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拉扎老师观后感 > 地图 > 拉扎老师观后感,2024拉扎老师观后感
拉扎老师观后感相关栏目
拉扎老师观后感热门栏目
拉扎老师观后感推荐
拉扎老师观后感

(共 2559 篇)

  • 1、 《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让心灵化蛹成蝶——《拉扎老师》影评观后感 一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之中,旧的价值观正在逐渐消解,新的价值观尚未确定,整个社会呈现出浮躁与功利,许多成年人的精神处在一种不确定状态。这影响到未成年人,他们也感到焦躁不安、无所适从。 借一位心理学教授所言:“在生活中主要有两种力量在左右着我们的心理健康,一种是保护性的积极力量,如关心、爱护、尊重,另外一种是破坏性的消极力量,如过于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不当的惩罚与批评等等。当消极的力量来源过多、强度过大并且显著超过积极力量的影响时,就有可能超越我们的耐受力而发生心理问题,如果这种状况持续时间过长的话,就极有可能发展为心理疾病。当代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正是因为消极的东西太多了,消极的、破坏性的力量太强了,而积极的东西太少了,积极性、保护性的力量太弱了。在今天,未成年人的心理危机正在因各种消极因素的多重叠加而日益严重。” 稍微留意一下,不难发现许多悲剧性事件,归根结底因为学生的心理危机得不到及时的干预而发生。加拿大电影《拉扎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心理危机干预的良好案例。 二 这部电影,以一位老师在教室里上吊自杀开始的,学生突然失去了班主任不知所措并深受自杀阴影的折磨。这时候,拉扎来应聘,其实他不是一位老师,也没有教育专业人士的诸多顾忌,但因为他有丧失亲人与饱受暴力威胁的经历,使得他愿意走进学生心灵并试图理解。这时候,拉扎老师发现学生的内心没有如其他老师所认同的平静。拉扎老师和学生的相处,成为解开学生心理危机的关键。 在一些教育题材的影片里,许多的好老师都不在体制内的。一些是代课老师,譬如《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马修,还有今天所说的拉扎老师。一些最后被踢出体制的,譬如《死亡诗社》里的自称船长的基廷老师。 好的教育电影常赋予主角非常的魅力和丰富的情感,以批判僵硬的教育体制。有时候,呆在黑暗里太久会适应了黑暗,唯有刚进来的人,才想起拉开窗帘,让阳光进来。昨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电影《拉扎老师》,就讲述一位优秀的老师如何把阳光射进暗室。 三 在电影《拉扎老师》里,一些人的心理不太健康,甚至患上抑郁症,自杀的老师就是。电影里没有具体说老师为什么在教室里自杀,但在同事的片言只语中可知她活得很辛苦。当男生simor发现老师上吊,跌跌
  • 2、 影片《幸福的拉扎罗》观后感

    影片《幸福的拉扎罗》观感

    原创: 了东方

    《幸福的拉扎罗》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故事讲述了在茫茫大山中,一片贫瘠的土地上,一群(54个)与世隔绝的村民,被一个自称是“女公爵”的烟草富豪所蒙蔽和控制,将他们隔离在现代世界之外,让他们一直以为生活在奴隶社会,长期被残酷地奴役,辛劳一生却贫困潦倒地生活。在一次“女公爵”儿子叛逆下玩失踪后,被迫报警,当外来的警察来到这片荒蛮原始之地,双方奇怪的交流之中,才意外曝光,随之迁移出大山,走入现代社会。

    后来到了文明社会,迁出来的54人,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上过学,人人都是文盲,落后的观念与薄弱的基础令他们无法找到工作,蜗居在一个个简陋的气罐里,只能以偷窃和欺诈谋生。可是他们却不愿再次走入土地,成为农民,依赖自己熟稔的农活来养活自己,自力更生,却每天自怨自艾,行鸡鸣狗盗之事,同时等待遥遥无期的赔偿。

    这个欺骗世人的女烟草富豪,也被判欺诈罪入狱,同时被没收财产,而54个村民一直没有得到任何补偿。

    当所有人都在尘世中消沉,却有一个人始终是一股清流,他就是小伙子拉扎罗。过去他是庄稼地里干活的一把好手,憨厚淳朴,任劳任怨。他在一次失足跌落山谷后,醒来已是多日后,因而和迁徙走的村民失散,多年后,才意外走出大山,来到现实社会,又偶然和故友团聚,走入村友的生活。

    他无法忍受同村人在街头实施诈骗,宁愿自己采摘野菜,自力更生。别人要么是眼神呆滞,怨气冲天;要么是流氓匪气,只有他认认真真,眼神里永远流淌着那种无畏、清澈、纯真。

    后来,他与“女公爵”的儿子相遇,她的儿子也成为一个以诈骗谋生的混混。这个混混信誓旦旦,邀请全体村民次日到他家去做客,村民们受宠若惊地接受了邀请。第二天每个人都穿上自己最体面的衣服,还难得大方地掏出81欧元买了许多甜点作为应邀做客的礼物,“隆重”地去赴宴。可是很不幸,他们被那小子的一派胡言给戏弄了,那里只有冰冷的拒绝,甚至还被讨要礼物。所有人都愤怒、失望,但领头的女村民却还是表现出最后的克制,把所有人都舍不得吃的甜点慷慨地送给了落魄的“公爵儿子”。

    回家路上,唯一搭乘的三轮电动车也坏了,所有人只能推着车走。当他们经过教堂,被里面传出的钢琴声所吸引,一起走入教堂,希望能聆听音乐。可是就这么个小小的愿望都被修女无情地拒绝了,所有人被赶出了教堂。而奇怪地,那音乐声竟然溜出了教堂,跟随众人飘荡在在推车回家的路上。这纯净的音乐

  • 3、 《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编者按:看过《南京!南京!》,很有必要再看看《拉贝日记》。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
  • 4、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一:拉贝日记观后感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
  • 5、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一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

    《拉贝日记》观后感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

  • 6、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拉贝日记》英文观后感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und wir knnen uns nur ndern, wenn wir uns selbst, was wir wollen, nicht ndern knnen. ich habe zwei mal gesehen, dass der film ber den film zwei mal so gro war, dass ich 25 millionen menschen gerettet habe, und sie haben keine schuldgefhle, es sei denn, ihr seid kein mensch. ich kann nicht, dass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in die zukunft bringen kann, wie sie in der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fr die zukunft der europischen union beitragen kann. wir sollten mehr sehen, wie der film, der sehr dankbar ist (der historische film der mittleren zusammenarbeit).am ende ist nur ein starkes land die wahrheit.
  • 7、 《特工艾米拉》观后感

    《特工艾米拉》观后感

    文/云飞扬

    历时两年打造的《特工艾米拉》由台湾导演小徐执导,许绍洋、邹兆龙、梁家仁、秦沛、曹杨等联袂出演。影片中别具风格的造型,丰富而深沉般的表情,在动作的一招一式之间,透露出一种大片的气质。而影片以完整的叙事和惊险刺激的动作、疯狂式的飙车和突破视觉享受式的枪战场面,给人视听上的完美体验。

    《特工艾米拉》以一种全新的故事包装,巧妙的融合了好莱坞的叙事方式,又以本土化的形式来糅合女特工的商业动作类型,从而使影片更具观赏性和视觉冲击力。而影片中的摄影、美术、特效等方面,也绝对算得上大片模式。好莱坞特效师andy chen、担任《赤壁》、《谍海风云》、《孔子》等大片主美术的南楠、台湾传奇车神王震明等等,都云集影片。扎实的制作阵容,一流的特效,让导演和观众一起玩转一次谍战特工的超豪华表演。其中让人耳目一新的美术设计和动作、枪战、飞车场景,可谓丰富了视觉效果,呈现出超强悍的大制作水准。

    《特工艾米拉》中,似乎可以清晰地看到《生化危机》、《刺客联盟》和《古墓丽影》的影子,这足以看到导演小徐对好莱坞此类大片的顶礼膜拜。《特工艾米拉》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有自己独有的特色。影片中超现实的叙事空间,点缀着空中飞人的疯狂,那飙车与枪战的场面,没有虚情假意,更没有矫揉造作,而是用真诚的态度,去创作,去尝试国产类型片,这样的诚意之作带来的视觉奇观,简直是让人防不胜防。那处处扣准观众的心理飙车和情感场面,让人连连拍好。

    这部由好莱坞班底倾情打造的《特工艾米拉》,剧情扑朔迷离,节奏紧凑,显然没有了之前《富春山居图》的注水式的叙事逻辑和单一的华美视觉包装,而是一种真正向好莱坞大片看齐的努力尝试。对于飙车的电影,可谓数不胜数,比如《007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碟中谍》系列、《极品飞车》等等。虽说之前中国对于车戏的电影也有尝试,但几乎都不能跟国外的经典赛车电影相媲美。而《特工艾米拉》中勇敢、机智、冷静、勇猛的艾米拉,则完全具备007的特色。开车、骑车、飞车、飙车以及拳脚功夫样样能行,绝不含糊。特别是艾米拉面对一系列失意之后,依旧能勇往直前,而她那飞腿擒敌、勾腿拿凶、弹腿索命的销魂腿功,随着音乐曼妙起舞,简直让人销魂。

    影片中的车戏也绝对百分百的精彩。曾为《十二生肖》、《我想和你好好的》等影片做车技执导的车神王震明,用自己传奇的赛车经历与影视效果完美的嫁接,设计出一场场

  • 8、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集锦

    面对作文我们经常经常会烦恼写不好,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想象力,其实从小就教育孩子怎么去写好作文,对孩子来说是有好处的。怎么样才能写出动人心弦文章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集锦,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

    一个领导或一个干部,对下面的情况不仔细检查,不分好坏,经常会给那一些不学无术的大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要通过了实际工作,认认真真地进行了考察,就不会给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一点儿可乘之机。这个成语故事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要踏踏实实地学,学到一身真正的本领。如果在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时,你做了一点儿弄虚作假的事,就不会得到真本领,将会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曾听说过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是的,今天的我们正在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将会等待着我们踏踏实实的学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而不是这个成语中的一位叫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亲爱的同学们,加油吧!努力吧!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汗水来换一身真正的本领。可不要学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南郭先生!

    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三)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

  • 9、 《哥吉拉》观后感650字

    《哥吉拉》观后感

    看电影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娱乐之一,电影的种类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令人捧腹大笑的喜剧片;紧张刺激的动作片;让人身历其境的记录片;感人肺腑、赚人热泪的 亲情片;甚至是刻苦铭心的文艺爱情片......等。而我最喜欢的电影是一部充满想象,超越现实的科幻片-哥吉拉,在日本又译为酷斯拉。故事发生 在一个看似荒废以久的核能厂,它在爆炸之前竟然有着不为人知的天大秘密。

    电影讲述发电厂员工乔,他和她妻子同在核能发电厂工作,这一天他们一如往常的去上班,却遭遇到了核爆,他的妻子来不及逃离危险区,在关上安全们那一瞬间, 在现场的乔眼睁睁看着妻子和十几个员工被隔离在禁区,他的心犹如刀割,两人无奈的对望,直到乔被驱离。逃过一劫的乔不但不忍心接受将与妻子天人永隔的事实,更不相信这次核爆单纯只是因为地震,他一而再、再而三的去灾区现场调查,一查就是十五年,连他的儿子都无法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直到科学家证实他所说的话是真的。这次的核灾是一种长年守护核电的巨无霸虫穆斯害的。因为人类发现了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为了得到能量惊动穆斯,它们破地而出,四处破坏,造成海啸,最后乔也因此丧命,这时,幸亏哥吉拉忽然从海底上来,吃掉两只穆斯,再回到海底,这才终止这可怕灾难。

    依我的观点看来,人类为了取得更大量的核能惊动穆斯,穆斯因此引发地震,造成核电厂爆炸,最后因为哥吉拉的出现才终止这一连串的悲剧,哥吉拉这部影片想表达的不外乎是一物克一物等自然的法则,如同人类绝不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要遵循大自然的法则,尊敬万物。另外在每个片段都有它的寓意,印象最深刻的是当强震使核能辐射物质外泄,核电厂即将隔离,乔与来不及撤退的妻子隔着一道生死永隔的玻璃,妻子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眼前这一幕让我感受到的是面对亲人即将死去却又无能为力的憾恨与痛苦。最后,乔为了找出真相花了十五年的岁月调查核爆真相,私闯隔离区,为了他至爱的妻子,不理会旁人的眼光,也许在别人眼中他只是个疯子,但在我的眼中却看到了珍贵的至爱。

    这部电影讲述核电厂爆炸、怪兽打斗,实质上让观众看到了人类的贪心,终究会造成大自然的反扑!看了这部影片,我想人们别为了自己利益去夺取、侵占、破坏万物共享的大自然,反观现今人类贪婪的与山、与海争地,核电厂林立,危机四伏,巨大灾难都可能随时 引爆。如果我们再漠视大地的怒号,一旦毁灭性的灾难发生,可别妄想电影中饰演地球救星的哥吉

  • 10、 《拉贝日记》观后感500字

    看了《拉贝日记》之后,我心里想,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算是人吗,就可以随意滥杀无辜吗?日本人抓到了我们中国人之后因为没有地方放置所以就把他们拉到外地把他们杀掉了。日本人真的很可恶。 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一位德国人,他们建立的一个机构是专门来保护中国人的,有一次日本人的飞机在拉贝毫无防备的时候进入了他的工厂并炸毁了很多的建筑,中国人民很慌张,于是中国人民特别的想进入拉贝的工厂避难,因为工厂下有一个防空洞。他们全部在工厂的门口大声的呼喊着,示意拉贝把他们放进去。但是拉贝身边的朋友却不支持拉贝这样做,因为这将会伤害更多的中国人。可是拉贝不在意,最终把中国人放进了工厂。结果果真和拉贝的朋友预想的一样,中国人一窝蜂的全部跑进了工厂。拉贝在不顾危险的情况下,想起了他的车厢里有一面很大的德国军旗,正在他要去拿军旗时,他的朋友阻止了他,因为这样会使德国与日本发起战争,但是拉贝并没有想那么多,说:现在重要的是救人。在这期间,日本的轰炸越来越强烈,于是他慌忙的跑到车厢下拿出了那面德国军旗。在他身边的中国人立马把它撑开,一边撑开一边说快点进来!快点进来!许多中国人听到了他的叫声,跑到了避难所下,日本人看到了德国的军旗,慢慢的停止了轰炸并飞走了。由于日本人的性质太恶劣,经过德国人领导的商量,他们和日本签订了许多的条约,日本人都妥协了。而且德国人建立了一个中国保护区,不许日本人以及各国士兵入内,是专门用来保护中国人的。德国人还派专人往保护区里送食物,就这样,拉贝被中国人名称为中国的英雄。但是过了不就之后日本人就违反了条约并且提出了无理的条件,德国人不同意,于是日本人就强制进入保护区并且杀害了许多束手无策的南京居民和战士,之后拉贝来到日本皇军的办公室和他调解,但是日本皇军一点都不理会他,受尽了白眼。。。。。。 其实拉贝完全可以回德国,但是他不肯,冒着生命危险都要留下来保护我们中国人,这点令我很感动,不仅会令我很感动也会令我们大家很感动,因为它不仅救了我们中国人很多次还冒着生命危险来保护我们,我们一定记得你的,中国的英雄--拉贝。
  • 2019-11-06

  • 2023-01-15

  • 2023-01-25

  • 2019-11-06

  • 2023-04-18

  • 2019-11-1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3-07-03

  • 2019-10-29

  • 2023-01-08

  • 2023-02-15

  • 2019-10-28

  • 2019-11-03

  • 2023-06-17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0-28

  • 2023-06-20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1-16

  • 2019-11-16

  • 2019-11-06

  • 2019-10-28

  • 2023-01-22

  • 2023-02-03

  • 2023-04-27

  • 2022-11-27

  • 2019-11-06

  • 2019-11-06

  • 2019-10-19

  • 2019-10-28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4

拉扎老师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拉扎老师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拉扎老师观后感、2024拉扎老师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