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2024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推荐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共 1843 篇)

  • 1、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前些天回了趟老家,在北京火车站买了楚渔先生写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仔细看了看,觉得很受启发。楚渔认为,关于近代中国为什么落后的根源,主流的解释有三种,而这三种解释都是错误的。

    第一种解释,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楚渔认为,从西方封建专制统治来看,西方封建社会中世纪(从476年罗马帝国灭亡-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黑暗统治对思想的禁锢,比中国更为严重,并且充满血腥。而在中国,不管哪个朝代,多数情况下,只要不造反,佛教、道教、基督教,你爱信什么就信什么,你爱拜什么神就可以拜什么神,你说地球围绕月亮转也没人管你。总体上来看,中国人的思想、信仰和言论还是比较自由的。所以,中国落后的原因不是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专制统治。

    第二种解释,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

    楚渔认为,从纵向看,儒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谈不上多大的阻碍作用。汉唐两代盛行儒家文化,并未影响其昌盛繁荣。从横向看,唐代的强盛让儒家文化逐渐传播到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其中日本和韩国受儒家文化影响最深,但这并影响到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自1868年“明治维新”到20世纪初,经过50年的时间日本就成为经济五强;二战后,由于战败等原因日本国民经济又处于瘫痪,但也只经历了二三十年,日本科技和经济照样高速发展。韩国经济20世纪70年代开始腾飞,2005年就被确认为发达国家,创造了“汉江奇迹”。所以,将中国的落后归因于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是错误的。

    第三种解释,社会制度和体制问题。

    楚渔认为,苏联以前采取的是社会主义体制和制度,到二次世界大战前苏联经济已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到1960年,苏联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超级强国。再如德国,一战失败后,德国是一个烂摊子,希特勒1933接手德国总理后,纳粹德国只用了3年时间,把失业率降为零,把这个当时全世界财政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已经破产的国家变成了世界经济、科技和军事强国。再如战争不断的以色列,制度是资本主义,体制却像社会主义,主要工业是国有,土地也是国有,国营企业占国民经济的50%以上,吃的是大锅饭,实行的是平均分配政策,但它依然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经济、科技、教育和军事强国。所以,社会制度和体制也不是一国落后的根本原因。

    那么,什么是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呢?

    楚渔将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前的状况、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

  • 2、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2000字

    刚一拿到书,随手翻翻,以为是一本哲学类书籍,对于我来讲,哲学类书籍一般很少看,自认为此类书籍不仅枯燥,而且难懂,很少能静下心来完整的读完,但手中的这本中国人的思维批判我不但完整的读完了,而且还经常反复翻来看,作者的有些观点、论据我很认同,例如:有关景点照相、有关春捂秋冻、有关教育方式、有关江湖文化、有关抗生素的滥用、有关假冒伪劣产品等等,这些现象都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存在着,经常被困扰。本书图文并茂,语言幽默,道理简化,通俗易懂,观点鲜明,对重点做了着重标记,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者以从容不迫的气度,平实流畅的笔调,兼论古今中外思维之异同,条分缕析地将当下甚至远古国人很多眼见得色,耳听为声却又习以为常的非正常现象,以思维方式作为切入点,一一地剖析开来,让人们于深入浅出的文字中,找到了作者所要表述的意旨:真理其实很平淡,思维出了大问题。作者在书中,充分采用比较学的分析方式,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异同以及产生的不同后果,做了言之有据的论证,从而揭示了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不像很多人所说,在于封建专制(如西欧社会)、儒家思想(如韩国日本)、社会体制(如前苏联),而是在于思维的落后。

    中国人的主流思维仍是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特点是模糊性。概念是模糊的,思维是模糊的,对事物的认识也是模糊的。以上几种所谓模糊最突出的是概念的模糊。概念一模糊,就很难清晰地认识未知世界,概念模糊是我们中国人致命的思维弱点。如果一个人概念模糊,你就不可能和他讨论清楚任何问题。所以,概念模糊也为偷换概念、转移话题和诡辩术留下了空隙。

    中国人在中华文明未成熟时期所具有的很强的创造力,在现代中国人身上几乎看不到。西洋人兼具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不但使他们的艺术流光溢彩,也能向科学的未知领域不断扩展。作者的这些论断,都是建立在诸多的事实基础上的结果。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足以启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和对此产生探求兴趣。

    书中,作者多次提到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别。他说,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缺少逻辑性、没有求证、概念模糊、偷换概念、转移主题等毫无理性思维可言。而古希腊的思想家一代比一代强,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柏拉图;柏拉图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这些学生和老师,一代超越一代。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因而这些大思想家的学生们对老师们的学问,既有继承,又有批判,更有发展。他们把思想领域的研究成果,一个台阶、一

  • 3、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楚渔先生《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摘要:在拜读了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之后,觉得本书有两个亮点。亮点之一是指出了中国落后之根源在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亮点之二是指出在受文化影响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形成后,其会反作用于原来的文化,并主导文化的走向。

    中国文人最不好的就是卖弄。此行为跟妓女卖淫没有太大区别,妓女卖弄风骚,文人卖弄文雅,卖弄自己读过的那些个破书。笔下的文字狗屁不是,没有自己的见解,腐烂的尸体一般。谁看了谁中尸毒。现在好了,终于有了新气象好好根除此等蔓延数千年的尸毒这新气象的缔造者正是自诩为盲痞的楚渔。

    在拜读了楚渔先生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之后,觉得本书有两个亮点。亮点之一是指出了中国落后之根源在于传统的思维模式;亮点之二是指出在受文化影响的思维模式、思维定势形成后,其会反作用于原来的文化,并主导文化的走向。楚渔先生提出了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一问题是专家、学者们的工作。作为一名年轻的逻辑教学和研究工作者,想结合自己这2至3年的逻辑教学和研究经验,谈谈一些读后感。也大致介绍一下目前国内逻辑学界的教学和研究状况。

    一 中西思维方式、中西逻辑上的差异

    在逻辑学研究方面,我们认识到了中西思维上的差异。西方人在思考问题时常常诉诸真理而不是权威,重理性而不是经验,而中国文化是重情感轻视理性,思考问题时往往不是诉诸真理而是权威,是直觉体悟式的思维方式。由于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使得现代科学未产生于东方这个泱泱大国。

    二 去比附、开启本土化研究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胡适等学者看到中西思维方式、逻辑上的差异,并开始了比较逻辑学的研究。由于国力的衰弱和寻求救国之路,这类的研究多为比附研究,从此也开启了中国逻辑学研究比附的先河。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是用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体系去构造先秦墨家逻辑的系统,用西方现代逻辑去构造中国古代逻辑。这样构造出来的逻辑系统是我们构造的,不是墨家逻辑系统,不是中国古代逻辑固有的。在外国学者gabbay编辑的英文版的《逻辑史手册》中收录了阿拉伯逻辑、印度逻辑,而未将中国古代逻辑收录。这是因为外国学者并未看到中国古代逻辑的本来面目,看到的却是西方逻辑学体系下的中国逻辑。所以,中国从来没有西方意义上的逻辑体系和逻辑思维。

    三 逻辑思维可训练

    在楚渔先生的大作中我们认识到了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楚渔先生也提出了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学开

  • 4、 中国人的优势谈判读后感

    中国人的优势谈判读后感

    深圳的六月是炎热的,在深圳**公司的六月同样是炽热的。在刘总提议下,公司从六月开始了“一月读一本书”的活动,大家也是热情高涨,每个人都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书读了起来。我选择的是《中国人的优势谈判》一书,读书不仅让我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也丰富了知识,读完全书让我对谈判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也让我认识到许多谈判的技巧以及艺术。

    首先我们要明确谈判的目的,要知道为什么谈判,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带着明确的方向去谈判。但是虽然我们有明确的目标,在企业中谈判的最好的结果不是自己获胜了,这听起来有点奇怪,是的,最好的谈判是要做到双赢。谈判其实是销售,所以谈判也是为了创造最大的利润,从而创造双赢的人生。这也是谈判的一种艺术。明白了谈判的一个目的,我们也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自己是否是一个优势谈判者?其实作为一个优势谈判者一般具备有几个特质:1.可以发掘更多的信息,事情永远都不是表象的那些东西,我们应该根据不同的现象看透事情的本质。2.要有耐力,谈判的过程可能是一个长期的,不是短时间可以谈好的,这就需要我们有长期抗战的准备。3.有勇气开高价。4.追求双赢的局面,双赢是最好的结果,不是只有自己获胜而已。5.愿意倾听,只有多听,多看,我们才能发现问题,抓住事情的本质。当然我们具备了这些特质还远不够,还应该有自己在谈判中的基本原则,比如谈判中不要放弃你本应该主张的权利,要保证自己的利益。谈判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也是需要不断的练习,熟能生巧同样适用于谈判。只有不断的练习,思考问题才会更全面看待事情,才能避免掉入别人的圈套中去。多去谈判,你也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的谈判风格是不一样的。有的人比较实际,有的是和善,有的是善于分析,当然不用国家的人谈判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一般中国人是比较注重人脉。中国有句话叫: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在谈判前,我们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也要有自己无比清晰的目标,要发挥团队的力量去收集对手的信息,分析信息做到对谈判最有利。除了收集信息,我们也要运用一些技巧:比如让对方先开价,不要让谈判陷入僵局,还可以通过挤压法,通过假设得到答案,交换条件等一系列的方法技巧去取得谈判的胜利。

    读完全书不仅是让我知道了一些谈判的技巧方法,也让我感觉谈判是一门艺术,是人生实现梦想的工具,可以在与别人交流沟通中突破自己的关键,在谈判中也可以找到自信,从而对未来生活感到更

  • 5、 中国人作文

    奥运会如火如荼进行中,在全中国为奥运会或骄傲或愤慨或失望或遗憾或喜悦时,在全中国爱国情绪高涨时,我的书桌上静静的摆着一本古朴的书。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

    许锡良先生就这样评价过林语堂:如果是一个完全不了解外面世界的中国人,或者是一个完全不懂中国的外国人,要了解中国都不会那么容易。但是,林语堂不同,他学贯中西,横跨东西方文化,更重要的是,他的生活中有着深厚而丰富的中西方生活背景,作为一个有着中国西方文化背景的中国人,来观察中国与中国人,自然会有比较客观公正的结论。我自然是赞成先生的说法的。

    林语堂经过长期痛苦探索、反省与沉思之后,以弘扬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为出发点,用大量翔实的背景材料为依据,对中西方文化作了广泛深入的比较,以通俗、微妙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中国人与文化的感受,试图向世界打开中国这扇古老的大门。正是因为对祖国的赤子之情,才使作者坦诚相见,不惜惹怒与此持异议的作家和同胞,甚至将中国的麻烦都公之于世,而不是为她涂脂抹粉。作者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经过对南北方人的考证,林语堂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伟大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一个相当狭窄的山区,即陇海铁路周围,包括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以及安徽北部。为楚汉争霸中的刘邦与项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宋朝的赵匡胤以及近代史上的袁世凯、冯玉祥、吴佩孚、鹿钟麟等人,如果我们以陇海铁路的某一点为中心画一个圆圈,那么圈内就是这些封建帝王的出生地。

    对于中国人消极避世的活命态度,林语堂认为这是由于个人权利缺乏有效的保障,才产生了这种不可忽视的处世态度,正如乌龟培育自己的甲壳一样。现实社会中见义不为的种种现象,不正是由于法律在保持个人权利的具体执行中发生了某些偏差,才导致人们对参与公共事业管闲事持淡漠的态度吗?

    关于家庭与婚姻问题,作者认为:在家庭里,妇女是统治者,没有一个现代人会相信莎士比亚所说的: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认为中国妇女不是那种易受压迫的妇女。尽管被剥夺了西方妇女所享受的尊敬与社会权力,但当她们一旦适应了封建专制的家庭生活之后,也就不会计较是否参加社交聚会,而会认为自己在家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因素。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就不难理解: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家庭生活中,中国为什么会诞生那么多慈禧太后式的人物。

    在人生的归宿这一人类永恒的命

  • 6、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一)

    记得以前文静曾经这样写过林公语堂先生。俯仰风云高层上,不同梨花待西厢。

    现在想来,此话甚妙。读罢林公着作,近乎本能地崇拜他老迈的圆熟与慈祥的智慧。一本【中国人】(亦称【吾国与吾民】),是这一个洞察世情的老先生身为中国人一员的忘情的回顾。

    他定是一爱一这方土地的,并且一爱一得深沉。如果没有血胤中的那份深深的眷念,若孤鸟思归,游子念家,又怎么会有这么多篇一精一彩的着述?从字里行间,亦可发现痕迹。他总是忘情的说着吾国,道着吾民。虽也有讥诮,有鲁迅式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但我们感到的更多的是林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当其谈论着吾国千年来的宗族传统,谈论着乐天知足的民族心一性一,谈论着直抒一性一灵式的艺术偏好,谈论着恬淡热情的生活态度时,林公有如稚子般热衷。

    也许这和他的身世亦有关联吧。从小出生在基督徒家庭,林公的童年与普通中国民众巨大的差异。至于后来漂泊海外,在西洋社会中目睹了形形色一色,光怪陆离的人和事之后,蓦然回首,发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厚重,格外地生出了一种回归甚至是皈依的情愫。这不难理解,就连仅仅是岀蜀的我也感到对于北方文化的格格不入,何况是深入另一个独立的文化体之中。也因如是,林公能以一个清醒的幻梦者的姿态,观察吾们的人生,不是戴上隔夜梦景中的幻想的色彩,而是用较清明的眼力。如莲般托生于中国文明的池塘,又能以深邃的眼光跃出池面以观之,故而林公看得深刻而全面。

    玖罢此书,有种酣畅之感。我从未想过要去品味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也许是因为吾国的文化过于广博,让我心生无力之感吧。更深层的原因是我还没有获得与林公一样犀利的感觉与认知。我们这一代人,受外族文化的熏染似乎过多,已经与传统渐行渐远。要说我们是中国人,只怕还不一定。

    但毕竟我们身上是中国人的血,儒家文化早就根植在了我们的基因之中,我们有着与我们先祖相似的想法和观念。所以,读者林公笔下的吾国与吾民,同感油然生之,一精一辟语句不时萦绕在耳边。

    林公生活的时代正是古典与摩登交接的时代,有如夏秋之间,昼夜更替,是衰惫的辉煌,是颓废的新生,也有身处逆流的彷徨。我想林公写出这本书,也是想以此证明中国文化的伟力与独特,悠久又绵长,来抵御西洋文明的冲击,同时又激扬中国青年的热情。我想,他已做到了!

    林公的文字,大多文言,不甚晓畅。而这亦是林公的特一性一与标志。正是因为其中晦涩,更耐人品读,继而愈读愈口齿留香,愈

  • 7、 偏执批判读后感

    偏执批判读后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偏执批判,书如其名,在文中作者提出了很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不说绝对的学术正确,但一家之言,虽偏激却能引人深思。特别是文中对于欧洲学术自由的简要议论:相比西方,中国学术自由与中国学者独立地位的缺失使我——这个初出茅庐的语文教师确切的感受到了身上责任的艰巨。

    如何做一名好的语文教师,是我一直在思索而始终没有得出答案的一个问题。直至读到文中这么一段话,我才茅塞顿开,依稀见到了答案的微笑。

    “……这一古老传统既保证了学术和科学的自由,同时也保证可学者的权威和超然。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方学者一贯的独立敢言,并非是天生的勇敢,而实在是历史传统使然。知识分子的独立是一个社会的科学发展所必须的,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尽快大力向西方学习和借鉴。因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科学的创造者必须是自由独立的才能够大胆推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个道理非常简单。”

    在读这段话的时候,毕业前一位老师的赠言浮现在我的脑海中:“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治学严谨,坚持独立思想,欣赏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我恍然醒悟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实这不仅是治学之精神,也是一个教育之理念。

    然而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坚守这一理念呢?如何通过日常的课堂教学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真理的超然性,认识到学术为真理服务的性质呢?如何更进一步的培养学生这种独立精神,自由思想呢?如何帮助并促进现在稚嫩的学生成长为未来自由独立的科学创造者呢?

    一连串的问题接踵而至,使我陷入了更深的思考。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我们的教育实际出发,即从教育对象,从教材,从教育现状出发。

    教育要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倍受家长的保护,受不得半点的委的教育方式,教育方法相应的具备科学性与人文性。

    在这个通讯发达、电脑普及、参考资料满天飞的年代,学生们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这些信息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认识世界的同时,也意味着不经思索就能得到的厚厚的正确答案对学生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扼杀。

    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的社会大背景,如何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养成独立思考,虚心接受他人意见,尊重学术自由的思维习惯呢?如何成为一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的好语文教师?这对语文教师的素质以及各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经过多次思索,我认为除了对自己各方面的素质能力严格要求之外,尤其需要在师生关系与知

  • 8、 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600字-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

    很早就想写这样一篇小文了,但是自我一向都不知如何下笔。我读的很累,总是读不完,读的异常艰难。说我读了此书,其实我感觉和没有读过一样,我只是收获了一个历程而已。

    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只有当你读了真正的哲学著作你才会明白。饱受了许多年虚假哲学的蒙骗,你才突然明白自我当初是多么肤浅。哲学绝不是我们被应试教育所传递给我们的枯燥无味的一种假象的认知,哲学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三言两语就能说一个大概的,我明白了我以前一向的学习是那样可笑,我庆幸自我没有拿去炫耀,否则我是多么肮脏不堪和暴殄天物。

    康德其实很渺小,但是他的思想却比我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伟大,我们这个时代里是一群停滞思考和怀疑的满面浮华和虚伪包装的假人,我们从不承认自我的渺小,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笑话之一。康德如此谦虚,从没有豪言壮语和大言不惭,他没有想过改变世界,而是在思考认识自我。他总是无限看好我们这些之后之人,他相信我们能够走上人类的康庄大道,但是到此刻来看,康德误会了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如此没落。

    我们太需要思考自我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愚昧就是妄自菲薄,我们被没有知性、感性、理性的物所摆布,我们在走向迷失的不归之路,但是我们满不在乎和不去察觉。思辨的理性光辉才是照耀人类礼貌前行的灯塔,但是当下我们却愿意让其熄灭,我们却乐意让自我自甘堕落,我们在走向下贱的低俗,但是我们无所作为去挽留我们的思想窒息。

    言过其实只是为了警醒自我,我想成为一个思想的生灵,我不想被这个无知的世界随意欺骗,这就是我读康德此书最大的感悟。

  • 9、 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1300字:丑陋的中国人读后感

    最近拜读了柏杨先生的《丑陋的中国人》,情绪复杂。文章写得很好,柏杨先生风趣幽默的文笔让我常常忍不住要开怀大笑,一边流泪,一边笑。俗话说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良药并不必须苦口,忠言并不必须逆耳。只是药不苦,又怎能让人们为了避免吃药而好好照顾自己以免生病;言不逆耳,又怎能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顺耳的话听多了,人会飘飘然。不管再怎样飘飘然的人,你要他回忆别人如何称赞他的,他也很难回答出来,但是逆耳的话就不同了。一个人很容易记住别人骂他的话,却很难记住别人夸奖他的话。

    柏杨先生的作品很直接,而且不留余地地批评中国人。从历史上看,文章写的中国人,主要是台北的中国同胞,但是大陆的同胞也一样能够对号入座,这文章所讲述的确实是中国人的人性弱点,也诚然是中国礼貌的毒瘤所在。此刻大陆又开始提倡儒学;这没什么不好,问题在我们还讲那仁、还讲那义、还讲那忠;千百年前孔丘先生如何定义这仁、这义、这忠;千百年后我们仍旧这样定义。柏杨先生说得有道理,我们的文化已变成酱缸文化。

    此刻,我们仍旧在一边骂其他国家其他名族一边引进这些国家这些民族的技术,然后将这些技术贴上我们的标签,虽然口头上还是会说这些技术我们是从其他国家学来的,但骨子里恐怕认为这些技术已经变质了由其他国家传承而来变成我们土生土长的产品了。

    我们比起八十年代,比起文革,比起大跃进,比起刚解放此刻要开明的多,从表面上看,我们正在逐渐的摆脱酱缸但骨子里真得变了吗?

    柏杨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不爱笑;除了与朋友聊天或职业需要外,我在成都还很少看见大街上的人面带笑容,一团和气的。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将经历花在内斗上。西藏、新疆那么多数得出名字的反华组织首领有几个是外国人?当局又包容了几个?

    柏杨先生说中国人缺乏同情心。成都人个性爱看热闹,请注意是个性,中国各地的人都爱看热闹。比如两辆车相撞了很快便围上一群人。他们是来帮忙驾驶员的?不!他们是来看热闹的。什么是看热闹?就是该做的事不做。你看:冷眼旁观的有;议论纷纷的有;品头论足的有;瞎起哄的有;扇风点火的有;火上浇油的有;唯恐天下不乱的有;帮忙伤员的没有;帮忙把车辆移开的没有;打电话通知警察的没有;打电话通知医院的没有;礼貌规劝的没有(躲在人群中礼貌规劝的有);息事宁人的没有(在人群中息事宁人的有)。发展到网上看热闹就换了个名词叫盖楼,经常看见华文论坛上很多人把毫无好处的废话放在网上占楼层,就跟人看热闹一

  • 10、 《中国人》读后感

    中国人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品读了林语堂的《中国人》。最想以为他写的是中国的昨天,细细体味后,实际上他写的是今天的中国。而且,他真实地思考着自己的国家,反映人生的爱与悲,他会心地去理解国人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无情地去批判社会。我们看到了一个确实已陷入麻烦的中国,但也看出了这个民族有解决这些麻烦的能力,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健康、真实的中国形象。

    《中国人》是之前在西方国家很流行的的《吾国吾民》最早全译本。它是一部有关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林语堂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及其文化有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它是有关中国的杰作,全书渗透着中国人的基本精神。美国总统布什曾这样评论过这本书:虽然他讲的是数十年前中国的精彩,但他的话,即使在今天,对我们每一个美国人都很受用。著名美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也曾评论:与所有的伟大著作的诞生一样,林语堂先生的这部著作不期而出世了。它的笔墨是那么豪放瑰丽,巍巍乎,焕焕乎,幽默而优美,严肃而愉悦。我想,这是一本最真实,最深入,最重要的关于中国的书。尤为可贵的是,它的著作者,是一位中国人,一位现代作家,他的根深深地植根于往昔,而灿烂的鲜花则开于今天。这是一个思想家用心思考的结果,他用一种诗意的语言来剖析残酷的现实,为的是替中国寻找更多辨护的理由。

    《中国人》讲述述了作者眼中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诸如中国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人生追求,妇女问题,政治社会问题,文学艺术,乃至中国人的最佳生活模式。作者语言朴质流畅,闲话家常般的娓娓道来,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而林语堂在自序中声称:本书不是为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西方的爱国者而作,只是为那些没有失去自己最高人类价值的人而写。

    他站在中西文化边缘上,既找到这个民族常被欺辱的原因,也表达了对这种生存延续能力的欣赏;他用一种温和而简单的方式阐述了他的体会,他不想去证明真理,而是想让他的国人去感知真理。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周刊》也请著名评论家伯民撰写书评。他认为:林具有在欧洲、美国等地生活的丰富经历、这使他能够以慧眼全方位评论西方的文化习俗。他对西方文化有着丰富的认识和了解。他的笔锋温和幽默。该书是以英文写作、以中国为题材的最佳力作。作者以一种整体式的笔触向人们展示了一位文化学者眼中的中国,其方方面面的精细描写让人重新认识一个伟大的国家。它实事求是,不为真实而羞愧。它写得美妙,既严

  • 2019-10-23

  • 2019-10-24

  • 2019-09-21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8

  • 2019-10-23

  • 2019-10-19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20

  • 2019-09-21

  • 2019-10-17

  • 2019-10-23

  • 2019-10-29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09-25

  • 2019-10-23

  • 2019-10-23

  • 2019-10-09

  • 2019-09-20

  • 2019-10-17

  • 2019-09-19

  • 2019-09-25

  • 2019-10-23

  • 2022-04-16

  • 2023-04-21

  • 2019-10-28

  • 2019-09-26

  • 2019-09-19

  • 2022-12-15

  • 2022-02-08

  • 2019-09-19

  • 2019-09-21

  • 2021-04-19

  • 2019-10-09

  • 2023-05-07

  • 2019-10-23

  • 2019-09-28

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2024中国人的思维批判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