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首页 小学生读后感 初中读后感 高中读后感 四大名著读后感 中外名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800字 读后感1000字
你的位置: 读后感 > 观后感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 地图 >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11-06 来源:互联网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

看电影或者电视剧,在生活已是再稀松平常的事情了,很多想法就是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涌现,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观后感。在写观后感作文过程中,纷繁杂乱的思维可以被很好地梳理。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观后感分享与他人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是一部由邓康延导演的纪录片,该片共有10集,每集30分钟, 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的评价也是相对较高,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吧!

這部紀錄片並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此之前剛把《高考》又刷了一遍。從他們身上感同身受的是,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影子。

記得去年香港除了很火的《沒有起跑線》,講了很多做父母的憂慮,從子宮裡的戰爭到考幼稚園考小學。然後我每天面對的是一群5歲就要開始做閱讀理解,6歲就要用英文寫creative writting 的孩子們。天知道我六歲連writting都拼不出來。然後眼花撩亂的教學法,然後就是一些對教育失望的家長開始自學。再回頭看這部紀錄片,發現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原來哪兒哪兒都一樣。於是慶幸自己生的早,不然現在二十好幾的人連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估計從小學就輟學了。

扯遠了,在我看來這是一部很不錯的紀錄片。視角廣泛且全面,涉及到孩子,家長,校長和社會現象,並且敘述是盡可能的溫和且正面的。在第一集裡很多人對現代的小學語文教育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很多誇張的,不切實際的指引,一些刪改的面目全非的文章。他們不是第一個發生的人,鄭淵潔早前就曾在節目中說為什麼自己不讓兒子去學校上學,因為每次他幫兒子寫作文就會拿不及格,保母幫兒子寫作文次次高分。這樣引起了他的反思,學校根本不會搭理他那一套。這和文中第一集的受訪者一樣,在他們眼裡,畫出好詞好句跟回答閱讀理解的問題一樣困難。他們的困惑是,在這樣的教育下教授出的學生究竟是怎樣的。

有的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送到學校吃了一嘴爛糊糊,而有的人卻連爛糊糊都沒得吃。下一集緊接著就是教育的失衡,教育資源的不公,學校之間的不公。中國自77年恢復高考至今三十年之久,實現的知識普及程度已是相當之高,至少消滅了很多文盲。但是如何進一步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育的平等,是另一舉步維艱的難題。設身處地的想一想,我也不願去極為閉塞的地方教書,雖然當年我考研的正直最後一道大題是什麼一堆大學生去鸚哥嶺教書(最後當然是沒考上研==)。扯遠了,大家不願去的地方一定是有目共睹的較為落後的地方,但是他的落後是誰造成的呢?不是你我,不是他們的父輩,不是時代,可能只是因為地勢險峻,地理位置偏僻。這樣的話誰可以幫助他們?又有誰真的幫得到他們呢?

有些人擠破頭皮上大學,有些人已悄無聲息地變沉了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有些人畢業之後渾渾噩噩,有些人早已忘記了自己為什麼要去上大學。作為一個老師,你希望自己能教出什麼樣的學生呢?如果自己都喪失了思考的能力,那學生就能難站得高看得遠。有些時候我會後悔自己在學生時代荒度光陰,四()年的大學下來,我最引以自豪的事情竟然是學會了彈吉他(我的大學課畢竟沒有吉他==)。其實,大一的先當代文學,大三的美學都是非常很棒的課,老師講的也很好,可是為什麼沒有好好去聽。回想起來非常後悔,也難怪上課的時候老師會說,你們學藝術的學生,和我們文學系的學生不是一樣的。可是我也希望他們可以指引我們,而不是接受現實。或許真的會改變一些人的想法。

小時候很多人的志願是長大做老師,不僅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受人尊敬的職業,也是因為老師是一個對任何人而言都熟悉的職業。每個人都是由學生成長起來了,一生將經歷的很多老師。可是一旦成了老師,會變成什麼樣子?會不會變成曾經自己最討厭的老師的模樣?就像王蒙的《玫瑰大師及其他》,玫瑰大師傾其一生都在尋找美,而他一直都徘徊在自己創造的美的門外而不自知。

中国有句古语,破而后立,不破不立,但在教育方面,破而后立不能粗暴地完全推翻现行制度而选择另一条路。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有种种缺点,但它真的是是在当下中国最有效率、最能保障大多数人的教育需求的教育模式。

中国十三亿人,有接近一半的人是农民。所谓寒门,大多也指的是农民的儿子。当然,城镇居民也有贫困人口,农民也有的富得流油,但总体上来说农民的儿子就是寒门子弟,寒门子弟的主体就是农民的儿子。而这些寒门子弟中,又有着数量巨大的留守儿童。

推翻应试教育,然后呢?你让寒门子弟怎么办?素质教育?NO!不管是物质条件还是教育意识还是知识的获取途径以及其他,寒门子弟在精明阶层面前没有任何优势。素质教育强调什么?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可是这样的理想教育形式对于寒门来说就是噩梦,他们根本没有条件与精英家庭相竞争。一旦取消应试教育,那寒门子弟只有一条路父辈的路。我们也会回到魏晋时代。是的,魏晋是风流了,可那是贵族的风流,和平头老百姓有什么关系?西晋到隋,仅陶侃一人跳出阶级固化的圈子。很显然,绝大多数寒门子弟不会成为陶侃。那些高喊取消应试教育的人,要么蠢要么坏。

现行教育制度确实太过模式化、教条化,但它保证了寒门子弟最起码的能有一条路走,就算这条路太窄太陡,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一条路。而本片后期所提倡的种种新颖的、看起来很有效的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在迎合精英阶层的受教育需求,完全没有理会寒门子弟的痛苦。别的不说,一旦放弃高考不要说寒门,就算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就意味着丧失前途。

高考不是唯一的出路,但确实是中国现在大多数家庭未来的唯一出路。如果说有新的教育制度,既能满足精英家庭的教育需求,也能保障寒门子弟的出路,那我举双手赞成。

举个栗子,假如谢耳朵出生在我国中产阶级家庭,他大可能地会受到父母及老师的重视,然后收到他父母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资源,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成长为一名量子物理学家。但如果是在农村,谢耳朵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的天赋极大可能地被浪费,最好的结果是他通过全国性的物理竞赛获得奖项受到关注,上一所好的大学然后孤独地进行着自己的工作。

大家都不是谢耳朵,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对于我们来说,生在寒门与生在中产家庭完全是两个概念。而选择的机会越多意味着寒门子弟被淘汰的几率越大。最终导致真正的阶级固化。

中国最多的不是富人,是穷人。

只有高考,才能让寒门子弟有一点点的希望,在一条崎岖坎坷的路上与精英阶层赛跑。

这是一部值得思考的纪录片,它告诉我们问题的存在,我们要引起关注,教育问题刻不容缓。我们不一定要按照片子里的方法(有些我觉得确实不合理)。我个人觉得在目前高考的大指挥棒未改变的情况下,不能否定学校教育,但是在学校教育下,我们更加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家长要刷新自我认知,并正确引导孩子。很多问题是家长自身不作为带来的,家长盲目信任老师,盲目的跟风各种辅导班,盲目信奉什么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类至理名言,家长的思想和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思想和认知,我觉得与其改变中国的学校教育,还不如创办家长学校来的重要,让家长知道怎么做家长,怎么教育孩子,这才是关键!

hdh765.coM更多观后感小编推荐

盗火者观后感欣赏


《盗火者》是一部由邓康延导演的纪录片电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呢?小编整理了一篇网友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一起欣赏吧!

时至师范毕业后的十一年,回望走过的从教生涯,对于教育改革好像从未想过,觉得那离自己很远,边看边想,边想边思考,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对学生而言可以给予幸福感的老师。

回忆自己读师范的点点滴滴,一个迷茫的人做着不知所谓的事情,没有目标,没有支撑,做着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学业是自己必须完成的,然后呢,再然后呢,不知道了......

如果说毕业后的自己是有教育理想的,那也只是想做行业里的优秀者,佼佼者,对教育的理解也只是自己的片面理解,在民办学校里走过的这十多年,看到了太多的和我一样的迷茫者,我是把这份职业作为赚钱的方式,还是作为事业来做,天平总是把持不稳,这些年我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价值感 ,找到了我的幸福,所以我踏实的留在这里做我认为对的事情。

纪录片说中国人的逻辑是,所有人的事,过程不重要,目的最重要,这可怕的结论恰是前段时间我和学生探讨的问题,有些学生在要求下想当一个好学生,出现不求过程,只求结果的学习寻问模式,我觉得痛心,这样的思维模式难道还要一代代传下吗?是的,人生的出生的唯一结果就是死,这过程的几十年你怎么过才重要,一个幼稚小儿结果是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学,他成功了,所有人都要向他学习,中国人的模式以他为榜样,我们从小到大的榜样少吗?为什么我没有学到呢?因()为我不知道学习他什么,他离我太远,语文教材中把伟人和名人的小故事都可以是自己编,还有什么可信呢?我们从小相信的雷锋也会虚构的成份,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瞬间倒塌,作为老师我们还能把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我乱了,我需要调整自己。

民国时代、文革时代,各种时代,到现在一系列的改革,真的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一个以金钱至上的时代迷失了多少人,还要困住我们的下一代吗?美好的时代都有共同的信仰,需要改变的时代,也是信仰的迷失,学习是一种信仰,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愚昧不是农村人的专利,是不学习人的应有的词语。

片中一个留守孩子说,给你说实话吧,我爸坐牢了,我都不想活了,想到这里我想哭,一个小学生说出这样的话,他对生活是多么的绝望,这时的绝望谁可以帮助他,我面对的教育对象很多是留守儿童接到身边的孩子,这类孩子里有多少是心里苦闷,郁结无人开解的,我记得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妈妈说,孩子已经跟了我有一年了,连妈妈还没叫过呢,孩子的妈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能怪谁呢,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记着他说话的神情,所以我愿意呆在这里,我要让孩子觉得遇到我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幸福,我要为孩子说话,我要为孩子做一些事,因为有一种情节一直在我心里回荡,我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

有一个老师说,我给了他们很多新鲜的东西,到底他们能接受多少,但我坚信一定有他们所需,我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想有这样一位老师,或一本书或一个亲人,能在我困惑的时候帮我指指方向,累了抱抱我,给我力量,这样我不会走得太无助,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找到他自己,他的价值感,他的幸福感,我说过,我不需要你记住我,我只想你长大后是一个有着阳光积极心态的正常人。

优秀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模板


前言:读后感的内容,来源于我们对书记的领悟,因此,小编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读后感,供大家学习阅读!

优秀读后感《中国教育改造》模板

孔子和陶行知是中国教育史上有着世界知名度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和陶行知的思想既有一脉相通之处,又打上了各自的时代烙印。从孔子到陶行知到新课程,其教育理念之所以有诸多相通之处,是因为他们教育理念的终极追求都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与完善为鹄的,我们可以具体地解读为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目标的基础性以及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等。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重新审视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实践,将会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借鉴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渗透到平时的教育活动之中,将会为我国目前许多地区和学校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同时,教师在不断丰富、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由此可见,陶先生把教学做合一看作生活教育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指出陶行知主张知行合一,提倡生活教育,把教的、学的、做的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陶先生的教育理论对后来形成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他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把他的理论放到新课改的背景下来认识,仍然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陶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强调学生学习时要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要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改造社会的能力,学生能用这方法和能力,去适应干新环境,解决新问题,离开先生也能单独做事。这里的学习已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自主的合作、交流、探究,充满兴趣,全身心投入,去体验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让学生从学习的成功走向事业的成功。试看我们今天的课改,不是正在走向大师所说的正确道路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而是新课堂的建设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不是在教材,而是在与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共建。课堂上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互动,共同营造了和谐、融洽的氛围。课堂活动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由注重学生的单向发展转向多向发展教学内容由拘限于课本延伸到社会和生活,拘限于现成知识拓展到运用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学手段由一支粉笔打天下转向使用多媒体。这些改革,突出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提倡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帮助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 的精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纲要》强调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新课程中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就是强调陶先生说的 做 实践整个课程设置中的地位,说明实践对学生终身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至少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新课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一种革命。这是符合社会即学校理念的,也是做在新课程上的具体表现。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调查、实验、采访、查阅资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顿时丰富多彩起来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亲临社会实践并得到学习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了合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些正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我们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界最重大的改革之一,新课改突出了有利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反映了现代化与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了课程的综合化,特别是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与社会、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究能力,这一思想与上个世纪年代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课程理论一脉相承,一理相通。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创造性地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发展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为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所期望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盗火者观后感800字


盗火者观后感

时至师范毕业后的十一年,回望走过的从教生涯,对于教育改革好像从未想过,觉得那离自己很远,边看边想,边想边思考,始终保持自己的信念,要做一个对学生而言可以给予幸福感的老师。

回忆自己读师范的点点滴滴,一个迷茫的人做着不知所谓的事情,没有目标,没有支撑,做着自己必须做的事情,学业是自己必须完成的,然后呢,再然后呢,不知道了。。。

如果说毕业后的自己是有教育理想的,那也只是想做行业里的优秀者,佼佼者,对教育的理解也只是自己的片面理解,在民办学校里走过的这十多年,看到了太多的和我一样的迷茫者,我是把这份职业作为赚钱的方式,还是作为事业来做,天平总是把持不稳,这些年我留在这里,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价值感 ,找到了我的幸福,所以我踏实的留在这里做我认为对的事情。

纪录片说中国人的逻辑是,所有人的事,过程不重要,目的最重要,这可怕的结论恰是前段时间我和学生探讨的问题,有些学生在要求下想当一个好学生,出现不求过程,只求结果的学习寻问模式,我觉得痛心,这样的思维模式难道还要一代代传下吗?是的,人生的出生的唯一结果就是死,这过程的几十年你怎么过才重要,一个幼稚小儿结果是进入世界前列的大学,他成功了,所有人都要向他学习,中国人的模式以他为榜样,我们从小到大的榜样少吗?为什么我没有学到呢?因为我不知道学习他什么,他离我太远,语文教材中把伟人和名人的小故事都可以是自己编,还有什么可信呢?我们从小相信的雷锋也会虚构的成份,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观瞬间倒塌,作为老师我们还能把什么传承给我们的孩子,我乱了,我需要调整自己。

民国时代、文革时代,各种时代,到现在一系列的改革,真的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一个以金钱至上的时代迷失了多少人,还要困住我们的下一代吗?美好的时代都有共同的信仰,需要改变的时代,也是信仰的迷失,学习是一种信仰,只有不断的学习,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愚昧不是农村人的专利,是不学习人的应有的词语。

片中一个留守孩子说,给你说实话吧,我爸坐牢了,我都不想活了,想到这里我想哭,一个小学生说出这样的话,他对生活是多么的绝望,这时的绝望谁可以帮助他,我面对的教育对象很多是留守儿童接到身边的孩子,这类孩子里有多少是心里苦闷,郁结无人开解的,我记得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妈妈说,孩子已经跟了我有一年了,连妈妈还没叫过呢,孩子的妈妈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这能怪谁呢,这么多年了,我一直记着他说话的神情,所以我愿意呆在这里,我要让孩子觉得遇到我这样的老师是一种幸福,我要为孩子说话,我要为孩子做一些事,因为有一种情节一直在我心里回荡,我要做孩子的人生导师。

有一个老师说,我给了他们很多新鲜的东西,到底他们能接受多少,但我坚信一定有他们所需,我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想有这样一位老师,或一本书或一个亲人,能在我困惑的时候帮我指指方向,累了抱抱我,给我力量,这样我不会走得太无助,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找到他自己,他的价值感,他的幸福感,

我说过,我不需要你记住我,我只想你长大后是一个有着阳光积极心态的正常人。

2015-12-20晚 王艳

纪录片《盗火者》观后感


纪录片《盗火者》观后感

这个纪录片对我的感触很深,我也被纪录片里的各个故事所感动看了《盗火者》后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教育还有这么多需要被改进,例如对小孩的教育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在儿童成熟之前保持纯真和成熟。而在中国老师和父母都说小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而这个所谓的起跑线的终点就是功利的目标,《盗火者》里曾提到教育不是短跑,教育是一个马拉松幸福的童年就是心理上没有阴影,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如果小孩在童年时代就陷入了教育制度的笼子和枷锁,那么他们就会缺乏创新缺少想象力,而真正的教育应该是离开体质的。华德福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华德福学校注重的是户外的实践,让家长高度的参与学生成长,弥补了教育上的一点缺陷让孩子童年时代的教育更加饱满。
对于农村教育这一问题,我觉得是任重而道远的,农村学校交通闭塞,水源缺乏,卫生条件差等原因让很多年轻的师范生望而生畏,这也恰恰反映了中国教育的缺点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出来的人大多都是功利的,而对于那些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处在艰苦环境下的人是不公平的,没有做到同工同酬,而在农村教书的老师大多都是中职教师,加之学生和家长的不配合,使得农村教育难以改革随着像衡中这样的超级中学的崛起让很多县中都开始沦陷使得超级中学与县中的鸿沟难以逾越,也让农村教育改革难点重重。
大学,这个名词让很多中小学生充满羡慕和向往,因为在他们眼里大学就是自由,理想的甚至更多美好的代名词,但是在我周围同学包括我在升入大学后最多的还是失望,也许可能是我们把大学想象的太美好了吧!现在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出国留学,选择更高等的教育,大批的精英人才的流失,从而也就流失了对中国教育的认同,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可悲的之处,现在大学生的眼里只有学位,奖金,工作,只问利害不问是非,这让很多教育家对中国中国教育纷纷摇头,而我认为一个人内否成才不决定于名校名老,也不决定于学历高低,而决定于那个人本身。

2018年《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读后感


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这本书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呢?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的读后感,有需要的小伙伴赶紧来参考一下吧。

近日,我曾读到一篇来自《人民日报》的文章《教育改革从家长教育开始》,读后深有感悟。

文中写到当今孩子问题颇多,无非就是学生性格脆弱,抗挫折能力很差,动辄离家出走,或者轻生。只知道做题,创造力差,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太自私,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等等。这些归根结底还是做人的问题。

打个比方,如果把孩子的成长教育比喻为一棵树,那么根是家长教育,干是家庭教育,枝是学校教育,叶是社会教育,果才是孩子将来取得的成就。试想,想要孩子成材,如果根部坏掉了,会结出果吗?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呢?很早以前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关于教育的,也是关于孩子成长的,也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故事的大概是:如果让一株西红柿得到足够的光照,水分,营养等,再加上科学的管理,这株西红柿可以结出200个果子。可事实呢?我就知道我家菜园中的西红柿一株甚至只结两个果子。这就是管理和不管理的差别,这就是教育和不教育的差别。

家教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尊重别人,基本的规矩等等,其实就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但遗憾的是,家长们对此几乎没有太多的 重视,更谈不上正确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一谈到教育,就变成了花钱请老师教文化课而不是家长身体力行。中国的家长舍得花钱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与付出。

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一个孩子少说报三个辅导班,多则报七八个辅导班。更有甚者,奥数班就报了三个。咱先不说报这么多的班得花多少钱,也不谈家长陪同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更不提报这么多的班究竟能使孩子提高多少成绩。咱就说说孩子快乐的童年到哪儿去了,咱就说说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自私,暴力,冷酷,无情?这些坏习惯不是上补习班能解决和改变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长的言传身教。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经常是指责学校,社会,而不是反思自己。

其实,家长教育就是孩子生命成长的教育,就是让孩子们萌生会学习,善于学习,会生活,善于生活,会相处,善于相处的意识,并乐于去实践和探究。

家庭教育就是对根的教育,对心灵的教育,只有根壮,心灵好,状态好,才能枝粗叶旺,这恰是庄稼养根,育人养心!

处于今天信息时代的家长,如果不学习,很难教育好孩子。许多人心浮气躁,被大众化思潮裹挟,缺乏理性思考和长远的眼光。在此,我强烈呼吁所有家长敢担当,转作风,争一流。积极响应党的十九大精神,愿所有家长都能不断修身养性,一步步地不断地把自己培养成长为最高层次的家长,达到最高级的境界,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观后感《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观后感》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好读后”是专门为给您提供观影感受文章而创建的网站。同时,hdh765.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读后感专题,希望您能喜欢!