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钢琴课观后感 > 地图 > 钢琴课观后感,2024钢琴课观后感
钢琴课观后感

(共 512 篇)

  • 1、 钢琴课影评

    钢琴课影评(一)

    我一直觉得,《钢琴课》、《走出非洲》和《英国病人》是故事相似但是心境不同。和后两者在奥斯卡的大红大紫不同,《钢琴课》由于更加独特的气质和更深更敏感的挖掘,显得不那么主流和闪耀,在戛纳电影节上捧下了金棕榈的奖杯。

    汹涌澎湃的滔天风浪和高耸巍峨的悬崖山峦间,一个柔弱的女子带着女儿来到了荒芜的澳洲。她就是艾达,一个因为丈夫的死受到刺激而失声变成了哑巴的女孩,带着年幼的女儿,被父亲嫁到了这个文明世界之外的不毛之地。斯图尔特是新西兰的商人,在澳洲经商,他第一次看到远涉重洋而来的妻子,就爱上了她。但是,对于艾达千里迢迢带来的钢琴,他却拒绝带走,因为路途遥远而且难走。艾达哑了之后,几乎只能以钢琴寄托自己的情感,离开了自己的钢琴,艾达的生活顿时陷入了苦闷。一次,她偷偷祈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去看看自己遗弃在海边的钢琴。一曲上手,从午后到夜幕降临,婉转的曲子接连从艾达灵巧的指尖跃出,贝恩斯一下子就陷入了这种美妙之中,也坠入了对艾达的深深的爱慕里。

    贝恩斯以80亩土地作为交换,让艾达的丈夫斯图尔特将钢琴卖给自己并且要艾达来教自己弹琴,斯图尔特背着艾达同意了。在弹琴的过程中,贝恩斯渐渐难以控制自己对艾达的爱慕,他提出用一个琴键换一次授课演奏,当次数足够,艾达就可以拿回自己的钢琴,艾达同意了。但是,随着弹奏的深入,贝恩斯越发主动向艾达索爱,而艾达也渐渐对这个陌生人生出了情欲,并且越发难分难舍。

    终于,斯图尔特还是发现了两人之间的不伦之恋。为了斩断这份孽缘,斯图尔特一怒之下砍掉了艾达的手指。艾达带着女儿离开了斯图尔特,和贝恩斯远涉重洋而去……

    女权的觉醒

    表面上看,《钢琴课》是一个关于三角恋,关于“小三”、“出轨”、“婚外情”和“不忠”的故事,虽然它是不道德的,但是却是凄美无比的,也许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但是还是被这段充斥波折和凄苦的不伦之恋所打动,艾达的一生和遭遇,让许多观众泪沾衣襟。

    《钢琴课》的魅力,最大在于它准确的刻画了女性的心理以及两性的关系,女性从压抑到释放的心路历程,女权的兴起和妇女的解放,最终由旧女性转变为新女性从而寻求真正幸福的过程。

    表现这种受束缚的女性是通过两个对比来实现的。

    第一个是文明和野蛮的对比。壮烈宏伟和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艾达柔弱的身体形成的鲜明对比。以及原始人的落后愚昧,和艾达的钢琴形成的对比。在这样一个落后而野蛮的世界里

  • 2、 《钢琴课》观后感800字

    《钢琴课》观后感 艾达和丈夫是非常热爱钢琴的一对甜蜜的夫妻,那一天,他们在森林里弹琴,忘记了大雨就要来临,他的丈夫遭到了雷劈,燃成了火球,他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艾达也遭到了雷劈,只是她没有失去生命,而是变成了哑巴,从此她和外界的交流只能通过手势和这架钢琴。那一年,艾达带着她的钢琴和九岁的女儿改嫁给了一位素昧平生的商人斯图尔特。路途上,都快要到家了,丈夫嫌弃那架钢琴太过沉重,搬到家里太麻烦,就把钢琴暂且扔到了海滩边。无奈的艾达只得求助邻居贝恩思的帮助,贝恩思从艾达的举止和她女儿的表达中知道了钢琴对艾达的重要性。他提出用80亩地作为交换向斯图特购买钢琴,并要求艾达给他授课。艾达向丈夫提出反对,她只想把钢琴弄回家里。可是她的财迷心窍的丈夫不顾妻子的反对,答应了贝恩斯的请求,并让妻子每天给贝恩斯授课。 艾达喜欢她的钢琴,不得不每天去给贝恩斯授课,贝恩斯不会弹琴,他只是让艾达到这里弹琴,他只是听众,他喜欢钢琴的声音,喜欢看艾达弹琴的动作,喜欢艾达那紧闭的双唇他喜欢艾达弹琴时那双脚的动作,他让艾达撩起盖住双脚的裙子,他痴迷于那露在鞋外的那一片肌肤渐渐的,贝恩斯提出了越来越非分的要求。他以给艾达换琴键作为条件,最后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如果和他在一起一次,就会把钢琴还给她,艾达答应了贝恩斯的请求,他们是那么热烈的相拥在了一起。艾达把钢琴搬回了家,但是她发现,如果没有人听她弹琴,她也不想弹琴了,她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什么时间爱上了贝恩斯。她一不留神,又到了贝恩斯的门口,她又和他在一起了,丈夫斯图特发现了他们的秘密,他隔着窗户看到了他不想看到的一幕。丈夫原谅了她,回家后,把窗户都钉上了木板,她把艾达软禁了起来,让艾达在家弹琴,不让她再去见贝恩斯,并告诉她贝恩斯就要离开这个村庄远走,艾达得知这个消息后,把信物给女儿,让女儿给贝恩斯送去,天真的女儿自从发现母亲和一个不该在一起的男人在一起后,她觉得应该告诉所谓的爸爸,阻止妈妈不再犯错,她通风报信把信物给了爸爸。斯图尔特怒不可遏,他用斧头砍下了艾达的一根手指,并且说,我砍掉你的翼,看你还和不和他见面,见一次面就砍掉一个手指。他让女儿拿着手指去见贝恩斯。贝恩斯发誓要杀了斯图尔特。两个男人见面了,斯图特问艾达到底会不会说话,他到底听到了艾达说了什么,斯图尔特感觉贝恩斯能听到艾达的声音。最后他无奈的让艾达和贝恩斯离开这里。 贝恩斯给艾达做了假手指
  • 3、 《钢琴课》观后感1000字

    《钢琴课》观后感 女主角是个可怜兮兮的哑女,她丈夫早早地跟这个世界说了拜拜,她又改嫁给一个充满铜臭味的商人。她带着女儿和一架大钢琴、还有几箱子东西,前往夫家。现实明晃晃地摆在那儿,商人并非怜香惜玉之人,连她嗜爱如命的钢琴,都未替她搬回家。离了钢琴,她的生活便会黯然失色。 女主角央求男主角带她去海边。男主角推说没有时间,女主角就和女儿坐在门外不走。男主角让女主角如愿以偿,女主角在海边弹起了钢琴,她用钢琴述说着自己的心情,脸上洋溢着欢快,艺术细胞丰富、小天使般可爱的女儿则跳起舞来。夕阳落山了,女主角依然弹性很浓,男主角任凭女主角弹奏,不去催她回家。 当女主角得知丈夫把钢琴物物交换,和男主角换了一块地后,她异常生气。女主角去给男主角上钢琴课,男主角说他们做个交易,她可以交换回钢琴。男主角赤裸着身子,用自己的衣服擦拭着钢琴。男主角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看上了女主角。男主角让女主角干什么就干什么,把裙子撩起来,把衣服脱了,她都唯命是从,男主角表示爱抚可以换回钢琴,女主角欣然答应。 他闻她的衣服,亲吻她的头发他脱了衣服,也要求她如法炮制。他躺下来安抚她,这一幕恰巧被她女儿看见。 他把钢琴搬回了她的家,她丈夫看见后不答应了,他赶到男主角家里,说了地的事儿,男主角说不要钱免费还给你妻子的。女主角按捺不住内心的寂寞,去找男主角。他向她诉说衷肠,他说他为她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他要她回家,她打了他一巴掌,随后小巧玲珑的拳头撒娇似的捶在他身上,两人火辣辣地亲吻对方的情形,正好给她先生看到,她丈夫并未采取抓奸在床的措施。 也许是感情有了宣泄口,她异常高兴地和女儿玩耍。这一天,她又去男主人公家里,半路上给丈夫拉住,一个执意要去,一个一定不肯,最后是他丈夫占了上风,把她拉回家,他用木板钉住门窗,不让她外出。她陷入感情的漩涡难以自拔,被软禁的日子过得心如乱麻。同样是安抚,她安抚丈夫显得敷衍了事、不动真情。她丈夫问她她讨厌他吗?她丈夫把钉在门窗上的木板拿下来,他说他要外出,他相信她把家留给她。她写下了我的心属于你的话,让女儿把这肺腑之言送给男主角看。女儿不肯去,她硬要她去,她女儿没听她的话,找到了她的丈夫。她丈夫看了她写的火辣辣的文字后,犹如五雷轰顶,他气得七窍生烟,用斧子怒砍钢琴,他无法忍受女主角的背叛,用斧子无比残忍地砍去了女主角的一根手指头。他失去理智地说再去见男主角,就把她的指头一根根地砍
  • 4、 《钢琴木马》观后感

    《钢琴木马》观后感

    由张默主演的电影《钢琴木马》有着一个美妙的片名,但其实这不是一部文艺清新式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宅男骇客在无意中拯救世界的故事。影片汇集了谍战、悬疑、动作、爱情、科幻等元素,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剧情转折,绝妙的处理令人佩服。

    电影《钢琴木马》可分为两个故事来看,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可以视为整部电影的背景交待或引线,讲述的是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上尉爱上了借钢琴师身份潜伏的女地下党,战争接近尾声,上尉却接到了刺杀女友的命令,爱情和忠诚之间是令人痛苦的抉择。

    《钢琴木马》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则发生在2012年,张默饰演的骇客阿明为了筹钱给已经分手的女友赎回钢琴,卷入一场生化危机,与幕后操纵人体试验的医学狂人、杀手进行网络与现实交替进行的双重对决。这下就把观众从历史剧带回到了现代,而且还加入了科幻元素。

    不难分辨,第一个故事是浪漫先行、较为保守的谍战戏,第二个故事则是不拘小节的科幻动作戏,竭力营造惊险氛围,动作、悬念、犯罪、科幻,甚至是黑色惊悚元素都大行其道,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商业性和视听冲击力。

    张默的确是青年一代演员中大有可为之人,他的表演很有冲击力和层次感,他在每部电影中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他能在电影中表现出顽劣、刚强、雅痞等多种性格,在《钢琴木马》中他又是饰演一名宅男,尝试全新不同的角色,令观众看到了这位年轻演员的努力。

    影片《钢琴木马》在厦门取景拍摄,海滨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导演处理比较好的还是没有让风景喧宾夺主,而是让美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后感 )特别是影片后半段还涉及到客家土楼,导演实地拍摄还加入了一场撞车戏,这应该也是在土楼拍摄过的仅有的撞车戏吧,虽然看着很惊险,但还是尽量不要破坏周边环境为妙。

    影片《钢琴木马》的故事最终给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环境中,在爱情和人类安全的选择上,阿明要做出很痛苦的抉择,结尾处阿明用了钢琴曲密码来保护女友的做法很聪明,这也契合了片头的设置,达到了首尾呼应,这一点非常难得。

    总之,《钢琴木马》这部电影总是给到观众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节,导演吕祖松作为新人来说能把一部作品拍得这样有冲击力实属不易,但影片的一些细节仍然还可以再精雕细琢,不过既然是新人导演,所以我们也该期待他未来更好的作品。

  • 5、 《钢琴别恋》观后感

    《钢琴别恋》观后感

    《钢琴别恋》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面对爱情,特别是一开始就注定悲剧收场的爱情,女人有时确实是比男人来得更能破釜沉舟。ada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透过琴音所传递的情感却更加强烈,以至于使毛利人柏在听过她的弹奏之后竟也不能自持的爱上了她,柏对ada的爱来得原始纯粹,他知道对待这样一位文明世界来的女性必须先让她感受到礼貌和尊重,而不是一上来就想着如何扑倒滚床单,他让她慢慢倾向于自己,并用一场任性的驱赶来强化他们之间的感情。

    起初看完《钢琴别恋》我心里一直觉得ada对柏是全身心的爱,明明知道前方是片布满荆棘的泥沼,也不能挡住这份浓烈的爱冲破桎梏,拥抱短暂的欢愉,哪怕就是仅有一次的鱼水交欢也使她更加坚定的明白此生是无憾的,然而影片的内核真是如表面所演吗?

    上述可笑而浅显的想法在我看完《钢琴别恋》整整一周之后发生了彻底转变:ada在内心深处最最重要的终归是琴而不是情。观者可能都惯常以为男女主角只要发生肉体关系就一定表示真心相爱了,最后ada是因为迫于精神压力自杀或者是意外落水致死神马的也不明就理,这显然是对本片最肤浅的理解。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有肉体接触就能断定ada心中所爱吗?如果导演(兼本片编剧)真是构造了这样一个女性角色,那本片和一般的婚外情故事又有何差?又怎会名垂影史?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钢琴才是她的全部,是她一切情感的倾诉、甚至是魂灵的所在,为了琴她愿做任何事,女儿尚幼她无法向她道出所有心事,故而当她坐船来到新西兰后丈夫不愿意把琴运回去成了她肉体出轨的导火索。

    丈夫本也只是想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她内心也不愿去背叛他,但为了换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钢琴,为了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她甘愿委身于一个粗人(当中夹杂着对丈夫的报复和对柏的一层淡淡的爱意),为的只是能与琴对话,和钢琴在一起她才会觉得安心。ada灵魂的高尚也恰是在于此,与她对柏的爱相比,柏又怎会占据她一颗心的全部。当她的手指被斩断的那一刻起,她便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深层次的精神对话),她的灵魂变得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时的她不再留恋任何事物,所以她才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琴一起落亡,你以为她是为什么自杀?当一个人失了灵魂那和行尸走肉还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死了干净,为了灵魂而死,这才是她的伟大,这才是为何影片本就叫the piano的原因,这才是这样一部影片拨开表面应焕发出的光芒。

    当年和本片并列金棕榈奖

  • 6、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钢琴师观后感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
  • 7、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反映二战的电影作品多也不多,最出名的有《辛德勒的名单》,无意间看到这部高分电影《钢琴家》,他从受害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段残酷的岁月,和平真的是来之不易的,珍惜当下,当然还有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钢琴家是我在豆瓣上无意看到的一个评分较高的电影,由于最近无聊,就把它拿出来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电影相关的介绍,因此,几乎所有的想法以及背景知识都是通过电影本身及上面的弹幕了解到的。《钢琴家》讲的是波兰著名的犹太裔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时期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故事。

    电影用及其冷静客观的角度,描述了席皮尔曼从著名钢琴家沦落到在餐厅表演维持生计,到靠朋友帮助从去集中营的路上逃脱(家人都去了集中营,应该都死了),到去工地搬砖,到躲在一间屋子里靠朋友不定时的送饭,再到最后躲到一间废弃的屋子,一直躲到二战结束得以生存下来的故事。电影通过席皮尔曼的视角,讲述了德国纳粹占领波兰后,对犹太人的一步步迫害。

    电影比较触动我的有三处:一是席皮尔曼对生命的渴望,在饿到不行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生命;二是犹太人对于德国纳粹的迫害基本得以保持逆来顺受的态度,有一段是席皮尔曼的朋友被点出来枪毙(德国人会直接杀死老弱病残,留下精壮的年轻人做苦力),轮到他的时候枪里没子弹了,他还是在那趴着,等待德国人上子弹,然后枪毙他,如果那个人是我,一定会反抗;三是电影末尾,席皮尔曼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这名军官因为爱惜他的才华而保护他、支援他,很不幸,最后德国战败,这名军官还是死了。

    电影里除了给予席皮尔曼主角光环外,几乎没有任何渲染或夸大,而是很冷静的描述了这样的战争。看了之后,我最大的感悟便是,珍惜当下和平的环境,珍惜当下的生活。

  • 8、 钢琴家观后感精选

    如果觉得内心所感无处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你想知道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吗?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钢琴家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钢琴家观后感(篇1)

    《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作者:derek han(韩祖平)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金融学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站在旁边的看的,始终是个看客。输赢有时不在做对做错,完全在于头寸管理。总是不断地尝试去学习,去做新的'事情,在不断失误和成功的同时,及时调整自己,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建立自己的头寸。在西方国家里,可以使用公司兼并的方式进行税务抵扣,并利用原始股东回购协议进行低成本收购。所谓的私人银行即是为富有人群提供服务的银行,而这些富人不见得都是理财高手,而这些高端私人银行并不如我们想像提供客户之上的优质服务。对资本的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情,它可以随时吞噬,拆解产业王国.在瑞士,私人可以创建银行或者信贷公司。人是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外汇市场上,每一笔交易都是独立的,所以忘记过去吧!外汇市场上应相对偏向理性保守,好的年头赚钱后也宜将盈利取出换成其他资产,如房产。机会似乎总在金融界的实战中显现,人脉的扩展,甚至竞争对手亦会在某些时刻成为合伙人。由此,若求发展,那么在你那个期望的圈子发展你的人脉关系吧。外汇,实业投资,金融理财形式复杂,但确依据一些最基本的常理,所谓大道至简。大资金谨防银行、投资中介公司作弊,有2-3家中介商参与交易,平衡风险比较好!什么事,都不用一个人赤手空拳,建立你的专家团队吧。一起分享,一起合作,一起成长!团队在任何时候都比个人显得专业性强,并且有信任感。做事,做人得应该有原则,维持自己的底线,善待他人,技巧性地说服人!

    钢琴家观后感(篇2)

    一开始听说《钢琴家》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时无数的光环笼罩这这位才华横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小提琴手,理所当然的是应该子承父业。虽然一家人之间也存在些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却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这时纳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

  • 9、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集锦

    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吗,到底应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这份“弹钢琴盲童观后感”是我认真打造的期待您的口感体验,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 篇1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3篇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聂裕茜

    经老师推荐,我观看了电影《弹钢琴的盲童》,看后非常感动,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有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刘浩,因为出生时身体不好在温室里输氧过多而失明。但他又是幸运的,老天爷关闭了他眼睛的同时却给了他超强的音乐细胞。

    这个双目失明的孩子,非常坚强,非常努力,非常懂得坚持。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电子琴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合适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的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浩想外出到北京学钢琴,可生活在贫苦山村的他家离北京太远了,去北京变得很困难。但是刘浩的妈妈相信他一定能行,想办法坚持要把他带到北京。在北京学习期间,为了节约钱,晚上,他们就睡在公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供他学琴,刘浩的.爸爸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后来,刘浩终于成名了,还跟钢琴王子郎朗一起合弹了曲子。

    看完电影后,我有三点感想,第一、命运是公平的,上帝不会偏向哪个人;第二、坚持就是胜利;第三、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人。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生活环境非常好,但我没有向刘浩一样去珍惜,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刘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把落下的钢琴抓起来。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梁艺骞

    11月25日,我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叫刘浩的盲童学钢琴的经历。

    故事里面的妈妈原来生的是三胞胎,结果回家时发生车祸,其中两个夭折,另一个被送往氧气箱,最后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刘浩。刘浩渐渐长大,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听到家里有音乐声,以为是孩子开收音机,却惊奇地发现是刘浩在弹琴。之后,妈妈决心带刘浩去学琴。好不容易他们在一个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师。在老师帮助下,刘浩获得了金奖。

    这是部感人的电影,刘浩的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有坚强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对两个孩子的夭折、另一个孩子

  • 10、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一) 今天,学校安排我们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自幼双目失明。为了还孩子光明,刘浩的父母跑遍了北京市各大医院眼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母亲在心灰意冷之际发现,儿子虽然盲了但听觉过人,"玩具琴、计算器、手机,任何带声音的东西都是他心爱的玩具,音乐能让他摆脱孤独。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妈妈历经千辛万苦,让刘浩能够如愿以偿跟着老师学钢琴,还上了北京一所盲童学校。经过学习,刘浩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并且多次在大赛中获奖。 刘浩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用眼睛欣赏五彩斑斓的世界,这对于他来说很不公平。幸好,他有音乐天赋,可以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而我们作为一个健康人,应该感到非常庆幸。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要对生活充满期望,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二) 三(4 )班 谢坤朗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叫《弹钢琴的盲童》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刘浩的盲童,三岁时,玩着妈妈给他买的玩具小琴。一天,他听别人弹了一遍《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他就可以完整地弹出来。妈妈知道他喜欢上了弹琴,就背着他四处求学,但是都因为他是盲童被拒绝了。后来有一位刘校长同意教刘浩弹电子琴,还免掉了所有学费。妈妈为了节省车费,就背着刘浩上下学。一天,妈妈背着刘浩上楼梯时,摔了一跤,鲜血从胳膊上流了出来,妈妈不说一声痛,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呀!刘校长知道了,就开始亲自背刘浩上下学。一天,刘浩回到家,给妈妈切菜,结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缝了四针。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刘浩就要参加电子琴比赛了。比赛的时候,刘浩咬着牙、忍着痛、流着汗弹完了曲子,琴键上洒满了他的鲜血。 我想:刘浩这种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孩子。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背着我去玩。虽然我没有帮妈妈切过菜,但我帮妈妈包过饺子,拨过蒜。我长大些也要帮妈妈切菜,做更多的家务事。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3

  • 2019-11-04

  • 2022-12-27

  • 2023-02-02

  • 2019-10-29

  • 2019-11-04

  • 2023-01-24

  • 2019-11-04

  • 2021-04-23

  • 2022-12-08

  • 2022-04-08

  • 2019-11-02

  • 2021-05-08

  • 2019-10-28

  • 2021-04-27

  • 2019-10-28

  • 2023-01-21

  • 2019-10-28

  • 2021-05-08

  • 2021-04-27

  • 2019-11-06

  • 2023-03-30

  • 2023-02-06

  • 2019-11-04

  • 2021-05-10

  • 2021-05-10

  • 2023-05-10

  • 2019-11-04

  • 2023-01-30

  • 2023-01-04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0-28

钢琴课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钢琴课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钢琴课观后感、2024钢琴课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