六(2)班 胡文俊

聪明,充其量只是一种天赋,而勇敢,却是一种选择!勇敢有许多种,通常故事里里的勇敢,不外乎是敢打架,敢反抗,敢视死如归,敢对抗命运……其实,这样的勇敢,有时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催生矛盾。这是我仔细阅读《勇者传说》这本书的感受。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被约翰大叔从小收养的卡尔,一心想当魇法师。可是在测试是否拥有修习魔法潜质的时候,因为意外弄碎了魔法学院执事带来的测试用水晶球而没有结果。损坏公物要照价赔偿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想到冒失的卡尔在好不容易得到十个金币,去支付赔偿的时候,又因为好奇,卷入一场针对魔法学院执事的谋杀案而被关押起来。好在魔法学院派来了一位超强的特派员,不但洗脱了卡尔的嫌疑,还看出卡尔在修习魔法方面竟然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并叮嘱他严守秘密。兴高采烈的卡尔又得意忘形地走漏了消息,在好友伊恩的推理下,卡尔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一起向特派员提醒。没想到的是,类似的谋杀案已经在全国各处都有发生。为了引出幕后真凶,卡尔自告奋勇充当诱饵。于是特派员带着卡尔、伊恩和性格冷傲的亚瑟一起踏上了回归魔法学院的冒险之路……-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卡尔不小心弄碎水晶球被,他敢于正视自己制造的危难和敢向约翰大叔承认自己所犯下的错误。这是多么伟大的勇者精神啊!我对卡尔钦佩不已。同时,我也不自觉地低下头,因为我和卡尔的差距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完全不能相比。因为我有时被老师批评,有时考试没考好,所以对父母是报喜不报忧。现在看了《勇者传说》后,我觉得我应该向卡尔学习。
真正的勇敢,是敢于正视自己制造的危难,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放下虚荣和尊严,敢于向别人道歉,并真的做出改正。真正的勇敢,是内心强大!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一)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抽象和具体性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性:事实性、系统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观性。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性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性,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

刚开始看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非常艰深难懂,一点都看不懂,可能也与我平时很少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关。但是慢慢地读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等。虽然这本书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实践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精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们会背诗,记得各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记得元素周期表,记得数学公式,记得各个省份的简称,但现在呢,我可以说我已经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一直只是在强迫写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真正意义,很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做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才成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自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上大学之后,我非常渴望自由,极其反感被逼迫。喜欢上的课我会很认真听,不喜欢的或者没意思的课我不会逃课,但是会在下面玩手机,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学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我常常感觉不到学习的热情和意义呢?我想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学习,我想成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从别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是很多人最终成为盗版,看到别人去考证我们也去考,看到别人参加某个协会我们也去参加,其实有多少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呢。很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从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义的事。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掘,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义。上大学我学得最认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一项体育运动---轮滑。轮滑是我从小就想学的东西,可一直没有机会,上大学看到有轮滑协会我马上就加入了。在学滑轮的过程我滑倒了无数次,也比别人学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想学的东西,是我喜欢做的事。当学会轮滑后我常常会自己在校园里滑,那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感到开心,那件事也才赋予你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三)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语言、数字2020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的符号。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org)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因此,通过教育,了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活动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产生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和为一体的活,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根据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教育必然会伴随我的一生,同时,它一定是一种互动的活动!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最近有幸阅读了《什么是教育》一书,本书作者思维开阔、观点突出。本书作者在书中有诸多阐述,其中比较突出的是以下的观点:哲思活动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达,原初性的哲学思考者享用了通过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们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动的存在本身时,寻找勉强的知识。

《什么是教育》一书中的言论丰富且不乏许多闪光的地方,通过阅读这本书,些许体会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阅读有关书籍时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还有待深入的学习。本书作者有着非同一般的论述,阅读本书不失为提高自己的阅读功底的一大帮助,我想随着工作和生活阅历的不同,读书的感悟定会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阅读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以下仅述一些我的读书体会吧。

我整理了一些书中的言论希望这些论点能够与大家分享。诸如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质。

又如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中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生活在形成习惯的过去之中,不断形成和打破习惯是我们此在生成的坚实基础,没有习惯为底蕴,我们的精神的每一进步将是不可能的。如此等等,我希望通过以上的摘录与分享能够带给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希望这样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多少能我们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相信《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分享是这样的读有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