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读后感范文 >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2024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相关栏目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热门栏目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推荐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共 2689 篇)

  • 1、 优秀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模板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优秀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模板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

  • 2、 《中国教育史》读后感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会这部不断前行的机车来选择或淘汰。

    由换一种眼光看历史,想到如何换一种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或许,在以历史,以生活事件为主干,以教育,

  • 3、 从《中国教育缺什么》说起

    从《中国教育缺什么》说起

    借着学校布置任务的东风,我认真阅读了由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中的6大焦点问题》,使自己对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难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中对书中朱永新老师的《中国教育缺什么》一文印象尤为深刻。朱老师认为中国教育缺钱、缺人才、缺公平、缺教育观念、缺服务意识、缺人文意识、缺特色、缺理想,所有这些我都非常赞同,但如果我们能做个有心人就不难发现我们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骄纵、任性,自私自利的现象已愈来愈普遍,一些未成人年盗窃、行凶的犯罪率也越来越高,所以我要说,我们中国的教育还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德育。虽然,我们各级各类学样都十分重视德育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德育的实效性不高。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德育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应该说,长期以来学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却忽略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德充内容:即心理品质教育、青春期教育和三观教育。

    二、德育方法简单化、理想化传统的学校德育方式不外乎思想政治课、班会和个别学生教育,空洞的说教成了最有效的手段,而对社会实践活动在德育中所起的作用却认识不足,这是直接通影响德育实效性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此我想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首先应该转变观念,重新认识。未来青少年一代应是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高尚道德的全面发展的人,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品行是合格的未来一代的重要标志。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明确教育肩负的使命除了传播知识、增强生活及生存能力外,还应有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育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教育。

    其次,必须推进德育的创新。德育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创造条件发展人。因此我们所要做的就是:(1)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己。(2)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具体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提升,使其形成内在的道德认识和自觉的道德行为。

    柴玉飞

    动态生成--不可预约的精彩

    数学思维训练课中有这样一块内容:奇妙的算式与答数,它旨在通过教学让学生能根据给定的几个算式特点,找出其规律,然后写出符合其规律的算式。在教学了例1之后,书中安排了这样一组题:

    用发现的规律,写出( )里的数

    33-22=5

  • 4、 对中国教育史感想

    初步看到中国教育史,首先被吸引的是孔子、孟子、老子、墨子与荀子的思想,使我对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说叹服中沉醉。下面是由读后感栏目小编整理的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欢迎查看。

    【对中国教育史的感想】

    一读起

    看到一文,认识到一人,无论其闻名与否,想说起时,总觉得无从下笔。那种置身于茫茫迷雾中的苍茫感,迫使着我在寻找着一条走出的路径。当一种框架的思想在逐渐产生之时,便寻思着构成框架的经、纬与血脉该是什么。于是,史便成为一条清晰经线存在。

    二读法之悟

    曾计划着,按照以往的看书习惯的话,估计在规定的时间内难以读完,还会剩下一百多页。没有想太多,或许就是因着一种喜欢的缘故,便只管看了开来。没有想到,提前完成阅读任务。

    想起曾经和同事开玩笑地说要训练提高阅读速度才能看更多自己想看的好书。现在想来,或许,是因为专攻的缘故,这一想法有希望成为可能。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没有如以前一样同时读几本。而是在看此书很累或没有感觉之时,看一些别的书,这样的阅读体现了主次分明。以一本书为主要内容之时,睡觉前思考与醒来时在被窝里的闲暇便成为了了消化与思考的时间。把一本教材当作小说来阅读,虽然这样的阅读过程会丢失好多,不过,在以理解为主要记忆方式的我而言,或许,这便是对于知识的一种最好吸收方式。不为着什么,只为着自己喜欢,只为着想了解自己想知道的。或许,这样的放松状态下的阅读,因为着专一,而成为一个思考的整体,或许已在大脑中进行了相关的储存。

    三在读之思

    1换一种眼光看

    喜欢中国历史,一直是站在读故事与背诵的角度去看,作来一种静默的知识存放在了脑海里。从教育的角度去看时,体会到的是教育与中国各阶段社会命运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前夕,关于中国教育与革命的关系的实践,证明了教育对于社会经济与政治的依赖、影响与制约。

    从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历史,可以看以曾经使中国一度兴盛,一度又因为宋朱理学的灭人欲的极端而成为中国的桎梏。于是,以太平天国的代表的便举着灭孔反儒的旗帜试图把天下大同的理想实现。在事实的不断证明中,作为封建统治代表思想的儒家思想却又被搬了出来。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使得清末的洋务运动一度促进了中国的发展。然而,穿着鞋走新路的尴尬终于被新文化运动所替代。

    换一种眼光看历史,从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中,可以看到,每一种教育思潮,或潮起潮落,总是随着社会的现实需要而存在,其适合与否,总有社

  • 5、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你读过《中国教育报》吗?以下是中国教育报读后感,欢迎阅读!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1】

    下午放学的时候,我一口气看完《中国教育报》有关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陆枋的报道,感触颇深。

    一方面,年轻的陆校长用一个雅子,将学校的精神和内涵全部包融和诠释;另一方面,陆校长的教育梦想也盛开了美丽之花。

    很多坚守教育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或者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命和谐的课堂,或者经营一所学校,为师生开辟精神的家园。

    陆校长是幸福的,她的师生也是幸福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家每天尽心又尽力,也在搞教育,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教育的真谛和本真。

    学校没有活力,教师没有激情和精神追求,学生还在为分数苦苦挣扎,校长为一些杂务纠缠。

    教育的意义完全丧失。

    更为甚者,教师和学生就像学校的匆匆过客,来去匆匆,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成长。

    在《人民教育》上,很多名校长和名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羡慕不已。

    与他们的对话让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那些读书的校长,那些有思想的校长,虽然只是校长队伍中的稀有之物,但我们需要方向,需要示范,需要仰望。

    教育之重,关乎家庭,更关乎国计民生。

    教育之影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更在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身边和心灵。

    中国教育报读后感【2】

    如何看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的关键,人们常说:一个家庭里,苦不能苦了孩子,一个国家穷不能穷教育,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教育事业惜密切相关。

    我从事教育事业已有十多年了,在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中成长,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是整个教育中的主体因素,而随着科学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

    学生所接触的知识面再也不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狭隘的书本上,现在网络的普及化,让孩子们的接触面不断扩大,接触的新事物不断地增多,

    如果还不能摆脱原来的师本教育的框架,总认为教育的本体在师生授受之间,而不能接受它在学生身上,那是万万行不通了,因此,我在不断的实践中出以下两点:

    一、关于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由于学生相对弱小,教师往往感到自己在起重要作用,而总习惯地把儿童看作是一张白纸,只会一味地消极,被动地接受,

    就一味地运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忽略了他本身也是一个生命,既然是一个生命体,那么他就具有一些高级本能,例如于生具有的语言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

    实际上学生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例如拼音字母是一年级的重点

  • 6、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在《论学问》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解国内外教育史、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流派,尤其那些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及其思想何其重要!当然,仅粗略读过《中国教育史》的我远未达到“明智”的境界,但知识具有力量,历史的确让人深受启发,我深刻认识到两点:

    首先,教师应具备批判性思维。汉武帝时期的“独尊儒术”,清末新政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全盘否定孔教直至后来的全面推崇“西学”都是走极端的体现,倡导者虽出于改良社会现状目的,然而也不能不说矫枉过正了。或许如陶行知先生那样,一方面接受西方“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结合我国当时社会现状,在理清“教育”与“生活”关系之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符合我国实情的教育实践理论才是可取的。生活在被各种信息包围的时代,批判地看问题,批判地接受信息,批判地采纳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不盲从,不生搬硬套,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有效地实践,这是多么重要。 其次,教师应有开阔的视野。近现代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的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梁漱溟、陈鹤琴、陶行知等无不是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既有先进教育思想又关注国内社会现状、善学善思的才学满腹之人。身为教师,我们当向前辈学习,敞开心胸,不仅关注教育领域,更要了解人文社科各个方面;放眼古今中外,学习范围不局限于当前的方寸之地,开阔眼界,吸收并蓄。这不仅为提升个人素养,更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一丝精彩! 上世纪60年代,法国教育人士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他认为接受教育并不只局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教育应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一思想在世界产生深刻影响。我想教师基本是我一生的职业了,我这一生就做好一件事——把“书”教好,可是,没有广博的知识,没有深厚的积累作基础,教好书谈何容易!学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然而“吾将上下而求索”。

  • 7、 中国教育史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编者孙培青、杜成宪。作为一本教育史入门书,本书编排规范,时间线索清晰。从原始社会学校萌芽说起,到夏商西周,西周的“学在官府”和六艺教育,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秦朝君主专制与汉初“无为”到“有为”政治制度下的教育状况,魏晋玄学教育思潮和南北朝时期官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的建立、发展与演变,宋辽金元时期书院的兴起和蒙学教育的发展,明朝的中央官学和文化专制,清朝科举制度的衰落和早期启蒙教育思想的萌芽,鸦片战争后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演变,维新时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留学教育的勃兴以及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民国初民主科学思想影响下的教育以及封建教育的回潮,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教育思潮和运动的出现——平民教育、工读主义、职业教育、科学教育和国家主义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引进的西方各种教学方法,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直到新民主主义教育和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从古至今,一脉相承。 时代不同,社会文化不同,教育思想也不同。本书涵盖了各阶段有代表性的教育家、流派的主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孔丘的儒学思想;孟轲的“性善论”、荀况的“性恶论”;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思想;秦汉时期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和教育作用思想;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士大夫教育及其《颜氏家训》;隋唐时期韩愈的“性三品说”及其《师说》里的师道观;宋元时期朱熹的“明天理、灭人欲”和“朱子读书法”;明代王守仁的“致良知”与儿童教育论;早期启蒙教育思想家(清初至鸦片战争前)黄宗羲“公其非是于学校”(即提倡学生在学校议论国政),以及同时期颜元“实德实才”的教育目标;近代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康有为的《大同书》及其教育理想;梁启超的“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及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严复的“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的“三育论”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民国初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独立思想及其改革北京大学的教育实践;现代教育家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和“全人生指导”的青年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化农民”与“农民化”;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体系;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体系。内容详尽,史料充分。

  • 8、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之书籍简介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之书籍简介

    我把后半生定位于教育和写作,即便是写作也是关于教育。对我来说教育既是使命也是理想,然而我对教育又是恐惧的,因我从未从事过教育,也不懂教育,既然如此,教育别人前,总须懂得教育,不然又何以教人?

    于是便有了恶补的想法,一则立志终身学习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二则研习中国蒙学的教育方法和教材,三则了解中国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对于第一项,非一日之功,只能徐图渐进;对于第二项,目前在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古籍资料中;对于第三项,则有现成的书籍可以阅读。

    在此我想向已经或者即将从事教育的朋友和老师们推荐由孙培青老师主编的《中国教育史》这本书。

    此书以历史脉络为轴,从原始社会中国教育的起源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教育,介绍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教育的制度、教育的思想、教育的学说等,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教育历史和沿革、道统,都有很大的帮助。我将会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分享阅读中的体会和感悟,希望与更多学友一起研读探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在教育别人之前让我们更懂教育,以期找到适合当下幼童,乃至青少年的教育方法。

    此书累积印刷27次,印数达271600册,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素谦

  • 9、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由邓康延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钟, 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正直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

  • 10、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欣赏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于2013年播出的纪录片,由邓康延导演,网友们是怎么评价这部影片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的前辈做过那么多的努力,我们踩在他们肩膀上看世界。搭配央视那部《高考》纪录片一起享用,效果更佳。

    另一个奇妙的点是我注意到纪录片拜访对象多以男性为多,女性的教育工作者都去了哪儿?为什么比例如此之小?

    还有一个是纪录片其中的歌曲歌词,看的人很心酸。

    谢谢那些坚持在做的一线教育者们,我看到了这个世界,这个国家,稍微可爱的一面。

    中国有句古语,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但在教育方面,破而后立不能粗暴地完全推翻现行制度而选择另一条路。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有种种缺点,但它真的是是在当下中国最有效率、最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

    中国十三亿人,有接近一半的人是农民。所谓寒门,大多也指的是农民的儿子。当然,城镇居民也有贫困人口,农民也有的富得流油,但总()体上来说农民的儿子就是寒门子弟,寒门子弟的主体就是农民的儿子。而这些寒门子弟中,又有着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

    推翻应试教育,然后呢?你让寒门子弟怎么办?素质教育?no!不管是物质条件还是教育意识还是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其他,寒门子弟在精明阶层面前没有任何优势。素质教育强调什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形式对于寒门来说就是噩梦,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与精英家庭相竞争。一旦取消应试教育,那寒门子弟只有一条路父辈的路。我们也会回到魏晋时代。是的,魏晋是风流了,可那是贵族的风流,和平头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西晋到隋,仅陶侃一人跳出阶级固化的圈子。很显然,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不会成为陶侃。那些高喊取消应试教育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太过模式化、教条化,但它保证了寒门子弟最起码的能有一条路走,就算这条路太窄太陡,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条路。而本片后期所提倡的种种新颖的、看起来很有效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在迎合精英阶层的受教育需求,完全没有理会寒门子弟的痛苦。别的不说,一旦放弃高考不要说寒门,就算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意味着丧失前途。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未来的唯一出路。如果说有新的教育制度,既能满足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也能保障寒门子弟的出路,那我举双手赞成。

    举个栗子,假如谢耳朵出生在我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大可能地会受到父母及老师的重视,然后收到他父母能力

  • 2019-09-21

  • 2019-10-09

  • 2021-07-14

  • 2019-10-24

  • 2019-10-09

  • 2019-09-25

  • 2019-10-19

  • 2019-10-09

  • 2021-09-10

  • 2019-09-21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11

  • 2019-10-19

  • 2019-10-29

  • 2019-10-22

  • 2019-09-19

  • 2019-09-19

  • 2019-10-29

  • 2019-11-02

  • 2023-01-13

  • 2019-09-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0-29

  • 2019-09-20

  • 2022-02-22

  • 2019-10-01

  • 2019-11-02

  • 2023-01-23

  • 2019-09-20

  • 2019-09-20

  • 2019-11-12

  • 2019-11-12

  • 2022-04-09

  • 2019-09-21

  • 2019-11-08

  • 2019-09-21

  • 2019-11-06

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
每当我们读完一些经典书籍后,通常会有一些感悟感想。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栏目给大家带来大量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2024中国教育改造读后感等内容,希望能够对大家写读后感悟提供帮助! 更新时间: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