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21克拉观后感 > 地图 > 21克拉观后感,202421克拉观后感
21克拉观后感相关栏目
21克拉观后感热门栏目
21克拉观后感推荐
21克拉观后感

(共 2985 篇)

  • 1、 克拉多克夫人读后感(优质范文)

    说到书林,毛姆的《克拉多克夫人》算是其中的一个青涩的小树苗了,没有那么多厚重的背景,没有庞杂的人物,围绕着英国乡村弱,展开的生活爱情,比起大部头的著作,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正餐前的开胃菜,清新,或许也能称为轻快,虽然此书描写的是伯莎惨淡的爱情。

    读后感大全网专门为您提供免费的读后感优质模板,如转载请标明来源。m.dhb100.com

    作为永不过时和人类永恒的主题,爱情,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青树,各种描写,歌颂也好,赞扬也罢,结局皆大欢喜也好,愁肠百结也罢,总是吸引着数不清的目光和难以计数的心潮起伏,在人类行进的途中,不停撞击或坚强或脆弱的心灵。

    伯莎,一个热情似火,浑身充满爱情活力的漂亮女人,在最美的年纪,以最浪漫的想法,将自己全部的爱情倾注在曾经是自家佃农的爱德华身上。然而出身的迥异,学识的悬殊差别,加上对待爱情截然不同的热情,使得这份一开始就没发育成熟的爱情,很快就像秋霜后的田野,快速地失去了爱情的魔力,只剩下一地的荒芜。中国古人讲求门当户对,通过伯莎和爱德华的演绎,证明了这并不是势利的看法,而是智慧和经验的忠告。

    毛姆的笔下,伯莎的热烈和爱德华的冷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显而易见的是,伯莎才是毛姆眼中的主人公,爱德华的存在,只是毛姆用来讥讽男人的功利和短时而已,爱德华在书中的份量,甚至要远远轻于着墨量少于他的莱伊小姐,那位冷眼旁观,略带愤世嫉俗的菠莉姑姑。对莱伊小姐,毛姆并未费一丝一毫的笔墨,介绍她的感情生活,但通过情节的铺展,我们不难猜测,伯莎所经历的爱情苦难,她肯定也品尝过,她应该也曾深陷爱情的泥潭,最后通过自救或者她人帮助,艰难地上岸,并练就了略显超脱的心态。

    伯莎呢,最后的结局应该也是如此,不过,这或许不能算作悲剧,除非你我都具有大男子主义,否则,我们谁都不能断言,没有爱情的陪伴,女性就不能坚定地单独走完一生,而这,或许也是毛姆的观点。在毛姆的笔下,伯莎敢爱敢恨,历经爱德华的冷淡和里杰尔德昙花一现的热情,最终归于平淡安宁。

    回转头来,从毛姆对爱德华的命运安排来看,应该能清晰地看出,他对男人孜孜以求的名望,权力的嘲讽,他甚至嘲讽了勇气,当然,是我浅薄,这勇气,确切地说,应该唤作鲁莽。男人,来过世上,拼搏过,收获过,然后或死于欢场,或瞑目于床上,或坠落于悬崖外,或摔落于马下,最终,都化作一捧黄土,全力追求的声望名利,都化作一缕青烟,飘散无形,什么都没留下,更不可能

  • 2、 《21克拉》观后感400字

    《21克拉》观后感 有钱谁不会花啊,没钱还能享受到生活那才叫本事。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人生,这是一门科学。钱要用在刀刃上,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就像结尾处王继伟没有给21克拉的钻戒给刘佳音,而是0.21拉克的钻戒,表达的意思到了就行。 有自己的房子住就行,也可以租一间给别人,省点钱,弄个合租,有自己的房子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要懂得感激,每天起床都要感激,佳音刚开始也有自己的房子,豪华的房子,非常漂亮,开放式的厨房,宽敞舒适的大厅,但后来由于跟富豪男友分手还不起月供破产了,房子被法院没收了,很可惜,然后露宿街头,有自己的房子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心存感激。 好朋友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哪怕分开很久都能记住彼此曾经说过的话,比如佳音在跟王继伟分开很久后仍然记得王继伟说过的关于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生命的话。这样会让人感动。人际交往在古时候人的总结中就是己所欲,施于人,按照现代心理科学的总结就是同理心,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关怀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话做事令人愉悦。 人跟人之间的博弈就看谁有底气,穷人的底气就是我不要命,富人的底气就是我他妈找人弄死你,不穷不富的人的底气就是我即不要命又可以找人弄死你,人不能怕事,什么事都不要怕,胆要大。在王继伟与富豪的对抗中,大家都很淡定,大家都互相理解对方,没有那么极端,高手间的较量就是这样,大家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苟且于眼下的小问题。王继伟见到富豪带佳音走,没有要死要活的,富豪见到王继伟来了也是大度地让佳音去跟他道个别。暴力威胁恐吓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只会带来以暴制暴,自信一点去解决问题。
  • 3、 《21克》观后感200字

    《21克》观后感 21克是指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21克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这部影片回归人类受难与新生的根源,表现人们是如何战胜苦难,是关于悲伤,失落,悔恨,救赎,牺牲,以及上帝的无限之爱。 影片通过戏剧性情节、情绪气氛的剧烈震动以及人物间的纠缠关系把三个本不相关的人连缀在一起。叙述的时空结构也相当复杂,利用闪前、闪回与现在进行时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终结局。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剪辑和摄影风格与这种精细结构十分和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像爵士音乐一般。 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
  • 4、 黎明前的拉达克观后感大全

    《黎明前的拉达克》是一部来自印度的战争电影,影片首播于2017年的6月份,剧情精彩,耐人寻味,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偶遇一部印度抗中电影叫做《黎明前的拉达克》,怀着嘲讽的心态我下载了这部电影,结果却被感动得稀里哗啦。先说我为什么会怀着嘲讽的心态,自从1962年印度被中国惨虐之后,印度凡是抗中的电影都充满着深深地yy,比如印度兵手撕解放军、把解放军黑化成无恶不作的坏蛋等(1964年印度拍的《严峻的现实》可以说是抗中神剧的开山鼻祖,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再说下为啥会如此感动,想了想,我决定从去年中印边境对峙事件说起。

    年夏天中印对峙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在中国人的眼中,印度人就是一帮不知天高地厚啥都想跟中国比却啥都搞不成的、对美俄日等大佬唯唯诺诺的红头阿三。虽然这种称呼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但阿三的一系列错误行径和激怒国人的做法,不得不令人对其另眼相看,我们在自家修个路,人家嫌恶心了,派了兵,越了境,扣了我们的设备,要不是我天朝秉承以和为贵的理念,早都上演了一部再揙阿三的现实剧。但让我想不到的是,这部片子竟然是一部以1962年中印战争为背景的反战题材电影,看清楚是反战!!!这着实让我吃了一大鲸。要知道,在印度电影里,只要出现解放军,那一定就是印度神兵狂揙我军的镜头。

    片中完全没有了抗中神剧的尿性,而是通过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表达了印度大部分人民讨厌战争,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具体来说,影片讲述了一对亲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出生在美丽的山巅之城拉达克。哥哥可能天生沾点痴呆傻,经常遭人欺负嘲弄,但心灵很好;弟弟很聪明,胆子也挺大,经常替哥哥打抱不平,兄弟间的感情在印度电影一贯的歌舞升平画面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甚至一度让我怀疑这两会不会发展成一对基佬,咳咳,邪恶了。他们的父亲喜欢消费酒,最后也被酒消费了,母亲伤心过度也跟着去了。兄弟俩从小由心地善良的叔叔抚养大。

    世事无常,说是这么说,其实就是尼赫鲁开始膨胀了,圣雄甘地去世后,他所倡导的非暴力学说被尼赫鲁政府搁置一旁,他们肆意发动战争,为的就是配合苏联遏制中国,还有自己的一些不可告人的野心。影片中的弟弟应征入伍,很快就被送去了前线。印度人民可不跟印度政府一样,大家仍旧心怀圣雄甘地的教诲,并不希望发生冲突,哥哥的那句中印两国其实是很好的朋友就是证明。

    然而,那段历史大家也都知道,印度政客的不负责任,结果就是让

  • 5、 那年我们21观后感范文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视频《那年我们21》呢?你还记得你的21岁吗?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关于《那年我们21》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我二十一,正在初尝艰辛与挫折,今年我二十一,正在迷茫中追寻。我很庆幸,看完这个视频,我不是在回忆历史,我正在书写我的二十一。二十一是一个人青春最为飞扬的时候,是王亚平第一次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比赛,第一次进火场,是各地演出追梦,是下乡当知青二十一岁,是奋斗和追寻,跌倒和挥汗,热血和闯荡。

    我在百度搜索那年我们二十一时,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讲述作者在二十一岁那年厄运突降,住进了医院,陷入抑郁的同时,也开始对命运人生的探索。我分享他文章最后的一句话: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是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我想这是对我们二十一岁最好的解读。二十一岁可能还处在混沌之中,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一生所求,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的脚步。

    不管是谁的二十一岁,都应该追寻自己的精神,中途可能会有波折有反复有不确定。正像微视频中说的:二十一岁,也有可能改变历史。青年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冲劲,这是一个追梦的时代,奋斗的时代。最近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张培祥在她的21岁,白天打工,晚上学习,同时开始她的创作和翻译生涯,24岁的她患上了白血病,才女早逝,但是她短短的一生中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大三的我正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未来的魅力在于未知,在于探索,现在的魅力在于把握。不管你是不是21岁,或许11岁,或者31岁,奋斗永远在路上。

  • 6、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编者按:看过《南京!南京!》,很有必要再看看《拉贝日记》。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
  • 7、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
  • 8、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观后感(一)

    塔克拉玛干的鼓声……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是以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新疆各项社会事业发生的巨大变化为时代背景,以自治区正在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驻村活动为主线,讲述了一名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实现舞蹈梦想的动人故事。影片弘扬了各族群众拒绝极端思想,创造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时代主旋律,是一部关注现实、弘扬正气、艺术感染力极强的电影。

    这部影片拍得太好了!非常感人! 我是流着泪看完整部影片的影片还原了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真实面貌,让我们知道驻村工作给全疆老百姓带来了美好、幸福的生活。

    在新疆南部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最南端,有一个依偎在昆仑山脚下的小山村——努尔鲁克村。16岁的少女阿依古丽在河畔忧郁地叹息着,原来,受宗教极端思想蒙蔽的父亲不允许她跳舞,并且急着让她嫁人。而村里压抑多年的生活氛围,让纳格拉鼓传人、曾经的村长托乎提大爷再不敢打鼓。

    在驻村工作组的努力下,村民们恢复了对鼓和舞的原始热爱,这事实上是对维吾尔民族自身文化的重新认同与再度发掘。而工作组带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也让维吾尔民族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整部电影让我最感动的一段是阿依古丽通过驻村工作队的帮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大舞台上勇敢、自信地舞蹈。"她代表了典型的南疆农村女孩的形象,前些年,这些热爱美丽、热爱文艺的少女们受到宗教极端思想的毒害,不再唱歌、跳舞,也不再露出自己秀美的脸庞、不再穿艳丽的艾德莱斯绸服饰,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近几年,随着自治区‘访惠聚’驻村工作的深入推进,这种现象得到很大改善,电影中的女孩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联想到现实生活里更多的农村女性同样获得了自由,开始把握自己的命运,这让我非常感动。

    电影《塔克拉玛干的鼓声》生动形象地体现了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集中反映了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驻村工作的重要作用,高度概括了民族团结是各族群众的生命线的深刻内涵。我要结合当前开展的"学讲话、转作风、促落实"专项活动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认亲工作,始终紧紧围绕自治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工作总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立场,增强党性修养,旗帜鲜明地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与宗教极端思想做斗争、与暴力恐怖活动做斗争、与反分裂活

  • 9、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

  • 10、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und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ich habe zwei mal gesehen, dass der film ber den film zwei mal so gro war, dass ich 25 millionen menschen gerettet habe, und sie haben keine schuldgefhle, es sei denn, ihr seid kein mensch. ich kann nicht, dass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ie zukunft bringen kann, wie sie in der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beitragen kann. wir sollten mehr sehen, wie der film, der sehr dankbar ist (der historische film der mittleren zusammenarbeit).am ende ist nur ein starkes land die wahrheit.
  • 2019-10-28

  • 2021-04-21

  • 2019-10-28

  • 2023-03-23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6

  • 2023-01-15

  • 2023-01-25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3-07-03

  • 2019-10-28

  • 2023-06-17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4-27

  • 2019-10-28

  • 2019-11-06

  • 2021-08-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3-04-06

  • 2019-10-19

  • 2019-11-06

  • 2023-02-10

  • 2019-10-28

  • 2022-11-24

  • 2021-05-26

  • 2021-05-29

  • 2023-03-31

  • 2023-04-04

21克拉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21克拉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21克拉观后感、202421克拉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