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法国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法国读后感1000字,2024法国读后感1000字范文(左右,以上)
法国读后感1000字相关栏目
法国读后感1000字热门栏目
法国读后感1000字推荐
法国读后感1000字

(共 6239 篇)

  • 1、 《法国精神》读后感

    《法国精神》读后感

    《法国精神》这本书是“大国精神系列丛书”中的一本,该丛书还有《德国精神》、《日本精神》、《英国精神》、《美国精神》和《俄罗斯精神》几本。《法国精神》这册,由北师大学者天放编撰,它在这套丛书中最为耀眼的主演原因,正在于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指出的那样: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国人最能理解中国和中国文明,法国人是欧洲的中国人。因为这种民众精神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我们往西方学的时候,可以更对应的借鉴法国路线。

    自清末一百多年来,中国学者才开始关注国民性的问题。清末挨打之前,中国读书人关注的精神气质都是传统的士大夫精神,如果说有对民族性格的涉及的话,也是极少的,只不过在夷狄之分上更注重自己的文化正统性问题。清乾隆年间的大清gdp总值依旧占到世界总值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这种经济上的庞大,造成对其它文明形态的漠视态度。直到鸦片战争结束,外来文明强势进驻,中国学者才猛然发现,在中华文明之外,依旧有一种强有力的文明对比形式存在。政治上的越发落后,则造成文明上的越发自卑。在这种前提下,中国学者于技术、政治上找寻落后的缘由,并在二十世纪初期,将“落后寻根”进行到了民族性格上边来。

    民族性格的落后,造成民族科技与民族政治的落后。这种看法,基本上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文革前后的闭关锁国是中间的小插曲)。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一些学者编撰的“大国精神系列丛书”,虽然是科普世界其它国家的民族性格问题,但却是在为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考进行服务。因为法国精神与中国精神在气质上的相似性,造成这样一种必须注意的问题:中国是否会走上法国道路,在未来,中国到底应该向法国借鉴什么,借鉴多少?

    承认借鉴的存在,那这本科普法国精神的“半学术性”着作就有了其独特的价值。在编撰体例上,《法国精神》实乃是按着“法国的面子与中国的里子”的思维模式在进行的。该书开篇明论,法国与中国,在地缘因素上,是如何的相近。

    在地缘上,法国是个近似六边形的“自给自足”的国家。大西洋和地中海形成了三条边,与西班牙接壤的坚不可摧的山脉屏障形成了第四条边,阿尔卑斯山脉和莱茵河形成了第五条边。第六条边是法国唯一开放的边界,与比利时、卢森堡和德国接壤,但其中依旧有一部分是阿登高原难以翻越的高山与峡谷。这种地缘因素,与中国有太多的类似之处。可以说,仅从地理角度来讲,中法都形成了自己的全包围的生存生态圈。这种自然形成的民族生态环

  • 2、 《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2024范文

    昨夜看苏旭写的《我在法国读博士》,查了下此书的借阅记录,很多人借过这本书。苏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公派到法国留学。借此书主要看他写用三年读了硕博,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比起其它自费留学生,他的学习生活还是较幸福的。逸,你在法国还好吗?

    中国人是没自信还是学术水平不如别人。北大与清华据说是美国最肥沃的留学生培养基地。现在留学生一但到国外就没有回报祖国养育之恩的心情。我也曾有过念头去国外,但发现知识分子如果不为国做点事,其实是无根的。苏旭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文章内还有很多体制内人写东西的习气,并且感觉思想价值不高。但他的勤奋与坚毅不拨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另外写论文、查资料与导师沟通整个过程还是有参考价值。

    太过聪明的人未必能到彼岸,傻傻呆呆的反而可以。相较而言,中国现在的学习环境已大为宽松,但人文气息不够浓郁,目前国人活着也过于功利,整个价值导向都出偏差。

    张友渔说,读书靠自己,重思考,不重记忆。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每本重要的书以思维导图形式做笔记,这样全面而且线索清楚,不像以前都是线性笔记。效率提高很多。思维有无限之空间,人利用的很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沉睡状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可以不停改进,学习、思考、写作,循环往复,互相促进,每一循环,就必然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阅读速度决定了阅读量,而思维工具决定了阅读的成果,写作可以提炼成果。我有点贪多嚼不烂,十年中绕的弯路也太多,现在有工作以及有学习的空间,我无太多要求,自己一再减少生活里的种种娱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工作和学习之中,也是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不想一生碌碌无为。是亡父一直在天上看我,欲玩乐之时,感觉他的眼睛盯着我,如针芒在背。自父亲去世后,我一改昔日之懒散而努力进取,但却做的不是很好。还纠缠在一些琐事当中,我是吴越后代,感觉很愧对父亲。儿时他对我期望过高严厉体罚我,我已不再苛求,有人鞭策是好事,活者自惜。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孤身一人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几年,昨天走在街上,照例去图书馆看书,我发现我对广州有了很深的感情,这是我奋斗过的地方,留下了斑斑汗水与血泪的城市。积极乐观向上,不嫉恨不苦涩。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十年中我写了几百万字,没有网络,死后将一字不存,我也曾问我自己为何要写,是肉体阉割后的自我将精力全部放在创作上?创作无疑是窒息者跃出水面一刻的绝望过后的呼吸,是心意沉沉黑暗中的汽笛,拉回生命线

  • 3、 法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欣赏

    《法国通史》一书由吕一民所著,众所周知,法国是员工浪漫的国家,对于法国的向往,是很多内心充满浪漫的人,大家对法国的历史了解吗?对于它的文化清楚吗?下面小编带来的是法国通史读后感15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因为从图书馆借来的《法国通史》快要到还书日期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书的后面部分我实在没啥阅读兴趣了,所以决定在书还没看完的情况下写下这个不完整的《法国通史》读后感。这是上海社科院出版的大国通史系列中的一本,作者是浙江大学的吕一民教授,之前介绍的《英国通史》也是这个系列的。所以这本法国通史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就我个人的喜好而言,我可能更喜欢之前的《英国通史》一些,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感觉好像那本更看得懂一些。《英国通史》书后的几个附录也颇为不错,一个是对各代国王家谱的汇总,一个是对这个国家的小结。《法国通史》并没有这些,所以对于看书容易开小差的我来说确实不太容易。另外,和《英国通史》一样,这本《法国通史》里插图也不错,提到地名的时候,也没有地图,所以忍忍吧,看看大国通史系列里的其他书有没有。

    假设大家对法国的了解程度跟我差不多,那么也许大家也许会有以下几个问题。我一边列举,一边给出书中的介绍吧。

    我们经常听到人们用高卢来代指法国,那么高卢是什么呢?高卢人其实是希腊人所称的克尔特人,高卢人则是罗马人对克尔特人的称谓。克尔特人大概是公元五世纪进入法国的。但是后来发生了罗马人凯撒征服了高卢,以及后来的高卢罗马化。当然后来罗马自己灭亡了,也就发生了蛮族入侵。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法兰克人,其主要发源于莱茵河下游的一些平原地带,这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日耳曼人,维京人,萨克森人等等各种人真是极其难区分)。我们所知的大名鼎鼎的查理曼大帝,他的祖父就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宫相(如果大家看书就会发现,法国的国王,无非就那么几个名字,菲力普,查理和路易)。

    那么现代法国的廓是怎么确定的呢?当时法国国王去世以后,国土往往是分给每个儿子的,而不是像中国嫡长子继承全部。查理大帝的几个孙子就发生了冲突,最后根据《凡尔登条约》,他的一个孙子秃头查理继承了当今法国的主要领地,其国家名也由西法兰克王国改为法兰西王国。另外两部分这是今天德国和意大利的主要部分。这算是法国历史的开始。这一时期称作卡洛林王朝。

    那么在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王朝的皇帝是哪个家族的呢?这主要就是卡佩王朝,这个王朝的高祖

  • 4、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读后感1500字

    《法国中尉的女人》之读后感1500字

    慢蜗蜗牛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著,陈安全译,百花文艺出版社,481页。1月16日至2月3日。

    现如今图书被一刀切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虚构类图书"另一类则为"非虚构类图书".小说无疑统统划入"虚构类图书"一列,但实际上的阅读体验却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我们在看"非虚构类图书"时会不自觉地怀疑"这些是真的吗?"而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意识深处却相信这世界上某处真有其人其事,即使过去没有,即使到如今也未曾发生,未来也一定会出现,总之我们认为小说具有其真实性。这就是我们的读者。

    但是在阅读《法国中尉的女人》这本书时,这种真实性感受却没有产生,或者说是被作者刻意的打压下去了,用他不断的改变故事的走向的方法,把这种真实性打破了,萨拉不再是个饱满的立体的个人,而是个神秘的甚至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如同作者自己对虚构的说法,对"真实的""想象的"的纠缠。

    他是这样说的:大约二千五百年前,有一位希腊人说过,虚构无处不在。我发现这种新的现实(或者非现实)更令人信服。我希望你也会有我这种感觉:我无法完全控制我头脑中的这些人物,就像你无法控制——你的孩子、同事、朋友,甚至是你自己。但是这很荒谬吗?一个人物不是"真实的"就是"想象的"?如果你这样想,虚伪的读者,我就只能一笑置之了。你甚至认为自己的过去都不是十分真实。你给它添加枝叶,给它镀金或给它抹黑,进行删节,把它修补……把它编成了小说,总之,当你把它写成一本书,放在书架上的时候,那已经是一本歪曲事实的自传了。我们全都在逃脱真实的现实。这就是人的基本定义。

    这明显是作者的不自信,他害怕读者不相信真有其人,害怕读者说这是他"想象的"人物,所以有这一"此处无银三百两",这种不自信甚至愈写愈烈,后来干脆玩起了ab剧,彻底将其沦为虚构。

    又或者是作者有意为之,他就是要拐弯磨脚的告诉读者,其实查尔斯即是萨拉,萨拉也是查尔斯,而查尔斯加萨拉既是作者,作者通过这两个人说着他一个人想说的话,是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流亡之中。

    尽管查尔斯经历了自己制造的这一切痛苦,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要自杀。当他幻想自己摆脱了时代、血统、阶级和国家的束缚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萨拉身上,体现在他假想的与萨拉共同的

  • 5、 《我在法国读博士》读后感

    昨夜看苏旭写的《我在法国读博士》,查了下此书的借阅记录,很多人借过这本书。苏是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公派到法国留学。借此书主要看他写用三年读了硕博,相当艰苦的生活。但比起其它自费留学生,他的学习生活还是较幸福的。逸,你在法国还好吗?

    中国人是没自信还是学术水平不如别人。北大与清华据说是“美国最肥沃的留学生培养基地”。现在留学生一但到国外就没有回报祖国养育之恩的心情。我也曾有过念头去国外,但发现知识分子如果不为国做点事,其实是无根的。苏旭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文章内还有很多体制内人写东西的习气,并且感觉思想价值不高。但他的勤奋与坚毅不拨的精神很值得学习。另外写论文、查资料与导师沟通整个过程还是有参考价值。

    太过聪明的人未必能到彼岸,傻傻呆呆的反而可以。相较而言,中国现在的学习环境已大为宽松,但人文气息不够浓郁,目前国人活着也过于功利,整个价值导向都出偏差。

    张友渔说,读书靠自己,重思考,不重记忆。是思维方式的问题,我每本重要的书以思维导图形式做笔记,这样全面而且线索清楚,不像以前都是线性笔记。效率提高很多。思维有无限之空间,人利用的很少,有百分之九十是沉睡状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方法可以不停改进,学习、思考、写作,循环往复,互相促进,每一循环,就必然会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阅读速度决定了阅读量,而思维工具决定了阅读的成果,写作可以提炼成果。我有点贪多嚼不烂,十年中绕的弯路也太多,现在有工作以及有学习的空间,我无太多要求,自己一再减少生活里的种种娱乐,将所有的精力投入在工作和学习之中,也是希望自己学有所成,不想一生碌碌无为。是亡父一直在天上看我,欲玩乐之时,感觉他的眼睛盯着我,如针芒在背。自父亲去世后,我一改昔日之懒散而努力进取,但却做的不是很好。还纠缠在一些琐事当中,我是吴越后代,感觉很愧对父亲。儿时他对我期望过高严厉体罚我,我已不再苛求,有人鞭策是好事,活者自惜。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孤身一人在广州求学工作的几年,昨天走在街上,照例去图书馆看书,我发现我对广州有了很深的感情,这是我奋斗过的地方,留下了斑斑汗水与血泪的城市。积极乐观向上,不嫉恨不苦涩。“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十年中我写了几百万字,没有网络,死后将一字不存,我也曾问我自己为何要写,是肉体阉割后的自我将精力全部放在创作上?创作无疑是窒息者跃出水面一刻的绝望过后的呼吸,是心意沉沉黑暗中的汽笛,拉

  • 6、 《普罗旺斯写真集:鼠尾草的法国味道》读后感1000字

    《普罗旺斯写真集:鼠尾草的法国味道》读后感1000字 今天花了3、4个钟看了这本《普罗旺斯写真集--鼠尾草的法国味道》书,首先是被这本书的书皮所吸引的,书皮是一大片紫色的薰衣草花田,很漂亮,是我向往的与世无争的生活。 作者在法国最美丽的村庄之一-----普罗旺斯,只待了7天,爱上了它,而我看了这本书,也爱上了普罗旺斯,爱上了法国。 法国人餐桌上的三位一体:葡萄酒、奶酪、新鲜面包。这三样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在我们这些东方人看来,在用餐时能喝上一杯美味的葡萄酒,是多么美好,多么浪漫的事,而在法国人看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法国是世界上最崇尚手工的国家,凡是和手工有关系的产品,价格都是很贵的。而薰衣草和橄榄油制作的手工香皂是普罗旺斯的特色。 法国老人,一般都很富有,且老太太们打扮很时尚,如果看到一个餐厅的老人很多,那这个餐厅一定很贵,因为法国的社会保障非常完善,老年人比较有钱。 说到法国,大家应该第一个反应就是就是法国葡萄酒。葡萄酒分白葡萄酒和红葡萄酒。白葡萄酒要用冰桶装,而红葡萄酒要在常温下。通常情况下,只有红葡萄酒才需要醒酒,越是年份的酒要求醒的时间越长,越好的酒要求醒的时间越长,最好是用专门的醒酒器,普通的红酒在杯子里醒也可以。这里说的醒酒,不是说人在喝醉酒后,要从酒精中醒过来,而是说珍藏了很多年的葡萄酒,在喝它之前,要让它跟空气有一定时间的接触,仿佛通过空气来唤醒沉睡中的酒,当酒跟空气接触到一定程度,酒醒过来了,这时喝它会非常地美味。普罗旺斯有名的酒有苦艾酒和茴香酒。苦艾酒有刺激性,会让人产生幻觉并且会上瘾,含有70%的酒精,曾经一度被禁止出售。传说,梵高在喝了苦艾酒之后,出现幻觉,结果把自己的一个耳朵割掉了。 虽然不懂酒,也不懂喝酒,但是看到书中写得法国葡萄酒是那么得诱人,还真的想一下。文中,说到一种很适合女生喝的葡萄酒----粉红酒,非常适合夏天喝,清凉淡爽的颜色是以减少酷暑的燥热,与白葡萄酒一样,是需要冰镇之后再喝的酒,适合饮用的温度是6摄氏度。 文中还说到,在普罗旺斯到处都是樱桃树,还有一些是可以随便摘的。作者到一些葡萄酒庄园,主人叫他们随便摘樱桃,还说他们没时间去摘它,因为他们要晒太阳。因为,普罗旺斯的人享受生活,他们认为晒太阳比工作重要,所以樱桃一般落得满地都是。对我来说,真的是太可惜了。我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坐

  • 7、 《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读后感800字

    该书讲的是法国的普选史,研究法国的普选史主要是探究一种平等价值观的历史。在自由制度和民主制度中,普选占据着重要位置。一人一票的选举方式,更能体现自由与民主。选举权产生社会本身,正是个人之间的相等才构成了牢固的社会关系。 19世纪普选史产生,处在新旧制度变革过程中的普选史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它代表着人民民主意识的增强,这是人民在不断地与旧制度斗争中吸取的经验,有着人民对于民主的强烈诉求。处在相同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中,普选史是对人民民主的承认和采用选举程序来指定代表的较为公平的历史记录。 之所以把法国的普选史称之为公民的加冕礼。原因在于:公民的权利在普选当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公民的定义得到了好的诠释。 普遍选举被看作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制度,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有一个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管理群众?怎样去引导他们行驶自己的权利,投入激情,获得利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做出了改造人民的头脑的回答。即引导民众去行驶自己作为公民的使命,对其进行深入的思想教育。在普遍选举当中,任何力量都有义务去表达自己的想法,任何的信任都可以畅通无阻地托出,人民应当在普选中捍卫自己的权利。 在实行普选的共和国中,起初只有男子,妇女在1787年是受到政治的排斥与偏见的,在19世纪,妇女的选举权在法国得到了承认,可以理解为法国的普选为改变性别歧视画上了完美的一笔。这正是普遍化意义的真实﹑生动的表达。选举权普遍化最明显和最强烈的环节伴随着妇女的政治包容而得以实现,它构成了社会关系的普遍自主化。 当然,法国的普选制度也不全都是有好的方面,它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对公民权利界定的范围过于狭窄,普遍权利的实现,政治平等要求以及公民身份的普及有一定的距离。它表达了一种民族之间的和平共处的愿望,但却没能抓住各民族的特性,使公平的权利得到最大程度的延伸。 这本书把法国普选史的大概脉络呈现在读者面前,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和历史。该书是我们提升自己,传承中国文明,做好中国现代文化建设需要借鉴的重要历史书籍。

  • 8、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1)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化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冉阿让。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我认为神父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只好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我们的社会需要这样的人,世界需要这样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我们的生活,创造出一个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法国雨果《悲惨世界》读后感600字(2)

    悲惨世界这部历史名著,围绕着故事的主人公冉阿让,通过他的不平凡的身世经历和可歌可泣的道德精神,展现了十八、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时代社会下层的苦难冉阿让为了使姐姐和她的孩子免于饿死而偷了一块面包,被判处十九年徒刑。

    冉阿让出狱后,带着对社会的报复情绪,偷了帮助他的卞福汝主教大人的两个银烛台和抢了一个穷小孩的一枚钱币。而卞福汝主教面对再次犯错的冉阿让,没有把他投进监狱,而是宽恕了他,并再次帮助他,冉阿让产生了深深的内疚,这种内疚使他醒悟,并升华成更深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

    冉阿让是善良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第一次救人是在苦役场,冒着被加重刑罚的危险,砸烂脚镣去救被大石头压住的同伴;第二次是当了市长后,仍然不顾市长的身份,只身去救

  • 9、 《吻(法国)》影评观后感400字

    近来b站的微电影已经沦陷了,成为腐女们的海洋,所以我只是随大流啊真的只是随大流啊!于是翻到了这部片子。 故事很简单,男主角的女朋友要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有一场吻戏,男主非常不满,醋意满满,于是愤愤地跟过去,结果在排练的时候女朋友接到一通电话,一个知名的戏剧学院打来的,于是她匆匆的离开了(妹纸神助攻)。接着导演请男主角在他女朋友离开的这段时间暂时扮演朱丽叶(导演干得好),虽然很不情愿,但男主角还是上了。 看到这里不得不说果然同志电影里面的配角都是神一般的队友,另外对于男主角的颜值【特别是侧颜】我给予非常高的分值,如果能换个发型一定更好看。然后当画面切换到另一个男主角的时候,我愣了一下,感觉画风突然变了,小金毛就像小天使一样,颜值也相当高啊。导演为了撮合这两个小帅哥也是相当拼的啊,当女主问出你们对他做了什么的时候,导演和男二一起摊手,萌爆了,就像在说:没做什么啊,就是把他掰弯了而已。 最后演变成了男主在看到男二和女主亲亲的时候,都不知道该吃谁的醋。而最后的结局趋于文艺,感觉似乎是在说虐,又似乎不是,男二说我只是在演戏,那么最后罗密欧亲吻死去的朱丽叶那里,或许只是男主的妄想(男主脑洞略大系列),又或者不是,这大概是因为我仍然期待着在一起的结局吧。 总之从微电影的角度来看,还是有些意犹未尽,感觉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发展。
  • 10、 《灭法国计治昏君》读后感300字

    《灭法国计治昏君》是《西游记》中一个蕴含了大道理的故事。说的是师徒四人在一个叫“灭法国”的地方遇见了一个十分凶残的昏君。因他做了一个梦,誓要杀死一万个和尚,而唐僧四人正好是最后那四人。于是悟空灵机一动,把王宫里的每一个人都剃成了光头。在大家的劝说之下,国王终于放弃了杀念,从此再也不杀害和尚了。

    看完这篇文章,我认为灭法国的国王太相信迷信,只因一个和尚们把他推下台的梦就大开杀戒,还不看看现实与梦境的差距,活活地让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和尚死于非命。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啊!

    在整篇文章当中,我记得最深刻的就是悟空深夜给国王剃光头的那一段。昏君终于得到了他自己应有的惩罚,他以后就再也不敢对和尚们那样狠毒了。

    读完了文章,我明白了要正确地看待事物,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10-24

  • 2019-11-06

  • 2022-10-10

  • 2022-10-12

  • 2022-05-22

  • 2022-10-18

  • 2019-10-24

  • 2022-10-17

  • 2022-10-16

  • 2022-10-16

  • 2019-11-04

  • 2022-05-24

  • 2022-06-07

  • 2021-03-29

  • 2022-06-25

  • 2022-06-09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06

  • 2022-05-17

  • 2022-10-24

  • 2022-10-13

  • 2022-06-05

  • 2019-11-02

  • 2022-06-22

  • 2022-10-02

  • 2022-06-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10-09

法国读后感1000字
法国读后感1000字栏目为大家提供众多的法国读后感1000字,2024法国读后感1000字,法国读后感1000字范文,法国读后感1000字2024等,欢迎大家阅读。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