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共 9780 篇)
-
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一部古装历史剧。由黄健中、延艺执导,侯勇、王志飞、卢勇、孙飞虎、吕中、于洋主演。
该剧讲述了战国时代的秦国经变法而由弱转强,东出与六国争霸进而一统天下,以及最后走向灭亡的过程。该剧于2009年12月18日在IPTV热播剧场首播。
- 1、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以下内容“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为读后感大全小编收集整理。时间淘走了沙子,留下了珍珠般的图书,作品这本书当中对于情感的抒发,相信已经让很多人感动。不同的读后感体现了每个人不同的看法和思考。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 篇1浩瀚的历史文化——读《大秦帝国》有感1000字
与《大秦帝国》的相遇实在偶然,一向很少看电视的我,偶然间瞟了一眼,就被震撼了。于是开始了与这套书的结缘。其实《大秦帝国》总共六部,我还没有全部读完,相比于之前的迫不及待,现在的情节让我不忍卒读,因为我读到了尾声部分——大秦帝国的灭亡。
已经很少有小说让我有这样的感觉了,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秦孝公、白起、商鞅、张仪、嬴政、吕不韦、李斯、王翦……那一件件令人震撼的历史事件:围魏救赵、长平之战、商鞅变法、合纵连横、横扫六国……离我们那么遥远,回想起来却总是历历在目。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我也喜欢历史,但上学时历史学得也不好。在我心里,历史要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要不是无厘头的历史轶事。以前读过凌力的历史小说《少年天子》、《暮鼓晨钟》等,只是当小说来读。也读过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总觉得还是失于粗糙。只有在读到《大秦帝国》的时候,我分不清我是在读历史,还是在读小说,我已经不去计较它是否合乎史实,只是一个劲地被作者的叙事、被人物的魅力吸引着往下读。有时候泪流满面,有时候面容含笑,有时候豪情满怀……它彻底颠覆我对历史的认知。
在孙皓晖的笔下,一个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但感触最深的还是对秦的认知,以前无非是“暴秦”、“苛政”,可是“暴秦”是如何能短时间内摧枯拉朽般灭了山东六国,统一天下的呢?仅仅是凭“暴”吗?“苛政”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隐情?甚至认为是毁灭文明的“焚书坑儒”在这本书里也有着不一样的解说。我们尊重历史,却又不能尽信历史。或许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而言,有些真相是什么并不那么重要。就让它湮没在时间的尘埃里吧。不是还给了作家和读者无限再创造的可能吗?
甚至这部书还让我换了一种眼光去看我们的语文教材,初三的《唐雎不辱使命》,教学的时候总是极力在解读唐雎的不畏强暴、英勇沉着,秦王的色厉内荏、前倨后恭。可现在想想,唐雎确实是不畏强暴,但也是在阻碍历史的进程,秦王是前倨后恭,但却不见得是色厉内荏啊。彼时的秦,怎么可能还是虚弱的呢?只是想换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宏图而已啊。
- 2、 最新大秦帝国的读后感800字(精选9篇)
读后感大全主题栏目精选:“大秦帝国的读后感”,敬请访问。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 篇1终于把《大秦帝国》完结了,其实不仅仅是四十几个小时,几乎用了快大半年的时间吧,期间还又会参杂看其他类型的书籍,记得很早的时候还会在地铁上拿着本书在那看,有时甚至会被书中某种情节感动稀里哗啦的(其实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较爱哭的人,这一点不知道和出自本心的善良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不知道有没有被周围的人鄙视过这个不曾注意。好了,言归正传,看完一本书一般会通过日志或笔记写书评的,然而对于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貌似不是我这种小人物随便点评的,只能浅谈读完之后的感想罢了。。。
总共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
最看的热血澎湃的是秦孝公与商鞅‘你懂我,我亦懂你’的千年不遇明君与强臣的结合;商鞅与白雪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也不只是爱情的故事;张仪铁嘴的连横游说天下;苏秦的六国合纵;秦国赫赫名将白起,司马错,王翦,王贲,蒙毅,蒙武等数不胜数;吕不韦的吕氏新政;秦始皇与李斯(人格分裂前的李斯,建立卓越功勋的李斯。。)统一的秦帝国;英雄气短之扶苏;再后来秦二世昏庸无道傻瓜之胡亥及人格突变奸佞之赵高(这里看的我真是一肚子火,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真相)
如果没有始皇帝五十而未立太子之偶然性,身患疾病而要最后一次大巡狩之偶然性,巡狩之前迁怒扶苏北上九原监军之偶然性,最后一次大巡狩独带皇子胡亥之偶然性,始皇帝途中重病而让蒙毅回咸阳之偶然性,,,等等如果没有这些偶然性也学历史就会重写了,将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了。不得不膜拜于作者庞大的知识系统,将如此复杂的历史事实政治经济文明描写的这么详细尽实,纠正了我很早以前被大众洗脑的一些对秦及秦文明的认知。。。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 篇216年12月起,至19年1月,跨越两年历时116小时,这两年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心境起伏,踌躇犹豫时翻翻这本书,借助这本书换一个视野看待自己的人生,于我而言:读史,可以开阔视野提升格局;观人,可以磨炼心性完善人格。而一本好的历史小说,让我能读史、观人两全其美。
这本书可称得上当代历史小说的巅峰之作,远景全局上大气磅礴恢宏壮观,近景细微处感情细腻毫不矫情,悲壮煽情时撕心裂肺感激涕淋,仗剑江湖中快意恩仇酣畅淋漓,景物描写层次分明入木三分,战争场景激情飞扬血脉偾张,人物塑造有血有肉鲜明生动。
内容提挈
- 3、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1000字
人们总说,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作品这本书籍用真实的故事让读者了解更多。此时我们可以将感悟用文字表述出来。您知道写好一份读后感有哪些诀窍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或许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篇1】这次是第二次读完这本书,却依然不能说把它完全消化了!之前曾两次去过西安看兵马俑,一次是06年去的,那时候还小,看到兵马俑时觉得不过是一些泥人而已,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秦朝历史的了解,慢慢的对秦国有了些兴趣。时隔十年,在16年第二次去了西安,在这次去西安之前,我想找一本写秦史的书再多了解了解秦朝,后来就看到了这本书,并且很耐心的看完了,不得不说我真的被这本书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这本书让我看到的不再仅仅是秦朝统一六国的事,看到的更多的是一个秦国几百年的苦难前史,一部秦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也就是从看完这本书,让我对秦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以至于在第二次看到兵马俑,看到秦时的遗迹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震撼,是崇敬!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写的很深也很好,读了两遍依然不觉的厌烦,反而越读越喜欢,每次读完都能有所收获,也许这就是没有把它读通的证明吧,以后还会再读第三遍第四遍的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范文【篇2】秦国,从中华大地的西部边缘小国、险些被六国瓜分的战败国,成为一统华夏的大秦帝国,靠的是什么,原因可能要写几部书。我看完《大秦帝国》后,感受最深的是——法治成就了秦国。
从秦孝公赢渠梁任用卫鞅开始变法,到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期间经历六王七次权利的移交,不同时期采取的政策不同,但坚持依法治秦的主张始终贯穿其中。最值得敬佩的是舍身护法的宣太后,以一国摄政太后之尊,用自己的鲜血维护法治。秦国八万铁骑命丧赵国名将赵奢之手,依秦法:无端败军者斩刑不赦,八万将士全部阵亡,此时定要有人为阏于之败担责,宣太后毅然站出说道:阏于惨败,罪在本太后错断大势……秦法昭昭,不究大败之罪,不足以养朝野正气。遂在宫中自裁,以自刑谢国。看到这时耳边响起那句老秦人心中的呐喊“赳赳老秦,共赴国难”!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无不在坚守着秦法,正是这种力量促成了秦国的强大。
我们的首个宪法日刚过去不久,祖国各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希望我们的法治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形成中华的强大力量。作为基层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发挥联系群众的优势,将所学所知运用到服务
- 4、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10篇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凡是取得伟大成就的人,他们都对书有着不同一般的痴迷,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我们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有所获益。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秦帝国的读后感10篇,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大秦帝国的读后感(篇1)大秦帝国读后感2000字:
这套书读了将近四个寒暑假,终于在今年彻底看完了,总的来说从书里我不仅看到了很多之前不知道,或者是之前认知有偏差的史实,还引发了我长久以来忽视的对历史进程的思考。
秦,谈起这个字,大多数人脑海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秦始皇,“长城”,“焚书坑儒”,“车同轨书同文”等等词语也会不断浮现。《大秦帝国》这套书,以秦为第一视角,从战国起,至子婴止,将秦数百年的荣辱兴衰浓缩在一部书中,其内容扎实程度,知识储备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谓是一本好书,特别是在瞬时消息淹没人们生活的当世,能读完这本书,我的耐心得到了比较大的提升。
然,书中仍有我并不喜欢的地方,以下观点是我今时今事评判,明日再改也是可能的。
一,语言追求表面仿古,实则难融大局
为了用文言文而用文言文,是我读起来有些地方别扭的原因。讲秦国芈太后部分,因其是楚国人,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楚地方言,给我一种想象的空间,觉得大为合理,而在大多时候白话文中生加文言文,初看尚觉得新鲜,看多了我极为不适。
二、各国纠葛过多,实难讲清楚,非文之过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最为混乱复杂的一段时期,混乱程度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五代十国时期与清末民初时期,但这两段历史时间跨度是远远不能和战国400多年相提并论的,且战国距今2000多年,各国尚没有统一的文字记录等,再加上当时百家争鸣的政治局面,想要将这段历史讲清楚,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作者从秦出发,能理清一国历史进程已殊为不易,遑论七国乎?
三、以史实为依据,难出新意。
历史的精彩之处在故事,故事的点睛之笔在人。人的境遇是全书浓墨重彩的部分,我将其大致划分了一下,臣,或出身贫困,或出身富贵,皆因机缘习得一门技艺,据其政治时势,或得王赏识,或不被重视,结果或功成名就(身败名裂),或碌碌无名,或仇心渐起。王,皆少年有异象,然因其自身心思是否在庙堂,或成或败。百姓只想过好日子。当然,在一本人物很少的书中有这么多的故事可讲已经很不错了,但这部书有历史记
- 5、 《帝国的惆怅》读后感2024范文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幅对联曾惹得少年贾宝玉不喜,又因在越剧《红楼梦》中被编剧挪用为贾政的唱词,便一直颇受负面评价,仿佛帘(联)子里当真充斥着俗不可耐的世故气息。其实,这又落入因人废言的俗套了。读易中天先生新著《帝国的惆怅》(文汇出版社xx年8月版)时,这幅对联便不时在我眼前高悬着,我觉得,若撇开贾政父子联手投给它的历史阴影,而是拿它提供的治学、写作标准来掂量易中天的写作,简直就是不二之选。
《帝国的惆怅》是一本容易被误认为集子的专著,原因在于,该书由十篇各自独立的万字长文组成,其中超过半数的文章,又可以视为某种言在书内,意在书外的读后感,如《鸦片的战争与战争的鸦片》一文,写作缘起即得自茅海建的史学专著《天朝的崩溃》,《非典型腐败》和《好制度,坏制度》两章,分别站在吴思《潜规则》和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两书的终点上;末篇《千年一梦》中大量的精彩论断和动人感喟,与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也有着一根时隐时现的思维纽带。正是这些书组成的思想港口,使《帝国的惆怅》得以扬帆起航,行驶到一个个全新的论域。而这些书之间的内在关联,经易中天统筹调度之后,无论就内容的连贯、思想的递进还是表述的完整而言,都显现为一本学术专著的内核,思辨性、独创性扑面而来。
本书借以启碇远航的那些著作,多是易中天认同乃至服膺的。作者的写作冲动里,基本可以排除商榷之意;可以同时排除的,是代为介绍的热情。对每一本给予自己思想启迪的同行著作,作者都曾予以充分肯定,但肯定过后,作者还另有活儿要做,另有话儿要说。说,有时是接着说,把他人未尽之意再奋勇前推;有时是宕开一笔,给读者另外开出一面天窗。无论怎么说,作者的表达都俨若一支思想奇兵。正是那一支支不期而至又犀利无比的思想奇兵,构成本书的突出特质,我们得以顺着作者招牌式的展开方式(我曾概括为侦探小说式的随笔写作法),一路惊奇,一路惆怅,为两千年帝国,亦为我们自身,那一个个浸透了帝国无意识的衰颓心灵。
虽然作者学养丰厚,文史上的综合功夫常为人称道,但我大致可以认为,本书非凡之处,并非在材料的新颖和资料的丰富上。作者的优势在哪儿呢?试以打牌为例,我发现易中天并没有握住一手令人艳羡的好牌,但是,他在理牌的手法、出牌的顺序和打出王牌的时机上,显出了他独到的能力。这份能力的取得,便与文前提到的那幅对联密不可分了。作者的学问里有机地融入了对世事的洞明,笔墨中则
- 6、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全集)》读后感_1200字
《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全集)》读后感1200字
三两叶,一落秋。
秋天的季节,有时候也会暴雨如注。下过一场雨,叶子大概会落得更多一些。
最早对李斯留下印象,还是读他的《谏逐客令》,行文流畅,道理清晰,现在还依稀的记得其中的三句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符合胃口的东西读起来,或多或少会有那么些印象。再到读完这本书,对于这位李斯同学的一生又多了一些大概。《流血的仕途》-光从书名来看,已有几分悲凉。
或者说,在那花团锦簇,太平盛世下;谁又能说没有几分侯门深似海,功成万古枯的怜悯呢?
继周礼崩坏,这片土地便没有统一的思想标准,更没有什么报效国家的道德要求(那个时候说起爱国,我还能记起的大概只有屈原了)。有才干的人寻找的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李斯这样一个楚国人,来到了秦国。他不像孔子那样,心中是理想国,要求你去做什么,实施可能基本为零。也不像苏秦那样,追求的只是荣华,合与纵却只是解决问题的权益之计。而像商鞅,韩非,更多地是立足人与事的发展规律,所谓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现在的话说,大概就是立足于基本国情。
读完这本书,回顾李斯同学的一生,从情感上来说是复杂的。有同情,有不忍,有叹息。从一个无名小辈到万人之上再到族灭,就像今天南京的天气,阴雨-晴-暴雨这般,有些戏剧性,自然万物的规律终归还是有些相同之处。有三个人倒想说一说,甘罗,李斯应该很清楚当自己把这个年轻人推荐给吕不韦的时候,基本等于判了他的死刑。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不知道他的内心是不是有过一丝不忍?一个是韩非,这个曾经的同窗好友,也可能是自己这一辈子交到的真正的朋友,想起曾经一起求学的日子,李斯在一些深夜里会默默流泪吧。第三个是扶苏,一个被矫诏杀害的太子,在篡改诏书的时候会不会想到那位躺在灵柩上给了自己一生荣华的老伙计?或许赵高在想起韩非之死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李斯内心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这一点私心,只要自己抓住,他李斯就跑不掉。
风渐紧,夜渐寒。
在断头台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会不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像他这么聪明的人,难道想不通赵高既然敢杀太子,总有一天敢杀自己么?无非是被利益迷惑了心智。牺牲了朋友,出卖了搭档。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一刻,那些和嬴政一起指点江山,牧马天下的记忆是不是不断闪现?曾经的欢声笑语,曾经的意气风发。又是否会想到,打下的这天下,终有一
- 7、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_800字
《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读后感800字
本书作者按照中国帝国集权的三个阶段书写了税收在方式制度上的变化。国家是唯一具备使用合法暴力的组织,而税收就是支持这一制度的制度成本。有人会说我不承担这个费用了,我自己保护自己。话是没错,但这就让自己处在了被其他任何人攻击而对方不需要负责的境地,防卫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国家是个体付出成本最少而获益最大的方式。如此一来,税收就变成了所有人都认同其存在合法性但又想方设法避开的制度安排。国家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这本书探讨的内容,分析过去的王朝收取维持国家存在的养护费其中得失才是。
收税的历史就是一部加税减税免税逃税互相纠缠的历史。税收模式永远是在最省力的情况下收取足够多的税金这个方向上探索。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无非是民间疲敝没有了反抗必要,统治阶级再给个顺水人情。当然书中对汉武帝与匈奴的战争仅是从当时的舍与得来看的确与我们所受教育灌输的常识有所偏差,读者也是一边倒的否定作者。其实我到不觉得作者是完全错的,放在当时享国日久的君主自然容不得被隔三差五的勒索,但按照现在评价汉武帝对于之后百余年甚至千年的民族认同的贡献来分析当事人的行为就有些苛求古人了。这一点在万历三大征那部分就没有那么多读者反对作者的分析了,可能是前边反对太多进而不读了,也可能并不了解万历在朝鲜对日作战造成了日后三百余年东亚地缘格局的稳定。所以评价古人的作为不能跳出他们当时对世界的认知范畴。
话说回来,书中按照中国皇权政府结构的三阶段分析了税收模式,税收特权,避税模式,货币制度,货币发展,金融发展,技术发展对经济及税收的影响,政府结构,垄断经济,重农主义,重商主义等诸多方面解释了古代中国皇权被税收所束缚的现实。分析货币制造、流通对税收的影响完全可以照搬来理解当下的经济现象。这本书里读者的观点有些也是挺有意思,但没营养的也有点多。
- 8、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
文/曾鹏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这书,当然不是什么《世界史》,甚至不能算历史书。作者无非是以大英帝国的故事串烧为药引来送服自己的认知理论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逆袭成功?面对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命题,他开出的方子是:从机械思维转向生物思维,视国家、企业和一切组织为有机体,秉持人类协作关系的扩展秩序,坚持保守主义。
听不明白?通俗来说,就是做个佛系青年:不控制、不执着理想、不迷信人性本善、不追求宏大的制度框架,而是小步快走,走到哪算哪、接着继续走,不断迭代,在混乱中制造有序,在发散中保持高效。是不是有一股子浓浓的逻辑思维节目的味道?没错!作者正是该节目前撰稿人。这类营造知识恐慌的节目有其可恶一面,但有时剑走偏锋也能给人一些启发。文字很流畅,只不过书本身不必细读,宜快翻,一如方便面解饿、有口感、俩人分食尤佳,但绝非大餐。
不过作者在发散的道路上稍激进了些,比如他认为专注是升维思考最大的敌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忍不住引用了一个大牛的名人名言:这代人注定死于专注。我惊得觉得天要塌,细看,方知那句话是贾跃亭先生所说,才松了口气。
- 9、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读后感2500字欣赏
《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由巴菲尔德所著,这本书主要是对中国两千年历史时段之间游牧帝国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考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读过这本书?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读后感2500字欣赏。
这本书的作者是巴菲尔德,我总是和另一个作者拉铁摩尔混淆,后者写了一本名为《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
这是我春节期间读的一本书,昨天晚上十点终于读完了,给我很大震撼,原来历史还可以有这个视角。有人说,巴菲尔德是为没有历史的民族叙述他们的历史,我认同这种观点。
作为北方草原的主宰,这些游牧民族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满洲在冷兵器时代对于中原王朝非常重要,虽然他们从未成为中原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①蒙古除外。②主要原因还是官僚的腐化导致的内部的暴力革命),他们会随着中原王朝的壮大而统一并强大,也随着中原王朝的衰亡而分崩离析,这都与他们采取的内部边疆战略和外部边疆战略有关。
从影响中原正直格局的角度,草原游牧有两种类型:蒙古地区的游牧和东北地区的游牧。
除蒙古以外,蒙古地区的草原游牧力量从未想过统一中原、占领中原的土地,他们仅仅想通过勒索,从中原获取物资:可汗作为与中原王朝沟通的代理人,通过供奉(西汉早期)和朝贡(西汉后期及以后)获得奢侈品,并从主导这些奢侈品的再分配过程中获得权威,获得草原贵族的支持,同时通过互市确保一般百姓获得生活必需品,以上两点是可汗获得维持一个帝国统一的资本。
东北的游牧开创性的发明了二元结构,通过部落模式管理本民族和军队,通过汉人建立的中原正直模式管理农耕民族。与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不一样的是,东北的游牧民族具有更大的野心,他们占领华北的土地,甚至侵占大部分或全部的中原,成为中原王朝的严重威胁。
首创二元结构的是慕容的燕国,三国及西晋的动乱(尤其是八王之乱)导致中原汉族知识分子大流亡,一部分南渡,一部分逃向河西走廊,还有一部分经过幽州过渡(东晋的幽州牧王俊无德,后被石勒捧杀),逃向辽西平原的慕容鲜卑部落,在这些汉人的帮助下,他们开创了二元的正直机构。将二元正直结构推向顶峰的是契丹的辽,还记得《天龙八部》的萧峰,被拜为南院大王,说道这里需要补充一下,南院大王不是二元制的胡部,胡汉分治的二元结构称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统制汉族,北面官统制契丹族。而南北面官系统中,都再分南北,例如北面官中的枢密院分南枢密院和北
- 10、 《大秦帝国》读后感400字
起初看大秦帝国只是源于自己对历史由来已久的兴趣,并不是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只是觉得这不过是对于一个盛世的全景式展现罢了。但是,当我把《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看完之后,我被深深震撼了。我认识到雅斯贝尔斯的轴心代理论很有意义。
一个文明的创生期往往是最有活力的,最富创造力的。大秦帝国,有着与后世很多同样强盛帝国所全然不同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才是大秦帝国得以强盛的依靠,也是被后人所忽视的,在后来历史中所缺失的。因此,这些东西,才是需要我们重新开掘出来的。因为,正是缺失的这些,使得华夏的原生文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又蕴含了衰落和失败的可能。《大秦帝国》正是通过将这些开掘出来,从而使得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熟悉的那部分历史,让我们更加看清现在要走的路。
这种与众不同的东西,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法治与商业精深。这两点在《大秦帝国》中都有表现。商鞅是秦国的名将,他实施变法是秦国强大的第一块基石,更是华夏文明史中第一次将法治的理念变为现实,所有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
2019-09-30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09-20
-
2021-05-24
-
2019-11-12
-
2019-09-19
-
2023-01-18
-
2019-09-20
-
2019-10-29
-
2022-09-27
-
2019-10-22
-
2019-09-20
-
2019-09-21
-
2021-11-11
-
2021-05-01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1-06
-
2021-06-17
-
2019-11-16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29
-
2022-02-08
-
2019-11-08
-
2021-03-31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