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观告白有感 > 地图 > 观告白有感,2024观告白有感
观告白有感

(共 8405 篇)

  • 1、 蜡烛的告白_900字

    今天读了几份报纸,有很多文字指责我,说是我伤害了蝴蝶,我最初很生气,想找到报社理论一番,继而很难过,觉得你们怎能这么冤枉我呢?

    愤怒是觉得你们这么看我有损我的声誉,更是在恶意中伤我。想我一普通的蜡烛,一直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执着奉献,从不做违背我做人原则的事情,而前些日子,我只不过是凭借自己微弱的力量,帮助探险者赶走黑暗,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你们就这么指责我。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没有我,这些探险者或许限在山洞里,无法出来了,更别谈什么勇气和信心,是我让他们在探险中有了精神支柱,让他们在探险的路上走得更远。你们真的不能这么看我,想我几乎耗尽心血,却招来此番责骂,我怎么能不生气呢?

    想到这里,我又觉得自己很悲哀,因为你们压根就不了解我,也不了解哪些探险者,更无从体会他们在探险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探险者每个人都胸怀梦想,意图探知自然的神奇奥秘,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异常小心,不仅仅是因为危险,更是因为他们知道自然的重要性,只是他们没有熟悉蝴蝶的习性。而作为一支小小的蜡烛,我只是尽了自己的一点本分而已,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使命。这一切本无可厚非,却招来了此番非议。是我们在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我觉得我自身需要反思,那些无端指责我的人也应该深刻反思。

    写到这里,我有些迷惘了,感觉自己是那么的无所适从,都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好自己。我的内心憋屈,我一支小小的蜡烛,只是本着自己的良心做事,照亮探险者脚下的路程,怎么会被人指责呢?我又感到极其内疚,是我的行为导致蝴蝶千禧他处。细想来,我又是幸运的,遇到一帮真正的探险者,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发现了美,又珍惜美。我们没有为一己之私去破坏洞穴的环境,我觉得这才是良心的探险者,大自然真正的知音。

    无端地指责只会阻止文明的进步,土地沙化了,森林砍伐了,物种灭绝了,指责能扭转局面吗?有时间发牢骚,我们不如多种一些树,去退耕还林,去保护珍稀动物,让有意义的行动取代我们的口头正义,去争取和谐生态,让蝴蝶再飞回来。

    我再次告诉大家,我只是一只小小的蜡烛,纵使内心有诸多不愿,我还得听命于我的主人。只有人提高了意识,这些怪象才可能改变。

  • 2、 观《告白》有感

    《告白》观后感

    大概无论我如何尽力客观、这也只能是一篇无比主观的影评了、或者都不能称为影评。因为我只想写一个人、老师在给学生们讲述孩子遇害过程时用字母a指代的学生---修哉。

    他是从小被母亲抛弃的孩子。母亲离开后父亲重组了新的家庭、以为了他的学习为理由、让他独自居住在原来的公寓里。其实他就是被母亲抛弃之后、也被父亲抛弃了。

    他一个人生活。他只是太寂寞了。

    于是他不择手段、想要赢得别人的关注。尤其是他的母亲。

    从小发明开始到残忍杀害小动物的工具。他把它们制作出来发到网上、希望母亲看到之后能给他留言。可是哪怕赢得了发明奖、也还是徒劳。所以他想到了新的能引起社会关注的法子---杀人。四岁的爱美就成了无辜的牺牲者。

    他得不到父母的爱、并以此为借口剥夺了别人拥有爱的权利。也只是更显出他的脆弱和自私罢了。应该要先爱自己、别人也才会爱你。恶与恶的相对、只会走向毁灭。

    他应该要学会对自己、他人以及社会负责。

    以道德标准来衡量、这样的指责是很客观的。可是抛开客观而高尚的标准、多一点点的理解或者说共鸣。我仍然坚持认为错误的根源不在修哉。

    他得不到爱、所以没有办法去爱别人。他没有被别人郑重而认真地对待、也就没有办法体会生命的珍贵。明明是父母做了错误的选择、为什么要让修哉来承担这些后果。

    最终他选择与世界对抗。在冷漠和血腥的背后、内心无论如何也填不满的空白、有多少人看见了。

    有些东西能够被替代、而另一些不能。有些痛苦可以在时间里被遗忘、而另一些永远回不到原来的摸样。

    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得不到便是得不到。

    说到底。他只是一个因为缺乏关注、教育、与关爱、成长畸形的孩子而已。

    一个才十三岁的、可怜的孩子而已。

  • 3、 观电影《告白》有感

    电影《告白》观后感

    谈到告白很多人会想到浪漫的爱情画面吧,但是在电影《告白》的开场中,本该明亮的教室,却像是被蒙上了一股灰霾。学生们仍然在喧闹,女班导森口老师正用平淡的口吻来进行一些述说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学生像没听到般自顾自地嬉闹,偶尔还会顶撞一下,直到森口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命字,最后一笔那刺耳的划声,让所有学生安静了下来,也正式开始故事的叙述。

    是的,森口老师开始的告白是关于生命,但那书写命字的最后一笔发出的刺耳声,也预示了这不是一个歌颂,赞美生命的故事,这个故事,述说了一个生命的消失。森口老师的女儿在学校中意外身亡了,虽然最终警方的结案是意外溺水死亡,但是森口老师却认为这是她的两个学生做的。老师在班上诉说的时候,许多学生还在下面窃窃私语,有的还有说有笑,仿佛老师在讲的是一件平常不过的家常事。犯人是两个,a君和b君,a君杀人的原因是,想让从小就离开他的学者母亲看到他继承了母亲的才能,但是自己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新闻,却不如一个杀了全家人的女孩的新闻轰动,于是便萌生了杀人从而让母亲知道自己的念头。b君胆小又孤僻,由于某些原因对老师生恨,从而被a君拉拢了一下,就加入了a君的杀人计划,目标任务就是森口老师的女儿。当a君用他在科技比赛上获奖的会电人的钱包把小女孩电到后,便对b君说可以把他是杀人凶手的事讲出来,同时也说自己接近b君是为了利用他,随后便嘲笑了他一番。b君明显觉得自己被欺骗了,当a君走后,b君发现小女孩并没有被电死,而是被电晕了,他感到很高兴,但是让他高兴的不是小女孩没有死,而是高兴a君并没有成功杀死小女孩,他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个失败者,也为了不让a君的计划得逞,于是他将小女孩扔进了水池中看似平淡地述说着这一切的森口老师,在她告白中说的一句话,终于让刚才还在嬉闹,窃语的全班学生沸腾,恐慌起来,我刚才在那两个同学喝的牛奶中注入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两个少年走向毁灭的故事。a君很高兴,因为他死了,他妈妈就会想起他了。b君很惊恐,他感觉自己要死了,就把自己困在了房间里,不洗头不刷牙不洗澡,以臭味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b君的妈妈受不了自己的儿子变成疯疯癫癫的样子,想跟自己的儿子一起去死,但是最后被b君杀了。a君查出老师并没有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注射进自己的牛奶中,于是准备策划一个更大更轰动的杀人事件,就是在全校集会的地方安装炸

  • 4、 读无声告白有感

    我的无声告白

    ——读《无声告白》有感

    紫萧

    看到自己喜欢的微信公众号作者推荐了《无声告白》这本书,并且好评如潮,于是满怀期待的看完了这本书。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是"无声告白"的原版意义,在这里我觉得"无声告白"对读者的吸引力更大,为什么告白会是"无声"的呢?

    从小说刚开头就设置了整个故事的悬念,"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句话就足够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继续往文章里探索。带着各种疑问我像被吸引进去了一样看完了这本书。心情有点沉重,也思考了许久。

    玛丽琳,也可以算小说最核心的人物,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美国女人,甚至到了刻意追求与众不同的地步,而这一切似乎就是和自己原本很普通的生活相矛盾,而她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政课教师,对她的期望就是嫁给一个成功的哈佛男人。她作为一个女儿,又作为一个母亲,在母亲的期待下又期待着自己的女儿来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

    小说的男主人公詹姆斯。李,是一个追随打工父母偷渡到美国的中国人,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凭借努力与天赋,一路学霸到哈佛。他与玛丽琳相反,他努力的想融入这个白人的环境中,希望与周遭美好的共处,可他似乎没有那种社交能力,这也与自己本身的现实形成了矛盾。

    所以两个矛盾的个体无意中又组合在了一起。玛丽琳所处在社会是一个都觉得女性就应该学学烹饪全心全意照顾家庭的社会,但是相反她热爱化学,很渴望当一名医生,她讨厌社会对女性的框定,所以总是显得与众不同,包括主动告白这个同学都不喜欢的华裔男教师詹姆斯。李,诚然,李对这份感情欣然接受,一部分因为爱,另一部分因为跟一个白人姑娘结婚从某个角度上证明他融入了这个社会。所以可想而知,他们的组合最后一定会产生问题,就这样,玛丽琳发现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相差太远时,她不负责任的离家出走了,九个月后她主动联系了李并回家,可她没想到这次离家出走会给她的女儿莉迪亚造成一生的伤害。

    小小莉迪亚害怕极了,她害怕母亲哪天又会突然离去,母亲回来时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听妈妈的话,做个乖孩子,让妈妈快乐,一个很小的孩子因为家庭原因承受了她原本不应该在这个年纪承受的东西。她知道妈妈喜欢化学,她便也表现的对化学很感兴趣,每天都让妈妈告诉她很多化学知识。妈妈希望她以后当医生,她的志向便是当一名医生。她每天每天努力的学习那些本来不喜欢的东西还得装作很喜欢的样子,她如此乖巧的模样让父母觉得这个女儿一定能成大

  • 5、 读《目送》有感: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

    --读《目送》有感

    田 莉

    有个微信平台要奖给我一本书,我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当我真正拜读时,却是一年后的今天了。这像一个人的无声告白。

    很厚重的一本,沉甸甸的像一个人的心情。油毡草绿色封底上,有这么一段介绍: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着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

    《目送》里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写了幽微,也写了深沉。读者能觉得,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和美丽。一切回味、体验、感想,都丰富了此生的精神行旅。

    喜欢她的作品,有一段时间了。由于前年读过作家的《孩子,你慢慢来》,仿佛时间戛然而止,有一下子清朗,一下子被罩住的感觉。温情、气度与义侠,都在一句话里得到了诠释:沙中有印,光中有影,风中有音。

    能体会出作家幸福生活的小溪正缓缓流淌,日子舒展。每天高高兴兴的,充满爱,不急不徐,喝喝咖啡和茶,如此惬意。《目送》里,一篇篇小散文,也可看作是心情随笔。细腻、真诚、纯粹,出自一个教授,一个体贴的母亲之手。书中,她的身份是多重的,首先是女儿,其次是妻子,再次是母亲,最后是导师和友人。什么都做得周全,让读者跟随她的路线,进行了一场行旅,以及对自我生活的告白。

    以短文《目送》为开篇,有统领全书的意味,这很好。读者马上有了带入感,一篇篇读下去,温馨和感动的轻风扑面而来。省悟、设想、真挚……一些深切的词语,及时触及心扉。她所经过的,传达给人去认知,因此产生共鸣。读者知道,那些细碎的岁月片断,那些个日常琐记,甚至杂七杂八的事儿,都从容地付诸笔端。让我们有了似曾相识的感受,她充实丰盈的生命历程,不枉活出个人价值和精彩。我欣赏她甜蜜的家庭,高雅的工作,还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华飞和华安,会好几种语言,真是个有福气的母亲呢。刚去台大任教时,写到了她父亲开小货车送她的情景,更多的是愉悦。父亲幽默地对她说: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呢。

    龙应台是我的idol.她的悲悯情怀,也让我认识到,我的落寞,也似乎和一个背影有关。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和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 6、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

  • 7、 读《无声告白》有感800字

    读《无声告白》有感800字:

    《无声告白》,原名是《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前几年的时候看到封面的一句话简介就种了草,是_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寻找真正的自己。

    当我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之后,再去看这本书,是再合适不过的了。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虽则不需要考试,但是如何为人父母,以及如何与自己的父母和解,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无声告白》是一本可以当做育儿类书籍来看的小说,它不是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是不要做什么。

    小说的第一句就是莉迪亚死了,他们还不知道。这位承载着父母一切希望的乖乖女,悄无声息地永远离开了让她窒息的家。母亲希望她成为医生,父亲希望她合群,成为一个受大家欢迎的女孩。她如履薄冰,扮演着一个完美的女孩,直到那个星光朗朗的夜晚,深邃的湖水化作了召唤她的力量。

    书里她的心理独白说到: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_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以及,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看书的过程其实是压抑的,她的父母是爱她的,是种畸形的爱。

    更让我感到彻骨心寒的是,我害怕有天也会成为像玛丽琳同款的母亲,细思极恐,幸好一切还来的及。前些日子看到《波西米亚狂想曲》的结尾,弗莱迪的父亲终于认可他有深邃的思想,得体的谈吐,正确的举止,父子相拥的一刻我泪流不止。

    成长为自己最痛恨的那种人的样子,是最最可怕的诅咒呀。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减少对他人的期待!

    最后,和大家分享纪伯伦在《论儿女》中的一段话_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作者:雪饼

  • 8、 真正的自己-读《无声告白》有感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题记

    人生最可怕的事情是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我最喜欢的是徐沪生在知乎上的回答——人生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成为了别人想让你成为的人,而非你自己想成为的人。

    《无声告白》中就有一个可悲的女孩——莉迪亚,在如花的年纪经历了这件最可怕的事情,死在了十六岁的边缘。

    莉迪亚原本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有哥哥的疼爱,有妹妹的羡慕,因为长得像母亲,成了父母毕生夙愿的传承者,可是年轻的她不堪重负,在一个夜晚投湖自尽。

    读完全书,我一直在想,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愿望到底是什么?是爱情之间再无种族之分?还是女性能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抑或二者兼而有之?

    可是倘若只因这些愿望便剥夺莉迪亚自由成长的空间,是否有些太过残忍?将自己的志愿强加在子女身上,用道德和爱压制子女的反抗,是否有些太过自私?

    教育不是生产同一种摆件的机器,应该是一位雕刻大家,在他的手下能诞生各种各样却鲜活有思想的孩子。莉迪亚本能像一个普通女孩般成长,无论是成为医生也好,家庭主妇也罢,命运也是由她一笔一划镌刻而成,而非像故事中那样顺着父母既定的路线去行走。

    由此,这本书大概最能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吧,就像曾看过的一则新闻:父亲喜欢踢足球,所以不满十岁的儿子也要学着踢足球:母亲觉得钢琴能培养气质,女儿便要去学习钢琴,又因为钢琴在许多场合无法炫耀,母亲又后悔让她学了钢琴。

    看了这样的新闻,心头满是痛惜——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无论长久与否,都应给予他们探索的机会与权利,而非去走人们眼中的光鲜亮丽之路,就算功成名就,也只会成为两种人,一种是活着的空壳,另一种是死了的肉体。

    莉迪亚就是由一具活着的空壳变为死了的肉体,她一定不想辜负父母的期望,因此她默默承受压力,却又默默放逐自我,可她一定又是想找到自己的,因此她偷偷抽烟,和公认的坏男孩来往。但是当一切支持她成为自己的力量消失时,灵魂随之毁灭,肉体将不复长存。

    真正的自己就是如此,很难找寻,但是一旦找到,余生将不再空虚,亦不怕他人将意愿强加于自己身上,这或许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强大。

    初二:高添媛

  • 9、 读无声告白有感(读后感)

    人的一生需要怎样度过才有意义呢?拿起《无声告白》这本小说时,从读到开始时就猜到了结局,但是却又在读的过程中让人停不下来,不断的思考和感悟。

    读后感大全网专业提供免费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www.dhb100.com

    书中人物都特别有代表性。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书中的人物身上找到些自己的影子。小说中有6个主要人物。女孩莉迪亚,妈妈玛丽琳,爸爸詹姆斯,哥哥内斯,妹妹汉娜及同学杰克。小说围绕莉迪亚的死展开描写。莉迪亚是谁?她怎么了?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在不断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们最终了解了莉迪亚的死因,全程仿佛是一种无声的诉说。

    妈妈玛丽琳,一心想成为医生,却最终放弃学业,成为了家庭主妇。但是她放不下自己的梦想。最后,她把自己一切的梦想都强加到她的女儿莉迪亚身上,对她倾注所有的关心,甚至忽视了她另外的两个孩子。然而她却没有注意到这些压在莉迪亚身上的东西太沉重了。

    爸爸詹姆斯是华裔,无论他怎样努力,学业怎样出色,他都无法融入美国社会。他不想莉迪亚也和他一样,便送给女儿如何与人相处的书,希望她快乐开朗,但是他不知道,其实是他和妻子的爱和期待,牢牢的将莉迪亚禁锢起来。

    杰克的出现点醒了莉迪亚,让她明白自己一直以来都不够勇敢,是她的软弱将自己的内心一点一点隐藏起来。最后她想明白了一切,她想游到对岸去证明自己的内心。然而,莉迪亚忘记了一件事——她根本不会游泳。最后所有的秘密都被藏在这深深的湖水中。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让人难以忘怀。

    故事中的父母其实很像现在的许多父母们,把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强加在子女的身上,把自己认为发展好、有前途的职业规划在自己孩子的成长路上,但是从来没有问过孩子们的意见,也从来不关心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实际上,在教育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生命之初,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应当充分保护孩子的个性。家庭是温暖的港湾,对话是爱的桥梁,沟通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家庭意识到。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才能实现真正的有效沟通,才能帮助孩子在实现自己梦想的道路上提供帮助。

    最后,附上如这本书封皮的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张迎颖)

  • 10、 读《无声告白》有感(读后感范文)

    无论是真的精神健康越发的被人们所重视,还是网络的舆论肆意增长,我们都不得不承认,原生家庭的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更多读后感请关注读后感大全网。https://www.dhb100.com/

    小说里莉迪亚的死,或许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原生家庭的扭曲,压抑。但是依我看来,是社会的矛盾突发,在不同人群的夹缝里,将一个个家庭或者个人所扭曲。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很多精神疾病实际上是一种现代病,因为当代社会出于价值观的多元,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价值观的确立有很大影响。原有的价值观与在信息化时代摄入信息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不匹配,便造成了“扭曲”。

    这是一个解构的时代,所有人都还没有建立起合适价值观,却已经开始着手拆解一切。

    小说里处处反映着,美国的当代矛盾,肤色歧视,有色人种,性别。

    一座小镇,一个家庭,却是矛盾的易爆混合体。父亲对于“中庸”的追求,母亲对于与众不同的渴望,都在一言一行里,投影在了下一代的身上。

    父亲的经历,我读来却是一种无可奈何之感。因为与众不同,所以总是尽力去迎合,总是渴望自己的能够隐没大众,去获得那种团体的归属感;因为童年的缺失,所以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融入当地的群体中去,却没有发觉这种隔阂感的本质,只能是将孩子往痛苦的方向去挤压。

    母亲对于不同的渴望,很好地体现在了她自己的行为与对女儿的要求上。对家里丈夫孩子们不发一声,离开去学医。对于强行让女儿跳级,却无视女儿在只有男生的高年级班上的痛苦。

    但是有一点很有意思的是关于“刻板印象”。母亲不满于自己的母亲所秉持的传统的女性的形象也就是刻板的女性形象,在遇见一些成功的“新女性”后,便自己逃脱出来,从事医学的学习。但是最后却没有办法实现,便寄希望于莉迪亚身上。但是她自己对于自己的希望便变成了对于“新女性”的刻板印象,强加于莉迪亚身上。

    母亲的自以为理解,却是不停地忽视,紧盯着的不是女儿,而是应当的自己。

    莉迪亚或许是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沉默,基于母亲的那次离开,便将一切的责任压到了自己的肩上,却不发一声。

    但是我想,这一切的构成,却十分带有必然性。因为母亲对于不同的渴望才会爱上父亲,而父亲也正是因为对方能够在人群中不显违和,而深深爱恋。实际上小说里,也有说到,不同的人种之间的婚恋,在那个年代是注定要遭受波折的,社会的压力与不理解,以及自身价值文化的差异,都需要好好的去磨合。

    梦想可以继承吗,很多父母觉得可

  • 2022-07-06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28

  • 2019-10-23

  • 2022-01-15

  • 2019-09-23

  • 2021-05-28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10-17

  • 2019-10-24

  • 2022-08-31

  • 2019-09-21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1-04-20

  • 2019-10-22

  • 2019-10-04

  • 2019-10-11

  • 2019-10-11

  • 2022-09-14

  • 2019-11-16

  • 2022-07-06

  • 2019-10-24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观告白有感
观告白有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观告白有感、观告白有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观告白有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