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戈壁母亲读后感 > 地图 > 戈壁母亲读后感,2024戈壁母亲读后感
戈壁母亲读后感

(共 3180 篇)

  • 1、 《戈壁母亲》观后感

    《戈壁母亲》观后感

    这几年,怀旧的主旋律片子不断,收视率也很高。我反复看了《亮剑》、《激情燃烧的岁月》,真是有种激情燃烧的感觉,仿佛把我也带到了过去的岁月。晚上,《戈壁母亲》播完了最后一集,同样反映的是激情燃烧岁月的片子,看起来却没有丝毫的雷同感觉,母亲刘月季其实就是那个时代所有母亲的缩影,宽大、善良、勤奋。电视剧的其他人物也都很鲜明,很有真实感,感触很深。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夏季的时候,去了一趟新疆,亲身体验了戈壁的苍凉和繁华。在新疆,还真无法与兵团相切割。在乌鲁木齐,我们的车子经过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部,真是气派;在伊宁,我们住的地方与农四师师部相差咫尺。行进在公路上,到处都有团场的指示标牌;从霍尔果斯回到伊宁的路上,不幸发生了车祸,却也让我有幸近距离观察了兵团的团场。团场的级别可能相当于县处级,实际只是镇一级的单位,宽广马路的对面是一个垦区法院,很有气派,看来全国法院都是一个模子的。与马路上一个兵团人谈了起来,得知他老家是四川人,已经退休,退休工资也相当不错,儿子、孙子都已经在这里安家。看着眼前的景象,由不得感慨新疆是个好地方,伊梨不愧是塞外江南。《戈壁母亲》鸣谢的单位有农四师、农七师,我在网上查了查,正是奎屯和伊梨的地方。其实奎屯正是兵团人用自己的汗水建设起来的,只是重建兵团时没有收回而已。

    新疆是个好地方。有句歌儿是这样唱的:咱们新疆好地方。以前读地理时,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印象深刻,以至于把新疆的印象全部湮没于沙漠之中,就像《戈壁母亲》的片名一样,给人的感觉到处是戈壁滩。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错了。那那提草原的丰沃,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宽广,葡萄沟的葡萄甜美,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诸如钟槐坚持放牧的边防站所反映的背景绿色的山、清澈的水、肥美的草,处处可见。看到塞外江南的美景,由不得叹息晚清政府丢失的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沃土。

    激情燃烧的岁月有着太多的无奈。像我作为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七十年代人,还算是幸福的。小学时,依稀记得第一次填简历,老师叫我们回家问家长成份,我妈说是贫农,那时我家很穷,我想贫农有什么好的?一贫如洗。但母亲却一直说这成份很好,我一直也以贫农而自豪。在那个以成份定命运的年代,每个人都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戈壁母亲》中的程世昌,充其量是个知识分子而已,却被逼得近二十年不敢认自己的女儿程莺莺,连带着钟匡民师长也受

  • 2、 戈壁母亲观后感1000字通用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好的作品往往是直击人心的。写一篇观后感记录观看作品时的心路历程也不错,你是否在寻找作品的观后感呢?你是否正在为写作品观后感犯愁呢?我们的读后感大全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戈壁母亲观后感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戈壁母亲观后感 【篇1】

    这部电视剧正在热播,每晚两集我和老公必看,也许自己也是母亲吧,电视里的刘月季喜我就高兴,她哭我也陪着流泪,可能天下的女人,天下的母亲大多都这样吧。刘月季是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钟家为了传终硬把他们捆在一起,没有爱情的婚姻,虽然她为钟家生了两个儿子,也只落得十三年钟匡民只给家里两封信,最后一卦还是离婚信,多么可悲、多么残忍,十三年,女人的青春没了,十三年自己带着两个儿子,照顾这个家,村里人欺负他们孤儿寡母,作为一个女人这些她都忍了,最悲哀的是她心灵上的孤寂,当钟匡民最后一封信说和她离婚,她没有哭泣,而是毅然带着两个孩子去部队找他,她不为别的,只是十三年了,儿子没见过爹的样子,就是离婚了也是孩子的爹呀,多么伟大的母亲。

    就这样一路辛苦找到了部队,没有想到钟匡民不但不热情,还回避他们,甚至劝她带孩子回老家,每月把生活费按时寄回去,孩子们劝她回老家,离开爹一样生活,可刘月季坚信,孩子必须和爹、娘在一起,就是离了也要离得近点,就这样办完手续以后,刘月季带着孩子在部队住下了。

    善良的她在部队开荒,最艰苦的时候,她就象一名冲锋的战士,冲在了前头,没有怨天怨地,别人有什么困难她都会帮忙,随着生活的`好转,随着孩子们的长大,随着钟匡民“官”的长大,孩子们不但没沾光,反而让他都送到最艰苦的地方了,这些刘月季都能理解,反而还劝说孩子,这是多难得的母亲呀,那样深明大义,最让人感动的是钟匡民让自己的大儿子一人去最远的哨所、而且就一个人,条件艰苦不说,一个人面对大山,多孤独、寂寞,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自己还使失去一条腿,就是这样刘月季和她大儿子也没说什么,她的泪在流,我的泪也在流,天下的母亲都这样,我想我们的社会一定很和谐。

    电视剧还没播完,她的善良还在继续,她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面对生活的苦难,她没有哭、没有怨,而是以自己的行动,做自己能做的事,她这样明事理、辩事非,是一般女人所办不到的,她没有靠、没有等,她用自己的善良感动着身边每一个人,我想天的母亲都象她这样,家庭就多一份温暖,社会就多了一份和谐,愿刘月季的路越走越

  • 3、 戈壁滩女王:《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戈壁滩女王:《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文/王君艳

    九月缘来有爱读书会推荐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星期四下午拿到书后,只要有空便开始阅读,星期五深夜读完。不用动脑,十足的画面感,幽默的语言,很容易入境。

    同样生活在西北,对于戈壁、干旱、沙尘暴我是有发言权的,但是体会绝对没有李娟刻骨铭心,三十多年的北方生活经历不及她一年的经历丰富和艰辛。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人不可以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谋生的手段和生活的地界。我上大学的学校途经郊区,每次外出去另外几所学校找同学玩,路过农田看见顶着烈日的农民都有此感慨。北方夏季日照非常充足非常适宜农作物生长,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里刨食,汗珠摔八瓣,庆幸没成为农民,不用如此辛苦。宁夏农民农业耕种的条件比李娟母亲的葵花地的条件优越的多。

    李娟母亲学农业,携母挈女从四川来到北疆主业种向日葵,副业开小卖铺、裁缝铺,养鸡养鸭养兔子。干旱、鹅喉羚是最大的挑战。飞沙走石的戈壁滩,收成全掌握在老天爷的手里。李娟母亲比男人还能干还豪迈还勇敢,不屈命运与天斗地战。骑着一部大摩托穿梭于人迹罕至的戈壁滩去开店,挣收葵花的雇工费住地窝子,条件之艰苦,排烟效果差,做一顿饭狼烟地洞睁不开眼,油一样金贵的水用来做饭维生,每顿饭里不知掺杂了多少沙粒。外婆、母亲、作者本人,三代女人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灰头土脸,不说劳动的辛苦,光是这样的生活条件我想我早已当了逃兵,或者每天哀怨。幸福是对比出来的,同样在西北,缺水、沙尘暴、严寒,当年的新疆条件比宁夏艰苦的多的多。与李娟在北疆的生活对比,我在天堂,李娟在炼狱。

    即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没有任何的矫情,努力把现在的生活过得好一点,今天比昨天强那么一点点,始终活在希望中,哪怕一线希望。李娟笔下的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遇到灾年,九十亩的葵花地播种了四回,就是这一线希望的强烈信念去一次次的艰忍和坚持。在李娟看来,家里地种得最少,灾情最惨,日子还过得最体面。家里工具最齐全,要盆有盆,要罐有罐。要桌子有桌子,要凳子有凳子。甚至还有几大盆绿植,成群的鸡鸭狗兔住了一年地窝子第二年斥巨资二千块买的蒙古包,在当时当地太土豪了,在我们看来这么不堪的日子在作者的笔下,有声有色有生机。

    李娟从母亲身上继承了最高贵的品质――乐观、勤奋和坚持。李娟在浇地一文中描写母亲给向日葵浇地: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浇地的

  • 4、 母亲读后感

    母亲读后感 高喊还是呻吟,奋战还是衰败,崛起还是堕落!你也不知道,但总有这么几个声音弱小而坚定地喊着: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 《母亲》这本书描写的那个封建时代,人们被繁重的劳动压迫,被权利所利用。年轻人浑浑浑噩噩,在乌烟瘴气的酒吧,灌着烈酒,唱着放肆的小曲儿,打架斗殴。这是怎样的颓废啊!刚失去父亲的巴威尔心中的怒火正在燃烧,他要觉醒,他要让真理与自由回到身边,他不想再这样堕落下去了!他要让那些为了给情侣送一个金尿盆而害死一个工人的吸血鬼明白:工人要崛起! 巴威尔的革命暴发了,一个个革命朋友在他的号召下向巴威尔靠拢,最难得的是巴威尔的母亲也被革命的气息感染,慢慢觉醒。母亲为了巴威尔革命成功,她可以举起那被折断的党旗,母亲的伟大光辉使她不顾一切地唱下去: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 书以《母亲》为题正是赞美着母亲的伟大,在巴威尔入狱后,是她接着革命,是她用弱小但坚定的声音说:相信真理吧,劳动人民万岁!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高尔基先生不正是书中的巴威尔吗?从那激烈强劲的语句中,我似乎就看到了一个革命者那从容不迫的神情,那坚定不移的信念。 文中的语句跌宕起伏,宛如沙漠中的一勺水让人惊喜交集;宛如滔天的狂浪,让人闻风丧胆;宛如秋天的最后一片落叶让人唉声叹气,宛如熊熊大火,让人心潮澎湃。。。。。。在高尔基的笔下,革命者都与母亲都是疾恶如仇,肝胆相照的有志之士。高尔基把当时社会环境描写得入木三分,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禁咬牙切齿,由衷为革命者助威,这就是《母亲》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吧,高尔基在这本书上独特的语言描写让人久久不能离开,激烈而坚定,弱小而不言败,写出了母爱的忘我,母爱的伟大。 读完这本书,我叹气了,虽然结果悲惨,革命没有结束,母亲死了。但我知道最后的结果了,结果是母亲的声音,结果是人民的呐喊,结果是巴威尔与革命都的胸膛,结果是那血还未凝结却折断的刺刀,结果是全世界追求真理与自由的革命者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人们。。。。。。书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黑暗与光明的两面,让我明白邪不胜正的道理,让我明白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儿子,为了正义去承受无法想象的痛苦。 书上的母亲太伟大了,高尔基不仅在赞美书中的母亲,还在赞美天下所有的母亲。现在是和平年代,也许我们身边的母亲没有书中的母亲那样可以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们的母亲,她赋予我们生命,生活中,为了我们的成长献出

  • 5、 观《母亲,母亲》有感

    博爱者无敌

    ——观《母亲,母亲》有感

    鼎城区法院 李华胜

    《母亲,母亲》的故事从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开始逐步讲起,以一个女人的视角为观众阐述了一个先有国后有家的感人家国故事。整部剧以小家折射大家,通过一个在重庆经商家族兴衰的演绎,再现了建国前的那段风云岁月,开创了女性视角国民大戏的先河。剧中的金国秀(袁立饰演)既是一位革命的斗士,更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以其对家庭、商业、国家社会的博爱,唤起了观众之中"感恩母亲"的热潮。该剧将时下的社会热门元素,婆媳矛盾、家庭纷争、经商谋略等融入到漫长的时光画卷之中,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享受,母亲的高大形象让我的心一次次为之震撼感动。

    以爱化恨,诚心为家。为了筹钱救父亲,十八岁的她惜别昔日恋人,嫁到城中富商侯家做填房。她虽受丈夫冷遇,婆婆刁难,但坚毅好强的个性支撑她挑起了生活的大梁,将所有孩子视为已出,悉心呵护照顾,用爱化解了一个又一个误会与仇恨,用实际行动打动了所有人,慢慢赢得了侯家及当地商界的尊重。

    有这样一段故事,因丈夫纳小妾与其离婚后,在婆婆极力挽留下,她为了孩子离婚不离家继续操持家业。小妾改嫁后,染上毒瘾被夫家抛弃在乡下生活极其困难。她得知小妾所生的儿子云灿非常痛苦后,在当时家庭经济财力已经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克报困难毅然将小妾再次接回了侯家,并积极为其戒毒,将其改造成了能自食其力的有用于社会的人。通过这件事,她成功获得了所有家人的理解与尊重。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她在持家有方的同时,用爱打拼,良心为商,成就了一个女子的商业传奇。在商场上,侯家与宋家结下了生死仇恨,宋家还纵火烧毁了侯家的仓库。在警局将纵火之人抓捕后,她说服侯家人并委托他人出面调解两家恩怨,使得宋家人避免了牢狱之灾,并主动赔偿其纵火损失,两家和好如初。为了经商之事,她放下了嗷嗷待哺的幼儿;为了店铺生计,她搁置了夫妻感情的背叛;为了照顾更多人,她再困难也没有关铺裁人。她的仁爱善举,诚信经商,让她渡过了一次次危机,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商业上的成功,她被大伙推选为重庆商会副会长,在战火动荡的岁月,成为了重庆商业的一个奇迹。

    有国才有家,她深知这个道理,在事业有成之时,不忘捐爱社会,尽心为国,彰显了她的一片赤忱至真的家国情怀。抗战爆发,她积极支持丈夫率军抗战,鼓励儿子参军报国,卖掉家产创办慈善机构收养战争孤儿,还募捐创办了光华学校让这些孩子们接受好的

  • 6、 《母亲》读后感

    读完高尔基的《母亲》,按理说写出的读后感应该是关于赞美母亲的,可我却不想写那些,当然,母爱是值得永久歌颂的,知识在没有领会其真谛,没有触机灵魂的情况下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肤浅的,和那些无病呻吟的文章一样令人提不起兴趣。

    读完《母亲》,确实在一些方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反思。

    母亲作为生活在当时俄国黑暗社会最底层的工人代表,从一个没有灵魂的麻木的人,一跃而为一个具有先进思想,为推翻沙皇统治而站在第一线的人。在母亲身上,所发生得重大变化,让我们震撼,尤其是母亲不识字,却比那些识字的更加理解真理,理解俄国的未来。这些与她的儿子帕沙卡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她的儿子是工人的代表,是工人运动的领导者,不断对他的母亲灌输革命的真理,将母亲的思想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当然这与母亲本身也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她对儿子的理解,对儿子所从事事业的信任,没有对儿子的自豪,对儿子深深的爱,也不会使她在儿子被捕后,下定决心走儿子的路,从而真正成为一个革命者,一个大造新时代的人。

    这里我们谈到了理解,这不仅让我想到一句话:理解万岁。确实,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是无价的,理解可以创造奇迹,就像理解可以将帕沙卡和她的母亲,两个思想完全不同的人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一座信任的桥梁。

    在现代社会,很多问题有待于理解来解决,代沟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试想,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加强交流,增进理解,又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有时候我感觉父母不理解我,当然,问题是出在双方。父母当总是让我一个劲的学习,殊不知,为了责任而学习是很累人的。

    再者,书中的革命者为了信仰,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而奋不顾身。

    其突出代表就是母亲的儿子帕沙卡和他的同志安德烈,雷兵等革命者。他们有着智者的信念,不知疲倦的像工人,农民宣传革命知识,剖析他们受苦受累而没有得到回报的原因,他们不惧资产阶级及其他们的走狗们,把坐牢当作工作之余的休息,出狱后依旧投身革命事业。这是多么让人敬重!这不仅让我想到了我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同样的故事也在我们这片热土上发生过,那些革命的烈士,将长眠在共和国的怀抱之中。

    这里提到了信仰,在革命时期,信仰高于一切,有着执着信仰的人会为它而抛弃生命。那些舍生取义的事迹一直被人们穿唱,慢慢的好像已经成为了传说,我曾经怀疑,所谓乱世出英雄,不知道在现代社会,还会不会又为了信仰而献身的人,还有没有那份勇气,坦然地面对死亡,正气

  • 7、 荷叶母亲读后感600字:荷叶母亲读后感

    《荷叶母亲》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冰心的作品。我一向很喜欢读她的文章。每当读起冰心的文章,总感觉那是夜空里的一颗颗晶莹的星儿,他的文章犹如一池春水,风过后,心里总会漾起阵阵涟漪,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我感受到她的作品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出爱的哲学,阅读她的文章,一股暖暖的爱总会萦绕在我身边。

    《荷叶母亲》是冰心一篇很典型的以母爱为主题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一朵在雷雨之夜盛开的的红莲,被打得左右倾斜。作者站在屋檐下,不由地担心起那一朵刚刚展开花瓣的红莲。正当作者无法可想之时,红莲旁边的大荷叶倾倒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无惧无畏的守护者红莲,正如母亲的手呵护着儿女一般

    这篇文章所描述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十分温馨感人,既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又让人顺理成章的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及关爱,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掩紧的被角。母亲用心爱着孩子已经成为她们生命中的习惯,母亲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的搂在怀里,在母爱的保护伞下,一切风雨都仿佛是脆弱的水珠。文章的结尾处,作者深请的呼喊: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看来,母亲一切的辛劳与无私付出,都是为了让子女有一个健康、舒适的环境,这就折射出母爱的伟大,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有一张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荷叶我们的母亲。

  • 8、 大家的母亲《怀念母亲》读后感范文分享

    《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讲述了作者季羡林老人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很感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念母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读《怀念母亲》有感【1】

    看完这篇课文后,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思念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

    这篇课文是以回忆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愧疚和对祖国母亲永恒的依恋、思念。令人最为费解也最为对两位母亲的怀念的是这一句: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在这一句中,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作者在他国的时间很长,与亲人的接触少了,心中不仅有忧愁,还有无限的思念,这是作者变得十分凄凉,但是当作者想起在故国时的生活情景、好朋友时,心中又多了一份安慰,一丝甜蜜。在这一段中,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淋漓尽致,从而体现出作者的思念。再看看这两句:看到她的神情,我想到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和这一句:天色阴的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看看,看看,仅仅一个神情便能想到母亲,仅仅一个阴如黑夜的暗天便可想到故国,从中可见作者对生母和祖国母亲之间多么深的思念和眷恋呀!还有最令人深刻的两句话呢!: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和: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从第一句的频来入梦就让我明白他对祖国母亲多么深的爱与思念,只有不停的思念一个人,才会做这样一个梦,而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则第二句的天哪一词可以让我感觉到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绝望、痛苦和对他生母的愧疚。

    同学们,读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看到季羡林老先生的悔恨,也请让我们把握亲人在的每一分每一秒吧!

    读《怀念母亲》有感【2】

    母亲是崇高的,母亲是伟大的,而祖国母亲又培养了千千万万多花朵,我学了一篇《怀念母亲》的感人文章。

    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我觉得我要向季羡林学习。我有时不听母亲的话,惹母亲生气;有时还不肯做家务,没有更努力的学习。而他从小就失去了母亲,没有得到母亲的关爱,得不到母亲的呵护。我却这么不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这些日子,和季羡林这么一比,我感到很惭愧。季羡林懂得感恩,当他取得博士学位,并去德国留学的时候,他也没有忘记母亲。在《永久的悔

  • 9、 怀念母亲读后感作文400字-怀念母亲读后感

    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然而每人却只有一位母亲、享有一份母爱,而我这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怀念母亲》,作者却有着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

    课文的主要资料是这样的:作者六岁便离开了生母,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这给作者留下了终天之恨,之后作者到德国留学,祖国母亲又成了作者梦中的牵挂,这种感情异常强烈,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一向伴随着作者度过了他在欧洲的十一年时光,这篇课文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身母亲永久的思念与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感触很深,我生活在和平年代、建设年代、生活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这天。早上,刚起床,床头早已放好了母亲为我准备的衣服,桌上早已摆满了母亲为我准备的我爱吃的饭菜,与作者相比,我比作者好一百倍,我真是太幸福了,就这样,我还是不是得对母亲发脾气,惹母亲生气,我真为我的过错感到愧疚!

    所以,我更珍惜母爱了!

  • 10、 母亲高尔基读后感

    母亲高尔基读后感

    《母亲》是我极为欣赏和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写了前苏联时期工农人民为真理,为平等,为自由,为过上好的生活而不断奋斗的故事场面。巴威尔符拉索夫是工人区中钳工的儿子。他偷偷地学习因为这是工人所不能拥有的权利。一些工人的子女和他一起读书、讨论问题、办报、散发传单,干起革命事业。母亲起先担忧自己的儿子,慢慢的,她喜欢并钦佩这些年轻的革命者们,自己也受到了教育,参加了革命工作。随着革命事业的不断壮大,沙皇反动政府开始迫害革命者。但以巴威尔为首的组织却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思想。工农运动越来越浩大,群众的反响越来越强烈,母亲的思想觉悟也越来越高,她将整个心灵献给了属于人民自己的革命事业。《母亲》是一部思想上的革命作品。它号召人民团结起来,为自身利益而奋斗。小说中,巴威尔这一群青年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壮丽的革命事业。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为无数平民的利益到处奔走,演说、散发传单,用宣传去唤醒人民,使人民从以沙皇反动政府为主的压迫大众的机构中解脱出来。他们追求真理、热爱和平,所以他们要奋斗,要用行动去打倒一切不平等的现象,去扞卫群众的利益,去创造社会主义的社会,去实现无产阶级的和平梦想。他们崇高的理想和真诚的呼吁使无知的工农阶级觉醒,他们伟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染了身边的人。帕维尔的母亲先是为儿子担心,但在儿子的感召下,她开始帮助儿子,由对儿子的爱,开始转变为对革命的爱,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把自己造就成为一位革命的母亲,从一个柔弱、温顺、忧郁的传统工人区妇女变成了一个有着深刻见解、满腔热情、勇敢无畏的新时代革命工作者。她不辞辛劳地长途跋涉送报纸、传单,不顾警察的残酷毒打向群众宣传革命真理;她和青年们一起带头,高高举起代表理性、真理、自由的旗帜,向世界宣告着革命者强有力的信仰;她忍受着儿子被捕、骨肉离别的痛苦,在一个个革命者接连入狱后仍坚持着实现自己的宿愿当法庭审理这些革命者时,年轻人振奋人心的微笑显示着革命事业的光荣与革命工作者的顽强,他们慷慨激昂的演说宣示着坚定的信念:你们使人们无法生活,毁灭他们;社会主义却要把遭到你们摧残的世界连成一个不可分割的伟大整体,而且这一点一定要实现!他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正义的光辉。这部小说使人热血沸腾,令人强烈地感受到可敬的革命者们的勇敢不屈、正气凛然,由衷地赞叹他们对理想的坚持,钦佩他们对伟大事业的献身精神。特别是母亲这个人物的思想转变,由胆

  • 2019-10-24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8

  • 2019-09-2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23-06-19

  • 2019-10-19

  • 2019-09-26

  • 2019-09-25

  • 2019-10-09

  • 2019-10-09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10-09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3-02-0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19

  • 2019-10-19

  • 2023-05-13

  • 2023-05-30

  • 2023-06-05

  • 2023-04-17

  • 2019-10-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戈壁母亲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戈壁母亲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戈壁母亲读后感、2024戈壁母亲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