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21克观后感 > 地图 > 21克观后感,202421克观后感
21克观后感相关栏目
21克观后感热门栏目
21克观后感推荐
21克观后感

(共 1526 篇)

  • 1、 《21克》观后感200字

    《21克》观后感 21克是指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21克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这部影片回归人类受难与新生的根源,表现人们是如何战胜苦难,是关于悲伤,失落,悔恨,救赎,牺牲,以及上帝的无限之爱。 影片通过戏剧性情节、情绪气氛的剧烈震动以及人物间的纠缠关系把三个本不相关的人连缀在一起。叙述的时空结构也相当复杂,利用闪前、闪回与现在进行时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终结局。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剪辑和摄影风格与这种精细结构十分和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像爵士音乐一般。 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
  • 2、 《21克拉》观后感350字

    《21克拉》观后感 上周周末在家,本人用电脑看了一个电影《21克拉》,是写的是一个叫刘佳音的花钱一直大手大脚的女孩子和向来精打细算的男人王继伟的故事,是由郭京飞和迪丽热巴主演的,配角有大鹏,包贝尔等人。 其中迪丽热巴扮演刘佳音,虽然一开始她就被狠心的男朋友净身出户了,可是仍旧改不了乱花钱的毛病,而郭京飞的王继伟即便是有钱了,却仍旧非常清算每一笔开销,其中有不少笑点,而因为两个人的本质其实都很不错,所以最终还撞出了爱的火花,乃至于最终走到了一起。 其实这个片子和我的小说有点类似,也就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却能走到了一起,一个有点爱花费,一个却比较小气,而令人搞怪的是大方的是女孩子方,却是男孩子方面显得很节约,但是却很有创意,比如卖茶叶蛋的环节就比较独具匠心,此外迪丽热巴虽然脸蛋儿身材都不错,却基本上没有比较展示得表演,言语神态动作也算自然,不算矫揉造作,而郭京飞拿捏这样的小人物则很驾轻就熟,所以两个人表演还是挺值得一看的。 当然里面其余人物刻画也不错,比如那两个阴险的女老板,也就是迪丽热巴的闺蜜,说着蹩脚的外语,看着很大方,却非常阴险吝啬,而大鹏和包贝尔在剧中也有不少可爱的表演,其余那些不知名的角色也都展示挺到位,总之这部电影给人搞笑的同时也有煽情,但是并不是那样生硬,所以当刘佳音和王继伟产生感情,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总之这部片子本人觉得看得还是挺值当的。
  • 3、 《21克拉》观后感400字

    《21克拉》观后感 有钱谁不会花啊,没钱还能享受到生活那才叫本事。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人生,这是一门科学。钱要用在刀刃上,花钱也是一门学问。就像结尾处王继伟没有给21克拉的钻戒给刘佳音,而是0.21拉克的钻戒,表达的意思到了就行。 有自己的房子住就行,也可以租一间给别人,省点钱,弄个合租,有自己的房子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要懂得感激,每天起床都要感激,佳音刚开始也有自己的房子,豪华的房子,非常漂亮,开放式的厨房,宽敞舒适的大厅,但后来由于跟富豪男友分手还不起月供破产了,房子被法院没收了,很可惜,然后露宿街头,有自己的房子是很幸运的一件事情,心存感激。 好朋友之间是会互相影响的,哪怕分开很久都能记住彼此曾经说过的话,比如佳音在跟王继伟分开很久后仍然记得王继伟说过的关于花有限的钱享受无限的生命的话。这样会让人感动。人际交往在古时候人的总结中就是己所欲,施于人,按照现代心理科学的总结就是同理心,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关怀同理心。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说话做事令人愉悦。 人跟人之间的博弈就看谁有底气,穷人的底气就是我不要命,富人的底气就是我他妈找人弄死你,不穷不富的人的底气就是我即不要命又可以找人弄死你,人不能怕事,什么事都不要怕,胆要大。在王继伟与富豪的对抗中,大家都很淡定,大家都互相理解对方,没有那么极端,高手间的较量就是这样,大家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苟且于眼下的小问题。王继伟见到富豪带佳音走,没有要死要活的,富豪见到王继伟来了也是大度地让佳音去跟他道个别。暴力威胁恐吓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只会带来以暴制暴,自信一点去解决问题。
  • 4、 那年我们21观后感范文欣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视频《那年我们21》呢?你还记得你的21岁吗?小编这里整理了一篇关于《那年我们21》的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今年我二十一,正在初尝艰辛与挫折,今年我二十一,正在迷茫中追寻。我很庆幸,看完这个视频,我不是在回忆历史,我正在书写我的二十一。二十一是一个人青春最为飞扬的时候,是王亚平第一次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比赛,第一次进火场,是各地演出追梦,是下乡当知青二十一岁,是奋斗和追寻,跌倒和挥汗,热血和闯荡。

    我在百度搜索那年我们二十一时,出现了这样一篇文章,叫做《我二十一岁那年》,是史铁生的一篇散文,讲述作者在二十一岁那年厄运突降,住进了医院,陷入抑郁的同时,也开始对命运人生的探索。我分享他文章最后的一句话:二十一岁过去,我被朋友们抬着出了医院,这是我走进医院是怎么也没料到的。我没有死,也再不能走,对未来怀着希望也怀着恐惧。在以后的年月里,还将有很多我料想不到的事发生,我仍旧有时候默念着上帝()保佑而陷入茫然。但是有一天我认识了神,他有一个更为具体的名字精神。在科学的迷茫之处,在命运的混沌之点,人唯有乞灵于自己的精神。不管我们信仰什么,都是我们自己精神的描述和引导。我想这是对我们二十一岁最好的解读。二十一岁可能还处在混沌之中,可能还没有找到自己一生所求,但是我们不能停止寻找的脚步。

    不管是谁的二十一岁,都应该追寻自己的精神,中途可能会有波折有反复有不确定。正像微视频中说的:二十一岁,也有可能改变历史。青年人要有这样的自信和冲劲,这是一个追梦的时代,奋斗的时代。最近整个朋友圈都在为一篇文章潸然泪下,北大一等奖作文《卖米》,张培祥在她的21岁,白天打工,晚上学习,同时开始她的创作和翻译生涯,24岁的她患上了白血病,才女早逝,但是她短短的一生中迸发出了最耀眼的光芒。大三的我正在摸索自己的道路,寻找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未来的魅力在于未知,在于探索,现在的魅力在于把握。不管你是不是21岁,或许11岁,或者31岁,奋斗永远在路上。

  • 5、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一: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近日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其中多次提到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熊培云的书是把电影来论述自由的。想起自己的影库里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碍于该影片属于两个小时以上的超长片,一直搁置着想找空闲的时间看,今日忽得空闲,一个人找出影片静静地看完。 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电影更是可以各人各有各的解读! 先说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剧本来自一个短篇小说的改编,长达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可以把长达二十年的冤案发生、入狱、越狱简练到总共不到十分钟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人性、自由的描写!虽然没有看过原着小说,但是凭借常识,想必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应该无法做到这样的结构,但是电影做到了。 再说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记得前几年还有过特别火的美式长篇电视连续剧《越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一般此类题材,卖点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狱或者翻案的过程、以及越狱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结局,剧情反应的人性、感情之类的,观众必须通过情节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主题的需要,从电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这一哲学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逻辑,你的确会把电影中隐含的这一主题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着作论点的需要才这样写的,其实他和我,或者和你们大家一样,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当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说一下,电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其实这个话题我根本解释不了,既然命题就是各有各的解读,我如何替每个人来解释?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就像中国学生的作文,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写,文章结构也必须符合老师布置的要求;而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又必须是按照升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来作。 行文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我要说的,既是电影,也不是电影。 说的是电影,希望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好莱坞才有电影,也不要以为好莱坞只有 3d 大片和“越狱”,好莱坞也有“肖申克的救赎”! 说的不是电影,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们学生的作文一样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规定表达“中心思想”的格式。 篇二: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忙里偷
  • 6、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一)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去说教化的非典型主旋律片,堪称今年中国大陆罕见的上乘之作。说它上乘,一是因为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黄克功案件,绝不是一个容易拿捏的题材,从"揭伤疤"到"打老虎",其极为严肃的自省语境,难免会触到某些人的痛点;二是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颇高,从案件掀动的道德风暴,到关乎生命价值的激烈诡辩,每一环都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剥肤及髓,"两碗水都端平"的法律立场,几乎搅乱了我们的内心。

    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同,《黄克功事件》虽然有着巨细糜遗的史实摆在那里,但电影却没有以最偷懒的线性叙事来铺陈,使得这桩众人皆知的著名案件,充满了悬疑色彩。而这种悬疑的轴心,在文本上的表现又并非"凶手是谁?",而是"他如何杀了她?".

    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案件,被黄克功的"两次开枪"搅动起了戏剧波澜。黄克功对贺子珍、雷经天等人的不同供词,既让"罪案+法庭"的类型元素得以强调,且为最后的"公审"蕴蓄了充足的情绪推力。当然,《黄克功案件》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在努力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也让每个与黄克功有交集的人物都突显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有的缘于难以割舍的恩情——审判长雷经天当年因一条姜片而被黄克功救活;有的缘于"功与过"的纠结,他的战友用"红军的法律",试图为黄克功说情;还有的,则直接缘自民间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学生说,刘茜投身革命,死在情场实为冤屈;76岁的爷爷却说,日本人杀了他全家,按照一命抵一命的古训,只有让黄克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正道。

    这场辩论,不是围绕案件的讨论,而是一场道德和人性的抗衡,这在以往的法庭片中并不多见。《黄克功案件》中,你似乎不会有跟着故事一起解谜的快感,却有着此起彼伏的情绪波动——除了主流价值的输送之外,你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借史议今的用心。这就像我们看韩国的《辩护人》、《举报者》一样,意义远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它的逻辑指向。对于多数人来说,把一碗水端平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把两碗水都端平。77年前的雷经天,用送给自己的三个"死刑"把两碗水端平,这种在法治轨道上走到底的勇气,振聋发聩。

    《黄克功案件》没有明星撑场,但两位男主角对人物的把控却异常精道。扮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以海量台词,都牢牢锁住观众的视线,一个脱离了高大全的说教型人物,让人对其内心挣扎感同身受。颜值爆表的王凯,扮演了处于风暴中心的黄克功。这其实

  • 7、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法大于天,以史为鉴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信息管理学院 宋天宇

    一个人的生死能决定什么。

    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当雷经天宣读判决书,当毛泽东递来回复信,一个政权在捍卫着法律的尊严。

    当黄克功迈向刑场,当公审场上升起国旗,一个国家在宣告着它光明的未来。

    还记得当天在梅操看电影的情景。面对着一句“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甘愿战死前线”, 面对着16岁和大哥黄继功随着毛主席一起上的井冈山,一直待着毛主席和贺大姐的身边,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三次,娄山关战役立大功,爬雪山过草地艰难的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黄克功,身边观影的同学不少都在说着黄克功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确实,一代名将,正当用人之际,前方无数血战沙场的战士们等待着一位将帅之才。无论从人之常情理还是从战事需要,无论是从爱惜人才还是从战友情深,黄克功都有无数种理由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然而,这里有然而。法律的尊严,军民的平等,这才是一个政权的发展的根基。可能有人会问,一边是士气,一边是民心,到底何者更重?其实这不是一道单选题。没有法之尊严,没有人之平等,没有在国民党刚刚特赦张仲麟之后的威严回应,一个政权便无以立足。将帅之得失在于一时,民心之得失关系一世,而法律之得失更是足以影响到人类纪元的长度。

    “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毛泽东临刑前的回信正宣告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在当时坚守法律原则的核心意识,与蒋介石特赦张仲麟行为的截然不同更是从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未来的民心向背、政权兴衰。过之为过,不以功为相抵;法之为法,不以情为权衡。这样的原则是当时稳固政权、凝聚民心、树立威信的需要,也是时至今日都能影响社会根基的信仰。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推出各类主旋律电影,而《黄克功案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其他“伟(伟大)、光(光荣)、正(正确)”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从血气方刚的失足将才黄克功,到一碗水端平以法为称的雷经天,从惜才爱将却坚守民心原则的毛泽东,到贺大姐、胡耀邦、李兴国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整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大大超越了以前单一而缺乏多元的主旋律电影形象。尤其是雷经天形象的塑造,更

  • 8、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我不是一个影迷,但对《肖申克的救赎》却近似疯狂般的迷恋,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诬陷谋杀自己妻子与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非凡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安全的逃税,帮典狱长洗黑钱,以此来换取他们对囚犯、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杀了那个知情人,只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天时地利,安迪成功的穿过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来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来到大学,常会有迷茫,有时看到身边同学潇洒的生活着,每天睡到自然醒,随意上课,随意玩耍,没有对自己的约束。而自己虽然严于律己,每天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却没有成就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安迪的故事中,坚定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9、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从今天开始,无论身心多忙多累多纠结,立志做到一天一部电影,并开始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化为不饱满的笔墨,就此生花,就从《肖生克的救赎》开始吧:

    这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电影非常震撼,又很有内涵,是一部难得的励志影片。故事梗概“被诬谋杀自己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好朋友。安迪一向沉默寡言却从不屈从同性恋,用性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稍微宽松的待遇。他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成功建立了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安迪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看一部影片不仅要了解故事梗概,更要深刻剖析人物。安迪善良,表面上懦弱,其实内心非常强大,有目标、有主见、有学识、也有胆魄,他从始至终都在为尊严而战,为正义而战,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人。

    瑞德,一个真正的囚徒,一个被监狱制度化压迫的可怜虫,他假释后的一系列行为无疑和老布的结局异曲同工,老布选择自杀,瑞德则是一个典型的麻木了的机器人。他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就是安迪关上办公室的门放《费加罗的婚礼》,勾起了所有囚犯的即将泯灭的良知,让他们产生一丝希望,瑞德台词“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这个中年囚犯的结局不言而喻。

    肖申克监狱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就像训练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场所,处处给人以暗示,让你无条件由衷地接受。安迪为了希望和自由而战,他是打破监狱僵硬制度的佼佼者,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影片真的不错,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看过,但没有现在认识的这么深刻,不知原著是否更有耐读性,需要静心阅读,无奈心暂时压抑地静不下来,还是暂时坠入影片中吧,继续下一个计划,算是分享,也算是救赎。

  • 10、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误认为是杀害其妻子与情人的凶手,而被冤入狱,最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越狱,获得自由之身的故事。 安迪入狱后,结识了黑人瑞德,瑞德告诉安迪: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瑞德的这段话无疑是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可是安迪却并不这样认为,希望从来不会破灭,他们可以关住人身自由,而内心的自由与希望是他们所触摸不到的。 在狱中,因他学过金融管理,最终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身边的狱友们能喝到冰啤,为狱卒逃税,最后为狱警洗黑钱。直到后面又送进一批犯人,其中一个犯人告诉他谋杀他妻子与情人是另一个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狱警,换来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讯和他被关二个月的禁闭。狱警为了他能继续洗黑钱而选择把他永远的留在牢中,最终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时间用小铁槌凿开了美女图后的墙壁,爬过了500米的臭水沟,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看着安迪拥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为他寻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记得前面老布获得假释后,因习惯不了监狱之外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无疑让我们看到在心灵受到束缚后而躯体回到生活中却习惯不了自由,精神与希望破灭后,人将走到尽头。 还有在瑞德获得假释前,狱警们问他的一句话:你是否改过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到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垂老之躯。 影片最终告诉我们,体制无疑是可怕的,当我们依靠习惯与体制生活时,我们最终失去自我,而故事的主人公恰恰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任何挫折面前,人都不应该放弃追求自由与希望的路,它将是我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影片落下帷幕,让我想起了我的表哥,那个在16岁时因刺杀他人身亡而入狱的笨蛋,不知今天是否也在铁窗前忏悔,在他而暮之年回到社会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该是怎样一种心境,曾经的路早已面目疮痍,未来的路也将走得如履薄冰。可是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他一个鼓励,因为一个错误我们不应该去否认他的人生,也许任何人可以否认,但惟独自己不可以放弃自己,因为有爱,所以无所畏惧。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3-04-06

  • 2019-10-28

  • 2022-11-24

  • 2021-05-26

  • 2021-05-29

  • 2023-03-31

  • 2023-04-04

  • 2021-04-29

  • 2021-04-30

  • 2021-05-29

  • 2021-05-29

  • 2021-06-02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1-06

  • 2021-04-28

  • 2021-05-29

  • 2022-12-21

  • 2022-12-13

  • 2019-10-28

  • 2021-05-02

  • 2023-05-21

  • 2023-04-18

  • 2022-03-16

  • 2022-03-22

  • 2019-09-2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10-28

21克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21克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21克观后感、202421克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