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2024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推荐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共 3997 篇)

  • 1、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篇一: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中国农民调查》是陈桂棣,春桃夫妇历时三载,呕心沥血而成的一部透视中国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不可多得的反思警示之作。读罢《中国农民调查》,真是令人百感交集啊。书中说:“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十三亿人口就有九亿农民。我们常常骄傲地宣称:我们是以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可是,我们却往往很少想到,我们是在以占世界上百分之四十的农民才养活了这百分之二十一的人口的。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农业目前还相当落后,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还很低。”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记忆之中的农村家庭生产更多的是靠体力而非现代工具,每逢春种秋割,一般都是家家户户全家出动,其生产效率非常低下,特别是夏天时,炎炎烈日之下,农民们脱光衣服在烈日下劳作并不少见。尽管如此,农民还是过的很艰辛很困难,经常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可是这样就完了吗,不。朴实的农民们经常被迫交上树立繁多的各种税,受到村镇等一些恶霸地头蛇的压迫,更有甚者光天化日之下敢行凶杀人者,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的让人痛心。这些是整个最最勤劳的中国农民的常态。书中所描述的安徽的农村面貌,在全过十二个农业大省中是最富有代表性的,安徽农民生活的艰辛就是很多其他地方农民生活的反映。这就说明,尽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今天的中国还并非到处是歌舞升平,我们还有很多困难的地方和群众。那些处在挣扎线上的人们更能反映当今中国社会的现状,更是需要我们的关注。

    另外,《中国农民调查》的出版,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夫妇的坚持和对社会的责任。作者历时三年,跑遍安徽农村深入调查,访问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批致力于农村改革的有识之士,专家教授等而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反映了农业税未取消之前农民的生活状态,提示了农民负担过重的种种原因。这中间的曲折我不得而知,可是可以想象到中间的困难重重,且不说他们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到的迫害,其中涉及到的利害关系更是难以理清,我们现今所看到的成书,是他们一点一滴的血汗堆积而成的!面对如此敏感的社会话题,他们夫妇的能力和勇气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怀着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坚持了下来,拿出了如今中国作家已经少有的热情与冷静,来走进中国农民,开始讲述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的心酸故事…….

    中国的三农问题急需社会的深切关注,它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切实实的落实好中央关于

  • 2、 读《中国农民》有感

    在乡下,我们是否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头牛在耕地,它的两条前腿一软,跪下去了,随后,整个身躯全部坍塌在了水田里。一两个小时之后,它自己会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呢?只能继续往前走。牛是没有终点的,它的身后也依然是前方。

    或许有人会斥责中国农民过于残忍,竟如此虐待牲畜。但人们是否想过,中国农民对自己会比对牛温和吗?

    不,不会!因为实际上中国农民就是牛。

    他们勤劳能干。每天晨兴耕种,带月归来,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播种阴凉,在滂沱的大雨中守候一份晴朗,在严寒的冬风里盼望下一个春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忠厚无私。在小小的山坳里,他们的粮不多,钱不多,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换得一家人最基本的温饱。但他们笑得真诚,以心待人,甚至在饥荒年代,上交了自己仅剩的粮食,只为了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

    他们执著坚韧。牛脾气是他们不被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认准的方向的最好证明。

    就像牛始终认准红色的斗篷,坚持不懈的追寻、奔跑着,在受伤之后依旧往前冲,直至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农民的力量,正如战争年代,无数农民革命军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冲开了新中国解放的大门。

    鲁迅曾这样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中国农民就是牛,他们善良、无私,却从不会对自己温和。

    解放以前,饱受屈辱的中国农民不畏牺牲地在战场烽火中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新中国的早日建立。

    建国初期,一无所有的中国农民不畏世界性的巨大差距,坚信着党的领导,无偿劳动,积极参与,只为了新中国的建设。

    改革初期,收入微薄的中国农民不畏生活的贫困,支付着难以承受的上交款,只为了新中国的特区建设添砖加瓦。

    发展时期,抛家离乡的中国农民不辞辛劳,仅凭借着廉价的最低工资,持续着最低的生活标准,只为了新中国工厂的不断运转。

    中国的农民是一步一步地从悲惨屈辱的深渊里爬上来的,一路上的辛酸血泪,更让他们时刻清醒着受苦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悲伤放弃的权利!

    而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未来,无论身处何方,不会、也绝不能有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一旦悲伤了,一旦懦弱了,一旦放弃了,我们就只能被困在失败的山谷里,只能可悲地去祈求太阳洒下的光芒,只能任由历史洪流的无情湮没。

    中国,不会对自己温和,也不会给予自己任何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它就是在水田里耕地的牛,中国人不会让它停下前进的脚步,它必须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呢?只能继续往前走,因为牛是没有终点的,它的身后也依

  • 3、 《中国农民》读后感1000字

    中国的牛

    ——读《中国农民》有感

    在乡下,我们是否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

    “一头牛在耕地,它的两条前腿一软,跪下去了,随后,整个身躯全部坍塌在了水田里。一两个小时之后,它自己会站起来。站起来之后呢?只能继续往前走。牛是没有终点的,它的身后也依然是前方。”

    或许有人会斥责中国农民过于残忍,竟如此虐待牲畜。但人们是否想过,中国农民对自己会比对牛温和吗?

    不,不会!因为实际上中国农民就是牛。

    他们勤劳能干。每天晨兴耕种,带月归来,在火辣辣的太阳下播种阴凉,在滂沱的大雨中守候一份晴朗,在严寒的冬风里盼望下一个春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工作。

    他们忠厚无私。在小小的山坳里,他们的粮不多,钱不多,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换得一家人最基本的温饱。但他们笑得真诚,以心待人,甚至在饥荒年代,上交了自己仅剩的粮食,只为了城市居民的食品供应。

    他们执著坚韧。“牛脾气”是他们不被外界干扰而改变自己认准的方向的最好证明。

    就像牛始终认准红色的斗篷,坚持不懈的追寻、奔跑着,在受伤之后依旧往前冲,直至生命的尽头。这是中国农民的力量,正如战争年代,无数农民革命军凭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冲开了新中国解放的大门。

    鲁迅曾这样称赞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中国农民就是牛,他们善良、无私,却从不会对自己温和。

    解放以前,饱受屈辱的中国农民不畏牺牲地在战场烽火中抛头颅洒热血只为了新中国的早日建立。

    建国初期,一无所有的中国农民不畏世界性的巨大差距,坚信着党的领导,无偿劳动,积极参与,只为了新中国的建设。

    改革初期,收入微薄的中国农民不畏生活的贫困,支付着难以承受的上交款,只为了新中国的特区建设添砖加瓦。

    发展时期,抛家离乡的中国农民不辞辛劳,仅凭借着廉价的最低工资,持续着最低的生活标准,只为了新中国工厂的不断运转。

    中国的农民是一步一步地从悲惨屈辱的深渊里爬上来的,一路上的辛酸血泪,更让他们时刻清醒着——受苦的中国人,从来没有悲伤放弃的权利!

    而我们作为新中国的未来,无论身处何方,不会、也绝不能有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一旦悲伤了,一旦懦弱了,一旦放弃了,我们就只能被困在失败的山谷里,只能可悲地去祈求太阳洒下的光芒,只能任由历史洪流的无情湮没。

    中国,不会对自己温和,也不会给予自己任何悲伤放弃的权利。因为它就是在水田里耕地的牛,中国人不会让它停下前进的脚步,它必须站起来。站起来之

  • 4、 我眼中的中国农民

    读完鲁迅先生的《药》以后,对中国旧农村里的广大农民有了一点见解。他们生活在一种似人非人的世界里,过着麻木不仁的生活。暂且说是麻木不仁吧,他们是无奈的,就连如何坠入这麻木不仁的圈套里的,他们也许也全然不知。可悲,真的可悲。但是他们却一直的这样生活,翻版着一个个前人的身影,一个个以前发生过的,却又在不断发生的故事。多么滑稽的事情啊,吃下那带着革命者一点刚劲滋味的血馒头,就能拯救一切?包括社会,人性,等等等等。

    这个时候的农民除了干农活以外,干得多得也许就是整天的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但别忘了,一件小事可以成全一个人,也可以败坏一个人。说的没错,就在这谈论中,中国农民就消沉了,忘记了一些自己的责任,把自己真的就置身与天地山川之间,淡出了与命运的决斗擂台之上。悲!

    毅然决然的以为自己对于农民就认识这些,肤浅了?我们常常把愚昧落后的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太重了,实在是太重了,他们负担不起,我们这个社会也负担不起,他们也许也不觉得了,不觉得痛,不觉得悲。他们变胆小了,他们变沉默了,他们越发的不知所措,也就不以为然,也就抿然众人了。

    往事越千年,来到今天,又有了像陈奂生这样的中国农民。同样,在面对百转千回的社会时,他们同样得不知所措,不知道怎样适应当今的社会。面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他们不同于旧式中国农民,有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便又在我们的生活中茫茫碌碌,我们却又对他们另眼相看了,于是他们又是难堪,阿q的复活者又层出不穷,让人玩味。

    我全然不知是他们容不下这个世界,总给这个世界增添一种凝重;还是这个世界容不得他们,总给他们以难处的境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招惹谁了?他们完全有理由活得更洒脱些,但是他们却没有,依然执着于在世界的角落徘徊前进,他们或许已经习惯了,默许了。但是我们也开始关注他们了,的确,别忘了,只有他们,才是我们心中无法忘记的生命脊梁!

    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也许是后者多些,我一路走来,也有过一些疑惑,但是我依然执着于那些心中的力量与温暖,这才是人性的所在吧!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农民形象,我期待你们的解答,也期待着生命的回音

  • 5、 读《一个中国农民为报恩,130年坚守自己的美好承诺》有感
    读《一个中国农民为报恩,130年坚守自己的美好承诺》有感 何嘉熙 俗话说:“一诺值千金”,一句承诺是他人对你的信任,是你双肩上的那份责任,是你内心的那份秉持,是不为名利所诱惑所干扰,也是你对他人的承诺,他人对你的信任。有的承诺是因为感恩,感谢别人的恩惠,传递温暖,感动世人! 一户坚守了130多年的万姓人家,由于社会动荡便从外省逃荒到崔姓世居的地方,被当地的乡邻宽容接纳。为了报恩,万作柱家几代子孙为当地人义渡并且分文不收,坚持了130多年,这一坚守是人品的体现,是社会的反映。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如果平凡的承诺一直坚守下去,就是一种大美,大到道德高尚的层面,大到灵魂高贵的深处。 万姓家族的承诺,是为了报答乡邻的宽容接纳,于是许下义渡的承诺,星移斗转,时移世换,从不间断,130年的义渡成佳话!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因为珍惜,所以承诺! 人们常说,成功的男人都离不开背后默默付出的女人,而成为邓稼先背后的那个女人,更为艰辛。这一点许鹿希深有体会,但许鹿希懂得邓稼先,珍惜邓稼先,所以愿意许下那一生一世的承诺。邓稼先从1958年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开始,便聚少离多了整整28年,他隐姓埋名进入了与世隔绝的戈壁滩。这28年里,邓稼先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这28年里,许鹿希信守离别时的承诺,始终无怨无悔地等待。可是,在等到夫妻团聚的那一天时,邓稼先已经因为核辐射身患重病,苦等28年只换来一年的相处时间,随后邓稼先便离开了人世。邓稼先为国为民,大义凛然;许鹿希坚守承诺,无怨无悔,因为深爱着所以懂得,这份坚守,这份承诺,让人感动,让人落泪! 也有的人因为良心,不取不义之财,许下真诚的承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有的人为了让鸡长得快,给鸡打激素;有的人为了让牛肉更有重量,给牛注水。但也有的人却选择坚守承诺,像网红油条哥,坚守良心,承诺不用复炸油炸油条。还有那一句承诺一心为民的王忠宁!“无诚则无德,无信事难成”。在社会主义文明高度发达、人与人相处难见真情的今天,诚信品质尤为重要! 因为良心,不取不义之财,许下真诚的承诺更是难能可贵! 承诺易许,坚守难。如果一定要许下一个承诺,何不选择一个最美好承诺,然后无怨无悔坚守!可以为感恩,可以为爱情,也可以为了自己心中温热的良心。

  • 6、 《我是农民》读后感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知识能够使生命 敫 羁痰哪诓悖 剐牧榉懦鲛绒壬癫伞4佣 谷说钠 屎头缍认韵殖隼础?br哈哈,多读了几年书,放的屁也成香的啦!--俺没文化,只能这样理解了,真的吗?在“我”看来--不!气质和风度都是装出来的!

    一、“装深沉说”--当官的气质和风度见了面不打招呼,不拿正眼看,径自走自己的路。做事时,不苟言笑,正经十足,显出城府很深,傲视群雄,威严像庙堂的罗汉,让人一看心生畏惧,先怕上三分,更觉得此人大有来头,敬而远之方为上策。当官了吗!就不再是平头百姓了,要和“土包子”们划清明显的界限,说话要打官腔,做事要摆官架子,行不离车,……谁敢不服,他敢!准会有他的好看!谁敢说咱没有风度和气质,他敢!不想好啦!二、“装酷之说”--帅哥的风度头发留长了,衣服穿少了,手机挂在胸前了,烂口子的喇叭裤穿上了,t恤套上了,烟叼上了,舞步跳起来了——酷呆了,帅毙了,美眉泡上了,就有风度了--“在凛冽的寒风中,她穿着纱裙在等我,要风度不要温度,哇,好有气质呦!我喜欢!”三、“装嫩之说”--美眉的气质“妈妈,妈妈!”一个幼儿园的小女孩哭喊着“姑姑又把我的衣服抢去穿了!”再看那位“妙龄美女”--约有二十五六岁。上身“露脐吊带装”(小侄女的外套),下身“超短裙”(小侄女的花裙子),脚踩“日本木屐”背着坤包,带着太阳镜,走在大街上,回头率百分之三百!--她的气质就体现在那惹眼的回头率上!四、“装斯文之说”--知识分子的风度和气质一个相声段子里就是这么赞美的--“你别以为我们知识分子就不会骂人了--你母亲的!”五、“装名牌之说”--大款的风度和气质***的西服一穿,***领带一套,***的皮鞋一伸,***的手机一打,妙龄小蜜一挎,梳出油光可鉴的发型,洒上几滴香水,典着将军肚,从“笨吃包骂”车里走出,走在红地毯上,军乐队奏乐--风度就来了,气质就来了!到哪里,哪里就是“款爷”下榻的地方,立刻“蓬荜生辉”,“三生有幸”了!和上面的这些人比起来,一位书生气十足的很有风度气质的人就很惨了……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秀才在路上遭遇了强盗,他很有气质和风度地让强盗抢走自己的钱财。在强盗放他走的时候,又很有风度和气质地大步朝前走,强盗们觉得秀才不对劲呀!“他怎么不害怕呀?他怎么这么有风度和气质啊?他,一定衙门里有人撑着!不好!他记

  • 7、 寻乌调查读后感

    篇一:寻乌调查读后感

    《寻乌调查》读后感

    【摘要】《寻乌调查》是毛泽东在一九三零年在寻乌所做的一份调查报告。其中涉及了政治区划、交通、商业、土地几大要素,全面、详尽的进行了调研和记录。《寻乌调查》不仅对当时红军开展土地革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也是调查报告里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此外,这篇文章中如此精细详尽的数据也让我们为之震撼,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毛泽东主席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也正是这样的态度造就了毛泽东主席这样的伟人。

    《寻乌调查》共分五章,共计七万余字。分别从寻乌的政治区划、交通、商业、旧有土地关系与土地斗争五个方面进行调研。这样的分类方法和研究顺序是十分有逻辑性的。毛泽东主席按照了从大到小,从整体到细致,从事物的发展顺序按部就班的进行深入调查。因此,看似细碎、杂乱的项目也变得清晰、有条理了。毛泽东主席在面对如此庞大、繁杂的寻乌县体系有条不紊、不重不漏的研究思路感到叹服。

    毛泽东主席选择了寻乌这个地方作为研究对象,原因如下。第一、红军在此做发动群众的工作。第二、正如文中所说,“寻乌这个县,介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明了了这个县的情况,三省交界各县的情况大概相差不远。”

    在最前面的引言部分,毛泽东主席列举出了所有参与调查的人的名字以及基本信息。细致到了年龄、职务,甚至还

    涉及到了曾经任过的职务。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覆盖面的广泛,同时,也保证了这篇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寻乌县的政治区划与交通。作为两个基础性的方面,看似简单,实则是后面所有调查的基础。一切的土地研究等都要建立在行政区划的基础之上,而商业活动则是与交通的便利程度密不可分。

    第三章开始进行商业的调研。毛泽东主席选择以贸易往来的商品作为切入口,主要以介绍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如肉类、米、茶、纸等等。文中提到“倘若走马观花,如某同志所谓‘到处只问一下子’,那便是一辈子也不能了解问题的深处。”这句话也是提醒了我们表面上的研究方法是行不通的。这里,也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对调查的深入、认真的态度。说到寻乌的市场,毛泽东主席对寻乌经济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发达时期到衰落时期,都从历史的分析中找到了答案。后续的,甚至把每一种生意的几个大老板的家庭背景和人品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一点,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现在经济学的学生很容易只看到单纯的经济现象而忽略了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人文因素和历史

  • 8、 《向农民道歉》读后感

    《向农民道歉》一文真挚感人,我一口气读下去,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马银录作为一个县委组织部长,他深入到群众中和农民同吃同住,经过细致的工作,使一个远近闻名的“问题村”由乱到治;村民开始时骂他们而最后自发地敲锣打鼓欢送他们。他靠的是什么?是对人民的挚爱,是对党的事业的深厚感情,是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和丰富的工作智慧。他实实在在地实践着“xxxx”重要思想,体现了一个优秀组工干部的纯正品格。自己任组织部长以来,也多次到乡镇、村组调查研究,但凭心而论,真正像马银录这样和群众零距离地接触,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会他们的酸甜苦辣还是不够的。省委领导同志的批示语重心长,体现了省委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一贯的关心和支持。作为一个基层县委组织部长,我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通过学习和对照,我认为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在抓基层组织建设时,关键的一条是要带着朴素的感情、优良的作风、灵活的智慧、创新的思维去开展工作。这样,才能真正落实好“xxxx”重要思想,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良好的形象,做一个一心为民的组工干部。———带着朴素的感情开展工作。就是我们谋划工作时坚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作为组织部门的干部一定要牢记“xxxx”的要求,深入到群众中去,试着用群众的眼睛看,用群众的耳朵听,多做换位思考。同时,也要体谅基层干部的苦衷,在深入调查研究中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好脉、开好方。———带着优良的作风开展工作。马银录驻村两个月,每天最多睡5个小时的觉,走访群众200多户……这种作风很值得我们学习。基层组织建设任务繁重,大量的工作在乡镇、村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重心下移,扎实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力戒浮夸之风,力求取得实效。———带着灵活的智慧开展工作。当前农村基层存在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讲究工作方法和艺术,切忌简单粗暴的工作方式,避免伤害群众的感情。要下决心教育基层干部转变以行政命令方式推动工作的习惯,多说服教育,多示范引导,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落实各项工作。———带着创新的思维开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不断出现,我们必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当前的重点是要把“三村建设”切实引向深入,克服形式主义,切实帮助群众在活动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

  • 9、 《绝命调查》观后感
    《绝命调查》观后感 刚看完的《绝命调查》,结局出人意料,开始以为女人是被谋杀的,是被一个神秘的牛仔杀死的。后来又发现很可能另有隐情,可能是自杀的,并且模拟出来了。在牛仔家里找到了第二盘录影带。但是慢了一步,david还是被处死了。我开始在她跑向刑场的路上还以为可以提前几秒到,但是没有,反而死去更有一种震撼力。david开始和州长的辩论就输在了州长的论点: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而david的前亲密战友和她同事却使david死去,错杀了一个无辜之人。以生命来献祭以求人生目标的实现。而最后收到了第三盘录影带,死亡后还有一段,david出现在了录影带中,原来一切他都是知情的,但是还是坚持了六年,坚持走向了死亡。结局相当的不错。 还有一直觉得男主人公很熟悉,还以为是绝命毒师里面的,后来才知道了是《纸牌屋》,看混了。 剧情: 电影讲述了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因被控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而被判死刑,将于周五下午6点执行,记者贝茜·布鲁姆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去完成对他的深入采访。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围绕着贝茜的采访任务,影片分三个章节,以迂回的形式逐渐揭开大卫的曲折离奇地人生轨迹。 大卫·戈尔曾是奥斯汀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反对死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名慈爱的父亲。然而一名女学生企图诱惑大卫,色诱不成却反咬一口,将大卫告上了法庭,大卫首度获罪。不但前途尽毁,妻子也愤然带着儿子离开了大卫。从此大卫一蹶不振,终日以酒为伴…… 怎料想,大卫昔日的亲密战友、反对死刑运动的领导人康丝坦斯·哈拉维又被谋杀了。种种证据都在指向大卫,他又一次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经法庭判决谋杀罪名成立,入狱等决…… 大卫已年过四十,在判刑在押的六年期间,大卫回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却在即将执行死刑的前夕改变了主意,决定…… 起初,贝茜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她发现一切似乎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贝茜决定用最后三天时间找出事情的真相。随着采访的深入,贝茜渐渐对法庭的判决产生了怀疑,终于,她意识到只有公开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拯救大卫。 随着大卫的陈述,以及多方的
  • 10、 寻乌调查读后感(精选)

    《寻乌调查》是毛主席于1931年对寻乌调查所作的调查报告,合计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工作人员的介绍,第二部分是报告主要内容,共四章。

    希望读后感大全网能够对您找寻优质读后感提供帮助。m.dhb100.com

    《寻乌调查》的报告内容非常详尽透彻,将寻乌的政治区划、地理交通、商业活动、土地关系、土地斗争等情况,通过大量的深入调查,将收集到的内容,通过分类梳理全面的记录成文,字词简洁易懂,部分词句直接谐音寻乌方言,读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在阅读《寻乌调查》前,若要我对某个地方进行调查,我肯定是一脸懵逼,不知从何入手的,然而《寻乌调查》给了我一个进行调查以及写调查报告的思路和方法,不过这个思路和方法只适合于经济关系较简单的地区,如中国的农村。

    我们当期工作的调研,其实是非常适用《寻乌调研》的,因为我们需要摸索经作市场,发掘薄弱市场机会,调研用户和作物需求,最后针对性的布置具有挑战性的销售方案。当然是要越详尽越好。

    《寻乌调查》式的调查是十分详细的,举第五章寻乌的土地斗争为例,该章有十七个小节,记录了关于寻乌本地土地的所有事项,所记载的内容涵括寻乌的每一分土地的分配问题、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留公田问题、分配快慢等,并对原耕总合分配、暴动在莳田之后怎样处理土地,废债问题的所有情况进行了阐述。

    我在阅读的时候脑子当中是可以脑补到妇女在土地斗争当中是何等的欢喜。毕竟可以解决她们没有人身自由的束缚呀。同时也非常敬佩毛主席的先进思想,他并没有因为那个时代的封建而反对女子解放。这种精神在我们当下社会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寻乌调查》整篇没有作任何的评论与建议,只是详述客观事实。这点与我看过的其他调查报告以及分公司所写的调查报告是不同的,当代的调查报告更多是倾向于分析与评价的,只是叙述客观事实的调查报告很少。

    我个人非常赞同在看书时候看到的一个讲关于调查研究的观点,做调查不应该有太多的个人意见与分析,这会影响调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如果调查内容足够详细深入,一切问题都会自然地显露出来,只有调查不够全面时才需要我们去推理分析,在这方面,《寻乌调查》做得很好。

    我做的调查以这次为最大规模。我过去做过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永新、宁冈七个有系统的调查,湖南那五个是大革命时代(一九二七年一月)做的,永新、宁冈两个是井冈山时代(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做的。湖南五个放在我的爱人杨开慧手里,她被杀了,这

  • 2019-11-06

  • 2019-10-09

  • 2019-10-19

  • 2019-11-16

  • 2019-11-08

  • 2023-01-21

  • 2019-11-06

  • 2019-09-25

  • 2019-10-29

  • 2021-04-19

  • 2019-10-20

  • 2019-11-16

  • 2021-08-30

  • 2023-06-28

  • 2023-04-30

  • 2023-05-16

  • 2019-11-04

  • 2023-01-28

  • 2019-09-22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3

  • 2019-11-16

  • 2019-09-20

  • 2019-11-23

  • 2019-11-04

  • 2023-02-07

  • 2019-11-0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09-23

  • 2019-11-04

  • 2019-09-28

  • 2019-11-04

  • 2019-10-29

  • 2019-11-16

  • 2022-04-03

  • 2019-11-12

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2024中国农民调查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