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文言文有感 > 地图 > 读文言文有感
读文言文有感相关栏目
读文言文有感热门栏目
读文言文有感推荐
读文言文有感

(共 9166 篇)

  • 1、 读《朱棣文陪伴我成长》有感

    用灵巧的双手创造未来读《朱棣文陪伴我成长》有感

    我是一个小书迷,常常看书看得着迷。

    有一天,我读了《朱棣文陪伴我成长》这本书,其中名人故事主要讲了朱棣文爷爷小时候是个淘气包他无时无刻不在做小制作。稍大一点,朱棣文爷爷就用小刀在木头上雕刻飞机,军舰等等。一年级之前,朱棣文爷爷的客厅里全是放着他精美的战利品。所以后来的成就,都是小时候动手动脑的结果。

    牛顿同样有一双灵巧的手,他是英国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自然哲学家。牛顿从小就爱读书,手工是他必不可少的课程。他做了数不胜数的风车、风筝和漏壶等精巧的器械。这些是他埋头苦干的杰作。

    从这二个事例,大家一定会觉得伟大的数学家朱棣文和牛顿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手不仅锻炼了他们小时候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更让他们成就了长大的理想。

    不久之前,我参加了朱棣文小学举办的科技制作比赛。我左思右想,琢磨着该做什么好。突然我灵机一动,找出家里的材料,开始做多功能台历。过了大约半小时,一个精致漂亮的多功能台历就展现在我的眼前。心想,大功告成,心里甭提有多高兴呢!不久,我的作品得到了科技制作一等奖。当时我欣喜若狂,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通过这次制作活动我知道了,通过自己的双手可以创造出如此美妙的东西,而且还让我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动脑能力。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事情,只要我们动手去做,就可以让我们的小手变得更加灵巧。同学们,让我们灵巧的双手动起来,去创造美好未来。

  • 2、 读《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有感

    读《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有感(一)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作文书放在我面前,我好奇地拿起来翻看着,一篇篇文章多么生动优美!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山沟里的孩子》这篇文章了。

    有一群孩子住在山沟里,天还没亮,他们就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上学去。傍晚,太阳落山了,山沟里很快地暗了下来,天黑洞洞的,远处,狼在嚎叫,这些孩子们又走过这座山,翻过那座山,背着书包回家。他们这么刻苦学习,是要找到传说中的钥匙,用这把钥匙打开知识的宝库,用知识的力量来改变山沟的面貌。

    这些孩子们不怕起早贪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不向困难低头,还那么爱学习,这不禁使我想到:我们现在不用起早贪黑,也不用翻山越岭,每天还有爸爸、妈妈接送,在这么好的条件下,有些同学还不好好学习。比如说我们班的一个同学,他几乎每次都不交作业,把他的妈妈都气出一身病来。为了寻找能打开改变家乡面貌的金钥匙,山里的这些孩子在那么黑的夜晚里走路,要是换成我,我一定会被吓得直打颤。

    山沟里的这些孩子这么刻苦学习,是要找到那把神奇的钥匙,用它来改变家乡的面貌。如果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都不好好学习,长大了,这个祖国、这个社会就会被别的国家所占领,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也像他们那样找到能改变祖国面貌、使祖国强大的金钥匙。

    读《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有感(二)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山沟里的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还没等到天亮,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放学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回家,这时天早已黑了。学校离家遥远,山路又不好走,还得翻山越岭,远处还有可怕的狼。传说中,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要能找到它,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容貌,所以孩子们就怀着这样的心,日日夜夜不停地寻找。后来,他们知道了这把钥匙就是知识。山沟里的孩子们,有知识了,就能找到灿烂的黎明。

    我的家住在城里,走到学校还不到十五分钟。可是,爸爸怕我累着,冻着,还是坚持开车送我去上学。跟山沟里的孩子们比较起来,我上学真是太舒服了。所以我更加要好好学习了,将来建设我们祖国的大花园。

    读《山沟里的孩子》一文有感(三)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山沟里的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艰苦、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感动了。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还没等到天亮,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放学后,他们成群结队地回家,这时天早已黑了。学校离

  • 3、 读《徐文长传》有感

    读《徐文长传》有感

    徐渭的人生悲剧在于:一个从容祥和的人,他的内心应该是通畅无碍、自在一如的,没有矛盾,而于徐渭,他的身上却有好几个矛盾。

    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他既有入世之心也有出世之态。但他既没有入世成功也没有出世彻底,没能入得自在,出得解脱。其实,入世出世并不在于外在,而在于自心是否能脱离现象的执缚。

    二、理智与情感的矛盾。徐渭因疑杀妻,这反应了他性格中偏激的一面。他晚年以斧击面、用竹穿耳,映射出他内心的不平和忿怨。就像西方的某些艺术家,因情与理不能圆融,就陷入痛苦的深渊,自残甚至自杀。

    三、自我与他人的矛盾。徐渭是一个内心很狂傲的人,不愿随顺众人,随顺世态。他踽踽独行于尘世,一颗心得不到归顿,孤苦无依。他的自我属性太强,容不下众人。自然,众人也就容不下他。

    从境界上来说,他还没有达到飘飘然超然物外之境,他期翼自己的才华得到世人的认可,在世间施展发挥,但他又瞧不起俗流之辈,不愿与之相交,不能融入大众。

    总之,他是一个边缘化的人物,自我属性无处归顿的人物。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与现象层面相脱离却又未达本质。其实,本质并不存在于现象之外,而就存在于现象之中。

    徐渭有才,却对道的体悟不够,他不能以道调心、以道安心,总是有"上天负我"的心态,不能反观自己。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是自然从他的心田里流露出来的。

    一个有道之人,他的才华不仅体现在诗词文章上,更体现在其见行觉止、行住坐卧上。他的一言一行都是大道应用于万物的显现,都是绝美的画卷和诗篇。

    如果一个人很有才华,却不能驾驭自己的才华,那就会被才华所累。所以,一个人的道行应与其才华相匹配,这样才能万般才华皆为我所用,顺境也从容、逆境也从容。

    ▎2014.3月

    【原文】

    徐文长传

    作者:袁宏道

    余一夕坐陶太史楼②,随意抽架上书,得《阙编》诗一帙③,恶楮毛书④,烟煤败黑⑤,微有字形。稍就灯间读之,读未数首,不觉惊跃,急呼周望:"《阙编》何人作者,今邪古邪?"周望曰:"此余乡徐文长先生书也。"两人跃起,灯影下读复叫,叫复读,僮仆睡者皆惊起。盖不佞生三十年⑥,而始知海内有文长先生。噫,是何相识之晚也!因以所闻于越人士者⑦,略为次第⑧,为徐文长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⑨,声名藉甚⑩。薛公蕙校越时(11),奇其才,有国士之目(12)。然数奇(13),屡试辄蹶(14)。中丞胡公宗宪闻之(15),客诸幕(16)。文长每见,则葛衣乌

  • 4、 读《甲骨文》有感

    读《甲骨文》有感

    ——2015.10.6下午

    白晓丽

    在天津,这样的下午并不是一个让人很舒心的时段。外面是有些雾霾的气息的,不过却让我异常地喜欢。窗外,白蒙蒙的一片,有种梦幻的感觉。如果认真地看天空,会隐隐看到些许淡淡的蓝,但竟是有些怀疑自己的视力,也许那些蓝是幻想的结果,索性便不再寻找了,天空恢复其全白的状态。太阳只剩下柔柔的黄,有着暖暖的余温,看不清它的轮廓,然而感觉似乎恰到好处。

    树的叶子随着风力的大小,不断地变换着摆动幅度,有几棵树的叶子是已经变黄了的,在风的吹拂下三三两两的飘落下来,轻轻地落在还很绿的草坪上,不觉中就产生了想捡起来的念头。熟悉的小路上,行人不断的出现,消失……偶然间看到相识的面容,心中会不禁欢喜一番。

    回到教室里,窗边,小小的人儿,一张书桌,一本薄书。翻开扉页,思绪不由的飞离了这个时空……

    刚刚读完何伟的《甲骨文》中"四合院"这章。坦诚的说,时至今日,只在视频中看到过四合院的身影。虽不陌生,但在这之前,对它的印象只停留在"是一种中国典型的建筑形式"上,并没有多少情愫在里面。但读完之后,猛然认识到这种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的传承。

    就随着作者来到这样的地点,这这样的时空吧:

    初秋的北京,气温已有所下降。路上行人匆匆,跟着小贩的脚步,进入道道难以辨认的胡同小巷,随后便听到一声声极富音调的叫卖声。小巷热闹了起来,一扇门开了,又一扇开了……静谧的巷子有了期待的生机,不管是邻人,还是小贩,都在有说有笑地讨价还价着。看得出这种交谈并没有不和谐,反而有种浓浓的感情在里面,而这种感情就像是从一幢幢小小的院子里酝酿出来的。院子平时的隔离似乎是为了更好的孕育的感情,只留下一扇小小的门,时时传递着这种友好……

    不久,小贩走了,那一扇扇小小的门关上了。胡同里的一切恢复了正常,只是小贩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渐渐的消失在某个拐角处……

    一条条胡同,一幢幢合院,一代又一代的人儿,只是在过着各自平淡的生活,却创造出了一种文化,一种有关家的文化。这种传承也便成了一种历史,一种有关于建筑感情的历史。只是,不知道,现在的我们还有多少"四合院"感情……

    思绪继续肆意的回旋着,耳边又响起了小贩的叫卖声,悠长,悠长……

  • 5、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

    读《走进王文丽》有感

    刚上班的时候,就去书店里买了这本王文丽老师写的书,现在再翻开泛黄的书页,看到书里竟然还有自己曾经用彩笔标划的对我有启发的句子,我也会心的一笑。此时再翻看此书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育教学随笔;给教师的书信札记。在第一部分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中,一个选了王文丽老师所讲授的九个教学实录,其中两篇文章是我曾在班级中教授过,一篇是三年级的《风筝》,一篇是四年级的《长城》,风格迥异,但却让我感受颇深。

    王老师经常在外做研究或引领课,所教授的孩子都是当地的小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并不了解,在王老师自然的开场白,过渡到这节课要教授的新课时,才将要讲得课文纸发给学生,从而进行接下来的教学。而教学的环节也有序的进行着,从王老师的语言中,我甚至能看到王老师的一颦一笑,是那样的亲切自然,把孩子们轻松地带到文章中去,用情地去体会,她总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提问题,有效地启迪着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融入文本,体悟情感,没有一丝生硬之感。我想这正是王老师的功力,是多年做教师的经验,才能这般炉火纯青。感叹这些的同时,也让我想到的,这些只在课堂上才拿到文章的孩子,能在老师的引领下,对文本对作者的情感有那么深入的体会。那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孩子去提前预习课文,预习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为何在预习的情况下,课堂上仍然会出现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支支吾吾,不知该如何作答的情况,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不能自然地领悟。我想这之中有我提出的问题有待考量的问题,也存在对预习的目的不明,略显盲目的问题。要学习王老师的教学策略,引发的问题也值得思考。我们在课堂上总是有固定的模式,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但课前对学生进行前测是很有必要的,哪些是通过预习他已经了解的,哪些是他不明白的,而在课堂上要讲授的正应该是学生通过预习仍不能解决的部分,以及需要深入理解的部分。但往往只有在做课时,我们才会对孩子进行前测,这是不对的,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应与做课时相一致,才能让孩子有更多的收获。希望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能有所改变。借用王老师的一句话"这份真诚,恰是作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所应当具备的素养。因为,一个真诚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求"真"."真"是语文教学的根。"

    王文丽老师不仅让听语文课的人有美的享受,把诗一样的语言,似水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作为班主任

  • 6、 廉文荐读心得
    廉文荐读心得 管好自己是一种考验 人生旅途,“考验”相伴。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物质利益、亲情友情和“酒绿灯红”等种种考验面前,能不能管好自己,本身就是对人格、品质、意志和情操的考验。这种考验,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信任度。 管好自己,首先要顶住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一些人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拒腐之弦绷得还算紧,可时间一长,警惕性和敏感度便开始降低,鉴别力和自控力开始弱化,是非界限和荣辱观念开始错位,拒腐之堤便裂开了口子。不仅不能“见欲而止”,反而纵欲而上,一发而不可收,最终滑向犯罪的深渊。如果说懂得顶住诱惑是一种清醒,那么善于顶住诱惑则是一种智慧。它需要以高度的自觉、极大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制自己,与各种消极的东西抗争,向腐朽的东西开火,从而达到“见欲而止’的境界。 管好自己,关键是秉公用权。人们把党员领导干部称作“公仆”,说的就是权力的属性。党员干部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在思想深处解决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祛除特权观念和“官本位”意识,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着群众、永远服务群众。 管好自己,可贵之处是淡泊名利。我们党之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历经艰难险阻而不失其先进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数共产党人把淡泊名利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奉献。如果让名利私欲占了上风,把党的原则、纪律和法规置于脑后,哪怕不在“河边走”,也会被“拉下水”,甚至自己迷迷糊糊“走下水”。 管好自己,最难得的是慎独慎微。能不能做到独清独醒、慎独慎微,是对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最真实的检验。古人云:“祸患常积于忽微”、“不以恶小而为之”,讲的是忽视小恶终会铸成大错的道理。如果我们平时疏于拂拭思想行为的尘埃,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不知不觉尘埃满面,待到走向歧途时再去拂拭,必然积重难返。 管好自己,说到底要自省自律。在现代社会中,靠法规制度管人是必要的保证。倘若能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迈进,实现自主管理,则是文明社会的最佳境界。用这种动力作支撑,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握住自己,任凭风浪起,自有主心骨。 管好自己,根本途径是加强学习。学可以明理,学可以立德,学可以励志。只有把学习作为锤炼人品官德、追求精神境界升
  • 7、 读《惊艳》一文有感

    读《惊艳》一文有感

    在这个暑假中,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书,名叫《刘墉经典文集》。借来之后,我细细品读了一番。最令我难忘的是其中一篇:《惊艳》。这一篇文章之所以使我记忆犹新,是因为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面对自己的缺陷。

    《惊艳》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美丽绝伦的女孩使一个小男孩自卑起来:他曾被烫伤过,留下了永久的痕迹,当他正努力掩饰时,女孩却注意到了他,说无须掩饰,那并不丑,这时,女孩转过脸来,原来,女孩也有同样的痕迹。

    这个故事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女孩对男孩说的那句话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何必遮掩呢?那并不丑,也不丢人!”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陷,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谁又能总是做到十全十美呢?我们每个人都不能做到十全十美,那么,我们就得像文中女孩那样,正确面对自己的缺陷,不被缺陷“打倒”!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局部麻痹,嘴角畸形,一只耳朵失聪,他为此常常受到别人的嘲笑,但他却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他更加发奋图强。终于,1993年10月,他高票当选总统,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跨世纪总理——让·克雷蒂安。他正确地看待自我的缺陷,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我们要正确面对自己的缺陷。世上的人谁又能做到最好,做到十全十美呢?正因为如此,我们一定要正确面对自我缺陷,不自卑,勇往直前!

  • 8、 读文言文《大学》有感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的第一句写到:“《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意思是《大学》这部书,是古代大学教书育人的纲要和准绳。为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阅读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中的《大学》。

    《大学》被朱熹分为了经篇和传篇。经一章向人们展示的是儒家的“三纲八目”的要义,逻辑分明,层层推进。“三纲”指的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的是“格物、致知、成一、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十篇的传的文则是引经据典地阐释“三纲八目”,其内容言简义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显明本有的清明德行,在于把这种修养取得的成就恩泽人间百姓,从而使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解释“在明明德”的传一章引用了《康诰》《大甲》《尧典》主要是“为了说明弘扬人性中美好善良的品质从三皇五帝时期就开始了,并不是我们标新立异的产物。”我认为它包涵了“性本善”的意味。《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中的“天之明命”就是指上天平等赋予每个人的德性。它强调了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美好的,但是可能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不同才导致了人们在品行和德性方面的差异。因此“皆自明也”,即要我们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在亲民”。《四书章句集注》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说“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新民与亲民——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个问题》一文提到“新民”指使民众提高觉悟,实现精神、思想的更新;而“亲民”则指使民众富足、安顿而获得必要的生存基础,进而亲善于政权结构,易于统治,服从管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认为”亲民“适合古代社会而”新民“更适合现代的社会。因为”新民“更强调了一种自我的革新,社会的革新。正如朱熹所说的,首先要自己”去其旧染之污“,对自己的旧观念,旧思想进行改造和更新,然后再”推以及人“,那么领导者就不担心人民不归顺他。对于个人来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一种非常好的提升自我的办法:通过不停歇地随时反思自我、改过自新从而”得道“。如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通过”明明德“、”亲民“然后”止于至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人人都达到至善的境界。朱熹说:”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在我看来,这是通过”明明德“、

  • 9、 读《写景文》有感
    夜深了,灯光像远飞的萤火虫,忽闪忽闪地,越来越昏暗,我的家也仿佛已笼罩在这梦幻之中。只有树上的“知了”才趁机在这夜深人静中不停地叫着。我一边欣赏着这像童话世界般的情景,一边拿起了《写景文》书,看了《秋天》这一篇小名作。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秋天里的一番美景,给我们各位的读者们描绘出了一番令人陶醉的秋景。本书作者在文里主要重点的是赞美了栩栩如生的秋,歌颂了秋天的景色是那么的丰富多彩的、景色宜人的……读完了整的一篇文章之后,我又不禁想起了在我早几天里,也看过了不少名人的眼中的秋都是各有差异的:之前我常看的《红楼梦》中,在里面的林黛玉眼里,秋天永远都是一个凄惨的秋;在书中,元代马致远的心目中,每一个秋天都是那么的悲壮;可是在我们熟悉伟人的毛泽东主席眼中,秋天却是“一年一度的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郭江天万里霜”——所以这却是一个豪迈的秋啊!没错,在每一个的秋天中,在我们每个男女老少的心目中。秋天却是那样的多彩缤纷,但有时秋天则是一个凄凉悲痛的季节。但我认为秋天永永远远都是一个很具有收获的季节,同时也都是一个孕育着希望的秋天。世界万物,在一年的三百多天里,我们总会是遇到过秋风与秋雨的来临,这也会常常给人们带来愁思……面临着21世纪的生活,我们也应该从一个更崭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过一个欣欣向荣、灿烂绚丽的秋天,让它给予我们一个幸福的日子吧!简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用独特的视野感受不同的秋天,这也是可贵的体验。

  • 10、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

    读《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有感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我国自古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文化传统。韩愈也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习目的上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其中包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可见,德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可是语文并非思政,对学生进行道德的灌输是偏离语文学科本身的,因此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读了时雁行的《怎样文道统一的进行语文教学》,我对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有所体会,遂感于下。

    首先,要注意适度性。语文学科是以语言形式教育为主的学科,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2024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美学角度来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顾虑语文形式而大谈思想道德会使德育空洞化,过犹不及。只有语言文字2024和思想教育相互配合联系,才会使教学文质兼备,充满生机。适度的德育更为行之有效。除了量的适度外,还要注意要有合适的时间进行德育,不是教师任意发挥,牵强附会的结论,这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

    其次,体验性。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形象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依据文章内容、情感适时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引起学生的道德共鸣。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思想情感的体验,使道德教育与学生个体发生现实的关联。学生在文本情境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悟,自主选择、判断、反思,不断生成新的道德境界。除了文本,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真生活的体验。瓦西留克指出: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

    在把握语文教学中德育特点的基础上,要将这两点贯彻到教学实践中。具体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紧抓课本,进行正确的道德引导。语文课堂要以语言文字2024的训练为主,

    片面、不合时宜地强调道德会脱离教育目标,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应紧抓课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在上《最后一课》时,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沦陷区人民在敌人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小弗朗士和全

  • 2019-09-25

  • 2019-09-23

  • 2019-09-22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8

  • 2019-09-21

  • 2022-06-09

  • 2019-11-04

  • 2022-03-1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21-03-29

  • 2019-09-21

  • 2019-10-29

  • 2019-09-21

  • 2022-03-15

  • 2019-09-20

  • 2019-10-24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4

读文言文有感
读文言文有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读文言文有感,2024读文言文有感,教您怎么写读文言文有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