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从你的世界路过读后感1000字 > 地图 > 从你的世界路过读后感1000字

从你的世界路过读后感1000字

发布时间:2019-11-08 来源:互联网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面对作品里的情节、人物,我们需要从相关的角度去分析它。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读后感写好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

文/曾鹏

《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这书,当然不是什么《世界史》,甚至不能算历史书。作者无非是以大英帝国的故事串烧为药引来送服自己的认知理论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逆袭成功?面对这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命题,他开出的方子是:从机械思维转向生物思维,视国家、企业和一切组织为有机体,秉持人类协作关系的扩展秩序,坚持保守主义。

听不明白?通俗来说,就是做个佛系青年:不控制、不执着理想、不迷信人性本善、不追求宏大的制度框架,而是小步快走,走到哪算哪、接着继续走,不断迭代,在混乱中制造有序,在发散中保持高效。是不是有一股子浓浓的逻辑思维节目的味道?没错!作者正是该节目前撰稿人。这类营造知识恐慌的节目有其可恶一面,但有时剑走偏锋也能给人一些启发。文字很流畅,只不过书本身不必细读,宜快翻,一如方便面解饿、有口感、俩人分食尤佳,但绝非大餐。

不过作者在发散的道路上稍激进了些,比如他认为专注是升维思考最大的敌人,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忍不住引用了一个大牛的名人名言:这代人注定死于专注。我惊得觉得天要塌,细看,方知那句话是贾跃亭先生所说,才松了口气。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23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2300字

因为想了解“一带一路“,所以找来此书瞧瞧。翻看一个章节后,才晓得,本书中称的丝绸之路,与我们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有所差别。

实话说,如果不是参加了传奇书社百日读书计划 Take 4 Lv. 2的活动,估计我不会挑这本砖头一样厚的书来阅读。如前辈说的“自己挑选的书哭也要看完”!于是,强忍“泪水”挑灯夜读,不想却有着不一般的收获。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撰写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将文明发展、宗教传播、社会进步、战争和灾难等方面串联起来,形成了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发展史。

尽管我的历史地理知识很浅薄,对书中提到的诸多外国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均不甚了解,甚至是一头雾水。但因书中加入了很多中国元素(以中国为视角),还有关于宗教起源与纷争、两次世界大战、前苏联解体、中东之乱局等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因此读起来并不觉沉闷。以下算是自己读后的肤浅感想。

一、丝绸之路不是“丝绸之路”

以前历史老师跟我们讲,马可波罗来中国游历,发现东方竟有个如此富有的地方,便将这个国家写进他的书里,马可波罗游记开启了中国与中亚与印度的丝绸贸易。在我固有的印象中,以为丝绸之路就是始于西汉,是中国凭一己之力开拓出来的一条商道。现在看来,上过学真的不等于有文化啊,知识还是得求甚解才行!

丝绸之路的诞生与波斯帝国的崛起和亚历山大东征分不开,亚历山大东征带来了东西文明的首次融合,同一时期的我国汉朝也有向西拓展疆域与中亚接触的举措,于是就有了用“丝绸”为结算单位的丝绸之路。

真正的丝绸之路远不止是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丝绸之路之于人类历史的重要性,就像一个人的动脉和静脉”,一直以来“大部分欧洲人都将丝绸之路视作充满异域情调,但我觉得,丝绸之路并不处在世界的边缘,恰恰相反,它一直是世界的中心,而且它还将持续影响当下的世界”。

学校里,历史和地理老师(这两科当年都没有学好,愧对老师啦)向我们展示的“世界”,如同丝绸之路只是中国的“丝绸之路”一样,只是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历史观。而《丝绸之路》一书,则带我们走进了一个漫长而错综复杂的世界历史,开阔了我们眼界,摆脱对历史的自娱自乐。难怪此书会被新华社两次提及并推荐给国人去阅读!

二、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社会的发源地

众所周知,人类文明主要起源于四大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位于西亚)、古埃及(位于北非)、古印度(位于南亚)和中国(位于东亚)“中东、印度、中国和欧洲这四块地区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平原,孕育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这些文明使欧亚大陆成为起重大作用的世界历史中心地区。更明确地说,中东的文明中心包括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古中国的文明中心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欧洲的文明中心在地中海北岸地区”。

透过《丝绸之路》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这四大文明就是散落在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四大文明之间的碰撞、交汇和发展,造就了当今社会色彩斑斓的世界。

正是在发现东方、走进中国的过程中,欧洲人才一步步发现了西方,发展了西方,进而影响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因此,丝绸之路是世界文明的发祥之地,也是人类文明的交汇之地。

三、世界是属于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人

《丝绸之路》中有一段2000年前一枚金币生命历程的描写。首先它在罗马诞生后,作为军饷发放给士兵,士兵用它在英格兰购物,接着便到了罗马的税务官手中,紧接着到了一个去往东方的商人,后用于在巴里加沙购买食品,然后因为深受兴都库什地区统治者的喜爱,他们让雕刻师仿造,而雕刻师可能是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或中国人,在雕刻仿造过程中,这些金币或作为贡品、礼物、手信甚至于酬劳,又被带到不同的国度内,成为收藏品或者是新的流通“货币”。

在那个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年代,所有交通仅仅靠步行和马的情况下,一枚罗马铸造的金币,随着不同人群能够较快的“走遍世界”,到达各国人的手中,这绝不是天荒夜谭。

在《丝绸之路》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野心勃勃,积极进取、勇敢拼搏的人的世界。一开始,位于两河流域的地区率先发展,得天独厚的波斯人主动接受新思想并进行新的实践使自己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紧接着罗马也随着崛起。憧憬着东方的这些国家勇敢开拓,前往东方进行交易贸易。后来随着局势的改变,陆续有国家合理利用自己的得天独厚,凭着自己勇敢拼搏的精神开拓一个又一个不一样的国家。

再看宗教世界,一开始基督教统领世界,穆斯林趁着局势建立伊斯兰教,聪明的他们与基督教、犹太教等求同存异,建立了一个富有的伊斯兰世界,“穆斯林的征服行动创造了一种新的秩序,以及一个自信、开放、热衷发展的经济巨人”,“麦加山洞那个毫不起眼的开端,居然孕育出一个全球性、多样化的乌托邦”。但是,正如地球永远都在自转一样,乌托邦无法成为世界的永恒,接着基督教又凭着智慧再次兴起。

漫长复杂的丝绸之路,那些对于我们而言是愚昧无知的古代人,以世界局势的动荡告诉我们,古代社会确实是今日现代社会的原始模板,充满生机,竞争进取,成熟高效,精力旺盛。

而这一切,除了说明全球化的人类社会的命中注定,也告诉我们,世界是属于那些不甘平庸、勇于拼搏、不断创新、情商智商并存的人们的!

在“一带一路”不断升温,成为热点话题的当下,静下心来阅读《丝绸之路》,为身处的变革年代而庆幸之余,更为国家和民族的日益强盛而骄傲。窃以为,不管作者带有何种目的或立场,此书最大的作用,就是教会我们如何审视过去,把握现在!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13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1300字

 〔二五

路漫漫何其远兮,宇宙蛮荒之大,终归于路之尽头。上下求索明了兮,往者来世之事,承载于路之前行。

在一个月期间断断续续读完这本英国作家彼得弗兰科潘写的《丝绸之路》,对于“路”一字本身的本质意义,哲学意义有了新的感悟。“路”一字在我读完此书之后,从其哲学意义来讲,“路”的本质意义为“道”,如同道家追崇的道生万物,世界万物的源头,无论是历史的进程还是个人的生死传承,都有属于历史的道路,生命的道路或者人生的道路;其次是“路”不同于“道”的抽象、遥远,“路”的存在是可想象的,能被象征理解的,多种形态理解的,“路”是这样美好的一个意义,在这本书中,是对于“路”历史意义的最好阐明。

丝绸之路,如此优美的一个名字,是丝绸和路的结合,路早已存在,无论是丝绸之路还是信仰之路,基督之路,还是其他路的理解形式,这本身就是形象与抽象的结合,路是历史之路,历史进程,而人类,宗教,文明,战争,贸易都是被路承载的历史元素的构成,是历史组成中仅仅人类的部分。

历史之路,究其本源,我们从哪里来,或者说思想从哪里来,路本身源头在哪?也许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路漫漫何其远兮,宇宙万物,终有源头,终归尽头。说了上述这些似是而非的乱语,我想表达的是也是这本书后记中所说的:历史作为史实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历史上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没人能够更改。历史之路进程中,人类史是一个章节,大历史观下的“单线程”历史脉络,而在这个单线程之中,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并非是单一的,历史之路下也有其他的岔路口,然而历史本质的意义是,无论是这之间有无数多的岔路口,历史之路只有一个源头,所有的岔路殊途同归,历史之路也只有一个终点。

本书就是历史之路下无数的历史岔路的多线程的历史叙写,而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从4000年前“丝绸之路的创建”到“宗教之路”,从“美国的丝绸之路”到世纪之交的“悲剧之路”,全书25条路,历史是难以写尽的,尤其作为历史之路下渺小的个人去叙写历史,历史的进程是必然的无法阻挡的,今天新的“一带一路”就是丝绸之路新的发展,人类历史新的进程,也是大历史进程小小的一个节点。

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已走过的路,历史是在前行的,作为我们个人来说,对历史的上下求索,追求明了,往者之事,皆承载于路,未来之事,也在未知的前路中,而以史为镜,前路亦可寻,就从作者笔下丝绸之路的千年进程去感悟,去求索,我们也可明了,丝绸之路承载的人类命运,人类繁荣存亡的意义,也可明了丝绸之路在今后的重要性,我国如今一带一路的重新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追求和平繁荣发展,这也是我们这代人在新的丝绸之路中前行的伟大目标。

在最后,读完这本书,从作者写作的角度去思考,如此著作真是值得拜读,谁在说历史?当然是历史中的所有人都要说,与其说作者写了这本书,还不如说作者把别人对历史说的一个总和,这本书引用的那丰富海量的文献,真的让一般的作者望其项背。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9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9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历史确实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能改变的了,关键看谁在看和怎么看,这本书应该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在说历史!而且是集中在中东及中亚这片区域,是影响世界发展的主要区域。
全书按照丝绸之路、宗教之路、基督之路、变革之路、和睦之路、皮毛之路、奴隶之路、天堂之路、铁蹄之路、重生之路、黄金之路、白银之路、西欧之路、帝国之路、危机之路、战争之路、黑金之路、妥协之路、小麦之路、纳粹之路、冷战之路、美国之路、争霸之路、中东之路、伊战之路以及新丝绸之路共二十六条路进行书写,也是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记史的,最后一章“新丝绸之路”是画龙点睛之作!
从建立伊始,丝绸之路就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帝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世界,融汇出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成吉思汗的蒙古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丝绸之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难民与恐怖主义ISIS,依然是欧洲与美国挥之不去的梦魇。从张蹇通西域到“一带一路”,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个人认为,这片区域一直就是多事之地。文明刚开始时是各色人种有关生存的竞争时期;然后经历古希腊时期、马其顿亚历山大时期、泛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拜占庭时期;接着是中世纪伴随着宗教之间的冲突,紧随拜占庭帝国的灭亡而来的文艺复兴时期;接着是奥斯曼帝国时期,因奥斯陆帝国的崛起而形成的大航海时代让这片区域逐步落后;接着沦落为各大帝国博弈的区域,因石油而成为世界强国的争夺以及霸凌.....
即使到了当代,即使是有了石油,这片区域的大部分国家还是未能摆脱豪强的束缚和真正的独立自主!或许也有那么一天,伊斯兰教会重新觉醒、团结,从而强大到基督教国家会沦为他们的欺凌对象?历史上曾经有过.....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8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800字

对丝绸之路愈发浓厚的兴趣可能源于去年九月份青甘大环线的旅行。我想这也许就是旅行的意义,我总是在去完某个地方以后才觉得亲切,从而对于它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兴趣,而不是因为先对某地向往才去旅行。
也或许更早吧,朋友同学因为工作关系去了中东,我才得知伊朗就是古代波斯帝国,人家的历史一点都不比我泱泱天朝短。我真是个文盲。
这本书粗看起来挺厚的,其实不要被吓到了,它有将近1/3的内容全是尾注,考据翔实,有些人还标注说作者哪哪就错了点开详细一看往往发现是标注者阅读理解可能不及格…作者也是冤枉。
我在四星和五星之间犹豫很久。一方面它确实带来一种全新的视角——世界的中心不是西方,而是东方这些古老的帝国。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不够过瘾,从开头读起时到中间一半左右时有点懵不知道作者意图和逻辑框架,读到快末尾才明白过来。
这本书刷新了我的一些认知,比如最重要的一点是蒙古曾经在世界舞台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改变了欧洲、奥斯曼帝国的局势,而元朝,只不过是它的一个分支,要说元代蒙古人疆域那么大,难道真的是全属于中国的吗,还是仅仅属于蒙古?这又让我想起了一个颇有争议的命题,究竟怎样才算是中国。
对于中东地区的争扰作者很好的把握了宗教之路这条线,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一度还有过和睦时期,但是欢乐时光总是短暂的,最终还是要为了势力范围而火拼,打打杀杀永无宁日。及至十八世纪末尾,西方崛起,觊觎这片亚洲心脏丰富的石油资源,开始掠夺,扶植自己的代理人以色列,民族主义也逐渐兴起,伊拉克、伊朗与西方各国关系是时好时坏,西方列强和当地暴君的明争暗斗下苦了的还是人民。
噢,对,在本书里,对于中国的定义就是偏远地区~深切的感觉自己不过是偏居一隅还硬要挤入世界中心的小可怜

《世界史》(精选范文)


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我阅读的书籍很多都跟历史有关,有《中国历史地图》、《话说五千年》、《世界史》……其中我对《世界史》这部书是情有独钟,全书共有6卷,计204篇历史故事。“世界史”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从史前人类的进化到古代文明的萌芽;从帝国的兴起与覆灭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鼎盛;从中世纪思想文化的闪耀到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跃进;从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盛世欢歌……我认真阅读每一篇历史故事,细细体会其中的渊源,这部书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历史长河有着悠久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介绍。

我特别喜欢其中介绍中国的康乾盛世时期那一段,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功绩为收复疆域,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从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政府向我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如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这次的割地赔款最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瓦解、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最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瓦解了中国长达5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国人的共同努力,用国家的强大,用自强不息,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1000字


读《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有感1000字

海北中支 谈岩莹

在12月初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团委"悦读"活动第三期书单新鲜出炉后,看完书单后被《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这本书深深吸引,便在网上购买了这本书。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被它的厚重与华丽惊到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选用了最具中亚民族、宗教和文化特点的纹饰,华美绝伦又极具品味,来展现丝绸之路上中亚、中东各民族独有的宗教和文化特性,如果用一句成语形容它,我想一定是精妙绝伦。

说起丝绸之路,记忆一下子回到从前读书时候。个头儿不高的历史老师一遍一遍在讲台不厌其烦地讲述丝绸之路,并不忘再三叮嘱同学们一定要牢记,这是考试必考内容。于是,我和同桌默默在书本上打一个星号,算是做记号。然后晨读的时候开始阅读背诵。那时所了解的丝绸之路是狭隘的,大多仅限于课本。它是这样定义的:"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但是翻开这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你将发现,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最耀眼的舞台。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 、 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罗马和波斯在路边缔造了各自的南国;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迅速崛起并传遍整个世界;成吉思汗的铁蹄一路向西,在带来杀戮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融;大英帝国通过搜刮丝绸之路上的财富,铸就了日不落的辉煌;希特勒为了这条路上的资源,将世界推入了战争和屠杀的深渊。它不仅塑造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时至今日,丝绸之路上的恐怖主义,依然是美国争霸道路上挥之不去的梦魇。

读完这本书,我们更加清楚的了解到世界的运作,并从中学习到很多令人深思的道理。它不仅是一部世界文明史,更是一部哲学史。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历史,激发读者重新探索和了解世界的欲望。这部世界史更加具体,所描述的史实更加深刻,历史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当代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村已经形成,全球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各方面的链接会越来越紧密,彼此尊重,合作共赢才是长久相处之道。作者也提出:"未来还要面对很多挑战,如:气候变化、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短缺、权力从西方向东方的转移等等".这对中国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历史的洪流中,中国只有自身富强了,才能担起引领的重任。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想我们在为我们的国家逐渐强大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应从自身做起,从生活工作的点滴做起,加强自身修养,积极投入到这伟大的事业中去。

《葡萄酒的世界史》读后感


《葡萄酒的世界史》读后感:世界上的一切商品,都务必有自己的文化,而世界上的一切文化,都务必与历史脱不了干系。

在享用馨香的葡萄酒的时候,你是否也想过,一瓶小小的葡萄酒中所蕴含的人类历史?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任何一支窥镜来进行观察。即便是现代科技,也可以从其“前身”、“构想”等开始讲起,遑论贯穿数千年历史的葡萄酒了。

日本学者古贺守所著的《葡萄酒的世界史》正是一本从酒滴中窥视历史的科普类趣味读物,即使你已经对人类历史了如指掌,你也未必知道该如何以葡萄酒的角度去观察它。如果对其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有趣的读物。

古贺守按照葡萄酒的纪元,将人类历史分为五个时代:原始葡萄酒时代、旧葡萄酒时代、古典葡萄酒时代、新葡萄酒时代和现代葡萄酒时代。这无疑需要这种琼浆伴随我们人类从诞生到现在,不出意料的话,它也会陪伴我们直到终末。

按照古贺守的分类,原始葡萄酒时代是从原始人偶然发现发酵的葡萄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味道开始的。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每天为了生存而在平原丘陵间奔波,采集的葡萄破裂流出果汁,又发酵产生的最原始的葡萄酒自然成了祖先们难得的享受。

因此,原始葡萄酒时代是基本与原始时代相重合的。普通的disco我们普通的摇,原始的人类饮原始的酒。几乎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发祥地,人们都发现了原始果酒的踪迹。圣经中记载,在大约耶稣诞生2300年前,制造了方舟的诺亚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人传说在夏禹时代,大禹王或者他手下的臣子就已经研发出了用多余的谷物造酒的方法,而果酒的酿造远比粮食酒要简单,其中多汁的葡萄又是最适合酿酒的一种。可想而知,葡萄酒也必然在华夏大地陪伴过我们的始祖。

下一个年代是旧葡萄酒时代,古贺守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古老葡萄酒时代称作旧葡萄酒时代,一如我们所知,最原始的辉煌文明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的苏美尔人建立的两河文明,以及稍晚的,在尼罗河畔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古埃及。苏美尔人最早展现了对葡萄酒的热情,他们在陶土制成的罐子里酿造葡萄酒,用刻有楔形文字的滚印,也就是酒标的最原始形态来作为酿酒师的象征。随后,埃及人也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他们在尼罗河畔种植葡萄,把最醇美的葡萄酒进贡给法老和祭司,用葡萄酒给恢宏的埃及神话带来一丝精巧的醉意。这两种文明都把葡萄这种美好的植物称作“生命之树”,也都把最容易获得的甜味剂_蜂蜜拌入葡萄酒来创造味蕾的享受。不知道是两大古老文明之间曾有过相互的交流,还是两者不约而同地用相同的方式来赞颂和享受这一天赐的馈赠。

到了我们之前所熟知的希腊和罗马先后冒头的黄金时代,葡萄酒的酿造自然也与时俱进,从旧葡萄酒时代进入了古典葡萄酒时代。与他们所饮的酒一样,希腊人的文明充斥着哲学的遐思和艺术的放浪。他们聚在一起,斜卧在床榻上,一面狂饮,一面探讨哲学和艺术,让古典的智慧在葡萄酒中进行交融和碰撞。他们在葡萄酒中混入奶酪和橄榄油,或者小麦粉以及其他的松脂香料,让酒体成为一种浓稠的,味道极为刺激的饮料,然后大嚼巴旦木和生洋葱来配酒,这在现代人看来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们所饮的美酒,正是这种古典葡萄酒。

而希腊文明的学生,庄严的罗马人登上历史舞台后,则完全无法接受希腊人的味觉,他们对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进行改良,不再混入那些奇怪的调味品,而专注于享受葡萄酒本身的芬芳。罗马人从亚平宁半岛开始,逐渐将帝国扩张到了整个欧洲大陆,凯撒大帝的铁骑踏遍了当时罗马人能触及的每一寸土地,也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饮用习惯带到了那里。其中就包括如今的葡萄酒圣地_高卢。这也标志着世界葡萄酒纪年进入了新葡萄酒时代。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葡萄酒,又努力地对葡萄酒进行脱希腊化,终于摆脱了希腊人那重口味的味觉,而造出了清冽可口的新葡萄酒。

新葡萄酒时代一直从罗马帝国脱去希腊人酿造手段之后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其中历经了日耳曼人的崛起和兴盛、中世纪的黑暗年代、查理曼大帝的中兴时代,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葡萄酒也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人民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按照作者的分类,大约在十五六世纪的时候,欧洲就已经进入了现代葡萄酒时代,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本来,我们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十五六世纪还是大明朝,仿佛还停留在古代。但是那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种子已经开始露头,航海家的帆船已经开始行驶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民主和科学的光芒已经开始微微闪烁,将其列为“现代”的开端仿佛也并不过分。

现代葡萄酒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是葡萄酒的酿造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饮用又淡又酸的劣质葡萄酒,随着资本的积累,上层社会开始期待更高质量的名酿。百家笔记网()于是,葡萄酒质量的提升也应运而生。瓶装的出现、迟摘法的发明、榨汁机械的诞生以及发泡酒的酿造成了这个时代蒸蒸日上的葡萄酒产业的缩影。而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和酿酒技术也随着航海大发现带到了全球各地,新大陆上的殖民者用当地的葡萄进行酒的酿制,最后慢慢发展成了如今葡萄酒新世界的各大产区。

看完了古贺守所写后记的最后一句话,桌前的那瓶现代葡萄酒似乎也变得更加香醇了。我始终相信,只有了解了一种事物的文化,它才能在人的眼睛中变得亲切可人起来。而文化的本质就是历史的积淀,我们中华民族最自豪的事情,不就是拥有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吗?今天,我从葡萄酒的视角读完了这本世界史,我当然也知道,世界历史不是只有葡萄酒,与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科技、正直、哲学比起来,葡萄酒根本是历史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在这本书中,葡萄酒就是世界历史的唯一主旋律,似乎除了葡萄酒,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奥林匹斯山上最重要的神祇是狄俄尼索斯,亚里士多德是研究葡萄栽培的始祖,凯撒的扩张是为了把葡萄酒带到高卢,航海家们千辛万苦只为在新大陆找到新的酿酒葡萄,拉瓦锡从酒精发酵的过程中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尽管知道这不是全部,但是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史,一个从头到尾都散发出葡萄芬芳的历史。

要爱上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聆听他的故事;要爱上葡萄酒,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它的历史。时代的弄潮儿总是换了又换,退潮之后才知道,支撑它们留下的都是厚重的底蕴。

从前,你饮一口葡萄酒,品到的不过是酸甜苦涩。读过葡萄酒的历史,了解葡萄酒的文化,你再去啜饮,饮到的是先祖在非洲平原尝到第一口发酵果汁的惊喜,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喜怒哀乐,是狄俄尼索斯从宙斯大腿中诞生时的啼哭,是凯撒大帝在欧洲大陆纵马扬鞭的豪情壮志,是米拉特发现波尔多液时的如释重负,是人类捧着酒杯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这时再睁眼看看,眼前的酒液是不是不再仅仅是酒液,而是一杯微观的人类文明?

《世界史》读后感500字


我喜欢阅读,尤其是有关历史类的书籍,所以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世界史》,我每天都会装一本在书包里,平时一旦有空我也会拿出来翻看,我特别喜欢这套书,里面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它全面阐述了全部的历史,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得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我国的历史长河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对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的介绍有了新的认识。

我尤其喜欢中国康乾盛世的这段历史,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其中最主要的功绩包括:收复疆域,平定三藩,平定叛乱,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向我们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比如林则徐就因“虎门销烟”事件而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这次的赔款最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掀开那令人心痛欲绝的一幕幕,往事不堪回首。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全民族的共同努力、自强不息,需要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世界史》读后感600字


我特别喜欢历史,所以我阅读的书籍很多都跟历史有关,有《中国历史地图》、《话说五千年》、《世界史》……其中我对《世界史》这部书是情有独钟,全书共有6卷,计204篇历史故事。“世界史”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从史前人类的进化到古代文明的萌芽;从帝国的兴起与覆灭到封建社会的发展与鼎盛;从中世纪思想文化的闪耀到资本主义社会科技的跃进;从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盛世欢歌……我认真阅读每一篇历史故事,细细体会其中的渊源,这部书包含了:政治史、生活史、学科史、民族史、人物史等等。无论是中国历史,还是外国历史,都描述的淋漓尽致。

当我读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时,知道了孔子当时传播的儒家思想对历史长河有着悠久深远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百家争鸣”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有:墨家、法家、道家、纵横家等等。同时我还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以及历史人物介绍。

我特别喜欢其中介绍中国的康乾盛世时期那一段,从康熙到乾隆年间,清朝政府达到了鼎盛,这130多年是清朝统治的高峰。功绩为收复疆域,平定三藩,遏制俄国,管理西藏,统一台湾,开府设县。康熙在位六十一年,逐步恢复经济,清帝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幅员最为辽阔、经济最富庶的帝国。随着晚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无能,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从1839年到1842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英国政府向我国走私鸦片,获取暴利。爱国忠臣的反抗遭到了清政府的陷害,如林则徐被道光皇帝革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860年)后又发生了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1895年),这次的割地赔款最多,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签署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瓦解、最后的希望也消失了,最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完全瓦解了中国长达5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血泪铸就的辛酸史,今天,让我们正视历史的斑斑血迹,警醒国人,永远记住那些耻辱的历史瞬间。这是我们民族的污点,这些污点需要我们国人的共同努力,用国家的强大,用自强不息,甚至用鲜血和生命来洗刷!

读《游牧民的世界史》有感


换个视角看游牧民族

——读《游牧民的世界史》有感

南春星

在历史上生活于亚欧大路上的游牧民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经受着东西方学者"野蛮、杀戮"等很多的负面评价。日本学者杉山正明所著《游牧民的世界史》一书,则向我们揭示了这一曾被人们所不齿的特殊群体,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书中独特的叙事主线,给了我们一个新颖的视角来看待整个文明的历史。杉山书中所采用的"欧亚世界史"的构想,对于我们正视游牧民这一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特殊意义的群体,换一个视角看待中国历史,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个星球上的大陆布局和形状,决定了欧亚大陆及北非在长时间内作为对人类而言主要"世界"的地位。在欧亚大陆正中央的地区,气候的干燥则决定了景观、地势、生活形态等的较小差异,也决定了这片辽阔地带整体上很多相同的特点。而位于中华文明的北方,东边的兴安岭与西边的阿尔泰山之间,作为欧亚世界上最大又最佳的大草原的蒙古高原,在历史上一直是游牧民族或游牧国家的发源之地。匈奴、东胡、鲜卑、柔然、高车、突厥、回鹘、契丹、蒙古、准噶尔……一个个在汉族史料中出现的民族,正是这片广阔草原上不同时期的主人。若想建立大型的游牧国家,必先控制蒙古高原;因此,坐落在蒙古高原之南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明,就不断地与蒙古高原的每一个主人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一欲"饮马长江",一欲"勒石燕然",双方的一代代英雄们和使者们,就这样走上了战和交错的道路。

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想要"饮马长江",其原因终究还是对城市的繁华和丰厚生产生活资料的渴望。都市和聚落是人们进行经济活动必要的联系场所,也一直是欧亚大陆各处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农业生产工具和各式战斗工具都无法自给自足的游牧民们眼中集合了生产、交易、移动、信息及文化的重要地点。这也就决定了游牧民们对城市的刚性需求,从而逐步地导致了其与农耕民族之间发生的战争。而在近代战争形势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游牧民一向是世界上最优良、强悍的机动部队,从而能够占领大片的土地,将其纳入版图。在阅读中国史书时,我们往往将每个民族的名字单独列出;而杉山指出,由游牧民族的征服所建立的"国家",往往都不是由单一游牧民族所形成;数个创建堪称"游牧民国家"的案例几乎没有纯粹仅由游牧民建立的国家,而是或多或少都有着混合的状态,具有着多元化的种族特征。同时,很多的部族聚居在一起,也增强了其整体的战斗力,使汉族军队能够占据的地区非常有限,难以打到他们所占据的水草丰饶的地区。

汉民族派遣出的出使西域的使者和攻打相关地区的军队所能达到的地区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由汉民族所记录的与中原和西域交流有关的史料的主观性。其很有代表性的一点体现,就是在对天山和祁连山各自南北麓的历史记录。高耸的天山挡住了由西伯利亚吹来的微弱湿气,形成了广袤的森林和草原;而湿气无法跨越山脉,也就导致了南侧的干燥,只有星星点点的小绿洲。然而,北麓的水草丰美之地,在历史上长期为少数民族所占据;而中华帝国的向西扩张,只能沿着南麓的小规模绿洲都市国家行进。于是在汉族的史料中,南麓这些星星点点的绿洲成了"丝路"传说的载体和东西交往的主要途径,而北麓在记录中却几乎成了一块"黑暗之地".而名字同样为"天山"之意的祁连山,其南麓相对湿润,而北麓则只有基础小型的绿洲。由于南侧的土地长期被少数民族所占据,导致向西扩张的中华帝国只能在祁连山的北麓建立起了著名的"河西四郡",形成了作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的河西走廊;而气候更湿润的祁连山南麓,则和天山北麓一样,由于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史料的匮乏,而在历史的记载中相对少见了。

由于以游牧民族为叙事主体的历史材料非常之少,而记录下历史的农耕民族又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原则来记录,因此,农耕民族强大时对游牧民族的漠视和弱小时对他们的仇恨,深刻地烙入了记录下来的史料之中。而对史籍及原典进行交叉比较之后还原史实,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并不是人们遗忘想象中的那样。杉山正明说道,看似已经完全成为过去遗物,或是消失在远方记忆中的游牧民,不仅其后代至今仍生存在欧亚非广阔的大地上,而且那种骨子里的游牧民思维,也依然在今天的世界上广泛存在。他还希望,能够再写出一本《游牧民的世界史——近现代版》,来还原一种依然存在于当下,而源于游牧民的独特视角。

穷忙的逆袭读后感(3)篇


穷忙的逆袭读后感 第(1)篇

是谁偷走了你的幸福?时间?悲观的自己?人性?每天都很忙,却只是穷忙。我有一间屋子,住着各式各样的脸,早起第一件事是选脸,见到上司时,对待下属时,遇见他们时都是戴着不同的脸,久而久之,脸皮再也劈不透的我,拖着沉重的面具回到家中,才发现自己已然成了一副面具。其实我也一点也不喜欢面具上的嘴脸,可是它们是我的保护壳,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允许我用自己的面目对待别人。我身边住着一个名叫痛苦的小小的怪兽,每天向我挑衅,我假装看不见,好像它不存在,可是我错了,它在不断的壮大中吞没了我。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小孩,大概只有十岁,或者比十岁更小,她与我的年龄相差甚大,却一直住在我的心里,我盼望她快点长大,她却一直待在玻璃罩里不许任何人触碰她,无奈,我只能做一些自己喜欢而她又不喜欢的事情来慢慢改变她,便是社交。也只有在社交时,我和她融为一体,原来不是改变她,而是帮助我成长。互联网的时代,知识爆炸的今天。学者与技术型人才越来越多,从商且富裕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除了过好日常之外,还能做点什么?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大家的一天都是只有24小时,上学的上完学,上班的上完班,回到家中,有目标的人开始今天的学习计划,对前路迷茫的人打开了手游。有人说,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说,年纪轻轻不要说这种话。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为了这一生,你做到了什么程度呢。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吗?儿时想当科学家,长大了想年薪百万,后来只想有车有房。梦想破灭了,现在只剩还贷了。为什么要和大多数人一样,如此过完自己的前半辈子。房子,车子绑架了年轻人,因为这是父母的期望,是给另一半的承诺,也是为了孩子。如果不做大多数,我们可以做点什么?n如果抛开复杂的攻略,我们又能做点什么?n处理人际关系,只需要微笑和善意就够了。如果今天不能成功,那我们还有明天。遇事不要逃避,逃避的只能是自己。像钓鱼,何必在意鱼钓上来多少,只要钓到一份安静的心情就好。有些东西值得我们珍惜一生,比如家人的爱。生活就像日子,有黑夜,也有白昼,我们要做的就是黑夜下不失去憧憬,阳光下好好享受光明。

穷忙的逆袭读后感 第(2)篇

我不再觉得生活是一种压力 因为我已经悟出 生活就像是打秋千 在低处时鼓起勇气向上 才会重新回到高点.过去我总是想办法逃避,现在我意识到,逃避不是办法,因为有些事根本逃避不过去 那么显然面对才是最好的办法.

穷忙的逆袭读后感 第(3)篇

虽然是漫画,真实的就像自己的生活。每个场景都感同身受。给四星,是因为应该还有更健康,积极的过法。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也不领悟不到,唯一能做的是让自己更强,更厉害。原来里有一句话:当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就把能做的都做好,这样有一天你发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就能有能力去拥有。当我们置身喧闹的人群,不要被别人扰乱了心境,努力坚持默默修炼自己,不断甩掉周围那些低级趣味道不同志不同的人。我们做不到像有些人一样变身野兽,我们做的到的是拥有自己的精神领地和信仰。我属于掌控型的人,不喜欢没有计划的事情,以至于做什么事情都显得呆板了很多。我改变不了别人的眼光,人生这么长,有些人可能一直领先,恶人可能一直好运,但这都不影响我要做什么事,成为什么样的人。

看得见的世界史读后感(优质范文)


历史河流浩浩荡荡,奔腾不息。如今我们阅读历史,回顾历史,不仅是为了了解曾经发生了什么,更是为了以史为鉴,演绎更加昌盛,和平,美好的未来。——题记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http://m.dhb100.com

周末,阅读了《看得见的世界史》。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从人类文明的初曦——奴隶社会到19世纪人类将脚步迈上月球和互联网的发明,本书将世界各国各个时代的发展一一呈现在我的眼中。

在书中,我看到了奴隶社会中可怜的农奴被自己的主人尽情地压迫,虐待,毫无人性;我也看到了中世纪黑暗的欧洲社会,农民在领主的庄园里卯足了劲干活,只为了拿一点少的可怜的铜板养家糊口;我看到了19世纪初期,德国,法国,英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鲜血染红了大地与天空;我更看到了邪恶的法西斯主义国家为了实现自己称霸世界的野心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但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就是这样: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就没有社会乃至文明的进步与繁荣。因此,我又看到了伟大君王汉谟拉比,戎马半生,统一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王朝,世界便曾有了多彩绚丽的两河文化;看到了“真主安拉的使者”默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将生命奉献给阿拉伯的统一与繁荣事业,这才有了现在所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我还看到了二战中,各国人民为了正义血洒疆场,才有了战后世界经济、科技的大发展。你也许会问:这个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在冲突与文化的繁荣中发展的吗?的确是。世界恰似由冲突、改革、进步所组成的丝绸,在不断向前发展,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将使这条长龙般的丝绸断裂。

本书中,令我比较震撼且印象极为深刻的便是那场中途岛海战了。这场海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仅剩3艘航母的美军面对的是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而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下,美国轰炸机飞行员们仍然选择相信希望,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在其中无所畏惧地穿梭着,飞向日本的航母,最终,凭借着希望与信念,他们做到了!因而,中途岛海战被誉为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他们,功不可没,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正如电影《中途岛之战》中所记载:他们那无畏的身影,大海,铭记不朽!

最后,想说: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人才辈出,如今我们重温那段历史,更重要的,是为了以史为鉴,创造未来,做这个乃至下一个时代的英雄!历史需要我们!看得见的世界史,看得见的新时代!(张博文)

读后感大全能够帮助您创作出更优质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和收藏!m.dhb100.com

世界史名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


导语:《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由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该书是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传记名作之一。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秀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世界史名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1】

伟大的英雄从来不会被岁月遗忘,他们所散发出来的光辉就如同那在黑夜中照亮天空的星辰,那样光彩照人分,那样亘古恒久,被后世以不断地用诗歌散文,用语言的魅力与艺术一代又一代地赞颂歌咏下去。就如同罗曼罗兰写《名人传》是为了使在帝国主义驱使下利欲熏心、鬼迷心窍的欧洲人民重新呼吸到英雄的气息,感受他们如同山岳一般魁伟高尚的伟大人格,以及他们所取得的令人高山仰止的杰出成就。《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样也是这样一部歌颂英雄的历史作品,一个杰出的剧作家,哪怕是古罗马最富盛名的文学大师,也要穷尽毕生精力才能塑造出一部荡气回肠、恢宏壮阔的伟大悲剧,然而历史的洪流却如一支巨笔般将每一个短暂的传奇书写下去,而这些短暂的传奇便是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而茨威格则无比成功地将这些由伟人,抑或是由短暂地列入不朽者的行列却又重归平庸的人所创造的传奇凝聚成了十四篇生动翔实的历史特写,读完掩卷深思,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震撼仍然久久萦绕于心。

巴尔沃亚发现太平洋、穆罕默德二世攻陷东罗马帝国、鲁热.德.利勒创作《马赛曲》、亨德尔用《弥赛亚》实现自我的救赎、拿破仑在滑铁卢折戟沉沙、西塞罗为捍卫共和傲然地迎接毁灭......等等这些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不朽丰碑的事件与人物在茨威格细腻灵巧的笔墨下宛如就发生在昨日,我仿佛仍能看到西塞罗如何为了捍卫共和义正言辞地在元老院的圆形讲台上发表反对安东尼独裁的十四篇反腓力辞,亨德尔如何以超凡的天才和澎湃的热情连续几天昼夜不息写出不朽名唱《弥赛亚》,斯科特如何在南极浩渺无际的冰原上为了人类伟大的探险事业而傲然地迎接死亡,菲尔德为了沟通欧、亚两洲荡尽家财顶着如狂风暴雨般强烈的讨伐声浪成功连接起横跨大西洋的电报路线。这本书使我的心灵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桎梏,去与那些不朽者的心灵交流,去重温那些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那些伟大的、英雄的瞬间。如果说,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是三幕波澜壮阔的伟人史诗,那么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便是十四出精巧简练的短剧,如同色彩斑斓的碎片一般,拼凑出了一幕幕光芒闪耀的历史。

然而这些伟大者并不一开始就是光彩照人的巨星,他们中的人物有些甚至说不上取得了真正的成功,然而却也如同星辰一般散发出了一缕耀眼的微光,在历史浩瀚无垠的天空上留下了自己的轨迹,浓墨重彩地大书一笔。例如鲁热.德.利勒,他是《马赛曲》的作者,这首不朽的民族战歌如今已成为法国的国歌,这首曾经激起一个民族的昂扬斗志的歌曲的作者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程兵,然而仅仅是为了社交场合的需要,他才在一个晚上的时间,用他那支在短暂的永恒中被上帝亲吻过的笔写出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进行曲,短暂地加入了不朽者的行列,然而随后却又被命运无情地剔除出去。当这首歌在莱茵军前线被广为传唱、鼓舞人心时,鲁热却浑然不知地在一个碉堡里画着工程图,最终与伟大无缘,平庸甚至有些凄凉地死去。还有斯科特,他怀着探索人类最后一片未知领域的雄心壮志意图报效祖国,却不曾想到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已经捷足先登,最后在返回的途中,由于恶劣的气候条件和严苛的环境,在广袤的冰原上与他的同伴孤独而高傲地死去。

他们或许并不广为人知,甚至都不具备伟大的品格与高尚的操守,发现太平洋的巴尔沃亚实际上是一个卑劣的殖民主义者与逃犯,从某种程度上说,斯科特甚至可以被列为一个失败者。但茨威格最终将他们誉为人类的星辰,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自己个人价值的升华,他们不再是一个卑微而渺小的个人,而是融合到了历史的洪流中去。他们中的有些人缔造了悲剧,但是这悲剧却更能撼动人心,就像发现加利福尼亚金矿的苏特尔颠沛潦倒的一生,就像拿破仑令人唏嘘的滑铁卢。前者为如今加利福尼亚的繁荣创造了先机,而后者则留下了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一代战神和帝国的传奇。

伟人之所以伟大,并不仅仅因为在他们短暂的一生中取得了如何轰轰烈烈的成就,更在于他们所具有的那种超凡的毅力与强大而崇高的精神力量。就好像巴尔沃亚,他不过是一个命运的赌徒,一个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而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寻求庇护的罪犯,但他拥有与历史来一场赌局的勇气,拥有穿越南美洲凶险热带雨林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与智慧,因此他才能傲然登上落基山脉,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人,而他,巴尔沃亚,也就从一个朝不保夕的逃犯成为了一名光耀史册的伟大开拓者。而亨德尔,哦,这位令贝多芬都情愿跪在墓前朝拜的圣乐之祖,你很难想象他曾经是一个在命运的坎坷面前一蹶不振的中风病人,当他半身不遂时,他仍不愿意就这样结束自己伟大而艰难的音乐生涯,他,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亨德尔,还要去创造他独一无二的天国之乐的传奇,因此他以超凡的勇气与意志,在德国一个温泉小镇静养了半年,也不屈地与命运斗争了半年,终于,他那高傲而气魄雄浑的灵魂打败了那曾经不可一世的颓废与疾病的魔鬼,重新控制了属于他自己的身体,他,伟大的亨德尔,就这样顽强地实现了自我光耀的复活。没错,伟人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我们一味地瞻仰赞叹的,而是让我们从他们那令人高山仰止的伟大灵魂中,学到那一切凌驾于世俗纷扰的不朽的精神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茨威格并没有深入到中国的历史当中去,他并没有勇敢地撩开东方文化神秘而独具魅力的面纱,如果他知道在这片广袤的东方大地上曾经诞生过怎样传奇的人或故事的话,那我相信这本《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篇幅肯定要再翻一番了,程婴为了尽人臣忠义含辛茹苦抚养赵氏孤儿,待其成年后慷慨自刎而死。屈原为了故国倾覆悲以慨歌,后坦然投江自尽。陈吉思汗东征西伐,铁蹄铮铮远至波兰。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开创了亚欧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如果茨威格知道了这些瑰丽多姿的东方传奇,那他那颗富有浪漫与热情的文学家的心,又该怎样醉心于此呢?

回顾每一个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感受英雄不朽而魁伟的灵魂与心灵,让英雄的故事顺着那奔腾汹涌的历史的江流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直到历史创造出属于又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这或许就是茨威格想给全人类所表达的一种诚挚而热切的嘱托吧!

世界史名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2】

这是一本陈述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的书,作者用自己的眼光挑选了12个历史事件,试图向我们展示一个真正决定历史的时刻的出现,往往取决于一些不起眼的决定,正因为事件本身太过于耀眼的光芒,才遮盖了那些转折性的事情的重要性。但与此同时,作者也强调:一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之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一切美德小心、顺从、谨慎,都无济于事,只有作出勇敢的决定,才能成就英雄。

可是,怎么说呢,它终究是一本故事书。不同于经验,感悟,总结等书籍,故事带来的感染力只能由不同的个体亲自阅读才能领会,而且,我们会不自觉地对故事进行筛选和偏好。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可能是,我觉得可以考虑将其中的几个故事收录进大中学生的课本,好让我们认识到:有这么一些人,为了我们这样一些人历尽了苦难,而我们自己却在无忧无虑之中蹉跎岁月,我们应该惭愧。

故事一《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不朽的事业,是指站在巴拿马地峡的山巅,同时眺望太平洋和大西洋。这是杀人犯巴尔沃亚为了洗脱罪名选择要走的路,上路所需要的勇气,所经历的困难,所牺牲的生命,所为的目的,通通都很激动人心。然而在最后一个光秃秃的小山顶面前,巴尔沃亚命令谁都不准跟随他,他不愿意和任何人分享第一眼望见未知大洋的荣誉。他伫立在山顶,他的眼睛是反映出无涯海洋的蓝色的第一双欧洲人的眼睛。他向同伴讲话,他举起旗帜,向四面迎风摇动,以显示凡是风吹过的一切地方,西班牙都要去占领。这样的一个人,孤独眺望的时候到底在想些什么呢,就像《2012》里面,群山之巅简陋的庙宇单薄的和尚,在汹涌的洪水面前,他,到底又在想些什么。

巴尔沃亚终究还是死了。不是因为杀了人,他所犯的罪已经被发现太平洋和黄金、珍珠的荣光淹没了,他死在了别人对他的嫉妒里。这是谁说过的话来着:世上最惨的还不是贫穷与疾病,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残忍!

故事二《夺取南极的斗争》

在斯科特与阿蒙森抢滩南极点的斗争中,斯科特感慨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然而,当作者详细地向我们展现斯科特在日记中记载登陆的历程和感受的时候,我想没有人不被感动,为了荣耀,为了梦想,有些人踏平了多少坎坷致命的路。

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斯科特在静静等待死神的同时,他给妻子、朋友以及国家的信中做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你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你表示过,你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你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你。我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我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不会有多少人有机会看到如今仍矗立在南极冰雪世界的他们的石墓,不过我想,有能力的人都考虑过去那里走走,献上一份敬意,哪怕那可能并不是一条通往极点好走的路,也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监测站位置。

作者如此称颂斯科特: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最伟大的悲剧,一个作家只是有时候去创作它们,而生活创作的悲剧却要多至一千倍。

故事三《逃向苍天》

不得不说的是,这个关于列夫托尔斯泰83岁离家出走的故事一开始完全不受我关注,想想吧,这位老头子在学生时代折磨得我们还不够惨吗。然而,文章相当直白和深刻批判了当代人的通病,不,应该是长久以来人类的通病: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尽管故事本身只是作者基于历史创作而成,内容却让我深深动容。

活着,有方向并不难,难在对自己诚实,有信仰,勇敢,自信,果断,坚强。每个人都无法避免活在矛盾之中,可是一个人必须不断地伪装自己,不断掩饰自己,在自己的责任面前,除了灵魂深处感到内疚和向自己憎恨的事屈服以外,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其实每做一件事情,都会使人身心解放,即便把事情办坏了,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83岁的老头了,背着数不清的荣耀,终于放下20多年的自我矛盾,鼓起勇气上路。单凭这份勇气,他就征服了我。

世界史名著《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读后感【3】

作者是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青年时代游历世界各地,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和理想幻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被歌德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的历史,尽显历史的关键时刻,他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闪耀着光辉,普照着人类自身。该书选取了12个真正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关键时刻,这些时刻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的命运。

这本书中,对拿破仑兵败滑铁卢的历史特写,写的精彩纷呈。这里简单赘述一下滑铁卢战役的梗概,再现那惊心动魄又令人叹息的人类关键时刻。

拿破仑.波拿巴(1769-1821),20岁时参加法国革命军,35岁时法国元老院授予拿破仑皇帝称号。随着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拿破仑毕生东征西站,权势盛极一时。1812年兵败莫斯科,1814年被反法联军击败,被迫退位,被囚在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但1815年3月拿破仑潜回法国巴黎,重登皇位。同年6月15日,同反法同盟在比利时的滑铁卢激战后,兵败。这次兵败,拿破仑再也没有机会改写法国的历史。但这次兵败的细节让人扼腕。

当拿破仑第二次重登皇位后,很快就占领了里昂、巴黎。反法联军急忙筹集到了一支英国军队、一支普鲁士军队、一支奥地利军队、一支俄国军队。这几只军队从不同的地方开始集结。拿破仑知道一旦敌军集结将会对自己造成致命威胁,他必须在敌人集结之前分而攻之,各个击破。他必须利用自己军队的高涨热情迅速击败反法联盟的几只军队。

6月15日凌晨3点,拿破仑大军越过边境进入比利时,与普鲁士军队遭遇,并将普军击败。虽然普军被击败,但普军并没有丧失战斗力,并向布鲁塞尔撤退。拿破仑分析战况,他将同威灵顿率领的英国军队进行激战,不能让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同英国军队汇合,否则失败在所难免。为了防止撤退的普鲁士军队同英国军队汇合,拿破仑派出了他的老实可靠、兢兢业业的格鲁希元帅,并分给他三分之一的部队去追击、消灭普鲁士军队。请注意这位元帅,这位元帅既没有胆识魄力,也没有英雄气概。使他闻名于世的,仅仅是他的不幸和厄运。也就是这位元帅考虑的一秒钟,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

英国军队统帅威灵顿冷静地在滑铁卢高地上筑好工事,严阵以待。当拿破仑对威灵顿主阵地发起五次攻击而被击退下来的时候,英军阵地的严密防线开始松散了。最后,连拿破仑的最后预备队---老近卫军正步履艰难地向山头进攻。欧洲的命运全系在能否攻占这一山头上。

此时的法军和英军就像两个气喘吁吁的摔跤对手,双臂都已经瘫软,谁的增援部队先到谁就赢得这次战役的胜利。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盼望自己的增援部队能赶紧到来。拿破仑希望自己派出的格鲁希元帅能够消灭普鲁士军队或是在没有追击上普军的情况下,灵活地违背命令增援与他。威灵顿希望普鲁士军队尽快增援自己。

但这时的格鲁希元帅在没有追击到普鲁士军队时,听到了隆隆大炮的声音,他的部下建议他放弃追击普军的方案,改为尽快向大炮的声音处进军。格鲁希元帅考虑了一秒钟,命令部队继续追击不知在哪的普鲁士军队。他只记得皇帝的命令:追击撤退的普军。在皇帝撤回成命之前,他绝不偏离自己的责任。

当拿破仑和威灵顿都在一秒一秒的盼望增援部队时,英军的侧翼来了一只普鲁士先遣部队先同英国军队接上了火。拿破仑判断这是格鲁希的部队,于是就下令所有部队想威灵顿的主战场全面进攻。接上火的普军很快发现是误会,于是普军的先遣部队和后续源源不断的大部队转向向拿破仑的法军发起攻击。阵地上的威灵顿看到这种形式,立即从战壕中跳了出来,脱了帽子,大手一挥,指向山下的法军。他的士兵明白了统帅的意图,所有英军从战壕中一跃而起,一起向退却的法军扑去。

溃败的法军丢失了所有炮兵和贵重物品。只是由于黑夜的降临,才拯救了拿破仑的性命和自由。一直到半夜,满身污垢、头昏目眩的拿破仑才在一家低矮的乡村客店里,疲倦地躺坐在扶手软椅上,这时,他已不再是个皇帝了。他的帝国、他的皇朝、他的命运全完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怯懦毁坏了他这个最有胆识、最有远见的人物在20年里所建立起来的全部英雄业绩。

滑铁卢之役的失败,使他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

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一秒钟考虑,决定了此后欧洲的历史。

正如作者斯蒂芬.茨威格的序言中所说,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过它。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读了《希利尔讲世界史》,这本书是美国教育家希利尔先生写的,它讲述了人类起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近六千年的世界历史。作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像与我聊天一般,把我带进了历史的漫漫长河中。

我在历史长河中看到了奥林匹斯山上的众神、古罗马的辉煌、亚历山大大帝的强大、耶稣的伟大、拿破仑的神奇、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世界大战的残酷。我最敬佩的人是哥伦布,因为他不像其它的国王或皇帝只是想着夺取,他是在“给予”。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大陆。他经受了长年的挫折和打击,却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从未放弃,也没有气馁。

看了这本书,我了解了原来这个世界上曾经发生过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世界上曾经出现过这么多伟大的人物!历史原来是那么有趣!

《葡萄酒的世界史》读后感2500字


《葡萄酒的世界史》读后感2500字

世界上的一切商品,都务必有自己的文化,而世界上的一切文化,都务必与历史脱不了干系。

在享用馨香的葡萄酒的时候,你是否也想过,一瓶小小的葡萄酒中所蕴含的人类历史?在浩瀚的历史海洋中,我们几乎可以通过任何一支窥镜来进行观察。即便是现代科技,也可以从其"前身"、"构想"等开始讲起,遑论贯穿数千年历史的葡萄酒了。

日本学者古贺守所著的《葡萄酒的世界史》正是一本从酒滴中窥视历史的科普类趣味读物,即使你已经对人类历史了如指掌,你也未必知道该如何以葡萄酒的角度去观察它。如果对其感兴趣,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有趣的读物。

古贺守按照葡萄酒的纪元,将人类历史分为五个时代:原始葡萄酒时代、旧葡萄酒时代、古典葡萄酒时代、新葡萄酒时代和现代葡萄酒时代。这无疑需要这种琼浆伴随我们人类从诞生到现在,不出意料的话,它也会陪伴我们直到终末。

按照古贺守的分类,原始葡萄酒时代是从原始人偶然发现发酵的葡萄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味道开始的。在那个茹毛饮血的时代,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每天为了生存而在平原丘陵间奔波,采集的葡萄破裂流出果汁,又发酵产生的最原始的葡萄酒自然成了祖先们难得的享受。

因此,原始葡萄酒时代是基本与原始时代相重合的。普通的disco我们普通的摇,原始的人类饮原始的酒。几乎在人类文明的所有发祥地,人们都发现了原始果酒的踪迹。圣经中记载,在大约耶稣诞生2300年前,制造了方舟的诺亚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酿造葡萄酒,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中国人传说在夏禹时代,大禹王或者他手下的臣子就已经研发出了用多余的谷物造酒的方法,而果酒的酿造远比粮食酒要简单,其中多汁的葡萄又是最适合酿酒的一种。可想而知,葡萄酒也必然在华夏大地陪伴过我们的始祖。

下一个年代是旧葡萄酒时代,古贺守将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的古老葡萄酒时代称作旧葡萄酒时代,一如我们所知,最原始的辉煌文明是在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的苏美尔人建立的两河文明,以及稍晚的,在尼罗河畔创造出灿烂文明的古埃及。苏美尔人最早展现了对葡萄酒的热情,他们在陶土制成的罐子里酿造葡萄酒,用刻有楔形文字的滚印,也就是酒标的最原始形态来作为酿酒师的象征。随后,埃及人也掌握了葡萄酒的酿造,他们在尼罗河畔种植葡萄,把最醇美的葡萄酒进贡给法老和祭司,用葡萄酒给恢宏的埃及神话带来一丝精巧的醉意。这两种文明都把葡萄这种美好的植物称作"生命之树",也都把最容易获得的甜味剂——蜂蜜拌入葡萄酒来创造味蕾的享受。不知道是两大古老文明之间曾有过相互的交流,还是两者不约而同地用相同的方式来赞颂和享受这一天赐的馈赠。

到了我们之前所熟知的希腊和罗马先后冒头的黄金时代,葡萄酒的酿造自然也与时俱进,从旧葡萄酒时代进入了古典葡萄酒时代。与他们所饮的酒一样,希腊人的文明充斥着哲学的遐思和艺术的放浪。他们聚在一起,斜卧在床榻上,一面狂饮,一面探讨哲学和艺术,让古典的智慧在葡萄酒中进行交融和碰撞。他们在葡萄酒中混入奶酪和橄榄油,或者小麦粉以及其他的松脂香料,让酒体成为一种浓稠的,味道极为刺激的饮料,然后大嚼巴旦木和生洋葱来配酒,这在现代人看来是完全无法理解的。在《伊利亚特》中,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们所饮的美酒,正是这种古典葡萄酒。

而希腊文明的学生,庄严的罗马人登上历史舞台后,则完全无法接受希腊人的味觉,他们对葡萄酒的饮用方法进行改良,不再混入那些奇怪的调味品,而专注于享受葡萄酒本身的芬芳。罗马人从亚平宁半岛开始,逐渐将帝国扩张到了整个欧洲大陆,凯撒大帝的铁骑踏遍了当时罗马人能触及的每一寸土地,也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和饮用习惯带到了那里。其中就包括如今的葡萄酒圣地——高卢。这也标志着世界葡萄酒纪年进入了新葡萄酒时代。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继承了葡萄酒,又努力地对葡萄酒进行脱希腊化,终于摆脱了希腊人那重口味的味觉,而造出了清冽可口的新葡萄酒。

新葡萄酒时代一直从罗马帝国脱去希腊人酿造手段之后一直持续到了近代,其中历经了日耳曼人的崛起和兴盛、中世纪的黑暗年代、查理曼大帝的中兴时代,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葡萄酒也早已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了人民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

按照作者的分类,大约在十五六世纪的时候,欧洲就已经进入了现代葡萄酒时代,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本来,我们以中国人的眼光来看,十五六世纪还是大明朝,仿佛还停留在古代。但是那时的欧洲,资本主义的种子已经开始露头,航海家的帆船已经开始行驶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民主和科学的光芒已经开始微微闪烁,将其列为"现代"的开端仿佛也并不过分。

现代葡萄酒时代最重要的标志是葡萄酒的酿造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人们开始不满足于饮用又淡又酸的劣质葡萄酒,随着资本的积累,上层社会开始期待更高质量的名酿。于是,葡萄酒质量的提升也应运而生。瓶装的出现、迟摘法的发明、榨汁机械的诞生以及发泡酒的酿造成了这个时代蒸蒸日上的葡萄酒产业的缩影。而欧洲的葡萄酒文化和酿酒技术也随着航海大发现带到了全球各地,新大陆上的殖民者用当地的葡萄进行酒的酿制,最后慢慢发展成了如今葡萄酒新世界的各大产区。

看完了古贺守所写后记的最后一句话,桌前的那瓶现代葡萄酒似乎也变得更加香醇了。我始终相信,只有了解了一种事物的文化,它才能在人的眼睛中变得亲切可人起来。而文化的本质就是历史的积淀,我们中华民族最自豪的事情,不就是拥有数千年不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吗?今天,我从葡萄酒的视角读完了这本世界史,我当然也知道,世界历史不是只有葡萄酒,与那些震撼人心的战争、科技、政治、哲学比起来,葡萄酒根本是历史中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是在这本书中,葡萄酒就是世界历史的唯一主旋律,似乎除了葡萄酒,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奥林匹斯山上最重要的神祇是狄俄尼索斯,亚里士多德是研究葡萄栽培的始祖,凯撒的扩张是为了把葡萄酒带到高卢,航海家们千辛万苦只为在新大陆找到新的酿酒葡萄,拉瓦锡从酒精发酵的过程中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尽管知道这不是全部,但是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史,一个从头到尾都散发出葡萄芬芳的历史。

要爱上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聆听他的故事;要爱上葡萄酒,最好的办法就是了解它的历史。时代的弄潮儿总是换了又换,退潮之后才知道,支撑它们留下的都是厚重的底蕴。

从前,你饮一口葡萄酒,品到的不过是酸甜苦涩。读过葡萄酒的历史,了解葡萄酒的文化,你再去啜饮,饮到的是先祖在非洲平原尝到第一口发酵果汁的惊喜,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喜怒哀乐,是狄俄尼索斯从宙斯大腿中诞生时的啼哭,是凯撒大帝在欧洲大陆纵马扬鞭的豪情壮志,是米拉特发现波尔多液时的如释重负,是人类捧着酒杯走过的每一个脚印。这时再睁眼看看,眼前的酒液是不是不再仅仅是酒液,而是一杯微观的人类文明?

读后感《《你要懂的世界史:大英帝国的逆袭之路》读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读后感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从你的世界路过读后感1000字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