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真正的分享是这样的读后感 > 地图 > 真正的分享是这样的读后感

真正的分享是这样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9-21 来源:互联网

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3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在读了作者写的作品以后,不禁为作者精湛的笔法所触动,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经过收集并整理,小编为你呈上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3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今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题目是《中彩那天》。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在我们楼里住着一个小姐姐,父母出国劳务。家里很有钱,穿得衣服全是名牌的,头型每天变着去发廊盘,吃饭天天吃大餐,零花钱不断。总而言之,她花钱好比流水,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

虽然她家很有钱,但她并不是真正的的富有者。在走廊里经常听见她和奶奶妹妹吵架。什么都得听她的,电视节目她来选,好吃的东西她先吃。在小区里出出进进,把楼下的防盗门摔得当当响,见了老人也不打招呼,头也不抬。整个楼栋就她家的楼层最埋汰,到处是果皮纸屑。

我想:虽然她家有钱,可是她并不受大家的欢迎。一个人只要讲道德,才是真正的富有。

吉林省汪清县大兴沟镇中心小学四年级:岳雨晨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名著读后感——真正的富有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能给予就不贫穷》,我受益良多。

这个故事讲的是:教师节那天,同学们给老师送来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一件礼物很特别,那是画在纸上的一双皮鞋。老师被她的这双皮鞋感动着。有一天,老师在改作业时,看到了一段话,她告诉老师等她长大了,能挣钱了一定要给老师买一双真的皮鞋。这个同学认为老师和她一样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皮鞋,所以穿布鞋。后来老师告诉她: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是啊,能给予就不贫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社会人士每年都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捐献给灾区,有些拾荒者还照顾着一些孤儿。他们都是真正的富有,心灵上的富有。但有些人却不一样:一些富二代极尽奢侈的炫富,还有一些无良老板拖欠这民工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中很富有,但在内心世界中是极度贫穷的。

所以,能给予就不贫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一)

胡秀武

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会发现,教育,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119面)指出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无论学到多少知识,但都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得出学过哪些词,还要讲得出它们的意思和实质,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是看他记住多少,而是会不会生活。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肠胃如果不改变吞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

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我们脖子上被套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209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这个大干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

"因为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的产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本能的情感吻合的结果,所以这些萌发了的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人类崇高的艺术!"——裴斯泰洛齐(258面)的教育观阐明了爱的多面性。这段文字深深打动着我,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何尝也不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呢?教师的爱心应表现在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接纳。虽然,有些孩子的某些能力有些偏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只说明了孩子需要老师的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我们老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他。这样会让他从心底感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有信心去改变,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我们这份无私的爱、纯洁的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爱点燃孩子们开启的人生大门!阅读美文让我们读者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着心智的快乐,从而也就多了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了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了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爱是一盏灯,需要你来点燃,正如我所说,爱也会把你照亮".很喜欢这句话,一直以来希望我的爱是点燃孩子心灵的那盏明灯,用我一生的智慧去点燃它,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程。

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学校应该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要让知识的琼浆时刻在学生体内流淌,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是我对这本书选看的感触,相信接触越多,感触越深,还有待学习。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二)

最近,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这本书,书中50为大师的精辟理论,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使我收益颇丰。

该书概括了今中外50位大师对教育的探索与结晶,思路明确,堪称经典。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思考离不开大师的智慧,只有"认真汲取教育先贤的思想营养,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教育才会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教师和学生才会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为此,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教育论著,在走进大师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能回归教育实践的现实困惑,力图将大师的教育思想通过合理的整合和结构的安排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使教师的教育思考与困惑能建立在大师教育思想的高度之上。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展开,包括大师的选择及其观点、文章的截取及其长短、专辑的安排及其结构等,无不体现编者作为特级教师对教育的思考及其智慧,他只是把大师的教育观点剥离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带领我们一起去感悟、去思考,一起去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原点与智慧。

在第"教育本质"中选取了12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就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成长的过程。教育应是自由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一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认识、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教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要终身教育、教育的范围要不断拓展。

在第二辑"教育内容"中选取了10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内容自身蕴含着丰富魅力,教师需有一双慧眼,穿透知识表象,洞悉和传递学科本质之美并"以美启真".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老师,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自然应该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还应努力挖掘蕴涵在学科内容中的"美原素",不仅要发挥这些"美原素"的育人功能,而且要由美走向真。为此,作者主要选择了四门学科即科学、数学、音乐以及物理学,展现了这些学科的大师们如何从知识达到对学科美的感悟。

第三辑"激发和唤醒生命",教师要想学生享受课堂,首先自己就得享受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种自我欣赏的境界,带着感情、带着爱、带着学生一起去平等地思考。当然,前提是我们对书本的知识、结构及其方法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根本上是为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才能够将习惯发展为自我意识,实现更大范围的成长。

第四辑"把鸟放到林子里",强调在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还应该从自然界中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在伙伴或集体的关系中,创造美的新元素;在郊游、体育、劳动等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新天地,寻找教育的新途径。

第五辑"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感,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如何充满愉悦和成功体验。编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其劳动的创造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这一专辑中,我们读到了关于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精彩论述。这在同类型的教育理论读本中很少涉及。

第六辑"童年,人生已经开始",阐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特地位。编者寄望,学习,不止是为未来的人生奠基;童年,人生就已经开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也就成了一种生活,它的名字叫幸福。

六个专辑既独立成篇,又联系紧密,各个专辑的导言和提示,提纲挈领,为读者的阅读和思考提供了鲜明的路标和导引。

再次,该书编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专注于大师论著与问题阐释的同时,其清醒的现实感也跃然纸上,体现了一位特级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针对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的"回到教育原点"的观点,作者的思考却更深一步,那就是什么是原点的教育?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并将此问题化解为与教育现实密切相关的若干具体问题。编者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寻求答案,自身对教育的思考却又并未让汗牛充栋的典籍所淹没,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仍借助全书的结构和问题而充分显露出来。每个专辑里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编者的问题进行整合。因此,在大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背后,却可感受到编者对现实教育深切的关爱和忧思。读者在阅读这些大师文章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浮现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习以为常的某些细节、困惑以及问题,答案也往往在与大师的精神交流中自然获得。我们仿佛和编者一起潜入教育的深处,从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智慧和温暖。

最后,从《教育》一书的结构体系来看,编者似乎暗示我们,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探讨,一定要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量。仅把目光限于一时一地的已有经验,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近些年不断有这样那样的轰动经验吸引着眼球,但有多少能经得住教育理性和智慧的追问。一方面是先进典型不断,另一方面是问题依旧如昨,而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真的是到了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也许,返璞归真,才是当下教育的最好选择。也许,教育者,首先应该做一位自主学习的教育。

读《真正的上帝是爱心》有感300字


每个人都有善良的一面,而这份善良就是爱心。今天,我读了《真正的上帝是爱心》的文章。

文中主要写:一个叫邦迪的小男孩捏着1美元到处去买“上帝”,他走了28家店,店主们都嫌他烦,捣乱自己的生意,都把他赶出了店门。但邦迪还是没有放弃寻找“上帝”,当他到第29家商店时店主接待了这个小男孩。老板问:“你为什么要买上帝啊?”男孩哭着说:“我的叔叔在工地里干活,从铁脚架上跌下来,到现在还昏迷不醒。医生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我不知道上帝是什么,我虽然只有1美元,但我一定要把它买下,让叔叔好起来。老板对着孩子说:“上帝正好1美元。”说着从货架上拿了一瓶饮料:“拿去吧!愿你叔叔早点没事”几天后,一个世界最顶尖的医生专家组织医疗小组来到这所医院,给小男孩的叔叔进行治疗。几天后,终于治好了他叔叔的病,出院时,院方告诉他,有个老头已经把医疗的钱付了。原来那家商店的老板是亿万富翁,他开了家杂货店,后来卖掉那家杂货店,付掉了邦迪叔叔的全部医疗的钱,就出国旅游了。一天,叔叔收到一封信,信是那位老板寄来的,信中说:“你有这样的侄儿,实在是太幸运了!为了救你,他到处去买上帝,你的生命是他挽回的!”

但愿大家记住真正的上帝是人类的爱心。我们都应该积极奉献自己的爱心。

能给予就不贫穷读后感400字:真正的富有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能给予就不贫穷》,我受益良多。

这个故事讲的是:教师节那天,同学们给老师送来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一件礼物很特别,那是画在纸上的一双皮鞋。老师被她的这双皮鞋感动着。有一天,老师在改作业时,看到了一段话,她告诉老师等她长大了,能挣钱了一定要给老师买一双真的皮鞋。这个同学认为老师和她一样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皮鞋,所以穿布鞋。后来老师告诉她: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是啊,能给予就不贫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社会人士每年都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捐献给灾区,有些拾荒者还照顾着一些孤儿。他们都是真正的富有,心灵上的富有。但有些人却不一样:一些富二代极尽奢侈的炫富,还有一些无良老板拖欠这民工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中很富有,但在内心世界中是极度贫穷的。

所以,能给予就不贫穷!

什么是真正的美_《落花生》读后感700字


《落花生》读后感700字篇一_什么是真正的美

启示一单元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文是《落花生》

从课文中,我体会到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外表,联想起俗语:黄金外表稻草包。看着外面一身黄金,打开里面来看却只有一堆烂稻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外如是!

《落花生》的作者落华生,原名许地山,他经过父亲一晚的教诲,深受启迪,父亲说的一个一个字如一枚一枚的印章,印刻在了落华生心中,也让他勉励自己,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

也是那么几句教诲的话,让读者也从中受到了同样的启示,同样的教诲。读完这篇课文,一股柔和又温暖地微风迎面吹来。一下子苏醒了我童年的回忆。想到我以前,妈妈喜欢把我打扮地像画中走出一般,可我却不怎么爱看书,外表华丽,心里面却犹如一堆稻草。《落花生》就像一盆凉水。想象一下,我正穿着美丽的裙子的时候,它从天而降。我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有多惭愧。

有时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模板模特。没有头脑,不会思考,对世界一无所用,一天到晚被别人打扮,一会儿穿纱裙,一会儿穿时尚套装。

虽然会被别人羡慕身上那昂贵的衣服,但没有知识永远是一堆没有用的废物。

应该像《落花生》里的花生那样,虽然外面一点也不好看,可它又便宜,又很受别人的喜爱,并且它可以炒着吃,煮着吃各种各样的吃法。小小的花生,给人们带来欢乐!它们是多么光荣贡献,是多么朴实。

所以,我要从《落花生》中采集一句父亲说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从那天读完《落花生》一文之后,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也要我同样领悟到,我们要打开心窗,放开眼界去看更多地书,从书中了解世界,学更多地知识,做有用的人!要外面也美丽,内心也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

《落花生》读后感700字篇二_我读《落花生》

当我看到了《落花生》书名,就联想到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再一看都是许地山写的,就把这本书借了。

其实《落花生》不过是许地山专集中一篇散文,本书包括了18篇的散文和8篇的小说,是许地山的代表作。

我喜欢植物,我也写过很多的植物日记,看了书中梨花后,我又学会了一种写法,用不同的人对待同一植物的态度,也可以把一种植物写得那么动情。我记得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也像梨花中的妹妹一样,喜欢摇一摇桂花树的树干,即刻千万朵的小桂花像雨一样地露在地上,非常壮观,非常好玩。可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们是花儿的泪,我更没有想到落下的花朵归向何处?

春天时候我到过数不清的林野,可是看了书中春的林野后,我才知道了天上的云可以保护了地上花草不受太阳的烫伤;我才知道草儿在倾听着鸟和风的歌声会大醉;桃花听的入神了后会流泪;我才知道捡桃花的落瓣可以有这么多的游戏,如果把这些东西经过消化后,去写春游的话,我想我的春游作文肯定可以得个A+。

看了书中的我的童年,从作者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中,又让我想到远方的妈妈,妈妈啊!我多么想回到你的身边!

书中的牛津书虫中,作者的话:读书到死,是我所乐为,假使我的财力,事业能容允我,我诚愿在牛津做一辈子的书虫。让我深有体会,我喜欢看书,但愿我也能读书到死。

我喜欢读这本书的散文部份,我对书中的小说部份不是很感兴趣,其原因为它们不是童书,大多是大人们看的内容。也许我还太小,有些男女之间的事情还不懂。

书中每篇都有导读和彩图,在书中散文中有些导读比正文还要长,有了它们,让我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读落花生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地理会,像橄榄一样,会越嚼越有味。

读《富有的穷人》有感300字


《富有的穷人》听到这个名字,我感到很诧异,穷人不是很贫穷,为什么说穷人也很富有呢?

我带着好奇心看着这篇文章。故事讲的是:美国阿肯色州政府决定增加穷人的救济金。一位记者得知后立刻赶往后山采访,那里有很多穷人。他采访了一位老妇人。她的房子非常简陋,屋子里只有几样家具,还是用粗糙的木板拼钉而成。床上铺着床垫和几块薄毯子。桌上摆着咸菜和一些南瓜,这便是她冬季的全部食物。最后,记者问:如果政府每月多给你200美元,你会用它做什么?谁也没有料到,老妇人竟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会把它送给穷人。

这个老妇人非常善良,她没有拿那200美元大吃大喝,而是把它送给穷人,她知道有的人过的生活生不如死。在老妇人眼里她是富有的人,有的人还不如她。

能给予就不贫穷读后感400字2024 真正的富有


我读了一篇文章叫《能给予就不贫穷》,我受益良多。

这个故事讲的是:教师节那天,同学们给老师送来了许多礼物,其中有一件礼物很特别,那是画在纸上的一双皮鞋。老师被她的这双皮鞋感动着。有一天,老师在改作业时,看到了一段话,她告诉老师等她长大了,能挣钱了一定要给老师买一双真的皮鞋。这个同学认为老师和她一样是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皮鞋,所以穿布鞋。后来老师告诉她:脚上穿着布鞋,心里却装着别人是最让老师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给予别人幸福,能给予就不贫穷。

是啊,能给予就不贫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有些社会人士每年都将自己微薄的收入捐献给灾区,有些拾荒者还照顾着一些孤儿。他们都是真正的富有,心灵上的富有。但有些人却不一样:一些富二代极尽奢侈的炫富,还有一些无良老板拖欠这民工们辛辛苦苦的血汗钱。这些人虽然在物质中很富有,但在内心世界中是极度贫穷的。

所以,能给予就不贫穷!

读《富有的穷人》有感 (300字)


《富有的穷人》听到这个名字,我感到很诧异,穷人不是很贫穷,为什么说穷人也很富有呢?

我带着好奇心看着这篇文章。故事讲的是:美国阿肯色州政府决定增加穷人的救济金。一位记者得知后立刻赶往后山采访,那里有很多穷人。他采访了一位老妇人。她的房子非常简陋,屋子里只有几样家具,还是用粗糙的木板拼钉而成。床上铺着床垫和几块薄毯子。桌上摆着咸菜和一些南瓜,这便是她冬季的全部食物。最后,记者问:“如果政府每月多给你200美元,你会用它做什么?”谁也没有料到,老妇人竟然毫不迟疑地回答:“我会把它送给穷人。”

这个老妇人非常善良,她没有拿那200美元大吃大喝,而是把它送给穷人,她知道有的人过的生活生不如死。在老妇人眼里她是富有的人,有的人还不如她。

编辑推荐: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李悦

鲁迅不是那种活在美好虚妄里的人,他总是看到最冷的一面,不管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他表达的“意象”与他提出的哲学理论,都是从最消极的方面来看待的。举两个例子,一是他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人们总幻想着无穷美好的未来,鲁迅却对此进行完全否决。事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到了上层世界,仍分有上、中、下,矛盾永远存在,斗争永远存在,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二是他与他人的关系,他将人分为三种,敌人:“最可怕的敌人在于‘无物之阵’,正因为含混不清,有模糊性,甚至不知是因爱还是很就变成了阻碍你的力量,可怕之处于此”,爱我者:“并不只是存在着甜蜜的一个词语。当一个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绝对自由的时候,这种爱我者的温情,常常会妨碍他的思想与行动的独立自由,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常常容易蹉跌在爱上。爱固然有力量,但也是一个牵制”,群众:“是戏剧的看客,你的理想与崇高,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为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充满危机感”。敌人固然是阻碍,群众也有理可循,可连看待爱我者的角度都是如此冰冷的,是如此消极的。

看到消极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直到我阅读了他关于“死火”的描述:“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显然鲁迅面对困境时,选择的是后者。虽然两种选择结局相同,都是消亡,但两者当然是有差距的。前者的生命是虚无,是空壳,是无用的走一遭人世,后者却是奋斗,(于范-文-先-生-网)是挣扎,是完满的自我实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的态度。

之所以体味到鲁迅真正的伟大便是分为以上两点原因:一是他开始便把所有问题都看透了,根本没有抱多大希望,因此他的绝望也根本不存在了,就是他说的“于无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大彻大悟了,便不存在绝望了。二是大彻大悟后,他没有选择躺倒不干,而是知其不为而为之,仍要反抗,要奋斗。这便是他自身拥有的独特的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特点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佛、儒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高度。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是值得钦佩的态度。

如今世界虽不如那时般动荡纷乱,但鲁迅的人生哲学却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一部分人,从不对身处的社会进行半点的思考,总认为只要再进一步就能进入理想世界,从而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倒,处处碰壁,导致产生对世界的怀疑,丧失前进的动力,或许他应读读鲁迅。看清现实是立根之本,越早明了现实的残酷,才能越早与残酷作斗争,而不是等着被残酷吓倒,不要永远活在美好的虚妄中,勤思考,才能有作斗争的机会。相反,另一部分人虽然看透世界,看透生活,但对生活不抱希望,没有热情,认为做的事情全是徒劳,是无用功,改变不了他所认识的冰冷,或许他应读读鲁迅。永远不要如死火般被冻灭,要永远拼搏,永远反抗。哪怕是处于如此黑暗时代的鲁迅都能反抗的哲学思想,生于和平时代,只被一点挫败打倒的我们,又何尝不能站起来,用力去打败挫折呢?从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中,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我,我们也能更热情的同困难作斗争,这边是这位伟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世界在鲁迅看来是如此冰冷,但他却是炎凉世态中的一团火啊。

相信《什么是真正的富有? (3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真正的分享是这样的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