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读后感一万句 > 地图 > 读后感一万句,2024读后感一万句
读后感一万句相关栏目
读后感一万句热门栏目
读后感一万句推荐
读后感一万句

(共 888 篇)

  • 1、 读后感一万句集锦5篇

    读后感大全相关栏目推荐:“读后感一万句”。

    读后感一万句 篇1

    一句顶一万句的读后感,来自京东商城的网友:看刘震云的书,我总是会忽然迷惑,不是对书里的故事,不是对文字的用法,是对刘震云这个人.我想他真不是一个普通的河南人,因为我的老家也是河南的,距离延津有一百里?我想不出那方水土竟能养出这般有着神奇思维和文字驾驭力的人.那里的水很硬,所以人生来就硬,心思硬,说话硬,没有迂回委婉的修养,可刘震云竟是这样的写出这样的作品.是谁培养了刘震云,他遗传了谁的资质?他从多大的时候显露出与他周围的人不一样?我满脑子是这样的问题.最后我没想出答案.我只能觉得,他是一个天才,是天生的.上帝让他生在河南的硬土上,让他的书能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让那些鲜灵的土的掉渣的人物折射出我们每个人,包括象我这样生长在大城市的人的灵魂.真的,开始我只是消遣地在读,后来我在用心读,因为我觉得每页纸,每行字都有我的思绪.我能理解了我走的路,理解了我为什么会遇到谁.在书中我求证出答案:一切都很正常,因为人的一生都在寻找这样的场景:说得着,说完这外再说点别的.说点别的就说点别的.不是吗?难道你身上不也在发生同样的事吗……

    读后感一万句 篇2

    套用刘震云先生的话讲,这部小说是一部很长的“喷空”,也不愧为他的集大成之作。

    这本书,涵盖了好几代人,无数个形形色色的角色,层层关联的分条缕析,跨越许多个地理和时空的长河,但贯穿其中的却是“说话”二字。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有的人说话对口,可以互相欣赏而说话滔滔不绝,成为人生快事。有的人话不投机,即使是亲人,抑或同床共枕,也说不上一句掏心窝的知心话。也有的人三天说不上十句话,也有的人一天能说上千句。但说话,不在于话的多少,而在于跟谁说,以及能不能说到点子上。一句话说不好,朋友成仇人。一句话说的好,陌路成至交。这正是所谓的“一句顶一万句”。

    往深了说,人与人之间的事,表面上是说话,实际上还是做人。这做人呢,不看嘴上怎么说,主要还是实际行为。人活一世,都有许多个角色,关键就在于怎么活好每一个角色,不至于让生活走了型、变了味。

    我想,以上这些正是刘震云通过这本书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吧。

    抛开这些说话做人的东西不谈,我想聊聊这书中牛爱国以及他老妈寻根的那些段子的感触。

    牛爱国为了求证他妈妈生前最后一刻的想法和想知道的事情,奔波多地以求证,这一场景,牵涉到了上上下下三四代人的生

  • 2、 关于读后感一万句系列12篇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对于网络推荐阅读作品,相信您在阅读之后会有专属自己的收获,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怎么才能够写出来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关于读后感一万句系列12篇”,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

    读后感一万句 篇1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一、且谈作品

    话得从一周前说起而故事自上世纪前期便开始发生,粗粗估计十五个小时看完延宕百年的河南农民追寻难与百事哀的生存境遇。《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很难快速进入状态的大书,时间跨度长,人物多,内容细,语言绕,话说着说着就跑了题,说是跑了题又深深地扣着。无论书上市还是获奖后亦或是电影大肆宣传后,在我的印象中这是一本讲人,在讲孤独的人寻找说得着的人继而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灵魂的人生故事。

    初读时被作者语言之绕折磨得担心自己可能会坚持不下去到后来沉迷此书,沉迷里面的故事情节,沉迷其中每个人物的每句话,沉迷每个人的生活故事,刘震云对人物内心把握之精准,语言描述更是耐人寻味。马先生曾道:语言是国人气脉最厚重的东西。顺畅流淌很玄妙,不能靠血缘,不能靠爱情,不能靠道德,不能靠等级划分,甚至连机缘也靠不上。所以,祖祖辈辈的国人就这样一代又一代被语言削薄了身子,变成一个孤独的手掌,尽其一生都在寻找能够覆盖自己手掌上孤独纹路的另一只手掌。大概读到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部分,第十五章,吴摩西弄丢了此生唯一说得着的巧玲开始,我几乎每次都是忍着眼泪在读,然后在熄灯后长时间静静坐在铺上抱着膝盖发呆,终于意识到刘震云铺垫之深,前面交代各种姓氏人物,各种复杂错乱得关系,我早已不自觉将自己代入时间的卷轴中流淌进共同的命运长河里去了。将整本书读完,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和领悟,更重要的是一份巨大情感上的安抚和感动。

    二、向现实生活的追溯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惴惴不安,总是渴望在别人的人生故事中看别人的悲喜琐碎,看别人的处境和孤独,甚至沉迷在里面一时间之间不愿逃离出来,我们明白别人的悲喜琐碎是别人的,我们看的时候感受着激动和愤怒都是平静的,不用想他到底会怎样发展下去,作者会安排好并轻轻浅浅缓缓道来。尽管我们所见的故事栩栩如生引人入胜,可是它毕竟已经发生了,知道下一章便是过了几十年了,这一章的纠结惆怅与不确定都在以后的章节里安稳地明确

  • 3、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一

    现在觉得看书不写读后感是白读了。

    按理说读完一部小说不需要两个星期,但是看这本书时的确是常常拿起,读了几页或几十页就放下了。

    书中并不是只谈一个故事的初始、经过、高潮和结局,而是两个主人公本人和身边的很多亲情、友情、爱情的事。其中牵扯到非常多的人。然而把这么多人的关系理清楚,不过读起来不累,作者花了不少心思。

    其中的故事其实就是我们身边发生的生活之中琐事。

    你把别人但朋友,但别人却把你当傻子。

    夫妻常常会拌嘴,一件事情扯出许多的事情,没完没了。又或者无话可说,然后两种结果都是婚外情。婚外情为的只是那个说得着。

    有时候事情绕了一圈,发现事情发展下去,最初的目标却显得不重要了。

    几年后你懂得说别为了十块钱伤感情,却忘了几年前自己因为十块钱而破坏了一份友情。甚至小至为了一个馒头,就把数年的深厚情谊毁灭,而那只是因为大家都没有说清楚,没有互相坦诚而导致了误会。为什么说不清楚呢?气在头上,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转身一走了之,认为事情就是自己想的那样。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说得着的人,为了当时的一句话,颠簸一生。

    仿佛每个人都有许多的心事,却不知与何人说。甚至翻越千里,为的只是和那个人说一说。

    有时候会为了面子去做一些很虚伪的、无聊的事。为的只是要个说法。

    下一代的人,却无奈地重复着上一代人的轨迹。却不懂得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以前。

    还有很多吧,记不起了,看的时候还真应该边看边写读后感的说。看完回头来写,已经不是那种想法或丢失了某些记忆片断啦。

    说小说的主题,大概就是个说吧,婉转地表现出中国人那种孤独和痼疾。文章写得很现实,就这样。也许是我还不太懂吧。

    有看第二遍的打算,也只是打算而已呵。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范文二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

  • 4、 《一句顶一万句》(优质读后感)

    一句胜过千年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

  • 5、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5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500字

    《风雨杨百顺》

    这本书是我很连贯的读下来的,此片读后感全是一个对全书脉络的梳理吧。这是一本真正吸引我的书,所以我不是作为饭后的消食儿来读的,也不是无聊的时候随便翻翻的。而是在认真的窥探和揣摩一个人的一生,他给周围的人带去了什么影响,他又被附近的环境怎样熏陶。

    此文以他在各个时期不同的名字来展开。

    杨百顺:   首先说杨百顺这个名字,更准确的讲应该叫杨不顺,纵观他的一生,虽渺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粒砂子,但也跌宕起伏。杨百顺这个名字是他父亲起的,他们弟兄三个分别叫百业,百顺,百利。估计应该是父亲希望他们百业顺利,但是事与愿违。在家的时候他不愿意随他爹卖豆腐,吆喝也吆喝不出来,还爱跟他爹顶嘴,因此挨了不少的打。后来有一个进入官场的机会,还因为父亲的暗箱操作而夭折了。本想跟着老裴去学剃头的手艺,误打误撞做了屠夫,因一句抱怨话,导致师徒关系破裂,只得卷铺盖乱滚蛋。在他无路可走的时候碰到自己的同学,经同学的引荐,又干起了染布的行当。(同学情对于以后职位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不料天有不测风云,一只猴子的失踪给他带来了灾祸。

    杨摩西:杨摩西是他的第二个名字。离开染布坊他只能回家,在家里窝了一段时间觉得还是得出去干事儿,就准备去延津,路上碰到传教士老詹,又做了老詹的徒弟,他不是真心信主,只是希望借着这层关系在延津市找个活计。师傅老詹为人心善,虽然一辈子传教只收了八个徒弟,但他还是坚持不懈,乐此不疲。(真正有信仰的人是很值得敬佩的)老詹收他为徒也有条件的,就是让他改个名字,叫杨摩西,因为摩西是宗教人物,曾经带领人们走出了苦难,老詹希望他也能成为那样的人。但是很遗憾,别说普度众生,他连自己都度不了。老詹给摩西找的是做竹具的事儿,他就跟着老板做事儿,但是他做竹具不认真,老是把竹子劈坏,最后他被辞掉了。(干任何事儿,都得专心和投入才能出成果)

    说来傻人有傻福,他正愁没事做,街市上有演戏的缺一个角儿,他顶替上了,当时市长正在观看,被打动了,所以他被选去了帮市长种菜。所以机遇很重要,而且这种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说起来这个市长也不是啥好玩意儿,不琢磨政治,天天琢磨种菜捧戏子)。最后市长垮台了,他也跟着受牵连。(这就跟过去官员们站队一样,跟对了人,将来飞黄腾达,跟错了人默默无闻,甚至受牵连)

    吴摩西:这个名字说起来故事太多了,这里简要描述。他离开官府之前,被街上做馒头

  • 6、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8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00字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个理还没码完,有些个人要跳出来蹦跶显形,有些个事要对照明鉴。“这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的以前。”这样想来,还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显然是要说给自个的。 对路就好,瞅的上眼的指定也能喝上一壶,就照着《白鹿原》和《黄金时代》来码吧。那个自我的寻找和存在的模式还是值得深究的。说顶天立地、出人头地也好,说自由自在也罢,在自我成长、成熟的磕磕绊绊中,定有劫数、有偏移、有丰满,但是不得不承认,有多半是要被抛进这凡尘淬火中半途而废,半途而亡的,为此无常,叹息一声。所以,老刘用上半部提这仨问题也是煞费苦心: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我可以成为谁? 这里面多出来一个时间模式。 这后面我们分两条线走,一个是瘸腿,一个人;一个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欢离合。 事儿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儿就是那么个理儿,瘸腿一个人,原本不必理,自认门清,无法无天,自得其乐。瘸子不行,在亲情、爱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见自个,又找不到说的上话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终。整个下半部人生就是这样:事码不好,话说不上,人找不对,即便阴差阳错找对了也是失了魂丢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过不好当下。为何?因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个是谁,总是活在别人的认为里,根,弄差了;因为瘸子把现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没了以后。因为瘸子总是一个事掰扯到另一个事,其实码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恶魔缠身后的私语,我不杀人,也要放火。如此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环往复里得了一个可怕的病:在过往的世界里沉沦、寻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继续犯错、丢失,及无从谈起的未来。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来,没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许。虽也下眉叹息,武断有余,然知书达理,勇气可嘉。奈何老刘回回绕绕,浓墨重彩,独独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无从谈起以后,当真是无一安好,好不孤独。 家人不能选,我且珍惜。 过往不必选,唯有珍惜。

  • 7、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600字

    一句胜过千年

    读《一句顶一万句》有感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

  • 8、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800字

    《一句顶一万句》是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是一部以河南延津为背景的小说,小说分为两部分,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杨百顺,牛爱国分别的一出一回,延续的生命好像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从起点绕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两人千丝万缕的联系均因话而起。

    整本书里面最多的话就是说的着和说不着。杨百顺跟他爹说不着,所以离开了家,一路上跌跌撞撞,跟有的人说得着,跟有的人说不着,最后因为跟媳妇说不着,媳妇跟别人私奔,他借着找媳妇之名离开延津,却因为丢失了养女而最终也没有回延津。牛爱国是因为跟媳妇儿说不着,媳妇也跟别人私奔了,他也同样借着找媳妇之名离开了生活地,为了找寻一句话,缘起缘落又回到了延津。

    有人说这本书是中国版的《百年孤独》,这两本书我都看过,《百年孤独》讲述的是一百年间一个家庭的沉浮,子子孙孙叫着相似的名字,活着不同的命运,带着一些魔幻色彩,最终消失于世间。《一句顶一万句》讲述的虽然也是百年间的事,展开的是中国农村最底层人的生活现实,书中人物命运循环往复,酒后一句闲话就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尽管有时候是说者无心,但无论怎样都坏在了说的上面,而有时又翻山越岭只为探求一句话,杨百顺因为一万句话离开了延津,而牛爱国只因为一句话就回来了。

    之所以说《一句顶一万句》有点孤独,也许是因为书中人与人之间是有距离的,有的人一直都是说着或者说不着,有的人是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着,还有的人是一开始说不着后来说着,这说着还要分真说着和表面说着。所以说人与人之间友好程度是由最远的那个人决定的,要清醒认识与人之间的距离,不要辜负了一片真心一番好意一份信任,也别也别盲目掏心掏肺,剃头挑子一头热,热脸倒贴了冷屁股。

    记得有朋友跟我说起过孤独,其实我觉得,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就好像一个开着人生公交车的司机,生命中的人都是旅客,无论是长途或者是短途,总要下车,最后只有自己才是陪伴自己看风景的人。所以,无论别人爱你或者不爱你,自己还是要爱自己,只有先学会了爱自己,才知道怎样爱人。

  • 9、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000字

    罗媚

    初读此书,觉得此书非常生涩难读,人物关系复杂,墨迹无趣。内心浮躁是很难读这样的书籍。当我静下心来读完整本书之后却舍不得就这样结束,心情很复杂,很难去解释那种沉重,失落与孤单,压抑的心情。我个人觉得好的书籍大抵如此会给我们的思想带来冲击,像明镜让我们可以照看自己的模样,但它又不是普通的明镜,它能照亮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一些启示。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单、叙事直接、朴实无华。正如书名“一句顶一万句”,一字一句都构成言说的艺术,无一句废话。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的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表面上讲的是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个人的历史,但只要对之细细咀嚼和回味,便会明白实际上讲的是孤独的历史。“孤独”世代相传,祖辈的故事在后辈的身上重演,祖辈的“孤独”也在后辈身上延续。小说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上话,然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很多人想找个说得上话的人,但是越长大越发现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似乎孤独才是人生常态。书中的人物大部分都是中国最底层的老百姓,很真实的反应了底层百姓的人性和人心,读此书时我总是情不自禁的会想起我的外公,我自幼跟随外公外婆长大,印象中外公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人,但是他有一个“说得上话”的姐夫,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他会走上几天的路,风餐露宿,就为了能和这个“说得上话”的姐夫说说话,和这个能给自己出主意的人聊聊天、喝点小酒。像极了书中主人翁,为了一个建议,千里迢迢的去找自己认为能帮自己出主意的朋友,帮自己说道说道。

    为了摆脱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声响和热闹,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很多人还像书中的人们一样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当然,阅读此书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执着和顽强。为了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和慰藉,人们义无反顾地追逐“一句顶一万句”的身影,很像祖辈弯曲的脊背

  • 10、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_1300字

    《一句顶一万句》读后感1300字

    “不,得找。” 一幅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波澜壮阔的画卷就这样卷起来了。在阳光明媚的早晨看完这本书,却觉得甚是寂寥。刚开始看这本书时,觉得很头疼,书中人物太多了,几乎每个章节都会新人物,全是老丁、小韩、老詹、老高这种称呼,而且每一个人物做什么也会写得非常详细。硬着头皮看下去,跟着作者的思路,就像忽逢桃花林,一切豁然开朗。 书中的主人公杨百顺和牛爱国,两个你想不到有什么联系的人,却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两个人的一生都在奔走,有无奈,也是为了心中的那个执念。 杨百顺,从一开始在家就不喜欢自己做豆腐的爹,以至于讨厌做豆腐。去学堂免费旁听到上新学事件,知道真相的他就好像潜藏已久的炸弹被点燃,在心里将老杨、杨百利、老马等人杀了,离家出走。杀猪、挑水、破竹、种菜、做馒头,为生活所迫,他样样能做。本书中最喜欢的片段还是杨百顺和巧玲的相处,是最能让人感到温暖的存在。但天意弄人,巧玲丢了。杨百顺四处奔波寻找,最终改名罗长礼(他小时候最崇拜的人),定居在陕西。故事的前半部分就这样戛然而止。 牛爱国,从小爹不疼娘不爱,在学校闯了祸后来去当兵,再回来沁源结婚生子。妻子出轨,他找能说得上话的朋友拿主意,决意拖着妻子。结果闹了一通,后来妻子还是跟人跑了。他假意出门寻找,走上了跟杨百顺当年一样的道路。因自己母亲曹青娥(巧玲被拐后改的名)临终前那封信,无意中碰上延津人,他踏上了回延津的路。最终也没弄明白杨百顺最后想和巧玲说的话是什么。而他,也一直在寻找章楚红的路上,故事结束了。 实在是理不清人还乱,书中时间跨度上百年,出现的人物少说也有百余人,主人公的经历也是非常复杂。作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不紧不慢地述说着几代人的平凡一生。鸡毛蒜皮、强权欺压、邻里小事、家长里短、恩怨情仇……你都能在本书中找到,但终归离不开“找能说的着话的人”这一主题。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围绕着“找能说的着话的人”这一主题,谁和谁说得着成了朋友,谁和谁结婚了却说不着,谁会说话能把复杂的事理清楚,谁总是能把一件事说成另一件,谁一句话改变了谁的一生,等等等等。这也就是书名《一句顶一万句》的来源吧,说话成了本书的核心。 杨百顺和牛爱国,甚至书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一生都是不幸的。杨百顺能说的着话的人是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巧玲,但巧玲丢了。牛爱国能说的着话的是路过打尖饭店的老板娘章楚红,最后也不知所踪了。 找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22-01-18

  • 2019-11-16

  • 2019-11-12

  • 2021-12-18

  • 2021-06-06

  • 2019-09-28

  • 2019-11-06

  • 2019-11-11

  • 2022-10-25

  • 2022-09-15

  • 2022-11-30

  • 2019-10-11

  • 2019-10-24

  • 2023-01-21

  • 2021-10-28

  • 2021-11-04

  • 2022-09-14

  • 2022-12-08

  • 2022-09-20

  • 2022-11-29

  • 2019-11-11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1-02

  • 2022-03-17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16

  • 2019-10-28

  • 2019-09-22

读后感一万句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读后感一万句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读后感一万句、2024读后感一万句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