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 > 地图 >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CSI:Cyber观后感,2024犯罪现场调查:网络,CSI:Cyber观后感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相关栏目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热门栏目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推荐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

(共 8911 篇)

  • 1、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600字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csi:cyber》观后感 老公的评论: 就个人观点而言,《犯罪现场调查:网络》虽然有着一个很有感觉的名字,但是却并不是一部很好的罪案剧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现在还有哪部罪案剧集不是依靠计算机和互联网来侦破的?网络部作为一个支援部门,存在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如果网络部成为了一个独立调查部门,总感觉有些不伦不类。 从剧集的内容来看,我觉得《犯罪现场调查;网络》更像是一部科普剧,它的受众应当是那些已经开始被网络时代淘汰、不大懂得互联网危害的人。剧中关于网游、身份认证、互联网信息监管、僵尸电脑等很多概念都是目前人们非常需要了解并掌握的互联网知识。 在只看过第一季之后,我认为这部剧集的目标应当是司法建立,如果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网络事件可以让美国当局认识到关于互联网立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有可能防患于未然比如那个16岁以下的黑客最终被无罪释放这真的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 其实我也能够了解编剧的苦衷,如果真的些的太专业,那么受众会减少很多,但是如果写的不够专业,却又会被互联网从业者指指点点文艺作品嘛,要精彩,要有故事性,如果能够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就更好了很遗憾这样的互联网科普剧集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很遗憾现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互联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再次重申,《犯罪现场调查:网络》真的不是一部好的罪案剧集,但是真的是一部好的互联网安全知识科普剧集。 老婆的评论: 在我看来,这部网络犯罪调查有点像网络知识的科普剧,对于现在这个网络成为普遍都需要的存在,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估计没有想到其实网络世界是一个到处都有陷阱的世界。 艾芙莉(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是一位心理学家,她因为被黑客黑了病人的资料导致病人资料泄露,其中有一人还死了。之后她加入了网络罪案调查处,寻找那个泄露她病人资料的黑客成了这部剧的一个支线,当然在剧终时已解决了这个支线剧情。艾芙莉在这部剧中,明显是作为灵魂的存在,犯人在她对面,她只要观察对方的微表情就能作为一些判断,而她时不时的给他们队的人打打气,这种凝聚力真的很明显额。 其实,我觉得电视剧最后丹尼尔的姐姐杀人了,而丹尼尔将如何处理呢?作为一个悬念留到下一季,真的好像没有这个必要吧。 纳尔森是一个网络黑客,在网络上犯罪被抓,他被艾芙莉招到网络犯罪处,我觉得这种办法挺好,用黑客去抓黑客,效果很
  • 2、 《犯罪现场》观后感

    朗朗乾坤,四名匪徒突然持枪闯进了一家金店,用枪声控制了整个局面,开始抢劫。在混乱中,一名漂亮的金店店员按动了报警按钮,很不幸的是被其中一名歹徒发现,结果对这名女子实施暴力,而另外一名匪徒还算是有点人道主义,看不下去,出手拦截这名歹徒,结果不小心自身所带的录音器掉落了下来,暴露了自己是卧底的身份。结果很不幸这名由叶警官派出去的卧底被歹徒残忍的杀害。而那名店员也因为腰部脊椎受到了严重的伤害而导致下半身终身瘫痪。在金店里买东西的母子,由于心脏病发,抢救无效最终死亡。四名匪徒带着金银财宝逃脱了。

    案发三个月后的一天,歹徒徐糠吸了咖啡因,神志不清时被人割断了动脉血管失血过多而死,藏在柜子里的金银财宝也被凶手抢走了。虽说是歹徒,但是歹徒死了,警方终究还是要给市民一个交代。案发之后警方进行了案发现场证据的搜集,最终认为由于匪徒内部分赃不均,匪徒头目汪新元将其同伙徐糠杀死,抢走了珠宝。

    于是,全市区开始搜查汪新元,结果被警官林法梁找到了汪新元,尴尬的是,警官林法梁不敌犯罪团伙头目,自己反倒被歹徒绑在在了电线杆上。令人奇怪的是,汪新元说,徐糠不是他杀的,他也在找真正的凶手是谁。小警官回到局里,告诉自己的上司叶警官,汪新元所说的话,可是自己的上司根本不相信。

    有一天,汪新元在洗衣店里找到了自己的同伙欧阳,看到欧阳的妻子已经怀孕了,就告诉自己的兄弟欧阳,其他事情就不要再管了,等他找到珠宝了就通知欧阳,说完就离开了洗衣店。结果,刚走出了洗衣店,洗衣店就发生了爆炸,自己的兄弟欧阳当场被炸死。汪新元迅速的跑过去挽救了自己的兄弟的妻子,直到警察到场,汪新元才想办法脱离了爆炸现场。

    此时的汪新元陷入了沉思和迷茫,自己的两位好兄弟已经被杀害了,接下里就要轮到自己和另外一名兄弟红毛了。而红毛说,其实叶警官早就知道了欧阳在哪里,但是并没有实施抓捕,接着洗衣店就发生了爆炸。这时的匪徒头目汪新元认为此事很有可能与叶警官有关系,准备查叶警官,一定要为自己的两位兄弟报仇。于是,偷偷的潜进了叶警官的家里,结果家里叶警官的家里全都是自己的图片,并且在一个小偷的帮助下,破解了叶警官的家里,查到了一些线索。通过努力,汪新元找到叶警官的眼线大雄,经过多方盘问,也没有得出有利的消息。就在这个时候,自己的兄弟红毛被叶警官和警官林法梁抓捕,然后威胁红毛,找到了汪新元的住处。经过一番激烈的枪战,汪新元逃脱了,而等到林法梁回来时

  • 3、 犯罪现场观后感700字

    《犯罪现场》观后感:你以为是警匪片,其实是哲学片 张军昱 似乎,第一次看到古天乐饰演这么冷的一个角色。 汪新元。但冷里,也有温度。 他对兄弟们的感情,他对joy的感情,他对那三位老人一瞬间的温情。 古天乐这次饰演的汪新元的冷,在他的眼神里,在他的气场里。不要说普通人,就是小警官林法梁几次遇到他,也被他邪恶和冰冷的气场完全压制。 很服气编剧对整部影片的情节安排。汪新元抢劫珠宝店,那是明里的恶;可是由叶警官和何兆东、姚笙组成的三角,却是又一个暗的恶的循环。 最开始我怀疑凶手是卖猪肉的姚笙,他的作案动机是给老母亲报仇;后来我怀疑是何兆东,他的作案动机是给瘫痪的女友复仇;后来,我又怀疑是叶警官,他的作案动机是给属下复仇。但是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复仇的恶的三角,每个人都在其中。 那只会说话的红色鹦鹉,你有没有感觉到那羽毛猩红如血?古天乐已经不是第一次饰演反派,但是在《犯罪现场》里,汪新元虽然冷酷,但并不让人反感。而在最后,汪新元和何兆东火拼,在汪新元倒地的那一瞬间,他看见了灿烂的星空。而何兆东临死之时说的那句这个世界原本不该这样,是悔恨,还是无奈,或者是对这个世界的埋怨? 汪新元和何兆东火拼的地点也很有象征意味。这是一块坟地,坟地象征了死亡和邪恶,但是坟地上边的星空又是生命和善良的象征。汪新元在抢劫珠宝店的时候,代表了邪恶,但是在他冒着被人杀掉的危险也要给兄弟们复仇的时候,他又是讲义气的化身;在他放掉出卖了自己的红毛的时候,他也是讲义气的化身。叶警官在办案缉凶的时候,是正义的化身,但是在他为了给属下报仇,而选择用私刑的手段去做一些事情,甚至连累了无辜的时候,他又是邪恶的;至于姚笙和何兆东,一个人的母亲被害,一个人的女友瘫痪,这个时候他们都是受害者,但是在他们去杀害汪新元兄弟,甚至为了珠宝谋害叶警官的时候,他们又是那么邪恶,是魔鬼的化身。正义和邪恶,在几个角色之间来回转换;而这也正是《犯罪现场》这部影片能够被上升到哲理高度的出彩之处。即便是小警官林法梁和那个放高利贷的坏家伙,其实也处于这种矛盾的转换之中。放高利贷的那个小配角,最后不也良心发现,免去了林法梁的高利贷,转而去投资救助那些流浪猫? 所以说,这也正是影片高明的地方。到最后,joy换上了汪新元捐献的眼角膜。她看到了维多利亚港湾美丽的夜色,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在维多利亚璀璨的夜色中,正义和邪恶的转换,也终于达到了高潮。
  • 4、 犯罪现场观后感1000字

    《犯罪现场》观后感 在日渐凋零的香港影坛,历尽黄金年代锤炼的古天乐,凭借多年勤力,俨然成为一代巨星、中流砥柱。《犯罪现场》是他二〇一九年上映的第六部电影。这个普通的片名并不吸引人,观影前甚至一度以为这将是又一部拙劣之作。但观后仍是有惊喜,窃以为,这不仅是古天乐本人的年度最佳,甚至是二〇一八年《无双》以来的香港商业片最佳。 导演冯志强并非为大众熟知,其实他是位写而优则导的资深编剧。过往的几部导演作品,反响廖廖。可若提起他曾参与编剧的电影,则大名鼎鼎得多,从经典港剧《创世纪》,到周星驰《少林足球》《长江7号》《西游降魔篇》《美人鱼》等一系列作品,都曾留下他的笔墨。 著名编剧自编自导,剧本自然是有野心的。整个故事以古天乐饰演的反派为主角,这类视角若要取得观众共情,必须得有理有据,切忌人物脸谱化。《犯罪现场》从一个悍匪的暴行开始,不断揭示背后的人际关系、精神状态、故事动机。古天乐所饰的劫匪汪新元,是一场悲剧的罪魁祸首,他本打算干完最后一票便金盆洗手,不料意外频发。此后,因果循环如丝网交错,在善恶、黑白的漩涡中,每个人都脱不开身,进而有了各自不同际遇。汪新元备受失眠和幻觉困扰,只想尽快解决摆脱;高级督察叶守正被仇恨和不甘驱使;受害者杨见珊嘴上原谅实则伪善大千世界中,芸芸众生相。 作恶者反被暗中算计,一步步陷入危险境地;而原本处于道德高地的受害者,面对命运的不公,擅自执法,设立私刑,渐渐走向了善的对立面。始终人算不如天算,冥冥之中,谁也逃不过。影片的最终决斗,在墓地进行,很难说得清到底是正义与邪恶的对决,还是宿命的轮回。墓地之上,灵魂游荡。闭上双眼,未必安息。 古天乐与宣萱十八年后的再次合作,是本片备受瞩目的一大亮点。虽然,宣萱饰演的丁喜悦并未显得有多不可或缺,却实实在在丰满了汪新元的形象和性格。这一对经典的荧屏情侣,凭借几部港剧让人挂念,此次再携手,带来的惊喜不多,也总算是没有过失。其实,古天乐因为作品太多、角色类似,表演上难免会被贴上千篇一律的标签。但这部《犯罪现场》,他少有地出演反派,有好几场戏,都让我觉得不寒而栗,可以说完成得很出色。再加上张继聪、谭耀文、姜皓文等一班资深演员的扎实功力,让人不得不感叹:哪怕如今香港电影再没落,台子只要搭起来,戏都是有模有样架势十足的。 除此之外,影片的剪辑和节奏我也非常喜欢。一般编剧型导演的作品,无需指望有多华丽的视听语言
  • 5、 《不在犯罪现场》读后感1500字

    不在犯罪现场

    [美]桑德拉.布郎

    这是一个案情比较简单,但人物关系较为复杂的案件。我以下试着说得明确些。

    死者f死于自己的饭店五层豪华套间内。经法医对尸体解剖后确定:f君死前曾中风,摔倒后划破头部,但至命一击是后劲部的枪伤,死亡时间为周六下午五点半到六点之间。因死者生前在商界和政界都深有影响,此案受到社会强烈关注。

    探长c、县法务官办公室的法务官助理b和助理律师d立刻对此案展开调查。

    经对饭店内旅客的询问,嫌疑人锁定为一名神秘女子。后经办案警察在犯罪现场周围排查,有人认出该女子,最后确定此人身份为一名心理医生a。

    随着调查的展开,案情变得越来越复杂。探长c和律师助理d一至认为a是就是此案的嫌疑人,并试图寻找各种可以指认凶手的有力证据。而法务官助理b完全确信a不可能是凶手,因为案发时间和当天晚上他俩始终在一起。但因为b的身份特殊,如果将事实公之于众对他本人及事业都会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b选择了沉默。令b疑惑的是当警察给a录口供时,a并没有把和b在一起的事实说出来。因为a没有了强而有力的不在场证据,目前还排在重大嫌疑人的第一位。

    死者遗孀f从小与b青梅竹马,他们两家父母也都非常要好,而二人并不是情人关系而是非常铁的朋友。

    f嫁给死者并不是因为爱情,而是想用这种方式报复一个人,一个曾经与她相爱的人,这个人就是探长c。

    探长c曾是死者e的大舅子,他妹妹嫁给e后不久,发现e经常在外面和女人鬼混,后来患上了抑郁症而自杀。事发后探长c差点杀了死者e。

    案情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有趣。其实在案发前,探长c和法务官助理b都到饭店见过死者。因为他们都有着各自的目的和秘密,所以都没有把事实说出来。当二人分别调查到实情时,开始相互怀疑。探长有杀人的动机,而法务官有作案的时间。这个时候律师助理d的存在就非常微妙,因为她同时可以获得探长c和法务官助理b各自私下调查的信息。

    法务官助理b和助理律师d曾经是地下情人,也是竞争激烈的同事,他们的上司马上就要退休,而二人都想坐上法务官的这把交椅。

    随着事情的发展,法务官助理b和嫌疑人心理医生a共坠爱河而不可自拔。

    好了,人物的关系和事情的发展大概就交待完了。我到最后一直认为凶手是探长,因为现场处理得太干净了,一点儿对案件有帮助的证据都没有找到,另外他对枪只的控制也算容易得多,他还有有力的资源和权力,最重要的他有杀人动机。

    可是如果结局真如我所想的话,那这

  • 6、 《绝命调查》观后感
    《绝命调查》观后感 刚看完的《绝命调查》,结局出人意料,开始以为女人是被谋杀的,是被一个神秘的牛仔杀死的。后来又发现很可能另有隐情,可能是自杀的,并且模拟出来了。在牛仔家里找到了第二盘录影带。但是慢了一步,david还是被处死了。我开始在她跑向刑场的路上还以为可以提前几秒到,但是没有,反而死去更有一种震撼力。david开始和州长的辩论就输在了州长的论点:他没有杀过无辜的人。而david的前亲密战友和她同事却使david死去,错杀了一个无辜之人。以生命来献祭以求人生目标的实现。而最后收到了第三盘录影带,死亡后还有一段,david出现在了录影带中,原来一切他都是知情的,但是还是坚持了六年,坚持走向了死亡。结局相当的不错。 还有一直觉得男主人公很熟悉,还以为是绝命毒师里面的,后来才知道了是《纸牌屋》,看混了。 剧情: 电影讲述了一名死刑犯——大卫·戈尔因被控谋杀了康丝坦斯·哈拉维而被判死刑,将于周五下午6点执行,记者贝茜·布鲁姆只有不到3天的时间去完成对他的深入采访。而此前戈尔拒绝了一切采访。布鲁姆起初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但在和戈尔的接触过程中,她发现一切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于是布鲁姆决定用仅剩的三天开始寻找真相…… 围绕着贝茜的采访任务,影片分三个章节,以迂回的形式逐渐揭开大卫的曲折离奇地人生轨迹。 大卫·戈尔曾是奥斯汀大学哲学系的教授,是一位在学术上颇有建树的学者、反对死刑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同时也是一名慈爱的父亲。然而一名女学生企图诱惑大卫,色诱不成却反咬一口,将大卫告上了法庭,大卫首度获罪。不但前途尽毁,妻子也愤然带着儿子离开了大卫。从此大卫一蹶不振,终日以酒为伴…… 怎料想,大卫昔日的亲密战友、反对死刑运动的领导人康丝坦斯·哈拉维又被谋杀了。种种证据都在指向大卫,他又一次成了最大的嫌疑人,经法庭判决谋杀罪名成立,入狱等决…… 大卫已年过四十,在判刑在押的六年期间,大卫回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却在即将执行死刑的前夕改变了主意,决定…… 起初,贝茜对这个任务很不以为然,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她发现一切似乎并非表面呈现的那么简单,贝茜决定用最后三天时间找出事情的真相。随着采访的深入,贝茜渐渐对法庭的判决产生了怀疑,终于,她意识到只有公开事情的真相才有可能拯救大卫。 随着大卫的陈述,以及多方的
  • 7、 柴静雾霾调查观后感

    柴静雾霾调查观后感

    你见过蓝天吗?你见过白云吗?

    一个人,别说一个人了,一个活物应该这么活着:春天来的时候门开着,风进来,花香进来,颜色进来,有的时候你碰到雨或者碰到雾的时候,你会忍不住想要往肺里面,深深地呼吸一口气,能感觉到那个碎雨的味道,又凛冽,有清新。柴静

    2月28日,正是今天,柴静在网上公布她历时一年的雾霾调查作品《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柴静自央视辞职后的首个新闻调查作品,来自记者的职业直觉和出于母亲的责任感,让她渴望了解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以及我们怎么办。

    这一年她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柴静接受人民网采访语)

    在演讲时,柴静提到,她曾经携带仪器,作为志愿者参加雾霾健康测试,拍摄肺部深处的碳素沉淀后果,其危害和后果让人震惊,其中的致癌物质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在ppt演示的雾霾侵入人体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人体的免疫系统对雾霾基本上可以说是没有招架之力。

    我国空气污染的60%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想要从根源上控制废气的排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也需要普通公民的身体力行。10年前,柴静采访一个脸蛋圆圆的女孩,问:你看过真的星星吗?没有!你看过蓝天吗?看过蓝一点的!你看过白云吗?没有!女孩的脸蛋稚气,语调充满童真,在电视屏幕上看到这一幕,我心酸的几乎要落泪了,我感到了对孩子的亏欠,这种亏欠,并不能用所谓的物质的繁荣能够补偿,中国的大多数城市都生活在雾霾的威胁之下,我们对于下一代的亏欠,难以衡量,从卫星图上看华北,那一片白雾茫茫的大地,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在雾霾严重的天气,可能看不清几米外的人群。

    柴静说: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的,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像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空气是没有墙,我们生命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民,真的是同呼吸共命运。由此我想起多年前,在我的故乡,是一个湘北的小山村,在它几

  • 8、 巡逻现场实录2019观后感

    我们的生活之所以能够如此地和谐稳定和幸福,离不开这些守护着我们的人。在这部纪录片《巡逻现场实录2018》实录基层巡逻警,让我们看到了平凡生活中的真心英雄。以下是巡逻现场实录2018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

    相对于打击刑事案件,侦破经济犯罪的刑警来说,基层巡逻警的工作算不上惊心动魄,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纠纷,因而聚焦这一群体的国内影视作品并不多。《巡逻现场实录2018》却发挥了纪录片细腻、真实的特质,通过对一桩桩小事的质朴还原,将这些离我们很近,却常被忽略的平凡英雄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展现出来。

    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纪实作品,《巡逻现场实录2018》开拓出一片收视蓝海的成绩固然令人欣喜,更重要的是,镜头焦点稳稳落在社会责任与大众审美的平衡点上是通俗易懂的普法教育课,也是打动人心的时代记录。

    自去年11月17日到今年2月2日,总共播出12集的《巡逻现场实录2018》凭借故事性与现场感撬动了收视关注。12集节目的背后是摄制组随警作战,昼夜蹲守了36个基层派出所,和民警一同走街串巷,跟拍了近200位一线巡逻民警,收集了748个巡逻案例。

    在这些第一现场,民警的工作日常与大众的认知不太一样。上海110指挥中心每天接到的报警电话多达3万个,其中不少是琐碎的民事纠纷,甚至还有浪费警力的假警,但巡逻警从不心存侥幸,每一次都全力以赴。事实上,一些看似琐碎的巡逻工作对社会安定起到了防微杜渐的重大作用。从警20多年的老民警在地铁站做着吃力不讨好的身份证抽查工作,不少行人不愿配合,甚至极易产生口角。节目中一组数据却解答了盘查的重要性仅2018年上半年,轨交通过盘查手段,查获逃犯119人,处罚移交吸毒人员250人。不少民警甚至有点神,经验丰富的民警夜间巡逻,一眼就能辨认出复吸人员,犀利的目光被网友形容为鹰眼。

    一桩桩真实案例还成了普法抓手,伴随民警工作的种种思考也时时浮现。《巡逻现场实录2018》总导演蔡征用软硬结合形容纪录片的普法方式,一方面,片中会不时出现治安小课堂板块,由民警提炼相关法律常识,这是硬植入;另一方面,一些法律意识就潜藏在现场故事中。不少违法的根源是法律意识缺失。有次一位外卖员因违规骑行被民警叫停,本来罚款便可,他却慌忙逃逸,导致巡逻警被拖行近十米,最终因妨碍公务被判拘役四个月。

    因《巡逻现场实录2018》的热播,一批民警成了网络红人。他们中有的因高颜值走红,但真正打

  • 9、 《复核调查》观后感1000字

    《复核调查》观后感 在以前,往往接触的是美国电影,很少看法国的电影。近来接触的越多,越发现经典的法国电影也很多。如《触不可及》。。。。。 《复核调查》,一部经典的法国电影。影片的结尾是自己始料未及的。讲述了一个小女孩被奸杀后,她的父亲通过努力,亲手杀了凶手。现在很多国家试图废除死刑,即便再罪大恶极,也会有刑满释放的时候,对于这样的结果,对于受害者的家庭来说,凶手刑满,可伤痛却是永久的存在,对于他们来说,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折磨。如电影主人公那样,这样的痛苦不仅影响生活,影响工作,还影响心理。于是他决定亲手结束凶手的生命。这也是为什么在结局的时候,才发现凶手仍然还是凶手。更想不到的是:一切都是男主人公的计划内执行。结尾:凶手不应该带着胜利的喜悦去男主人公家里去炫耀,去满足自己肮脏的内心,这也说明他是没有悔过,这种人再回到社会,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刑满后,仍然是社会的公害。所以他才难逃最终的死亡,被男主人公活埋了,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这不仅让人想起之前韩国的一部电影《素媛》,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它讲述了一个小孩被强奸后的生活,而强奸犯只是被判刑了十多年有期徒刑。即便受害者家属再怎么努力,司法还是维持了原判,这没有被改变。他们只能努力生活,好好照顾受伤的女孩。废除死刑只是为了给人悔过的机会,可如果这些人没有悔过的意识,那不是违背了最初的理念了吗?就如江歌案一样,江歌妈妈期望用社会力量改变司法,判处陈世锋死刑,因为在日本是没有死刑的。这样做可以成功吗?一个国家的司法是否可以被挑战?结果不知道,但江歌妈妈在努力着。她就如《复核调查》的男主人公那样,每天的生活是如此痛苦,思念死去的女儿,每天都是折磨。可一切都回不到从前了,生活没有如果,有的只是结果。 外面社会的危险真的太多了。之前看了一个小朋友写的文章:妈妈叫我去楼下扔垃圾,我活着回来了。连一个这小小年纪的人都意识到这个社会处处都充满危险,于是更多的小朋友被保护着,每天如此,如温室里的花朵。在现在这个社会,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难于在社会上独行,因为危险无处不再。再怎么追求刺激,也不能脱离团队,你永远不知道,周边草丛里藏着什么。生人比鬼怪及动物更恐怖。鬼怪在这个时间上不存在,那也只是心中的魔鬼而已,它的作用也就是让人心里害怕,但不会做伤害人的身体的事。动物的存在,无非就是被攻击,更多时候,如果你不闯进它的领域,它都不会攻击你的。
  • 10、 社交网络观后感
    社交网络观后感(一) the social nete.他选择了50万的风投因为在当时的情况来看50万的风投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风投让他迅速成功了,也许爱德华多也能让他成功但是可能会慢点。但是他并不知道风投会带来稀释股份的后果,他只是一个程序员而已,他不懂经济。而恰恰这类事情应该是爱德华多来处理但是他却粗心大意。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假如马克知道这一切,看到了隐藏的陷阱,他还会背叛他的朋友吗?事实是马克一直把爱德华多当成自己最好的朋友,而他说这话的时候却发现爱德华多早已离席并最终换来一句冷冷的"i )现实的情况是我们很可能会说,我qq是20xx20xxxx;加我校内,我叫xxx;加我微博,地址是xxx. 我不能对此下一个定论,说这个东西就一定不好,或是怎样,但是情况确实不容乐观,我们都不能下一个定论是因为互联网本身就还在发展,而且它会继续变成一个我们谁都没有见过,谁都无法想象的洪水猛兽。 facebook确实阻碍了我们的交流,而且,它会上瘾,我们一天在微博和校内上会有多少次的refresh?这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故中国有刷微博,刷校内一说,这一个‘刷’字,是很能说明问题的,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刷新。这绝不是叫兽的网络毒品说,我想,我们之所以刷新是因为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寂寞,而这种孤独,与我们被改变了的交流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 facebook代表了有时候我们想要被留意,想要被认可,但是这是不是从某种角度上反映了我们人与人之间双向沟通的缺失。 由此便产生了整个tsn中最后的同时也是最经典的一个镜头,马克无聊地按着f5等待,或者说祈求他的ex通过他的好友认证请求。这是多么的可悲,他是facebook的创始人,而他想要和一个他曾经唯一在乎过的人交流却需要通过认证。 3. 大卫芬奇与诺兰 大卫芬奇的眼光从来都是那么的犀利,当我们还在其乐融融的刷微博校内的时候,他已经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他大胆的怀疑了两种社会价值观,金钱与社交。而且用的还是现实当中的案例,狠狠地扇了facebook一个耳光,一如12年前fight club里皮特嚣张的那句"run forest,run."扇了美国梦一个大耳光一样。 天马行空的fight club让世界毁灭,影片上映之后纽约的报纸公然写道这是一部反资
  • 2019-10-28

  • 2019-09-20

  • 2019-11-04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1-06

  • 2022-12-02

  • 2019-11-0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3

  • 2019-11-04

  • 2022-05-15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3-01-30

  • 2019-09-20

  • 2019-11-02

  • 2019-11-04

  • 2023-0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2-04

  • 2019-11-04

  • 2019-09-20

  • 2019-09-20

  • 2022-02-02

  • 2022-12-27

  • 2019-11-04

  • 2019-11-06

  • 2019-10-29

  • 2019-11-02

  • 2019-11-06

  • 2019-10-28

  • 2019-11-06

  • 2019-11-03

  • 2019-11-04

  • 2019-11-04

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2024犯罪现场调查:网络 CSI:Cyber观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