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告白读后感 > 地图 > 告白读后感,2024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共 3615 篇)

  • 1、 告白读后感

    【篇一:《告白》读后感】

    关于《告白》,是听一个朋友推荐的,光听书名以为是一本写爱情方面的书,看了电影之后,才知道是部惊悚片。花了两天时间将书和电影看完,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掉。整部电影大量的心理对白,带给人不但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思考。

    电影主要讲中学老师森口四岁的女儿被发现溺死在游泳池里面,森口通过调查,发现杀害爱美的凶手竟是班上的两位学生,少年a和少年b。痛失爱女的森口,没有报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报复,在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注入艾滋病血,从而引起学生、家庭的变故

    从角色来看,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是少年a、少年b。少年a,聪明自闭动手能力强,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走上了一条犯罪之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少年b,性格懦弱,一无是处,母亲过分的溺爱,被赋予过高的期望让少年b备受压抑,为了达到被期望的优秀,将昏迷的爱美丢进游泳池溺死。两者都具有不健全的人性,期待被肯定、被鼓励,是他们的共性。

    从家庭原因来看,悲剧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引导。少年a早年被母亲抛弃,从小失去家庭的温暖,a的大学教授母亲,带给了他希望,也带给了他绝望,当他得知自己被母亲彻底遗忘后,陷入绝望的a走向了报复的深渊。少年b的母亲一味溺爱儿子,将大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身上,从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考虑过。当森口老师来家访,听到儿子是直接的杀人凶手,却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多么可怜,从未反思造成孩子性格扭曲的原因。纵观整部小说和电影,家庭教育里父亲的角色似乎无足轻重,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来看,当前社会强调的是精英主义,关注最突出的,看重最优秀的。在《告白》中,成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们身上,让他们承受了与年龄相悖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法达到大人的要求时,就会以一种扭曲的状态存在,最终爆发出来。从某方面来说,压抑孩子的天性,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媒体的宣传价值观来看,少年a的杀人动机是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扬,反而杀人犯却能得到重视,当前媒体的宣传方向,容易给未成年带来模仿效应。路希里事件,媒体大肆报道,给少年a和北原带来了启发,少年a为了制造更大的案子引起母亲的重视,走上了犯罪之路。不难看出,媒体追求收益,为满足他人的猎奇心理,大量报道血腥暴力事件,无疑对未成年带来模仿范例。

    从人性来看,人性本恶,从众心理,当人不具备判断心理,会更趋向于

  • 2、 无声告白读后感1700字:无声告白读后感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

  • 3、 告白影评

    告白影评(一)

    看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那天,恰好看过玛丽·雪莱的句子——“一个人走向邪恶并不是因为向往邪恶,而是错把邪恶当成了他所追逐的幸福。”这句话,似乎可以部分地用来印证《告白》中几个人物的行为轨迹,至少在想获得母亲青睐的少年a渡边修哉身上体现了这一点。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

  • 4、 《告白》读后感

    《告白》读后感

    关于《告白》,是听一个朋友推荐的,光听书名以为是一本写爱情方面的书,看了电影之后,才知道是部惊悚片。花了两天时间将书和电影看完,却花了好几天时间才消化掉。整部电影大量的心理对白,带给人不但是视觉上的震撼,更多的是心灵上的思考。

    电影主要讲中学老师森口四岁的女儿被发现溺死在游泳池里面,森口通过调查,发现杀害爱美的凶手竟是班上的两位学生,少年a和少年b。痛失爱女的森口,没有报警,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的报复,在两个学生的牛奶里注入艾滋病血,从而引起学生、家庭的变故

    从角色来看,整部电影的主要人物是少年a、少年b。少年a,聪明自闭动手能力强,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走上了一条犯罪之路,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希望得到母亲的关注。少年b,性格懦弱,一无是处,母亲过分的溺爱,被赋予过高的期望让少年b备受压抑,为了达到被期望的优秀,将昏迷的爱美丢进游泳池溺死。两者都具有不健全的人性,期待被肯定、被鼓励,是他们的共性。

    从家庭原因来看,悲剧的发生,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家庭的引导。少年a早年被母亲抛弃,从小失去家庭的温暖,a的大学教授母亲,带给了他希望,也带给了他绝望,当他得知自己被母亲彻底遗忘后,陷入绝望的a走向了报复的深渊。少年b的母亲一味溺爱儿子,将大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身上,从未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考虑过。当森口老师来家访,听到儿子是直接的杀人凶手,却反复强调自己的孩子多么可怜,从未反思造成孩子性格扭曲的原因。纵观整部小说和电影,家庭教育里父亲的角色似乎无足轻重,而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面的影响。

    从社会文化来看,当前社会强调的是精英主义,关注最突出的,看重最优秀的。在《告白》中,成人的价值观嫁接到孩子们身上,让他们承受了与年龄相悖的心理压力,当孩子无法达到大人的要求时,就会以一种扭曲的状态存在,最终爆发出来。从某方面来说,压抑孩子的天性,更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从媒体的宣传价值观来看,少年a的杀人动机是做了好事得不到表扬,反而杀人犯却能得到重视,当前媒体的宣传方向,容易给未成年带来模仿效应。路希里事件,媒体大肆报道,给少年a和北原带来了启发,少年a为了制造更大的案子引起母亲的重视,走上了犯罪之路。不难看出,媒体追求收益,为满足他人的猎奇心理,大量报道血腥暴力事件,无疑对未成年带来模仿范例。

    从人性来看,人性本恶,从众心理,当人不具备判断心理,会更趋向于同伴的行为,

  • 5、 无声告白读后感600字: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 6、 无声告白读后感作文2400字:无声告白读后感

    最后读完了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一部极其压抑的关于异族通婚的小说,通篇的压抑让我难以忍受。

    小说以莉迪亚死了为线索开篇,莉迪亚是詹姆斯。李先生家里的大女儿,也是他们寄予最大的期望的一个孩子,母亲玛丽琳因为奉子结婚未能实现的职业女性的理想,通通传递给了莉迪亚,使莉迪亚变成了那个完全不是自己的自己,直到有一天,她失踪了、死了,玛丽琳还是没有觉悟女儿的死,是因为这个家庭,这份沉重到无法释怀的期望杀了她。

    这本书让我看到身为母亲,在一个家庭里的位置何其重要,只有一个阳光,用心的母亲才能够成就健康向上的孩子们,也只有这样的母亲才能够让一个家庭充满凝聚力,玛丽琳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眼里或许是幸福的,但是对于她的内心,却始终充满挣扎和痛苦,这份揪扯让她失去了作为母亲的敏感,失去了和孩子们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她终究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身为母亲,我想她是失职的,因为她并没有真正成为孩子们精神世界、成长路上的那个最好的陪伴,而只是一个不称职的主妇。很遗憾,这个家庭的男主人华裔大学教授,詹姆斯。李是一个内心压抑的男人,为了逃避他人对这个异族通婚家庭关注的异样目光,他让孩子们失去了每年假期旅游的机会,并完全放任自己躲避在安全的世界里,这样的母亲和父亲用行动不断的提醒着三个孩子他们的特殊性。当然,詹姆斯的压抑来自于他从小的生活环境,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作为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底层,詹姆斯的父母承受了巨大的生活和精神压力,这份压力也毫无意外的传递给他们的孩子詹姆斯,虽然他有幸寄读在贵族学校,但是他永远都明白自己是低人一等的,而这种感觉终将成为他生命中最深刻的烙印,影响他一生。

    身为一个哈佛大学肄业女大学生,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的内心始终有难以释怀的遗憾,遗憾自己没有完成的学业,遗憾自己变成了一个家庭主妇,她是那么渴望被这个社会的认可,那么渴望能够成为完全的自己。在莉迪亚只有5岁某一天的早晨,玛丽琳消失了,我无法明白她为什么会选取这样的方式离开家庭和孩子去追寻所谓的梦想,身为母亲的我更是无法理解她怎样可能就这样离去!因为任何一个有爱的母亲都是无法主动的放下她心爱的孩子的,更何况家里还是一儿一女两个孩子需要她的照顾,哦,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个孩子带来的繁重家务,让她不胜其烦,所以,她才会想要逃离。我一向相信,当你带着爱去做家务的时候,那就是爱;当你带着厌烦去做家务的时候,那一切真的就变成了烦扰

  • 7、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一:读《无声告白》有感作文】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知道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特别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内容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合适。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应该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集体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曾经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希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应该还是能够做到的。从今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篇二:《无声告白》读后感】

    在我开始的现在,我并不知道我会说什么,而只是练习去表达一些什么。

    花了一天的时间看完,是因为我在看书时特意要求了我的速度。为了提高速度,我用手指划动文字,虽然看得眼睛疼,不过却在提高了注意力的时刻也加快了阅读速度。

    莉迪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整本书的迷之所在。从开头写她的失踪、死亡,一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中间从她的父母的结合开始写起,写他们认识之前的身份、写他们相遇的经历,也写他们结合的美好,当然更多的还有他们婚后生活的惯性,这是一种迪莉娅的父母带自他们各自家庭的思维惯性。当这种惯性在现实的现实生活中经受考验时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也由于他们的不自知,又将这种状态呈现给了自己的孩子。

    有句话是,这世界上最爱你的,是你的孩子。父母对莉迪亚的期待成了莉迪亚对这对可

  • 8、 无声告白读后感1700字2024 无声告白读后感

    完成了对《无声告白》的阅读。这本被称为横扫美国亚马逊排行榜的书,与其说是悬疑类小说,不如说是一本有关爱和教育的杰作。

    小说开篇便告诉读者,迪莉娅死了,就此埋下伏笔:她怎样死的随着作者谋篇布局的深入,读者渐渐自己拨开了真相的面纱:这女孩活的好痛苦,那些爱她的人,那些在她生前对其百般关注、死后痛不欲生的人,实际上是以爱之名,行谋杀之实。

    书中提到,每一代人的言行往往都与上一代人有关。母亲是一个不甘平庸、期望与众不同的女人,最终却还是嫁人生子,成为一名普通的家庭妇女,尽管中途她挣扎过,没留下只言片语离开这个家,期望继续完成搁置的梦想,但却因腹中孕育了第三个小生命汉娜而再度放下。她短暂的离去却在迪莉娅身上留下了童年的阴影。小姑娘阴错阳差发现了母亲保留的外婆的烹饪书,看着被泪水浸湿的纸张,误以为是母亲的眼泪。她暗暗发誓,只要母亲能回来,她会尽力去完成母亲的每一个想法,每一个期望。而母亲回来了,错误开始了,她这短暂的一生,承载了母亲不甘平凡的梦想,被压得喘但是气。父亲是一个中国人,在黄头发、蓝眼睛的美国人中间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遭到歧视和嘲笑是再正常但是的。自己的卑微弱小在儿子内斯的身上显露,游泳事件让他以为儿子也要重蹈覆辙。反而他却觉得迪莉娅是受欢迎的姑娘,有着和身边人一样的蓝眼睛,那么漂亮可爱。因此,迪莉娅短暂的一生承载了父亲合群、要受欢迎的理念,用一生,去弥补父亲小时候的阴影。

    爱的重量把迪莉娅压垮了。这是爱吗爱她,请给她选取的权利,让她能够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而不是在她生日的时候,母亲送解剖书、父亲送连衣裙,告诉她去实现长久以来她不喜欢的梦想,去融合长久以来她无法融合的圈子。

    太多的爱给了迪莉娅,其他孩子呢内斯的事情,父母已不怎样关注。汉娜有时会被totally遗忘。或许内斯小时候会有些憎恨这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妹妹吧,不然也不会做出推她入水的举动。而当他把妹妹就上来,妹妹不撒开他的手时,读者就应了解了,内斯是迪莉娅在这个家庭中唯一一个能够依靠、求助的人了。内斯大了,也能体会到迪莉娅的不易,也会在饭桌上岔开话题,解救她于水火,但他毕竟还有自己的路要走,他要离开这个家,他要去哈佛。所以,当他要离开家的时候,迪莉娅是真的绝望了。当他承诺callback却食言的时候,迪莉娅真的悲哀了。毕竟,内斯是一个心思没那么细腻的男孩子,他有自己的生活和梦,他不会一向关注

  • 9、 《无声告白》读后感

    《无声告白》读后感

    终于读完了这部压抑的小说,本来只是试着读读看,但是慢慢地被小说扣人心弦的故事吸引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逻辑思维以及细节的描写,如此沉重的主题竟然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来越想读下去

    父亲詹姆斯是中国人,母亲玛丽琳是美国本土人。现在的美国开放包容,而那个时候的异乡人的确与众不同。所以他们俩的结合也是冲破各种束缚,玛丽琳不顾母亲的劝说找一个和她更像的人,而毅然决然嫁给了一个哈佛教授詹姆斯李。理所当然,他们的孩子也承受了更多的本不属于他们的外界的压力,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

    玛丽琳在组建家庭并拥有俩个孩子的情况下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于是她不辞而别,然而这样的选择是不理智的。显然可以看出 ,一个结婚后的女人再想做出点成绩是很不容易的,需要割舍的太多。

    莉迪亚受尽父母的宠爱,享受这种爱的代价是承载父母的梦想,按照他们规划的人生去实现所谓的梦想。这种爱是自私的,他们只是在弥补自己人生的遗憾而已。如果你不愿意笑,就不要笑。书中描写过几次利迪亚的笑,淡淡的,有超出同龄人的成熟,这种成熟也让她为了整个家庭的平衡做出牺牲。以至于最后彻底崩溃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而杰克却是截然相反的,他肆意的活着,是小说里最自由的灵魂。至少我知道我是谁,我 想要什么,面对隐晦禁忌的感情不惧怕,用花心的外表来隐藏自己内心深处纯真的眷恋。

    不谈关于这本书中的关于种族和性别这么 严肃的主题,只是想说说关于教育和成长的自己的一些看法。前段时间看的电视剧《小别离》中的朵朵也是初中生,喜欢写小说。而妈妈确是很要强的女人,唯成绩论者,朵朵成绩简直就是家庭晴雨表,一言不合就可能来一场母女大战。还好朵朵有个明智的爸爸,然而还是躲不过虎妈的步伐。备受压力的朵朵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僵,甚至恨自己的妈妈,妈妈当然也很委屈。这是中国家庭常见的模式,只是通过电视剧表现出来就更加激烈。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但是并不是父母的复制品,不需要继承所有的东西,比如梦想。

    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真正能做到的都是勇士。

  • 10、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

    沉默的告白读后感(一)

    走向远方,走向幸福。正是这句话扣紧了我的心弦,让我在层层叠叠的书堆中选择了他,或许只是他选择了我。翻开画着玉兰的黄玉色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人生这一栏目,仿佛是历经了一轮轮回,我原有的思想模式已是焕然一新,余杰的思想如雷霆般贯穿全书切入我的大脑。这本书正是珠海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余杰的散文集《沉默的告白》。

    谁是白痴使我感触最深的一节,在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历史道路上,许多作出伟大贡献的人成了白痴,像伽利略、雨果、马克思等等的一生不正是徘徊于天才与白痴之间吗?不是有人说过:在所有人都在沉睡中时,第一个醒来的人不是众人口中的白痴是的。正如余杰所说的谁离真理最近,谁就是白痴。二十一世纪确实是一个对待白痴比任何时候都要残酷的世纪,在众望所归的真理面前,人的想法便显得薄弱。从小老师的真理,学生必须服从,就似乎事物的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到了决定人生方向的时候,还是要遵从真理的制约,例如世俗的评语、上司的命令、金钱美女的诱惑、自身利益最大化等等一大堆的社会、自然因素。脚像缠了绷带、拴了铰链,走不远,一直困在窝头一角。一辈子反被真理误了正果。

    我想余杰曾经就是那白痴的一员,而且还是白痴中的白痴。但我却无比的喜爱这个白痴,我因为他觉醒了,令世人懂得自己原来比白痴更不如。如果让我选择当俗人还是白痴,那么我宁可自己是一个白痴,起码我的一辈子是那么的真切,我的人生由我去选择,由我去思寻;而不是被蒙在鼓里却不知,被错误引导却不改,被剥夺了思考却不觉;我宁可自己是清清楚楚的白痴。

    其中的牵手也是令我深思的一节,每个人都应该察觉到随着二十一世纪科技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也不断趋向于前卫,人们的追求也是越来越多,像无法填补的黑洞。什么同居生活、未婚先孕等等在报上已是屡见不鲜了,人心也逐渐麻木,尽管我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儿,但目视之处却是无幸福的存在,渐渐发现心灵的每一面正被逐渐腐蚀,恰好窥得这本《沉默的告白》,我开始明白,原来真情是真的存在,而不只是活在历史里,发生在童话里。余杰的牵手在我看来是单纯里透着真意,呆傻中藏着可爱。余杰所说的牵手是在早期古人猿时代母系社会中,父母会为未出嫁的女儿建一屋子,女孩子在觅得喜爱之人前要守在屋子里,知道在窗前看到喜爱一人的出现,然后女孩会把喜欢的人迎到屋里同居,直到有孕才向父母报备,算是正式的夫妻。试问如今不论任何条件,只是单纯的因为爱而

  • 2019-10-24

  • 2019-10-22

  • 2019-10-04

  • 2019-10-11

  • 2019-11-16

  • 2019-10-11

  • 2022-01-20

  • 2019-09-23

  • 2019-10-22

  • 2019-10-2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1-11-27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09-28

  • 2021-10-05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09-19

  • 2019-11-06

  • 2019-11-16

  • 2022-04-16

  • 2019-10-28

  • 2021-06-11

  • 2019-09-19

  • 2019-09-23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21-06-09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09-21

告白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告白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告白读后感、2024告白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