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1000字 > 左宗棠读后感 > 地图 > 左宗棠读后感,2024左宗棠读后感
左宗棠读后感

(共 4320 篇)

  • 1、 左宗棠读后感集锦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读书是我们的兴趣喜好,读好书则是我们做人的行动指南。书中蕴含着许多人类的智慧及思想,尤其是那些经典书籍作品。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很多优秀的读后感,就来自于作者及时地将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读后感该怎么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左宗棠读后感集锦》,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左宗棠读后感 篇1

    很是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人物传记,尤其是围剿太平军和回民起义的章回,既是整部传记里的重中之重,也是左宗棠人生从发迹始至辉煌的部分。

    纯粹从成王败寇角度来看,左宗棠的气场十足,不是那种横刀跃马取上将之首级似的将才,而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帅才。看了这部外国人写中国人的传记后,对左大将军的一生功名有了大概的认识,原来一直以为那个时代最牛的是曾国藩,其实不是,曾国藩打仗远远不及左宗棠。

    看着现今的中国地图上的新疆和版图外的蒙古,难免会想到汉唐,那时“虽远必诛”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真刀真枪。到了羸弱的清末,外强内乱,大清朝在飘摇中残喘,能不被殖民能保存疆土实属不易。

    仅就书中讲的联系一下现实,稍稍有感而发。

    左宗棠的回民平叛和眼下的新疆暴恐。相信作者在书中提及的西域各族跟汉族长期和平相处很长历史的这个观点,乱,也是在近现代。真希望有个左宗棠式的.人物能把这种乱好好治住。

    在左宗棠年少读书时,作者有一段对到时中国的教育体制有段简短评述,读了后再对照眼下教育体制,一身冷汗,好像没变过,还是一套需要勤奋不止或费心费力的教学体制。

    网友对“左宗棠传记读书心得”评价:很深入的探讨。

    左宗棠读后感 篇2

    “中国不可无一日无湖南人,湖南人不可无一日无左宗棠”,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第一次为湖南人而感到一种历史的骄傲,为何?因为这句话是对湖南人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的一种肯定。从当年的楚王“问鼎中原”开始,似乎就有了楚人的“果敢、胆大、勇谋、强悍”之举,而古语“惟楚有才”也应该不是空谈,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楚人对于历史前进的一种能力的肯定。

    宗棠,为左公,字季高,自号“亮”,亮者乃三国之孔明也,既能如此自诩,定是满腹经纶。在美国有一份调研报告,问及近现代最能影响中国的三个中国人分别是成吉思汗、左宗棠、毛泽东三人。姑且不论为何只有此三人,但我认为,能够在国际上有如此佳评,或者说能够在国际上受到如此真

  • 2、 [热门]左宗棠读后感1000字通用7篇

    我们的视野因读书而开阔,每当翻开一本新的书籍,阅读过后我们都会产生新的想法,有了想法和感触,是一件珍贵的事情,我们需要文字去保留他们。作品中哪一幕情节让你感觉心灵受到了触动呢?请阅读由读后感大全小编为你编辑的左宗棠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左宗棠读后感(篇1)

    “清廉为官,公私尽忠”,这是我对左公事业上的评价。左公为官三十余载,靠俸禄为生,也靠养廉金度日,但其没有一个铜板,也没有收受一个铜板。清廉之举,让人敬佩。所谓廉洁,不贪为廉,拒贿为洁,不就是廉洁,在封建社会的年代,“千里做官只为财”的断论似乎于左公没有丝毫的腐蚀,且当袁宝恒作为钦差大臣专门去查办左宗棠的军饷的时候,却没有任何的贿赂的劣迹,也没有任何中饱私囊的举动,可谓左公廉洁为人,光明磊落。左公一心为朝廷尽忠,至死方休而不辞年老,当俄国赖账欲强占伊犁之际,左公却在六十九岁之高龄乃抬棺亲征,不可谓“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一边备战一边和谈,终于迫于收复失地之决心,俄国归还伊犁,使得伊犁的归还成为清末唯一的一次收复领土主权成功的壮举。而在清末摇摇欲坠之际,左公依旧不顾年迈体弱而力挽狂澜,乃至鞠躬尽瘁而客死他乡,成为后人之尽忠楷模。

    左公一生,与其精神乃浩瀚长存,与其为人乃中表于世。一个平凡的.农民出身,却能够懂得种田种地且自给自足,更能懂得开荒战备而长久西征,最终在粮饷齐备战力锋锐之际,收复领土而壮举连连。一个没有读过正式军校的儒家学者却能深谙用兵之道而成为常胜将军,在长期的征战之中谋略深远却又铮铮铁骨,用战功捷报诠释了作为一个军人的满腔热血。一个大气晚成的朝廷栋梁,于公乃尽忠,于私求原则,为朝廷分忧之际仍高瞻远瞩,为政见妥协之时乃为国力争,只为了那作为一个臣子的责任,一份尽忠的责任。一个长期为人父母官的封疆大吏,能够心怀为民而体恤民心,鼓励民众开垦,留足种子和口粮,其余卖给政府,这难道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初的模版吗?

    左公之举,后人无可超越,毕竟时代的横亘一个多世纪,也难以比拟,但于后人而言,该如何向他学习呢?我想,首先是做人要有原则,对的就要坚持,不要背负良心债;其次,要勤劳,靠自己,不懒惰,多上进,靠自己的双手干事业;再次,廉洁为公,清白于世,无论是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还是作为一个干部,都应该清清白白,问心无愧。

    左公壮乎乃成就伟业而佳话千古,于今日缅怀,更为后人多勉励。

    左宗棠传读后感2

    读过中

  • 3、 读书心得:左宗棠传读书心得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左宗棠传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读后感大全网为大家提供优质原创内容,转载请标明。

    左宗棠传读书心得1

    《左宗棠传》读读过中国历史小说《左宗棠》使我认识到清末还有一个清正廉洁、为民办事的好官。清末时代,满清王朝统治中国已经二百余年了,经过康乾盛世,到嘉庆皇帝当政时,政治腐朽、污吏横行、民不聊生,而西方列强的兵般已经逼近国门了……

    在国家内忧外患的日子里,左宗棠诞生在一个清苦的书香人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秀才,平日教几个学生,有些束修收入。也有几十亩田,是那种“耕读门第”的人家。正常的年月,生活还能维持,一遇天灾,就要艰难度日了。

    他二十一岁中举,后来连续三试不中,使他对科举更加不感兴趣。于是,他开始了潜心研究经世致用之学。家族已经败落,只得入赘妻子周诒端的家里,以授徒为生,边授课边钻研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历史等,度过了几十个春秋,直到不惑之年已过。在师长、朋友的推荐下,凭借自己的精通韬略,足智多谋,进入官场。在他的后半生里,仕途春风得意,事业也达到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光辉顶点。左宗棠适应历史潮流,以国家重臣衔令西征,不挟种族的偏见,并排斥抑回扬汉的陋习,公开扬言:“只分良莠、不分汉回”。对那太平乱、捻乱、回乱采取“当剿则剿、可抚则抚”,毫不存有偏见。每收复一处国土,就为那里的百姓抢修,因战争而受损的房屋、道路,赠送军粮,拿养廉银救济贫民,实实在在的为民办事。他的军队纪律严明,不惊扰百姓,掠夺民财。他在军营里和战士们吃住一起,共度二十几年的军涯生活。

    在进军新疆时,由于清朝官场的黑暗、奸官中饱私囊、国库空虚、军费紧缺,左宗棠领着军队,啃着红薯、抬着棺材到西北边疆去抗敌。在他的精心谋划,呕心沥血,克服种种困难,击败了侵略者,将新疆收复,为国家、民族立正汗马功劳。

    在收复新疆过程中,左宗棠对各族同胞采取“一视同仁”的态度,很快得到广大回人、满人、蒙古人,特别是得到广大维吾尔人的广泛支持与拥护,使外国侵略者安集延人——阿古柏很快受到孤立了。

    左宗棠能高瞻远瞩,在收复新疆之后胸怀国际国内形势,一方面,立即加以苦心经营,他组织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而在另一方面,他又开辟河渠,提倡种棉织布、育蚕缫丝,以机器织呢、引进洋务。

    同时

  • 4、 《左宗棠:要有光芒,也要有锋芒》读后感600字

    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左宗棠:要有光芒,也要有锋芒》,告诉我们做人要先有光芒,后有锋芒,为什么呢?

    有光芒无锋芒,是软弱;有锋芒无光芒,是张狂。

    光芒是你身上散发出的光,它可以是优秀的品质、超凡的能力、耀眼的魅力等一切吸引人眼球的东西。

    锋芒是外放的刺,是对自我的认可,是一种尖锐的傲气。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只有对自己正确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展现自己。

    不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不要太锋芒毕露,懂得沉淀与观察。老话说枪打出头鸟,你太急着表现自己,反而会让自己最先失去竞争力。

    都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锋芒太露,处处高调,说话办事不懂得留有余地,很容易把自己逼进死胡同里。

    左宗棠生性豪放,锋芒毕露,在他回京期间,因为心直口快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得罪了不少人,面对同僚的排挤,他也只得假借生病躲在府中修养。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你的善良有可能会被人当作软弱,你的贴心可能会被人打上好欺负的标签。

    生活中面对不合理的要求要懂得拒绝,你没有义务为他人做什么,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

    工作需要有锋芒。工作中要有自己的底线,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

    不要总是跟在别人后头,或者附和别人,当你成为别人的影子时,也是你失去自己价值的时候。

    家庭中同样需要锋芒。在家庭生活中光芒是爱,而锋芒则是界限。

    做人,先有光芒,再长出锋芒。光芒会让人看见你,而锋芒则会让你所散发的光芒更持久。

  • 5、 读《左宗棠传》有感:历史欠他一个民族英雄!

    历史欠他一个"民族英雄"!

    ——读《左宗棠传》有感

    领军三期事业班 金向颖

    左宗棠自称"今亮",常常以隐居隆中的卧龙自比。而历史证明,相比于三分天下、经营蜀地的"一代名相"诸葛亮,左宗棠为近代中国所做出的丰功伟绩,绝对可称为"民族英雄"!但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却往往无视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总站在"阶级正义的角度"去评判——"他对朝廷忠贞不二,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维护封建统治,与人民为敌,参与镇压太平军,故而暴露了他的阶级局限性".感受完左宗棠跌宕起伏的一生,心中愤懑不堪,只想质问历史作者,难不成让左宗棠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达到民主主义或者社会主义的思想高度,你们才肯给他一个踏实的好评?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他"绝意科场进取"专"经世致用之学",精通地理、军事、政治、财经、水利、农业等学问。大学士潘祖荫上疏朝廷"国家一日不可无湖南,湖南一日不可无宗堂".他任湘幕治湘七年,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乱世中,使湖南在全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湖南屹然强国矣"!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他在浙江恢复和发展生产、整顿钱漕、改革盐法、整饬吏治、广设书局,迅速恢复闽浙经济。洋务运动中,他推崇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持建成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和我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将近代科学技术输入落后的陕甘地区,为西北培养了第一批近代技术工匠,缔造了甘肃近代的机器工业。

    然而,上述一切还仅仅只是鸿毛,左宗棠之于中国,最伟大的成就是收复新疆。新疆,占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是具有重要国防战略意义的边陲。1871年,沙俄武装夺取我国伊犁地区,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他敏锐地察觉到沙俄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不仅没有怯步犹豫,反而不顾衰病自觉地将御辱卫国、收复新疆的重任承担起来,坚定地走上了反侵略、复国土、捍卫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新征程。而要将沦陷十多年的新疆恢复,困难之大是无法想象的,除了左宗棠之外,清朝统治集团无人愿为、无人敢为、无人能为。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就主张放弃新疆,并得到一大批官员的支持,而如果当时放弃,新疆全境就要从中国分离出去,随着满清末年越发疲惫衰弱,百年中华民族的耻辱史,国土何日方能收复?

    面对种种困难,左宗棠情怀激烈,完全以民族利益为重,以国事为重,置个人的荣辱生死于度外。原来他由于身体日趋衰弱,加之官场中的尔虞

  • 6、 读后感大全:读后感

    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84天一无所获后,决定独自一人去远海捕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钓到了一条比船还长两英尺的大马林鱼。这条鱼力大无比,拖着小船漂流了两天两夜。老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终于将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归途中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得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骨架。老人只得空手归航。《老人与海》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但它用独有的那种回归自然的质朴、天高海阔的深远,以及一股恢弘的力量,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又想起文中老人的话一个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虽然老人辛辛苦苦捕到的鱼被鲨鱼吃得只剩了骨头架子,但他战胜了大马林鱼和许多鲨鱼,体现了人类面对艰险无所畏惧的高贵品质,面对失败有着优雅的风度,他赢得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格的尊严,是个了不起的胜利者。

    人类的极限,无人知晓。人往往会局限自身,了自己的心。但是,当一个人努力战胜自己的缺陷而不是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鱼还是一副骨架,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已在与那马林鱼的搏斗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

    作为一个强者,就不应该因为失败而消沉悲观,就不应该因为沮丧而停止追求!

  • 7、 荀子读后感(读后感)

    《荀子》的乐论讲的是音乐对人的影响,古人称之为乐礼,也属于伦理道德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乐礼会使人们的志向高洁,遵循礼制的人们的德行就能养成。遵循乐礼之人耳聪目明,感情温和平静,天下都安宁,所以在古代乐礼也是一种管理人的方式。我觉得其中最核心的还是那句“君子乐其道,小人乐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它讲述的是一种道义、道德与欲望的平衡,而这往往是我们生活中最难掌控的。

    君子用道义来控制欲望,那就能欢乐而不乱来;小人为满足欲望而忘记了道义,那就会迷惑而不快乐。

    举个例子,小的时候很贪玩,就喜欢玩游戏,然后让我爸妈就很头疼,直到有一次我爸说:“你就一直玩吧,不用学习,玩到自己不想玩为止。”这么一说,反而我就不想玩了。那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我的内心觉得贪玩并不是一个好的行为,如果没有节制没有束缚,那反而没有真正的快乐,如果当真继续玩下去,到了最后也只剩下是空虚,因为这种快乐不是可持续性的,是会迷茫的。所以一种张弛有度的休闲娱乐方式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是能把快乐高效化。

    这种状态在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学更毕业的时候,自己的膨胀的物质欲望、金钱欲望与自己的能力完全不对等,然后对未来就充满了迷茫,就如我老师所说“你们这一代就是迷茫与浮躁的代名词,我对你们的要求只有一个词,踏实。”现在想想踏实两个字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就像下定决心减肥的人,在夜跑的路上遇到了烧烤摊,欲望战胜了理智,最后的最后,只剩下减肥路上的迷茫。

    说一说我这一代的人的迷茫吧,一切的外界环境,比如房价、物价、大城市的消费欲望等等,会让人失去对外来的盼头,因为认清现实的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未来,便会轻易的放弃,就像你一直能追着一个人奔跑,直到无论怎么跑都再也看不到前面的人影时,便不再想奔跑了。这便是迷茫的所在,当不在奔跑时,当看不到终点时,那终点依然在那个位置从来没有变过,变的只是自己的决心。

    那么这里又会提到一个新生词,躺平。意思就是同样都要到终点,同样都争不到名次,我为什么不舒舒服服的走到终点,还要拼死拼活的跑到终点呢。我不会批判这个态度的正确与否,它同样也是迷茫、思考后的产物。但是如果回归到《荀子》所说的道义束缚中去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因为它是一场赛跑,有着道义与体育精神的束缚,我就必须要跑步前行,而不是走着,也不是躺着,停下了脚步固然身心得到了一时的放松,但是那不是我参加赛跑的目的,那

  • 8、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喜欢教学生文言诗词,每每读到古人的诗词歌赋,都不禁惊叹。古人如此聪慧,虽没有手机、摄像机等电子设备。却能把所见之景用七言诗词写到极致,读罢有如身临其境。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尽了人间四时之美,怎能不令人神往。

    更多优质读后感请您参考读后感大全网,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同时我自己也非常喜欢读文言文的书籍。因为文言文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文言文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古人能用很少的文字传达出很深的思想内容。这也非常符合我的性格特点。因此我非常喜欢文言文,尤其喜欢蕴含深刻哲理的这部《大学》。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我在大学的图书馆,当时我还不明白“大学”的含义。只看摆放在文言文类别中,就随手翻来读一读。边读边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

    《大学》作为四书之一的古人必修科目,是古代的每名学子都必须要学的书籍。千百年后,我再读大学,也能从中感受到当时的思想,可以说它影响着千万古人,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具有中国色彩的思维方式与做人原则,其中某些道理沿用至今,我们的思维方式仍深受其影响。有些句子,你仔细琢磨也蕴含着非常深厚的道理。大学中提出三纲八目。所谓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文章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修齐治平”是当代社会四有新人的践行标准。“平治齐修”则是古代君王的基本国策。不过这些都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我最喜欢的是其中的这一段:“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意思是: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意志才有定向。意志有了定向。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随处而安,能够所处而安,才能处事精详,能够处事精详,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 9、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炎热的暑假,我在家里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爱的一本书是《海底两万里》

    打开《海底两万里》,我和书中的主人公皮埃尔。阿隆纳克斯教授一起乘坐着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了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只之旅。我们一起快乐地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惊奇地遇见了许多罕见的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等等。在两万里的海底航程里,皮埃尔。阿隆纳克斯还教会了我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知识,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类、采集、潜水艇的构造

    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知道海底森林是可以漫步的,可以知道在海底是如何打猎的,可以知道尼摩船长是怎样制服鲨鱼的,还可以了解到诺第留斯号是怎样冲破冰山的围攻脱离险境,安然无恙地奔驰在危机四伏的海底的。

    看完这本书我知道科学有很多奥秘,科学可以带我们去到奇妙的世界里。

  • 10、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项链读后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一)

    由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撰写的《项链》乃是世界短篇小说中的精品,我读后感觉其内容曲折蜿蜒,扣人心弦,并且含有深刻的人生道理。

    《项链》一文描写了女主人公瓦赛尔太太十分虚荣,为在舞会上引人注意,而丢失了向朋友借的一条珍珠项链。一家人从此只好省吃俭用,努力工作,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凑齐了买项链的钱,他们买了一条相同的项链还给朋友,而朋友告诉她,借给她的项链是一件人造品,只值几百法郎。瓦赛尔太太后悔莫及,痛恨自己当时太贪图虚荣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想到生活中许多人为了面子,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别人比吃比穿,最后却落个惨败的下场。比如说,现在生活质量提高了,一些女人感觉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就去染发、美容,有的甚至不惜几万块钱去整容。我在电视上看过这样一则新闻:一个年轻的大学生不顾父母劝告做了整容手术,结果手术失败了,她不仅没变漂亮,本来的面貌也被毁了。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做人不应该好面子,不应该有虚荣心。

    《项链》不仅是一篇内容精彩的短篇小说精品,更是一部含有深刻道理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果你对这篇小说也感兴趣,不妨读一读。

    项链读后感读后感(二)

    今年暑假,我在书店里挑了一本书,《羊脂球》,里面有好多篇小说,有:《羊脂球》,《项链》,《遗产》,《一家人》,《一个女雇工的故事》。这些都是莫泊桑写的。不过这么多篇小说中,我还是最喜欢《项链》这篇小说,它是一篇短篇小说,描写了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太太迷恋虚荣浮华,为图一时出风头,而丢失了借来的项链。一家人只好省吃俭用,东借西借,好不容易凑足3万6千法郎买了一条相同的项链赔给人家。为偿还这笔债务,他们夫妻俩赔上了十年的辛酸。后来罗瓦赛尔太太从原项链主人那里得知,那条丢失的项链只不过是一条只值几百法郎的人造品。这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读后使人追悔其过去,更揣想其未来。

    如果罗瓦赛尔太太当初不去借项链,她就不会赔上十年的辛酸。这也只能怪她自己迷恋虚荣浮华。哪一个人不爱美,但是过度的爱美就会产生不良的结果,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意思是要经常注意身边那些小的祸患,不要掉以轻心,否则会积成大祸,对事物的钟爱要适度,不然就会产生不良结果。

    大家千万不要学习罗瓦赛尔太太,她那种迷恋虚荣浮华,过度的爱美

  • 2021-10-26

  • 2021-12-24

  • 2022-03-28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2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3

  • 2019-10-29

  • 2021-12-04

  • 2021-12-16

  • 2022-03-31

  • 2021-10-05

  • 2021-10-25

  • 2021-10-30

  • 2023-05-0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06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左宗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左宗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左宗棠读后感、2024左宗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