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 地图 > 观后感

观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汉谟拉比小姐观后感影评。

一个人难以忘记的,往往是他/她观看过的一些影片,观赏作品的同时也是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此时不妨可以写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观后感,观后感可以更加条清缕晰地整理我们的思维。那么观后感怎么才能写好呢?有请驻留一会,阅读小编为你整理的汉谟拉比小姐观后感影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汉谟拉比小姐》是一部于今年的5月21日播出的电视剧,该剧来自于韩国,由高雅拉、金明洙和成东日等主演,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是相对不错,一起去看看吧!

韩国的社会和制度,和tc 其实蛮相像的。

法院的案件多到有时候更在意效率,而忽略了法律中所追求的公平正义。很多案件未经开庭,承办人就先下了判断。(是的,有罪推定!)但是这可能是因为被审限追着跑,被结案率压迫。我想大家都还是会努力接近公平正义的,但现实就是你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做到。

很多当事人恐惧面对法()官,在法庭上唯唯诺诺。有的直到被判决后,可能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有的自己确实错了,却认为自己只是倒霉。

你强势了,对方就会弱下去;你弱下去了,对方也会得寸进尺。这也是现实。有时你的善意会被利用,就像女主可怜债务人,帮她说话时,反而被利用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法官,你只能中立。但是身为一个人,你又有恻隐之心,你总觉得有的人是弱者,需要保护。

女主很多时候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不专业。没有中立的立场,单纯凭借当事人的陈述或外貌穿着就断定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从而在内心偏向自己所认为是弱者的人,这不仅不专业,而且可能与她最初要的公平背道而驰。

为了追求真相,女主会让实务官多做一些事,但这对别人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你自己所想更多更多。而且,我不觉得世界上有所谓的真相,只有无限接近真相的事实陈述罢了。因为每个人对真相理解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只会站在自己的立场去陈述。就像罗生门里每个人的陈述那样。

很多法律人最初的梦想大概都是追求公平正义,但真正的社会现实不是这样的。就像男主说的,那只是有限的资源。

开头讨论女性问题真的很不错!

有人欣赏女主心系大众,追求公平。有人批判女主不明白法官需要依证据裁判,还说要想帮助弱者就去做律师去呀。

不仅是剧中的法官,我国的法官也一样,案件多到忙不过来,没有休息的时间,这是常态。这是因为什么,这是因为效率。并不是说做法官就不应该去探究事实是什么,就不应该去竭尽所能的探求公平,现在的所谓的高墙追求更多的是效率,原因也很简单,与个案的公平相比,群体性的利益被放到了更高的地方,在审判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只能部分的牺牲个案公平,保障效率。这一做法不仅在韩国,在当今的我国也不能不说相比单纯追求个案的公平,实际上节省了司法资源,甚至可以说保障了更大多数人的公平。你也可以说这是价值观上的取舍。

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因为我国当前法治体系的不完善,审判资源的匮乏所致。公平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我们并没有西方国家那样平稳发展而来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司法体系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做支撑。我们的经济发展可谓是一蹴而就,但社会治理水平却远远落后。在当前公平与效率无法兼顾的情况下也只好选择效率优先。

当然,我们肯定效率优先在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相对正确性,但更要肯定女主这样的存在对我们心心所念的公平至上的司法体系的到来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正是女主这样的行为才能让我们意识到效率所具有的局限性,才能鞭策国家完善司法体系,增加审判资源,让公平照亮每一个案件

第一集开始没多长时间,出现了一幕国内也挺常见的办事大厅的场景,办事大厅的工作人员态度当然称不上有多么亲切,你应该也不会期望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像是海底捞的服务员一样从进门开始就围着你转吧。该场景的画面从妇人对办事员的牢骚开始,其中妇人表述了,你们拿着纳税人的钱却什么也不为纳税人做的态度。这样的牢骚,想必国人听到的更多。可是,很显然编剧并不赞同这样的观点,画面很明显的在矮化发牢骚的妇人。不仅是在韩国,在国内,骂政府已经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民间的正直正确,只要涉及政府跟百姓的冲突,不用说,错的永远是政府。你拿纳税人的钱就要为纳税人解决事情,是的,这一点是政府的天职,但是不是什么样的事情都得解决呢?无论多无理取闹的请求都得满足,对已成型的制度的践踏也需要无条件满足?最近,恰好与政府部门的办事大厅有一些接触,说实话,让我感觉很意外。听身边汹涌的民意似乎觉得,政府就是养了一群什么也不干,就知道浪费纳税人钱的公务员,但实际接触下来,办事人员的态度好的远超我的意料,只要是准备的材料充足,正确,办事人员不仅效率可观,态度也是相当的好。就是准备的材料不充足,不正确,办事员也会详细的告知缺项以及如何补足缺项。我最近就在想,难道说这样的服务还不够吗?遵照规章制度,能办的高效率的办完,不能办的告知原因在何处。非得像剧中的妇人一样已经被告知申请书需要本人书写,却责骂办事人员拿国家的钱却连份申请书都不愿意为纳税人写,还说区政府的工作人员肯定会为她写吗?

国家的服务应该做到什么程度,其实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国家服务追求效率,裁减公务员数量,导致提供的服务不够殷勤,纳税人埋怨公务员领取公帑却不为纳税人服务,人民对国家的抱怨与日俱增,不可避免的出现矛盾的激化。但若是国家服务追求质量,增加公务员,服务周到面面俱到,人民会不会对与日俱增的税收与公务员队伍再次心生怨言呢?一个管天管地,管人吃喝拉撒的政府会不会使人民感到惧怕,从而远离了提高服务质量的初心呢?

说到底,国家是为了多数人服务的。国家的服务水平当然不会也不应该非左即右,重要的应该是在维护大多人利益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变化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我们通常所认识的国家机器却并不容易随着社会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这在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演变大潮下显然是不足取的。也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快速反应的部门,能够随时准备在主体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调整,当然调整不必也不能过大,步子大了会扯着那啥的不是?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编辑推荐

《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让心灵化蛹成蝶——《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尚未确定,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与功利,许多成年人的精神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这影响到未成年人,他们也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借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言:“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等。当消极的力量来源过多、强度过大并且显著超过积极力量的影响时,就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耐受力而发生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因为消极的东西太多了,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了,而积极的东西太少了,积极性、保护性的力量太弱了。在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正在因各种消极因素的多重叠加而日益严重。”

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许多悲剧性事件,归根结底因为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的干预而发生。加拿大电影《拉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良好案例。



这部电影,以一位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开始的,学生突然失去了班主任不知所措并深受自杀阴影的折磨。这时候,拉扎来应聘,其实他不是一位老师,也没有教育专业人士的诸多顾忌,但因为他有丧失亲人与饱受暴力威胁的经历,使得他愿意走进学生心灵并试图理解。这时候,拉扎老师发现学生的内心没有如其他老师所认同的平静。拉扎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成为解开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

在一些教育题材的影片里,许多的好老师都不在体制内的。一些是代课老师,譬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还有今天所说的拉扎老师。一些最后被踢出体制的,譬如《死亡诗社》里的自称船长的基廷老师。

好的教育电影常赋予主角非常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以批判僵硬的教育体制。有时候,呆在黑暗里太久会适应了黑暗,唯有刚进来的人,才想起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昨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拉扎老师》,就讲述一位优秀的老师如何把阳光射进暗室。



在电影《拉扎老师》里,一些人的心理不太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症,自杀的老师就是。电影里没有具体说老师为什么在教室里自杀,但在同事的片言只语中可知她活得很辛苦。当男生simor发现老师上吊,跌跌撞撞地跑出教学楼向其他老师呼救,镜头呈现的画面是死寂的走廊,时间长达一分钟,真令人揪心。

赶来的老师疏散即将进入教室的学生,接着重新装修教室,召开家长会汇报此事,让心理医生对全班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按我们的理解,学校已经做得不错。但在家长聚会上,一位家长问:“整个班级只有一个心理医生吗?”校长无言以对。

这已经暗示,学校仅仅做出以上的心理危机干预远远不够的。这些都是皮毛的,即使心理老师给全班学生上心理课,也是简单粗糙,没有细致深入每个学生的内心。同时,校长禁止拉扎老师谈论自杀事件,而心理老师怀着专业的骄傲拒绝拉扎老师参与,其他老师回避这件事情。果然,自杀事件过去一段时间后,学生貌似平静下来,但拉扎老师发现,平静之下,学生有欲言又止的吞吐,恐惧依然弥漫在校园里,猜疑在暗处流动,学生甚至质疑老师的自杀行为也是一种暴力?

反观现实,如果学校出现意外事件,校方采取的做法确如电影里那样,潜意识里就想掩盖,禁止学生议论,似乎不过问不理睬就会让学生慢慢忘记的,甚至希望推卸责任。时间或许让一些学生慢慢淡忘,但更可能在另一些学生的记忆里留下不可磨灭的恐惧,带来不可预测的心理影响。

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如果发生了校园心理危机,不要刻意回避,不要企图遮掩,不要乐观地认为心理创伤最后会自愈。



电影里的心理老师仅把心理干预当作一种必须完成的工作,校长害怕难以预期的责任只想事情赶快过去,普通老师把学生的心理问题简单理解为品格的顽劣。以上电影里的每个角色的表现,非常切合当前实际。唯有拉扎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波动非常敏感,想了解其深刻的原因,并希望真诚地帮助。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老师的专业知识不是第一要素,倒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切,才是首要的。拉扎老师不在体制内,甚至没有职业资格,可他有其他老师所缺乏的真诚。

拉扎老师之所以如此,关键他和学生“同感”。根据人本主义理论,同感是心理咨询或干预的关键所在,人际氛围和谈话环境依靠它展开。拉扎老师经历过丧妻之痛,饱受过暴力带来的恐惧,所以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的感受,体察他们的思想,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杀事件、如何看待世界。拉扎老师把自己当作“普通人”,而不是“教育者或专家”和学生谈话交往的。

当一位心怀真诚的老师和学生有了“同感”,自然会尊重学生,会自然地表现出关心、喜欢和接纳。正是这一些,使得拉扎老师最后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到了专业的心理老师所不能的事情。

拉扎老师了解了什么呢?拉扎老师了解了女生的成熟思想,她认为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是很不适当的暴力行为。暴力并不局限于是否伤害了身体,给心灵带来深刻恐惧的行为,也可以被认定为暴力。所以老师在教室里上吊,就是暴力行为。因为这种暴力,让另个男生一直活在内疚之中,他认为老师的自杀乃因为他拒绝老师充满爱意的亲吻和拥抱,甚至他认为老师故意挑选他做值日生的那天自杀。他哭喊地说:“我不喜欢拥抱,这也是我的错吗?”拉扎老师默默的拥抱了男生。

在电影的最后,校长辞退了拉扎,拉扎执意再上一课,讲述一则寓言赠送学生作为告别。拉扎老师知道,老师的郁愤自杀,已是冲击人心的不告而别,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恐惧和困扰。现在他万万不能不说再见就消失了。由此可见,拉扎老师的心思何其细腻、温柔、慎密。所有这些,专业的心理老师没有做到,但拉扎老师做到了,他彻底地打开了学生的心扉,疏泄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压力、困惑和恐惧。

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最需要老师心怀真诚,努力体验学生的内心并保持和学生“同感”,表达最大的尊重,尊重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候所表现出的言行、情感和价值观等等。



在电影里,校长和其他同事都一再提醒拉扎老师:“不要体罚,也不要和学生在肢体上接触。”说句真话,在现实教育中,许多老教师也如此善意地提醒气血方刚又恨铁不成钢的年轻老师。众周所知,学校教育严禁体罚,于是现实里的一些老师,很像电影里的拉扎老师同事,从来不愿意肢体接触学生,保持安全的距离。因为肢体接触之后,轻则可告你骚扰,重则可告你体罚。于是体育老师也只能吹哨指示学生,拒绝手把手的教学。

现在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依赖于各种各样的专家,专家常把学生当作研究对象,不大可能如普通教师对学生倾注了感情。僵硬的冰冷教育体制,貌似在保护学生,其实将学生隔离在有效的人际交流之外。所以,不难理解电影里的男生为什么会乖戾地拒绝老师的拥抱。心理危机大部分源于不良的甚至变异的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常被某种制度或体制主导左右。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在鞭挞冰冷僵硬的教育制度,是它让每位老师人人自危,拒绝和学生深刻的温暖的交流。

拉扎老师在最后一堂课说了一则寓言:橄榄树的树枝上,吊着小小的蝶蛹,明天将变成蝴蝶。······当年晚上,森林发生火灾,蝶蛹来不及变成蝴蝶······大树仍然屹立,但心已经碎了。从此,每当小鸟停在枝头,大树就会诉说蝶蛹从来没有苏醒,他幻想她展翅,飞向碧蓝的天空,自由吸吮花蜜····

这寓言隐喻了每一颗小小的心灵常是吐丝自缚的蝶蛹,如果没有火灾(危机),最终化为蝴蝶。所以,电影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仅把自己当作知识的传授者,注定不可能成为优秀教育者。一位优秀的老师,当像拉扎老师一样,和学生一起学习,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在心理上疏导学生,同时愿意接受学生的影响。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互为治疗彼此的心理创伤,而不是互为戒备、疏远、甚至伤害。

拉提根之谜观后感影评


《拉提根之谜》是一部于2011年播出的传记电视剧,该剧主要由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该剧情节曲折,引人入胜,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不错,一起去看看吧!

剧情简介:

英国演员Benedi()ct Cumberbatch带你探讨生活和工作中神秘的剧作家Rattigan特伦斯。

Rattigan大师的非常精致的玩的上层阶级的礼貌和压抑性欲与他统治了西区剧场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但后来,在五十年代中期愤怒的青年到达的,起伏的年轻剧作家和董事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激进风格的剧院。Rattigan工作面临的一个关键的进攻。

网友评论:

Rattingan Enigma讲述了剧作家Rattingan的一生,他的一生串起了英国社会的潮起潮落,反映了60年社会 正直 文化 思潮的旖旎风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看 这也算是BC本身的半自传,是所有人 不管是普通民众还是社会名流的半自传。那种跌宕起伏和繁华落尽后的迷茫失落,体现了人生的反复无常,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它看到一个不一样的BC.中文字幕 献给宇宙唯一的Benedict Cumberbatch,感谢你让我们经历着After Benedict Cumberbatch的日子

看BC的片子长知识还学英语有木有?!世界最适合当男盆友的男银有木有?!天天在耳边叨叨叨也不会烦有木有?!

挺好,不枯燥,拉近了一个本来离自己很远的人的距离

颇好看!又长知识又看美人!好想看掰你dick演出的after the dance!腐国人民真有眼福

a nice straightforward tribute to Rattigan. Thanks to BC for bringing me to the lost name and his world.

我是為了Rattingan看的,他讓人想起美國的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兩人有許多同病相憐之處。建議去看他的作品Browning Version和Winslow Boy,都是經典之作。另外,費雯麗和Helen Mirren也演過他的作品,改天也要找來看看。

看完片子之后觉得因为题材的原因我不会太喜欢rattigan的作品,不过看看也无妨就是了,╮(╯▽╰)╭

同性恋戏剧大师的艺术人生,卷福迷、文艺宅以及腐女基友们不可错过

英语水平欠佳,没有中文字幕的情况下更挑战剧情吸引力。话说英国电影的历史可不就是一段波澜起伏的基情史嘛~

我完全是冲着康缺看的,二表哥你穿紧身西装真美丽

让我知道了Terence Rattigan这位同性恋剧作家

原来讲的是同性恋作家Terence Rattigan,BC也去看抖森的Deep Blue Sea混音啦,但是好像没给BC放抖森的片段。抖森跟BC还都是Harrow校友~~

永远风光旖旎的西区

没看就5星

显然看没有背景的东西就要累得多,在此之前对拉提根一无所知当然现在也还是没有知道多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段评论the impossibility of escaping who u r, ur born with a character which is ur fate, u can struggle but u cant escape.那些压抑的无法真实展现的东西。本尼的声音会让我分心呢

Benedict的声音真的非常好听

高中時的BC已經成形了

天才一般都会受到公众质疑,这大概是那个年代的必然。可惜了蔚兰深海没以本来面目示人,开始脑补抖森勾引了良家妇男又始乱终弃有木有?如果要找个什么东西完败BC酱的演技,那必然是他的声音啊,说的话总是信息量超大,文化人必须是这样的呀

查理和萝拉观后感影评


《查理和萝拉》是一部于2005年播出的儿童动画片,该片剧情丰富,角色鲜明,是一部非常适合小朋友观看的动画片,网友们对这部片的评价也很高,一起去看看吧!

查理和萝拉的剧情简介

罗伦。柴尔德以《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得到英国凯特格林威大奖肯定!片中充满着小兄妹俩诙谐逗趣的笑()话,哥哥查理面对妹妹萝拉的任性,要怎么安抚并想出办法让妹妹乖乖听话的精采内容。利用剪纸、织品设计、照片等特殊材料组合成的2D的卡通,加上轻松活泼的音乐及可爱的童言同语,大大的引起小朋友的共鸣!

单元内容:

1. 我绝对绝对不吃蕃茄

2. 我们可以照顾你的狗

3. 我真的很忙

4. 这是个秘密

5. 我最喜欢到爷爷奶奶家玩了

6. 我讨厌蜘蛛

7. 我生病了

这个动画片是小孩看比较好还是大人看比较好呢。你看查理这位哥哥是不是做的比大多数大人都好,罗拉的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好多查理都知道不能实现,但是他还是会让罗拉去试试啊。罗拉有事找哥哥,哥哥才不会说:一边去,我忙着。而是:哎,好吧。

罗拉好像很喜欢动物,各种动物都喜欢,可怕的狼,讨人厌的老鼠,还有冷冷的蜘蛛,还有恶心的蛇罗拉真的很特别,这么可怕的动物她都喜欢。

查理很喜欢读书,他知道很多东西。所以会想很多主意帮助罗拉,罗拉有不喜欢的食物,会不喜欢新鞋子,圣诞节会寄错信,想收集东西,想有自己的植物,朋友危机查理都帮着解决掉了,想了一些很聪明又很管用的办法。

哎。好有想象力的一个动画,我都想重新长大一次了

陪妹妹看的,其实蛮喜欢这个风格的画。尤其是出现照片拼贴的时候^^如果中国动画可以考虑从这样的定格入手,做一部系列片应该还不错。很适合小朋友看全家都爱看,哈哈哈哈哈哈

favorite ever! best breakfast mate.

真是好哥哥!很有想象力。

谢谢石头的说说图片让我找到了又一部儿时看过的动画条目。

kiki说:我可以做所有的事

!!!!!!这是这些年来最爱的动画片!!!!!

拉科尼亚号的沉没观后感影评


《拉科尼亚号的沉没》是一部由英国和德国共同联合制作的历史剧,网友们对这部剧的评价也很不错,一起去看看吧!

1、拉科尼亚号原先是一艘远洋班轮,39年9月被海军部征用,改造为武装商船,到42年初又改造为运兵船,拉科尼亚号事件发生时,它就是运兵船的性质(只不过这次航程中主要用来运送战俘)。电影里也表现出了这点,在两枚鱼雷击中拉科尼亚号后,U-156的crew是很欣喜的,认为这样他们就不能运送这些人去和我们的祖国交战了。

2、关于Laconia Incident不同报告有微小人数差异,大体来算,拉科尼亚号载员2700余人,其中约1800人为意大利战俘,另有英海军军官、船员、英陆军人员近750人,波兰守卫百人,平民(包含妇孺)80人。最终获救者仅1100余人,遇难的1600余人里,1400余为意大利战俘。也就是说,英国人倒绝大部分都救上来了。

3、U艇方面的具体救援是从9月12日晚持续到9月17日。拉科尼亚号是12日晚沉没的,U-156艇长Werner Hartenstein开始救援行动是在当晚,13日凌晨1点余他就给BdU发报请示,早上6点他又在无线电里呼叫所有能接收到的船只前往参与救援,并承诺在己方不遭受攻击的前提下决不攻击来船,BdU方面随后派来U-506、U-507及意大利潜艇Cappellini协助。U-506在14日中午赶到,U-507在15日赶到,分载部分难民后驶往与维希法国战舰会合点。因为美军轰炸机的破坏U-156在16日终止救援行动。U-506在途中亦遭遇轰炸。17日两艘U艇与维希轻巡洋舰光荣号会合移交难民。整个救援和运送难民行动持续到9月下旬。

4、U-156遭受美军轰炸机攻击后,U-506、U-507也在途中接到命令,要求他们放弃意大利战俘以外的难民,即刻作好战斗准备,但两位艇长都未遵照命令放弃英国、波兰难民。在此向Harro Schacht、Erich Wrdemann两位骑士艇长致敬。

5、美军轰炸机无视红十字旗、信号灯和摩斯码的共同讯息,对营救行动中的U艇和救生艇进行轰炸,导致部分救生艇被毁、难民丧生,U-156也因严重损坏不得不终止救援任务(以防危及U艇自身和乘员安全),这也可以被认为是战争罪行。虽然公约里并没有规定对一艘铺有红十字旗的敌方作战舰艇该如何处理,但在历史实例中,作战舰艇参与救援行动,是豁免于被攻击的。在无成文法可循之际,遵从人类良心这一最高法则而行的军人才令人钦敬。

6、三艘U艇的骑士艇长及他们的结局:

Harro Schacht,U-507艇长,1907年生,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U-507于1943年1月被美军一架pBY Catalina投掷下的深水炸弹击沉,全员俱殁。

Werner Hartenstein,U-156艇长,1908年生,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U-156于1943年3月遭遇与U-507同样命运,无一生还。

Erich Wrdemann,U-506艇长,1914年生,骑士铁十字勋章获得者;U-506于1943年7月被美军一架B-24解放者重轰投掷下的深水炸弹击沉,除6人获救外其余俱殁。

7、Werner Hartenstein

Hartenstein在20岁上就投了海军,经历了从Reichsmarine到Kreigsmarine的转变,他在海军呆了有10来年,战前和二战爆发初年是雷击舰艇的指挥官,41年初才调入U艇部队,第一次巡航是在41年底。他刚调到U-Boot那会,因为在雷击舰艇上的服役被授予金质德国十字,是老邓亲手给他别到皮夹克上的。

拉科尼亚号事件发生在他的第四次巡航期间。他的第三次巡航(42年5~6月)总共击沉12艘船击伤两艘船(5月份击沉9船,6月份又击沉3船),一个相当瞩目的成绩(影片中邓尼茨说你上次战绩不错啊!),因此获得了Mentioned in Despatch性质的嘉奖。拉科尼亚号是他击沉的船只里吨位数最大的,19,695grt,在击沉这艘大船后他的吨位数就达到了骑士铁十字勋章的授予条件,他的RK正是在救援结束后的次日,也就是9月17日颁发的。在拉科尼亚号之前他还击沉了一艘英国船,SS Clan Macwhirter,包括船长和两名炮手在内一共死了11人,其余乘上救生艇获救。拉科尼亚号事件之后没两三天,9月19日,U-156又击沉了一艘英国船Quebec City,4,745grt,这是它最后的战绩。U-156的总战绩是击沉20艘船击伤3艘船及一艘驱逐舰。

8、影片中Hartenstein第四次巡航出海前与U-507艇长Harro Schacht会面,被后者抓着比战绩,两人的亲近状使人怀疑他们是否真是好朋友。Schacht在42年5月份击沉8船击伤1船,他要扯着人家比战绩还是有本的,8月份他又击沉7船,但Werner只需要一艘Laconia。实际上呢,Werner的第四次patrol是8月20日起航,而此时Schacht还在海上(战绩记录里他16日~22日都有击沉),所以影片里两人的这次岸上会面基本是杜撰。

Harro的RK是在43年1月份授的,比Werner迟了,而且过后没几天他就被美军飞机的深水炸弹击沉了,都没戴上过真RK,也没最终追赶上Werner的吨位数。

9、Harro Schacht露脸的镜头有两段,Hartenstein是主角贯穿全片更没话说,但同样中途赶来参与救援任务的U-506就被忽略得无影无踪,艇长Erich Wrdemann脸都没露下!

10、演员:Hartenstein是德国帅哥Ken Duken扮演的,这小子胡子拉碴扮起U-156艇长帅得一塌糊涂,最后一幕TK扮演的老邓搂着他脖子给他戴RK,两帅哥交相辉映不能直视。本片大部分时间里他一直以闪亮双眸和迷人微笑盯着镜头,太不符合U艇军官的苦逼样了。当然跟本尊完全不像!幸存者是这样回忆的,他戴着破烂的白帽子,并不高大,很瘦,手下都很年轻,平均年龄在19~20岁之间这么说吧,看过Das Boot的原著小说后,我觉得,U艇官兵出海时的寒碜、脏、乱、差、破、烂程度,无论你想象得多过分,都不会超越实际情况的,而出过几次海的老艇长们更是个个未老先衰,30岁人看着像40岁人

11、Men of Honor

近段时间先后看了The Battle of the River plate(1956)、The Enemy Below(1957),重温了Das Boot(1981)和这部2010年的《拉科尼亚号的沉没》,这四部电影里后三部都是德国U艇主角,第一部《普雷特河之战》则是二战开战之初德国著名的商船袭击舰、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施佩伯爵号的故事。这四部电影里所展现的德国战舰/U艇军人形象,无论其最终命运如何,他们都是有尊严、有人格、有荣誉的军人。

BBC有三好,简姨家丑基情饱。

所谓家丑片,就是把令英国佬很没面子的人和事拿出来炒一炒。大约电影电视发展了N久,各大题材无一不被蹂躏确实是一大原因;不过还是不得不佩服BBC有这勇气有这魄力把自己那点儿搓事拿出来与君分享,是不是共勉暂且不论。

比方说那几个令英国佬很没很没面子的三一高材生,牛逼哄哄的扯着信仰最高的()大旗出卖国家机密,在并不遥远的当年木有一个接受(英国)法律制裁不说,在现如今拿出来说事时还被歌功颂德了一番。于是试想一下,哪一天中央政府拍片,内容是北大毕业的主角们极度真诚而热切地信仰着资本主义,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不顾生命危险将国家机密偷渡给美利坚以图在中华土地上开辟一个新的更美好的时代谁要这么跟我说,我第一反应准是:你丫脑抽了吧?

所以这是BBC最为可爱的地方。

本片也是。

抛开任何背景知识,单从电视本身看,英国军部无疑左脸写着1右脸写着3,不仅缺德而且玩阴,简直就是人渣中的战斗渣。与之抹黑度成正比的是对纳粹德的道德抬高,左脸写着英右脸写着雄,不仅人品崇高还长得暴帅,简直就是精品中的精品男,集各种美好于一身。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如今骂够了恨够了唾弃够了,重新审视那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存在,对纳粹的人性化分析开始如雨后春笋。电影电视作为视觉言论第一战线,果断紧跟大流(或者说制造大流)在各大影视作品中对德意志进行全新的解释和阐述,让我这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局外人(非英非德非犹太)对惨无人道灭绝人性心狠手辣衣冠禽兽的德国纳粹实在恨不起来:因为最近的他们实在太可爱了。

然后补上背景知识,结合历史看,盟军的的确确左脸写着1右脸写着3.;这种装13放在时代大背景下,就有了战争时代非常手段的开脱理由。我无法对这类的非常手段给予一个道德评论或者是非判断至少以我现有的能力还不能,处在那个时代的人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可我们的祖先又说了当局者迷,于是是非对错和那个时代一起好像集中营焚炉里的烟灰:谁分得清这是谁的?更更何况,这个故事里,德国人是绝对主角,我的全部视线也集中于此,那么配角们暂且一边凉快去吧。

帅哥captain炮轰了英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又颠颠地跑过去说hi大家好,我炮轰你了,来,上艇。这事儿当然要上报总部,老邓心底默默诅咒了captain一番又很绅士地咬牙同意这种人道主义救援,同时支了另俩captain一同去人道。盟军知道了这摊子怪事,用两秒钟犹豫了一下要不咱也去救人?然后果断决定以炮轰回击炮轰。于是就在德国人和英国人一起遥想当年,希未出道时,战场无事,英德球赛,其乐融融的当会儿,美国人本着打倒一切法西斯的崇高原则投下了炸弹,又对幸存者进行扫射(这点电视里没播,毛估估是被HX了),从此在英美德剪不断理还乱的三角关系历史中又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可惜了这个故事里法国人可直接忽略,不然可以组成double-dating拍个6集的英剧。

就如前面的说:究竟谁对谁错?很显然,这个故事里的德意志占据这道德高度彻底把盟军踩在脚底;可假使美国轰炸机借着这次机会成功消灭了三艘德国潜艇呢?历史上的他们于1943年被先后击沉,船员无一生还。如果,我是说如果,盟军早一年击沉了德潜艇,那么对盟军来说,他们的无人性又拯救了多少在此一年内终命丧该潜艇的本阵弟兄?当然历史没有如果,所以这个数学题也无从解答。好在看片的我们没有必要想得那么多那么复杂,对于拉科尼亚事件来说,超越了战争和民族的人性光芒已经跨越了救援本身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从根本上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用很土很土的话来说就是善良战胜了邪恶,这是我们最最需要牢记的。

对于本剧,提几个小小细节,用以彰显BBC话说半句这一传统的牛逼轰轰。

情景1

场地:U-156

刚刚炮轰了英海船的帅哥captain循声(ps:历史上称是意大利声,德国人听到同盟弟兄了,本着本是同根生的友好心态前往救人)靠近船体残骸,看到尸飘大海的场景,同基友N号进行了以下交谈。

Captain:我本来可以一走了之;可我来了。

基友N号:不,你不能。

Captain:不,我不能。

第一次看的时候,并没有细究。第二集的前端有前集回顾,闪现了这个对白,再看,才顿时明白过来。

A:不,你不能(救人)。

B:不,我不能(一走了之)。

简洁明了。

情景2

场地:U-156

救了一群人的帅哥Captain同被救者中披着英国皮的德国妞交谈。

Captain:哥救了这么多人,都对哥感恩戴德的,你这妞怎么这么不识好歹?你到底啥特殊啊?

德国妞:无他,唯平民尔。

妞转身离开,帅哥兀自沉默了两秒,自言自语:勿忘尔为德国人。

永远不要忘记你是德国人,本片出镜率最高的台词,不知道BBC是怀着什么恶趣味来反复提及(难道德国人投资了?),用这一台词软化了纳粹的恶行之外还给之贴上了一个可爱可敬的标签虽不知道BBC本意是啥,但本片的纳粹在我眼里不巧就是这么个形象。

于是在那会儿想当然地以为,captain你不仅帅而且牛逼,这么快就看出那妞其实是个德国人,那句自言自语是说给她听的。

之后的情节,德国妞主动暴露身份,承认自己是德国人,captain极度惊讶,我才猛然反应过来:勿忘尔为德国人(不可贪恋英国妞)。该死的BBC把后半句给吞了

多么微妙的情感。

当然在之后,BBC拿出了看家本领,积极响应了大海的号召把基情发扬得极其澎湃,上演了一幕幕细腻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这昔日的恶趣味如今被发扬成主流,BBC实在功不可没,也不得不感慨一下新时代的爱好狠狠地唾弃了我。

几场小对白都相当精彩,比如captain同某基友聊天说,这会子还真像一战时的西线无战事啊,某可爱的英国船员以一个标准的下级参见上级的行礼冒出来,插嘴:长官,这让我想起了过去很有名的一个故事,他叫西线无战事;再比如,captain发现 了海上漂浮的幸存者,对手下说,用点想象力,把他们招过来,手下很为难,结果漂浮着的幸存者看到了绿野仙踪的莫斯代码

被人捅了两刀之后又被凶手送往医院,是不是该继续恨他?大约我们说了都不算,因为我们都没有经历过置死地而后生,那种死里逃生的幸福也因此无从体验。当然BBC也借英国人的口表达了这一情感:他(captain)真是个牛逼轰轰的好人,最好这混蛋当初没他妈的轰我们。

作为结束语,胡扯一下美国人。英剧从来不吝啬对美国人的嘲讽和挖苦,这次也不例外。如果说片里的英国军官是人渣的代表,那么片里的美国飞行员就是傻的代表,BBC从不忘在抖家丑时顺带踩一脚美国人,不管美国人是啥心态作为中国人的围观者我看得很欢乐。同时好奇一下,BBC在这里如此地捧德贬美,是不是英国民众实在看老美很不爽于是要另结盟友呢?唔,我无故想起了央视对果名当逐年升温的讨好之意

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影评欣赏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电影由巴兹鲁赫曼执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凯瑞穆里根等主演,讲述了在一个纸醉金迷的社会,主人公仍然有着对爱情的坚守,这是令大家感动的,也让大家觉得悲哀。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观后感影评欣赏。

一战后的美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年轻的人们更加大胆且贪婪得向金钱和欲望伸出了手,物质追求成风,享乐主义盛行,大胆放荡的行为和服饰成为了时尚。盖茨比自此而生。

盖茨比出生于贫苦家庭,却拥有本不属于他的了不起的梦,这梦庞大而沉重,却随着见闻和成长而编织得愈发美丽。盖茨比了不起的地方正在于此,他是一个敢做梦的人,更是一个大胆追梦的人。

他的际遇代表着绝大多数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只要大胆努力的追求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盖茨比从小就相信自己与众不同,他的不甘心使他大胆的走出了旧有的环境,踏上了寻找新世界的路程。

在他所有的记忆中,那一幕最重要,他第一次去黛西的家里,第一次吻黛西的唇,第一次伸手将她拥入怀中。那一刻,盖茨比所有的向往都被赋予了具体又神圣的意义,也正是如此,为以后悲剧的人生埋下了伏笔。那一刻,他不知是爱上了黛西,还是爱上了黛西所代表的贵族生活。

而他,将爱与所追求的财富结合,生出荒诞的梦,将一生托付梦想,将所爱建立在财富之上。所以即使他制造了全美国最大的晚会派对,名流权贵聚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却终究是一场浮华,他所希冀的只是住所海湾对面的那道绿光,那里有他一生的梦。

盖茨比是一个沉溺于自己想像的人,五年的精心策划,都是为了和黛西度过一杯下午茶的悠闲时光。树下的他看上去是那么忧伤和寂寞,可他真正见到黛西的那一刻,却又手足无措的紧张的像个孩子。这样的相遇注定是个悲剧。在他的梦里,黛西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的那个黛西,而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精神上的寄托。

黛西是那个时代那类女性的完美代表,她与贝克这样睿智的女性不同,她更爱慕虚荣和金钱,也空虚无聊,更渴望爱情和安全感。在爱情和金钱面前,在温柔多情的盖茨比和冷酷无情的布坎南面前,她两次选择了后者。电影中盖茨比嘶吼的那个场景中,黛西说,我爱着你们两个人。这就是事实,却也正是这现实一步步吞噬着盖茨比的梦。我们不能说她的选择是错误的,只能说那样一个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没有最正确的选择。

或许黛西从来没有真正爱过盖茨比,打动她的是盖茨比的坚守。我也想这么说,盖茨比真的很了不起,不同于世人的浮夸拜金,对理想倾其所有,对爱情忠贞不渝,保持自己的赤诚与热情,是这份盲目与奋不顾身断送了自己的生命,也正是这份执着与坚守感动着我。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而上的小舟,不停的倒退,进于过去

《马普尔小姐》观后感


《马普尔小姐》观后感

ITV(独立电视台)作为仅次于BBC的英国第二大电视台,推出的系列剧集《马普尔小姐》当然是原汁原味的英国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代表作,当然还是英国人来改编更加合适。马普尔小姐实在是太受读者和观众欢迎了,世界影视史上的各种改编汗牛充栋,不过看来看去还是最爱ITV的这一系,从2004到2010年一共推出了5季(第6季正在拍摄中),每季4集,每集都是一个单独的故事,相当于一部电影的长度也就是说,ITV实际上拍了20部《马普尔小姐》的电视电影。

虽然在电视台播出,但制作水准一点也不粗糙,灯光、摄影、美工,都准确的还原了原作中的时代风味,特别是前3季,马普尔小姐由吉拉尔汀麦克伊万扮演,这位美丽、优雅的老太太原是英国皇家剧院的演员,曾在戏剧舞台上出演过多部莎剧,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为她向影视表演转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虽然出演马普尔时杰拉尔汀已经年过七旬,依然在荧幕上散发出不可名状的迷人魅力即使最死忠的克里斯蒂迷,想必也会被杰拉尔汀的出色表演所征服。当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小说中塑造马普尔小姐这个角色时,距杰拉尔汀麦克伊万出生尚有2年,时隔70余年,这两位优秀的英国女性却有了一次神奇的化合反应,也算一段佳话。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演员琼希克森曾在1985到1992年间为BBC出演过多部《马普尔小姐》系列电视电影(跟ITV的规格差不多),当时被不少人誉为马普尔小姐的首选演员,在她于1998年逝世后,不少马普尔迷为之扼腕,不过现在看来,杰拉尔汀不仅弥补、甚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杰拉尔汀这位21世纪的荧幕马普尔,已然让这个角色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可惜她演了3季就不演了,继任者茱莉娅麦肯齐实在无法比肩)。

除了波洛,马普尔小姐就是克里斯蒂笔下最有名的侦探了,老太太住在圣玛丽米德村,正是克里斯蒂所开创的乡间别墅派推理作品的绝佳代言人,马普尔小姐一直独身,出场时大概就年过花甲,她待人和善,身形柔弱,喜欢打毛线,是个毫不惹眼的乡间孤老。但老太太对人性洞若观火,马普尔小姐从不会让人有防备心理,这实际上也为她调查真相提供了有利条件。每当有命案发生,马普尔小姐便会有一搭没一搭的与相关人士搭讪,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打毛线的举动显然会让被问者放松警惕),在这些问答中,马普尔小姐会迅速捕捉到可疑的信息,并通过她广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推理来得出答案。阿加莎克里斯蒂初次塑造马普尔小姐时年界不惑,此后对这个形象的写作几乎贯穿了她的一生,随着作家年龄的增长,她与笔下马普尔小姐的年纪越来越相近,心灵契合感无疑也会愈加浓厚再加上同龄的杰拉尔汀麦克伊万的出色演绎,也让ITV剧集处处给人以炉火纯青之感(主要指前3季)。

常言说得好,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马普尔小姐年轻时的经历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但显然饱经了生活的沧桑。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马普尔小姐在生活熔炉中的淬炼,让她练就了年轻警官们根本不具备的火眼金睛;一直独身的生活方式,又让马普尔小姐保持着某种隔岸观火的观察角度;没有家庭情感的牵绊,则可以让马普尔小姐相对冷静、客观的看待周遭的人和事。犯罪都是有动机的,动机都是源自人性的(精神病杀人的故事只有没文化的美国人热衷),只要能对人性分析透彻,无论多么匪夷所思的案情,都能被马普尔小姐剖析得丝丝入扣。

听奶奶的话,准没错,杀人害命这种事,要么谋财,要么为情,要么复仇总之事出必有因,奶奶一查一个准。姑娘们,以后交男友时,不妨让奶奶过过眼。

观后感《汉谟拉比小姐观后感影评》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观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