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4798 篇)
- 1、 《无声告白》读后感_55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5500字
告白何以无声?
(一)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大概是因为死不见尸吧,她的家庭成员们拒绝相信失踪的莉迪亚已经死去,尤其是她的母亲玛丽琳。那些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开始一幕幕在玛丽琳眼前浮现,似乎等她再睁开眼,莉迪亚就会像往常一样掀开被子露出乱糟糟的头发,跟她说“早安”。哥哥内斯则开始回忆头天晚上有哪些异常,但是突然想起自己没有对莉迪亚说晚安。汉娜则提出莉迪亚被绑架的可能性。于是玛丽琳准备从莉迪亚的朋友入手开始调查,但是,莉迪亚似乎并没有朋友,只有勉强算认识的一些同学。挨个问去,一无所获。最后只好报警,菲斯克警官开始了常规调查。
星期四早晨天刚亮,警察抽干湖水,找到了莉迪亚。
莉迪亚是怎么死的?这是整部小说将要解释的问题。
然而第二章一开始,作者就给出了答案:
(二)
玛丽琳最希望与众不同,而她的母亲沃克尔夫人却是一位家政课老师,“家政课老师”这几个字似乎就充满了传统与保守的气息。
于是玛丽琳改变策略,做医生成了她的梦想。因为“做医生是她能想象到的最能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的职业。”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如在辅导员异样的目光下选修物理课,比如在物理课拿到“a”后去到了只有她一个女性的化学实验室,并且在期中测验中拿到第一,让讲师不得不收起嘲弄的笑容,等等。“她一直喜欢用这种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直到她遇到她的授课老师詹姆斯·李。
詹姆斯·李所教授的课程叫“美国文化中的牛仔”,“据说,课后作业是观赏影视作品《西部独行侠》和《荒野大镖客》”。课程本身听起来这么酷,课后作业又如此轻松,这样的课程当然会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哪怕今天也是这样呢,不是吗?不过在此我对玛丽琳选这门课的初衷有所怀疑,她这么刻苦学习(虽然不见得是爱学习)的姑娘,似乎不太可能选这种“水课”混日子吧?倒是“牛仔”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那种自由、放浪不羁似乎更有吸引力。不管怎样,她和詹姆斯·李就这样相遇了。
这位教授身高至多不过五英尺九英寸,甚至连美国人都不是,竟然要给他们讲牛仔的历史?学生们表示不服。在课程进行过程中,一些学生就大摇大摆地溜出了教室。而在玛丽琳眼里,他看起来像个穿着大人衣服的小男孩。下课时,他说“我在办公室待到下午三点”,“然后,他直视前方,对着远处某个不存在的地平线凝视了几秒,玛丽琳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起来,仿佛他是在直接盯着她看。”于是她就鬼使神
- 2、 《无声告白》读后感_9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900字
过年回家,因为家里环境,使我想起这本书,所以开始重读一次。 父母把自己的“爱”放在孩子身上,希望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回报。懂事的孩子希望父母开心,会尽量如他们所期盼的去做。当孩子持续表现不错的时候,父母开始变本加厉。 对比起莉迪亚,我甚至觉得身边有更不幸的事情发生。只是经历者的年纪比较大,承受着这样压力: 因为母亲几年前去世,二十岁出头的儿子不久后开始承担“娶老婆 找个女孩处理家事”的压力。 到目前已有三四年,一直被亲戚、父亲催着相亲。只要有听说不错的女孩子,父亲都会让儿子去相亲。儿子不同意,父亲失望、找亲戚帮劝。后来儿子为了不让父亲太失望,只得去相亲。 儿子不但跟相亲对象处起来会“有代沟”,而且经济压力也不小。有想好好沟通,但是父辈心里 不太能接受年轻人的思想,觉得别人介绍的女孩勤劳、贤惠,或者生辰八字好,或者孝顺、安静,就很好了,为什么不喜欢呢?为什么不能试着交往呢? 除了父亲,一堆亲戚也会催婚。几次聚餐后、或者家里坐着聊天,都时常会劝跟相亲女孩交往、催婚。 毫不考虑儿子的精神需求。要让21世纪的人,在婚恋上过成19世纪的样子。 父亲说,他肠胃不好,中医说是因为抑郁。而他抑郁因为孩子没结婚。 父亲还说,现在出去串门都不敢去别人家,只敢去某几个人家里。 我想,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大概是因为读书少、一辈子在这小农村里生活,他也不够自信,快乐来自于别人的肯定,世俗眼里的“成功”。而亲戚,也希望孩子们过上“应该过”的生活。 自己虽然没有很“成功”的人生,但是希望孩子能够过上娶妻生子,让别人肯定自己,从而得到安全感。 今晚还有,在我们祝福一位亲人新年过得快乐的时候,父亲说“祝她新年生阿弟才是正经”,她是一位刨腹产不满一年 两个女孩的妈妈。 这或许跟书里父母的爱不同,这更是畸形的爱。 感到很悲哀,愤懑无奈到睡不着,写下此文字。 也希望“大人们”把关注更多放在自己身上,不要太期望从孩子的行动上获取“成功感”。希望他们有更多心思过好自己的生活,也让长大了的孩子有自由生活、婚恋的权利。
- 3、 《无声告白》读后感_17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700字
因为《微物之神》知道一位“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华裔女作家?哈佛大学毕业?父母均为科学家?耗时六年完成处女作?征服欧美文坛?等等,这些标签立马勾起了我无尽的好奇……
《无声告白》,单看书名,直白地宣泄着压抑的情绪,沉闷赤裸裸的弥散四周,优雅闷骚。好在最近我喜欢看一些偏向黑暗、压抑、悲伤的故事,因为刺穿了黑暗、窒息、绝望.....,带来的也许是一丝光线、一丝希望、一丝关注、一丝憧憬。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
开篇第一句就紧紧抓住了我的脑神经,死因?他们指谁?既然已经确定死亡为什么他们不知道?带着疑问开始抽丝剥茧,一层层揭开莉迪亚之死的谜团。
带着“莉迪亚死因未明”的主题悬念,作者开始为我们展示莉迪亚生活的家庭背景: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想要融入群体的少数派,在种族歧视的环境中长大,渴望与“周围融为一体”,渴望融入美国社会。他受够了自己的“突兀”,希望能活得“泯然众人”,但外来者的自卑和软弱让这种渴望伴随了他一生。于是詹姆斯对社群的期待转嫁到了“蓝眼睛”的莉迪亚身上。正是詹姆斯的社群期待,让莉迪亚被迫社交。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想要与众不同的理想派,玛丽琳,特立独行,一直讨厌“举头相夫教子颔首柴米油盐”的生活,梦想着有朝一日成为一名科学女性。但是不觉中堕入庸俗的日常。在儿子内斯进入小学女儿莉迪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心有不甘的玛丽琳觉得可以暂时放下照顾家庭的责任,去完成自己未竟的学业,于是制定了一次荒唐的“实现幻梦”逃走计划,其结果因怀上汉娜而抱憾结束,再一次极不情愿的回归家庭。但这次出走给家庭造成了难以愈合的隐伤。莉迪亚对家庭不稳定的恐惧许诺出“只要母亲回来什么都可以。”因为一本《贝蒂.克罗克烹饪书》,玛丽琳以为莉迪亚懂她,于是将自己的理想转嫁到莉迪亚身上,可怜的莉迪亚因为害怕失去妈妈,一味地说着“是,是的”。沟通失联,活在妈妈的期待里,失去自我……
莉迪亚的哥哥内斯、妹妹汉娜-被忽视的孩子,当父母的期望同时交织在莉迪亚身上,哥哥内斯和妹妹汉娜就成了被忽视的孩子。
哥哥内斯亲眼目睹父母“以爱之名”剥夺妹妹莉迪亚的天真与梦想,让这个家庭逐渐失衡。而母亲的抛弃、父亲的背叛更是让他迷惑痛苦,他决定逃离。而对于莉迪亚和汉娜来说,哥哥是这个家庭唯一的依靠,也是并肩的伙伴。内斯的哈佛通知书到来时,内斯的兴奋与莉迪亚的恐慌形成了鲜明
- 4、 《无声告白》读后感_7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700字
lydia 像是这个家的一盏残灯,燃烧着自己,让她的母亲充满希望,让nathan和hanna有空间成长,让父亲还能想起来爱母亲的理由,她心甘情愿的牺牲自己,纵然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被牺牲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价值。她坚持下去的理由是对离家出走的母亲的失而复得的感激和情感上对nathan的依赖,而慢慢地跟不上母亲日盛的期待和nathan的即将离开让她变得恐惧,仿佛她想要的一点点可怜的东西都要离她而去了。她变得愤怒,又不敢言说,她撕掉信,她转向jack,她变了,却没有人关心她变了。她如此挣扎的消化家人给她的关注和爱,受不了自己的背叛,也受不了别人的背叛。这可能就是令人窒息的被爱。作为一个孩子,lydia可能真的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压迫中找到自我,但长大了一些的她,在所有危机都逼近的时候,终于还是想通了那么一点的,然而还是选择用极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不管是故意的自杀,还是不如人意的落水,她都还是以这样的方式解脱了。她是个有责任感的姑娘,是个善良的姑娘,但我总觉得,她的懦弱才是她死亡的根本原因。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三傻大闹宝莱坞。如果lydia选择的不是消极抵抗,而是勇敢沟通或迎合自己,那我想最终不会辜负了自己的生命,又辜负了家人的爱。爱她并不是家人犯的错,他们只是错在不懂怎样去爱。其实让她活下去的理由太多太多,只是她不敢去找就已经钻进了牛角尖。害怕面对自己,害怕忤逆母亲,害怕寂寞,所有害怕的东西,都挡在她承认自己、接纳自己的勇敢之前。幸福真的是一种自我感受,世界上评价的标准多的数不清,而我们终其一生,都是在寻找自己。你不辜负自己,就不会辜负爱。
- 5、 《无声告白》读后感_13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300字
我起初是因为喜欢“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拜托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话,开始读阅读,一读便不能自已。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美国混血家庭。父亲是借用他人身份定居在俄亥俄州,任米德伍德大学教授,中国人詹姆斯·李,没有朋友,被孤立,出轨助教路易莎。母亲玛丽琳,是单亲家庭的孩子,成绩优异,拼命拜托母亲的期望、性别的束缚,追求与众不同,梦想成为医生,与詹姆斯相恋怀孕,中断学业,曾为实现梦想离家出走,以失败告终。长子内斯,不被父母关注,努力考取哈佛远离家庭。二女莉迪亚,乖巧懂事,被动承受父母的梦想与期望,为讨好父母,假装有朋友,假装爱医学,各种压力的积聚,使她不堪重负而自杀。三女汉娜,与哥哥一样不被父母关注,年纪最小心思却最为细腻,能洞穿家庭的矛盾所在。邻居杰克,莉迪亚的倾诉者,暗恋内斯,本书最理解自己的那个人。
本书采用插叙,“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作为开始,继而讲述莉迪亚所在社会、家庭的现状,牵扯出关于家庭教育、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交流沟通等一系列令人深思的问题。
压抑,悲伤。
玛丽琳的母亲希望女儿玛丽琳接受自己的期许,嫁给哈佛毕业生,过着相夫教子的悠闲日子。而玛丽琳因为自己未完成的梦想,不管女儿是否乐意,希望女儿莉迪亚继承自己的梦想,并付诸于行动。与此同时,被社会孤立的父亲,也希望女儿能够广交朋友,活跃朋友圈。父母的双重期许,哥哥的升学离开,杰克的轻松自在……可怜的莉迪亚找不到真正的自己,在迷茫中走丢又走丢,找不到归路。她不知道自己是谁,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迷失的莉迪亚,最终迷失在黑暗中,再也没回来。
为什么从不好好交流?为什么只偏爱于莉迪亚?为什么不考虑内斯和汉娜的感受?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孩子?为什么从不过问孩子们的喜好?为什么不让孩子做自己?为什么要用自己疲惫的身心来愉悦父母……
我想,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地存在于每个群体,每个家庭。
生命那么可贵,岁月又那么短,难得在世间走一遭,领悟这世间的神奇妙美。但丁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世间的人千千万,我们注定成为不了所有人都喜欢的那个人。而且,我们这短暂又漫长的一生没有任何一时一刻是需要我们按照别人的思想去生活,没有义务,也没责任。
赵丽颖,娱乐圈劳模,鲜有花边新闻,演技担当、颜值在线,努力且乐观向上,不也被人黑、遭人吐槽。
我们可以替别
- 6、 《无声告白》读后感_23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2300字
今天早上把这本书读完的,从看到这本书我就被它的书名吸引了“无声告白”多美的名字,但是隐隐约约觉得有着几分绝美和残忍,如今读完整本我依旧喜欢这个名字,但是始终没有弄明白无声告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是谁,在无声告白?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了我们本书故事的核心——莉迪亚死了。可以说全书都在围绕,莉迪亚死前,莉迪亚死后来写。她的死因——莉迪亚的家庭状况,这牵扯到她父亲母亲的故事,她死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莉迪亚对于整个家庭存在的意义。
如果说莉迪亚是这个故事的主角,那么她母亲——玛丽琳,父亲——詹姆斯,哥哥——内斯,妹妹——汉娜,以及杰克,无不对主角的树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詹姆斯是一个中国人,他因为这个身份而从小变成一个腼腆、内向的男孩,即使他天资聪颖,但是内心有一个极大的裂缝大到足以影响他整个人生——孤独。詹姆斯父母为了他能更好读书而在学校里工作,那是差强人意的活儿,詹姆斯为此在学校里躲避父母,有因为自己不是白人,与周围同伴们有很大差距而无法融入集体自卑不已。环境因素导致詹姆斯迫切的希望能够与其他人无异,让自己融入集体,也导致他日后对莉迪亚的期望。詹姆斯和莉迪雅的母亲玛丽琳的相遇是校园里,我还记得文中对于詹姆斯发现自己爱上玛丽琳是这么说的“然而,尽管他永远都不会彻底意识到这一点,这正是他爱上她的最初原因,因为她能够完美的融入人群,因为她看上去是那么的普通和自然。”詹姆斯自身的缺陷——难以融入人群,却使他爱上了可以完美融入人群的玛丽琳,我觉得从他们相遇相爱就是错误的开始。既然有了错误的开始,那么就会带来错误的结果。
玛丽琳是一个美国人,有着漂亮的蓝眼睛。她从小受到母亲的束缚,决心不要做一个向她母亲那样的人。玛丽琳的志向是当一名医生,对此有强烈欲望,但是老天喜欢捉弄人,让她一次又一次被迫停下追梦的脚步。第二次尤为严重,她有了两个孩子,却在母亲死后突然觉得家庭主妇不是自己的人生轨迹,对家人不告而别,踏上自己的追梦之旅。殊不知,这次的决定对全家人都是极大的影响。莉迪亚因为母亲的离家出走在内心深处埋下了阴影,以至于之后母亲要她做什么她都会顺从,因为啊,她希望母亲能够高兴,希望母亲一直呆在他们身边。“她告诉自己:她不在乎,因为妈妈会永远等着她,而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其实,莉迪亚自始至终,爱的并不是科学。”那么,莉迪亚爱
- 7、 《无声告白》读后感_12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1200字
这篇文章的写法非常独特,貌似是正序与倒序相结合的穿插写法。竟然没有把我的思绪或者说故事线打乱,说明作者的叙述手法着实高超。书中所包含的教育意义众多,本书评着重点出一下三点:
1.过高的期望需要父母不断调适
父母最容易进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自己的梦想或者说是目标强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无论孩子开心与否。玛丽琳想成为医生,便希望莉迪亚认真学医学;詹姆斯小时候没朋友、人缘不好,便希望莉迪亚朋友越多越好,要合群、受欢迎。由始至终,这种与孩子自身愿望不合的期望就是最为致命的痛苦;当孩子对于“梦想”的实现无能为力时,自杀作为一种解脱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爱的正确表达是父母和孩子乃至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在不断探索问题。对孩子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明亮的灯塔,可以高标准严要求,但请不要让爱沉重到让孩子感到窒息的地步。
2.孩子的困惑需要父母认真解释
父母与孩子缺少深层次的沟通会引发孩子病态的心理。玛丽琳离家出走是希望自己能在半年内获得学位,然而这一切在丈夫和孩子面前就意味着:“我不爱这个家;相比之下学位是比家庭更为重要的东西。”
这个价值观对于现代女性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追求独立和尊严是必要的。但没有和任何人吐露心声,这给家人带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痛苦。詹姆斯觉得妻子不爱自己,内斯和莉迪亚觉得妈妈不爱自己。因此,莉迪亚立下一个承诺:我要让妈妈满意,再也不做错事了。
也是从这里开始,莉迪亚活着的目标就是——让父母满意,对父母服帖。她害怕父母再次的不告而别,或者其他伤害家人间感情的事情再度发生。她想用自己的“懂事”换来父母对家的热爱。
当莉迪亚的物理成绩再也跟不上的时候,当莉迪亚与那些“爸爸眼中我的朋友”再也没有联系的时候,“我”也学会了欺骗。骗母亲“我”的成绩一直很好,一直跟得上;骗父亲“我”一直在和朋友打电话,“我”们感情很好的。
而父母并没有意识到:无叛逆的童年背后埋藏着一颗多么痛苦而易碎的心。没有叛逆行为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因为心理已然形成或者正在走向病态……
3.敏感的心思需要父母用心呵护
孩子的神经是非常敏感的,尽管她(他)可能不说出来。看到詹姆斯的助教路易莎把手自然的搭在詹姆斯的胳膊上时,莉迪亚感到了威胁——这个助教对父亲的感情给家里造成的威胁;闻到父亲身上的香水味,汉娜意识到父亲可能有了外遇;知道父亲有了外遇之后,内斯开车出去,
- 8、 《无声告白》读后感_2100字
《无声告白》读后感2100字
《无声告白》
这本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为什么能夺得2014年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它好在哪里?
扉页上写着,我们终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道理似乎是这样,可是我们在寻找自己的路上,到底付出了多少?为了成为自己,我们苛求了多少人不成为自己呢?
故事由莉迪亚的死亡开始,慢慢从中抽丝剥茧的分离出了她的父亲,她的母亲的成长故事。
詹姆斯来自社会的底层,他出生在美国长在唐人街,顶替别人的名字才得以留在美国。机缘巧合下,父母得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学校后勤的工作,附带的福利是能够让子女在里面获得免费学习的机会。詹姆斯获得这个机会,他渴望进入上层社会,最终也获得哈弗的博士、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也取了一个美国的女孩,生了三个孩子,似乎一切都是如此完美。他的人生梦想实现了。
可是他又没有实现,他期待别人像对待一个普通人那样对待他,但人们却只注意到他黑色的头发和黄色的皮肤。他在社区里没有友邻,在工作中也没有亲密伙伴,他们家一共只出门旅游过一次。
与詹姆斯相反,玛丽琳,在他丈夫眼里很普通的一个美国女孩,却拼命的想走出“普通”,中学、大学,她都试图去学男生的科目,并且想要打败他们。在课堂上,大家都不喜欢一个亚裔的教授,她却跑到办公室去吻他,和他结婚。在不知不觉中堕入日常之后,她想起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医生,她离家出走去学校再读,音信全无,几个月的时间让全家蒙上一片灰暗的色彩。而怀上第三个孩子让她只能以遗憾告终这场尝试。
玛丽琳的出走,给年仅5岁的莉迪亚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明说的恐惧,书中这么描述,“从那个夏天开始,她就非常恐惧——害怕失去她的母亲和她的父亲。她害怕有一天母亲会再次消失,她父亲会因此崩溃,全家再次瓦解。从那年夏天母亲离家出走开始,他们家就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全家人仿佛身处一座悬崖之上,摇摇欲坠。此前,她根本不会意识到幸福是多么脆弱,不知道只要你不小心,就能轻而易举地推倒幸福,让它粉身碎骨。此后,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只要她能留下。她一直是如此的恐惧。
而莉迪亚更清楚的是,继承父母的梦想是多么艰难,如此被爱是多么令人窒息。
她知道,每逢节日,父母送来的一本书或者一件连衣裙,并非读物或衣物那么简单;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系像雪一样不断落到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她发现做一些小事就能换取他们的快
- 9、 无声告白读后感1000字(3)篇
可能不会打太高分,发现以书名和推荐来看书,对我来说总是失败。讲的是一个女孩子死后,追溯前因后果的故事,值得思考的是三点1.种族之前微博曾有个美国女主持人在某特定时刻开了一个玩笑,被数万人指责种族歧视,我也看了那个视频,依我个人来看,真的就是个玩笑,可能我也不懂当地文化,但是,看了这本书真的觉得,有些人,真的承受不起,这些词语伴随了他的成长。他很难和当地人交往,以至于长大后的他一直关注这个问题,甚至到他的女儿。以后还是要谨言慎行。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负担吗?其实也能理解玛丽琳,她希望女儿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莉迪亚怕母亲又不辞而别,只能说好的好的,她明明不喜欢那些生物物理,却硬逼着自己喜欢,太累了。中国也有这种问题,而说实话,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孩子们做得更好一点,我也是那个阶段走来了,怎么说呢,她其实就是不想让同样的遗憾留给自己的孩子而已。适可而止的爱可遇不可求,自己多多调节可能会更好。本文中确实太过极端,比较特殊的情况。3.自我为中心读下来之后,其实每个因素都不致死,但事情赶在一起的确难说,当她知道杰克喜欢的是她哥哥后,杰克和她说了一番话后,她可能真的受不了,我也曾想过,是不是有些妒忌呢?原本自己是中心的那个星,哥哥被录取要走,没有人懂她,自己学业确实感觉太难,朦胧的爱却是哥哥的替身,一切的一切,自己已经无力面对,是哪里出了错呢,是那年,那年我就该顺应湖水,大致吧,反正也就是自我解读吧。总结类似的故事早就看过,一般在耽美小说,没有如此大的社会性,也没有这么的反思性,恕我直言,可能是接触网文也有十年,整体故事来说,并没有新意。胜在故事描述手法,倒叙插叙结合,总体不算悲剧,并无太大记忆性,可能环境不一样,不是华人。共鸣性很高,细节处理极棒,伏笔一一列出,没有云里雾里,可能有些部分和我有些相似,心里会难受。总体并不推荐阅读,只能说读和不读影响不大,但单纯从个人角度出发,之前看过一些更好的书,这本只能说担不起8.3,若是6.5至7的区间还是可以的。
2个多小时刷完这本书,一如大部分人,读完本书后压抑和沉默很久。想到了很多人和事,想到各种原生家庭的樊笼、想到人类给自己设置的无声的套路,甚至很多家庭和父母终其一生都未察觉到带给孩子们一生的压抑。我想到某人,或许连他和家人都未曾察觉原生家庭给的期待和骄傲,会成为一生的枷锁。我还记得他说:他其实根本不在意事业,我也知道他所想要的是
- 10、 无声告白读后感1100字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们有没有看过由伍绮诗著作的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呢?该书主要讲述了被父母非常看重的主人公莉迪亚死亡之后家里人发生的故事。故事剧情丰富,耐人寻味。小编这里给大家带来了一篇网友的读后感,一起欣赏吧!
莉迪亚的尸体在河里发现并打捞上来了。莉迪亚的同学和邻居都来参加她的追悼会,可是詹姆斯夫妇发现,无论是女儿的同学还是附近的邻居,他们都不是很熟悉,有的邻居甚至叫不上名字。和莉迪亚一样,他们没有真正的朋友。
关于莉迪亚的离去,让詹姆斯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和女儿一样,()孤独,没有朋友,因为肤色的原因从小被排挤,想起儿子小时候带他去游泳时,被其他小朋友嘲笑,作为父亲却什么也做不了,心里很惭愧,又觉得很无力。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成长于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对父亲没有多少印象,也不曾听母亲提起。詹姆斯是中国人,父母是上个世纪的移民者,因为当时美国政府不允许中国人移民的政策,当时中国人去了美国叫偷渡,父母甚至不可以用自己的名字,只能认个儿子已故的父亲为父亲,用死去人的名字,做别人的儿子,在加州艰难的生存下去。因为环境和身世的原因,詹姆斯从小就自卑,胆小,内心充满了不自信。连个好友都没有,也不敢和女生交往,直到玛丽琳的出现,这个活泼大胆的姑娘对詹姆斯一见钟情,主动走进他的办公室并且吻了他,詹姆斯也热情地回应着,仿佛他才是那个主动的人
玛丽琳曾经离家出走的那年汉娜还没出生,莉迪亚和内斯都还小。玛丽琳没有打招呼,写好的纸条又撕了,纵然心里很不舍,依然头也不回地奔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她要去读完本科的课程,8年的间隔期,要不是在大学快毕业时遇到詹姆斯并怀上了内斯,她早已完成学业。现在间隔年期限快到了,或许是青葱岁月的回忆触动了她,突然发现现在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越想越后悔,结婚太早,生孩子太早,过早进入婚姻生活,日复一日为相同的琐事烦恼,她受够了!
因为怀上汉娜,所以只能回家,在见到女儿莉迪亚的那刻,玛丽琳决定让女儿自己来选择将来的生活,她要告诉她不用太早结婚,人生不是用来结婚生孩子的,还可以去追逐梦想和自由。
因为是移民的原因,詹姆斯自始至终都很自卑,不敢和别人交流,也没有朋友,玛丽琳因为家庭的原因,与詹姆斯有着相同的处境,两个可怜的人走到一起,组建家庭。三个孩子也被裹挟在这股自卑,抑郁,孤单中,莉迪亚尤为明显。就在莉迪亚决定不再做父母期待中的自己时发生了意外,作为家中最为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9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19-10-24
-
2022-01-20
-
2019-09-26
-
2022-01-15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1-16
-
2019-09-23
-
2019-10-22
-
2021-05-28
-
2019-11-06
-
2022-07-06
-
2019-09-19
-
2022-04-16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29
-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