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钢琴师观后感 > 地图 > 钢琴师观后感

钢琴师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04-08 来源:互联网

电影观后感: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心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您也许正在观看,也为相关的情节呈现所赞叹,老师都提倡用写观后的方式来提升作文能力。怎么才能防止将观后感写的千篇一律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电影观后感: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心得,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钢琴师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为您提供更多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1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在饥渴的状态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这几段钢琴曲是什么年代的曲子,原曲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魅力,一个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2

《钢琴师》是在我记忆中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一部电影,片子大概要三个小时,我看的几乎忘了时光,直到电脑自动关掉,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我跟着主人公一齐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处,看完这部电影,内心感到无比的纠结,人性的光辉,为什么总是在泯灭时闪现。《钢琴师》给了我一种心灵上的洗礼,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战争来临的时候,每个人都劫数难逃。钢琴师也不例外。曾被鲜花和掌声包围的钢琴家,从音乐迷梦中跌落下来,沦落凡尘可怜的艺术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饥饿和贫困击倒,忍痛卖掉了心爱的钢琴。出于同样的理由,这位首屈一指的钢琴家不得不在无人喝彩的小酒馆中弹奏。有时,琴键敲击声还比不上钱币的叮咚悦耳。然而灾难才刚刚开始。很快,混乱的犹太区也不容许他们继续生存。大批的犹太人即将被送上火车,生死未卜。在上车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还能与家人相拥。离开了群体的个人生活在无望的恐惧中,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折磨。

钢琴家暂时逃离了犹太死亡之旅,成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脏又累,还是无法摆脱死亡的阴影。身边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个暗示,也可能当场招来杀身之祸。工人们在暗地里酝酿暴动,而钢琴家再次幸运的逃出了魔窟。

摆脱了疲惫的肉体折磨,又进入了饥饿和囚禁的地狱。由于他犹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隐藏在变换的建筑中,耳边传来隐约的枪炮声,那是工人们暴动的信号,他为自我苟且偷生感到羞愧,但毕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饥饿和恐惧中苟活着。

之后钢琴家象个野地的幽灵,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废墟中寻找可存活的食物。当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头时,德军来了。钢琴家再遇险境,只得闭目等死。当听说他是位音乐家时,颇有修养的德军将领带他来到钢琴前,要求他弹奏一曲。那是怎样一种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键上,额前的乱发覆在眼前,一个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贵的钢琴前,就在前一秒,抚着琴键的手还在为一点食物而不择手段。但是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东西,他被一点一点唤醒。身体慢慢地挺直,双手也由迟疑转为行云流水般旋转。很快,他就与琴融为一体。在黑白的琴键间,那个消失的钢琴家又复活了。而音乐也经过灾难的历练而更加纯洁,更加打动人心。德军将领也在其中,他默许了这个不凡生命的存在,并为他带给食物。

当重重磨难过后,云开见日。钢琴家重又优雅地在华丽的大厅里演奏音乐。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丽绽放,一切阴霾不再。可电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现实中的钢琴家会这么幸运吗?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间消亡的普通民众呢?除却战争,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经历着优胜劣汰的残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类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与伟大。当繁华过眼,灰飞烟灭时,只有人类精神的矍矍之火还在宇宙的上空飘荡回响。这,该是不灭的吧。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3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战争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为了生活我们渴望和平。”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炸弹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样办,你也没有潜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持续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

和已渗透于波兰斯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仅自己尽情享受着性爱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性爱。他的作品风格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

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回味历史我们更加珍爱我们的生活,更加珍爱和平,为人性的完善,为了种族的延续,为了全世界的共同发展,我们远离战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4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5

从前我一直没有遇到过某一种可以震撼灵魂的乐章,我只是在琳琅满目的音像店里寻找着符合自己心情的优美旋律或流行歌曲。但真正值得我忆起的却没有几个,它们往往会在另一股新浪潮中隐退,成为人们不屑提及的过去。

我不懂钢琴的奥秘,也从未关注过。只觉得那是一个所谓古典幽雅的幌子,让人们追逐着那种文化,以便获得蓝眼睛们赞赏的目光。可我一直都错了,莫扎特、贝多芬时至今日已就能称为“大师”,因为在纸醉金迷的年代,都是他们的音乐传递着一股纯粹而热烈的情感,洗濯着人们肮脏变质的灵魂。我的这一醒悟来自于《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

其中讲述的是一个被遗弃在客船上的孩子1900,一直在一位长者善意的谎言中成长着。在一次客船的舞会上,他第一次看到了与之结下不解之缘的钢琴。那首舞会上曲子也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中。于是,那个深夜,他在没有任何人教的情况下,神奇地弹出了那首曲子。此起彼伏的琴声引来船上的人们驻足倾听,他们中有厨师、富婆、佣人……

都沉浸在音乐中,忘记了一切,只尽情享受那缓缓流动的音乐。人们惊叹于1900的天赋,他用小小的指尖弹出了一首成熟的曲子,让大人民惊奇不已。

于是,1900开始用音乐表达他对生活的种种感触,弹奏出一段段或忧伤或欢快的曲子,而他取之不竭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

有一幕当中,一位富人看到1900在没有乐谱的情况下依旧能弹出十分动听的曲子,不禁好奇地问他:“你的灵感来自哪里?”1900示意他看向舞池边的人群,其中有一位穿着华丽的老妇人。1900说:“你瞧她,曾谋杀自己的丈夫,旁边那位男子就是她的情人。”富人按他的描述看到那个长相凶恶的中年妇女身旁坐着一位美男子。于是,1900指下的钢琴流淌出的`音乐低沉而又缓慢,似在剖开一个华丽的外表掘出阴暗可耻的内心。随后,1900又让富人看向另一边那个望着舞池中的人们发呆的年轻男子。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伤,深邃的眸子闪烁着大海一样广阔的柔情与寂静的孤独。1900随即说道:“他正沉浸在以往的回忆中无法自拔……”琴声从刚才的阴郁变得轻柔、舒缓,似向人们诉说一个浪漫而悲伤的故事,与那个男子脸上的表情相得益彰。1900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舞会上的每一个人,用琴声讲述他们的故事,甚至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被浓缩在他的音乐里,而这缩影却有完整的展现着人们从生到死、起起落落的全过程。

听了1900的曲子,我认识到好的音乐是有生命的,它可以和人的灵魂对话。当1900的指尖亲吻着键盘,你可以看到一切都是鲜活的。那种吻,时而如暗恋中的人轻柔而怯懦,时而像热恋中的人富有激情,时而又如失恋的人们离别时一样苦涩。他每一个指尖都拥有不同的情感,在琴声中找到了归属和宣泄,一同诠释了完美的含义。

无需语言和肢体上的表示,音乐传达着人类所有的爱恨情愁。我惊叹1900的才华,更折服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与执著。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有一个钢琴师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逸园文学社 张楼洁

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到,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地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面对这一切,那个叫1900的钢琴师会淡淡地说:“我不羡慕。”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了一个人的故事。男主人公名叫1900,他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烧炉工收养,然而烧炉工在男主角8岁的时候意外死亡。过人的天赋使1900无师自通,成了一名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纵使后来遇上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后,还是放弃了上岸寻找初恋情人的冲动。他永远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后,唯一的好朋友马克斯警告他废船将要被炸毁,他也不愿离开,于是从出生开始就没有离开过维吉尼亚号的1900最终与船葬于海底。

1900,这个既没有出生纪录,也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没有留下一点痕迹就在人间蒸发,就如流逝了的音符一样,渺无踪影了——让我们常常思念他,但再也找不到他。

如果他放弃那无谓的坚持,那他的人生不是会有另一番风景吗?

是的,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就应该与命运抗争,离开井底,去往更开阔的天空,而不是逃避世界,放弃生命,对世间绝望。1900本有那么难得的天赋,有那么美满的爱情,有那么光明的未来。那次,马克斯都已成功劝说他下船了,甚至他都要走下船了,但当他看着纽约这座城市时,感到非常陌生和恐惧,便又放弃下船了。他最终还是与世界失之交臂。

1900曾说:“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可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是啊,世界的尽头,人生的尽头,那里应有回忆,没有尽头,是因为他没有真正活过。外面的世界,他连经历都没有经历过,却已绝望了。原本,他的过人天赋,他的美满爱情应该都是他面对世界的动力。他却抛弃这些,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来逃避这个他恐惧的世界。他认为“陆地”对于他来讲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他不会创作的音乐。他已丧失了生命的意识了。

他想结束生命来寻找自己的尽头,逃避世界的尽头。的确,世界没有尽头,真正的尽头在自己的心里,只要你经历过,活过,就一定能看到真正的尽头——你生命的价值。而他渴望在有限的空间,找到自己的坚持和熟悉。当无限的世界邀请他加入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死亡。那他死得其所了吗?他看到天赋对于他的意义了吗?他听到世界对他的召唤了吗?他感到爱情的真谛了吗?没有。

蔚蓝的大海总是载满了回忆的,无论它是快乐的,充满希望或不堪回首的……可惜1900没有看到真正的海,或许现实世界真的太让人感到陌生、恐惧和残忍吧。但我们这些未来的演奏者,就应该积极人世,经历世事,认知世界。虽然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拥有强大的内心,去包容世界,去追求未来,奏响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我想——海上,其实应该是钢琴师起步的地方。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一九零零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时机可以如许做。直到末了这艘服役的老船即将用六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实验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量无尽,贫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

海上钢琴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其实似乎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可能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总爱问一篇文章或者一个故事有什么教育意义或者什么道理,而这部影片看完之后的混沌感让我彻底有点崩溃,崩溃的不仅是我的思想,还有对传统教育的信任危机。好的作品就是人人心中皆有,个个笔下全无那样的绝笔,电影《海上钢琴师》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需要封闭和退守的天地,就如钢琴师的世界船、钢琴每一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习惯,而且对制度和习惯产生着无限的依赖甚至与之共生死,如钢琴师一样与大船同归于尽。

钢琴师喜欢船,喜欢摇摆和漂浮的大陆,喜欢那些匆匆的过客从眼前走过,因为他已经彻底的习惯了,已经与船和钢琴融为了一体,一旦离开哪里,他会感觉到陆地在摇晃和颤抖,习惯了动荡,是不是也就拒绝和厌恶和平和宁静呢?

喜欢看别人实现梦想的人生匆匆来去,喜欢自己在钢琴前独唱主角,这种喜欢是不是也说明了一个人思维定式对人生观简直观的禁锢?一个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自己角色的人注定与那个时代一起消亡,这是社会的也是自然的生存法则,那么钢琴师的结局是不是一种历史时代消亡的寓意?钢琴师是依赖那个时代还是被那个时代抛弃了?只知道他的故事变成了另一个朋友的传说!

钢琴师是喜欢自由的,喜欢自由的弹奏自己的钢琴,喜欢自己的生活表达方式,喜欢船上那种世外桃源的自由和恬淡,可是世外桃源毕竟是世外桃源,这是不是导演心目中的理想世界?抑或是对战争世界的一种逃避心态?因为片中,小号手离开船之后,像钢琴师那样说了让战争滚蛋!的台词,可惜没有钢琴师的气势。

钢琴师代表的是一种童真和纯洁?代表的是人类对大同世界的向往?代表的是对人类繁文缛节的不屑?还是代表人类对自身无穷无尽的欲望的恐惧?当钢琴师站在舷梯上犹豫不决的时候,面对尘烟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钢琴师终于下定决心从此不再离开自己漂浮的世界。

1900有着惊世骇俗的才华,但也有着另人难以想像的孤单,仿佛他的世界仅有他一个人。也许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就算被世人遗忘,但只要自己觉得美好就是值得的。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汇总


读后感大全精选专题推荐:“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

从你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每一天都在奔向死亡,剩下的几万天,该怎样度过?这个问题的答案,人各相异,因为先天后天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生于一艘游轮,也死于这艘邮轮。

和其他的游轮一样,这艘游轮上也有成千名乘客,同样有着鲜明的阶级差异。但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目的地——美国,每当第一声“America”在船的某个角落传来,全船上下,一遍沸腾。

沸腾声后,人们纷纷下了船,登上了北美的一块自由的土地。船上只剩下下层添煤工,此时的他们终于可以来到船的上层(船上富人区)。添煤工丹尼尔伏地搜索这这块富人区,希望能捡到一点富人的遗失物品。结果他一无所获,却意外发现了一个弃婴。

善良的丹尼尔见着婴儿可爱,不忍心让他饿死,便不顾众人的目光,收养了这个孩子,并为他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1900。这个孩子就这样在船上长大,不管是添煤工、厨房里的厨师或者帮手,还是船长,只要是船上的人都认识他,1900也在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下长大。

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丹尼尔教他看报识字,让他长成一个绅士的模样。然而有一天,丹尼尔却因为一场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1900。这给1900精神上带来巨大的打击,他在船上的人眼里消失了好多天,一直一个人呆在船底。

直到一天晚上,一阵优美的钢琴声惊动了船上所有人,船长也来到钢琴前,发现消失已久的1900出现了,十分感动。自那以后,1900便加入了船上的乐队,为聚会上的人们演奏着,但他的演奏常常循规蹈矩到一半便开始放飞自我,难的是,人们不仅不厌恶他,反而跟着他。

而钢琴也让1900结识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一生的见证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一位小号演奏者。这个人认识到了1900在钢琴方面的巨大天赋,曾多次鼓励他走下船去,让他的琴声被更多的人听到,坐收更多的名利。但1900始终不为所动。

没有什么能让1900离开这个他记事以来就待着的地方,他仿佛像鱼一样只能与大海为生。除了爱情,让他有那么一次的动容。

1900在无数的乘客中,结识了一位前往美国的农民,他是一个父亲,但他为生活艰苦的奔波着,即使孩子因病离他而去,它也忍受痛苦,顽强的活着,并不断寻找生活新的希望。是他告诉了1900,海的声音在陆地上和在海上是不一样的,他引发了1900对陆地的好奇心。

而他的女儿,也让1900陷入爱情,创造了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那首曲子。第一次,1900有了下船的冲动。而在下船的楼梯上,他犹豫了,对于船下的世界,他充满了恐惧,那是一种未知带来的恐惧。他退却了,还是选择了呆在海上,演奏他的钢琴。

随着1900精湛的琴艺被更多的人知道,爵士与乐的创始人也来向他发起挑战。前两次,让人们体会到了爵士乐创始人的厉害,第三次1900则震惊了当时在座的每一位。

后来,1900的好友下船离开了,直到有一天他得知那艘游轮要被爆破,便想起了1900,并坚信1900不会离开那艘船,于是便想方设法的想找出1900。1900出现了,却拒绝了他下船的要求,并表达了自己想与船共命运的想法。最终,他也只能放弃,成全1900的愿望。

整部影片,都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下行进着,仿佛是一部苦难片。你会感叹1900的一生是多么的悲苦、可惜,也会为这样一位天才的陨落而惋惜。

也许有人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离开游轮,觉得那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不敢面对未知,不敢去探索。其实不然,我觉得他是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自己,是一种更好的选择。如果明知自己无法适应那种环境,为什么还要去硬闯呢?生活有时候就是需要做减法,抛弃一些东西,你才能更好的生活。

无论如何,追随内心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要让一点点非议动摇你的初心,你就是你自己,认定了就别再犹豫了,有时候不尝试也行,只要往那个既定方向冲就可以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2

每天打开爱奇艺,都会推送出各种热门的好电影,今天终于点开了这个《海上钢琴师》.。

人是讲究缘分的,以前一直有人推荐,却总是被我用下次这个词给搪塞了,只能说是幸好没有错过。

其实看完心情是很沮丧的,结局有点过于可怜了,是的,男主,很可怜。

从出生就被抛弃,活着一个人的世界里,看似有很多朋友,其实对他来说也都只是过客,即使是电影里他唯一的朋友,依然也成为了过客,1900,以后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他是一个比我还要孤独的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脑中一直闪过的一句话就是天才都是孤独的。他真的孤独,他的唯一感情寄托只是音乐,钢琴对他来说都只是抒发他感情的一个媒介,他需要在音乐里享受他的孤独,寄托他的希望,表达他的生活。他是天才,他的音乐是他生命的写照,他在用钢琴展示他的喜怒哀乐,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有嘲讽,有感动,有留恋,还有爱情。

他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不习惯外面的光怪陆离,他甚至是不敢去接触那些他从来没有过的经历,他说那个世界他看不到尽头,这是他恐惧的原因,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其实电影里,他给出了答案,他说,外面的人喜欢问为什么。是呀,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下船呢?为什么不能勇敢的追求爱情呢?为什么不能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那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呢?谁又敢说,男主1900不是认真的活着呢?我们一直在用狭隘的思想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似乎不按照他们想象的生活去活着就是精神病。也许在1900的心里,我们才是精神病,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物欲,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丢失了一个又一个信仰,现在想想,我们活的确实失去了太多的自我。

很多人说斗琴那段是最精彩的,尤其是琴弦点烟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却觉得最美好的场面是男主1900看到女主,并且为她弹的那首曲子那里是最经典的。女主一直在男主的视线中,或者随性的擦干脸上的水,或者眺望大海,也许她在感慨大海的辽阔,而男主眼中,只有她,她成了男主眼中最美的风景!那是心动的感觉,最美好的感觉,就是心动!当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男主在窗子里面看着她,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想去轻抚她秀发的冲动,但是我知道他不会,那种懵懵懂懂,羞涩的爱情,真的美好,那是诗歌一样的存在,海风拂面的惬意,暗带着小窃喜,偷偷的,只为了多看一眼的萌动。这种感觉多久没有出现了呢?很久很久了!

跟一个姐们说了这部电影里面让我感动的落泪的场景,她问我什么样是心动。这是一个35岁女人口中问出来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对于35岁的女人来说,生活早就没有了所谓的激情,25岁男孩的追求方式在我们眼里显的拙劣还带着一丝滑稽!那些追女生的方式,我们可以轻蔑的说出一句,那都是姐姐玩剩下的把戏,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还有这样的小把戏呢?

生活越来越把我们打磨的老练,看事物永远会看到事件的最阴暗面,无论什么。做的每一个决定看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当事情向着那个结果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用轻视的一笑告诉自己,看,真的是这样吧,我的预料真准。殊不知,这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失败找的安慰自己的借口而已。

谁又不是孤独的呢?谁又不是活在自己世界,想出来却又会回到那里的人呢?谁又不是看破了一切却不敢面对的呢?谁又不是被抛弃过的呢?

深夜,点上一根烟,默默的想着他最后对好友说过的那句剖白,似曾相识,又无懈可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我无法去理解一个执念的人,因为我是那个俗人。曾几何时,我也想像他一样,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25岁的时候,谁没有规划过呢?只是发现,人生一直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妥协中,活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梦想,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最原始的信任。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呢??只能说,现在,我理解了,他,1900,才是那个坚守了自己的心的人,才是那个活的最真的人。

这种悲伤延续了好久,让我无法入睡,独自对着电脑,敲着老旧的键盘,看着别人的欢歌笑语,我竟无法融入。每天在这个屋子里面,看着别人的生活,在微博上,抖音上看着别人的快活,也不再是羡慕。

想念下雪的日子,我穿着厚厚的大衣,穿着带毛的雪地靴,独自走下雪地里,旁边是行驶缓慢的汽车,而我会走在广场的树下,等着风把雪花劈头盖脸的吹到我的身上,在一面白白的雪地里留下我的脚印,抬头看到了路边的路灯,然后抬起手去接住那些6角的雪花,仿佛世界只有我,而世界是那么的纯净。

我的孤独无人能懂,只有我懂,可是我却总是掩饰下来!甚至会用脏字去骂那些多事的人,不懂我,干嘛要装做很懂我的人.

谁又愿意熬夜呢?谁又愿意通宵的想些心事呢?只是因为白天,我们需要换上俗人的伪装在这个世界过活,只有晚上是属于自己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想着属于自己的心事,那些心事,无关感情,只是需要个空间,煮上一杯咖啡,一本好看的书,随手翻开到上次看完的那页,然后继续看一下,没多久,就会只望着天空,想着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独自发表着见解,独自体会那种安静。这是我需要的。

孤独的人,可以看看,也许我说的不是你的心里所想,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你的心事,请说给自己听!

晚安!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3

说实话,再看时候,是浪漫到骨子里的忧伤。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虚幻的传奇,像是用胶片记录下的梦境,在意的,是梦的感觉和梦醒后的失落。

和大部分大师一样,1900的身世背景并不是那么好,一个婴儿,被遗弃在一个杂乱的舞会上,又被一个船上填煤工人捡到。没有任何证件,没有出生纸,1900的童年就在这艘漂泊无尽的大船上度过,对他而言,这就是他孩提时代的大摇篮,而摇篮旁那个教他识字,陪他聊天,给他作名词解释的男人就是他唯一的亲人,即便他作的解释大多都是些歪理,1900也觉得很幸福。

他和钢琴的邂逅是在孩提时代,无意间闯入一个舞会时发生的。大家都惊叹于一个出身不明、没有受过良好的专业训练的孩子,竟然能够演奏出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歌曲,也许,他生下来,命中注定要永远和钢琴在一起,永远和他的音乐相依为命。

短暂的27年,他一直留守在这片海域,这艘船上,无论名声多么响亮,甚至美国爵士乐的祖师来找他斗乐,他也从未离开过。所有惊讶于他的一句我想上岸。而当他终于追寻到上岸的理由,当他终于提着箱子迈向大陆,望着高耸的楼层,无边的城市,他却停住了脚步是的,这是他的最终选择,他的一生注定在海上,与他的音乐相依为命。

当上岸的唯一通道被永远地抽离,他选择了和他的船,他的音乐,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一同沉没于这片无穷无尽的大海,这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遗憾,但我想,对于1900而言,这个结局或许是他想要的:一个传奇人物,或许在他的有生之年还有人记得他,可是他却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任何可以让人记忆的痕迹。

我是一阵风,一阵自由之风,记不得是从哪里看到的这句话,细细品味,却能体会说着句话的人的内心世界。1900说,大陆无边无际,充满形形色色,他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而后,在突发奇想想上岸时,他又说,上岸只为聆听海的声音,只想体会在陆地上聆听海,是什么感觉。而如果在陆地上住上几年,他也会变成一个完完全全的普通人。你可以说他的想法是逃避,但这是他的原则、他的生存之道,他的生命只为他的海和他的音乐绽放,当一切不复存在,他选择了留驻在这片海域,永远与他的音乐在一起最后,面对着空气,感受着钢琴的美妙音符,沉醉于自己的音乐中,一切语言在此刻显得苍白无力,船只的巨大轰爆声划破宁静这对陆上的人们无疑是重大损失,他甚至不肯将他的音乐公诸于世。我们或许永远也听不到这样震撼的音符,但他,真正获得了内心想要的自由。

看完这部电影,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如同1900所说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这世间有太多的选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或许有时候在有限中更容易体会生活的真谛,专心的做一件事,聆听内心的声音。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4

喜欢看外国电影是从初中时期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兴趣不大,对正大综艺节目完了之后的正大剧场兴趣浓厚,为了不错过电影我也会把正大综艺节目看完。如今回忆,感觉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漫长,那时盼着综艺节目快点播完,看正大剧场时又感觉那些电影播的太快,时间不长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觉是逃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美电影,在被岁月侵蚀的记忆中残留下来的镜头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那时候欧美电影比较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看过《电影的历史》这部厚厚的书之后,更感觉电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响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人真实的生活与永存的梦想。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时长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主演是蒂姆。罗斯饰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为了这部影片练习了半年,影片中弹钢琴的手都是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弹奏的,观看时一边赞叹主演的演技也一边钦佩马克西姆的弹奏,带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这部影片除了视觉听觉上的收获,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两千多人的船到达纽约,船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他收养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长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从船长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当他又出现时就已经是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的头脑里有那么多的乐曲,随心所欲的让音乐在琴键上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师。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号手,他带着小号手滑着弹奏着乐曲的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惹他们哈哈大笑,好不痛快,从此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这期间,电影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与自称爵士乐的创始人比赛弹钢琴,1900满头大汗弹奏着,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走,弹完那一曲,1900把烟凑在琴弦上,烟被点着了,所有人的状态、眼神,都停止不动了,也许是时间停下来了,非常精彩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900遇到他喜爱的女孩儿即兴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钢琴曲,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张刻录盘送给那个女孩儿。他为去找那个女孩儿决定下船,却望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始终没有走下悬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个镜头都表达着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到凄凉与无奈,但1900孤独的背后却是音乐给他带来的无尽快乐,没有孤独便不会感到尼采所说的酒神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原来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这快乐美好用88个琴键即兴弹奏出来,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不想与人比试高低,他只想与音乐做伴,当这个现实社会伤害了他,他用不羁反抗着,去他的规定,去他的爵士,这是他鄙视现实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里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号手下船以后,世界发生了战争,一贫如洗的小号手在影片开始来到乐器店恋恋不舍地出卖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张唯一想送给他喜爱女孩的刻录盘时,小号手便给店主讲起了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张唯一的刻录盘是小号手收拾起来放在那架钢琴里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那条船要被炸报废,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还在船上,1900一生没有下过那条船,永远也不会离开那条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为恋爱女孩儿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终于见到1900,听1900讲述了后来的生活。在战争爆发时,1900为伤员弹钢琴,让将要死亡的人怀着美好死去。1900与小号手这段对话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终于告诉了小号手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尽头,下了船不能再孤独,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键,不能再弹出自由的乐曲。小号手听着1900讲笑话,泪流满面着离开了那条船,船在海上被炸报废,连同1900这个音乐天才,连同1900的孤独自由与不羁。

1900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影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存在,还是人根本没有看见也不愿意去看的东西,电影都为人们表现了出来。孤独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独表达完整。

我回顾起来,电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乐,故事,思想。也表现着这几个元素,家,亲情、爱情、友情。家对于1900来说就是那艘船。亲情,是1900喜欢的那个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是乘着这艘船并和1900合奏过,这个父亲说他只剩下了小女儿,也就是这个小女儿让他看到了希望。爱情,是1900看到这个女孩儿时产生的感情,曾让他为此冲动,最终却没有下船,也为此1900沉默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整日装在孤独里。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称之为友谊的感情的,为朋友洒满热泪,让观影者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它为人生表现的内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特别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也觉得,每一个人无论他结婚与否,有无亲人,有无爱人,有无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个的,不为别的,只为来安放人的孤独、自由、不羁。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安放在了那里,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没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5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愿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女孩,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看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的一条?如何选择一个女性,一栋房屋,一块地,一个生活?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办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块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缘由,是由于他所缺失的与运势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别的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只不过容易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可以呢?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6

有人说,其他人的故事有我们的影子,我们的故事有其他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到今天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不少故事,也错过了不少故事,也无缘不少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进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可能是大家见过的最好看的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或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游,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目前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所有的美好,即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部分感悟,都蜂拥而至,可能很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让人到今天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如此的一个情节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如此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小孩的妈妈,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携带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老婆烧好了烤鸡,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常一直唠叨我。

可能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可能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可能就在咫尺,只不过等着大家去挖掘,去领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以前的相见,回忆着以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后一句,这部分年你是如何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大家也会由于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概念和认识。但那些日常你觉得珍贵的东西期望千万不要放弃,像友情,或许大家早已长大,真的懂大家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样多,好好把握目前,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维持以前,继续向前,一直如一,从中领会那刚开始的美好。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7

1900的故事,像一枚遗失的珍宝,永远地埋藏在湛蓝深处。他是属于海的。身世不明,生于船上,被弗吉尼亚号的工人收养,在阴暗空旷的舱底度过童年,日日望着碧涛翻涌长大。88个琴键,有头有尾,有始有终,音乐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如此辽阔,又如此单纯,如同大海。

他有着天生的敏锐,从未踏上过陆地,却深谙世情。他一眼便可读出每个人的经历和心情,并诉之于琴键上,带着神祗一样的犀利和超然。多少次他站在船头,冷漠地望着乘客们熙来攘往,神情淡定,略含悲悯。他看尽了人间种种纷扰,却又绝对地置身事外,心地单纯,透明如孩童,眼里仍是儿时的清澈和忧伤,仿佛从未改变。

因为爱情,为了那个似笑还颦、转盼生辉的女子,他突然生出对陆上生活的渴望,终于决定上岸,像一个漂泊多年的人想要安定下来。但他忘了他是属于大海的,他站在舷梯中央,望着他即将踏入的那个尘世,突然改变主意。对他来说,陆地才让人感到摇晃不定。大海,如同音乐,如此辽阔而单纯,而陆地上的世界,如此逼仄狭小,却又看不到尽头的复杂难解。他拒绝尘世的纷繁复杂,选择了简单纯净的音乐和大海,同时也舍弃掉了尘世中可能会有的种种美好和温暖。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他从未出生,从未存在,而迈克斯却以近乎偏执的直觉确定在仍在弗吉尼亚号上。拼凑起来的老唱片,清晰而可疑的旧日回忆,音符如水滴一滴一滴坠落,汇成灵魂中永难忘却的旋律,静静流淌过废弃的船舱。1900的一生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迈克斯倾耳聆听,潸然泪下。“天堂里可有钢琴?”他含笑问道,笑容天真清澈,眉宇间一片明亮的色彩。离别和死亡,似乎都不那么残酷了,毕竟浮生若梦,死不过是生命的圆满,而非生命的终结。

他生于大海,死于大海。他的爱情从未开始,也因此永不会消亡。他的音乐是过耳的烟云,只可谛视,不可挽留。他的故事像一枚珍宝,被遗落在湛蓝的深处,属于大海的回忆,只可凝望,不可触摸。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畏惧死亡的,人的生命很宝贵,那是因为我们还有爱我们的人,生活在一个从小就适应的世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面对失意和挫败的态度,以及如何调试自己,每个人其实都不坚强的……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8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很多故事,也错过了很多故事,也无缘很多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发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也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行,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现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些感悟,都蜂拥而至,或许许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令人至今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这样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孩子的母亲,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带着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妻子烧好了烤鸡,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时总是唠叨我。

或许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或许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或许就在咫尺,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从前的相见,回忆着从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9

有一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10

郭敬明曾说,当他写下他最爱的导演王家卫的时候,笔尖曾尖锐而敏感的疼痛过。我曾对此一笑置之。但是当我写下被中国人翻译成《海上钢琴师》的Thelegendof1900时,我承认郭敬明说得没错。虽然我只看过一遍加一点零星。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齐走向死路。太多的选取,太复杂的决定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此刻也没有人明白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明白他爱她,更不明白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那里,请必须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


我们经常会观看一些视频或者电影,作品的情节,经常让我们生出万般感慨,在观赏了后,心中感慨万千,不禁为作品所深深折服,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在此,你不妨阅读一下《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精选9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

每天打开爱奇艺,都会推送出各种热门的好电影,今天终于点开了这个《海上钢琴师》.。

人是讲究缘分的,以前一直有人推荐,却总是被我用下次这个词给搪塞了,只能说是幸好没有错过。

其实看完心情是很沮丧的,结局有点过于可怜了,是的,男主,很可怜。

从出生就被抛弃,活着一个人的世界里,看似有很多朋友,其实对他来说也都只是过客,即使是电影里他唯一的朋友,依然也成为了过客,1900,以后这个词对我来说就有了特殊的意义,他是一个比我还要孤独的人。

整部电影看下来,我脑中一直闪过的一句话就是天才都是孤独的。他真的孤独,他的唯一感情寄托只是音乐,钢琴对他来说都只是抒发他感情的一个媒介,他需要在音乐里享受他的孤独,寄托他的希望,表达他的生活。他是天才,他的音乐是他生命的写照,他在用钢琴展示他的喜怒哀乐,他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流,有嘲讽,有感动,有留恋,还有爱情。

他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他不习惯外面的光怪陆离,他甚至是不敢去接触那些他从来没有过的经历,他说那个世界他看不到尽头,这是他恐惧的原因,弹幕上很多人都在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其实电影里,他给出了答案,他说,外面的人喜欢问为什么。是呀,为什么呢?为什么不能下船呢?为什么不能勇敢的追求爱情呢?为什么不能去接触新鲜的事物呢?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我们一直在追寻人生的真谛,那到底什么才是人生的真谛呢?谁又敢说,男主1900不是认真的活着呢?我们一直在用狭隘的思想去评判别人的人生,似乎不按照他们想象的生活去活着就是精神病。也许在1900的心里,我们才是精神病,为了那些虚无缥缈的物欲,放弃了一个又一个梦想,丢失了一个又一个信仰,现在想想,我们活的确实失去了太多的自我。

很多人说斗琴那段是最精彩的,尤其是琴弦点烟是经典中的经典,我却觉得最美好的场面是男主1900看到女主,并且为她弹的那首曲子那里是最经典的。女主一直在男主的视线中,或者随性的擦干脸上的水,或者眺望大海,也许她在感慨大海的辽阔,而男主眼中,只有她,她成了男主眼中最美的风景!那是心动的感觉,最美好的感觉,就是心动!当海风吹乱了她的头发,男主在窗子里面看着她,不知道有没有一种想去轻抚她秀发的冲动,但是我知道他不会,那种懵懵懂懂,羞涩的爱情,真的美好,那是诗歌一样的存在,海风拂面的惬意,暗带着小窃喜,偷偷的,只为了多看一眼的萌动。这种感觉多久没有出现了呢?很久很久了!

跟一个姐们说了这部电影里面让我感动的落泪的场景,她问我什么样是心动。这是一个35岁女人口中问出来的问题,我竟无言以对!对于35岁的女人来说,生活早就没有了所谓的激情,25岁男孩的追求方式在我们眼里显的拙劣还带着一丝滑稽!那些追女生的方式,我们可以轻蔑的说出一句,那都是姐姐玩剩下的把戏,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希望还有这样的小把戏呢?

生活越来越把我们打磨的老练,看事物永远会看到事件的最阴暗面,无论什么。做的每一个决定看到的都是最坏的结果,当事情向着那个结果发展的时候,我们会用轻视的一笑告诉自己,看,真的是这样吧,我的预料真准。殊不知,这只是我们给自己的失败找的安慰自己的借口而已。

谁又不是孤独的呢?谁又不是活在自己世界,想出来却又会回到那里的人呢?谁又不是看破了一切却不敢面对的呢?谁又不是被抛弃过的呢?

深夜,点上一根烟,默默的想着他最后对好友说过的那句剖白,似曾相识,又无懈可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我无法去理解一个执念的人,因为我是那个俗人。曾几何时,我也想像他一样,去过属于自己的人生,25岁的时候,谁没有规划过呢?只是发现,人生一直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妥协中,活成了当初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梦想,失去了童真,失去了最原始的信任。那我们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呢??只能说,现在,我理解了,他,1900,才是那个坚守了自己的心的人,才是那个活的最真的人。

这种悲伤延续了好久,让我无法入睡,独自对着电脑,敲着老旧的键盘,看着别人的欢歌笑语,我竟无法融入。每天在这个屋子里面,看着别人的生活,在微博上,抖音上看着别人的快活,也不再是羡慕。

想念下雪的日子,我穿着厚厚的大衣,穿着带毛的雪地靴,独自走下雪地里,旁边是行驶缓慢的汽车,而我会走在广场的树下,等着风把雪花劈头盖脸的吹到我的身上,在一面白白的雪地里留下我的脚印,抬头看到了路边的路灯,然后抬起手去接住那些6角的雪花,仿佛世界只有我,而世界是那么的纯净。

我的孤独无人能懂,只有我懂,可是我却总是掩饰下来!甚至会用脏字去骂那些多事的人,不懂我,干嘛要装做很懂我的人.

谁又愿意熬夜呢?谁又愿意通宵的想些心事呢?只是因为白天,我们需要换上俗人的伪装在这个世界过活,只有晚上是属于自己的,在属于自己的空间想着属于自己的心事,那些心事,无关感情,只是需要个空间,煮上一杯咖啡,一本好看的书,随手翻开到上次看完的那页,然后继续看一下,没多久,就会只望着天空,想着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独自发表着见解,独自体会那种安静。这是我需要的。

孤独的人,可以看看,也许我说的不是你的心里所想,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你的心事,请说给自己听!

晚安!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2

“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当1900徘徊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时,他以这样的选择告诉观众人生的意义绝不是取决于生命的长度。也许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得到惊喜,来感受悲伤,来体会感动,托纳托雷导演也正是利用了观众的这一心理巧妙地塑造了海上钢琴师1900这一悲情人物。

1900的朴实,儒雅,洗尽铅华在这个时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人们似乎能够在这种纯诚、洁白的单纯背后找到久违的遗憾,就让眼泪尽情地洗礼早已失落在物质和世俗背后的那片纯情森林。在1900抑郁的眉宇间,在舒缓阴凉的背景音乐当中,那种无处不在的沧桑与孤独慢慢的侵蚀你的内心,让你在黑暗中无处可逃。然而最后,镜头中的Max在街道的尽头消失,无论是现实还是虚幻,影片在孤独平淡的音乐声中结束,1900也只能作为一个故事,活在Max和观众的幻想当中。或许他不该属于这个浮华的岁月,这个渴求的时代,一个没有出生证明本来就不复存在的角色,赋予观众无穷的想象空间,最终也为影片的孤独落寞打上了长长的省略号。

当一个鲜活的生命赋予了情感与奇迹之后,便开始渲染出让观众共鸣的氛围。不经世事却又洞穿一切的1900,用善良的微笑,倔强的生活态度,演绎了不懈的追求。他的生命中只有自己喜爱的钢琴,永远懵懂迷茫的爱情,和那看不清的未来:“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生于船或许并不意味着要死于船,但1900却全然固执己见,让观众含泪离席,却似乎在劝慰世人:找到自己真正的所属吧,人生如此短暂!

琴键是有尽头的,然而人生是没有尽头的,当1900极度挣扎着说出:“Theend?Please?You please just show me where itends?”的时候,似乎我们已经看到了他的未来,却又不能看见自己的未来,于是无边的寂寞和惆怅悠然而生,让开始的期待变成同情,到最后也由衷的支持1900的选择,就让他与维珍尼亚号一起埋在没有尽头的大海吧,这或许比选择一个女人,一间屋子,一块地或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更能诠释生命的意义。

这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里,1900始终没有踏上陆地,却坦然面对了自己的真实。影片的最后,1900和Max的那段谈话引出了无数观众的眼泪,《海上钢琴师》和维珍尼亚号油轮一样,既载人也载梦想,电影从音乐声中来,也从音乐声中去,就像1900凄美的生命一样。

在人生这部没有剧本的戏剧中,你愿意为美好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3

为了生存仅为了生存而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手掌。在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每一天都在暗无天日地躲避。在纳粹地毯式地搜索之下几乎失去了生的期望,也是导演波兰斯基的童年再现。

在影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战争中生命的微不足道,因而为了生活我们渴望和平。”回忆影片我们甚至不愿再次去看那过去的令人触目惊心的往事。()设想:当我们坐在教室读书时,突然一枚重型炸弹落在教室,你昔日的同学、你昔日的恋人就倒在你的眼前,我们该怎样办,你也没有潜力去拯救,更惨地是你被敌人判成劣等人,当你走在街道上别人用另样的眼光看着你因为你是劣等人,同时一批敌军士兵时时不不时拿你戏耍一下,不高兴就给你一枪。这又算什么,当看着自己的亲人被敌人带走将被杀掉而自己……那是多么揪心的痛,为了生存只能饱受屈辱,为了生存只能躲避现实,为了生存只能把自己最爱的事默默放在心中;当多次碰到钢琴时,平时那喜爱的事只能在心中奏响。正如《钢琴师》的题头语: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钢琴师用音乐与强权进行着征服与反征服。严格说来,这部影片不仅仅仅是一个逃离集中营的传奇、一种求生信念的挥扬和对纳粹暴行的揭露,波兰斯基在破碎的视野上拔起杯具的骨骸的同时,更讲述一个在极度痛苦和压抑中,依然持续充盈和完整的灵魂的人性故事。对于作者波兰斯基平生最为人诟病之处,首先在于他的惊世骇俗的生活方式与放荡不羁的个人生活。暴力和色情已渗透于波兰斯基

的影片中,也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因为童年的特殊经历,波兰斯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所有关系均抱持着一种危险和不安全的看法,作为一名电影导演,他从不讳言性爱是他创作的源泉,他不仅仅自己尽情享受着性爱的滋润,他也试图提醒他人应当以另一种态度对待生活、对待性爱。他的作品风格恐惧感和神秘气息一向笼罩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的作品中波兰斯基大多体现了他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他对黑暗人性的深刻洞察,使他的影片大多涉及暴力、死亡和孤独,恐怖、悬念片是他拿手好戏,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罪恶大师”。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4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看后,我久久地呆愣着,仍然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境里。电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出生后成了弃婴,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收养。他聪明异常,很小的时候就会读报纸上的文字,在轮船上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在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不幸被铁链撞击而死,1900再次成为孤儿。还好,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宠爱他,都把自己认为好的教给1900,因此1900成长得很快,也很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了头等舱,他见到了钢琴,被那美妙的音乐吸引,凭借超人的天赋,1900首次碰到钢琴便能弹奏乐曲。后来他的弹奏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乘坐尼亚号旅行的人难以忘怀的回忆。1900对钢琴的痴迷导致他对其他,比如爱情方面的绝缘。他一生没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与钢琴为侣,他对钢琴的理解、对大海的痴迷,对梦想的坚持,对维吉尼亚的坚守,这些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动。

1900对音乐的理解超凡脱俗。每一次的演奏,乐队指挥都得亲自告诉1900要传统的音乐,常规的舞曲,可是每次弹奏一曲或半曲后,1900总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弹奏符合人们心情和当时情境的曲子,把全场的气氛嗨起来。爵士乐鼻祖杰尼闻听了1900的故事后,决定要来与其一决高低。比赛现场,杰尼傲慢至极,侮辱1900。但是其所弹曲子,1900亦能当场模仿。第三回合时,杰尼说:“我要让你输得屁股尿流。”密友迈克斯激将1900,1900决定反击,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杰尼输得心服口服。这场比赛我觉得1900不仅胜在钢琴弹奏的技艺上,更赢在人格的魅力上。1900在一开始更愿意让杰尼赢得这场比赛,他对杰尼抱持一种惜才、欣赏的态度,这种爱护他人才华的心胸着实令人钦佩!

1900对音乐的挚爱令人感动。一首首乐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动的诗。他看见一个人的形色和表现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后创作出适合这种心境的乐曲,这钢琴就是他的心灵。在大家都远离要报废的维吉尼亚,好友迈克斯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告诉他维吉尼亚将要被炸时,1900说:“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与船共存亡,与音乐共存亡,与梦想共存亡。

看着1900,突然让我想到了陶渊明。一个对钢琴痴迷,一个对诗文眷恋,矢志不渝;一个终生生活在船上,一个归隐于田园,与世无争。这种生活的态度有点道家的思想,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悖。我们儒家的教育都是鼓励人要积极入世,要上进,要立功、立德、立言。1900选择这样的道路是该褒呢还是该贬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也只不过是选择陆地生活罢了。

谁选择的对呢?1900所言:“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他因为看不见陆地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而且有无尽的不可预知性,没有尽头,所以选择了更能给他确定性的大海,选择了船上。陆地上的我们是否比1900有更长的目力,看得更远,能看到世界的尽头?“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们是否也为生活中的这些不确定、无所适从而愁苦?烦扰?

1900的传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5

喜欢看外国电影是从初中时期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兴趣不大,对正大综艺节目完了之后的正大剧场兴趣浓厚,为了不错过电影我也会把正大综艺节目看完。如今回忆,感觉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漫长,那时盼着综艺节目快点播完,看正大剧场时又感觉那些电影播的太快,时间不长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觉是逃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美电影,在被岁月侵蚀的记忆中残留下来的镜头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那时候欧美电影比较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看过《电影的历史》这部厚厚的书之后,更感觉电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响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人真实的生活与永存的梦想。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时长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主演是蒂姆。罗斯饰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为了这部影片练习了半年,影片中弹钢琴的手都是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弹奏的,观看时一边赞叹主演的演技也一边钦佩马克西姆的弹奏,带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这部影片除了视觉听觉上的收获,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两千多人的船到达纽约,船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他收养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长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从船长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当他又出现时就已经是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的头脑里有那么多的乐曲,随心所欲的让音乐在琴键上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师。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号手,他带着小号手滑着弹奏着乐曲的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惹他们哈哈大笑,好不痛快,从此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这期间,电影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与自称爵士乐的创始人比赛弹钢琴,1900满头大汗弹奏着,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走,弹完那一曲,1900把烟凑在琴弦上,烟被点着了,所有人的状态、眼神,都停止不动了,也许是时间停下来了,非常精彩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900遇到他喜爱的女孩儿即兴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钢琴曲,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张刻录盘送给那个女孩儿。他为去找那个女孩儿决定下船,却望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始终没有走下悬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个镜头都表达着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到凄凉与无奈,但1900孤独的背后却是音乐给他带来的无尽快乐,没有孤独便不会感到尼采所说的酒神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原来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这快乐美好用88个琴键即兴弹奏出来,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不想与人比试高低,他只想与音乐做伴,当这个现实社会伤害了他,他用不羁反抗着,去他的规定,去他的爵士,这是他鄙视现实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里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号手下船以后,世界发生了战争,一贫如洗的小号手在影片开始来到乐器店恋恋不舍地出卖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张唯一想送给他喜爱女孩的刻录盘时,小号手便给店主讲起了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张唯一的刻录盘是小号手收拾起来放在那架钢琴里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那条船要被炸报废,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还在船上,1900一生没有下过那条船,永远也不会离开那条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为恋爱女孩儿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终于见到1900,听1900讲述了后来的生活。在战争爆发时,1900为伤员弹钢琴,让将要死亡的人怀着美好死去。1900与小号手这段对话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终于告诉了小号手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尽头,下了船不能再孤独,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键,不能再弹出自由的乐曲。小号手听着1900讲笑话,泪流满面着离开了那条船,船在海上被炸报废,连同1900这个音乐天才,连同1900的孤独自由与不羁。

1900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影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存在,还是人根本没有看见也不愿意去看的东西,电影都为人们表现了出来。孤独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独表达完整。

我回顾起来,电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乐,故事,思想。也表现着这几个元素,家,亲情、爱情、友情。家对于1900来说就是那艘船。亲情,是1900喜欢的那个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是乘着这艘船并和1900合奏过,这个父亲说他只剩下了小女儿,也就是这个小女儿让他看到了希望。爱情,是1900看到这个女孩儿时产生的感情,曾让他为此冲动,最终却没有下船,也为此1900沉默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整日装在孤独里。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称之为友谊的感情的,为朋友洒满热泪,让观影者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它为人生表现的内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特别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也觉得,每一个人无论他结婚与否,有无亲人,有无爱人,有无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个的,不为别的,只为来安放人的孤独、自由、不羁。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安放在了那里,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没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6

1939年,钢琴家斯皮曼27岁,每一天在波兰电台弹奏。二战爆发了,德军的飞弹袭中了电台,工作人员让他离开,他摇头,因为还没有弹完那首《肖邦夜曲升C小调篇》。

他决绝地说要死也死在家里,

他和倾慕的对象一齐逛街,但是他已经不能进咖啡店、公园,甚至是街边的座位。

他被迫带上了卫星章,为了生计贱卖掉钢琴。

全家人被赶到城中央几个高墙圈起来的集中营,他只能在餐馆里弹钢琴,换回一点点粮食。

他无数次目睹德国人肆意的凌虐、屠杀犹太人,他那弹琴的手搬砖头,挖土豆。

他逃离集中营,躲进首都公寓废墟的断壁残垣,如鼠般昼伏夜出不见天日。

为了活着,他喝着已经浑浊的水,吃一切能够当作食物的东西。

一个犹太钢琴师从社会核心逐渐到被隔绝被摒弃被歼灭。

但是他一向没有放下过生命,没有放下过期望。

他只落泪过2次,

当他被一个犹奸揪出了人群,他得以幸免,却从此与亲人生死相隔。

当他最后重新坐在华沙电台,演奏乐曲,一切往如昨日。

个人觉得影片的奥妙之处,并没有单纯的反映好人与恶人,犹太人和德国人在战争中的性格表现,而是深刻反映了各种人性在战争中的复杂表现。

投靠纳粹的犹奸几次救了钢琴师一家性命;

抢救犹太人的波兰地下组织成员,打着钢琴师的名头到处募捐,然后携款私逃;

德国军官为演奏感动,包庇躲在德军临时司令部的钢琴师,送衣送食。

战争摧毁了世界,但人性的复杂和变化都在这种绝境中凸显出来。

第一次看到男主角的时候,只是好奇他的眉毛怎样会长成这样。之后明白他因为这部影片得了奥斯卡奖,惊叹于他在颁奖典礼上的热吻。目前了解到他的下一部电影是彼得的“金刚”,很期盼。

在这部电影中他的表现真的无懈可击,把一个长期受到死亡威胁,承受恐惧压力的男子刻画的入木三分。

个性是有一段,他藏匿于德国人的街区中心。房间中,他不能发出声音让人察觉房里有人。当他又一次因为饥饿而在房里寻找食物时,不留意敲破了一叠瓷盘子,盘子发出尖锐刺耳的破碎声,门口随即传来了激烈的拍门声,他由于恐怖而不断瑟瑟发抖,眼神里透出惊恐的神色,那种不知所措,那种魂飞破散,让人从心底里为他担心,不寒而栗,痛彻心扉。

心被揪着2个半小时,不断祈祷,快点结束吧。不管是电影也好,战争也好,都快点结束吧。再也不要让我看见鲜血了,再也不要让我听到枪声了。实在太残酷,太摧残人了,导演从电影的一开始就这样折磨着我,一向到最后都没有温暖过。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7

我是深夜一口气看完这部片子的。海上钢琴师所在的邮轮,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孤岛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时离大陆才近在咫尺,人们之所以选取这座孤岛之旅,多半是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位钢琴大师杰出表演,按理说他就应有一大群粉丝和知音的,但命运对他确实不公,他就像贝多芬一样一生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却不为名利所动,当他被迫应战赢了大陆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谓钢琴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惊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却没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乐和知音,而有的只是为了复制他作品的资本逐利者,其实艺术是无价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为什么一刻都不离开这艘船,在他眼里大陆就是名利场,只有他的孤岛才是块净土,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满诱惑的城市街道无边无际,而关键是他在这座孤岛奋斗的几十年中居然没有遇上一位真爱自我的红颜知己,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我功成名就之时,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爱自我的爱人,不是吗?当今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画家梵高凄美的感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兰鹿特丹市的一对牧师夫妇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你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你会恋爱,遭到拒绝,成为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你会和妓女结合画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你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事实真的如这位预言家说的那样,从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做朋友,长大后做过传教士,画商,教师,足迹遍布欧洲的许多地方,感情生活十分不顺,连着向三个女人求爱,遭到三次残酷的拒绝。被拒绝后的他再也不相信还有谁会追求自我这样穷困潦倒的疯子,居然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的疯狂追求,最终双双变成了真的疯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他的不公,他死时很年轻和徐志摩一样都是37岁,但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同样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且多次与感情擦肩而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8

有一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9

有人说,其他人的故事有我们的影子,我们的故事有其他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到今天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不少故事,也错过了不少故事,也无缘不少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进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可能是大家见过的最好看的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或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游,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目前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所有的美好,即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部分感悟,都蜂拥而至,可能很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让人到今天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如此的一个情节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如此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小孩的妈妈,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携带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老婆烧好了烤鸡,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常一直唠叨我。

可能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可能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可能就在咫尺,只不过等着大家去挖掘,去领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以前的相见,回忆着以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后一句,这部分年你是如何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大家也会由于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概念和认识。但那些日常你觉得珍贵的东西期望千万不要放弃,像友情,或许大家早已长大,真的懂大家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样多,好好把握目前,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维持以前,继续向前,一直如一,从中领会那刚开始的美好。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系列


好的影响也是人进步的阶梯,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观看完的以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该如何才能将一篇观后感写好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系列,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

喜欢看外国电影是从初中时期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兴趣不大,对正大综艺节目完了之后的正大剧场兴趣浓厚,为了不错过电影我也会把正大综艺节目看完。如今回忆,感觉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漫长,那时盼着综艺节目快点播完,看正大剧场时又感觉那些电影播的太快,时间不长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觉是逃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美电影,在被岁月侵蚀的记忆中残留下来的镜头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那时候欧美电影比较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看过《电影的历史》这部厚厚的书之后,更感觉电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响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人真实的生活与永存的梦想。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时长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主演是蒂姆。罗斯饰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为了这部影片练习了半年,影片中弹钢琴的手都是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弹奏的,观看时一边赞叹主演的演技也一边钦佩马克西姆的弹奏,带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这部影片除了视觉听觉上的收获,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两千多人的船到达纽约,船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他收养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长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从船长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当他又出现时就已经是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的头脑里有那么多的乐曲,随心所欲的让音乐在琴键上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师。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号手,他带着小号手滑着弹奏着乐曲的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惹他们哈哈大笑,好不痛快,从此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这期间,电影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与自称爵士乐的创始人比赛弹钢琴,1900满头大汗弹奏着,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走,弹完那一曲,1900把烟凑在琴弦上,烟被点着了,所有人的状态、眼神,都停止不动了,也许是时间停下来了,非常精彩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900遇到他喜爱的女孩儿即兴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钢琴曲,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张刻录盘送给那个女孩儿。他为去找那个女孩儿决定下船,却望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始终没有走下悬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个镜头都表达着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到凄凉与无奈,但1900孤独的背后却是音乐给他带来的无尽快乐,没有孤独便不会感到尼采所说的酒神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原来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这快乐美好用88个琴键即兴弹奏出来,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不想与人比试高低,他只想与音乐做伴,当这个现实社会伤害了他,他用不羁反抗着,去他的规定,去他的爵士,这是他鄙视现实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里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号手下船以后,世界发生了战争,一贫如洗的小号手在影片开始来到乐器店恋恋不舍地出卖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张唯一想送给他喜爱女孩的刻录盘时,小号手便给店主讲起了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张唯一的刻录盘是小号手收拾起来放在那架钢琴里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那条船要被炸报废,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还在船上,1900一生没有下过那条船,永远也不会离开那条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为恋爱女孩儿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终于见到1900,听1900讲述了后来的生活。在战争爆发时,1900为伤员弹钢琴,让将要死亡的人怀着美好死去。1900与小号手这段对话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终于告诉了小号手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尽头,下了船不能再孤独,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键,不能再弹出自由的乐曲。小号手听着1900讲笑话,泪流满面着离开了那条船,船在海上被炸报废,连同1900这个音乐天才,连同1900的孤独自由与不羁。

1900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影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存在,还是人根本没有看见也不愿意去看的东西,电影都为人们表现了出来。孤独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独表达完整。

我回顾起来,电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乐,故事,思想。也表现着这几个元素,家,亲情、爱情、友情。家对于1900来说就是那艘船。亲情,是1900喜欢的那个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是乘着这艘船并和1900合奏过,这个父亲说他只剩下了小女儿,也就是这个小女儿让他看到了希望。爱情,是1900看到这个女孩儿时产生的感情,曾让他为此冲动,最终却没有下船,也为此1900沉默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整日装在孤独里。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称之为友谊的感情的,为朋友洒满热泪,让观影者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它为人生表现的内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特别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也觉得,每一个人无论他结婚与否,有无亲人,有无爱人,有无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个的,不为别的,只为来安放人的孤独、自由、不羁。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安放在了那里,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没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2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愿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女孩,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看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的一条?如何选择一个女性,一栋房屋,一块地,一个生活?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办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块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缘由,是由于他所缺失的与运势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别的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只不过容易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可以呢?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3

郭敬明曾说,当他写下他最爱的导演王家卫的时候,笔尖曾尖锐而敏感的疼痛过。我曾对此一笑置之。但是当我写下被中国人翻译成《海上钢琴师》的Thelegendof1900时,我承认郭敬明说得没错。虽然我只看过一遍加一点零星。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齐走向死路。太多的选取,太复杂的决定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此刻也没有人明白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明白他爱她,更不明白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那里,请必须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4

去看《海上钢琴师》,是因为大众点评上高达9.4的评分,还有“4K修复版”的不明觉厉。

老实说,刚看完时,第一感觉是没看懂;过了一阵,又觉得怅然若失:电影里婉转的钢琴旋律,主人翁微笑着仰头、望向轮船爆炸的火光,凄美的音乐和画面一起在脑中回响,感觉自己沉入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有点惋惜,有点压抑,又有点悲伤……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一艘豪华的远洋游轮上,一名襁褓中的婴儿被遗弃在钢琴上,被船上的锅炉工发现并收养,因为孩子出生在1900年,就被取名叫1900。

这个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表现出惊人的钢琴天赋,轮船在海上游弋,游客来来往往,但每一个听到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尼听说后很不服气,专门到船上与他比赛,三曲终了,胜负立现,杰尼失落离去。

一家唱片公司慕名来给他录唱片,1900坐在钢琴前,突然看到窗外有一个清纯美丽的女孩,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舷窗外的女孩,充满爱意的旋律在琴弦上流淌……1900想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孩,却没有勇气表达。女孩下船后,1900魂不守舍,从未踏上陆地的他鼓起勇气要到陆地上去,告别船上的伙伴,他缓步走下舷梯,在快要到达地面时,他抬头看着岸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却停住了脚步,沉思良久,最终还是返回了船上。

许多年过去,当游轮衰败破旧,停泊在港口,等待被炸毁时,1900还是不肯下船,他宁愿和轮船一起灰飞烟灭……

对于1900的选择,一开始,我是很不理解的,就像影片中唱片公司的人,以及船上乐团的小号手、他的好朋友麦克斯:既然有着那么高的钢琴天赋,为什么非要固执地守在船上呢?游轮运行的时候还可以理解,毕竟是生活在豪华游轮上,还可以每天与热爱的钢琴为伴。可是宁死不肯离开废弃的游轮就有点不可理喻了,因为到陆地上去,他仍然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甚至还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更多的听众,更丰富的生活……

更不可理解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虽然他的人生很不幸: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没有姓名、没有身份,明明有着贵族血统,却在脏乱的工人居住的船舱长大……但命运也给了他很多:爱他的养父,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甚至触手可得的爱情……为什么他却那么怯懦,不肯迈出一步,改变自己的人生?

转念一想,又有些明白了:上面这些想法,是一个在正常的环境中的普通人的想法,是基于世俗的人生观产生的想法,然而,1900是一个天才,一个身世特殊的天才,一个孤独的天才,要想看懂这部电影,必须从他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才华中,去体会这位特殊人物的内心世界。

1900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来自他特殊的童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一出生就知道父母是谁,是谁家的孩子,有国籍,有出生证明,长大后又通过身边的社会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社会定位,这些都让我们有归属感、有安全感。然而这些1900都没有。他从小就是“黑户”,被藏匿在船舱深处,被告知“没有身份的人如果被发现会进监狱”,“陆地上有鲨鱼,会直接把你活吞了”。连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养父,也在他7岁时死于意外事故。因此,1900的内心是孤独的、是自卑的,以至于在成年后、已经成为轮船上的钢琴手之后,看到有人找他,还是会吓得仓皇逃跑,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他在有限的空间里长大,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这艘轮船才是安全的,陆地是无边无际的不可知的恐怖世界。他说,“我出生在这船上,世界从身边掠过,每次只有2000人与我擦肩”,“陆地上连绵不绝的城市,没有尽头”,而“钢琴是有限的,有始也有终,一共88个键,错不了”。虽然游客们爱听他弹钢琴,为他欢呼鼓掌,但当船到码头,他们又都欢呼着冲向陆地,冲向他们向往的世界,没有人为他停留。热闹喧嚣是短暂的,孤独和忧郁却一直在陪伴着他。

1900是纯真的。弹钢琴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他纯粹的爱好。他弹钢琴没有任何功利心,掌声、欢呼、夸赞,对于他来说就像风吹过,他从不在意,也从不争取。当杰尼找他比拼时,他根本不当回事,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比。在杰尼弹奏前两首曲子时,他欣赏、鼓掌,甚至被曲子感动的流泪。他根本没有赢得比赛的想法,只是弹奏了两首普通的曲子来搪塞。当好朋友麦克斯愤怒地来找他,说自己拿了一年的薪水赌他赢,他却傻傻地问:“我能赌吗?我想赌杰尼赢。”最后被杰尼咄咄逼人一再挑衅,他才被迫出手,震撼了杰尼。1900的纯真还在于他经历的单纯。他出生于1900年,在他最后决定与轮船同归于尽时,麦克斯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了”,推测应该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这45年里,世界很不太平,经历了一战、二战、社会动乱、经济衰落……麦克斯除了在船上的几年,基本经历了这段动荡时期,所以对战后生活转好充满渴望,但1900却始终生活在海上,对世界的喧嚣变换没有直观感受,游轮上的生活单调而平静,这使得他始终只关注精神世界,只追求精神的纯粹和美好。

1900是叛逆和执着的。他天赋秉异,同时也恃才放旷。小的时候,他第一次偷偷溜到一等舱的钢琴前演奏,震惊了游客,船长说:“你违反了规则。”小小的1900却霸气地回答:“去他的规则!”在杰尼找他挑战时,听说杰尼是爵士乐鼻祖,他又不屑:“去他的爵士乐!”在狂风暴雨的夜里,他放开钢琴的制动,跟钢琴一起在剧烈颠簸的船上快速滑行、狂野旋转、激情弹奏,享受着危险中的自由,失控的钢琴撞坏了船长的舱门,就像桀骜不驯的1900,尽情的释放叛逆的自我。叛逆和执着往往相伴而生,1900也是无比执着的。一旦认准了心中所想,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不认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陆地上的人浪费了太多时间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来了又害怕冬天再来,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他认为陆上的世界不适合自己,“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漫长的航程,它是一段我无法演奏的音乐。”这种执着的想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信仰,虽然爱情的诱惑一度使他犹豫徘徊,但终于在踏上陆地之前回归了自己的内心,他将帽子扔向天空,就是与陆地彻底决裂,坚定永远在海上的信仰。想想世界上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信仰,而毫不犹豫地放弃生命,那么1900最后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有点离谱:哪里有无师自通的天才呢?但我想,这并不奇怪,世界上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情况并不罕见,就比如有些学科你觉得又难又枯燥,但有的人却学的毫不费力且乐在其中。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从小喜欢听音乐但并没有学过钢琴,长大以后,经人稍微点拨,就能轻松在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喜欢数学,拿起数学书就舍不得放下,学起数学来有如神助。其实,从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性情、禀赋,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人说,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的确,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来自神秘的DNA,也来自各自独特的经历。我们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才能不断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再说这艘船。有人说,为什么认定这艘船呢?这艘船废弃了,难道不能再去找一艘船,继续他的海上生活吗?对于1900来说,这艘船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肯离开游船,就像有些人不肯离开家乡、离开故国一样。他没有身份,陆上世界没有他存在的痕迹,他不属于陆上的世界,他只属于这艘船。如果他下了船,那么他就有了身份,到另一艘船上去,也是带着获得的身份去工作。以他的天才技艺,一定会声名远播,那他就得面对“无穷无尽的世界”,这是他从内心里抵触和抗拒的。话说回来,谁心里没有这么一艘船呢?它可能是一种性格、一个习惯、一种爱好,也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甚至可能是一种信念、一个梦想。在这艘船里,你感到安全、舒适,感到充实、快乐,感到有活力、有激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船呢?因为条件的限制,因为生活的琐碎,因为毅力的缺乏,我们逐渐放弃了,妥协了,不再坚持了,我们说服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犹豫着下了船,在陆上漫无目的的游荡。1900坚守着他的船,“我下不了这艘船,我宁可放弃我的生命,就像我从没存在过”,他在烈火中完成了他的坚守。

电影不是纪录片,对其细节与真实性并不适合理性的分析,也许它传递的只是一种情绪。《海上钢琴师》无疑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情绪。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部电影让率真的、才华横溢的天才走向毁灭,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麦克斯,理解并尊重好友的选择,自己却忍不住泪流满面。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电影,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引起广泛关注,我想就在于它能够触动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它让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却又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直到自己也分辨不出心中的意味,这大约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5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上钢琴师》很经典的一出电影,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6

在我至今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很多故事,也错过了很多故事,也无缘很多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发展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或许是我们见过的最美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也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行,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现在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一切的美好,即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些感悟,都蜂拥而至,或许许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令人至今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始终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这样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孩子的母亲,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带着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妻子烧好了烤鸡,我们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时总是唠叨我。

或许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或许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或许就在咫尺,只是等着我们去发掘,去体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从前的相见,回忆着从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7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8

有一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钢琴师观后感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篇二:钢琴师观后感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篇三:钢琴师观后感

在这个时光飞逝的岁月里,我有着一颗飘荡的灵魂,我将人生看成一种漂流。然而很多时候,我总会发问自己,漂过岁月之河——家是什么?

家是一只船

看《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的主人翁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与不舍,就是一种对家的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家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这艘船载着他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太平凡,每天对着的都是那一抹蓝,不停地飘着。然而远航的水手都知道,当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时,他们的心跳是欢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湾。

他在船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美妙的乐曲,想到哪里弹到哪里。人们在他欢快的琴声中度过一次次难忘的旅程,而他一如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热情迎来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被温暖包围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的、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选择了家。

家是永远的岸

家是永远的岸。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早或迟,都需要一个家。记得奥运会经典语录里就有菲尔普斯获奖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妈妈!”妈妈就代表着一个家。不论成功与否,家都是倦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最佳场所。当船要被拆卸、炸毁的时候,他依旧没有登上岸,他是属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永远的岸。他赤条条被人抛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轮天地里的那份独有的情感,让他觉得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纷扰,家,才是一个默默护佑着自己也铭记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000字


电影《海上钢琴师》讲的是一位叫1900的钢琴师在海上生海上长,最后死在海上的故事,当然这位钢琴师不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类似于泰坦尼克号的大船上。他弹钢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钢琴师甚至是伟大钢琴家来形容他一点也不过分,因为他弹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热闹的都为之折服。然而,钢琴师1900对大海的热爱,准确地说是对他一生也没有离开过的那艘船的痴迷,远远胜过其他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钢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佳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佳摄影奖。而真正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Morricone)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70多岁高龄的他,仍拥有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在《海上钢琴师》里,大师以钢琴为主配合适当的管弦乐和室内乐创作出音色醉人、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最初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少不了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个人最喜爱的作品之一。影片除了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Tommasi,Gilda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RollMorton及Scott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TheCrave与peacherineRag),营造出浓浓的时代氛围,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技巧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1000字通用


读后感大全专题“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推荐内容。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

去看《海上钢琴师》,是因为大众点评上高达9.4的评分,还有“4K修复版”的不明觉厉。

老实说,刚看完时,第一感觉是没看懂;过了一阵,又觉得怅然若失:电影里婉转的钢琴旋律,主人翁微笑着仰头、望向轮船爆炸的火光,凄美的音乐和画面一起在脑中回响,感觉自己沉入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有点惋惜,有点压抑,又有点悲伤……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一艘豪华的远洋游轮上,一名襁褓中的婴儿被遗弃在钢琴上,被船上的锅炉工发现并收养,因为孩子出生在1900年,就被取名叫1900。

这个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表现出惊人的钢琴天赋,轮船在海上游弋,游客来来往往,但每一个听到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尼听说后很不服气,专门到船上与他比赛,三曲终了,胜负立现,杰尼失落离去。

一家唱片公司慕名来给他录唱片,1900坐在钢琴前,突然看到窗外有一个清纯美丽的女孩,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舷窗外的女孩,充满爱意的旋律在琴弦上流淌……1900想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孩,却没有勇气表达。女孩下船后,1900魂不守舍,从未踏上陆地的他鼓起勇气要到陆地上去,告别船上的伙伴,他缓步走下舷梯,在快要到达地面时,他抬头看着岸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却停住了脚步,沉思良久,最终还是返回了船上。

许多年过去,当游轮衰败破旧,停泊在港口,等待被炸毁时,1900还是不肯下船,他宁愿和轮船一起灰飞烟灭……

对于1900的选择,一开始,我是很不理解的,就像影片中唱片公司的人,以及船上乐团的小号手、他的好朋友麦克斯:既然有着那么高的钢琴天赋,为什么非要固执地守在船上呢?游轮运行的时候还可以理解,毕竟是生活在豪华游轮上,还可以每天与热爱的钢琴为伴。可是宁死不肯离开废弃的游轮就有点不可理喻了,因为到陆地上去,他仍然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甚至还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更多的听众,更丰富的生活……

更不可理解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虽然他的人生很不幸: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没有姓名、没有身份,明明有着贵族血统,却在脏乱的工人居住的船舱长大……但命运也给了他很多:爱他的养父,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甚至触手可得的爱情……为什么他却那么怯懦,不肯迈出一步,改变自己的人生?

转念一想,又有些明白了:上面这些想法,是一个在正常的环境中的普通人的想法,是基于世俗的人生观产生的想法,然而,1900是一个天才,一个身世特殊的天才,一个孤独的天才,要想看懂这部电影,必须从他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才华中,去体会这位特殊人物的内心世界。

1900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来自他特殊的童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一出生就知道父母是谁,是谁家的孩子,有国籍,有出生证明,长大后又通过身边的社会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社会定位,这些都让我们有归属感、有安全感。然而这些1900都没有。他从小就是“黑户”,被藏匿在船舱深处,被告知“没有身份的人如果被发现会进监狱”,“陆地上有鲨鱼,会直接把你活吞了”。连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养父,也在他7岁时死于意外事故。因此,1900的内心是孤独的、是自卑的,以至于在成年后、已经成为轮船上的钢琴手之后,看到有人找他,还是会吓得仓皇逃跑,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他在有限的空间里长大,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这艘轮船才是安全的,陆地是无边无际的不可知的恐怖世界。他说,“我出生在这船上,世界从身边掠过,每次只有2000人与我擦肩”,“陆地上连绵不绝的城市,没有尽头”,而“钢琴是有限的,有始也有终,一共88个键,错不了”。虽然游客们爱听他弹钢琴,为他欢呼鼓掌,但当船到码头,他们又都欢呼着冲向陆地,冲向他们向往的世界,没有人为他停留。热闹喧嚣是短暂的,孤独和忧郁却一直在陪伴着他。

1900是纯真的。弹钢琴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他纯粹的爱好。他弹钢琴没有任何功利心,掌声、欢呼、夸赞,对于他来说就像风吹过,他从不在意,也从不争取。当杰尼找他比拼时,他根本不当回事,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比。在杰尼弹奏前两首曲子时,他欣赏、鼓掌,甚至被曲子感动的流泪。他根本没有赢得比赛的想法,只是弹奏了两首普通的曲子来搪塞。当好朋友麦克斯愤怒地来找他,说自己拿了一年的薪水赌他赢,他却傻傻地问:“我能赌吗?我想赌杰尼赢。”最后被杰尼咄咄逼人一再挑衅,他才被迫出手,震撼了杰尼。1900的纯真还在于他经历的单纯。他出生于1900年,在他最后决定与轮船同归于尽时,麦克斯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了”,推测应该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这45年里,世界很不太平,经历了一战、二战、社会动乱、经济衰落……麦克斯除了在船上的几年,基本经历了这段动荡时期,所以对战后生活转好充满渴望,但1900却始终生活在海上,对世界的喧嚣变换没有直观感受,游轮上的生活单调而平静,这使得他始终只关注精神世界,只追求精神的纯粹和美好。

1900是叛逆和执着的。他天赋秉异,同时也恃才放旷。小的时候,他第一次偷偷溜到一等舱的钢琴前演奏,震惊了游客,船长说:“你违反了规则。”小小的1900却霸气地回答:“去他的规则!”在杰尼找他挑战时,听说杰尼是爵士乐鼻祖,他又不屑:“去他的爵士乐!”在狂风暴雨的夜里,他放开钢琴的制动,跟钢琴一起在剧烈颠簸的船上快速滑行、狂野旋转、激情弹奏,享受着危险中的自由,失控的钢琴撞坏了船长的舱门,就像桀骜不驯的1900,尽情的释放叛逆的自我。叛逆和执着往往相伴而生,1900也是无比执着的。一旦认准了心中所想,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不认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陆地上的人浪费了太多时间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来了又害怕冬天再来,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他认为陆上的世界不适合自己,“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漫长的航程,它是一段我无法演奏的音乐。”这种执着的想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信仰,虽然爱情的诱惑一度使他犹豫徘徊,但终于在踏上陆地之前回归了自己的内心,他将帽子扔向天空,就是与陆地彻底决裂,坚定永远在海上的信仰。想想世界上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信仰,而毫不犹豫地放弃生命,那么1900最后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有点离谱:哪里有无师自通的天才呢?但我想,这并不奇怪,世界上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情况并不罕见,就比如有些学科你觉得又难又枯燥,但有的人却学的毫不费力且乐在其中。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从小喜欢听音乐但并没有学过钢琴,长大以后,经人稍微点拨,就能轻松在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喜欢数学,拿起数学书就舍不得放下,学起数学来有如神助。其实,从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性情、禀赋,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人说,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的确,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来自神秘的DNA,也来自各自独特的经历。我们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才能不断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再说这艘船。有人说,为什么认定这艘船呢?这艘船废弃了,难道不能再去找一艘船,继续他的海上生活吗?对于1900来说,这艘船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肯离开游船,就像有些人不肯离开家乡、离开故国一样。他没有身份,陆上世界没有他存在的痕迹,他不属于陆上的世界,他只属于这艘船。如果他下了船,那么他就有了身份,到另一艘船上去,也是带着获得的身份去工作。以他的天才技艺,一定会声名远播,那他就得面对“无穷无尽的世界”,这是他从内心里抵触和抗拒的。话说回来,谁心里没有这么一艘船呢?它可能是一种性格、一个习惯、一种爱好,也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甚至可能是一种信念、一个梦想。在这艘船里,你感到安全、舒适,感到充实、快乐,感到有活力、有激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船呢?因为条件的限制,因为生活的琐碎,因为毅力的缺乏,我们逐渐放弃了,妥协了,不再坚持了,我们说服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犹豫着下了船,在陆上漫无目的的游荡。1900坚守着他的船,“我下不了这艘船,我宁可放弃我的生命,就像我从没存在过”,他在烈火中完成了他的坚守。

电影不是纪录片,对其细节与真实性并不适合理性的分析,也许它传递的只是一种情绪。《海上钢琴师》无疑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情绪。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部电影让率真的、才华横溢的天才走向毁灭,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麦克斯,理解并尊重好友的选择,自己却忍不住泪流满面。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电影,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引起广泛关注,我想就在于它能够触动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它让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却又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直到自己也分辨不出心中的意味,这大约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2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看后,我久久地呆愣着,仍然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境里。电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出生后成了弃婴,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收养。他聪明异常,很小的时候就会读报纸上的文字,在轮船上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在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不幸被铁链撞击而死,1900再次成为孤儿。还好,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宠爱他,都把自己认为好的教给1900,因此1900成长得很快,也很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了头等舱,他见到了钢琴,被那美妙的音乐吸引,凭借超人的天赋,1900首次碰到钢琴便能弹奏乐曲。后来他的弹奏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乘坐尼亚号旅行的人难以忘怀的回忆。1900对钢琴的痴迷导致他对其他,比如爱情方面的绝缘。他一生没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与钢琴为侣,他对钢琴的理解、对大海的痴迷,对梦想的坚持,对维吉尼亚的坚守,这些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动。

1900对音乐的理解超凡脱俗。每一次的演奏,乐队指挥都得亲自告诉1900要传统的音乐,常规的舞曲,可是每次弹奏一曲或半曲后,1900总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弹奏符合人们心情和当时情境的曲子,把全场的气氛嗨起来。爵士乐鼻祖杰尼闻听了1900的故事后,决定要来与其一决高低。比赛现场,杰尼傲慢至极,侮辱1900。但是其所弹曲子,1900亦能当场模仿。第三回合时,杰尼说:“我要让你输得屁股尿流。”密友迈克斯激将1900,1900决定反击,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杰尼输得心服口服。这场比赛我觉得1900不仅胜在钢琴弹奏的技艺上,更赢在人格的魅力上。1900在一开始更愿意让杰尼赢得这场比赛,他对杰尼抱持一种惜才、欣赏的态度,这种爱护他人才华的心胸着实令人钦佩!

1900对音乐的挚爱令人感动。一首首乐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动的诗。他看见一个人的形色和表现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后创作出适合这种心境的乐曲,这钢琴就是他的心灵。在大家都远离要报废的维吉尼亚,好友迈克斯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告诉他维吉尼亚将要被炸时,1900说:“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与船共存亡,与音乐共存亡,与梦想共存亡。

看着1900,突然让我想到了陶渊明。一个对钢琴痴迷,一个对诗文眷恋,矢志不渝;一个终生生活在船上,一个归隐于田园,与世无争。这种生活的态度有点道家的思想,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悖。我们儒家的教育都是鼓励人要积极入世,要上进,要立功、立德、立言。1900选择这样的道路是该褒呢还是该贬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也只不过是选择陆地生活罢了。

谁选择的对呢?1900所言:“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他因为看不见陆地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而且有无尽的不可预知性,没有尽头,所以选择了更能给他确定性的大海,选择了船上。陆地上的我们是否比1900有更长的目力,看得更远,能看到世界的尽头?“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们是否也为生活中的这些不确定、无所适从而愁苦?烦扰?

1900的传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3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愿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女孩,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看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如何选择其中的一条?如何选择一个女性,一栋房屋,一块地,一个生活?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办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块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缘由,是由于他所缺失的与运势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别的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不是只不过容易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可以呢?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4

有人说,这是一个杯具。而我却以为,没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便陆地上有大把大量的资金,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是那里。不是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杯具。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无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比较好,鱼是水,人是地,只不过合适不合适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怎么样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长时间,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非常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可以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儿走。

看到那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大家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非常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没办法纯粹地活,由于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期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是人间,即便在那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部分。假如可以的话,他宁可一个人,一架钢琴,就如此一向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后选择与船一齐炸毁,这样,海上会流传着如此一个传闻:以往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一直没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5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6

喜欢看外国电影是从初中时期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兴趣不大,对正大综艺节目完了之后的正大剧场兴趣浓厚,为了不错过电影我也会把正大综艺节目看完。如今回忆,感觉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漫长,那时盼着综艺节目快点播完,看正大剧场时又感觉那些电影播的太快,时间不长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觉是逃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美电影,在被岁月侵蚀的记忆中残留下来的镜头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那时候欧美电影比较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看过《电影的历史》这部厚厚的书之后,更感觉电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响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人真实的生活与永存的梦想。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时长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主演是蒂姆。罗斯饰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为了这部影片练习了半年,影片中弹钢琴的手都是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弹奏的,观看时一边赞叹主演的演技也一边钦佩马克西姆的弹奏,带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这部影片除了视觉听觉上的收获,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两千多人的船到达纽约,船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他收养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长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从船长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当他又出现时就已经是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的头脑里有那么多的乐曲,随心所欲的让音乐在琴键上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师。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号手,他带着小号手滑着弹奏着乐曲的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惹他们哈哈大笑,好不痛快,从此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这期间,电影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与自称爵士乐的创始人比赛弹钢琴,1900满头大汗弹奏着,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走,弹完那一曲,1900把烟凑在琴弦上,烟被点着了,所有人的状态、眼神,都停止不动了,也许是时间停下来了,非常精彩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900遇到他喜爱的女孩儿即兴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钢琴曲,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张刻录盘送给那个女孩儿。他为去找那个女孩儿决定下船,却望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始终没有走下悬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个镜头都表达着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到凄凉与无奈,但1900孤独的背后却是音乐给他带来的无尽快乐,没有孤独便不会感到尼采所说的酒神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原来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这快乐美好用88个琴键即兴弹奏出来,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不想与人比试高低,他只想与音乐做伴,当这个现实社会伤害了他,他用不羁反抗着,去他的规定,去他的爵士,这是他鄙视现实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里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号手下船以后,世界发生了战争,一贫如洗的小号手在影片开始来到乐器店恋恋不舍地出卖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张唯一想送给他喜爱女孩的刻录盘时,小号手便给店主讲起了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张唯一的刻录盘是小号手收拾起来放在那架钢琴里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那条船要被炸报废,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还在船上,1900一生没有下过那条船,永远也不会离开那条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为恋爱女孩儿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终于见到1900,听1900讲述了后来的生活。在战争爆发时,1900为伤员弹钢琴,让将要死亡的人怀着美好死去。1900与小号手这段对话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终于告诉了小号手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尽头,下了船不能再孤独,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键,不能再弹出自由的乐曲。小号手听着1900讲笑话,泪流满面着离开了那条船,船在海上被炸报废,连同1900这个音乐天才,连同1900的孤独自由与不羁。

1900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影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存在,还是人根本没有看见也不愿意去看的东西,电影都为人们表现了出来。孤独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独表达完整。

我回顾起来,电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乐,故事,思想。也表现着这几个元素,家,亲情、爱情、友情。家对于1900来说就是那艘船。亲情,是1900喜欢的那个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是乘着这艘船并和1900合奏过,这个父亲说他只剩下了小女儿,也就是这个小女儿让他看到了希望。爱情,是1900看到这个女孩儿时产生的感情,曾让他为此冲动,最终却没有下船,也为此1900沉默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整日装在孤独里。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称之为友谊的感情的,为朋友洒满热泪,让观影者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它为人生表现的内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特别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也觉得,每一个人无论他结婚与否,有无亲人,有无爱人,有无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个的,不为别的,只为来安放人的孤独、自由、不羁。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安放在了那里,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没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7

《海上钢琴师》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是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

1900年,一名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无与伦比的非凡钢琴天赋,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深深打动,爵士乐的鼻祖,听说了他,专门上船与他比试,最后黯然离去。1900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的结局是随着一声爆炸,与弗吉尼亚号轮船一同逝去。

纵观整部影片,1900的结局导演已经暗示铺垫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小号手刚认识1900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到陆地上看一看,他的回答是,大陆上的人们冬天期待夏天,夏天期待冬天,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追寻上,他并不羡慕;第二次是在1900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决定要下船的时候,走在船梯上,走到一半,又决定回头上船。这也就预示了1900的最后的结局。

1900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走了一半,却决定回头。到了最后,小号手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他看不到下船后自己的未来。拥有的和想要的,是两个概念。喜欢一个女孩,就会想要跟她在一起,想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她,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本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却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失去了自己。我是一瓶汽水,而你却喜欢白水,我用尽力气摇走所有的二氧化碳,最后变成了糖水,没有了之前刺激的感觉,却也没有变成白水。你还是不喜欢我,而我也变得不再是别人喜欢的那个我。1900站在船舷上,看着喧嚣的城市,看着四通八达的街道,他感到迷茫了,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了于是转身,回头。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本心。

整部电影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一步一步扣人心弦,是一部很棒的影片。但是,1900,却一生从未下过船,害怕融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潮流中去,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很不可取的一个做法。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比如现在经常使用的无现金支付,在几年之前,恐怕想都想不到。但是,对于影片而言,正是因为1900没有下船,与船一同逝去,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共鸣,使影片得到了升华。

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现在,或许是1900最想告诉我们的。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8

有一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但是1900真的孤独吗之后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好处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向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能够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能够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能够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能够在音乐里去旅行,能够寻觅到自己的感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取的自由,但他应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明白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十分重要的好处。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杯具。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杯具,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杯具。“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取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忙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能够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那里只有完美,只有存在的完美,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完美存在。

之后我才明白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取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9

有人说,其他人的故事有我们的影子,我们的故事有其他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到今天所生活的18年中,我读懂了不少故事,也错过了不少故事,也无缘不少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进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可能是大家见过的最好看的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或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游,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目前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所有的美好,即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部分感悟,都蜂拥而至,可能很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让人到今天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如此的一个情节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如此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小孩的妈妈,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携带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老婆烧好了烤鸡,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常一直唠叨我。

可能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可能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可能就在咫尺,只不过等着大家去挖掘,去领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以前的相见,回忆着以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后一句,这部分年你是如何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大家也会由于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概念和认识。但那些日常你觉得珍贵的东西期望千万不要放弃,像友情,或许大家早已长大,真的懂大家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样多,好好把握目前,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维持以前,继续向前,一直如一,从中领会那刚开始的美好。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0

郭敬明曾说,当他写下他最爱的导演王家卫的时候,笔尖曾尖锐而敏感的疼痛过。我曾对此一笑置之。但是当我写下被中国人翻译成《海上钢琴师》的Thelegendof1900时,我承认郭敬明说得没错。虽然我只看过一遍加一点零星。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齐走向死路。太多的选取,太复杂的决定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此刻也没有人明白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明白他爱她,更不明白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那里,请必须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1

1900是一个人。或者能够这么说,他是一个在1900年出生,被而父母抛弃在船上但却拥有惊人音乐天赋的天才。好心的船员收养了他,教他读书,教他写字,教他任何他好奇的东西。童心未泯的他很快就对自我的“父亲”告诉自我的一切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可爱的黑人爸爸经常会告诉他与报纸上不符的知识。有一天小家伙闪烁着自我纯洁的双眸问了一个任何孤独的小孩迟早都会想明白的问题:“妈妈,是什么呢?”我的心头因为这句话而微微一颤,我看着画面,看着他父亲的眼神,我不明白他要怎样才能完美自我善意的谎言,怎样来保护1900小小的心灵,“明白吗,妈妈是马,是赛场上跑的最快的马!”听了爸爸的话,1900煞有介事似懂非懂的重复了一遍,然后开怀的笑了,笑声中满是天真的味道。我的心暖暖的宽慰了,我突然想起了英国诗人华兹华斯的一句话:儿童是人类的父亲,他将人的天真性灵举的太阳一般高。1900从一开始就生活在海上,那个虽然封闭却永远没有欺骗和虚伪的世界里,他永远都是天真的,没有一丝的瑕疵,一向到他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从来没想过一脸痞子气,在昆汀的调教下不是演卧底就是强盗的TIMROTH竟然也会深情的落落大方,那绅士般的举止言谈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当长大成人的1900坐在钢琴前,用纤细的双手轻轻滑过琴键的时候;随着海潮的汹涌,随着钢琴的滑轮和悠扬的曲调在大厅里浮动起舞的时候;当他满面陶醉的在下等船舱里,为那些穷苦的人们带去自我的音乐的时候,我的心好像也在其中上下起伏,随着船舱里的调调。随着人们脸上的欣喜,随着外面海潮声。

有的人说1900很幸福,他生活在他喜欢的音乐中,伴他左右的是对他没有半点私心的朋友们,不用去担心纷繁与拥扰。可是,只是这样吗?每次停船靠岸时他独自向岸上远处眺望的眼神分明有掩不住的落寞,还有他偷偷的拨通陌生人的电话时那紧张和期盼的语调:“你好,也许你不认识我,但,我们能聊聊吗?”尤其是当他听那个飘过的流浪人告诉他自我的经历,他愈发的想去体验:站在岸上,听海的声音,到底是什么样奇妙的感觉呢?我不是1900,但我分明能够抓住他心里最细腻的孤独和向往-他渴望踏上陆地,那个他从没体验过的从没经历过的世界,这让他躁动不安,但又让他莫名的冲动,像我们在孩提时期盼生日早日到来一样。

可当那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站在下舱梯中间的1900,应对面前陌生的城市。凝视了良久,最终却又回到了船上。我当时并不明白他到底在想着什么,但当结尾时,1900含着泪告诉老友“:在船上,我拥有钢琴,我能够在它的88个琴键上奏出我所喜欢的无限的音乐,在那里,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可当我看着面前那个陌生的时候。我突然感到恐惧,那是一个无限的钢琴,没有限制,你行走其中,永远都不会明白你要去弹奏什么。在这样的世界,我要怎样去生活呢?”一切疑问像烟云一样散失在他依然纯洁的眼神当中,当我们早已习惯了这样那样去生活,当我们把持着自我的方向拥有着自我的目标向远方的地平线风雨兼程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如果失去了习惯,失去了方向抑或是坚强的信仰,那么面前的远方,是否也是灰暗如是,散发的恐惧是否也会让我们止步不前呢?这样一个超然物外的钢琴师始终没有迈出那跨越的一步,即使岸上有令他谱出无比华美乐曲令他砰然心动的女孩,即使踏上岸能使他听到向往已久的另一种海的声音,他最终还是选取了停留,即使这个决定的砝码,是他的生命。

不能说这是一种愚昧,没有脱离生活的你我都无法去揣测1900那颗孤独的心。只是,在他娓娓诉说的琴声最终响起时,那双手在凭空轻轻滑动。只是,1900抬头看看天空时那异常平静的眼神,早就让旧船爆炸时的震耳欲聋,湮没的无影无踪。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篇12

之前看过这部片子,但是当时没有看进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觉还是引发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托尼的讲述中娓娓道来,这让人接受起来十分舒服。

隐隐地感觉到影片传达出的主人公的孤独感,那种深陷其中的孤独,在孤独中出生,习惯孤独,再到无法离开这份孤独。这份孤独里面有艺术,也有一种心病。

整部影片,我认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创始人斗琴,1900最后一曲仿佛是四只手在弹琴,甚至夸张到可以用钢琴的琴弦发烫到可以点燃一支烟。

1900最美的曲子是写给他一见钟情的女孩的,他透过船窗户看到女孩的美丽,把自己的爱慕隐藏在音乐之中,刻录成长篇并想找机会送给她。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他会选择自己擅长的一种艺术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爱慕。他一遍一遍对着镜子练习送礼物给她的台词,而每次他每次带着羞怯的谈吐,都被对方无视,知道最后一次他向她说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们分别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让人庆幸的是,托尼还记得他,或者也是导演或者编剧在传达这样的一种想法,他们在说:这个世界只有一些少数派能够理解那些大师级别的艺术。

这部影片里,1900成了艺术的化身,他会没有户口的出现在底层社会中,也会出现在有尽头的世界里,但是他离不开有尽头的世界,他也会消失其中,毫无功利地把自己炸掉。当然编剧也安慰着自己说:“只要你还有个好故事,和一个能够倾诉的人,你就永远不会完蛋。”我有的时候觉得,即便我们写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为一个能够倾听的人,不然我们好像真的一无是处。

《海上钢琴师》很经典的一出电影,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

[参考]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760字)


在观看一部作品之后人们内心都会有一定的收获和体会,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写作品的观后感可以增强我们的印象,加深我们的领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作品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参考]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176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一)

呼啸的海风,蕴藏着巨大的能量,跳跃的音符,蕴藏着美妙的旋律,舞动的手指,流淌着动人的音乐,乐曲出自一个在海上生活了多年的你-----海上钢琴师--1900。一切好像是命中注定,你要在这艘船上出生,在这里成长,直至去世……

曾经想过要离开,曾经想去陆地上生活,曾经也想过要因为一个人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是自己的内心充满对未知的迷茫和恐惧,也因为言语和行动的拙劣,所以让一次遇见成为永恒,一次分别成为了诀别。那个女孩,是你一生唯一的遗憾。

不是不想去改变,在想要改变的哪一刻看到的`是没有尽头的世界,像千百万的键盘一样,却找不到合适的那一个键盘字母,迷离又恍惚,充满着的不确定因素让他内心极无敌为恐惧,就像他从未离开过船上一样,突然的改变,只会让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去融入新的世界,只好在徘徊之后毅然决然地留下来,不再踏出一步。

很多的尝试却止于内心的恐惧,很多的经历让他不去向往陆地的生活,只是远远的看着,那个未曾属于过自己的世界,不再向往也不再尝试着去踏入。陆地,只不过是一个有太多欲望,浮夸的世界,也许你想保持内心的纯洁,但现实却不得不让你卖掉你珍贵的东西。1900也许就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永远留在船上。1900已经洞察了这个世界,看穿了陆地上人们生活的本质,就像他弹奏钢琴一样,他解读了每个人身上的特点,他旅行了整个世界,所以才有了他的音乐。他说的“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琴键的个数可以去数,有开始,有结尾,是可以让他看到尽头的东西,这种尽头让他特别有安全感,让他的内心极为坚定和踏实,在这个琴上可以弹奏自己的人生,演奏自己放荡不羁的人生,这时的时间,空间,连同世界都是属于他的,快乐也是属于他的。在向往陆地的时候,他是极为恐惧和恍惚的,即使下定了决心,也有很多的担心和不确定,干扰了他纯净的内心,不安,恐惧,又极其矛盾……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是否曾经有过恐惧和不安呢?或许是因为自己的不坚定,或许是因为自己想停留在舒适区,不想跨出去,而电影中的1900却是一个只有听到海的声音才可以弹奏钢琴的艺术家,交响乐在他的指尖划出,他会观察参加舞会的每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举止,弹奏不一样的音乐,那种对音乐的坚定和热爱,对音乐的执着和喜欢使他最后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一个孤独且自由的钢琴师,我敬佩他的艺术,敬他遵从本心,佩更敬佩他伟大的灵魂!

保持一颗纯粹的本心,砥砺前行,美好将与你在前方相遇!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二)

郭敬明曾说,当他写下他最爱的导演王家卫的时候,笔尖曾尖锐而敏感的疼痛过。我曾对此一笑置之。但是当我写下被中国人翻译成《海上钢琴师》的Thelegendof1900时,我承认郭敬明说得没错。虽然我只看过一遍加一点零星。

故事从1900开始。从1900这个数字开始不,不是。它不是个数字,而是一个人名,一位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再准确点,是一位从没有下过船的伟大的钢琴家的名字。

他清瘦,身材修长,永远一身西装革履,对钢琴和音乐有着超于常人的天赋和热情。他热爱大海,热爱得甚至从未下过船。

或许他对陆地并非惧怕,并非恐惧,有的只是无所适从和一脸的茫然。他的人生过于悲壮,以至于和那艘从未下过的船同归于尽。朋友的劝说没有起丝毫的作用。

“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齐走向死路。太多的选取,太复杂的决定了,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此刻也没有人明白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所有那些城市,你就是无法看见尽头。尽头拜托!拜托你给我看它的尽头在哪当时,站在舷梯向外看还好。我那时穿着大衣,感觉也很棒,觉得自己前途无量,然后我就要下船去。放心!完全没问题!但是,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NineteenHundred

使这部电影深埋我心的不是他那优美而华丽的音乐,虽然它至始至终吸引着我。真正使我着迷的是他悲厌的人生观和陆地至始至终奇怪的理解。真是这些,使我夜阑时难以入眠。他那安慰朋友Max的略带幽默的话语,却是我心中最难过的记忆。

故事中他唯一爱着的女孩无疑是幸福的,虽然她可能永远不明白他爱她,更不明白那个冒险半夜闯进寝室去吻她的人是他,这些美丽的剪影让人落泪。

哪位朋友,如果你看到那里,请必须要去看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那份美丽的悲哀和永世的温存,值得珍藏一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三)

喜欢看外国电影是从初中时期周末的正大综艺节目开始,我对正大综艺兴趣不大,对正大综艺节目完了之后的正大剧场兴趣浓厚,为了不错过电影我也会把正大综艺节目看完。如今回忆,感觉那些综艺节目还是那么漫长,那时盼着综艺节目快点播完,看正大剧场时又感觉那些电影播的太快,时间不长就播完了,我知道我的感觉是逃不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那些经典外国电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欧美电影,在被岁月侵蚀的记忆中残留下来的镜头还时常在我脑海中闪现。也许那时候欧美电影比较发达,就像现在的好莱坞大片影响人们的生活一样。看过《电影的历史》这部厚厚的书之后,更感觉电影是生活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这些美的影像美的音乐美的故事美的思想,以不同凡响的组合方式表达了人真实的生活与永存的梦想。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时长2小时45分钟,导演是吉赛贝。托纳多雷,主演是蒂姆。罗斯饰演1900,主演不会弹钢琴,但为了这部影片练习了半年,影片中弹钢琴的手都是主演的。这部电影的配乐钢琴曲是由世界著名钢琴家马克西姆弹奏的,观看时一边赞叹主演的演技也一边钦佩马克西姆的弹奏,带给人视觉上听觉上的享受。这部影片除了视觉听觉上的收获,还有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对人生的哲思。

1900年的第一天,一艘两千多人的船到达纽约,船员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他收养了他,起名1900。1900就是在船上长大的,船就是他的家,船上从船长到船工都是他的家人,他的直接收养人死后,他怕被移民局抓上岸,就消失了,当他又出现时就已经是会弹钢琴的神童了,就这样他一直在船上即兴演奏,也不知道他是怎么学会的,他的头脑里有那么多的乐曲,随心所欲的让音乐在琴键上流露出来,给人们带来快乐,船上的人和每次上船的人都喜欢他的音乐,他被称为海上钢琴师。

有一天,1900遇到了小号手,他带着小号手滑着弹奏着乐曲的钢琴在船上开始了一段神奇的旅行,这个恶作剧惹他们哈哈大笑,好不痛快,从此他们成为了最好的朋友,开始了在船上的生活。这期间,电影有几段非常精彩的地方,1900与自称爵士乐的创始人比赛弹钢琴,1900满头大汗弹奏着,似乎有四只手在键盘上游走,弹完那一曲,1900把烟凑在琴弦上,烟被点着了,所有人的状态、眼神,都停止不动了,也许是时间停下来了,非常精彩的镜头,让人难以忘怀。1900遇到他喜爱的女孩儿即兴演奏出了最美的一首钢琴曲,他不允许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他只想把唯一一张刻录盘送给那个女孩儿。他为去找那个女孩儿决定下船,却望着纽约的高楼大厦始终没有走下悬梯的那一刻。影片的很多个镜头都表达着人生的孤独,让人感到凄凉与无奈,但1900孤独的背后却是音乐给他带来的无尽快乐,没有孤独便不会感到尼采所说的酒神艺术所带来的美好,原来孤独也是可以享受的,1900又把这快乐美好用88个琴键即兴弹奏出来,让船上所有的人都感到了音乐的魅力。1900不想与人比试高低,他只想与音乐做伴,当这个现实社会伤害了他,他用不羁反抗着,去他的规定,去他的爵士,这是他鄙视现实的唯一一句,名利也全然吸引不了他,在1900心里也是去他的名利。

小号手下船以后,世界发生了战争,一贫如洗的小号手在影片开始来到乐器店恋恋不舍地出卖他的小号,当店主播放1900掰碎又被粘合好的那张唯一想送给他喜爱女孩的刻录盘时,小号手便给店主讲起了没有人会愿意相信的1900的故事,那张唯一的刻录盘是小号手收拾起来放在那架钢琴里的。

没有人愿意相信小号手的故事,小号手得知那条船要被炸报废,两次进去寻找1900,他相信1900一定还在船上,1900一生没有下过那条船,永远也不会离开那条船,最后小号手在船上播放那首1900为恋爱女孩儿所作的最美曲子,才终于见到1900,听1900讲述了后来的生活。在战争爆发时,1900为伤员弹钢琴,让将要死亡的人怀着美好死去。1900与小号手这段对话也是影片里非常精彩的一段,1900终于告诉了小号手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是因为他看不到生活的尽头,下了船不能再孤独,不能再找到有限的琴键,不能再弹出自由的乐曲。小号手听着1900讲笑话,泪流满面着离开了那条船,船在海上被炸报废,连同1900这个音乐天才,连同1900的孤独自由与不羁。

1900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与船同归于尽,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不存在的海上钢琴家,给观影者带来无尽的想象力,存在的背后是什么也不存在,还是人根本没有看见也不愿意去看的东西,电影都为人们表现了出来。孤独也是一种存在,是一种真实有意义的存在,只有用美好才能把孤独表达完整。

我回顾起来,电影除了精彩的影像,音乐,故事,思想。也表现着这几个元素,家,亲情、爱情、友情。家对于1900来说就是那艘船。亲情,是1900喜欢的那个女孩去纽约寻找她的父亲,她的父亲多年前也是乘着这艘船并和1900合奏过,这个父亲说他只剩下了小女儿,也就是这个小女儿让他看到了希望。爱情,是1900看到这个女孩儿时产生的感情,曾让他为此冲动,最终却没有下船,也为此1900沉默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整日装在孤独里。友情,也是这部电影的重要表达,人与人之间是真的存在这样一种称之为友谊的感情的,为朋友洒满热泪,让观影者不禁也潸然泪下。

这是一部耐人寻味的电影,它为人生表现的内容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每一个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会有特别的感受。从这部影片中我也觉得,每一个人无论他结婚与否,有无亲人,有无爱人,有无朋友,自己的家肯定是要有一个的,不为别的,只为来安放人的孤独、自由、不羁。那艘船就是1900的家,他的灵魂从无到有、从有到无都安放在了那里,有那艘船才有了1900那没有被世俗玷污完整又完美的一生。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四)

去看《海上钢琴师》,是因为大众点评上高达9.4的评分,还有“4K修复版”的不明觉厉。

老实说,刚看完时,第一感觉是没看懂;过了一阵,又觉得怅然若失:电影里婉转的钢琴旋律,主人翁微笑着仰头、望向轮船爆炸的火光,凄美的音乐和画面一起在脑中回响,感觉自己沉入一种难以名状的情绪,有点惋惜,有点压抑,又有点悲伤……

电影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一艘豪华的远洋游轮上,一名襁褓中的婴儿被遗弃在钢琴上,被船上的锅炉工发现并收养,因为孩子出生在1900年,就被取名叫1900。

这个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孩子一天天长大,表现出惊人的钢琴天赋,轮船在海上游弋,游客来来往往,但每一个听到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爵士乐的创始人杰尼听说后很不服气,专门到船上与他比赛,三曲终了,胜负立现,杰尼失落离去。

一家唱片公司慕名来给他录唱片,1900坐在钢琴前,突然看到窗外有一个清纯美丽的女孩,他目不转睛地盯着舷窗外的女孩,充满爱意的旋律在琴弦上流淌……1900想把唱片送给一见钟情的女孩,却没有勇气表达。女孩下船后,1900魂不守舍,从未踏上陆地的他鼓起勇气要到陆地上去,告别船上的伙伴,他缓步走下舷梯,在快要到达地面时,他抬头看着岸上鳞次栉比的高楼,却停住了脚步,沉思良久,最终还是返回了船上。

许多年过去,当游轮衰败破旧,停泊在港口,等待被炸毁时,1900还是不肯下船,他宁愿和轮船一起灰飞烟灭……

对于1900的选择,一开始,我是很不理解的,就像影片中唱片公司的人,以及船上乐团的小号手、他的好朋友麦克斯:既然有着那么高的钢琴天赋,为什么非要固执地守在船上呢?游轮运行的时候还可以理解,毕竟是生活在豪华游轮上,还可以每天与热爱的钢琴为伴。可是宁死不肯离开废弃的游轮就有点不可理喻了,因为到陆地上去,他仍然可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甚至还会有更广阔的舞台,更多的听众,更丰富的生活……

更不可理解的是他对待人生的消极态度。虽然他的人生很不幸: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没有姓名、没有身份,明明有着贵族血统,却在脏乱的工人居住的船舱长大……但命运也给了他很多:爱他的养父,无师自通的音乐天赋,甚至触手可得的爱情……为什么他却那么怯懦,不肯迈出一步,改变自己的人生?

转念一想,又有些明白了:上面这些想法,是一个在正常的环境中的普通人的想法,是基于世俗的人生观产生的想法,然而,1900是一个天才,一个身世特殊的天才,一个孤独的天才,要想看懂这部电影,必须从他的时代、他的经历、他的才华中,去体会这位特殊人物的内心世界。

1900是孤独的。他的孤独来自他特殊的童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一出生就知道父母是谁,是谁家的孩子,有国籍,有出生证明,长大后又通过身边的社会关系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社会定位,这些都让我们有归属感、有安全感。然而这些1900都没有。他从小就是“黑户”,被藏匿在船舱深处,被告知“没有身份的人如果被发现会进监狱”,“陆地上有鲨鱼,会直接把你活吞了”。连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养父,也在他7岁时死于意外事故。因此,1900的内心是孤独的、是自卑的,以至于在成年后、已经成为轮船上的钢琴手之后,看到有人找他,还是会吓得仓皇逃跑,缩在墙角里瑟瑟发抖。他在有限的空间里长大,在他的内心深处,只有这艘轮船才是安全的,陆地是无边无际的不可知的恐怖世界。他说,“我出生在这船上,世界从身边掠过,每次只有2000人与我擦肩”,“陆地上连绵不绝的城市,没有尽头”,而“钢琴是有限的,有始也有终,一共88个键,错不了”。虽然游客们爱听他弹钢琴,为他欢呼鼓掌,但当船到码头,他们又都欢呼着冲向陆地,冲向他们向往的世界,没有人为他停留。热闹喧嚣是短暂的,孤独和忧郁却一直在陪伴着他。

1900是纯真的。弹钢琴是他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他纯粹的爱好。他弹钢琴没有任何功利心,掌声、欢呼、夸赞,对于他来说就像风吹过,他从不在意,也从不争取。当杰尼找他比拼时,他根本不当回事,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比。在杰尼弹奏前两首曲子时,他欣赏、鼓掌,甚至被曲子感动的流泪。他根本没有赢得比赛的想法,只是弹奏了两首普通的曲子来搪塞。当好朋友麦克斯愤怒地来找他,说自己拿了一年的薪水赌他赢,他却傻傻地问:“我能赌吗?我想赌杰尼赢。”最后被杰尼咄咄逼人一再挑衅,他才被迫出手,震撼了杰尼。1900的纯真还在于他经历的单纯。他出生于1900年,在他最后决定与轮船同归于尽时,麦克斯告诉他:“战争已经结束了”,推测应该是1945年二战结束后不久。这45年里,世界很不太平,经历了一战、二战、社会动乱、经济衰落……麦克斯除了在船上的几年,基本经历了这段动荡时期,所以对战后生活转好充满渴望,但1900却始终生活在海上,对世界的喧嚣变换没有直观感受,游轮上的生活单调而平静,这使得他始终只关注精神世界,只追求精神的纯粹和美好。

1900是叛逆和执着的。他天赋秉异,同时也恃才放旷。小的时候,他第一次偷偷溜到一等舱的钢琴前演奏,震惊了游客,船长说:“你违反了规则。”小小的1900却霸气地回答:“去他的规则!”在杰尼找他挑战时,听说杰尼是爵士乐鼻祖,他又不屑:“去他的爵士乐!”在狂风暴雨的夜里,他放开钢琴的制动,跟钢琴一起在剧烈颠簸的船上快速滑行、狂野旋转、激情弹奏,享受着危险中的自由,失控的钢琴撞坏了船长的舱门,就像桀骜不驯的1900,尽情的释放叛逆的自我。叛逆和执着往往相伴而生,1900也是无比执着的。一旦认准了心中所想,就不会轻易改变。他不认可普通人的生活方式,“陆地上的人浪费了太多时间问为什么,冬天来了你们渴望夏天,夏天来了又害怕冬天再来,总是追寻遥远的地方。”他认为陆上的世界不适合自己,“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太漫长的航程,它是一段我无法演奏的音乐。”这种执着的想法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信仰,虽然爱情的诱惑一度使他犹豫徘徊,但终于在踏上陆地之前回归了自己的内心,他将帽子扔向天空,就是与陆地彻底决裂,坚定永远在海上的信仰。想想世界上多少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别人无法理解的信仰,而毫不犹豫地放弃生命,那么1900最后的选择也不难理解了。

有人说,这个故事有点离谱:哪里有无师自通的天才呢?但我想,这并不奇怪,世界上有些人在某些方面有天赋的情况并不罕见,就比如有些学科你觉得又难又枯燥,但有的人却学的毫不费力且乐在其中。我就认识一个朋友,从小喜欢听音乐但并没有学过钢琴,长大以后,经人稍微点拨,就能轻松在钢琴上弹奏曲子;还有一个朋友家的孩子,从小喜欢数学,拿起数学书就舍不得放下,学起数学来有如神助。其实,从广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性情、禀赋,有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有人说,不要轻易评价别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的确,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很大,这来自神秘的DNA,也来自各自独特的经历。我们只有承认这种差异性,才能不断去理解和接纳他人,同时也更好地认识自己。

再说这艘船。有人说,为什么认定这艘船呢?这艘船废弃了,难道不能再去找一艘船,继续他的海上生活吗?对于1900来说,这艘船是他成长的地方,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他不肯离开游船,就像有些人不肯离开家乡、离开故国一样。他没有身份,陆上世界没有他存在的痕迹,他不属于陆上的世界,他只属于这艘船。如果他下了船,那么他就有了身份,到另一艘船上去,也是带着获得的身份去工作。以他的天才技艺,一定会声名远播,那他就得面对“无穷无尽的世界”,这是他从内心里抵触和抗拒的。话说回来,谁心里没有这么一艘船呢?它可能是一种性格、一个习惯、一种爱好,也可能是一个人、一个家庭、一座城市,甚至可能是一种信念、一个梦想。在这艘船里,你感到安全、舒适,感到充实、快乐,感到有活力、有激情。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的船呢?因为条件的限制,因为生活的琐碎,因为毅力的缺乏,我们逐渐放弃了,妥协了,不再坚持了,我们说服了自己,改变了自己,犹豫着下了船,在陆上漫无目的的游荡。1900坚守着他的船,“我下不了这艘船,我宁可放弃我的生命,就像我从没存在过”,他在烈火中完成了他的坚守。

电影不是纪录片,对其细节与真实性并不适合理性的分析,也许它传递的只是一种情绪。《海上钢琴师》无疑弥漫着一种悲剧的情绪。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部电影让率真的、才华横溢的天才走向毁灭,让人产生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就像麦克斯,理解并尊重好友的选择,自己却忍不住泪流满面。这部拍摄于20年前的电影,之所以在今天还能引起广泛关注,我想就在于它能够触动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引发每个人不同的思考。它让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却又欲言又止、欲说还休,直到自己也分辨不出心中的意味,这大约就是艺术的魅力吧。

电影《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五)

《海上钢琴师》是1998年上映的一部电影,是一部老电影,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传奇的一生。

1900年,一名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无与伦比的非凡钢琴天赋,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他的琴声深深打动,爵士乐的鼻祖,听说了他,专门上船与他比试,最后黯然离去。1900一生从未下过船,最后的结局是随着一声爆炸,与弗吉尼亚号轮船一同逝去。

纵观整部影片,1900的结局导演已经暗示铺垫了两次,第一次是在小号手刚认识1900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到陆地上看一看,他的回答是,大陆上的人们冬天期待夏天,夏天期待冬天,耗费了太多的时间在追寻上,他并不羡慕;第二次是在1900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决定要下船的时候,走在船梯上,走到一半,又决定回头上船。这也就预示了1900的最后的结局。

1900喜欢上了一个女孩,走了一半,却决定回头。到了最后,小号手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是,他看不到下船后自己的未来。拥有的和想要的,是两个概念。喜欢一个女孩,就会想要跟她在一起,想把自己的一切都给她,这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本心。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却不能因为喜欢一个人失去了自己。我是一瓶汽水,而你却喜欢白水,我用尽力气摇走所有的二氧化碳,最后变成了糖水,没有了之前刺激的感觉,却也没有变成白水。你还是不喜欢我,而我也变得不再是别人喜欢的那个我。1900站在船舷上,看着喧嚣的城市,看着四通八达的街道,他感到迷茫了,他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了于是转身,回头。这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本心。

整部电影从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一步一步扣人心弦,是一部很棒的影片。但是,1900,却一生从未下过船,害怕融入到社会中去,融入到潮流中去,在现实社会中是一个很不可取的一个做法。当今社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比如现在经常使用的无现金支付,在几年之前,恐怕想都想不到。但是,对于影片而言,正是因为1900没有下船,与船一同逝去,引起了人们思想的共鸣,使影片得到了升华。

珍惜自己拥有的,把握现在,或许是1900最想告诉我们的。

《钢琴师》观后感600字


五月三十日星期一,老师让我们全班欣赏一片好影集,引发我很多的思维,我在想如果当我拥有惊人的某种天赋,而表现却是一种病态的狂热时,无论如何,那一定是处于接近天才的时刻到了,那到底我是幸运的还是不幸运的孩子呢?天才与白痴我想往往只界于一线之间,应该看当事者如何呈现出他所领悟的状况,所以常听妈妈说: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自己的领域里,他无法以我们可以理解的方式呈现他们要表达的事件。所以精神病应该是可以治疗的,只要把他的思绪拉回现实就好了,我们不是常常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影星,经常因为受到一些重大打击后就发疯了,他们一定是把自己的思考封锁起来,只要能找出正确的钥匙打开那一扇门,一定就可以解救他们 的,我在想那一些编剧与导演一定有念过医学相关的书籍,要不然那些发疯的影星到后来都会不药而癒,真是奇怪呢!
如果我的父、母像主角的父亲一样那么严厉霸道时,我一定会找个时间悄悄的离家出走,可是我又没有钱这个方法一定行不通的,我需要再好好的想看,因为让小孩 在一个完全封闭的教育及没有自己的主见环境下长大,不管任谁都会发疯的,幸好我的家人不是那样的人,他们会耐心的教导我和弟、妹,帮助我们打好基本的基 础,可是当我们犯错时,还是会有所处罚的喔!可是我知道这是他们爱我们的方式,因为我和弟、妹都是爸妈的心肝宝贝,如不是我想他们根本懒的理会我们,而放 任我们做任何事,因此我认为骂和打都是爱的一种方式,只要是当的体罚有何不可?套一句妈妈常说的话:人要鞭策才会长进,以免长大不像样。人是要经过多次的打击和失败才会成长的,所以不断的打击、失败是会让人持续的成长,今后我不知还碰到多少的挫折与瓶颈,我一定会坚强的走过,因为我有一群爱我的家人。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是一年前我美国的一位网友推荐给我的,当时我问遍了吉林市的音像商店,没有一家有。前几天无意中发现了这部电影的光盘,迫不及待地买了回来。其实我很少看国外的大片,所以也无从比较。这部电影没有《十面埋伏》宏伟漂亮的场景,也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天下无贼》的轻松搞笑的氛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电影一无是处……可以说这是一部寓意深远的悲剧,连这里发生的爱情都那么短暂和凄凉。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名字叫1900,因为他是1900年一位船员在船上捡到的,他无父无母,无名无姓,在这个世上没有任何能证明他是存在的证据。故事情节是由1900的一位朋友以回忆的方式讲述的。1900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从未离开过那艘船。他小时候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无师自通,他能用音乐去描述他见到的任何事。

在所有人的眼里,如果他离开了那条船,立刻就会拥世人所羡慕的一切,因为他是音乐奇才。为了追寻让他心动的姑娘,他曾下过决心要走下船去,但是在他走到船梯一半的时候,他又回来了。

1900和他的朋友关于他为什么放弃下船的想法的对白可谓经典。大概意思如下:“这艘船不只是载人,它也载着梦想。我在有限的琴键上能演奏出无限的美好乐章,自得其乐。如果离开了这艘船,就如同面对着无限大的键盘,面对太多的选择,我会无所适从,我会思前想后,总有一天我会精神崩溃的。那个世界太大了,不是给凡人的,是给上帝的。反正世间无人记得我,我永远也下不了船了。”最后那艘船报废了要被炸掉了,他最终也没有被朋友说服离船而去,而是选择了被6吨半的炸药炸成碎片。

下面是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不一定正确。其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领域都有船和陆地之分,你所在的城市、生活的圈子就好比是船;你所不在的城市、不属于你自己生活档次的圈子就好比是陆地。但世人很少会有1900的想法,世人总认为自己生活的那条船太小,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华,不能让自己拥有想拥有的一切;如果下了船踏上陆地,就会宏图大展,大有作为。所以太多的人会迷失在没有尽头的陆地上,终生在寻找在追求,直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时还心有不甘,恨不得向苍天再借五百年来活。这样的人生自然没有满足感,所以根本也就没有快乐可言。

大多数人都有离开生活的小城市到大城市工作生活的念头,这无可厚非,毕竟是人往高处走。但是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大城市的大而去。比如说你在飞机正飞过一座城市,从高处看,下面到处灯火辉煌,一片光明,所以你一无反顾的直奔它而去。但当你真正走进这座城市时,在你面前的只是一排排的路灯和窗口透出的灯光而已,毫无生气,毫无感情,与你充满的热情想象毫不相关。

向往大城市的人会找出千百个他现在生活的城市的不好的理由,比如环境不好,人们观念落后……,可滑稽的是当人们到大城市以后,他们会找工作,买房子,天天只走常走的几条街道,会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实际上他们是在大城市中圈出一块小城市来生活,更可笑的是每到晚上也会和他嘲笑观念落后的小城市的人看同一个电视频道,同一部电视剧。

但愿人们都能有所见有所不见,能在有限的键盘上弹出无限的乐章来,这也许才算是最大的成功。

篇二: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生于船,死于船, 1900 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 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 1997 年导演 朱塞佩 · 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 、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 1900 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 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 1900 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 1900 仅有一位朋友 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 1900 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 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 1900 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 1900 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 Fuck the regulations! ”,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 1900 下船,而 1900 做了真实的回答:“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 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 1900 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 1900 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 1900 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 1900 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 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 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 1900 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 1900 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

篇三: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单位同事热情的授之以鱼,让我很快的如愿以偿,看到了儿子极力推荐的意大利影片《海上钢琴师》。

电影讲述了一个天才钢琴师从出生到死亡始终没有踏上过陆地的传奇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1900的存在似乎归之于大海。严格讲是属于那艘能承载两千人的维多利亚号巨轮。是浩瀚的大海给了他灵感,让他无师自通地成为出色的钢琴师,88个琴键在他的手中似水般流淌,令前来挑战的爵士乐鼻祖谢利也目瞪口呆;也是深邃的大海教会他对世界细微而深入的观察。

1900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也是个天生的思想者,他不是害怕世界的陌生而不踏上陆地的,因为一个连死亡时都能面带笑容悠然自得讲着左右手笑话的人是不会害怕任何事情的。他是在追求生活存在的意义,大海、维多利亚号就是他的世界,钢琴就是他的人生,离开这任何一项,他将无法正常呼吸,1900告别时曾说过,我的世界就是在这艘船上,我可以用88个键弹奏像大海一样无限宽广的音乐,在这里我能看到天边的尽头。没有尽头的世界毕竟比不了船上那样简单的生活。换句话讲,1900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吧。

六吨半的TNT埋葬了伟大而又无人知晓的1900。他的朋友小号手迈尔斯曾说过:你其实只需一小步,就上岸了!这一小步始终没有踏出。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竟不敢冒险,这也是我看了片子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为之惋惜之所在。如果从非艺术的角度讲,1900人生的价值不应这样地消尽,他应该出现在另一条船上,或是冲破心中的樊篱,到岸上给更多的人带去美的享受,这样人生也许会更加光鲜夺目!

《海上钢琴师》最经典的地方应该是它的配乐。剧情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空阔的舞厅里钢琴随着海浪飘动,琴技比试时的激烈弹奏,爱情到来时的迷惑,不需要多余的对白,音乐足以完美演绎出其中的精髓。无论是激情四溢的,还是感伤怀悲的都深深打动着我……在餐厅的那一场随着海浪拍动而进行的华尔兹钢琴舞,让人大开眼界;与爵士乐大师谢利的琴键上的较量将整个片子推上了高潮。美仑美奂!惊叹不已!

钢琴师观后感6篇


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给我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看完电影后我们学到许多人生智慧。有时我们就需要记录这些想法,写进观后感里去,写观后感时要循序渐进地写出作品的特色,切记不着边际的发表感想。我们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钢琴师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钢琴师观后感 篇1

从那个婴儿开始,世界上多了一位没有国籍,没有知识,没有见识的“三无”孩子。没有人了解过他,可能爱她的“爸爸”老也没有,但从第一滴音乐流泻出的却是无限的美好,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从这个孩子的眼中看这条船,没有风浪,或常有风浪都是那一般怡人,从命名的那一天是否就是给了这孩子天赋的一刹那呢?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只能听一些他抚出的音乐才能了解。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麦士

可以说,这孩子没有什么朋友,从小到大,从来到去,最好的朋友就是这个朝夕相伴的船和这位永远无法分开的朋友麦士,一个好朋友,一生的友谊,没人了解过但麦士可以,麦士“喜欢”这个和蔼的孩子。其实,友谊来的总是让我们不知所措,这一切,美而幽,有着一股心的味道。麦士最能体会他的音乐,麦士也是他最愿意为其奉献出它音乐的味道的人,一对朋友,小号与钢琴一样,一样和谐的搭配,因为有了这个世界的音乐,才有了这世界上的这一段真挚的友谊。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钢琴大师

没有比自己更伟大的人了,自己可能很卑微,但人生是不允许这种卑微的。比赛,在1900眼中对“它”总是很陌生,让爵士乐的始祖对自己进行次次的“侮辱”,可能在最终他才能展现出它的才华:一只手,两只手的天才到三只手,四只手的怪才,我们渐渐承让了这个孩子的能力,这个不会为人和感情束缚的能力,我们的语言中有对万物的挚爱,而他能把这种感情弹奏出来,一曲又一曲,激烈而强劲的音乐,每一滴音乐都伴着每一滴汗水滑过。这就是音乐的真谛:学无止境,乐无极限,要胜利只有更棒就做到了:每一滴音乐的味道,就是他从小到大的味道,一个伟大的力量,一个好似曲名的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女孩

“人生的幸事就是有了你,见了你。才知道心带来的感情,每一滴音乐都是为你而来,为你而去,没有你怎会有这‘柔情似水’。我是无法表达爱的孩子,船是我的家,也会是我的监狱,禁锢着自由……把包含对你的爱带入一点一滴的的音乐,我唯一的礼物,可能你不会喜欢,但这的确是我的心情,一张刻录着我音乐的模版,我的心的模版,希望带来快乐。我知道,我~爱~你,为了你,我向往陆地;为了你,我向往未来。但我没有胆量,总还是迷失了,我想在愚蠢一次,做你的海上钢琴师,但我知道,爱你是个错误就又远离了即将看到的美景!“船儿,就让你禁锢我吧!船儿……”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与死亡

麦士与1900的对白是最后的诀别。乐观的孩子知道,生在哪里就要葬在哪里,这就是1900的海葬,没有一个观众却有儿时的乐感,我明白了为什么说“尽头”是下一个“开头”!音乐的曲调会飘扬葬在了这里。最后一曲,爆破的声音,为他最后一次鼓掌,可能对船的依恋,可能对海的依赖,可能对音乐的痴迷让他走不了啦,让他留在这,每一滴音乐的味道,最终的终章,死亡……

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麦士与他的故事

从乐器店出来,百感交集的麦士缓缓前进~~理解的话语“好故事值过旧喇叭”,每一滴音乐的味道都是真情实感没有丝毫偏差,麦士与“康牌”静静的思念在哪?

后记:没有人能把一生过的这么完美,友谊,对抗,爱情,死亡,流传,我知道的,他弹奏的,一个那样的孩子——海上钢琴师。

钢琴师观后感 篇2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钢琴师观后感 篇3

我觉得《海上钢琴师》真的是一部好电影,但是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个时候他在电影院放,以前为啥不放呢?被禁?为啥啊?这样的片子,又有什么理由被禁呢?

不用纠结这些,还是多关注影片吧。挺好的故事,当然了,我作为一个外行人,首先看的肯定是剧情。说到剧情,我特别佩服这个片子的编剧、导演。佩服编剧,是他把故事设定的特别完美,从一个官方都不承认的人的历程,从被人捡到,到取名,到天赋被发现,弹琴,中间还有爱情,这样的故事。

佩服导演,是这样的故事,他用了两个视觉的感觉。一个是从1900这位伟大的钢琴师的角度来经历这一切;另一个视觉就是寻找钢琴师的小号手,姑且叫肖恩吧,因为他的小号是肖恩牌的,他真实的姓名我还真记不住。

看到最后,钢琴师还是选择留在即将炸毁的船上,我觉得整个片子就提升了。反正我看到那儿,特别感动。那个船,可以理解为是钢琴师的故乡、故国,毕竟从他的时间跨度来说,肯定是经历了一战二战的嘛,不管这个故乡是多么颠沛流离,不管官方是否承认他,他眷恋这个故乡,愿意与之共存亡。他站在下面,肖恩站在台阶上,位置略高,他仰着头,描述他缺胳膊短腿去见上帝的时候,真的特别感人,有种哀而不伤的惆怅,看得我内心唏嘘不已……

故事当中可能最有意思是那种含蓄、没有结果的爱情。但是我觉得,这段爱情,只是男主角蓬勃的感情世界的一次外露而已。在我看来,他其实一直都有丰富的感情,他总是如同旁观者一样,看着船上的人。并且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来编写曲子,宣泄他的感情。终于,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他看到了一个干净、纯洁、单纯的姑娘,他心动了。就有了这部电影比较高潮的一件事,他曾经想过要离开这艘船——当然我把这艘船理解为主角的故乡、家国。

我最喜欢的肯定不是主角和爵士乐的大咖茬琴那一段,那肯定是电影最大的高潮,钢琴演奏最精彩,但是我不懂音乐,没太在意这些音乐、弹奏这些。在乎的是主角恬淡,无招胜有招的,这个金庸的令狐冲已经很极致了,我就不多说了。

我最喜欢的关于弹琴、音乐方面的片段,肯定是主角带着肖恩在颠簸的船上,钢琴的滑轮被打开,他们随着钢琴的滑动弹琴,就像是一首冰上舞蹈的钢琴曲,像极了奔放的青春,自由的青春。在撞开了船长的寝室门时,都是那么轻松、自然、又让人有种青春恶作剧的快乐。

看完了,我都要感叹:我啥时候能写出这样的剧本,能有这么缜密的故事情节,从朴素的情节里凸显出不同人看有不同体会、感悟的“故事”呢?也许还是来生吧,今生就好好修炼吧。

钢琴师观后感 篇4

今天下午,太阳正盛,疲倦地窝在家里。躲在房间看完了《海上钢琴师》,深深地被打动了。

1900这个人物身上有许多动人之处。一出生就被父母抛弃在一艘船上,躺在船上的一架钢琴上面。他出生在二十世纪初,但是,无论生在哪一个时代在那个时刻他就只是一个孩子,一个应该是被妈妈疼惜爸爸爱护的小宝贝。从那时起,他就注定不能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

从某个坏的角度来说,1900是一个弃婴,但从某个好的角度看,他虽被抛弃,至少没有被扔在荒郊野岭里等死,没有被一个坏人抓去当一个小坏人,而是被善良的工人丹尼收养了,并取名为1900.但没过多少年,丹尼就死于一场意外。

我不禁思索,1900从小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他从小就生活在阴暗潮湿的船的最底层,身体方面会不会有什么不适呢?他从小都没有爸爸妈妈,都是跟着干活的大叔们一起生活 ,会不会感到伤心难过呢?他从小就没上过学,没有踏进过学堂半步,没有和同学一起玩耍的经历,会不会感到不甘和寂寞呢?当他遇到问题烦恼的时候却无人诉说,是否会感到深深地孤独呢?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船半步,有没有过想要去看看更远方的世界呢?

每天早晨伴着第一缕从海平面升起的阳光睁开双眼,夜晚随着最亮的月光进入梦乡。千千万万个日子就这样反反复复,任谁都会受不了的吧。但是,1900有音乐作伴。他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音乐家,是船上最优秀的钢琴家。

从小便被视为音乐神童,长大后更是名声大噪。无论是船上本身的人还是船上的游客都愿意做一个合格的聆听者。突然有一天,一名世界著名的钢琴家亲自来到这艘船,为的就是亲自和1900较量一番。而此时的1900还一副状况外的表情,仿佛在问:“音乐是用来比赛的吗?”比赛一共三局,前两局1900完全就是随便应付,直到麦克斯(他的好朋友)十分气愤地说全船的兄弟都把赌注压在他身上啦,结果他却不好好应战,这才仿佛一下惊醒了1900:原来这场比赛不止关乎他一个人啊。随即找麦克斯要了一支烟放在钢琴上,虽然他不吸烟,然后又转过头对他的对手狠狠地说了一句:“这都是你逼我的。”(听这语气好像大Boss哦。)然后就开始了一场视觉与听觉齐飞的盛宴。观众们都已目瞪口呆,那位大名鼎鼎的对手也露出愠色。疯狂的音符在1900的手指间狂舞着,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打扰到他,细细密密的汗液从额头流至下巴。终于,曲毕,可众人仍处于某种呆滞状态,久久不能回神。

1900此时露出了一抹微笑,拿起那只放在钢琴上的烟,翻起钢琴的后盖,将烟头与琴弦接触,然后,,,烟头竟然烧着了。这也许就是他对于胜利的宣告,一种无声的宣告。

再来说说1900和他的朋友麦克斯。麦克斯刚来到这艘船上当小号手时很不习惯,半夜里晕船,一直吐。1900看见他后便开始弹钢琴,让麦克斯跟上他,慢慢的,麦克斯竟然好了(忒神奇)。

这两人既是音乐上的伙伴,又是生活中的挚友。

我一直觉得1900骨子里有一种洒脱,为人不拘。他敢在共同演奏时突然任性地改变曲目,让指挥措手不及;他敢一边弹钢琴一边横冲直撞,撞碎了整面玻璃也毫不在乎,最后又撞开了船长的房门;他敢在受罚时大胆地将铁锹扔进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然后优哉游哉地躺下休息。这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还是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从小没有人亲力亲为地教导,犯了错也不一定能及时改错,因为也许根本就没有人注意到他。所以他对听话没什么概念,最向往自由,音乐。

1900每一次演奏似乎都是即兴创作。因为连续数次我都没有在他的钢琴架上看见任何谱子,这不禁让我好奇,他每次演奏的时候都在想什么呢?麦克斯替我问了这个问题,原来,每次弹奏时他都会观察观众的神情。看到某一个观众沮丧,就弹奏忧伤的曲子;看到某一个观众高兴,就弹奏欢快的曲子。曲风就在他的手中这样变幻自如,让我不得不叹服的技巧和能力。

最令我可惜的是与1900擦肩而过的爱情。1900在船上录制自己的第一张唱片时,突然在窗外看见了一位妙龄女郎,他的目光被吸引住了,手中的音符也有了细微的变化。也许,1900对这个姑娘一见钟情了,他不断找寻姑娘的踪迹,甚至悄悄潜入女寝,他想把自己的第一张音乐唱片送给这位姑娘。但最后,1900还是错过了这位有可能成为自己初恋的女孩,自己的唱片也还没有送出去,他想踏入陆地的愿望最终也未能实现。令人惋惜至极。

最后的最后。时间在推移,历史在前进。这艘船免不了被炸毁的命运,可是1900宁死不下。船就是他的整个世界,而陆地,船除外的地方也许也是世界,但是于他,真是太过于庞大,他根本无法掌控,只有深深地恐惧,还不如去天堂继续做一名快乐的钢琴手。但是,1900是没有身份的,在船上生,在船上死,人间没有他存在的确切记录,那天堂也不会有,他只能以一个无身份的人生活。不过,他已经无所谓了。

“砰!”船碎了,人死了,灵魂飘向天堂去了。

钢琴师观后感 篇5

影片讲述的故事是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波兰,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而作为钢琴师的主人公斯皮尔曼同样要在这场屠杀中东躲西藏,受尽了残酷战争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仅是身体上的伤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与羞辱。最终,幸运的是钢琴师用他的音乐才华打动了一位纳粹军官;在他的帮助下,钢琴师终于等到了战争结束的那一天,顽强活了下来。

本电影通过一连串直白而又真实的画面,展露出了纳粹的残酷无情,例如,被赶到集中营的犹太人在德国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欢乐的乐曲,两眼含泪的跳着欢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国军官在一队犹太人中挑出几个瘦弱的让他们趴在地上,然后一个个枪毙。他们残忍地把人的生命当作了游戏。还有,让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个因残疾而无法向德国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连人带轮椅从楼上扔下

钢琴师观后感 篇6

上周和宿舍的一齐把《海上钢琴师》看完了,这过去整整一周了,心里还是为电影情节耿耿与怀

我们都说这部电影影响了我们的睡眠,每一天躺在床上的时候就开始想1900为什么执着的就是不选择离开大海呢?这么一个天才选择一个有界的轮船生活一辈子,钢琴是他的一生,不对,大海是他的一生,也不对,那么1900的一生到底是什么?我此刻还是想不明白他心里的那个信念到底是什么,居然能让这么单纯的人一向坚守自我的信念,没有人能改变他的生活,一向都没有,就算是死亡。1900从小生活在船上,“爸爸”用他自我的方式教导这个天才小孩,可是没有人明白从来没有碰过钢琴的1900能够弹出让人感动的音乐,这又是为什么?单纯是触不可及的,我们这些在复杂的社会中浪荡了20年的人来说确实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

1900也有感情,他的感情更是单纯的想让人发笑,他没有去勇敢的为爱而改变,但这是我欣赏的,自我的生活就要自我决定,既然性格决定生活,就不能刻意的改变,否则还是自我的生活么,对吧!

感谢您阅读“好读后”的《电影观后感:钢琴师电影观后感心得》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好电影的观后感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hdh765.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钢琴师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