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900字。
读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辈子不间断的事情。读书,热爱阅读,是一个人成功的不二法宝,在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相信您收获一定不少,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900字,更多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900字
孙皓晖(抱歉我无法称之为先生)获得了无数谬赞的《大秦帝国》,我必须说在我的世界观里所以称赞该书的评价都得称之为谬赞,因为这是一本只应该评分在五分以下的小说。不谈其情节,情节需要灵感需要才华,我不能指责孙皓晖没有才华,因为我自己也不太有。但是我必须要说明我给该书如此低的评价是因为第一作者孙皓晖的三观非常不成熟甚至可怕,第二作者孙皓晖自以为自己的三观没有问题并且疯狂输出自己的三观,这两点非常可怕!
我看了大概几万字,随便举几个例子,其一,作者用一种很认可的态度描述嬴渠梁和公孙痤的交易,首先这件事很愚蠢,两国之间的谈判,你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和一个不能代表魏国立场的战俘做了一个很吃亏的交易,以大片土地包括可以说是秦国命脉的军事要冲函谷关作为交换想要换取休战,结果土地白送出去,不但没有休战反而让魏国发起六国同盟灭秦的会议。这件事本身很蠢,被作者写成一种智慧,轻信他人由愚蠢写成智慧。只能说明作者脑瓜仁不好使。其二,作者用一种神的口吻描述百里老人和其孙女玄奇,又借其爷孙之口贬低申不害,申不害作为变法大家利国利民,堪称侠之大者,纵使有一点最多能说是性格缺陷,也不过是渴望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就值得被贬低?就算你要贬低申不害去突出卫鞅,那么请找出申不害真正可以抨击的地方,因为这个点卫鞅有同样的毛病,否则卫鞅何以在该蛰伏的时候在洞香春这样的地方高谈阔论被慎子留意进而被庞涓顾忌。同样的问题褒一贬一,这在狼人杀里本王直接能让你出局[微笑]其三嬴渠梁为明志自断两指被作者写为嘉话,试问什么样的价值观能肯定压力大明智砍自己两根手指头的行为!你还疯狂输出你的价值观,万一真的有孩子效仿你负得起责任吗!?以上只是几个典型例子,类似例子简直成百上千,孙皓晖,为老不尊,愚昧腐烂。而真正让我觉得悲哀的是,中国读者怎么了,都失去了读书人的傲骨还是真的愚蠢,这样一本烂书人云亦云的都夸他好?纵观书评,千篇一律夸奖而皆无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夸奖词汇,小学阅读理解那种夸任何文章小说都通用的假大空文字,根本没有自己的思想见解甚至未必读过这本书就跟风夸。恐怖!可怕!悲哀!
HDh765.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2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1200字
# 大秦帝国#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
爱上大秦,源自于它的语言。与以往读过的任何历史小说不同,它是扎根于历史却又超脱于历史的,气势的磅礴与格局的宏大,也是读过的所有书中不能相比的。对于一个文字控来说,早已被其俘虏。开篇“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在给人震撼的同时,也给人一份敬畏、一丝好奇。
什么是原生文明?知乎上有用户答:原声文明是指文明的发展是独立的,在形成过程中,基本不受其他文明的影响。读完大秦,一切都昭然若揭、了然于心,难以用语言来描绘。
以前有人说成长是复杂痛苦的,因为世界不再完全是对的,完全是错的,一切都变得难了起来。受这句话影响多年,最近开始有了转变。更愿意相信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通过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慢慢消解对这个世界的一些误会。读大秦,消解了很多误会。
大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总会有它的立场和感情倾向,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历史从来都是后来人或者胜利者书写的,真实性本身就与考古水平呈正相关。作为一个文科生,历史书背了六年,虽然期间不乏照本宣科,但对于有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一是“焚书”。印象中依稀记得的是“焚书”销毁了除法家之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开启了封建时期的“愚民统治”,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但是并未焚烧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而且“焚书”作为一项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所发挥的积极影响也不可忽视。正如作者所言:在岁月流逝的长河中,一场反倒退反复辟的政治战役,被褊狭地演绎成了一场恶意毁灭文化的暴行。这种评判,折射着我们民族时常痉挛性发作的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刻意失察,折射着我们常常因这种刻意失察而导致的种种悲剧。
二是对李斯的评判。以往接触到的历史,李斯似乎都是正面人物。的确,作为大秦帝国的开府丞相,李斯的确功不可没。仅《谏逐客书》就足以使他流芳千古,他不仅坚持郡县制,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可是,因“焚书坑儒”而使秦朝被天下学人骂为暴秦的措施正是他首倡的。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点燃了秦朝末年残暴统治的导火索,也足够遗臭万年了。
历史的看、辩证的看问题是阅读这部小说时感悟、铭记最深的。纵使以前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却总在具体的事件面前被热血冲昏头脑,顷刻间就有了立场。
认识修正的同时,更被“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所感动。短短的八个字,却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必死的信念,更有英雄的豪迈。每逢巨大的危急关头,老秦人喊出这八个字总能给人以力量,誓言的宣告总能让人不自觉的相信胜利会倒向秦国。我想,这也是秦最终能统一六国不可或缺的因素吧。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8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800字
这是自二月河的康雍乾三部之后我读过的最好看的历史小说。相较绝大多数历史小说,本书在尊重史实方面是做的最好的,文中不时有作者用以引证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此书做小说来读也可,做史书来读亦可。恢宏的500万字,承载的是作者难以想象的巨大心血。
如果要写本书的读后感,恐怕我得花上好些时日,写上万余字才行。那些耳熟能详的战国风云人物与典故都是配得上我们用以几千字来回顾的。念其工程量太过浩大,暂且搁置。
胡乱点评一些吧。
以小说论,最精彩的是第一部,之后几部也都保持着很高的水准,教人欲罢不能。但当故事进展至秦灭六国时,本书渐渐由一本小说转为史说。待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我读此书的进度则越来越缓慢了。这大概与我玩《三国志》游戏到占据半壁江山就意兴阑珊时的情绪是一样的。最引人入胜处在于前期那段蛰伏与韬晦,至于后来,不过是走个形式,完整结局罢了。所以说,本书最后一部,若不是历史爱好者,不是要去读孙先生的历史评论,看与不看,关系不大。
说到文笔,我对作者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不知该如何来形容,只是觉得,现代人大多文字作品更像是铅笔素描,或是水彩漫画,虽说也不乏极富美感之作,但是孙皓晖的文字更像一幅色彩斑斓而又栩栩如生的油画。两种流派之间不评论其高下,但字里行间确实能让人咀嚼出不同于寻常的美感。来日再读时,我当会将其中以为绝妙的段落摘录下来。
关于作者观点,书的前五、六部中就已明确表面其重法轻儒的态度,至于最后的各段评说,更是彰显无疑。我由始至终都一直在坚持着,不要轻易被作者的观点所左右的心态。不被左右,意味着,既不盲目赞同,也不因为不敢苟同而轻言抵触。读书,就是读者与作者的一场对话,这场对话不要只是类似于师生间的教诲,也不要如论战般的激烈。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保持住自己,就好像我们泱泱文明,不正也是因为了开放的固守,才能如此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22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2200字
历史的硝烟,逝去了,一代帝国,建立了又轰塌了,历经两个月时间,共用102个小时,在500万的文字中,仰望着二千年前的历史,心中起伏跌宕,久久不能淡忘,而总有各种疑问徘徊在心头。
我曾经深夜睡不着,回想起书中所写的内容,总是感怀着二千年前春秋战国那些风流人物的命运结局,从而又深思自身的命运会如何,时悲哀于己,时茫然若失,个中滋味,难以诉说。
看《大秦帝国》,我并没有如他人一般有着强烈的代入感,或者厌烦感,我只是个旁观者,观看者,淡淡的,默默的,无声无言的,走马观花的阅过战国二百年时光,见证了大秦帝国由弱到强,由盛到灭亡的过程。虽然文中有很多地方都让我想大肆舒发下内心情感,或吐槽,或悲愤,或兴奋,但是,我都一一忍住了,缘由何在?在于那些都是别人的故事,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无法真正的去感同身受,也无法做出一个公正的评判。大秦帝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帝国?秦始皇到底是个什么的皇帝?还有其他的人物如商鞅,如秦孝公,苏秦,张仪,范雎,吕不韦等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些都难以一言而尽。
他们的历史离如今的我太过遥远,远到他们存在的人生里有哪些故事都很模糊,似真似假,而这如何让人轻易妄下评判呢?那么,今天的我又为什么来对此评判呢?因为我心中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缘于看完这本书后,我深思再三的感想。所想者为何?所想的是这段遥远而又具有争议的历史。
这段历史是漫长的,漫长到有两百年的时光,这段历史更是伟大的,伟大到二千年后的现在还在深受着其影响。虽然很多人都已经淡忘了这段历史,但是,当有人无意中翻看这段历史时,这段历史的辉煌与其悲剧性的结局会震撼着每一个观看者。比如我。
我时常在思考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生于世,到底要有个什么样的活法才能使自己不枉此生呢?我一直思考着这种活法,但一直没能有个结果。人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日混混而过,往后回首,人生一段时光就已默默消逝,平淡而又无味。这种活法,都会让人怀疑自己人生存在的意义,所幸,我偶然碰到了这本书,看到了这段令人震撼的历史,心中,感觉有根琴弦拨动了。历史,让我看到了别人的活法,虽说不完美,但是很精彩,从而让如今的我对自己人生有了新的认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或者用书中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事不求满,何来奋争?人不求满,何来圣贤?唯得其满,纵然如白驹过隙,夫复何憾。
人生在于奋斗!这不是鸡汤,也不是空言,而是一个以事实证明的道理,奋斗为何?为自己的功业!功业之心,人皆有之。所不同者,因境况而异,功业目标色色不同罢了。农夫以桑麻有成丰衣足食为功业,从军兵卒以执掌将军印信为功业,士子以入仕为官为功业,大臣以治国理民之政绩为功业,国君以称霸天下为功业,学派以践履信仰为功业,商旅以财富累积为功业……凡此等等,酝酿成了蓬勃壮阔而又生生不息的天下大潮。大争之世,此其谓也。而所有这些五光十色的功业之举,都可以一言以蔽之——大我门庭,耀我族类。而这仅仅是表面现象,其内质更有深意,书中以秦始皇的口吻说了一句话,让我读之,念念不忘,这句话就是——江河不舍昼夜,岁月不留白头,逝者如斯,虽圣贤不能常驻世间!唯其如此,我等君臣要将该做的大事尽速做完,以功业之寿,垂于万世千秋!
人生之意义在于功业中,这功业,并不是以如今的工作可以简单描述清楚的,我一直坚信着一个信念,那就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其存在的意义跟作用的,虽然一时难以明确这种意义跟作用,但时间会证明这一切的,历史,不就是如此么?身处曾经历史的当事人中,谁可以说自己的人生会如何辉煌,可以青史留名的吗?不会,他们只知道自己能为了某项自己认为值得付出自己人生精力跟时间的功业上而奋斗,至于最终的后果是什么?都凭后人诉说罢了。又或者说,他们已经不在乎后人会如何来描述他们的功业,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会能流传多长时间,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中,能够精彩过,就是最好的功业了。
说起《大秦帝国》,我最为感动的是书中人物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个人如此,国家也如此,“谋人不如强己,谋敌不如变我。”,“人做事须得求本,而不是虚张声势。根本坚实,声势自来。根本虚弱,纵有外势而依旧枯萎。”这种可以说是阳谋,堂堂正正之道,书中有很多细微处都表现了这一点。我也越发发现凡个人,国家,都须经历一番苦难后,才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从而走上至强的人生,国运,开括精彩,所因者都是人只有明白奋斗,其人生才会有精彩之处,而国家,因国人明白奋斗,其国家才会有强刚之态。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被称为伟人,而秦朝也被称为大秦帝国。
对于《大秦帝国》这本书,我并没有多少是非评判,历史的真真假假,谁又能说的清呢?纠结于历史人物的命运结局,那是历史学家的工作,而我们这些读者,所要思考的应该是看完这本书,我们学到了什么?那么多过去的人和事物因为偶然因素在我们人生中重生,我们对此是否有所深思?
最后,借用《阿房宫赋》的结尾来结束此篇书评吧: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018年7月16日看完《大秦帝国》留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55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5500字
整整一个冬春交季,历时461小时。读完了孙皓晖老师16年艰苦创作,共500余万字的鸿篇巨著。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大秦帝国》原著,共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大部。作者孙皓晖: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1993年秋天—2008年4月,历时15年创作的《大秦帝国》504万字。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初接触大秦帝国是2008年左右,观看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的历史电视剧,由黄健中导演执导,孙皓晖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杜雨露、李立群、许还山等领衔主演。当时熟悉这部以商鞅为轴心的历史大戏里,王志飞演绎的战国名士商鞅,打动了观众。政治戏和男人戏,秦国的强势崛起,既是颂歌又是悲歌,这一出灿烂的悲喜剧,通过本剧客观地表现出来了。有着浩荡感激的伟岸情怀,故事大开大合,人物性情豪放,生死坦荡,对自己负责、对理想忠诚,无论观众站在什么角度去评价,都有自己的话说,一部电视剧让人有话说,说得痛快,抒发胸襟之内的块垒
—
民心啊,人性。质朴至高的民心人性。
商君归来兮,三生为神。夫人归来兮,三世圣女。
看到商於人民为商君的至高葬礼篇,又忍不住落泪了。
二
旷世的红颜,千古的爱妻,肝胆的君臣,惊天的伟业。集此一生的昭昭大德、磐磐大才,极刑车裂又何妨?!轰然车裂,也是成就他不朽英名的感叹号!他就是万古强臣,商君--卫鞅。千秋功罪,但与人评!!!
三
古往今来,到哪里去找这样的为政者?!血性的时代,催生了血性的王者与臣民!
当殚尽竭虑,呕心沥血,和卫鞅厉图变法,在血性秦国由弱变强历程中,有着不可磨灭功勋的国君嬴渠梁,英年呕心沥血而逝,下葬之时。上苍落泪降悲雨,黄土路滑马不行。当下,数百老秦人。泪请抬灵上山。大雨中,万千乡野匹夫为国君义勇抬灵。
“雨幕无边,天地肃穆。白氏老族长向灵车深深一躬,举起令旗,猛然跺脚,嘶声哭喊:老秦人哟。送国君哟,好国君哟,去得旱哟,日子好哟,公何在哟。一声号子,老泪纵横,齐声呼应,万众痛哭。雨雾萧萧,天地变色。妇孺挽手,童子噤声”。
更别说他,山无棱,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的传奇爱情!他就是,秦孝公,嬴渠梁......
我喜欢历史,之前却不喜欢历史小说,究其实,是怕自己本身薄弱的辨别力被荧幕剧本似的历史小说误导。只是零敲碎打看一些史书,最是感兴趣的莫过于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多事之时,大争之世”、那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500年的乱世激发了文人武士最大的光芒,百家争鸣、变法改革、信人奋士,诞生出一大批卓越的治世之能臣。
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最宜做小说,春秋战国最不宜,大概是因为春秋战国诸侯并立、人物众多、事件庞杂、史料难辨、取舍实不易。凡此种种,更显得《大秦帝国》成书的难能可贵。本套书籍共6卷11本,从秦国秦孝公商鞅筚路蓝缕的法治裂变起,经秦惠文王张仪司马错的继承法治约纵连横、秦昭王白起范雎的金戈铁马远交近攻,到始皇帝李斯王翦蒙恬的大一统,包括期间不甚作为但也最终顺利过渡的秦武王四年举鼎而亡、孝文王与庄襄王孱弱四年身亡,共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七位君主,最终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作者写此书的初衷也是为了让中国文明源头不再因后世朝代的政治性需求而将那个煌煌璀璨的帝国功业被简单粗暴的“暴秦说”掩盖误解,而以更加客观更加丰满更加公平的姿势让后世了解。
作者孙皓晖以深厚的历史底蕴用小说为载体却最大程度的尊重历史并反思历史,宏伟地勾勒那段历史,细腻到人物的饮食起居、深刻到人物的心理剖析与性格因果,将这段历史中形形色色的英雄与奸佞的神奇故事与悲欢离合以生动串联,编织了那个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及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黑色裂变
秦孝公接手君父连年征战留下的积贫积弱的秦国,在“六国卑秦”的现实无奈下,奋力而为,“求贤令”敢于细数先辈为政谬误,敢于与天下能让秦国变强变大的有志之士共分国土,让身在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魏国而不得志的商鞅感奋不已,从此历史上出现了绝无仅有的君臣共事。商鞅以其出色的法家理念在秦国掀起了一场空前绝后的彻底变法,从诸侯到郡县,国家管理如臂指使;从井田到阡陌、废除奴隶制、鼓励耕战爵位制,国家人民闻战则喜;刑上大夫、礼下庶民,法令统一、上行下效,国家精神奋发不已……历经20年彻底变法,民有余粮、兵有精武,整个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大变革,最重要的是,政令稳定、执法从严,为后世大出天下奠定了稳定而厚实的治理基础。
战国之世,变法是大势所趋,王道大而无当,谁先变法谁先强大,谁变法彻底谁持续强大。魏国经李理吴起变法一跃成为战国初期第一大强国,韩国齐国相继变法也都强大一时,之所以唯独秦国变法最终统一华夏,最重要的原因是秦国变法最为彻底持久,这不仅得益于商鞅乃彻头彻尾的法家奇才,更得益于秦孝公海纳百川般的心胸与罕见的政治手腕,从不担心商鞅的功高盖主,从不忌惮不遏制商鞅之权,让其才酣畅淋漓的发挥到极致,而只做变法能臣背后的权利支撑,一次一次化解政治危机于无形。令曾经卑秦的山东士子感慨“公之胸襟,图霸小矣,当王天下”而羞愧自杀,令千年阴蛰的甘龙复辟数年竟无处着力。历史上功全之后惨死的能臣何其多,历史上被离间的同道君臣何其多,血淋淋的历史都反衬出秦孝公商鞅“公如青山、臣似松柏、永不相负”的罕见君臣共事。
国命纵横
秦孝公之后的秦惠文王最厉害之处不在军事,而在坚定全盘维持了变法,让法治经两世而巩固得以延续。这也是其余战国变法而最终亡的主要原因。虽然第二部的张仪苏秦年代错位、战国四公子年龄差距有误,但不影响大历史观大历史事件。
秦国强大后,以大将司马错的军事奇才长途奔袭楚国粮仓,攻占中原三国魏、韩、赵与秦国的拉锯国土,山东六国嫉妒奋恨,遂合纵攻秦。此时,山东六国权利层的腐朽钩心展漏无疑,六国各有龌龊、天生将才如信陵君被忌惮不用,四公子在挂六国相印的苏秦带领下,疲于奔波,最终结局可想而知,合纵大败。
这里要说说司马错,秦国的大一统固然离不开四代英明的君主,固然离不开治世之能臣如商鞅、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但治世之才基本来自山东六国,秦国无士子是当时公认的卑秦现象。但是,秦国统一的历史上,涌现出数个有大将奇才的本土化军事家,不止战场统兵如神,而且战场之外颇有大局意识,如司马错、白起、王翦、王贲,都是老秦人,不逞匹夫之勇,性格沉稳果决,堪称天生的兵将之才。司马错能在战国列强纵横自如、天下第一利口张仪的大势分析下,独具慧眼提出攻占巴蜀的战略,为后代出兵大一统奠定了殷实的后勤保障,诚可贵也!
再说说山东六国的合纵攻秦,之后章节还有数次合纵,秦昭王时长平大战后白起拒领兵,赵国在近乎亡国时信陵君盗窃兵符统兵而胜,虽然这和当时秦风低徘徊有关,但是也展示了信陵君的战将之才。而信陵君在此次战胜之后,并没有被故国魏国重用,反而因盗窃兵符不敢回国,赵国也因忌惮信陵君而背信弃义,不但不向魏国施压而且在赵国也搁浅了信陵君,致其最终身死异乡,可悲呼!可叹呼!亡六国者,非秦也,六国也,此之谓也!
第二部中作者有意淡化苏秦张仪建功立业的欲望,而着重下笔成苏秦张仪为天下营造成一个公平的大争之世而努力,有点自相矛盾。张仪最初选择的是山东六国,苏秦最初选择的是秦国,从此点可以看出苏秦比张仪更具有大局洞察力。而后阴差阳错,苏秦功业在六国,挂六国相印,而张仪只能选择秦国。然在秦国,张仪得到了君上的无限信任与雄厚国力的支持,而苏秦疲于奔波腐败龌龊的六国而无力自拔,此时,如果不是苏秦强烈的功业心,怎能解释他去强扭甜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张仪最终实现了自己的功业目标且全身退,苏秦却奔波一生最终被刺客暗杀,这结局固然和两人所选国家的命运有关,更和两人的性格有关,张仪豪爽不羁,和四公子明如政敌却终成友,苏秦孜孜辛劳也和其嫂其妻前倨后恭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金戈铁马
秦惠文王之后是四年举鼎而亡的秦武王,他最大的贡献说实在点,就是死的早。以他喜用力大如牛的武夫性格,如果长期把持朝政,加上甘茂的曲意奉承,秦国估计会迅速弱下来,还好,他死的及时,并且确立的继位者弟稷乃明君明主,历史还是有很多偶然性的。
秦昭王在位五十六年,但是前期都是其母宣太后、其舅魏冉掌控朝政。秦昭王最难能可贵处在于不卑不亢,不因无实际掌权而急吼吼反抗、也不因无反抗而荒废朝政,但凡国事要事,可参加的一定参加,认真听取各方大势,认真说出自己所判,这样在宣太后之后,才能无缝链接地除去四贵接手国政。
秦昭王在范雎提出远交近攻的方略下确定了统一天下的具体步骤,实施这个步骤的主要是赫赫奇才武安君白起,对他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然历史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因长平之战的“杀降”,走进历史的迷雾,当时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若不是赵国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善于坚守的老将廉颇,结局亦未可知。战场厮杀赵国死伤20余万,其余20余万战败受降,试想,白起能怎样,放了这些人,三年仗白打了,管着这些人,那得耗费多大精力人力还未必能保其稳定。这个历史难题,摆在了一代战神面前,君上不明示、丞相打哈哈,武安君白起最终杀降,一举将一生赫赫功业颠覆,落得个“人屠”称号,令人唏嘘!秦国终在他金戈铁马下,成为战国中期最强大的国家。
铁血文明
秦昭王暮年执政难免偏差,不过比起历史中前清后昏的君主还是好很多,最终确定了合适的继承者。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两代仅四年,在弃商从政的吕不韦经营下,最终有了千古第一帝嬴政登台。
吕不韦可谓功过相抵,要不是他独具慧眼、为政之才,就不可能有嬴异人返国更不可能有后来的嬴政,而他又因与赵姬纠缠不清的感情而最终导致了嫪毐之乱,间接导致了秦王嬴政废除后制,不立皇后而无嫡系太子,从而在始皇帝之后留下那么大的权力真空,被赵高胡亥祸害三年,大秦帝国轰然倒塌。
秦王嬴政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始皇,历史对他的误解、对整个大秦帝国的误解何其深,这也正是作者写此书的原始动力。嬴政乃天生的铁腕政治家,果决刚毅的大气魄大器局的为政魅力让身边聚拢了一大批大家大才,没有掌权前就提前物色好的王翦蒙恬,成为后来帝国统一过程中集政治军事于一体的两位赫赫大才;敢于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后全盘接受的李斯,成为帝国盘整华夏最重要的决策制定者;敢于大胆启用有将才但无大战统兵经验的王贲,成为仅次于其父王翦的军事干才,等等等等……这些,只是他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的一面,还有难能可贵的一面是在他统一华夏之后展现出来的,那就是具有长远发展的大局观与洞察力。统一文字、确立郡县制、确立法治治国,这些举措都让已过去两千年的后世还在享用着延续着!还有一点,秦二世时帝国大乱,烽烟狼藉,当时平乱的只有章邯手下的刑徒军,泱泱大秦靠兵力立国的秦国,具有天下锐士之称的秦军呢?一半南下岭南,因王翦长远洞察嬴政最终同意的方案始终没有参与平乱,否则华夏将无岭南(今广东、广西、海南一带);还有一半北上九原(今内蒙包头一带),因承担着抵御匈奴重责而被嬴政死前叮咛的原则——六国世族复辟是内乱,匈奴侵犯为外敌,始终没有全部参与平乱。这,固然有赵高胡亥乱政失掉军心人心有关,也不得不感叹于始皇帝的大局之心。
诚然,秦帝国一统后,修长城修直道修水路都耗费了大量人力,始皇帝盘整华夏之心过于着急,民力不堪,在被郑国评说后已有了连通长城后立即返民还乡之想法,奈何未实施却骤然离世,后在李斯过重的私欲与赵高陡然显出的权力欲望下,帝国基业面目全非,终经胡亥建阿房宫、李斯建始皇陵而被冠以“苛政暴秦”!
对于李斯、对于赵高,这两个改变了人类历史的人物,其始皇帝在世时的建功表现与始皇帝之后的人格分裂,真是让人感叹于人性似苍茫大海深不可测!
前几部读来荡气回肠,后一本却让人不断唏嘘心闷堵塞——
如果始皇帝早早立太子就没有扶苏自杀胡亥登台……
如果始皇帝临终前未将蒙毅遣回咸阳而将遗诏印玺交于赵高……
如果始皇帝没有听取王贲临终遗言而疑李斯致李斯察觉……
如果始皇帝不仅以正才量人而用法家术制防范与赵高李斯……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大秦帝国在历代明君贤臣的全力努力下,只经二世便亡,还留下了面目全非的历史定论,实在令人唏嘘!
……
伟大的秦帝国骤然消逝于历史的天宇,是中国文明史的一个巨大变数。
伟大的原生文明淡出高端文明视野,是中国文明史的一幕深刻悲剧。
沧海桑田,白云苍狗,我们民族的历史脚步在艰难泥泞中并未停歇。虽然,我们对那个伟大的帝国及那个伟大的时代,有着太多太深的误解,但是,我们毕竟在那个时代的光焰所照耀的旅程上走了过来。时空渐渐深邃,光焰渐渐暗淡。是历史的烟尘淤塞了遥远的文明之光,还是现实的纷扰遮蔽了我们的视野,抑或,我们已经飞入了历史的太空,再也不需要民族传统的根基?
蓦然回首,遥望帝国,一掬感动的热泪盈眶而出。
有哪一个时代,承受了无尽的指控,却依然坚实地支撑着她的后世子孙们!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0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1000字
煌煌巨著,四百多万字,历时三个月,终于读完。这篇书评不知如何下笔。中华文化五千年,感兴趣的时期有:1953至1977年,二次鸦片战争后至民国,明嘉靖年间,三国,最最感兴趣的是战国时期。而战国时期,最感兴趣的是秦国。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政体向中央统治政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
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全面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
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
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国家,统一文明,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耕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
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那样的大争之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
中原各大国的变法强国浪潮此起彼伏,魏文侯李悝变法、齐威王变法、韩昭侯申不害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赵武灵王变法、燕昭王乐毅变法、楚国吴起变法。而最典型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书中读来最津津有味的当属各大战役,各大将星:大战之奇若白起,等量围困,一战聚歼;救援之奇若孙膑,围魏救赵,开运动战之先河;奔袭之奇若司马错,千里越秦岭,轻兵下巴蜀;固守之奇若田单,六年守孤,火牛阵一举复国;伏击之奇如李牧,平野草原而能匿兵数十万,一举长驱匈奴;狙击之奇如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血战强敌而开败秦首战。另有不动如山擅长防守战之廉颇,运筹帷幄静观全局稳扎稳打灭国大战之王翦王贲父子,挽狂揽于既倒帝国最后将星之章邯。每一个名字展开来都是一段传奇。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35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3500字
陕西作家孙皓晖历时16年创作的《大秦帝国》,共六部,500万字。《黑色裂变》是大秦帝国的第一部,讲述秦孝公嬴渠梁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由弱变强的故事。
我看黑色裂变,感受着弱秦强国之路的艰难困苦,体会着秦国实施法治的痛快淋漓,被商鞅言行深深吸引、打动,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景仰之情。我想,这是一部好书,应推荐好朋友读。我觉得黑色裂变有三大看点:
一看千古英才之千古功业。
在我看来,商鞅乃千古英才,其变法乃千古功业。为什么这么说?商鞅自公元前359年开始变法,至338年被车裂,期间总理秦国军政大权20年。这20年,秦国人的思想观念、秦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人心空前凝聚,官员羞于沽名钓誉,民众羞于歌功颂德,举国唯法是从,社会人口众多,国库充盈,甲兵强盛,成为战国中期的强国之首。能建立这样功业的人,千载而下唯此一人!
回顾历史,此言不虚。商鞅变法的350多年后,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王朝,实施“王莽变法”。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实施一系列新政策。但由于违背历史潮流和不切合实际情况而彻底失败,历时15年,身死国丧。
1400多年后,北宋王安石发动“熙宁变法”,自1069开始,持续16年,到1085年宋神宗去世,新法完全被废,也是一次失败的变法。
1900多年后,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主持“万历新政”,从1572年开始,持续10年。但随着张居正1582年劳瘁而死,新政也偃旗息鼓。万历皇帝打到了张居正,罢黜了几乎所有的张居正任命的新政官员,破坏新政的成果,万历新政彻底失败。
2200多年后,清朝的光绪皇帝启动“戊戌变法”,自1898年6月11日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变囚禁了光绪帝,捕杀了“六君子”, 变法只持续103天,便彻底失败。
有且仅有商鞅,既有为国立制、为民做法的宏伟志向,又有扭转乾坤之才,而且付诸实践取得巨大成功。虽然被车裂而死,但其死后,变法思想和政策却被坚持百余年,最终秦国实现了统一天下。
而黑色裂变的主角,与其说是秦孝公,不如说是商鞅。请看其戏码:出场、入秦、面试、受任、变法,护法,情事,殉法等,场场精彩!
商鞅,千古英才千古功业!英才千古功业千古!
二看千古帝国之崛起之路。
秦国所处的历史背景,正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生存就是极端严峻的考验。而独立鳌头,无疑是史诗般的辉煌;但秦统一天下后,帝国仅传二世而亡,无疑又是巨大的遗憾。这个跌宕起伏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兴亡的规律教训,应该是我们的镜子。
秦从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兴亡沉浮500多年。最关键的,奠定统一天下基础的,要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开始,书中的话是:“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黑色裂变”。崛起之路,复杂艰辛,所涉因素非常之多,但我看主要有以下五点关键因素:
一是营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崛起的过程,是建设的过程。没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建设无从谈起。弱秦的外部环境如何?以魏国为首的山东六国,组织会盟,阴谋瓜分秦国。外患的严重和剧烈可想而知。刚刚即位的孝公何以处之?外和六国。他纷纷派出使者,用重金收买各国权臣,尽量说服各国君主不要联合攻秦。万不得已时,也要尽量拖延滞后进攻时机。为秦国建设争取时间。这里面有大量的纵横捭阖的外交。
印象最深的是:新即位的秦孝公,以国家利益大局为重,没有杀死被俘的魏国丞相公叔痤为父亲报仇,而是冰释前嫌,主动放其回国。并且把夺回的河西之地拱手送给战败的魏国。谈判时,公叔痤问:果不计杀父之仇?答曰:父仇为私,和战为公。问:疆界如何打算?答曰:河西之地仍归魏国。问:不觉得吃亏太多么?答曰:二十年后再夺回来。如此一个举措,为秦国换来了20年的和平。
二是网罗天下的名士英才。兴国之道,以人为本。春秋战国大争之世,人才竞争更是白热化。秦国贫弱,刚刚即位的孝公何以处之?先是派员到各地遍访贤才。效果不佳后,又解放思想,向外国求贤。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承诺能出奇计强秦者,尊以高官,并与之分土。历史上不乏求贤令,孝公的求贤令之所以著名,在于其魄力和胸襟:敢于痛说国耻,历数四代祖先的无能,胆识过人;提出与功臣共享天下,胸襟开阔。求贤令一出,效果很好,引来几百英才,能扭转乾坤之大才商鞅即其中。
人才来了,如何做到人尽其才?如何拣拔出乾坤之才?这又是难题。秦孝公自有办法。他没有立即对入秦人才授予官职,而是令他们实地踏勘三月,以调研报告论材使用。对商鞅更是三试其才,终于认定商鞅时乾坤大才。然后放手任用,一心为其铺路搭桥。先前的大才车英、景监等,直接降为副手,以充分发挥商鞅的能量。
三是实行全面彻底的变法。外和六国,为秦国发展赢得了战略发展机遇期;发布求贤令,为秦国发展准备了众多英才。但这两点,只是外部环境层面,实现崛起,还要有切实可行的战略规划和举措。孝公如何做呢?任用商鞅“变法修刑法,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
思想观念的变革。推行农耕奖励法、军功授爵法、编民什伍连坐法、客栈盘查法、私斗治罪法。这五道法令涉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它引导和激发人们辛勤耕耘,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它更引导和限制人们走上一条以法律为行动准绳的道路,几乎全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经济变革。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变革。废除世卿世禄制、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建立新军制等,理顺国计民生、权力范式等错综复杂的关联。
没有经济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因为社会财富无法快速增加,变法缺乏经济基础,人们终究不会认同变法的成果。没有政治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因为经济变革的成果缺乏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变法随时有复辟的危险。没有思想观念的变革,变法不会成功,只有一开始就走上一条以法律为行动准绳的道路,才能保证经济变革、政治变革的坚实根基。
四是维护新法的坚定意志。商鞅变法是观念、经济、政治、军事的全面系统的变革,其效果是明显的,全国人心空前凝聚,官员羞于沽名钓誉,民众羞于歌功颂德,举国唯法是从。这与商鞅铁腕护法是分不开的。为戒私斗风,他一次刑杀700多人;郿县抗法,他渭水刑场杀贵族;太子犯法,他在秦孝公出差,不经请示的情况下,直接处公子虔(孝公大哥,助孝公登位,为变法让官于商鞅)以劓刑……每一次都惊心动魄,震慑天下。没有维护新法的坚定意志,新法无法站稳脚跟。多次铁腕护法,使新法的尊严在治理混乱中确立。
五是打造坚强的领导核心。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推行变法的组织保证。在封建社会一要明君,二要强臣,三要两者互相信任密切配合。明君,要求有坚定强烈的图强决心,敢于决断。强臣,要求有经天纬地之才,能够推行变法扭转乾坤。配合密切,要求明君敢于放权,用人不疑;要求强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
《黑色裂变》里秦孝公和商鞅这个领导核心表现绝佳。秦孝公精心进行权力运作,做了一系列铺垫,将商鞅直接任命为左庶长,虽为左庶长,但从实际权力讲,已经成为与秦孝公共同治国的总政大臣,总领军政大权。对商鞅可谓放手使用。当国内出现“秦国民众只知商君之令,不知国君之书”这么刺耳的传言时,孝公不过是微微一笑,不予理睬!太子获罪一事,商鞅处公子虔以劓刑,充分体现了其作为强臣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本色。
秦国是从内忧外患的状态,逐步走向一等强国的。从这些内容的描写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秦国崛起的路径。
三看千年文化之辉煌灿烂。
有一个词语叫百家争鸣,是专门形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大秦帝国是在这种局面下诞生、发展的,不断走向辉煌的,所以作者也匠心独运的穿插描写了诸子百家的面貌。
一是法家。作者利用插叙,或倒叙,或议论时一笔带过等方式,巧妙地将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逐一介绍过。当然最大的法家,商鞅则是浓墨重彩地描写的。
二是墨家。书中专门有两章写到墨家,分别是第八章政侠发难,第九章霹雳手段。对墨家掌门人墨翟,及其弟子都做了大量的描写。还特意虚构了墨家弟子玄奇与秦孝公的爱情!
三是儒家。写了儒家大师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书中特别有人性大论战。其他地方也有儒家论点的描述。
四是兵家。通过孙膑与庞涓的故事,讲兵家孙膑描写的十分传神。
后面还有道家庄子;纵横家张仪、苏秦;名家公孙龙等;医家扁鹊;阴阳家邹衍等的表现。
总之,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在第一部以及后续各部中都有表现。也可将其当做中国哲学史、思想史的补充材料来读。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1300字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1300字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洋洋洒洒504万字,花费了16年的时间,其中大部分时间还是专职写作, 应该说是作者的呕心沥血之作。包含了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以秦国的历史为主轴线,描写了战国中 后期的秦国崛起统一全国的历程。自秦献公战死秦孝公嬴渠梁继位开始一直写到秦朝灭亡 。大秦帝国打破了传统的对于秦朝暴政灭亡的认识,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秦朝,认识战国 历史,秦朝的变法图存,强君能臣,统一中国的必然性都一一展现,没有传统的暴政统治 ,只有对法治的尊重,大仁不仁。可以说对于想读历史而又畏惧古文繁涩难懂,历史性书 籍罗列时间,人物冰冷的人来说是一个福音,书中主要按照时间来写,依据秦国统治者的 变换来划分每一部,层次清楚,人物描写塑造有血有肉,“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的 商鞅让人感佩,“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老秦人让人热血澎湃,想要融入其中,“断指 写国耻”的秦孝公嬴渠梁让人担忧而又带有与生俱来的悲壮美。可以说《大秦帝国》是一 部历史,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剧本。
未完待续!!!
相信《《大秦帝国(套装版)》读后感_900字》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好读后”是您了解读后感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hdh765.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大秦帝国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