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斯托克观后感 > 地图 > 斯托克观后感,2024斯托克观后感大全
斯托克观后感相关栏目
斯托克观后感热门栏目
斯托克观后感推荐
斯托克观后感

(共 7943 篇)

  • 1、 电影斯托克影评

    电影《斯托克》影评

    韩国导演朴赞郁的第一部好莱坞电影,请到了时下的最优配置: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饰演少女印蒂雅,尼克基德曼饰演母亲,马修古迪饰演叔父,演员们在韩国导演的指挥下,仿佛也有了韩国式演员的分寸感,规矩在角色内,不抢戏,不越雷池一步。而三位演员中,小演员印蒂雅因为整个故事围绕她展开,所以情绪一气呵成,表演得以舒展,而两位大配角因为剧本的关系,没有绽放出惊人的光芒。对于东方式的细微感情,几位主演尽职了,结果反而是生硬和别扭的,或许两位大牌在演出的时候就莫名的尴尬,但是还是专业地完成了电影。这种尴尬在东西方两种感情的较量中拉锯,或许是朴赞语太想树立自己及经典电影的标签。从剧照中我们看到,摄影等等都是韩国团队,这一方面是电影世界化的必然,另一方面,朴赞语除去为他自己,更多是想保留韩国电影固有的细腻风格,无奈野心太大、心态失衡,作品千疮百孔,不能自圆其说。

    影片《斯托克》更趋向是一部神话故事,只不过描写的不是神,而是有些特别的人类一家。

    一是出现亲人间的仇杀:弟弑兄,又杀嫂,最终竟是为了侄女,怎么解释年少时的杀另一个孩子呢?或许是导演想表示,我们平常认为的儿童通常是天真无邪的,但其实是错的,在儿童时期或者更早,人类本能地表现出一些恶的心理和行为。

    《斯托克》香港将电影名翻译为《欲谋》,stoker英文含义为司炉,即烧火填煤工人。欲望仿佛就是一口永远不会熄灭的巨大煤炉,虽然看不见,一旦欲望觉醒,只要人存在,欲望就会燃烧着,人也就想着各种办法使它生生不息。但是stoker只是单数,没有以整个家族代表而冠以复数,所以,这个真正焚火葬生的人应该只是女主角印蒂雅,而她的叔和父两人显然都没有她的控制力,引火烧身、以至于最终都是命丧亲人之手,但是除了战斗力很弱的母亲,似乎没有人能大义灭亲了。

    二是女主角有些特别:她在滋养欲望的火炉的同时,本身又是危险和刺激的化身。

    本片值得一提的是赏心悦目的画面,尤其是家中的复古陈设,宛如19世纪而与当世隔离。演员们的着装也复古,而场景转换到学校,则是一派现代化,这也难怪女主被学校的男生欺负,家庭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下都会成为别人青少年时期被人攻击的焦点。另外,为什么只有男生欺负她,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男生在挑逗女主角,或是故意引起她的注意,尽管这种方式以及要呈现出来的结果都是恶意的。但是同时在同学间流传印蒂雅是个怪人,激怒不出声的潜在危险,是青少年本能地

  • 2、 《斯托克》观后感800字

    《斯托克》观后感 整部影片弥漫着神秘复古又悬疑诡异的美感,越到后来越发觉,影片中的场面全为剧情服务,导演不会无缘无故地渲染场景只是为了好看。整部电影阴郁但不沉闷,惊悚但不恐怖,哥特但不苍白,文艺但不无趣。每个镜头都很好看,每个声音的处理都很细致,没有一句多余的对白和一滴泛滥的血,体现了导演超强的电影语言功力。只有低级的惊悚片才会用血浆吓唬观众,朴赞郁早已超过那个境界,流畅的镜头,微妙的声音处理和剪辑让影片变得很高级。 故事讲了一个少女杀手的成长日记,英迪亚孤僻敏感,冷酷骇人,又狂野美丽,体内流淌着家族遗传的bad blood,有几个场景光是盯着她的脸就够让人神经紧绷。18岁生日是她的成长节点,观众能看到她自身的矛盾与挣扎却猜不出灵魂的哪一边会占上风,不知道她会如何抉择。 影片的第一句台词:我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微小遥远的东西。这句台词交代了整个剧本的构建核心斯托克家族的特殊性。她的叔叔查理9岁那年被家人遗弃到精神病院,从那以后,他的内心再也没有长大过。 两人体内流淌的相同的bad blood让他们有着佛无师自通的共性,不愿被人碰触,大字摆动四肢,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片中精彩的四手联弹的戏份有3/4是由两位演员亲自完成,mia和20年没碰过钢琴的matthew花了几个星期的空档练习演奏。演员亲自演奏的好处就是摄影师可以360度无死角拍摄,远景近景随意切换,顺畅的镜头切换更能表现这段戏份的激情。 无数个细节影像代替并超越了台词的表达:英迪亚在家里的花园中寻找礼物,脚上磨出的泡,一方面暗示鞋子小了女孩在成长,挑出水泡,也是暗示成长的痛楚。 父亲葬礼上,英迪亚看见远处一个戴着墨镜的男人,也就是查理(英迪亚的叔叔),英迪亚听见远处的查理在叫她的名字英迪亚(英迪亚能听见微小遥远的东西),这让她对这个人非常好奇。 蜘蛛暗示着性。 英迪亚听觉灵敏,她在厨房听见佣人的低语,谈论父亲理查德死亡的事情,她不想听见这些,她用碾碎鸭蛋的声音盖住佣人的声音,这说明英迪亚会因为自己听觉灵敏而烦恼。 查理说:土壤很柔软,适合挖掘,为后面隐藏尸体埋下伏笔。 英迪亚在床上摆动四肢,这点和后面童年查理的表现相同。体现了微妙的血缘关系。理查德在有了女儿之后终于找到他的同类同样流着斯托克家族血液的英迪亚。这是一种同类与同类接触的安全感,同时也可能是对
  • 3、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篇一: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近日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其中多次提到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熊培云的书是把电影来论述自由的。想起自己的影库里早就下载了这部电影,碍于该影片属于两个小时以上的超长片,一直搁置着想找空闲的时间看,今日忽得空闲,一个人找出影片静静地看完。 原来,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电影更是可以各人各有各的解读! 先说电影是可以这样拍的:剧本来自一个短篇小说的改编,长达两小时二十分钟的电影可以把长达二十年的冤案发生、入狱、越狱简练到总共不到十分钟的交代,剩下的所有的时间,都交给了人性、自由的描写!虽然没有看过原着小说,但是凭借常识,想必靠情节吸引读者的小说应该无法做到这样的结构,但是电影做到了。 再说电影是可以这样看的:类似题材的电影不少,记得前几年还有过特别火的美式长篇电视连续剧《越狱》,想必大家记忆犹新,一般此类题材,卖点都是冤案的本身、越狱或者翻案的过程、以及越狱或者翻案后或光明或黑暗的结局,剧情反应的人性、感情之类的,观众必须通过情节去了解、理解。可是,熊培云因为《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主题的需要,从电影中看到了自由和限制这一哲学的矛盾,如果按照《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逻辑,你的确会把电影中隐含的这一主题放大。可是我相信,熊培云只是出于他的着作论点的需要才这样写的,其实他和我,或者和你们大家一样,从电影中看到了人性,当然也看到了自由和限制的矛盾。 最后说一下,电影是可以各人有各人的解读。其实这个话题我根本解释不了,既然命题就是各有各的解读,我如何替每个人来解释?我只是想说,我们中国现在的电影,就像中国学生的作文,必须按照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去写,文章结构也必须符合老师布置的要求;而老师要求的“中心思想”和文章结构,又必须是按照升学考试的大纲要求来作。 行文到此,大家应该明白,其实我要说的,既是电影,也不是电影。 说的是电影,希望我们不要以为世界上只有好莱坞才有电影,也不要以为好莱坞只有 3d 大片和“越狱”,好莱坞也有“肖申克的救赎”! 说的不是电影,希望我们的生活不要像我们学生的作文一样要有“中心思想”,即便要有“中心思想”,也不要有规定表达“中心思想”的格式。 篇二:肖申克救赎观后感 前几天,朋友推荐了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忙里偷
  • 4、 《21克》观后感200字

    《21克》观后感 21克是指人死时身体将失去的重量,21克也就是生命的重力,也代表着灵魂的分离。这部影片回归人类受难与新生的根源,表现人们是如何战胜苦难,是关于悲伤,失落,悔恨,救赎,牺牲,以及上帝的无限之爱。 影片通过戏剧性情节、情绪气氛的剧烈震动以及人物间的纠缠关系把三个本不相关的人连缀在一起。叙述的时空结构也相当复杂,利用闪前、闪回与现在进行时相混合巧妙暗示最终结局。对于观众来说,去寻找把这三个人联系起来的线索和原因也成为解谜般的游戏。剪辑和摄影风格与这种精细结构十分和谐,富有韵律感和节奏感,像爵士音乐一般。 不管你是否恐惧,他都会最终降临,在那一时刻,你的身体轻了21克
  • 5、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一)

    《黄克功案件》是一部去说教化的非典型主旋律片,堪称今年中国大陆罕见的上乘之作。说它上乘,一是因为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黄克功案件,绝不是一个容易拿捏的题材,从"揭伤疤"到"打老虎",其极为严肃的自省语境,难免会触到某些人的痛点;二是整部电影的完成度颇高,从案件掀动的道德风暴,到关乎生命价值的激烈诡辩,每一环都将法理与人情的关系剥肤及髓,"两碗水都端平"的法律立场,几乎搅乱了我们的内心。

    与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不同,《黄克功事件》虽然有着巨细糜遗的史实摆在那里,但电影却没有以最偷懒的线性叙事来铺陈,使得这桩众人皆知的著名案件,充满了悬疑色彩。而这种悬疑的轴心,在文本上的表现又并非"凶手是谁?",而是"他如何杀了她?".

    一个看上去并不复杂的案件,被黄克功的"两次开枪"搅动起了戏剧波澜。黄克功对贺子珍、雷经天等人的不同供词,既让"罪案+法庭"的类型元素得以强调,且为最后的"公审"蕴蓄了充足的情绪推力。当然,《黄克功案件》最不同寻常的地方在于,它在努力设计叙事结构的同时,也让每个与黄克功有交集的人物都突显了矛盾性。这种矛盾,有的缘于难以割舍的恩情——审判长雷经天当年因一条姜片而被黄克功救活;有的缘于"功与过"的纠结,他的战友用"红军的法律",试图为黄克功说情;还有的,则直接缘自民间对生命价值的拷问——学生说,刘茜投身革命,死在情场实为冤屈;76岁的爷爷却说,日本人杀了他全家,按照一命抵一命的古训,只有让黄克功多杀几个日本鬼子,才是正道。

    这场辩论,不是围绕案件的讨论,而是一场道德和人性的抗衡,这在以往的法庭片中并不多见。《黄克功案件》中,你似乎不会有跟着故事一起解谜的快感,却有着此起彼伏的情绪波动——除了主流价值的输送之外,你可以隐约感受到其借史议今的用心。这就像我们看韩国的《辩护人》、《举报者》一样,意义远不在案件本身,而在于它的逻辑指向。对于多数人来说,把一碗水端平已是难上加难,更何况把两碗水都端平。77年前的雷经天,用送给自己的三个"死刑"把两碗水端平,这种在法治轨道上走到底的勇气,振聋发聩。

    《黄克功案件》没有明星撑场,但两位男主角对人物的把控却异常精道。扮演雷经天的成泰燊,表现一如既往的沉稳,大量的特写镜头配以海量台词,都牢牢锁住观众的视线,一个脱离了高大全的说教型人物,让人对其内心挣扎感同身受。颜值爆表的王凯,扮演了处于风暴中心的黄克功。这其实

  • 6、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法大于天,以史为鉴

    ——《黄克功案件》观后感

    信息管理学院 宋天宇

    一个人的生死能决定什么。

    一个国家的发展取决于什么。

    当雷经天宣读判决书,当毛泽东递来回复信,一个政权在捍卫着法律的尊严。

    当黄克功迈向刑场,当公审场上升起国旗,一个国家在宣告着它光明的未来。

    还记得当天在梅操看电影的情景。面对着一句“国家民族存亡之秋,甘愿战死前线”, 面对着16岁和大哥黄继功随着毛主席一起上的井冈山,一直待着毛主席和贺大姐的身边,五次反围剿参加了三次,娄山关战役立大功,爬雪山过草地艰难的走过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黄克功,身边观影的同学不少都在说着黄克功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确实,一代名将,正当用人之际,前方无数血战沙场的战士们等待着一位将帅之才。无论从人之常情理还是从战事需要,无论是从爱惜人才还是从战友情深,黄克功都有无数种理由不应该被判处死刑。然而,这里有然而。法律的尊严,军民的平等,这才是一个政权的发展的根基。可能有人会问,一边是士气,一边是民心,到底何者更重?其实这不是一道单选题。没有法之尊严,没有人之平等,没有在国民党刚刚特赦张仲麟之后的威严回应,一个政权便无以立足。将帅之得失在于一时,民心之得失关系一世,而法律之得失更是足以影响到人类纪元的长度。

    “黄克功过去的斗争历史是光荣的,今天处以极刑,我及党中央的同志都是为之惋惜的。但他犯了不容赦免的大罪,一个共产党员、红军干部而有如此卑鄙的,残忍的,失掉党的立场的,失掉革命立场的,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如赦免他,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毛泽东临刑前的回信正宣告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在当时坚守法律原则的核心意识,与蒋介石特赦张仲麟行为的截然不同更是从一定程度上昭示着未来的民心向背、政权兴衰。过之为过,不以功为相抵;法之为法,不以情为权衡。这样的原则是当时稳固政权、凝聚民心、树立威信的需要,也是时至今日都能影响社会根基的信仰。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在推出各类主旋律电影,而《黄克功案件》不由得让人眼前一亮。不同于其他“伟(伟大)、光(光荣)、正(正确)”的人物形象,影片中的各个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从血气方刚的失足将才黄克功,到一碗水端平以法为称的雷经天,从惜才爱将却坚守民心原则的毛泽东,到贺大姐、胡耀邦、李兴国等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角色,整部电影对人物的刻画大大超越了以前单一而缺乏多元的主旋律电影形象。尤其是雷经天形象的塑造,更

  • 7、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我不是一个影迷,但对《肖申克的救赎》却近似疯狂般的迷恋,那是故事背后精神的洗礼。 影片讲述了一个被诬陷谋杀自己妻子与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终身监禁在肖申克监狱里,他非凡的气质引起了囚犯里德的注意并逐渐与他结为好朋友。安迪总是以一种沉默冷静的方式全力维护自己作为正常人应该拥有的一切。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开始以他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安全的逃税,帮典狱长洗黑钱,以此来换取他们对囚犯、对自己轻微的宽松。他为争取狱内图书的扩建不厌其烦的给州长写信,并在几年后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后来,他从一个新来的囚犯口中得知妻子被杀的真相后便向典狱长申诉,然而典狱长不但拒绝了他的要求,甚至暗中杀了那个知情人,只为了留住安迪,满足他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安迪最终走上了一条自救的道路——天时地利,安迪成功的穿过自己十九年挖成的秘密通道来到自己向往的世界。 希望只会给予那些心怀希望的人,安迪说过:“不要忘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可以穿透一切高墙的东西,他就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无法达到,也触摸不到,那就是希望。”《肖申克的救赎》告诉我们:人生终有两件最重要的是,它们可以在我们最难熬无助时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那就是——希望和信仰。 自来到大学,常会有迷茫,有时看到身边同学潇洒的生活着,每天睡到自然醒,随意上课,随意玩耍,没有对自己的约束。而自己虽然严于律己,每天在为自己的目标奋斗,却没有成就感。在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就找一个安静的地方闭上眼睛,从安迪的故事中,坚定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沉迷此影片的原因,它带给我的,是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人生并非平坦,社会中的不公,出身的不同,环境的差异,纵不能成为放弃希望、放弃信念的借口。起点不同,哪怕再落魄,也要努力去改变它。有些鸟儿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8、 《肖生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生克的救赎》有感

    从今天开始,无论身心多忙多累多纠结,立志做到一天一部电影,并开始奋笔疾书,把自己的满腔热情化为不饱满的笔墨,就此生花,就从《肖生克的救赎》开始吧:

    这部长达二个多小时的电影非常震撼,又很有内涵,是一部难得的励志影片。故事梗概“被诬谋杀自己妻子及其情夫的银行家安迪被判终身监禁来到肖申克监狱。他的与众不同引起了黑人囚犯瑞德的注意并最终结成好朋友。安迪一向沉默寡言却从不屈从同性恋,用性命维护自己的尊严。偶然的机会,他开始用自己丰富的金融知识帮助狱卒们“合法”逃税,甚至帮助典狱长洗钱,以此换得一些稍微宽松的待遇。他不厌其烦地给州政府写信并成功建立了监狱图书基金—每年500美金。安迪从一个新来的囚犯那儿得知了自己妻子被杀的真相,当他向典狱长提出申诉的要求时却遭到了粗暴的回绝。贪婪的典狱长已将安迪当作自己谋取暴利的摇钱树,他甚至不惜杀掉那个知情的囚犯从而将安迪永远地留在肖申克来满足自己对于金钱无止境的贪欲。安迪对于法律公正的幻想破灭之后,终于不动声色地走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在一个月黑风高、闪电交加的深夜,安迪成功地穿越了自己十九年来挖成的秘密通道,重新获得了自由。

    看一部影片不仅要了解故事梗概,更要深刻剖析人物。安迪善良,表面上懦弱,其实内心非常强大,有目标、有主见、有学识、也有胆魄,他从始至终都在为尊严而战,为正义而战,从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理想的人。

    瑞德,一个真正的囚徒,一个被监狱制度化压迫的可怜虫,他假释后的一系列行为无疑和老布的结局异曲同工,老布选择自杀,瑞德则是一个典型的麻木了的机器人。他有一段经典的台词,就是安迪关上办公室的门放《费加罗的婚礼》,勾起了所有囚犯的即将泯灭的良知,让他们产生一丝希望,瑞德台词“朋友,我告诉你,有希望才危险。希望能把人弄疯,希望无用,你最好认命。”这个中年囚犯的结局不言而喻。

    肖申克监狱是一种权威的代表,就像训练一个刚出生的婴儿的场所,处处给人以暗示,让你无条件由衷地接受。安迪为了希望和自由而战,他是打破监狱僵硬制度的佼佼者,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辉煌,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这部影片真的不错,其实很早以前就已经看过,但没有现在认识的这么深刻,不知原著是否更有耐读性,需要静心阅读,无奈心暂时压抑地静不下来,还是暂时坠入影片中吧,继续下一个计划,算是分享,也算是救赎。

  • 9、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年轻的银行家安迪误认为是杀害其妻子与情人的凶手,而被冤入狱,最终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越狱,获得自由之身的故事。 安迪入狱后,结识了黑人瑞德,瑞德告诉安迪: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那就是体制化。瑞德的这段话无疑是告诉安迪,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可是安迪却并不这样认为,希望从来不会破灭,他们可以关住人身自由,而内心的自由与希望是他们所触摸不到的。 在狱中,因他学过金融管理,最终谋得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为了让身边的狱友们能喝到冰啤,为狱卒逃税,最后为狱警洗黑钱。直到后面又送进一批犯人,其中一个犯人告诉他谋杀他妻子与情人是另一个人,当他把这件事告诉狱警,换来的是告知之人的死讯和他被关二个月的禁闭。狱警为了他能继续洗黑钱而选择把他永远的留在牢中,最终安迪明白真正的救赎只有靠自己,他用十九年时间用小铁槌凿开了美女图后的墙壁,爬过了500米的臭水沟,在那个电闪雷鸣、风雨交加的晚上,看着安迪拥抱自由的神情,我深深为他寻求自由希望所震撼。 记得前面老布获得假释后,因习惯不了监狱之外的生活,而选择了自杀,无疑让我们看到在心灵受到束缚后而躯体回到生活中却习惯不了自由,精神与希望破灭后,人将走到尽头。 还有在瑞德获得假释前,狱警们问他的一句话:你是否改过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一天不后悔,但并非受到惩罚才后悔,我回首前尘往事,那个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和他谈谈,我试图讲道理,让他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我办不到,那个少年早就不见了,只剩下垂老之躯。 影片最终告诉我们,体制无疑是可怕的,当我们依靠习惯与体制生活时,我们最终失去自我,而故事的主人公恰恰给我们上了一课,在任何挫折面前,人都不应该放弃追求自由与希望的路,它将是我们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影片落下帷幕,让我想起了我的表哥,那个在16岁时因刺杀他人身亡而入狱的笨蛋,不知今天是否也在铁窗前忏悔,在他而暮之年回到社会看到白发苍苍的父母该是怎样一种心境,曾经的路早已面目疮痍,未来的路也将走得如履薄冰。可是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他一个鼓励,因为一个错误我们不应该去否认他的人生,也许任何人可以否认,但惟独自己不可以放弃自己,因为有爱,所以无所畏惧。

  • 10、 《北方的纳努克》观后感

    《北方的纳努克》观后感

    如果带着悲悯和怀疑的心态看电影,我想很多人都会被《北方的纳努克》俘获,这部1922年罗伯特·弗拉哈迪的作品,暂不理会它在纪录片历史中里程碑式的地位,仅仅是通过影片本身,就会看到生命的真实,并引发各种联想与思考。

    纳努克一家是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那个时候他们的生活方式非常原始,在电影都已经被发明了的工业化时代,竟然在这种环境恶劣的地方还存在着原始人类的缩影。同时又觉得非常真实,在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的确有某个阶段我们的祖先是用那样拙朴的智慧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因为生存的本能而与自然的恶劣条件搏斗。我之前看过动画电影《疯狂原始人》,当然这两部是风格迥异的,动画是比较幽默、夸张而又浪漫地把人类进化表达为一个"追随光"的梦想,然而在这里,真实的影像把它记录为荒凉冰原上制作冰屋、用鱼叉狩猎的生活,而这些的共同点是人类繁衍、生存,以及缓慢的进化。

    纳努克一家也并非是完全与世隔绝,既然有电影的拍摄,说明他们与近现代社会已经有了交汇。在我看来,这种交汇不免有些荒谬感,并且不公平。比如说与白人进行的贸易,他们用很多北极狐皮等动物皮毛换了刀子、玻璃球和色彩缤纷的糖果这类东西,这未免是不对等的。白人利用现代文明的巨大优越赚到了利润,让我想起了三角贸易,这种不平等是不是一种掠夺呢?

    可是尽管在落后的文明中,仍然会有人性的美好可以瞬间融化心灵。哪怕是狗拉着雪橇,全家人艰辛的行走在冰天雪地中,就像杰克·伦敦多次在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他们仍然时常在镜头前微笑着,是那种憨厚朴实的笑,甚至还有这样的场景:纳努克在途中捕到一只白狐并把它绑在雪橇上,家里的一个女性成员一次次把脸贴过去又退回来地逗着它,尽管身边是风雪交加的迁徙,但这一幕真的是非常可爱。我还注意到他们在生吃猎物时,也是一种心满意足的、发自内心的笑容。还有纳努克教小孩子学射箭,他用雪堆砌出小动物的造型,并且还用自己的脸温暖小孩因射箭而冷冰冰的手,满是父子之间单纯的爱。所以我在想,我们在物质生活愈加便利的今天,是不是在精神的某些方面反倒还不如原始人类?比如许多非常珍贵的与亲人相处的时光,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见,没有太多欲求的满足感,不至于太麻木、太沉重的心灵。

    由于这部在全英课上观看过的影片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随后又查阅了相关资料,可是却惊讶的发现一个说法是纳努克一家在作者离去后不久因为配合纪录片的拍摄没能存够的过冬食物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2

  • 2023-04-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2-11-24

  • 2021-05-26

  • 2021-05-29

  • 2023-03-31

  • 2023-04-04

  • 2019-11-04

  • 2021-04-29

  • 2021-04-30

  • 2021-05-29

  • 2021-05-29

  • 2021-06-02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0-29

  • 2021-04-28

  • 2021-05-29

  • 2019-11-06

  • 2022-12-21

  • 2022-12-13

  • 2019-10-28

  • 2019-11-03

  • 2021-05-02

  • 2023-05-21

  • 2023-04-18

  • 2022-03-16

  • 2022-03-22

  • 2019-09-22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09-20

斯托克观后感
斯托克观后感栏目给大家提供丰富的2024斯托克观后感、斯托克观后感大全等,希望丰富的斯托克观后感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供大家参考借鉴!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