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钢琴木马观后感 > 地图 > 钢琴木马观后感

钢琴木马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1-05-07 来源:互联网

《钢琴木马》观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观看视频已经取代看书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一种主要方式,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把自己欣赏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写观后感可以提升我们的作文水平。那么该要如何写好观后感呢?相信你应该喜欢小编整理的《钢琴木马》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钢琴木马》观后感

由张默主演的电影《钢琴木马》有着一个美妙的片名,但其实这不是一部文艺清新式作品。影片讲述了一个宅男骇客在无意中拯救世界的故事。影片汇集了谍战、悬疑、动作、爱情、科幻等元素,往往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进行剧情转折,绝妙的处理令人佩服。

电影《钢琴木马》可分为两个故事来看,影片的第一个故事可以视为整部电影的背景交待或引线,讲述的是1949年解放前夕,国民党上尉爱上了借钢琴师身份潜伏的女地下党,战争接近尾声,上尉却接到了刺杀女友的命令,爱情和忠诚之间是令人痛苦的抉择。

《钢琴木马》影片主体部分的故事则发生在2012年,张默饰演的骇客阿明为了筹钱给已经分手的女友赎回钢琴,卷入一场生化危机,与幕后操纵人体试验的医学狂人、杀手进行网络与现实交替进行的双重对决。这下就把观众从历史剧带回到了现代,而且还加入了科幻元素。

不难分辨,第一个故事是浪漫先行、较为保守的谍战戏,第二个故事则是不拘小节的科幻动作戏,竭力营造惊险氛围,动作、悬念、犯罪、科幻,甚至是黑色惊悚元素都大行其道,大大提升了影片的商业性和视听冲击力。

张默的确是青年一代演员中大有可为之人,他的表演很有冲击力和层次感,他在每部电影中都会给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受。他能在电影中表现出顽劣、刚强、雅痞等多种性格,在《钢琴木马》中他又是饰演一名宅男,尝试全新不同的角色,令观众看到了这位年轻演员的努力。

影片《钢琴木马》在厦门取景拍摄,海滨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导演处理比较好的还是没有让风景喧宾夺主,而是让美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观后感 )特别是影片后半段还涉及到客家土楼,导演实地拍摄还加入了一场撞车戏,这应该也是在土楼拍摄过的仅有的撞车戏吧,虽然看着很惊险,但还是尽量不要破坏周边环境为妙。

影片《钢琴木马》的故事最终给观众带入到了一个生离死别的环境中,在爱情和人类安全的选择上,阿明要做出很痛苦的抉择,结尾处阿明用了钢琴曲密码来保护女友的做法很聪明,这也契合了片头的设置,达到了首尾呼应,这一点非常难得。

总之,《钢琴木马》这部电影总是给到观众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节,导演吕祖松作为新人来说能把一部作品拍得这样有冲击力实属不易,但影片的一些细节仍然还可以再精雕细琢,不过既然是新人导演,所以我们也该期待他未来更好的作品。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扩展阅读

《钢琴木马》观后感:琴声暗藏玄机


《钢琴木马》观后感:琴声暗藏玄机

《钢琴木马》居然是一部谍战片,还混合了僵尸元素,片中涉及到音乐密码和生化武器,这些元素在过去的国产片中几乎是没有出现过。没想到导演吕祖松竟然能这么设计一个故事,影片到最后会产生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虽然影片不完美,但也有小惊喜。

《钢琴木马》这部影片很有野心,选择在福建厦门拍摄,期间还奔赴漳州客家土楼取景,目的是带入一个客家人保持古中国人血统的线索,这与剧情中的生化武器有紧密联系。影片不仅是有谍战线索,还加入了科幻元素,在一部中小型投资的电影中算是做出了新意。

《钢琴木马》这个片名是两层含义,一层钢琴是片中的重要道具,女主角李清子(林逸欣饰)是钢琴师,她为了男友王阿明(张默饰)卖掉了钢琴,王阿明为了找回男人尊严而开始犯罪;另一层木马是王阿明制造的电脑病毒,但破解很多公司防火墙,但也给他带来重重杀机。(观后感 )仅仅是一个骇客被追杀的故事还不够,编导在开场部分还涉及了一个年代戏,讲述解放前的一次谍战对决,从中引出了钢琴乐曲暗藏密码的故事,用乐曲编写密码也成为影片的一大重要线索。

《钢琴木马》整部影片看下来,不断的新鲜元素出现带来惊喜,导演确实是在用心完成一部商业电影。不过元素汇集太多,也有些掌控不好,这些需要在开拍前就想到,对于情节的处理,还可以在剪辑上多想想办法,做出这部与众不同的影片值得肯定,但显然导演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影片《钢琴木马》男一号张默目前已经被观众所熟悉,他之前的《一九四二》里饰演的长工拴柱就给人印象深刻。张默是一个很有爆发力的演员,这次他在影片中饰演骇客王阿明,其实只是一个技术宅男,但因为经济窘迫而接触到了犯罪,属于一个误入歧途的青年。但王阿明正义感很强,当他看到一家公司在进行伤天害理的生化试验,便下决心进行阻止,不过他也坠入了杀机四伏的危险当中。

整体而言,影片《钢琴木马》保持了一段的精彩悬念,结尾的处理比较好,即使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种戏剧化处理更容易说服观众。

《钢琴木马》观后感:一半谍战一半爱情


《钢琴木马》观后感:一半谍战一半爱情

记不起是哪位老师说过,当今的电影如果没有谈恋爱的剧情就不会有高票房。这句话貌似很有道理,想想创造中国票房各类记录的片子基本都有谈恋爱的桥段出现。爱情确实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爱情,但是爱情的故事却不同。

由吕祖松执导,张默、林逸欣、动力火车等主演的悬疑动作电影《钢琴木马》可谓一半谍战一半爱情。导演在这部片中采用双时空故事结构,讲述了1949年和2012年两段不同时期、不同背景的谍战,几位主演在片中上演了一出混搭民国、悬疑、黑客、基因等多重元素的动作谍战爱情戏码。

与一般谍战戏不同,《钢琴木马》中讲述了1949年和2012年两段故事,中间跨越了60余年,而且最为巧妙的是,两段故事由一首神秘的钢琴曲链接起来。前一段故事国民党军官黄灿森爱上了教会女子学院的钢琴教师李莱亚。(观后感 )李莱亚却是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她靠的就是钢琴的旋律和曲谱神不知鬼不觉地传递着情报信息。一段钢琴之爱密码的演绎,让黄灿森为自己的爱人殒命,这样的爱情令人动容。

电影瞬间穿越到2012年,黑客小人物阿明和清子这对情侣在鼓浪屿过着平常的生活,阿明其实是一个高端技术宅,称得上是对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有狂热兴趣并且智力超群的极客。尽管一心想低调生活,结果被女友认为不学无术、不务正业,最终以分手告终,正当张默努力挽回的时候,节外生枝,意外陷入一场生化危机,于是张默尽显黑客能量,探测目标的安全漏洞,随即发起惊险刺激的绝地反击。

在一场基因谍战中,黑客小人物阿明因发现了一个惊天黑幕被追杀,他窃取的大松公司资料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和人类的未来。为了让女友平安,他却付出了生命,并把自己知道的核心密码编入到钢琴木马之中。木马是一种病毒,隐含着阴谋、悬疑、不可告人的秘密,这也许就是《钢琴木马》的故事核心。

《钢琴木马》的导演吕祖松是广告导演,此番转战大银幕,从电影画面上看能看出他的出身,因为只有广告导演才能把鼓浪屿、土楼拍的这么唯美,而无在剧情上的不走寻常路,故事设置上的双时空,都颠覆了很多电影人所固守的一种叙事结构,以此给观众带来一丝新意。

一边是残酷的谍战,一边是刻骨铭心的爱情,穿插于古色古香的本土景色和民风朴实的乡土文化之中,让这部多元素融合的《钢琴木马》多了一分轻松的气息和浪漫的情愫。

《钢琴别恋》观后感


《钢琴别恋》观后感

《钢琴别恋》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电影,面对爱情,特别是一开始就注定悲剧收场的爱情,女人有时确实是比男人来得更能破釜沉舟。Ada虽然不能用语言表达,但透过琴音所传递的情感却更加强烈,以至于使毛利人柏在听过她的弹奏之后竟也不能自持的爱上了她,柏对Ada的爱来得原始纯粹,他知道对待这样一位文明世界来的女性必须先让她感受到礼貌和尊重,而不是一上来就想着如何扑倒滚床单,他让她慢慢倾向于自己,并用一场任性的驱赶来强化他们之间的感情。

起初看完《钢琴别恋》我心里一直觉得Ada对柏是全身心的爱,明明知道前方是片布满荆棘的泥沼,也不能挡住这份浓烈的爱冲破桎梏,拥抱短暂的欢愉,哪怕就是仅有一次的鱼水交欢也使她更加坚定的明白此生是无憾的,然而影片的内核真是如表面所演吗?

上述可笑而浅显的想法在我看完《钢琴别恋》整整一周之后发生了彻底转变:Ada在内心深处最最重要的终归是琴而不是情。观者可能都惯常以为男女主角只要发生肉体关系就一定表示真心相爱了,最后Ada是因为迫于精神压力自杀或者是意外落水致死神马的也不明就理,这显然是对本片最肤浅的理解。难道仅仅因为他们有肉体接触就能断定Ada心中所爱吗?如果导演(兼本片编剧)真是构造了这样一个女性角色,那本片和一般的婚外情故事又有何差?又怎会名垂影史?到现在我才真正明白,钢琴才是她的全部,是她一切情感的倾诉、甚至是魂灵的所在,为了琴她愿做任何事,女儿尚幼她无法向她道出所有心事,故而当她坐船来到新西兰后丈夫不愿意把琴运回去成了她肉体出轨的导火索。

丈夫本也只是想安分守己的过日子,她内心也不愿去背叛他,但为了换取生命中不能缺少的钢琴,为了让自己感受到自己活着的意义,她甘愿委身于一个粗人(当中夹杂着对丈夫的报复和对柏的一层淡淡的爱意),为的只是能与琴对话,和钢琴在一起她才会觉得安心。Ada灵魂的高尚也恰是在于此,与她对柏的爱相比,柏又怎会占据她一颗心的全部。当她的手指被斩断的那一刻起,她便永远失去了说话的能力(深层次的精神对话),她的灵魂变得没有存在的意义,这时的她不再留恋任何事物,所以她才义无反顾的选择和琴一起落亡,你以为她是为什么自杀?当一个人失了灵魂那和行尸走肉还有什么区别,倒不如死了干净,为了灵魂而死,这才是她的伟大,这才是为何影片本就叫The piano的原因,这才是这样一部影片拨开表面应焕发出的光芒。

当年和本片并列金棕榈奖的,是蜚声内外的《霸王别姬》,虽然人们普遍对《钢》的评价稍逊《霸王》一筹,但仍然不妨碍其作为一部奥斯卡级别影片的地位,母女二人包办奥斯卡最佳女主、女配,这恐怕也是影史上鲜有的记录了罢。片中那一首首动人的乐章就是Ada全部台词,特别是那首《The promise》在我心中地位已经直逼《莉莉周》里的《Sight》,单曲循环之间如汩汩盈泪涌入心头,除了悲悯,就是无限的敬意。

钢琴师观后感


篇一:钢琴师观后感

好几天不上线,昨日一来就看到朋友推荐我一部好片子《海上钢琴师》。实话说,我平时不大看电影,外国的更是不轻易碰触,因为感觉他们总喜欢把诸如灾难,暴力,诡异这些东西在视听上大肆渲染罢了,没什么看头,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容易接受一些轻柔和缓,温情浪漫的东西,无论是艺术还是生活。

只因《海上钢琴师》是她推荐的,随即寻找打开,直接进入画面,二十分钟后,我在心里笑着说:这家伙,你怎么知道我会喜欢,居然不早告诉!是啊,展现在面前的,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分明就是一部浪漫而悠长的史诗,它不是看完之后的唏嘘叹息或捧腹大笑,它是直击灵魂的……

影片全部的情节是在一艘弗吉尼亚号的海船上一一展开的,主人公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婴儿的他被船上的铲煤工在高等舱的餐厅里发现,被取了个长长的名字,因为当时是新世纪的第一天,所以1900就被铲煤工顺理成章地加在了他的名字里,于是,他就叫1900了。从此后,1900在船上度过了他的一生,一辈子都没有下过弗吉尼亚号。

八岁时,船上的人们无意间听到一段奇妙的音乐,一个天才钢琴家诞生了,他就是1900。他的曲子从来没有章法,就如他的内心世界一样,根本不存在什么规则,标准之类的东西,他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妈妈”,不知道除海上以外的任何市井之事,但他知道音乐,他演奏的简直是仙乐。别人无法进入他的世界,而他却可以“看”到遥远的城市,看到那里的大雾,松涛,甚至行走着的人们的表情,他用自己独有的内心世界感知一切,他以音乐的形式传递,抒发。他的乐曲是天籁,一如他的灵魂样纯洁,干净。别人也曾劝他下船,甚至也有爱情的火花在他心中微燃,但终究没有与这些相融。因为他的音乐他的生命是在船上,在大海上。

三十多年来,他以自己的方式感知和传递着他内心的安静,清明和洁净,这是一个何等的境界,这是一个何等的向往。当时无论是下等的工人,黑人,还是贵族白人都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的生活,而影片中多次以幻觉的形式出现的美国自由女神,和1900的音乐也正契合了这样一种向往和追求,我把它解读为一种灵魂的诉求。

尘世间的人们,每每被俗务俗事所困所缠,常常逃不出自己编织的种种藩篱,然而,这些东西与一个博大的胸怀,与天地之宽广比起来算的了什么。许多的人,许多的我们身边我们周围普普通通的人,他们往往有着特别的人格魅力,他们在用最原始最本初的内心书写者人生,他们朴素恬淡,但他们,富有。就像1900一样,战争也好,诱惑也罢,似乎与他都没有任何关系,他只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世界神奇浪漫。他的世界恬淡安宁,这就够了。

我儿子说:有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希望看到我这篇文章的朋友闲来看一看《海上钢琴师》,是为共享。

篇二:钢琴师观后感

今天重温一下经典的电影《海上钢琴师》这已经是我第三次看到这部电影的

海上钢琴师”,以主人公为线索,描写了一个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从没踏入陆地的杰出钢琴师。片中很令人叹息的时刻便是他已打算走向陆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可是在那一刻,他,有往回走了,走回了他一生的家——那艘船。片中,多少人慕名而来,甚至邀他制作唱片,让他过上富裕的生活,可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在船上这种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即使在最后生与死的选择中,他也选择了与船共生死。他,就这样葬身于大海,一生都没踏上陆地,不知这是否是他的遗憾,还是说这是他的追求。、而且他到底在执着什么?到死都不愿意去感受一下那个他从未了解过的世界

当看到他将要下船片段时!当他站在云梯上思考,丢掉帽子又走回船上的那一刻无从下手,无从选择,怎么办?他扔下了帽子,给了城市一个背影,返回他的船再不后悔。这,便是他的选择!他会在脑海想象美丽的景色,从未下船看上一眼,他选择的是忠于自己的内心,他是一个活在内心世界的人他不适合很复杂的人生城市充满杂乱,是个喧闹的世界,在那里,没有恬静的生活,没有美妙的音乐创作灵感,只有船上才有清净的音乐。这是他的世界。感受着他的世界,这是现实无法比拟的世界。完美的世界。

“他的世界就在汪洋大海上,他,把音符留给了大海和天空。”

“他弹琴,不是为了追求弹琴技法的高超,更不是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为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

“毅然决然,再不后悔。”人生可以归结为一种简单的选择:不是忙着活,就是忙着死,何不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了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我们都要通过电影去反映自己的生活,电影中的主人公就象那个我们从不示人的自己,他孤独,他对爱情有着孩子般的憧憬,他相信很多,又惧怕很多,是的,主人公就是灵魂中的我们自己,我们自己,就是船上孤独的主人公

世界很大,但是属于自己的很少。怎样为自己在这样大的世界里找到一片空间!很难!所以,当你找到后,不要放弃,不要离开,留在这里吧,守住这只属于自己的空间!

篇三:钢琴师观后感

在这个时光飞逝的岁月里,我有着一颗飘荡的灵魂,我将人生看成一种漂流。然而很多时候,我总会发问自己,漂过岁月之河——家是什么?

家是一只船

看《海上钢琴师》,名叫“1900”的主人翁对于这艘船的爱恋与不舍,就是一种对家的眷恋。

生于斯,长于斯,家赋予我们生命以及生命里的一切,这艘船同样赋予他人生的全部价值和情感。对于1900——一个孤儿——他的全部世界就是这艘船,这里就是他的家——他的全部快乐、悲伤、梦幻、激情。可以说他对于这艘船的感情比任何一个人来的都更深沉、更灼热,这艘船载着他穿过漫长的岁月。

家是温暖的港湾

家太平凡,每天对着的都是那一抹蓝,不停地飘着。然而远航的水手都知道,当海平线上出现港口朦胧的影子时,他们的心跳是欢快的。在人生的航行中,我们需要冒险,也需要休憩,家就是最好的温暖港湾。

他在船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弹奏美妙的乐曲,想到哪里弹到哪里。人们在他欢快的琴声中度过一次次难忘的旅程,而他一如这艘船上的主人,用自己的热情迎来送往,不知疲倦,他的内心深处一直被温暖包围着。

片中最后一段,有主人翁的一段独白,他说他不走,不是因为他站在船板上看到的那些建筑让他感到畏惧,而是因为他看不到世界的尽头。是啊,钢琴的键有始有终,船的甲板有始有终,他可以用有限的键盘奏出无限的乐曲,他可以驾驭这种“有限”,在这里,他就是他。而这个世界呢,没有开始,没有结束。错综复杂的街道,星罗棋布的高楼大厦,有太多的路可以选择,他没有办法去驾驭,驾驭他的人生、他的情感、他的音乐。他只能选择自己可以选择的、可以驾驭的方式生活,这种方式与世无争,平静自如,不受功名利禄的纷扰。如果一种生活方式,他无法驾驭,他宁可不要!他呆在了海上,选择了家。

家是永远的岸

家是永远的岸。作为一个普通人,或早或迟,都需要一个家。记得奥运会经典语录里就有菲尔普斯获奖之后的一句:“我要找妈妈!”妈妈就代表着一个家。不论成功与否,家都是倦鸟归巢、落叶归根的最佳场所。当船要被拆卸、炸毁的时候,他依旧没有登上岸,他是属于那里的,那里才是他的家,那里有他魂牵梦萦的永远的岸。他赤条条被人抛到了海上,就注定了他的家在那里。油轮天地里的那份独有的情感,让他觉得无论外边的世界多么纷扰,家,才是一个默默护佑着自己也铭记着自己生命的岸,才是他登上世界的岸。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反映二战的电影作品多也不多,最出名的有《辛德勒的名单》,无意间看到这部高分电影《钢琴家》,他从受害者的角度向我们展示了这段残酷的岁月,和平真的是来之不易的,珍惜当下,当然还有努力活下去的勇气。

钢琴家是我在豆瓣上无意看到的一个评分较高的电影,由于最近无聊,就把它拿出来看了。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任何电影相关的介绍,因此,几乎所有的想法以及背景知识都是通过电影本身及上面的弹幕了解到的。《钢琴家》讲的是波兰著名的犹太裔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时期遭受德国纳粹迫害的故事。

电影用及其冷静客观的角度,描述了席皮尔曼从著名钢琴家沦落到在餐厅表演维持生计,到靠朋友帮助从去集中营的路上逃脱(家人都去了集中营,应该都死了),到去工地搬砖,到躲在一间屋子里靠朋友不定时的送饭,再到最后躲到一间废弃的屋子,一直躲到二战结束得以生存下来的故事。电影通过席皮尔曼的视角,讲述了德国纳粹占领波兰后,对犹太人的一步步迫害。

电影比较触动我的有三处:一是席皮尔曼对生命的渴望,在饿到不行的时候,都没有放弃生命;二是犹太人对于德国纳粹的迫害基本得以保持逆来顺受的态度,有一段是席皮尔曼的朋友被点出来枪毙(德国人会直接杀死老弱病残,留下精壮的年轻人做苦力),轮到他的时候枪里没子弹了,他还是在那趴着,等待德国人上子弹,然后枪毙他,如果那个人是我,一定会反抗;三是电影末尾,席皮尔曼被一名德国军官发现,这名军官因为爱惜他的才华而保护他、支援他,很不幸,最后德国战败,这名军官还是死了。

电影里除了给予席皮尔曼主角光环外,几乎没有任何渲染或夸大,而是很冷静的描述了这样的战争。看了之后,我最大的感悟便是,珍惜当下和平的环境,珍惜当下的生活。

钢琴家观后感精选


如果觉得内心所感无处抒发,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我们在观赏时,需要仔细地领会,观后感的写法可以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夹杂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你想知道作品名观后感怎么写吗?经过收集,编辑为您献上钢琴家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钢琴家观后感(篇1)

《从华裔钢琴家到外汇交易大师》读后感作者:Derek Han(韩祖平)投资是一种生活方式。金融学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学科,站在旁边的看的,始终是个看客。输赢有时不在做对做错,完全在于头寸管理。总是不断地尝试去学习,去做新的'事情,在不断失误和成功的同时,及时调整自己,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正确方向,建立自己的头寸。在西方国家里,可以使用公司兼并的方式进行税务抵扣,并利用原始股东回购协议进行低成本收购。所谓的私人银行即是为富有人群提供服务的银行,而这些富人不见得都是理财高手,而这些高端私人银行并不如我们想像提供客户之上的优质服务。对资本的力量应该始终保持敬畏之情,它可以随时吞噬,拆解产业王国.在瑞士,私人可以创建银行或者信贷公司。人是商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在外汇市场上,每一笔交易都是独立的,所以忘记过去吧!外汇市场上应相对偏向理性保守,好的年头赚钱后也宜将盈利取出换成其他资产,如房产。机会似乎总在金融界的实战中显现,人脉的扩展,甚至竞争对手亦会在某些时刻成为合伙人。由此,若求发展,那么在你那个期望的圈子发展你的人脉关系吧。外汇,实业投资,金融理财形式复杂,但确依据一些最基本的常理,所谓大道至简。大资金谨防银行、投资中介公司作弊,有2-3家中介商参与交易,平衡风险比较好!什么事,都不用一个人赤手空拳,建立你的专家团队吧。一起分享,一起合作,一起成长!团队在任何时候都比个人显得专业性强,并且有信任感。做事,做人得应该有原则,维持自己的底线,善待他人,技巧性地说服人!

钢琴家观后感(篇2)

一开始听说《钢琴家》这部电影,感觉应该和另一部《海上钢琴师》相类似,是讲述一位伟大钢琴家的音乐人生故事。但是当我看完之后发现我错了。这是一部悲剧,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

故事发生在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斯皮尔曼,当时无数的光环笼罩这这位才华横溢的英俊的青年。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是小提琴手,理所当然的是应该子承父业。虽然一家人之间也存在些许冲突与矛盾的地方,却也是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就在这时纳粹入侵了,打破了不只是这一家,而是所有在波兰华沙生活的50万犹太人的生活。 起先是工作丢了,没有足够的`钱买食物,迫不得已只好把心爱的钢琴变卖,但只能是日复一日地吃着土豆,等待在报纸上刊登的最新的关于犹太人的制裁的法令。

先是各个公共场所针对犹太人的禁足令,然后是金钱的限制。这些已经让所有的犹太人叫苦不迭了,当斯皮尔曼一家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藏钱的时候,政府又要求所有的犹太人带上六芒星的袖章,就像牲畜一样盖上了标示,从此面对被屠宰的命运。

没过多久,所有的犹太人被迁移到犹太区并筑起了高高的围墙。每天夜里都有各种不幸的犹太人惨遭屠杀。斯皮尔曼越发的感到家人的重要,发誓要保护好家人。为了生存他找到一份餐馆琴师的工作,目睹了很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这困境中是如何求生的。于是他开口求人,以保证家人的安全。然而死亡很快降临了,他和几乎所有的犹太人将被送上没有归途的火车,就当要上车时,混乱中他被扯出了队伍,这一刻他的命运被改变了,是一位犹太警察企图救他,看见父亲在队伍中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落荒而逃。这是为了生命的奔跑,战争一旦开始就没有时间掩面哭泣,这不是苟且偷生,这是为了一个家族乃至一个民族的希望。 随后他被拘禁做苦工,为犹太反抗组织出力。在努力下逃脱出去被一对旧识的善良夫妇拯救,之后又被昔日的爱慕对象帮助,一次次地逃离纳粹的魔爪。他感激涕零地凝望着每个帮助过他的人,他知道,他的民族他的国家虽然被蹂躏,但绝不会消亡。德国人隆隆的炮火可以威胁他们的性命,却不能折断这股国家的凝聚力。斯皮尔曼转居到犹太区对面的公寓里时,经常没有食物和水,他在那里目睹了犹太区的同胞们坚强不屈的反抗,他看见了波兰人民与德军第一次交火,虽然都失败了,可是他开始企盼光明的到来,他知道盟军就要来了,光明不远了。

不幸的是他唯一的栖身场所也在一次纳粹的搜查中被摧毁了,为了生存他到处寻找食物,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虽然几行字就能概括整部电影的大致剧情,但是其中的几个镜头却是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就能形容的。电影进行到30分钟左右,纳粹军闯进犹太人封锁管理区的某栋楼,直接把因为残疾坐在轮椅上未能见了纳粹军起立的某普通居民连人带椅从阳台扔了下去惨遭摔死,那残酷的一幕,使得钢琴家的母亲失声尖叫。在街上随意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看到这些我感觉到的是一种真实与刺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虽然早就听说过纳粹对犹太人做过的种种非人行径,但是通过电影镜头表现出后,是出乎意料的惨绝人寰。

我所看到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即模糊又真实:模糊的是纳粹对犹太人并没有一攻占波兰就实施大屠杀,而是像温水煮青蛙那样一点点加码。先是区别对待、然后是成立独立的限制区域、再到后来的集中营,而且对集中营并没有过多的描述;真实的是我们通过主人公的遭遇一步步经历了从一个有着不错社会地位的完美家庭到整个幸福的瓦解,通过主人公的眼睛切切实实看到了“犹太人不得入内”的侮辱性标语,限制区内的“路有冻死骨”,纳粹对手无寸铁犹太人精神与肉体的肆意鞭笞以及对他们的生命随心所欲的剥夺。

但同时电影也展现了战争中的良知:那些许许多多无私帮助过他的人们,他们没有任何回报,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仍然帮助这位无助的犹太人,在如此枪林弹雨、人心不古的战乱年代坚守着自己做人的道德,着实让人感动。

影片为我们呈现了二战时期那段不光彩的历史,他对人类造成了不可磨灭的痛苦,虽然我很庆幸我没有经历过那种痛苦,但我还是感到悲伤,不论是对与那些被惨遭杀害的人们还是对于最后救了主角的那位德国军官(虽然他是纳粹的一份子)。斯皮尔曼对生存的追求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也深深地打动了我:坚持就有希望。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中,这部电影也会对我产生深远的影响。

钢琴家观后感(篇3)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的一句话,觉得用它描述电影《钢琴家》再适合不过——“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钢琴家》让我窥探到了被裹挟在黑暗的不可抗力中时人性的挣扎。

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波兰,飞机轰鸣、炮火连天,扬起的滚滚烟尘遮天蔽日,盘旋飞舞在这个中欧小国的上方,构成惨淡的灰色恐怖。这个时代的尘灰有千斤重,呛进鼻腔,落入肺里,压垮了百万条生命;而那些屹立不倒的人,有的被杀戮的恶念同化,也有的坚守着最后一丝纯良,在那个不堪的时代里依旧熠熠生辉。

主角席皮尔曼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像行走在万丈深渊上空唯一的独木桥上,在阵阵谷底袭来的狂风中颤颤巍巍地保持平衡。在那个存活比为1比12的可怖战争年代,作为一个被迫害的犹太人,他能活下来无疑是幸运的。是他对艺术永恒不灭的追求,让他从一个幸运值点满的普通人,升华为砂土中的金粒。或端坐在广播站,或带着袖标浸润在餐馆的油烟蒸汽里,或躲在狭小的屋中,或胡子拉碴地瘫坐在废弃医院的塑料椅上,或被笼罩在德国军官的峰芒下,他的目光始终虔诚,他对演奏钢琴的那颗真心始终热忱。多舛的命运没有把他打倒,他逆流向前,手中紧攥着的救命稻草,就是音乐。席皮尔曼的挣扎是故事的主线,像画卷般铺陈开来,被导演波兰斯基渲染得格外苍凉和悲壮。不过不得不提的是,也正是因为钢琴家的身份和其带来的社会影响力,他才得以在纷乱中生存。若没有它的保护,席皮尔曼早就被某次命运的烈火燃烧殆尽了。

就我听说的,更多人的意难平其实是德国上校霍森菲尔德。从电影展现的那面来看,他是个完全的好人——有教养、有良心,温文尔雅,为援助席皮尔曼不遗余力,与他残暴的同僚对比明显。暗中救下五十余个犹太人的他也的确值得这些赞誉。作为一名德国军官,他被委派的任务是攻击和杀戮,他无声的反击,是否也可被视为一种挣扎?他在对抗上司的旨意,更是在对抗出于迫不得已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过去的自己。他的挣扎,区别于席皮尔曼的,隐秘得无法见光,却同样伟大。遗憾的是,现实不是童话故事,好人不一定有好报,但是他的善意似黑夜中的繁星,在往后的数百年中将释放灿烂的光辉,润泽后人。

他们,连同被他们装点的这罪恶战争,将永远被记忆。

钢琴家观后感(篇4)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家观后感(篇5)

今天把《海上钢琴师》看完了,刚开始听到《海上钢琴师》的名称和看完简介后,我以为这是一部如《泰坦尼克号》般以凄美爱情故事为主线的电影。看完后才知道并不是这样的,虽然里面有一些爱情元素,但那并不是主要元素,主角的音乐才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部电影把主角打造得非常神秘,他的出生,他的钢琴技巧等等,都显得非常神秘,都是无迹可寻的。主角拥有一对忧郁的眼神,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一双如梦幻般的双手。他有着对人性的敏锐洞悉,总能一眼看出一个人背后的故事,这使他可以在船上的一小片地方通过船客观看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他总是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这微笑是在嘲笑世人的虚伪吗?还是洞悉世俗的一切的自信呢?他弹钢琴时就像有四只手,如梦幻般,使人难以忘怀。他的一生都在船上,从没下过船,即使是要炸船也没下过船。他能够在有限的琴键,弹奏出无穷无尽的乐章。却不能在陆地上如无限的琴键中弹奏一首曲子。他在面对陆地的道路上时,对前途充满迷惘,只有在船上,才能找到他的最终归宿。他,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死于船上。他在船上开始,最后也在船上结束。最终,他选择与船共同走向灭亡,这是他自己选择的一条路,这也是他找到的一个归宿。我如同他面对陆地时,对人生的前途充满了迷惘,他找到了自己的归宿,那么,我的归宿又在哪里呢?

钢琴家观后感(篇6)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乘着梦想的翅膀”,邀请的主讲“教师”中普通人首次占到一半。地震中失去双腿的“最美舞者”廖智、加油站女工郑亚波、退休教师潘其华等将与钢琴家郎朗、曾在太空授课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一起,为孩子们进行梦想演讲。

我最喜欢第三节课“有梦就能出彩”讲述了关于钢琴的两个故事。知名钢琴家郎朗15岁出国学钢琴,当时作为替补,演出机会渺茫,但他立志做一名最勤奋的替补。朗朗哥哥为了梦想,他不怕给别人嘲笑,为了梦想。朗朗哥哥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汗水,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朗朗哥哥终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钢琴家。就是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使他得到参加芝加哥交响乐团世纪演出的机会,从而一举成名。

央视的开学第一课非常有意义,2013年的央视开学第一课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对于别人的梦想,我们不要轻视,我们要为别人的梦想喝彩。我也喜欢谈钢琴,我要勤奋练习,争取像郎朗一样取得成功。

钢琴家观后感(篇7)

回家三部曲中最喜欢的就是海上钢琴师了。

第一次看的时候很震撼,说实话还没细想就被电影感染了,再看时候,是浪漫到骨子里的忧伤。喜欢这个故事,虽然只是一个虚幻的传奇,像是用胶片记录下的梦境,在意的,是梦的感觉和梦醒后的失落。

终其一生,1900没有碰触过陆地的感觉,他是海的儿子,陆地对于他,不是家园,记得片中的一句台词,所谓的爵士乐之父轻蔑地称1900为屁股下坐着大海才能弹奏钢琴的人,但是个人认为,这句话,极尽嘉奖。大海是造物的奇迹,一直固执的相信,面对大海,能感受到这世间所有的传奇壮丽,海的平静,海的咆哮,海的低语,海的色彩 1900是否就是在那些个枕着涛声入眠的夜里,听到了海的歌声,体会了音乐的神奇,他的弹奏,是浩瀚大海的歌唱。

1900的足迹在弗吉尼亚号上,长、宽、深,不过一条船的距离,但是,随着弗吉尼亚号在海上航行,1900遍访海的角落,他从来不曾离开大海。想起吕克贝松的碧海蓝天,同样是一个灿烂微笑的长不大的孩子,一个钟爱着大海的深情的男人。一个是站在悬梯上眺望陆地的尽头,一个是站在峭壁上凝望海洋的无垠,两个离不开海的男人,最终都与海洋相守。这两部影片让我思索,什么是自由。大家都知道的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于1900来说,无限的陆地不是自由,爱情也给不了他自由,他的自由,在于钢琴上88个键的弹奏。 1900说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是上帝的钢琴,我弹奏不来。 听1900说这番话时候,想起一副对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可下;地为琵琶路为弦,那个可弹。自由不取决于你有多大的房子,而是你是否是房子的主人。

看完这部电影,有一些怅然若失的感觉,如同1900所说 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 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这世间有太多的选择,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或许有时候在有限中更容易体会生活的真谛,专心的做一件事,聆听内心的声音。

上帝把1900送来这人间,几十年的光阴,他安闲地享受也让旁人享受音乐的美好,只是,他终究不属于这个世界,声光伴我飞,他和弗吉尼亚号一起回到音乐响起的地方。

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是大海动荡的那个晚上,当1900弹着钢琴在大厅里徜徉,大海是他和钢琴的摇篮,如孩童般经历最纯真的音乐梦境。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集锦


可能不同的人对同一部作品产生了不同的想法。文字可以帮助我们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你知道写作品名观后感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吗,到底应如何写作品名观后感呢?这份“弹钢琴盲童观后感”是我认真打造的期待您的口感体验,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 篇1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3篇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聂裕茜

经老师推荐,我观看了电影《弹钢琴的盲童》,看后非常感动,在这儿和大家分享一下心得。

有一个不幸的小男孩,他叫刘浩,因为出生时身体不好在温室里输氧过多而失明。但他又是幸运的,老天爷关闭了他眼睛的同时却给了他超强的音乐细胞。

这个双目失明的孩子,非常坚强,非常努力,非常懂得坚持。有一次,他的手因为帮妈妈做饭而受伤,却恰好赶上电子琴比赛,老师和父母都认为他的状况不合适比赛,而他却坚持要去。弹琴的时候,受伤的手指撕心裂肺的痛,鲜血从琴上一滴一滴的流下来,他却硬是咬着牙认认真真地弹完曲子,而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刘浩想外出到北京学钢琴,可生活在贫苦山村的他家离北京太远了,去北京变得很困难。但是刘浩的妈妈相信他一定能行,想办法坚持要把他带到北京。在北京学习期间,为了节约钱,晚上,他们就睡在公园。但他一直没有放弃,为供他学琴,刘浩的.爸爸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后来,刘浩终于成名了,还跟钢琴王子郎朗一起合弹了曲子。

看完电影后,我有三点感想,第一、命运是公平的,上帝不会偏向哪个人;第二、坚持就是胜利;第三、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一个支持他的人。

我觉得我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生活环境非常好,但我没有向刘浩一样去珍惜,我以后一定要学习刘浩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认真把落下的钢琴抓起来。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四(2)班 梁艺骞

11月25日,我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叫刘浩的盲童学钢琴的经历。

故事里面的妈妈原来生的是三胞胎,结果回家时发生车祸,其中两个夭折,另一个被送往氧气箱,最后成了失明的孩子,取名刘浩。刘浩渐渐长大,一天妈妈下班回来听到家里有音乐声,以为是孩子开收音机,却惊奇地发现是刘浩在弹琴。之后,妈妈决心带刘浩去学琴。好不容易他们在一个琴行里找到了一位老师。在老师帮助下,刘浩获得了金奖。

这是部感人的电影,刘浩的妈妈是个伟大的母亲,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有坚强的信念。第一次她面对两个孩子的夭折、另一个孩子的失明,她坚强地面对事实,努力地把刘浩养大。第二次,当面对家里贫困而孩子又渴望学琴,她同样没有放弃,让刘浩去学琴。(观后感 )第三次,当刘浩不愿意继续学电子琴而想学钢琴时,她毅然带刘浩去北京找钢琴老师。第四次,她宁可自己去琴行搞清洁卫生,也要让刘浩天天有琴可弹。同样,刘浩也没放弃自己的梦想和天赋,在妈妈的帮助与努力下,坚持练琴,向梦想前进。没有妈妈的坚持,刘浩不可能成功的;没有刘浩的努力,妈妈再坚持也等于自费。因此,伟大的母爱成了刘浩人生的明灯。

希望我妈妈一直支持我学习乐器,我会努力地练习。

学会坚强、战胜失败

——观《弹钢琴的盲童》有感

华师附中番禺小学 四二班 邹雪晴

自从和爸爸一起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觉得生活中的困难是没什么不能克服的。从那往后,我碰到了困难,都会反问自己盲童刘浩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他又是靠着什么成功的?那么多次,刘浩一家又是怎样渡过重重难关的呢?

以前,我总是为了一点点小困难而放弃。看完《弹钢琴的盲童》后,我也要向盲童刘浩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有一次我生病了,但我没有像刘浩那样忍着疼痛坚持下来。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只要我坚强起来,病魔就会害怕。正如一句话所说:困难如同一个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虽然我也学钢琴,但是和刘浩相比,我却没拥有毅力和坚持。刘浩身为一个盲童,看不见,但比很多人都厉害。

刘浩天天都想弹琴,自从到了北京后,一天都会弹几个小时。刘浩妈妈为了给孩子找一个钢琴老师,竟然带着刘浩去了北京,连最后的5元钱也用光了!可他们并没有放弃,四处奔波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心的老师,刘浩就是这样成功的,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从此以后,我懂得了: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倒。让我们一起战胜失败吧!加油!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 篇2

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窗的同时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

电影的主人翁:刘浩,一个7岁的盲童,从生下来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黑暗,上帝为他关闭了视觉的窗户,不懂什么是颜色,不知道阳光,也没有看过这个社会是什么样的;但是上帝却将他领进了音乐的天堂,为他打开了听觉的窗户。

小时候父母为了还债,经常让刘浩一个人在家,妈妈怕他寂寞就给他买了一个玩具的小电子钢琴,结果他在一天之内就能谈成他妈妈经常给他唱的那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他的妈妈就感觉很欣慰,到处给孩子找老师,但是一个只有三岁的孩子而且是个盲童,有谁会愿意教呢!他的妈妈整整找了两年时间,最后是刘校长收下了他而且是免费的,刘校长还负责接送他,还送他一架电子琴,就这样好心人的帮助下刘浩的电子琴之路慢慢的铺开了!一个盲童学电子琴,乐谱不会看,琴键不认识,只有靠感觉,中间的艰辛自然是不必说。

在生活中他也是个非常懂事的孩子,那次刘校长把孩子送回家后,浩浩的妈妈还没回来,他就跑到厨房帮妈妈洗菜,然后切菜。弹电子琴他很有感觉,但是切菜就不行了,他切刀手了,可是他只能哭,不知道自己的手指头为什么会痛,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只有等,等他的妈妈回来。终于妈妈回来了将他送到医院缝了四针。可是第二天就要参加比赛了,老师说不让他参加了,可是夜里他偷偷的跑到妈妈的房间抚摸着电子琴的每一寸肌肤,当时一个7岁的孩子心里会想什么呢?第二天他让妈妈带他去了比赛的现场然后跟刘校长说:“老师我要参加比赛”,多么坚定的几个字,刘浩要让他的妈妈,他的老师都高兴,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一切: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当然比赛很成功赢取了全场的轰动,但是一曲终了,留在琴键上的确实一片的血迹,他满头的大汗,手指在往下滴血,妈妈的心更在滴血。

“妈妈我不学电子琴了”一句话打破了餐桌的和谐,他在电视上听到了郎朗的钢琴声,那一刻他知道原来钢琴比电子琴好听多了,最后经过一番争执之后妈妈只身带着他来到了北京为他找钢琴老师,他们还会遇到像刘校长这样的好人吗?在北京身上只有50块钱如何生活,在妈妈去买包子的空档,浩浩竟然想到了买电子钢琴,最后那位大姐让他们去了自己的宾馆住,浩浩的爸爸把家里的房子卖了,一心的支持浩浩学钢琴,接下来就是找老师,音乐学院不让进妈妈就在门口等,看见一个就问:你是教钢琴的吗?残酷的现实没有结果,妈妈就在钢琴店打工不要工资但是要免费让浩浩在店里弹琴,每当去一个人,妈妈总会上前问:你是教钢琴的吗?那天来了一个优雅的女士在那里弹琴,然后妈妈就跑过去跟浩浩说:儿子你认真听,然后把他弹下来,他的琴声慢慢的把那位女士引了过来,当他看到他失明的双目时,女士惊呆了,站在那里默默的看着这个孩子,然后妈妈就开始为他争取机会,最后浩浩良好的乐感和节奏感让老师收留了他。得到了老师的帮助,进步的非常快,第一次比赛就的了大奖而且还和郎朗同台演出了!

悲情的故事已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中国13亿人有6千万残疾人士,又多少个有浩浩的这份幸运呢!

弹钢琴盲童观后感 篇3

今天,学校安排我们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慨。

这是一个真实的 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自幼双目失明。为了还孩子光明,刘浩的父母跑遍了北京市各大医院眼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母亲在心灰意冷之际发现,儿子虽然盲了但听觉过人,"玩具琴、计算器、手机,任何带声音的东西都是他心爱的玩具,音乐能让他摆脱孤独。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妈妈历经千辛万苦,让刘浩能够如愿以偿跟着老师学钢琴,还上了北京一所盲童学校。经过学习,刘浩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并且多次在大赛中获奖。

刘浩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用眼睛欣赏五彩斑斓的世界,这对于他来说很不公平。幸好,他有音乐天赋,可以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而我们作为一个健康人,应该感到非常庆幸。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要对生活充满期望,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一)

今天,学校安排我们观看了《弹钢琴的盲童》这部电影,使我深受感慨。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内蒙古的赤峰市。八年前,一个叫刘浩的孩子降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因为早产,在保温箱里输氧过多,而导致自幼双目失明。为了还孩子光明,刘浩的父母跑遍了北京市各大医院眼科,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母亲在心灰意冷之际发现,儿子虽然盲了但听觉过人,"玩具琴、计算器、手机,任何带声音的东西都是他心爱的玩具,音乐能让他摆脱孤独。音乐的激情燃烧着刘浩幼小的心灵。他的音乐天赋让母亲震惊,也让她欣喜万分。她明白,音乐成了刘浩唯一的快乐。她发誓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快乐带给这个不幸的孩子。妈妈历经千辛万苦,让刘浩能够如愿以偿跟着老师学钢琴,还上了北京一所盲童学校。经过学习,刘浩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并且多次在大赛中获奖。

刘浩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用眼睛欣赏五彩斑斓的世界,这对于他来说很不公平。幸好,他有音乐天赋,可以通过音乐来感知世界。而我们作为一个健康人,应该感到非常庆幸。我们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生活失去信心,要对生活充满期望,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二)

三(4 )班 谢坤朗

昨天晚上,我看了一部叫《弹钢琴的盲童》的电影,讲的是一个叫刘浩的盲童,三岁时,玩着妈妈给他买的玩具小琴。一天,他听别人弹了一遍《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他就可以完整地弹出来。妈妈知道他喜欢上了弹琴,就背着他四处求学,但是都因为他是盲童被拒绝了。后来有一位刘校长同意教刘浩弹电子琴,还免掉了所有学费。妈妈为了节省车费,就背着刘浩上下学。一天,妈妈背着刘浩上楼梯时,摔了一跤,鲜血从胳膊上流了出来,妈妈不说一声痛,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呀!刘校长知道了,就开始亲自背刘浩上下学。一天,刘浩回到家,给妈妈切菜,结果不小心切到了手,缝了四针。最重要的是,第二天刘浩就要参加电子琴比赛了。比赛的时候,刘浩咬着牙、忍着痛、流着汗弹完了曲子,琴键上洒满了他的鲜血。

我想:刘浩这种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还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孩子。看到这里,让我想起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经常背着我去玩。虽然我没有帮妈妈切过菜,但我帮妈妈包过饺子,拨过蒜。我长大些也要帮妈妈切菜,做更多的家务事。

一天晚上,刘浩听见电视里朗朗在弹钢琴,立刻就被打动了。刘浩下决心要学钢琴,妈妈就带着刘浩来到了北京。最后,妈妈在琴行当清洁工,条件是让儿子在那里弹琴。一天,一位钢琴大师弹了一首很难的曲子,刘浩听了一遍就弹了出来,引起了老师的注意。最终,刘浩通过了老师的考验,成为她的学生。经过刻苦的学习,刘浩的钢琴弹得越来越好,还参加了全国钢琴比赛,获得了第一名,并与钢琴王子郎朗见了面。

我想:如果我们将刘浩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放在学习上,一定会大有长进的。只要我们拥有永不放弃的精神,干任何事情都会做好,就像刘浩一样。我也有过永不放弃的经历。五岁时,学骑双轮自行车,爸爸一不扶,我就常摔倒,每次都很痛,但是我不把疼痛放在心里,没有放弃,坚持练习,最终骑得很好。二年级时,爸爸教我学些简单的奥数题,但我觉得很难理解,常常被爸妈批评。我不但没有放弃,还继续学习,慢慢的我能自己解答一些难题了,爸爸妈妈很开心,夸我有进步。做很多事情坚持了,就会有收获。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字练好,因为我的字写得不太好,错字太多,书写要加油,让我的字漂亮起来。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对刘浩说:"永不放弃是人类干好任何事的前提条件,就是因为你永不放弃, 钢琴才会弹得那么出色。妈妈很爱你,关心你,一直支持你。你也很尊敬、体贴父母。我也要向你学习:在感受父爱母爱的同时,主动关爱爸爸妈妈及身边的亲朋好友。"

如果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光明,那么母爱便是刘浩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一位盲童都能做到永不放弃这一点,那么我们身体健康的小孩一定能把这一点做得更好!只要永不放弃、坚持不懈,你我一定会走向成功!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三)

今天上午,我在电影频道看了一部电影,名字叫《弹钢琴的盲童》,故事中的主人公叫刘浩,他从小就双目失明。他一个人在家太寂寞了,于是妈妈给他买了一把玩具琴,结果发现他能把听到的歌曲用这把玩具琴弹奏出来。虽然家里很贫穷,但是妈妈发现儿子这个音乐天赋后,她不辞辛苦,带着盲童儿子四处寻找老师。起初,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教他,因为他是个盲人,不能看见乐谱,所以不能教他。可是,刘浩有着惊人的音乐天赋,他只要听过一首曲子,就能把乐谱牢牢地记在心里。最后,在好心的刘校长和王老师的教导下,刘浩终于在音乐的殿堂里找到了他心灵里那扇快乐的窗户,他在 8 岁的时候,已经能弹奏一百多首曲子。看了这部电影,我真的很感动,我懂得了,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坚持不懈,朝着目标努力奋斗,那他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

弹钢琴的盲童观后感(四)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动的泪水一次次模糊了我的双眼。

故事中的主人公小刘浩因早产输氧过度导致视网膜病变双目失明,爸爸妈妈带他去过好多家医院,诊断结果都是一样的,天注定小刘浩要在黑暗中度过一生。

小刘浩一天天长大,有一天妈妈给他买了一个电子琴玩具,可小刘浩却奇迹般的弹奏出了曲子,这让妈妈感到欣喜若狂,妈妈看到了刘浩生命的希望。从此妈妈带着刘浩开始了他的学琴的梦想之路,因为是盲童,老师都拒绝收这样的学生,奔波了三年,求了四十多位老师都是徒劳。在居委会的帮助下,刘浩遇到了他这一生最爱的刘校长。因为刘浩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再加上刘校长的细心教导,刘浩已经能够弹出很多首曲子了,所以刘校长在一次电子琴大赛中给刘浩报了名。可就在比赛的前天,刘浩帮妈妈切菜时切伤了指头,妈妈和他去医院做了包扎,可是不能参加比赛了。这次机会对小刘浩来说是多么重要啊,可在第二天早上,小刘浩早早来到了比赛现场,说要强忍疼痛参加比赛,小刘浩上场了,优美的旋律在他的手指尖跳跃,可受伤的指头的鲜血染红了琴键,疼得他直冒冷汗,一支优美的曲子感动了全场,都站起来为他鼓掌喝彩,小刘浩成功获得了金奖。

在一次偶然中,小刘浩听到了朗朗演奏的钢琴曲,一下子痴迷了起来,要改学钢琴,本来家里就不富裕,可妈妈为了刘浩的钢琴梦想,带着刘浩和仅有的二百块钱来到了北京学钢琴。除了车票钱,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晚上他们就睡在公园里,是好心的阿姨收留了他们,妈妈也找了一份在琴行里打扫卫生的工作,为的就是能够让刘浩在琴行练琴。终于在一次偶然中,刘浩遇到了肯教他弹钢琴的老师,这是刘浩的幸运,还有幸与钢琴王子郎朗同台演出,这都源于刘浩对音乐的天赋和痴迷。

如果说音乐是人类的共同光明,那么永不言弃的母爱和人世间的关爱便是刘浩心中那盏永不熄灭的灯……

通过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很多,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更加努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美德少年。

观后感《《钢琴木马》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钢琴木马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