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别读后感 > 地图 > 别读后感
别读后感相关栏目
别读后感热门栏目
别读后感推荐
别读后感

(共 1483 篇)

  • 1、 别读后感范本11篇

    最近你是否有写作品读后感的想法呢?读完作品后,我们往往会激发出心灵的共鸣。写作品读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题为“别读后感”的好文,建议一读。

    别读后感 篇1

    内容简介:韩国炙手可热的畅销图文书作家郑宪载的手绘图文清新励志书。这不是一本深文奥义的哲学书,没有传统的大段文字复述,只是用淡而简洁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图画表述生活中藏有深意的点滴小事,图文并茂,清新励志,是当下忙碌奋斗的年轻一族必备的枕边书。

    别放弃,小豌豆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上个星期逛豆瓣看见这本《别放弃,小豌豆》就特别的喜欢。尤其是封面的那几个字,设计出了微小心情的质感。尤其是小豌豆手中握着的气球,像我们在童年许下的心愿。在慢慢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将那根线握的很紧,梦想有时变得很远有时又仿佛伸手就能触摸的到。可能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开梦想和希望,它们就永远不会远离。别放弃,每一个执着的灵魂。

    别放弃,小豌豆读后感,来自卓越网上书店的网友:往往微小的后面总藏着伟大,平庸才是大的奢华,这本《别放弃,小碗豆》就是这样,作者也是如同我们一样?一位平常的在城市中努力成长的年轻人,因为有随手写写画画的习惯于是就在电脑和本子上记录下了生活的点滴。就只是点滴的,细小的,可爱的生活细节。看了,偶尔让人想哭,偶尔让人想笑。我们旁骛的欣赏作者内心微小的情绪变化,却发现跟自己有些许的相同。那些情绪、那些缺失力量的迷茫感和那些微笑的坚持。在过往里,我们都有过。每一个栖息在大城市里的灵魂都曾经有过不安和躁动,在无助的寂寞时光里,我们希望如水的年华逝去,能留下来的是一颗坚定执着的内心。伴着我们在长长久久的人生旅途上绽开一朵唯美的花朵,生动迷人。在偶尔并不如意的日子里,我们总希望有一股力量是任何都无法动摇的坚定,在迷茫和失落的岁月里还有希望在身旁。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种信仰,“只要不放弃希望,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抵达那个地方。”

    别读后感 篇2

    《别饿坏了那匹马》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了读书的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有马,买下了我的马草,让我继续看书,在识破谎言时,我又十分感动。

    阅读完全文后,我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是个宽厚、善良、善解人意的小伙。再讲到每天偷看小故事的作者与我们,这难道不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吗?我们只要说一声,父母就会给我们买来,而文中的我却那么寒酸——偷看

  • 2、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怀瑾老先生的这套著作装帧简约大方,没有任何繁杂的修饰,阅读起来很贴手很舒服。几年前在德一逛的时候,赶上一家店要转让,老板以不太贵的价格(忘记多少钱了)卖全套二十四本,当时囊中羞涩没有买,只是捡着买了几本,《论语别裁》不包括在内。上个月老师送了书,拿到手里,到像是见到了阔别的老友。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语录体,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现存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古往今来,对《论语》的解读和实践不可谓不多,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对论语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中学语文课本上背诵的那几篇,和那一些解释。2006年于丹在百家讲坛讲了她的《论语》心得,火的一塌糊涂。我也借着机会去图书馆翻了一些关于《论语》解读的书凑凑热闹,才知道原来《论语》远不止课本里那几篇,远不止那些解释。于丹口才很棒又很聪明,她的心灵鸡汤式的解读刚好符合广大观众的胃口,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一些分量不轻的批评意见,我到觉得既要尊重经典忠于内心又要赢得大众的喝彩与关注很难平衡,有争议总是好事。

    本书坚持南怀瑾老先生一贯的儒雅的文风,仿佛聆听一位和蔼睿智的老者怀着对经典的敬畏之心,结合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微笑着讲述他对《论语》的理解,娓娓道来,如沐春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句话太熟悉了,然而工作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理解,工作中往往很少有机会有人给我们传播知识,更多的是在用实践和行动传递信息。能读懂这些信息,好为人徒,才能使自己进益。

  • 3、 别害怕学习读后感

    别害怕学习读后感 每个人成长中都会遇到烦恼,正应对一个个成长烦恼时,我们长大了。也许现在你正因为别人取笑你的分数而哭泣,也许现在你正因为学得不够好而自卑,也许现在你正因为嫉妒你学习中的敌人而忍受着心灵的噬咬。 当你遇到烦恼时谁来帮你?是父母吗?也许他们的文化并不精深;是老师吗?也许你并不想让老师宣布;是同学吗?也许你并不想让同学们知道自己的缺点......现在,自己就是最好的朋友 你一定会去找一位特别好的朋友来帮你解掉学习的麻烦,他不会向别人一样用不感兴趣的方式与你谈论,他会用悦耳动听的声音为你讲诉一个个道理故事,会守口如瓶地保住自己的密秘,他会让你在一笑而过或若有所思中快乐成长。他就像冬天里温暖的手,夏无中一阵阵的凉风,他会陪伴你从烦恼中舒坦。它就是《别害怕学习》。 也许你只听过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却没听过傻瓜和公主的故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傻瓜只要勤奋也能博大精深;瓮器店的老板虽然是个盲人,但只要一掂掂物品,就能知道要用多大瓮器,这位老板难道有魔法吗?那不是,因为他能熟能生巧;兄弟两人画画,为什么勤奋的人还没有散漫的人画得好?因为他懂学习要劳逸结合;牛顿因为太聚精会神,饿了原本想做鸡蛋却做成了怀表,这又是为什么?别嘲笑他,他学的专心致致才这样;大富翁想与别人比房子,可是却因为快而倒塌,这是为什么?噢因为基础没建牢。这一切问题,使人们觉得不可思议;只要看看《别害怕学习》就能得到答案。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这本书仿佛为自我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窗户,为自我搭建了一级级阶梯,当读完书后你会吸收知识的营养,还会惊奇的发现,自己长大了。

  • 4、 活着别太累读后感

    活着别太累读后感(一)

    常听一些人喊出这样一句话:生活真是太累了!其实,生活本身并不累,它只是按照自然规律、它本身的规律在运转。说生活太累的人其实是心累。处境不佳用不着痛心疾首,人生又哪来的时时都一帆风顺?

    那么,在生活中,面对着各种各样不合自己心意的事,和各种各样不与自己性格相符的人相处,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是坦然、磊落、轻松地对待,还是谨小慎微,处处设防?要告诉大家的是,不要让自己长期生活在紧张、压抑之中,不要让自己的心弦绷得太紧,别活得那么累。必要的时候,放松一下自己,轻松地活着。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衣、食、住、行去奔忙,要去应付各种各样的事,要去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可谁又能保证你所接触的事都是好事,你所遇到的人都是谦谦君子呢?所以,生活中必然要有这样或那样的事,有喜就会有悲,有幸运之神也会有不幸的降临。接触的人也是如此,有君子也有小人,有高尚之士也有卑鄙之徒。是啊,生活的涵盖量太大了,能不累吗?

    只有善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为自己营造出良好的生理状态,从而赢得健康人生。

    人,总是为了追求名、利、权势而劳碌终生;对于情爱,贪求不厌;对于私情欲爱缠绵不休,万般痛苦不能解脱!

    大家都知道,一栋房子要是没有窗户,温暖的太阳就无法照进来,新鲜的空气也不能飘进来。人也是一样,心窗没有打开的时候,就会感到气闷;心窗打开了,心才能够通达,心灵的视觉才更清晰。

    一旦窗户打开了,心灵的空间也就豁然开朗,对于一些事情也能看得更透彻了,如此再来了解空的道理,就能消化有的烦恼。

    如果看得到内心空间的好处,就要赶紧腾出空来

    但生活毕竟是公平的,对谁都是一样,没有绝对的幸运儿,更没有彻底的倒霉鬼,你有这样的不幸,他还有那样的烦心事;别人有那样的好机会,你还会有这样的好运气。事物都是相对而生的,否则生活又怎么能称之为生活呢?累与不累,就看你如何应对了。

    看完《活着别太累》以后,突然觉得自己的思想成熟、开放很多。面对很多事态都可以坦然而纵容的面对了。

    最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微笑的过是一生,伤心的过又是一生。我们何尝不选择快乐一点过呢?那些烦恼琐碎的事情,偶尔要先通通忘掉,待自己心情稳定了再一一处理。

    我学会了冷静看事物体态。每一件事都有两面性,我们要看最好的一面,结果却想着最坏的一面,(.org)这样不管结果是好是坏,对我们的伤害最少,起码心里有个底。

    我还学会了淡忘。

    人生中难

  • 5、 《别害怕学习》读后感

    读了《别害怕学习》其中几个故事,让我懂得时间的宝贵,打好基础的重要,学习要像牛顿那样专心致志,适当的休息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

    我不要像贪心老头那样,不打好基础就盖起了房子,这样的房子总有一天会倒塌。学习就像盖房子一样,学会数字0到9,才能学习10以内的加法,加法学会了、学懂了,才能学习减法。不学会九九乘法口诀表,不管多么用功,都很难学会乘除法。开学就上三年级了,马上要学习加减乘除混合运算了,所以我一定要把基础打结实。

    上课要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眼睛盯着老师,集中精神地听老师讲课,遇到重要内容要认真做好笔记。牛顿做实验忘记了吃饭,这种专心致志的表现使我深思。学习、看书、画画、折纸,哪怕只有半个小时,只要专心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我总是坐不住,一会吃点儿,一会玩儿,一会看电视,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应该自我批评。

    书中的故事教育了我,只要坚持不懈,树立信心,将自己的坏习惯逐渐改掉,提高学习成绩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 6、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

    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

    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一性一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一性一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一性一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一性一,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一精一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一性一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一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一性一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一精一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成为了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 7、 别盯着杯子读后感

    【篇一:别盯着杯子读后感】

    夜深了,毫无睡意的我随手拿起一本不知已经看过多少遍的《读者》翻了起来。当看到《别盯着杯子》时,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其实这篇已被我走马观花过好多次的文章,从未细读过。因为没有用心去感受,所以一直没能理解。但是,今晚不知怎的,读着读着,眼睛竟湿润起来。

    有一段话给我触动极大: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如果把心思花在杯子上,你那有心情去品尝水的苦甜,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段话让我不由联想到自己。不错啊!我们作为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而如果我们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杯子上,也就是:整天考虑追思时尚等话题。那我们还哪有心思放在我们的水学习上呢?通过这篇文章,我已经明白,那一不过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杯子而已,而水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试想,对于贝多芬而言,上帝多么不公平:贫困,使他差点行乞;耳聋,令他这样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永远无法听到声音但是,他并没有退缩,因为对他而言,只有音乐才是他生活之水;其他的一切,无非是盛水的杯水罢了。也正因为他不依赖杯子的好坏,一心琢磨如何使用水格外甘甜,才能给世人留下那么多激动人心的伟大乐章。当我们倾听那动听的音乐时,分明听到的就是他心灵深处水在流动的声音。

    我也曾迷失过方向,那全因为杯子在作崇。现在,我终于参透了。我想:我也该抛下那些华而不实的杯子,转而专注地去品尝生活之水的甘甜了吧!

    【篇二:别盯着杯子读后感作文】

    有一段话给我触动极大:如果生活是水的话,那么,工作、金钱、地位这些东西就是杯子。生活中,它们只是我们用来盛起生活之水的工具。杯子的好坏,其实并不影响水的质量。假若我们都将心思花费在挑选杯子上,那么哪里还有心情去品尝水的味道呢?这不是自寻烦恼吗?

    这段话让我不禁联想到自己。我作为学生,尤其是一名高三学生,在现在这个紧张的时刻,主要的任务就应当是学习,但是如果我把过多的精力都放在杯子上,也就是:整天思考着跟朋友周末去唱歌,或者每天放学都回家打电脑游戏,斟酌着一些学习以外的东西,那么我们还哪里把心思放在我们的水学习上呢?

    通过读这篇文章,我获得一个非常简单的启示,一切不过只是盛起生活之水的杯子而已,而杯中的水才恰恰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是啊!对于贝多芬而言,上帝似乎玩弄了他一生:第一:感情上的问题失恋,这逼得他几乎自杀;第二:

  • 8、 读《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有感_高中读后感1000字

    之前只是听到过这本书,但一直没有荣幸去一探究竟,现在终于有幸能仔细拜读这本书,颇有收获的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所思所想。本书由近现代中国史上享誉盛名的15位著名作家的经典名篇所构成,其中既有老一辈作家鲁迅、老舍、李大钊等,也有新一辈作家汪曾祺、史铁生、陆蠡等。这些作家生活跨度近一百年之久,几乎将中国多灾多难的20世纪整个囊括在其中,他们的作品记录了中国的辛酸史,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反抗史。本书节选这些作家的部分作品,从生活的角度入手,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古人有云: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现代人常说剩男剩女剩斗士。这件事何其讽刺,又是如此奇怪?我们的人生为什么会有统一的标准呢?正如大家所熟悉的交通规则,红灯停、绿灯行似乎已经是众人公认的铁律了,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将红绿灯改变为绿灯停、红灯行是否可行呢?我想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人生不是客观题,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人生是主观题,是不分对错的主观题,每个人都有权做出都属于自己的选择,独属于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去创造。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大森林中独一无二的那一片叶子,我们自己掌握着自己何时嫩绿、何时枯黄以及何时贡献自己,不惧他人的眼光,不畏狂风的怒吼,只为探寻那一抹生之翠绿。

    书中提到好运设计,其中的好运真的是好运吗?没有经历挫折和痛苦洗礼的好运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没有在痛苦中挣扎进而涅槃的心又怎么能够这个充满无奈与泪水的世界呢?所谓好运不过是你在战胜一切黑暗后的自嘲罢了。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有各种选择,可以到各个地方去,当我沿着一条路走下去时,心里总是想着另一条路上发生的事,这时我的心里很乱。人生没有所谓的十全十美,失去阴晴变化的月亮也同时失去了变化之美,亘古不变的满月也将失去了大众的喜爱。有所选择就会有所得到,也会有所失去。我们既是上天的宠儿,也是上天的弃婴。

    余生很长,别慌张,别失望。得到固然值得欣喜,但失去也不失为一段美好旅程。上帝是公平的,在为你打开一扇窗的同时一定会关闭你的大门,否则你又怎么会专注一心于窗口的世界呢?同样对于本书作者史铁生而言,一个健全的自己总有更多的选择,有更多的机遇以及有更多的诱惑,健全的他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是否能够静心养志、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只为那花开一瞬?他也许会是下一个仲永也犹未可知吧?

    余生很长,不必为了过去的成功而得意进而忘形;也不必为了之前的失意而懊悔自责;不必为一时的荣辱

  • 9、 《论语别裁》下册读后感

    《论语别裁》下册读后感

    勤于读书,用心思考,颇有所得,真有些大师兄的风范,各位童鞋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哦。

    不知不觉,伴随着对新环境的适应,读完了《论语别裁》的下册。刚入学的日子显得有些无聊,除了参加一些新生入学的讲座,别无他事,读书倒成了这段时间最惬意舒心的事情。一盏灯,一杯水,一本论语别裁,一读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禁打开老师的博客,翻看过去同学们所写的读后以及一起游玩的照片,往事一幕幕,回忆一幕幕……细细想来,已经和老师读了五年的书,多半是传统文化和励志的,当然也有其他一些,从太原到广州继而还会去珠海,从当初的小组疑难讨论到现在的知行读书会-撰写读书报告,形式上一直在发展与进步,但实质是老师希望我们这些理工科的学生能够学习一些文学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提高修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至于在这个物欲横流、精神匮乏的时代迷失自我。

    言归正传,整本下册和上册一样,南怀瑾先生通过古今中外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诙谐的语言、旁征博引的求证,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简出的讲解,告诫我们如何求学、如何做人、如何修养、如何立身。以下有几点感受:

    为谁读书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如何为己,如何为人,南怀瑾先生就自己的观点和传统观点在书中已经做了详述,不多言。只是读到此处想起了前几天听刘人怀院士的宣讲会,他讲到为国家读书,为民族读书,进而联想到少年周恩来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我无意在此唱高调,也许只有在那种风雨飘摇、国家危亡之际,才会有如此的胸襟和气魄。但是在当代这么一个物质的天堂,人文的沙漠里,教育充满了功利性,整个社会人文缺失,精神泯灭,信仰不再,急切的需要道德诉求、秩序诉求、价值诉求。宋代大儒张载-横渠先生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宏远如这般的志向非我辈所能达到,但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多一些思考,在追求物质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拒绝急功近利,正视自己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己欲与施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就是推己及人,替自己想,也替别人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意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不要施加给别人”。然而联系现实生活,可以发现一系列与这个话题相关的问题:其一、“己之所欲,不施于人”。其二、“己所不欲,即施之于人”。其三、“己之所欲,施于人”。我认为,关键在于“恕”这个推己及人的换位思考,因为己欲非人

  • 10、 《论语别裁》上册读后感

    《论语别裁》上册读后感

    虽然迟交了十多天,读书的感悟倒是蛮深刻的,文字也很流畅。知行合一,继续加油哦。

    从小到大,我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论语,只是从课本中学习子曰······这本书若非老师推荐,想想我应该是不会在书店或者图书馆拿起她。但是读下来这本书,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论语的看法,似乎对中国文化有了新的感受。

    似乎从我们这一代,中国传统文化已经不那么的深入我心。似乎现在的青年,比起笔更加熟悉键盘;比起汉字更加熟悉abc;比起子曰更加喜欢莎士比亚说。南先生这本书,据说是他在讲课时候,由其他人记录下来的。读的时候边想象上课的情形,也就没有那么的枯燥无味。

    厚厚的一本书,我本来就读得很慢,好多地方不懂也只能浅尝辄止而已,印象最深刻就是对孝道讲解的部分,也可能最近在家,所以感受尤其的深刻。都说百善孝为先,都说封建思想都是从孔子开始的,但是为人子女的孝道,却不能说是封建思想。孔子一生都在讲一个“仁”字,我觉得孝就是这个“仁”的开始。

    我们从降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社会是通过父母来的,父母是我们幼年时的一面窗户,我们通过父母的眼睛看世界,通过父母的思想看整个事情,我们通过父母,慢慢的寻找自己和成长。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在变老的同时,我们也在慢慢成长。说来惭愧,我从上了大学才知道父亲的生日和年龄的,每一次父亲过生日的时候,会主动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今天老爸生日啊,现在想想心很酸,父亲从没有要求过子女什么,但却时时给子女所有。再看南先生这本书里对孝道,是“仁”之初。

    再说其他方面的吧,孔老先生是集文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于一身,他的教育行大于言。读论语,就是在读孔老先生的日常生活。读到“述而第七”一篇中,我看到了我最熟悉的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原来的理解就是几个人中总有人可以是我的老师,南先生却从孔老先生的生平言行理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比我优秀的是我的老师,但是不如我优秀的,也可以是我的老师。因为看到他犯错误,或者他笨,他坏,自己就会反省;借镜反省就是这个意思吧!

    看了南先生对孔老先生的解读,可以感叹现如今真正理解我国文化的人少之又少,孔老先生不仅从书本里学习研究学问,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社会上学会研究学问,从别人那里学习到好的地方,看到别人坏的地方要自我反省。这样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却十分困难。以前每

  • 2019-10-19

  • 2023-05-10

  • 2019-10-17

  • 2021-08-31

  • 2019-10-19

  • 2019-10-11

  • 2019-09-25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1-10-15

  • 2022-04-15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09-25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1-04-22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10-11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1-02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5

  • 2021-10-29

  • 2023-04-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8

别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别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别读后感、2024别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