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文学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文学读后感,2024中国文学读后感范文
中国文学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文学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文学读后感推荐
中国文学读后感

(共 7775 篇)

  • 1、 中国文学名著中女性经典人物(800字)

    时光煮雨,我们会将心事藏于笔尖。在写作文时,要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很多人在写作文时没有思路,一篇好作文是很会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样写作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学名著中女性经典人物(800字)”,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中国文学名著中女性经典人物(篇1)

    《凡卡》这篇课文记述了一个由农村来到城市做学徒的九岁儿童凡卡的悲惨遭遇。

    凡卡是生活在旧俄时代的穷孩子,在鞋匠家里过著非人的生活,经常挨打、挨饿、挨冻,他实在忍受不了,才给爷爷写信,恳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凡卡为何有著如此悲惨的命运呢?那都是因为他生长在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最残暴的年代。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穷孩子永远得不到幸福的。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少年儿童,却从小过著幸福的生活。

    凡卡年仅九岁就作了学徒,过著悲惨的生活;而新中国那些跟凡卡年龄相仿的少年儿童,却都早就背著书包上学了。凡卡经常受伙计们的捉弄,挨老板的打;我们这一代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摔著。而凡卡呢,一日三餐都只吃那麽一点儿粗茶淡饭,他经常饿肚子;我们却经常讲吃讲穿,从不知足,有时还发点小脾气,想想真叫人脸红。再看看凡卡睡得怎么样在过道里,没有床,没有被,常常挨冻;那有我们高大宽敞的楼房、柔软的席梦思床、温暖的鹅绒被,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凡卡的童年是孤独而悲惨的。而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的孩子,每一天都充满快乐与温馨,人人都有一个金色的童年,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啊!凡卡那恳求爷爷把他带走的话语又回响在我的耳边: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凡卡只不过是旧俄国千千万万被摧残被迫害的少年儿童中的一个,在那个黑暗的社会,有多少穷孩子和凡卡有著同样悲惨的命运啊!

    通过学习《凡卡》这篇课文,我知道了我和凡卡的生活有著天壤之别,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热爱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中国文学名著中女性经典人物(篇2)

    我读完全书,觉得《感恩》这篇文章最感人;读完全文,我学到了许多。

    全文语言巧妙,值得我去体会学习;更为我的语言积累下了丰富的底蕴为我今后的语言道路铺了一块台阶。

    本文教会

  • 2、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优质范文)

    最近在读游国恩等人编写的《中国文学史》,虽然是一本语文学科的专业书籍,却在收获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颇多对于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记得苏轼在他的《石苍舒醉墨堂》中写道:“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大意是人一生的忧愁苦难是从识字开始的,因此只要记住自己的名字就可以了。可在我看来,人因为读书识字,才开始感知、关注忧愁祸患,才开始领悟人生百态,感知生命的意义。文字、文学也因此有了价值和意义,我们才得以在书籍中领悟丰厚的精神内涵。

    希望您阅读完读后感大全网的读后感后,能够收藏。

    不同于学生时代单纯的为知识而学,现在读来更多的是带着自己浅薄的教学经验与所积不多的人生体验去体会,去领悟。

    一.文化与历史并举,传统与精神长存

    读《中国文学史》,读的不仅是文学,还有历史。而不管是文学还是历史,都离不开“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本“人”的文学,“人”的历史。这本书文化与历史并举,从上古文学到五四文学,作者以历史的发展为底色,工笔细描每一个时期绽放的文学之花。虽秾丽却不会媚俗,虽繁多却又不失规整。因为每一朵文学之花都生长于同一片土地,每一朵文学之花散发出来的传统与精神都传承一脉,历久弥香。

    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司马迁《史记》中体现的人民性和战斗性,其中歌颂的英雄人物,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志士。不仅是屈原和司马迁,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他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与影响力,都是对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二.提供教学参考,提升课堂内涵

    对一位语文老师来说,除了精神的滋养,更多的可能是对自己专业的启发。为了适应新高考,新课改的要求,我们学校一直在做大单元整体学程,而我相信这本书绝对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借鉴,为我们的课堂提升内涵。本身这本书就是按照每一时期文学的发展过程来编排的,其中蕴含的这一时期文学形式都有共同点,我们在编制大单元整体学习学程时对于其中涉及到的教材上的篇目都可以整合到一起,其中提供的同时期的一些文学作品还可以拿来作为每节课的一些专业拓展资源,都是十分契合与方便的。相信除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必备知识,借助这本书,站在历史与文学的角度,我们一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具有语文味的实质性的内容,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深度。

    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的人,每一天都不

  • 3、 《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中国文学名著导读》这本著名的书。是长江出版社,主编是:陈智勇和吴雨时两位著名的人。袖珍典藏的一本名书!

    这里面我最喜欢看小说篇,小说篇里有几个主要的,是:搜神记、唐宋传奇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绿野仙踪和红楼梦。我最喜欢看了!

    三国演义是我首先看的,我一边看一边画,看得津津有味。

    桃园三结义各有各的缺点和优点,他们的缺点就是:张飞太暴躁,关羽太性急,刘备太轻敌。他们的优点就是:张飞暴力很强、很猛。关羽武功高强,信心坚定。刘备兵力很大,而且每一位兵都很忠心、勇猛、坚强。

    唉!他们要是能把自己的缺点补上,那就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了。什么,你们问我桃园三结义是怎么死的?那我就告诉你:张飞喝完酒以后,就很狂,总是打死士兵,所以士兵在趁张飞睡觉的时候砍下了他的头,把头给了别人,有投靠了别人。关羽也是砍下头后死的。刘备是想为关羽报仇,于是攻打别国,没有打过,被别人火烧连营,回到了属于他的国家,最后脱骨生气而死。唉!

    三国里面有最厉害的三名大将,身穿盔甲,骑着战马,手拿锋利的武器。他们就是:赵子龙、吕布、马超。

    我可喜欢看三国演义了,书上也很有意思,电视上也很有意思,小朋友们,以后再给你们介绍别的小说。拜拜!!!

  • 4、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点都不文学,也不具美感。只能说,古代的文人作者大都是官僚体系内的,但实在看不出把他们的官位罗列一遍的必要。

    虽是吐槽,不过还是很惊叹郑振铎的博学与深厚造诣,他能将不同典籍不同的人诗句、评论信手拈来,将中外的文学历程随心作对比,还费心搜集了一些插图作参照,信息量很大,对于我

  • 5、 中国文化的重建读后感

    从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信

    ——有感于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

    文化,一直都是古今兴替中不灭的命题。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每个时代,每个民族,总是以文化作为铭刻兴衰荣辱的纸笔,而文化也从来不愧为历史长河锤炼过后留下的真金。从历史和现实的不同角度看文化,这份宏大的精神财富一直都不乏关注,并且在每个时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文化的重建》:此书是由费孝通先生关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文化的自觉与文化反省、中国文化与人类文明等方面有深远影响的文章集结而成,是一本了解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及未来发展的著作。虽说费先生离开我们已十年之久,但是在阅读其作品的时候仍然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仍然能体会到他那颗关注和担忧中华文化如何生存发展的拳拳赤子之心。在阅读的过程中,费先生的许多理论和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不禁重新审视起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本文作者:郑梦婕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

    硕士研究生

    文化的生与死

    自人类诞生以来,文化就随之形成和不断演变,并在每个时期以不同的形态呈现为不同的文化类型。纵观古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已无从寻觅、玛雅文化竟一夜覆灭、日不落帝国的由兴转衰,这些历史的痕迹无不向世人传递着一个讯息:文化会死。文化的生与死之间横亘着许多矛盾,也正是这些矛盾解决不善,文化才逐渐走上了消亡之路。保生存还是保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传统与现代之间如何传承共存等种种矛盾问题如何解决是当下亟需思考的重要命题。

    矛盾一:保生存还是保文化

    文化的载体即为人,那么到底是人重要还是文化重要?费孝通先生曾经被问到这样一个问题,人重要还是文化重要?这是一位鄂伦春族的女同志在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正在受到重大的冲击而日渐消亡时,产生了只有先把人保住,才能提民族文化重建这个问题。而在如今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根底不深、人数又少的民族,免不了会发生这个似乎是耸人听闻的问题。费先生认为:文化和民族是会被消灭的,这是有历史为证的。如今,我国万人以下的小民族有十多个,它们今后在社会的大变革中如何继续生存下去就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

  • 6、 中国文学名著读书心得

    我国文学名著众多,对于大家的影响也不尽相同。中国文学名著读书的心得是怎样的呢?接下来小编给你整理了中国文学名著读书心得,欢迎大家的阅读。

    中国文学名著读书心得篇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芒。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未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则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恒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熟练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思考,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用毛泽东的话干振而枝披,将麾而卒舞,以形容孟子的仁义之道最为恰当不过了。而抓不到仁义精髓的人,有如行走在茫茫沙漠或海洋上,终生疲命于随时浮现的海市蜃楼的追逐中去。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若有机会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则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定,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则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则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现在文风上则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则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体现。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中国文学名著读书心得

  • 7、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

    《士与中国文化》读后感(一)

    这段时间读了余英时的《士与中国文化》,有感于先秦游士对道的追求精神。 《士与中国文化》论述的士和文化的关系,进一步说,是"士"和"道"的关系。而"士"的内在实质其实差不多是现代的知识分子,或者知识人,其内涵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而其外延,却一直随着社会形态的变化发生着改变。"道"也如此,它既是"天道",也可以是"人道",可以是"政道",也可以是其他的承载着规律性或哲理性的思索。孔子说:"士志于道。"则将"士"这个群体从此与中国的"道"捆绑在了一起。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他们即使经济上微度贫困,却能‘无恒产而有恒心’,他们往往以道的承载者自居,抱着‘天下有道,则以道殉身。天下无道,则以身殉道’的理想主义。他们不是后世‘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而是秉承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条践行理想的行动派。他们认为道尊于势,现实生活中也不免以道从势,以道辅势。他们中的优秀者为王侯的师友,他们中最不济的在门下当食客,他们中狂放的隐居不仕,凤歌笑孔丘。他们深知‘天道远,人道弥’,却不愿放弃追求,留下这句流传千古的话‘行不能至,心向往之’。

    追求,不考究缘由和结局,忽略过程中的悲伤和喜悦,剩下的就是迷惘。迷惘从何而来,又何以适从呢?读过很多遍诗经国风中的《蒹葭》,伊人的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可望不可即,诗人顺流而下又逆流而上,千回百转的求索,使整首诗篇弥漫着未知结局、似淡却浓的迷惘和锲而不舍、坚定从容的追求。迷惘和追求是相伴相生的,就像光亮之下有光和影,爱情之中有爱和恨,为人处事有狷狂和中庸一样。

    《围城》里方鸿渐与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情怨痴缠,在几个城市之间迁移,和诸多名不副实、脸厚心黑的知识分子谋生。追求保暖、情爱和精神有所安宁的方鸿渐,忽然意识到爱情、婚姻实际上是被人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不论是攻城还是守城,战死沙场还是声名远扬,最终一切都指向虚妄。而城在那里,永远有人争夺和守卫。陷入迷惘之中的方鸿渐不知如何面对这样的婚恋、事业和人生,所以故事的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吵架了,他没有追上去把女人哄回来,也没有出发去找赵辛楣,而是看着那个慢了几个点的自鸣钟发呆。

    迷惘之不可逃避,正如追求之不甘放弃。我不喜欢方鸿渐谋生谋爱谋理想的善良有余,杀伐优柔,也不能接受他看到爱情、婚姻、人生真相之后的逃避和消

  • 8、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品中国文人》读后感 高三11班林晗 中国的文人似乎都有为官报国的志愿。陶渊明看到社会的黑暗,愤恨无奈之间才选择隐居;苏东坡屡遭奸人陷害,几经贬谪也未曾磨灭报国之心;曹雪芹目睹了家道的兴衰,仅用一支笔将它告诉世人,教会人们盛极而衰的法则;鲁迅留学国外不忘祖国,弃医从文后,用笔杆唤醒了亿万中国人的雄心如此之例,数不胜数。或许这些文人所处的年代和社会有所不同,但是他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忱在一代一代间传承。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才成了时代的精神,才有各领风骚数百年的成就。 文人的政途若是一帆风顺变成了政客;因为文人有了耿直的性格,为奸佞所不容,所以他们的政途往往遍生荆棘。在这进退之间,人们才最容易清楚地看透人生。以杜甫而言,目睹了盛唐的繁华,经历了盛世的没落,这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炼就了诗人敏锐的目光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才有了三吏三别,才有对贫苦百姓的同情怜悯。也唯有此时,文人才能真正思考人生;哲思之下,才能练就字字珠玑的诗文不必有高超的技巧,也足以流芳千古。 于此而言,当代人做得远远不够。一些网络写手用十几天的时间就写成一部小说,内容大多是穿越、神魔一类的故事,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含混不清,漏洞百出。这些人自诩为文人,其实相差甚远。他们并没有经历人生的波折,更无深刻的人生思考;他们的文字只是廉价的商品无价值可言。此次月考中的阅读篇目令我十分感动。真正的文人应有石头一般的冷静、淡定和超然,有着不慕名利、不恋浮华的高洁志向。这样写下的文字,才是文人的精神气质。 而若完全如磐石般了无情趣,便又失去了文人的洒脱和自然。中国文人仕途必定充满坎坷,却总能在自然景物中找寻启迪,排遣忧愁。于此,苏轼可谓第一。本来是遭遇贬谪,远离亲人,却在中秋之夜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句子。字里行间虽有悲伤之情,但最终得以释怀。这才是文人,这需要智慧,更需要乐观旷达的胸怀。 不管今后我们是否从事写作,都应学习中国文人的精神。其实每个人都是在用心血自己的人生之诗。这诗是否精彩、感人,须看我们自己的胸怀。
  • 9、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

    中国文学简史读后感(一)

    《中国文学简史》,真是长篇巨著,看了一下,将将有60万字2020,从期末看起,终于算是了解一个大概了。当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不觉一惊,再看看这个篇幅,便又对作者肃然起敬,我以为是找到了宝贝,哪知这个过程并不好受,不是因为他的内容刁钻难懂,而是这种东西很容易被遗忘,需要不断温故。

    在看这本书之前,对于文学是一片朦胧,看了之后,还是像以前一样,一片朦胧,因为虽然这本书是以标题为总纲记述,似乎作者把全部篇幅用于对于文学的记述,但看完之后,我才发现事实上这本书并未让我记住多少名士大家,而是使我在参读的过程中领悟到了一些文学的性质,我想这才是最宝贵的,这也便是我这篇作文的主题。

    如果要说世界文学,则必少不了中国文学,因为中国文学较之世界,无疑是最为丰富,最为庞大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的历史宽度,但最最根本的还是中国历史异常复杂的阶段性。中国的历史布满了血腥,中国的历史通过一次次战争意欲主宰每一个时代的归属,再加上中国文学的主题专一性,战争将中国文学撕扯得血肉模糊,这便直接导致了中国文学的丰富性。丰富性的提高,则必将带动其不同社会主题的变迁,从西周封建庄园社会的雅颂,建安魏晋的风力,到陶渊明的田园,孟郊的苦吟,无不展现着这不同时代的迥异,是时代创造了中国文学。

    但毕竟中国文学的主体因素还是最最接近现实的文人,中国文学如海潮浪涌有起有落,只是其阶段分布与王朝更替并不切合,这只是关系到其内在本质的特征,并不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我们便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学史划分的依据,即文学所处的时代背景的转变,也就是文学在不同的时代的地位的有规律性起落,而其间文人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部分文人甚至可以主导一个时代,李白杜甫便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例子,他们虽然只相差11岁,但两人所处的时期正是盛唐的转折处,他们得以从这个特殊的环境体会到了前人所难以全部体会的社会、贵族、平民,他们用艺术彰显了一个时代所具有的张力,他们,属于文人。

    除了中国文学的主体,那么中国文学的本体又该如何解释?用比喻的手法来讲,它便是像一个婴孩一般,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成长,在春秋时期,诗歌还只是以三四言为主,而到了楚辞,这节奏便一下子跃升到了三字2020节奏,为而后的五言、七言奠定了基础。这便说明文学是一个不断修正积累的过程,需要人民真正的于现实生活接触从而得到素材,总的来说,文学,是一种缓和的艺术。

    五千年

  • 10、 美国文学读后感

    美国文学读后感

    《向美国学教育》读后感

    文/孙玮

    《向美国学教育》这本书,万玮老师将我带进的是熟悉而陌生的美国教育。说熟悉是因为美国的模范教师当然他们称呼为年度教师或者国家英雄,在最近几年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罗恩克拉克老师的《优秀是教出来的》,以及由李茂老师翻译的《每个孩子都爱学》,从教师层面介绍了美国英雄教师们的工作状态,尤其是艾斯奎斯连续几次来中国与一线教师面对面交流,道出了许多真实的教育处境。说陌生是指对于美国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只能隔靴搔痒,浅尝辄止,没法有更系统深入的了解。万玮老师的这次美国之行中所做的记录和思考无疑对帮助我感受美国教育文化的独特魅力,辨析中美教育的差异,有着重要意义。

    阅读伊始就对万玮老师生活化的文笔打动,摒弃空洞枯燥的理论说教,用亲身经历来讲述,娓娓道来,如沐春风。在文字2020中可以感觉到万老师置身其中的那种在场感,不仅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美国教育文化中的点滴被万老师捕捉到,提炼出来,蕴含在讲述中一个讲故事的人,教育的哲理朴素,而芬芳。作为一名教师,要学会用生活化的讲述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要会讲故事,讲自己的教育故事,也讲自己听到或者感受到的教育道理。可以明显感觉到较之《班主任兵法》中的诙谐幽默、斗智斗勇,《向美国学教育》中作者的心境更沉潜稳重,颇具诗意行走和思考的意蕴。

    在记录中万玮老师大量采用对比的方式来进行思考。用他的话说:对比不是目的,对比只是一种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对比让我们感觉到宇宙的辽阔,感知到自己的位置,让我们思考,我们应该去何方。在认识了阿米什人之后,他想到了云南贵州我们少数民族的青年的情况,感叹文化需要坚守。阿米什人总数大概25万左右,主要生活在美国宾州境内和加拿大,被包围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丛林中,竟然以一种100多年以前的原始生活方式生活。如果孩子外出上学接受了现代化的东西,他就要与种族隔绝,目的只是为了保持他们这个种族的纯洁本性不被现代社会污染。而现在我们的一些少数民族,正在面临着被文化科技的改变,最原始的民族风貌开始发生变化。这是文化的一种消亡。在倡导开放自主的社会中,还可以允许要阿米什人族群的存在,意味着文化要回归对人本身的尊重。对比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来判断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在书中,美国人对中国教育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我们知道美国的数学教育是相对很容易的,中国的任何一位老师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10-11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8

  • 2019-09-23

  • 2019-09-23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1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09-19

  • 2023-04-10

  • 2023-04-13

  • 2023-02-14

  • 2019-11-06

  • 2019-09-25

  • 2022-09-01

  • 2022-09-03

  • 2019-11-11

  • 2019-10-29

  • 2021-03-20

  • 2022-09-02

中国文学读后感
中国文学读后感栏目精心为您提供各种中国文学读后感,2024中国文学读后感,教您怎么写中国文学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您。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