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鉴史问亷观后感 > 地图 > 鉴史问亷观后感,2024鉴史问亷观后感
鉴史问亷观后感

(共 6369 篇)

  • 1、 《鉴史问亷》第一集《兴衰之思》观后感

    《兴衰之思》观后感 《鉴史问亷》第一集《兴衰之思》讲的是从秦朝、西晋、唐、北宋的兴衰史,从亷到腐的转化也就是造成一个王朝从兴到衰的原因。 秦朝大修阿房宫,王朝后期的奢侈腐化导致了农民起义。 西晋王朝,石崇与当时富豪比富,从皇帝到官员比奢侈,朝廷用人只讲门第,不论才能,导致庸官腐吏把持朝政,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剧了官越大钱越多,官员整体性腐化和社会的溃败,民不聊生,导致短命王朝的覆灭。 唐朝初年,唐太宗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政治清廉,广纳谏言,任用亷臣魏徵,社会空前安定,造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时代,达到了中国封建史上的鼎盛时期。唐玄宗时期,李隆基带头烧毁玉器奢侈品,倡导廉政勤俭,也就有了开元盛世时代,自从误用了腐败的李林甫做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走向昏庸,导致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社会极度混乱。 北宋时期,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高度繁荣,是当时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整个空前富余的盛世是怎样走向衰败的呢?宋徽宗热衷艺术,大臣们投其所好,弄来各种奇石异花;吏治腐败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重用奸臣蔡京。这种追求享乐,不顾民生的后果,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整个国家狼烟四起,百姓处于战乱之中,最终导致北宋灭亡。 《兴衰之思》令人深思,以史为镜可知兴衰,纵观王朝更替,廉洁和腐败决定了整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要让整个社会长治久安,必须吏治清明。
  • 2、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一):做忠诚、干净、担当的表率 ——索继军 根据市纪委统一部署,近日,我局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观看八集纪录片《鉴史问廉》。该片由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广电出版局联合录制,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通过连续观看,我对中国厚重博大的廉政文化史有了新的学习和认识,对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廉政意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我认为,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是立身之本、干事之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做一名忠诚履职、干净做事、勇于担当的合格公仆。 该片第三集《清浊之辨》,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故事,展示了历史上清官和贪官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透过该片,我体会到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领导干部终生必修的课程,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源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通过观看该片,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廉洁的对立面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滑向腐败。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礼尚往来",但"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心变成坏事。现实生活中,不少官员就是在他人的感恩表达中模糊了廉与贪、清与浊的界限,甚至因为还不完的人情债而心生非分、滋长贪念。 那么当代中国,什么是清官、好官,什么是合格的人民公仆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好干部"标准问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把人民需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使用起来,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朝气蓬勃、生生不息,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党员干部要"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这"三句话"是对好干部标准的高度概括和朴素表达,为我们加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也对我们每一名
  • 3、 鉴史问廉观后感想
    鉴史问廉观后感想(一):以廉为本 强修养 正作风 作表率 ——刘廷福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 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东汉时,杨震举荐的官员王密为报推举之恩,夜晚拜访杨震并奉上黄金,杨震连连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在当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
  • 4、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先从秦朝说起,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封建帝王,秦朝的亡国是因为修长城、修驰道、建骊山,老百姓徭役太重,不堪重负。秦始皇还集全国之力,用百姓血汗修筑阿房宫,是中国历史上奢侈浪费的耻辱代表。秦始皇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怨沸腾,只传二世。 西晋王朝,从皇帝到大臣人人都在比阔斗富。在当时的西晋王朝,无论是石崇还是与他斗富的富豪,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官员。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西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拜金的政权之一。西晋文学家鲁褒在《钱神论》中辛辣的讥讽道,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西晋王朝迅速陷入整体性腐败和社会溃败之中还有另外的因素:政治上,它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用人只看门第,看血统,而不看才能,把做正事干实事的这些人当作俗官,浊流,被社会看不起。经济上,它施行占田制。所谓占田制就是当的官越大,经济利益就越大。所以,这样一个王朝,它不可能长久。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老百姓爱戴的明君,他对能臣廉吏爱戴有加,当一生清廉节俭的魏徵去世时,唐太宗感到十分悲痛和惋惜,他感慨的讲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我失掉了一面镜子。唐太宗以身作则,提倡节俭,严格要求朝中的贵族和大臣,同时制定了一套有效的监察制度来预防贪污,皇帝率先垂范,官吏安守本分,贪腐和滥用职权的现象没有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出现在了中国的大地上,这个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盛世,被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是一个国家安宁的时代,是一个和谐向上的时代,是一个贤臣辈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时代,也是一个让现代的中国人怀念的时代。 唐玄宗在位期间,任命一位不学无术,却精通音乐的李林普做宰相,把朝中大事交给李林普掌管,从此沉溺享乐不理朝政。在李林普的掌控下,正直有才能的大臣遭到排斥,小人得到重用。在腐败的全面侵蚀下,各级官
  • 5、 党员鉴史问廉观后感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

    “士不可不弘毅”,弘毅塑造和承载了璀璨的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也成就了“士”厚重的人生。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从纪录片中看对历史的回顾、对人物的剖析,最深切的感悟就是要以弘毅承载厚重的生命。

    一、立本:明死生之大,秉允公弘毅之志

    《哈姆雷特》中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之所以能成为名句,正因为它道出了对人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此之为“明死生之大”。有了信仰,就有了内心的骄傲和精神的充实,就有了人之为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魂”;有了坚定的信仰,才不会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迷失,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能不为名利所累、做到“功藏于无名”,哪怕被史书错记、经口错传,仍然能坦然乐观、问心无愧。

    《述志令》中,曹操坦白、直率、恳切地表达了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成就巍巍中华五千年的,正是这种“允公”的深沉正大,正是无数仁人烈士“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回顾历史,只有“为公”方能被人民和历史所认可,方能塑造可为传续之“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首,修身首先要立志,只有内心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信仰,才会在任何时候都有一个公心,思想和行为也就不会只局限于当下或某一域,也就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二、持中:守仁义之道,担允能为民之责

    韩山韩江韩公祠,苏堤白堤都江堰,是百姓对为民有为的纪念。曹操《军谯令》中的“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虽不事雕琢,尤令人感心动魄。唯时常深入社会底层而不仅仅是基层,去亲身感受民众艰难之处,才能使人不失恻隐之心;只有克勤克俭,才能使自己不陷入享乐的泥沼而忽略百姓之苦;也只有心怀仁慈努力营造包容、公正、和谐的环境才能弘扬正气,为民增福祉。

    范仲淹说,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只有勇于担当才能有为,担当才能获得人民和历史的认可,才可以让人的生命变得厚重。而“智圆行方、经邦济世”之能是担当的基础,唯有自强不息,知行合一,以更宽阔的视野,更深远的谋划,不断提高自己辩证地认识世界、处理关系、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避免走错方向,更好地服务人民,更有效地提高社会的科学、公正、幸福水平,才能被历史所铭记。

  • 6、 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一)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

    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要怀律己之心,抵制各种诱惑。杨震暮夜却金的故事是严于律己的典范,东汉时,杨震举荐的官员王密为报推举之恩,夜晚拜访杨震并奉上黄金,杨震连连拒绝。王密以为他怕人看见,有损名声,便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愤然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把黄金扔给王密。在当今,面对纷繁复杂的客观环境和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党员干部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耐得住寂寞,抗得住诱惑,慎独慎行,择善而交,自觉清除和抵御拜金主义、

  • 7、 鉴史问廉观后感55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550字(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观看了《清浊之辨》,感触颇深。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告诉人们什么是清,什么是浊,在清与浊、正与邪之间到底该作出什么样的抉择?

    清和浊常常形容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看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做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内容是平凡的、普通的,我们既是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又是直接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群众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实践者,基层工作做得好不好,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每天我们与群众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需要我们为群众办事公正、公平,以铜为镜,可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鉴史问廉观后感550字(二)

    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道德之择》时感触颇深。"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数千年涤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内容。历史上的廉吏,节目中讲到的杨震、羊续、张英、司马光、韩愈、于成龙等,都能够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慎微,节俭,做到了"清慎廉",毫无疑问,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德泽万世,千古流芳。

    国无

  • 8、 鉴史问廉文化之力观后感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有朝廷乐官制作的乐歌,有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更多的则是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这是典型的人民文化,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等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诗歌。其中一首《硕鼠》,讽刺了当权者的腐败,表达了人们对执政者清廉的渴望——“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硕鼠硕鼠,无食我麦!”“硕鼠硕鼠,无食我苗!”抒发了对理想国度的向往——“乐土乐土,爰得我所。”“乐国乐国,爰得我直。”“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产生于尧帝时期,用木头制成,树立在道路两旁,称为诽谤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路人留言的作用——“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今天的“意见箱”就是从“诽谤之木”进化而来。后来,华表被历代王朝立于皇宫、皇陵等重地,用以警示当权者——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欺,人民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

    人民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有一批“文化人”出现,他们从民间文化脱颖了出来,形成了独特的阶层——士大夫,他们在人民文化的长期滋养中,对人民群众的理想和诉求感受最深,于是拿起了如椽之笔,创作文艺,成了人民的“代言人”。他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勇气和担当,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去为人民鼓与呼,他们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这个“寸心知”就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关汉卿,元曲的代表者,《窦娥冤》是他杰出的代表作。其实,《窦娥冤》脱胎于传统故事《东海孝妇》,关汉卿把它提炼出来,加工成《窦娥冤》,为底层善良、坚强的妇女呐喊,向腐朽、黑暗的社会投去“标枪”和“匕首”;冯梦龙以“三言”奠定了其在文学上的地位,他的文学是为人民服务的,他的一生也是为人民服务的,他以“治国如治家”“爱民如爱子”的官德给后世留下了廉政的清风,赢得了爱民的美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他一生忠君爱民的真实写照;郑板桥以诗书画三绝享誉文坛,其诗“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表达了不与腐败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其书法清瘦,写出了为人清正、刚直的秉性,他做官更是楷模,前天习近平还引用他的一首诗来告诫县委书记要关系人民的

  • 9、 鉴史问廉视频观后感范文

    教师《鉴史问廉》观后感

    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高官才能能联系起来。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党员《鉴史问廉》观后感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最近,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历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镜子,历朝历代的兴衰,都遵守着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官员的廉政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为领导干部,确实应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一、以历史为镜子,可知群众心中永远有杆称。通过观看《鉴史问廉》,我们发现民间有许多群众自编的反映贪官污吏的戏剧、民谣等,这充分说明了群众对腐败的痛恨。包拯不持一砚归、强项令董宣据理力争,这些一身正气、一身硬骨头的清官早已在人们心中立下不朽的丰碑。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我们人民群众的眼睛是如此雪亮。历史清楚地告知我们,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与我们各级官吏的作风具有最直接的关系。

  • 10、 鉴史问廉观后感650字

    鉴史问廉观后感650字(一)

    近期,中央电视台播放了8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该片对历史进行了回望、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故事引人入胜,内容发人深省。

    25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读了《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深受感动,挥毫写下了"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这位"好官"的崇敬之情和他自己爱民为民、责任担当的坚定情怀。

    何为好官?答案不一而足,但好官必是"两袖清风来去"的清官无疑。清官的核心是清正、清廉、清明,心中装有百姓。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一个个清官的故事,感动着观众,震撼着观众的心灵。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清正廉洁、公平公正,既要讲原则,又要讲情义。讲情义,就是要有感情、有人情味儿。一个部门或单位,大家走到一起,既是工作需要,也是一种缘分。如果不讲情义,单位就没有凝聚力;如果只讲情义而不讲原则,单位就难免散沙一盘,失去战斗力。同样,在工作中,面对人民群众,我们要把讲原则与讲情义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既要把党和政府的相关政策落实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中去,又要关心、关爱每一个办事群众。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提供优质服务,严格落实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

    去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纵观十八大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总书记"三严三实"

  • 2023-02-03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0-28

  • 2023-02-06

  • 2019-10-28

  • 2019-10-29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8

  • 2023-01-29

  • 2019-11-02

  • 2019-10-28

  • 2023-02-01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鉴史问亷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鉴史问亷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鉴史问亷观后感、2024鉴史问亷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